#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日期:1839年9月28日
#知史討論
「面對外交格局出現的新變化,晚清政府做出了回應。一方面是對外交制度和行為 進行調整,另一方面則是向英國派出了首個駐外使團……
晚清政府對外交制度和行為的調整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設立專門外交機構。兩次鴉片戰爭前,中國並沒有專門的對外交涉機構, 只由禮部、理藩院、鴻臚寺等機構負責接待外國來使。從1757年至1840年鴉片戰爭, 中國只准外商在廣州一地通商,由兩廣總督監理對外交涉。鴉片戰爭後,對外交涉由廣州擴大到五口通商口岸(上海、廣州、寧波、福州、廈門),先後由兼任五口通商 大臣的兩廣總督和兩江總督辦理。隨著中外交涉往來日益頻繁,再加上列強的壓力, 清政府於1861年設立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又稱『總理衙門』、『總署』或『譯署』。 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具有與外國進行對等交涉職能的中央外交機構,它是中國門戶 開放的產物,是適應變化了的情況而建立的涉外機構……」
-----------------------------------------------------------
如果喜歡我們分享的歷史知識故事,歡迎到IG介紹中的鏈接進入「知史網」→「知史專題」→「鴉片戰爭日誌」閱讀全文,謝謝!
-----------------------------------------------------------
(《鴉片戰爭日誌》取材自林則徐親撰的銷煙日記,每天帶你瞭解當年今日的歷史事件。本文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知史討論的資料來源:《從『郭劉互訐』事件看晚清外交近代化的艱難》,作者:李慶龍,特此鳴謝。)
#知史 #長知史 #近代 #近代史 #中國近代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鴉片戰爭 #林維喜案 #林維喜 #香港 #澳門 #廣東 #虎門 #虎門銷煙 #林則徐 #晚清 #外交 #禁煙 #日誌 #知史討論
同時也有1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XXY_Animal of Visio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歷史上的今天 1839-JUNE-03 虎門銷煙 / 禁煙節 1839年6月3日,清朝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來到廣東查緝鴉片,嚴格實施禁菸令,封鎖廣東的鴉片煙商,嚴逞走私;他扣押了將近兩萬箱鴉片,並在虎門挖了三個大坑進行銷燬,規模之大,歷時22日才銷燬完畢,史稱「虎門銷煙」。 ▶ PODCAS...
「通商戰爭」的推薦目錄:
- 關於通商戰爭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通商戰爭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通商戰爭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通商戰爭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通商戰爭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通商戰爭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通商戰爭 在 鴉片戰爭?通商戰爭?中英開戰原因背景深度分析!【Who來座談 的評價
- 關於通商戰爭 在 摘錄自易中天《鴉片戰爭,體面與撒謊》 1841年第二次定海之戰 的評價
通商戰爭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趁著中秋連假,我把《斯卡羅》追完了。
在整齣劇的結束,我可以好好的聊我對此劇的看法。當然,接下來內容會劇透,甚至是很大的劇透,所以不想被暴雷的,可以先行脫離。
不過我在不爆雷的情況下,先簡短的評論這部戲劇,那就是:「開始讓我滿懷期待,結束時讓我備感失落。」
至於為何會如此,那我要開始暴雷評論了,請大家做好心理準備呀。
.
.
.
.
.
.
按慣例,進入分隔線之前,在給不想被暴雷的朋友最後一次機會脫離喔。
.
.
.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斯卡羅的故事之所以讓我期待,是它的故事背景會帶到清領時期的台灣。這是個影視作品描述甚少的時代,所以對致力普及歷史的我來說,這在豈初就贏得我的肯定。
而看預告,透過羅妹號事件(也就是美國遇難船員在今日恆春一帶被當地原住民殺害),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台灣錯縱複雜的族群問題,這當中牽扯了:閩南人(柴城)、客家人(保力)、平地原住民(社寮)、山地原住民(琅𤩝十八社)、外國人(美國)......這不僅是台灣在英法聯軍後,因開港通商政策會遇到的社會問題,直到現在,我國社會還是有眾多族群問題需要去處理以及彌合,所以這種古今相通並且對照的世界觀,也讓本劇一開始充滿了話題性。
本劇在場景還原上很用心,甚至還讓許多演員使用多種語言進行對話(例如等一下會重點提到的蝶妹,她身為翻譯,就在本劇中使用:客家、閩南、排灣、英語,進行對話)。
另外透過不同人群的不同立場,去切入當時本就複雜的環境,這種多元化的是腳是值得肯定,也會是非常有深度以及魅力的特色......本來應該是這樣啦。
好話說盡,接下來我就要說本劇給我最直接的感想了,那就是:敘事極度失敗!因為非常突兀以及不連貫!
其實在第一集上映時,就有很多人說:「怎麼場景一直切換來切換去?好破碎而且看不懂呀!」
我自己本身有歷史方面的專業,所以看第一集是不會有以上感覺,但是一部戲劇如果要讓人必須先有一定程度的先備知識才能入手,那觀影門檻就會提高,既然製作團隊是想讓人認識歷史,那以上的批評的確就會是種警訊。
但這還不是我覺得最嚴重的,本劇讓我傻眼及吐血的......是連最基本的台詞接續都很詭異呀!
像原住民首領─卓杞篤,遇到他妹妹跟漢人所生的原漢混血姪子─阿杰,當時兩人有這麼一段對話。
卓杞篤:「你有對母親的記憶嗎?」
阿杰:「我媽媽得熱病死了。」
卓杞篤:「難道沒有開心一點的回憶嗎?」
阿杰:「我媽媽得熱病的時候,被客家人用死貓死狗扔。」
坦白說,如果我是卓杞篤,我反應會是......衝去把阿杰爆打一頓!然後怒吼:「說!你是不是智障?叫你說開心的事,你跟我講死貓跟死狗!」
印象中是在同一周播放的內容,當時卓杞篤並不知道阿杰以及他的姊姊蝶妹,跟自己有親戚關係。結果卓杞篤逮住了私自入山的姊弟倆,之後開始跟他們對話。
對話到一半,卓杞篤突然說:「姪女,我怕別人會利用你......」
我看了當場傻眼,你不是不知道他們兩個漢你有親戚關係嗎?怎麼說著說著又知道了?當然我可以理解在你抓住他們的過程中,可能無意之間得知了真相......但你好歹演出來呀!
完全沒做任何交代,從上一場景雙方彼此敵視,到下一場景突然含情脈脈......超奇怪的好嗎!
說到蝶妹,我真心想批評這個腳色在本劇中的表現,就是永遠一臉苦瓜臉,然後講沒幾句就哭出來......好煩呀!
我當然知道你身世很慘,所以一開始的場景總是一副苦瓜臉,我覺得非常符合腳色氣質。但你12集下來,幾乎苦瓜臉,這就太沒情緒轉折了吧?
甚至很多場景,本該應該要很有衝擊力,但蝶妹依舊苦瓜臉,簡直莫名其妙!
例如第二集,蝶妹知道父親死了......一滴眼淚都沒流?一點傷心的意思都沒有?還是跟先前一樣的苦瓜臉?這是怎樣?這父女關係不是不合,簡直是疏離呀。
好,你說蝶妹跟父親感情不好(但戲劇中沒交代,別跟我說小說中有提到,觀眾沒有義務一定要讀完小說才去看小說改編影視作品)。那她跟母親很有情感連結吧?這是劇中有表現出來的。
結果蝶妹遇到當初驅逐得重病母親的仇人時,用槍抵住他,然後用超級一貫且虛弱的語氣說:「你害我母親,還我母親命來。」OMG......就這種平常且虛弱的語氣,真的是跟殺母仇人吶喊?你喊用力一點好不好?你在演戲ㄟ!多一點張力好嗎?
我之所以這樣一直噴蝶妹,不是對演員有意見,是覺得製作團隊在情緒安排上很有問題呀!情緒應該是要有落差,這樣更能有相互烘托的效果。
就好像最後一集,蝶妹少數出現有笑臉的場景......這不是很好嗎?蝶妹的笑,象徵她從族群衝突的矛盾感得到解放。而我相信,在劇中有很多時候的遭遇,蝶妹應該都是有情緒波動的。她遇到李仙得趕回來救她,應該會有詫異以及感激的喜悅;她遇到卓杞篤的斥責,應該會有委屈以及懷疑;她遇到保力的人,應該會充滿憤怒。
結果這當中就只有:苦瓜臉、哭、苦瓜臉、哭、苦瓜臉、哭......這兩種演藝方式做切換,我看的好膩以及好煩呀!導演怎麼沒有是著把演員的情緒給逼出來呢?還是你都只有重視演員是否有把各種語言的發音講對而已?
說到最後一集,我不得不提那超雷人的「風祭司回溯時間大法」!
好啦!我知道製作團隊應該是想表達:「族群間的全面衝突,最終沒有人會有好結果」,這可以跟史實中,原住民與渥國人達成和平協議做很好對照。
可你安排的超突兀的!尤其這部戲大部分時間給人是要走向嚴謹的歷史劇,結果鄰近結尾你給我來一個玄幻色彩情節?製作團隊是在耍人嗎?
如果說是要用假定的戰爭,作為一種場面氣勢浩大的高潮,那我覺得不但做的失敗而且大可不必,因為......這個結尾戰爭場面也沒做的很好。(不是說有幾枚爆炸,就叫場面浩大,你以為自己是麥可貝嗎?)
如果要跟我講經費不足,那又何苦一定要做這種吃力不討好,又超突兀的場景?還不如把這段的經費,和劇情中段有出現的美國軍隊攻打原住民做一個合併,把唯一的戰爭場面做到更好,好過兩種不怎麼樣的戰爭戲。
這樣看下來,我最想表達的是:本劇團隊連說故事都沒說好。
歷史劇,它的本質是戲劇,也就是說故事。考據、服裝物品還原,這些是配料,做的好有加分,但故事才是最重要的主菜,試問:一個配料精緻但主菜不及格的料理,這是一道好料理嗎?
也別跟我提「人家畢竟努力了」之類的話,正因我知道他們有努力,我更希望他們能達成自己訂下的目標,那就是:能賺錢。
這部戲在我國,還可以因為主場的感情因素給予支持,但這樣的品質,能夠外銷嗎?而外銷可是曹瑞原導演,自己訂下的目標,以目前的成果,我只能說:這樣的貨,真的很難拚外銷。
以一個喜愛歷史,並且我是真心支持歷史劇的觀眾(不然我幹嘛花時間看完12集,而且還花很多時間打這篇評論),我覺得,先說好一個故事才是吸引人的原動力。
像是雷利史考特的「神鬼戰士」,他有沒有魔改歷史?有呀!還改的很誇張。但人家故事清晰,而且起承轉合做的非常流暢且有力,即便不了解羅馬文化,都能被帶入到故事當中,然後透過美術場景以及其中的歷史元素,真正被那個時代以及故事吸引。
又比如日本電影「阿基米德大戰」,這部以大和號為主題的電影,全片只有開場有戰爭場面(但那一場卻又足夠吸引人了)後面都是利用情節讓人去帶入角色的心境變化,還有對戰爭的反思。
其實在斯卡羅最後的場景及橋段,非常有好萊塢電影的公式化表現,這當然有一些壞處,就是沒有特別深刻或特色,但大致上是個平穩且有做到位的結尾。
要說本劇的團隊完全沒參考其他戲劇的安排,那我是不相信的。(順帶一提,像是烏米娜公主訓練阿杰有關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天哪,我覺得根本是阿凡達情節的複製貼上,雖然也不是說不行啦,而且這麼做有成為後面情節的一些伏筆,但過程還是有點突兀到讓我笑出來。)
所以我期待日後我國還有歷史劇的機會,能夠在眾多前人的基礎上,一次次的優化及強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於很多人會討論本片的一些政治立場,像是李仙得是否有被美化之類的。
我只能說:每個人本來就有每個人敘述的方式。
像我舉「司馬懿VS諸葛亮」,有些人會覺得諸葛亮始終佔據主動的壓制對方,但也有些人覺得是司馬懿敖死了諸葛亮。就連史書,在諸葛亮的章節,會記錄他打敗司馬懿,但同一場戰爭,在司馬懿的章節中,卻又是紀錄他曾經打敗諸葛亮。
所以美化與否,眾人皆可評價,或者......也由得眾人評價。
我倒是覺得本劇的最大看點,其實是周厚安飾演的必麒麟。
除了周厚安是本劇中,我覺得最能駕馭多種語言的演員(當然這跟他說其他外語的比例多寡也有關,而且他本來就是中美混血,有他的天生優勢),必麒麟在史實中,其實代表著亙古一致的觀點,那就是:利益。
必麒麟他是一位商人,商人做的各種事情,最終都會回歸於利益的考量。事實上,人不為己那才叫奇怪。
當劇中的李仙得口口聲聲說要帶入文明,當劇中的劉明燈說要建功立業,我覺得必麒麟那句:「我準備推廣蜂蜜鴉片。」還有當李仙得詢問他想要什麼行動,而他回答:「我覺得我想要回打狗,運輸更多的蜂蜜鴉片來賣。」
我整個開懷大笑......因為這真是無比真實呀。什麼價值、什麼正義、什麼正確,在資源以及利益面前,通通都要坦誠,也通通都不好使。
其實承認自己想獲益,有時真的不討人厭,起碼我覺得實在且實際,而且有規則有邏輯,可以坐下來好好交談溝通,這不是很好嗎?
所以我同樣喜歡水仔這個角色,只是相對於擁有外國人優勢的必麒麟,身為勢力最弱小的土生仔,水仔只能夾縫求生存並謀取自己乃至整個村莊的最大利益,所以很多時候,他也成為最沒有選擇權的悲哀小人物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就是我對斯卡羅的看法。
如果想要對斯卡羅的真實歷史有更多認識,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近期都有不少的科普知識,而我覺得斯卡中一個優點,是它的確有帶動後世人們對歷史的好奇,這也是我肯定這部戲的部分。
那各位看過斯卡羅嗎?認同我的看法嗎?或是不認同我那些看法?歡迎留言討論喔。(不過希望留言的情緒不要太大,起碼不要上來就先開大呀。)
通商戰爭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和故事一起看斯卡羅
1860 年臺灣開港通商後,自此捲入西方強權在東亞地區的地緣政治角力。
一方面,南臺灣海域歷來海難頻繁,不時有漂民被視為入侵者遭原住民殺害;而清廷長年將瑯嶠一帶視為「化外之地」,治理態度消極,國際強權因而獲得可乘之機。
相隔不到十年的「羅妹號事件」(1867)、 「牡丹社事件」(1874),便是強權藉口船難爭端、嘗試搶占臺灣的例子。
當時,以漢人為經營體系的糖、樟腦、茶葉出口,讓臺灣躋身世界貿易體系。不過從考古學調查,被清國視為化外之地的原住民部落,也並非與世隔絕。
1980 年代在墾丁一帶發現的「社頂遺址」,石棺內採用屈肢蹲踞葬、複體多次葬,判斷是古時排灣人盛行的墓葬形式。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郭素秋副研究員進一步做考證。
她將考古挖掘的社頂、龜子角遺址地點,與 1904 年日人繪製的「臺灣堡圖」套疊,進行古今比對,證實了這兩處應該就是「羅妹號事件」中力戰美軍的主角──龜仔甪社的相關遺址!
剽悍的龜仔甪社族人,是否孤立封閉、鮮少與外界接觸?考古研究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社頂遺址的陪葬品相當精緻豐富,有銅環、瑪瑙珠、玻璃珠,閩粵的瓷碗、瓷壺,甚至還有西班牙、墨西哥銀幣,都出現在排灣部族的石棺內。這些充滿「異國風味」的器物,與其他排灣遺址的考古發現相當吻合。
「從屏東牡丹鄉、滿州鄉、來義鄉的出土文物,大概三四百年前,原住民就大量使用福建燒製的陶罐和青花瓷。」
郭素秋解釋, 來義、恆春半島等排灣舊社皆位居深山,但從考古挖掘的出土文物,十三至十五世紀(宋元時期),部落已經出現福建的青瓷、白瓷。
十七至十九世紀(明清時期),排灣族家屋的出土文物,幾乎看不見部落傳統的手製軟陶,中國閩、粵陶瓷器取而代之成為日常用品。
來義舊社甚至挖出日本江戶時代的銅錢。
上述種種的考古發掘意味著:
「三、四百年前,深山部落與外界已有活絡的交流往來,他們對新事物的接受度很高,也是海外陶瓷器的消費者。」
「我完全沒料到會找到這麼多海洋性器物!部落看起來很山區、很邊緣,但並不是一般想像的貧瘠和無知。他們大量使用舶來品作為日用品,代表可以穩定地持續取得這些器物。」
郭素秋打趣地說,「其實部落可能過得挺好的,有大鐵鍋,還能用銀幣、瑪瑙珠、瓷碗陪葬。」
但這些海外器物,怎麼遠渡重洋到達南部深山?西班牙、墨西哥銀幣,又怎麼來到龜仔甪社的石棺裡?
目前仍是待解之謎。郭素秋推測,因緣於大航海時代下的殖民浪潮與全球貿易,讓遠在墨西哥的銀幣、菲律賓(西班牙殖民地)的物資,有機會飄洋過海。
同一時期的福建,也出現類似銀幣,隱然勾勒出在美洲墨西哥城、菲律賓馬尼拉、中國廈門、臺灣瑯嶠之間輾轉流通的貨貿關係。
透過出土文物、文物的使用痕跡和記號,對照歷史脈絡,考古學家雖無法完全還原銀幣流通的路線,卻獲得了一幅全球尺度的圖像,映照出各地人群透過戰爭、殖民、貿易產生的連結。
而從這一枚銀幣,也隱約窺見臺灣原住民曾在全球貿易舞臺「參一腳」。
📺和故事一起看斯卡羅
1867 年發生在恆春半島南端的「羅妹號事件」,深刻地影響了臺灣日後的發展。
看完公視年度大戲《斯卡羅》,想要更認識這段臺灣歷史?想要理解歷史上各族群在事件中如何互動,並在國際關係中彼此角力?想要知道劇情與史實有哪些差異?
鎖定故事的FB和IG,我們會隨著劇情發展,分享相關歷史知識。和我們一起認識這段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歷史,歡迎一起邊看邊討論!
#斯卡羅 #瑯嶠 #原住民 #排灣族 #龜仔甪社 #陪葬品 #社頂 #社頂遺址 #舶來品 #貿易
閱讀完整文章:
【研之有物】▹《斯卡羅》真實考古揭密:羅妹號事件中擊退美軍的排灣族,其實是熱愛舶來品的大戶 https://bit.ly/2VyeTR3
通商戰爭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歷史上的今天 1839-JUNE-03 虎門銷煙 / 禁煙節
1839年6月3日,清朝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來到廣東查緝鴉片,嚴格實施禁菸令,封鎖廣東的鴉片煙商,嚴逞走私;他扣押了將近兩萬箱鴉片,並在虎門挖了三個大坑進行銷燬,規模之大,歷時22日才銷燬完畢,史稱「虎門銷煙」。
▶ PODCAST收聽: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azhqlf2e40u08739blyqo7v
有關鴉片戰爭或是林則徐在虎門銷煙的故事,相信在國高中歷史課本中一定會提及,因為它是中國近代史重要的開端,同時也開始了中國在19世紀至20世紀以來,從帝制走向共和體制的重要轉捩點。
自歐洲工業革命以來,英國在19世紀成為世界強權;英國東印度公司更取得在印度殖民地的專賣權,大量生產鴉片,並將貨品銷往世界各地;另一方面,工業革命後的英國大量貨物,急需一個市場龐大的外銷地,因此看準了當時貿易呈現嚴重逆差的中國。
而當時歐洲相當仰賴清朝出口的茶葉、絲綢、瓷器等奢侈品,卻對英國的工業製品興致缺缺,;加上英國對中國貿易時,因為黃金兌換貨幣及白銀上的匯差問題,加深了貿易的不確定成本,讓英國急需與中國討論一種雙方都能夠符合利益的貿易關係。
就在外交禮節上,雙方鬧得彆扭之際,鴉片似乎帶來了中英雙方僵局的破口;縱使清朝的禁菸令規定鴉片不得販售,但鴉片還是透過走私的方式流入中國市場,造成大量白銀外流;直到清廷命令欽差大臣(相當於現代的特別專案小組指揮官)林則徐前往當時清朝主要的對外口廣東,嚴格執行禁菸令,而有了「虎門銷煙」這起重要事件發生。
「虎門銷煙」的舉動引發英國不滿,在東南沿海一帶開始與清朝沿海守軍發生海上和岸邊衝突;清軍節節敗退,英軍最終在南京逼著清廷派出代表,在英國旗鑑康華麗號上正式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南京條約》,為後續中國對外不平等條約開了先例。
《南京條約》中的主要事項包括割讓香港,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並賠償銷燬菸品的巨額賠款;英國甚至在後續的附約中加上了享有片面最惠國待遇、租借地、享有領事裁判權、關稅優待等四大特權,進而引來了後續美國、日本、法國、俄羅斯等國的外交角力戰。
就在鴉片戰爭後,中國的民生經濟也出現重大變化,鴉片貿易氾濫,導致西方資本主義大量強勢移入中國,讓中國經濟一蹶不振,受到外國勢力的長期干擾與掌控。如此也引發了後續太平天國起義,國家行政機關腐化也讓革命思想漸漸萌芽。
看完這則「歷史上的今天」你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留言分享與我討論唷!
**************
歡迎加入【有梗電影俱樂部】,不錯過任何電影實體聚會與活動喔!
臉書社團(需回答問題審核):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viewpointmovieclub/
Telegram群組:https://t.me/viewpointmovieclub2
PODCAST - Firstory APP
📣 XXY:https://open.firstory.me/user/xxymovie
📣 What A MAXX!:https://open.firstory.me/user/whatamaxx
別忘了按讚追蹤XXY視覺動物
📣 XXY視覺動物 YouTube頻道 http://pcse.pw/9ZNYT
📣 XXY @Yahoo頁面 https://tw.tv.yahoo.com/xxy/
📣 IG:xxy_djfishmb
📣 XXY @方格子 https://vocus.cc/user/@XXY2018
#電影 #歷史 #點評 #影評 #知識 #解析 #movie #history #歷史上的今天 #英國 #中國 #清朝 #虎門硝煙 #鴉片戰爭 #禁煙節 #林則徐
通商戰爭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圖說清代台北城(風華金典藏版)」介紹
訪問作者: 徐逸鴻
內容簡介:
◎台灣新生代古蹟與手繪建築達人三大著作壓軸
◎了解清代台北城建築的唯一選擇
◎邱博舜(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副教授)、顏忠賢(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教授)專文推薦
Ë裝幀設計特色:典藏版以青花底襯復原建築繪圖,風華金精燙呈現清代台北城,方背精裝完全展開,跨頁手繪圖一覽無遺。台灣首善之都台北城,150年前並不存在;台北城的初始建設得追溯到中法戰爭,在隆隆砲火聲中,一磚一瓦慢慢築起。本書以史料為基,細心還原歷史現場,深入淺出勾勒清代台北城的建設始末、發展及風華。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台北盆地建城前,已經充滿蓬勃的市井活動,街巷熱鬧雜沓,自然而然發展出來豐富又多元的建築樣貌,如:土埆厝、磚砌合院、街屋、寺廟、書院。後因淡水開港通商,引進商館、領事館、洋樓、倉庫、教會等西式建築。泉州人在大龍峒建造的「四十四坎」街市與漳州人在今日士林一帶建設的「八芝蘭城」,儼然就是功能完整齊備的迷你城池,道路規畫井井有條,排水措施和防禦功能無不一應俱全。
選址、築牆、看風水
在這樣的背景下,清政府進行台北城的規畫與建造時,並沒有遵循「先有街市而後築城」的慣例,而是另行選定城池位址,然後才大興土木,構築城牆與城門,城內的道路規畫更經過審慎的風水考量後才擬定,讓台北城得以成為一座方正完整的城池。
繁華鼎盛的清代台北城
從選址、籌畫、開工興築到落成,台北城經歷道路重劃與中法戰火的波折,最終在劉銘傳親自坐陣下,成為台灣現代化建設的典範。讀者透過七十五幅細膩的手繪圖,一一走過西式城堡、平埔族聚落、漢人農村合院,再遊逛繁華的商店街屋、淡水洋樓。從設置台北城到興建公共建築的歷史場景中,穿越時空,來一趟清代台北城之旅!
作者簡介:徐逸鴻
台灣新生代古蹟與手繪建築達人,1977年生,桃園縣觀音鄉人,進入古建築領域已有二十多年,曾任職李乾朗工作室助理。擅長攝影、繪畫,並從事許多建築測繪與插圖繪製工作。中國文化大學建築暨都市設計系學士、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碩士,曾就讀北京清華大學建築歷史與文物建築保護研究所博士班;目前在台北市主持「木也建築學堂」。著有《圖說艋舺龍山寺》、《圖說日治台北城》及《圖說清代台北城》三書。
作者粉絲頁: 木也建築學堂
出版社粉絲頁: 貓頭鷹書房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通商戰爭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廬山,又稱匡山、匡廬,位於中國江西省九江市南郊,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的文化遺產和世界地質公園,同時還是中國國家5A級旅遊景區和文明旅遊風景區、世界名山大會的發起者。廬山形成於第四紀冰川時期,是一座地壘式斷塊山脈,是中國自古以來重要的遊覽目的地。以「雄」、「奇」、「險」、「秀」聞名,被稱為「匡廬奇秀甲天下」。廬山的最高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瀑布飛流直下,雲霧變幻無常,景區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夏季氣溫比山下低10攝氏度左右,為中國知名避暑勝地之一。廬山亦是一座文化名山,被認為是中國山水文化的歷史縮影。自東晉以來,中國歷代著名的文人、高僧、政治人物都在此留下過重要的歷史印跡,歌詠廬山的詩歌辭賦有4000多首。對廬山產生較大影響的人物有:古代早期的司馬遷、陶淵明、王羲之、慧遠等;唐宋時期的白居易、李白、蘇東坡、朱熹等;近現代的政治人物蔣介石、毛澤東等。
廬山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影響非常大,堪稱中國的政治名山。1895年起,英、法、美等西方國家曾在此大興土木,留下了大量的西式建築,形成了今日牯嶺鎮的雛形。北伐戰爭結束後,這裏成為中華民國政府的「夏都」,是中國的政治中心之一。1937年6月,周恩來代表中國共產黨上山與蔣介石進行談判,商討共同抗日事宜。1937年7月,蔣介石發表對日宣戰的廬山談話,中國開始全面抗戰。1959年、1961年和1970年,時任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曾三次在此主持大會,即著名的「廬山會議」。
1860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戰敗的清廷被迫將九江列為對外通商口岸,促使大批西方冒險家來九江營商。1884年,俄商強佔廬山九峰寺避暑,開外人占山之先河。英國傳教士李德立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來到廬山。1885年,他通過賄賂清政府九江道台官員,成功租到牯牛嶺的4500畝土地。基於外國人的緣由,他與山民因土地問題持續了數年紛爭,土地使用嚴重受阻。1895年,大清在中日甲午海戰中戰敗,李德立乘勢藉助英國政府之手再次強租牯牛嶺土地,並順利獲得租期為999年的官方租約。 得到土地後,他聘請了英國工程師甘約翰和德國工程師李博得與自己合作,成立牯嶺公司,開始對牯嶺進行規劃和建設。他們首先將上山道路進行改造、擴建,將原來簡易的樵道修成登山石階;同時將所租的大片土地劃分成小塊,規定地塊用途但不限建築風格,並通過各種方式向全世界發佈售地廣告,引來大量西方人上山購地、建房,牯嶺大規模的別墅建設由此展開。截至1927年,已建成別墅560餘棟。在李德立經營牯嶺期間,1908年成立了廬山設清丈局;1914年,天主教江西北境代牧區的法國籍主教樊體愛強租狗頭石地區,遭海會寺僧抗議;1919年,俄羅斯五洲銀行在牯嶺成立。由於李德立在牯嶺開發、建設中的巨大作用,被稱為「改變廬山命運的人」。1929年,他被英國政府委以重用赴任英殖民地新西蘭。
1980年,電影《廬山戀》在全國的公映,廬山旅遊迅速發展。1982年,廬山被中國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4年,江西省廬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成立。1991年獲「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和「度假休閒旅遊勝地」。1994年,廬山被中國建設部評為「衛生管理達標風景名勝區」。1996初,景區將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登山路經闢為「霞衢」遊覽山道。1996年12月,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核准廬山為「世界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景區旅遊業進一步升溫;2002年2月13日,該組織又將廬山核定為首批「世界地質公園」,使其在旅遊界的知名度再度攀升。2006年11月,景區管理局決定大幅提高進山門票價格,引發激烈辯論。2009年9月,發起召開「世界名山大會」和成立「世界名山協會」,向全世界推介旅遊資源。
通商戰爭 在 摘錄自易中天《鴉片戰爭,體面與撒謊》 1841年第二次定海之戰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因為在英國人那裡,這原本是一場通商戰爭,貿易逆差戰爭,而不是鴉片戰爭。 正如費正清先生《中國:傳統與變遷》一書中所言:其實英國在要求外交平等及商業機會等 ... ... <看更多>
通商戰爭 在 鴉片戰爭?通商戰爭?中英開戰原因背景深度分析!【Who來座談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通商戰爭 ?中英開戰原因背景深度分析!【Who來座談|王立本|中國史斯土斯民系列。第17講(鴉片戰爭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