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被評價「你人真好」?總會刻意營造溫馨和諧的氣氛?
沒關係、我都可以、挑你喜歡的就好、我無所謂……常掛嘴邊?
極度敏感,能敏銳洞察別人的情緒變化與需求;
把別人擺在首位,基於別人的期望行事;
不會輕易求人,害怕給別人添麻煩;
害怕和有意避開衝突、競爭;不發表不同意見;
凡事容易說「好」,很難拒絕別人;
認同感來自外部,關注點在自身缺點;
挖空心思討好、強顏歡笑配合;希望換得好人緣
討好型人格:討好世界多年,終於面目全非!
其實,你不需要那麼討人喜歡!也不需要刻意「讓別人感到高興」。
要知道,任何一份需要你花盡心思去討好的關係,都不會長久……
討好者總活在他人的眼光中,
用敏感且卑微的姿態,
渴求著外界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
如果討好有用,還要努力做什麼?
這份人生的單,只能我們自己買。我們若不堅強,沒有人替我們勇敢。
取自《為什麼我們總是 討好別人,委屈自己?》
*******************************
最近有朋友希望我能直播,一時之間找不到合適的書拿來彼此成長,就在猶豫慌亂之際,在茫茫書海中,我看到了這本書。它閃耀著異樣的光芒,對著我說:「來直播我吧!」
是的,既然我聽到了這本書的呼求,就在今晚(10/5),約7點半左右開始。讓我們好好把這本書的衣服脫下來,歐~不~,是把書翻開來,把它瞧個仔細。
在晚上的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此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兩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
「區分是自己的事,還是別人的事」、「區分是自己的責任,還是別人的責任」
這本書,不只適合所謂「討好型人格」看,是如果我們關心設立人際界線的議題,就可以看這本,寫得非常讚。使用的原則,簡單易懂,可行性也高。
就在今夜,邀請朋友們,我們在臉書上相會。祝福各位,一天順心安定!
*******************************
最易迷失不是叢林,是人群
【文/ 黃志堅】
置身叢林找不到方向的感覺,大家都能體會,但迷失在人群中,大多人卻常不自知。
在叢林中迷失的只是方向,作為獨立個體,獨自行走於叢林中,是可以很自我的,想怎麼走就怎麼走,想穿什麼就穿什麼,完全不必考慮別人的議論、看法、眼光。
但置身人群中,我們會忍不住在意別人的看法,留意自己的言行舉止,關注他人的感受,因此,無法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有時候還要刻意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按照別人喜歡的方式去做事。如此磨滅自己的感受、想法、意願和個性,自然也泯滅自我,讓那個獨立的「我」消失在茫茫人海了。
對於「討好型人格」的人來說,每天說違心的話,做著討好別人的事,敏感於別人的眼光、表情,忽略自己內心的聲音,沒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甚至扭曲自我,去迎合別人,已然是完全迷失於人海之中了。
討好者要把自己從迷失狀態中解救出來,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在心裡建立人際邊界。就是說,我就是我,你就是你,他們就是他們,劃分清楚邊界,然後在自己的領地裡,保持自我的意願、個性和想法。
就針對討好者重要心理特徵「為別人著想」這一點,來具體說明「分清人際邊界」的建議做法。之所以選這個具體的點,一是因為這普遍存在於具有討好者的心裡,無論做什麼總是把「別人」放在首位,他人會怎麼想?怎麼看?怎麼說?因為太為別人著想,不論是誰的責任,都把事情往自己的身上攬,然後忽略自己、委屈自己、犧牲自己,筋疲力盡,卻循環不止,不能自拔。二是因為這一點對討好者的心理危害太大,「為別人著想」就像一根「緊箍咒」,讓討好者深陷其中,迷失自我。
「為別人著想」的根本原因是,內心缺乏清楚的人際邊界,說通俗點,就是分不清自己的事和別人的事:把別人的事都當成自己的事,所以「有求必應」;把別人的責任都當成自己的責任,凡事「都是我的錯」。與此同時,不會表達自己的需求,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和想法,「我」消失了,只一味包容、順應別人,一味為別人著想。
要解決這個問題,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在心裡劃一條清楚的界線:邊界內的,與我有關,我負責;邊界外的,與我無關,我不用理會。那麼,如何劃分這條界線呢?只需把握這麼幾點:
1.區分是自己的事,還是別人的事
是自己的事,義不容辭去做;是別人的事,根據主觀意願,不想做就堅決不做。舉個例子:快下班了,同事說:「哎呀,這文件還沒處理完。」討好者聽後,按照舊有邏輯一定會這樣想:同事工作沒做完,他一定很著急。如果我不幫他,他一定要加班了;我不幫他,他會生氣;我們以後的關係一定會受到破壞……一連串的設想都在為那個同事著想,然後就像自己沒完成工作一樣,義無反顧地去幫他了。可這樣做的結果是,下次同事的工作沒完成,同事還會找他幫忙,從此就真變成了自己的事,這就是缺乏「人際邊界」。
一樣的情境,同樣還是聽到同事那句「文件沒處理完」的話,我們換個思維模式:同事工作沒做完,這是他自己的事;他很著急,這是他正常的反應,工作做不完當然著急;他加班也是應該的,工作是他自己的;我不幫他,因為他工作沒做完是他自己的責任,我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我們以後的關係如何,跟我幫不幫他這件事毫無關係……這才是健康的關注我自己、也能正確看待別人的思維模式,是一種「人際邊界分明」的思維模式。
2.區分是自己的責任,還是別人的責任
是自己的責任,毫不遲疑承擔;不是自己的責任,一定不替別人背黑鍋。伴侶說,我為了你放棄了喜歡的工作,你一定得對我好。於是我們心懷歉疚、感恩,把「對他好」當成自己的責任,他稍微不如意、不高興,我們會自責,並接受他的譴責。為什麼不想一想:他放棄工作,那是他自己的選擇,他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而不是綁架你的感情。
小時候,父母吵架,媽媽哭著對我們說:「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跟你爸爸離婚了。」於是,爸媽一吵架,媽媽一哭,我們就內疚不已,覺得都是因為我們,才讓媽媽如此痛苦。為什麼不想一想:他們不離婚,是他們自己的決定。他們吵架,也完全與我們無關。我們沒有理由為他們的幸福負責,沒有理由為他們的痛苦背上包袱。
我們和同事一起出去辦事,同事的手機丟了,我們在心裡自責:哎呀,我要是留意一點,機靈一點,就能發現小偷,同事的手機就不會丟了。然後,我們覺得對不起同事,覺得他手機丟了,我們也是有責任的。為什麼不問一問自己:我們有責任幫同事看護好他的私人財產嗎?我們要為他丟失東西負責任嗎?
總之,我們面對的是迎合別人還是接納真實的自我,是順從別人還是守護自己的內心,是敏感於別人的目光還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面對諸多選擇時,我們多問問自己:此時在我們的心裡,邊界在哪裡?哪裡是我,哪裡是別人?問清楚之後,堅定地對自己說一句:這和我沒關係。如此即可。
.
以上文字取自
為什麼我們總是 討好別人,委屈自己?:挖空心思忍讓、強顏歡笑配合; 「討好型人格」:討好世界多年,終於面目全非!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5023
.
免費板橋公益講座_傾聽~心中的聲音【11/16(六)下午2點到4點】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82321272716334/
新書上市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這分明是一種痛苦哎呀好痛苦 在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作者吳曉樂出了新書,寫家人、寫朋友、寫自己,寫親子關係、性別觀察與社會議題,依舊敏感而溫暖,精準而犀利。
「若冠冕在男性身上會閃閃發亮的特質,是由女性穿戴上,在有些人眼中,亂了,形同金蘋果落進了鐵盤裡;母雞所喚起的清晨,總沾染些黑夜降臨的不祥之感。」
「這些年,在社群媒體上發表言論,每隔一陣子,不乏有人扔來私訊關懷,問道,『妳這樣子鋒芒外露,是否有想過,會讓男人不敢親近?』第一次被問到時,真有些不知所措,忖度著該怎麼回應,幾年後,才想通,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個問題。我那些寫專欄、發表時議的男性友人們,沒有一個被質疑過,他們敢言的特質,是否會讓女性們不敢親近?」
「對女性而言,成就如玫瑰,半是浮華,半是苦刺,手放錯了位置,是會扎出血來的。真煩啊,小時候考得好明明會被大人摸頭的,長大後卻反而成了被怪罪的理由──妳不該那樣突出的。有時實在很想抓著頭髮嘶吼,還讓不讓人活哪。」(〈身為肥狗,我很抱歉〉)
「我們太習慣憧憬『我們』了,好像人跟人放在一起,如同把幼貓雛鸚團在一塊,浮想的畫面多是一片美德。實則不然,世事多為福禍相倚,沒有白吃的午餐。『我們』讓『我』得到了歸屬感,如繩縛,要你安全,也要你手腳不好使。有時,『我們』成就了『我』;有時,『我們』也即將辜負「我」。婚姻,是無數個『我們』的排列組合習題。」
「正確的結果從來不只結在新娘的那束捧花上,正果也喜歡落在,察覺自己沒辦法再愛的戀人的門前。那種正果熟成時,少了目擊證人,種種的發生是靜啞的,沒有夾道拉響彩正確的結果從來不只結在新娘的那束捧花上,正果也喜歡落在,察覺自己沒辦法再愛的戀人的門前。」
「那種正果熟成時,少了目擊證人,種種的發生是靜啞的,沒有夾道拉響彩砲的親眾,沒有華服,沒有酒汁從堆疊的香檳杯如地毯鋪瀉而下。甚至,發生時你並不知曉已經發生,難過的人,只解得出這是『我』的悲劇,非得晚到數年之後,方後知後覺,這原來是『我們』的大喜。好險我的生命中,曾經讓錯的人錯過。負負得正,正果有時需經沉澱,任時光發酵,嘗的時候有些酸濁,卻對身體很好。」(〈正果與它們的產地〉)
「現代社會,僅一種味道是風味絕佳。跌倒了要笑。失戀了要笑。被人倒會了也要從中考掘一些向上的能量。什麼樣的變故都值得一哂。社群媒體上,我們常見人端上不亦快哉的爽照,底下讚聲一片,恭喜,恭喜,空氣間洋溢著歲歲有今朝的喜氣;相反地,若見人鬱鬱放上一樁痛的舊事,或是字裡行間有悲傷之意,必然聽聞誰在暗地裡澀澀點評,離他遠一點,他太軟弱了。」
「訕笑的背後,可能也藏躲著一顆畏怯的心,怕此時不落井下石,便難以證明自己的日子多麼快活。我也可以明白,負這個字,總讓人感到潮濕悶滯,像梅雨季,牆上的那片壁癌,曬不乾的冬被,只差一個數字就中了一千元的發票。」
「於是,我們開始文過飾非,修改數據好讓一切端得上檯面;絕不承認,若有誰真心想成就大事,整個宇宙偶爾也會聯合起來揍他。抽掉了傷悲的神經,以為從此天天天藍,卻又不由得在深夜裡複習起撐傘的手感。」(〈那些致命的明亮〉)
「金庸的著作,我最鍾情的作品莫過於《白馬嘯西風》,尤其是書末一段:江南有楊柳、桃花,有燕子、金魚……漢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儻瀟灑的少年……但這個美麗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國人那樣固執:『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歡。』少年時讀到這行字,暗自認定這就是我可以奉行一生的圭臬。上半生學習鑑賞的品味,能夠指出世上凡物,都是很好很好的;下半生希望自己能長齊個性,能夠如同李文秀一般,擁有不與人同的自由。」
「曾深受一位網友A的文字感動。我是在一個專門討論旅遊的論壇上遇見他的文字。點進個人頁面後,才得知A身染重疾,最差的情況即不久於世。A沒有明說自己的疾病為何,倒是細細梳畫他的日常生活。在想睡的時候就寢,想下床的時候離開棉被。肚子餓了才吃,渴了就攝取液體。多半時刻,A閱讀,以及大量的旅行。他說,身為一個幾乎掛著倒數警鐘的病人,沒有人膽敢期待他乖乖坐在辦公室裡敲出讓客戶滿意的數據,或西裝筆挺地在摩天大樓的其中一層,與客戶交換得宜的應酬語言。」
「A被醫生告知診斷結果的當下,不是沒有大哭幾場,但眼淚蒸發後,他重拾了生活,行止只有一個基準,活著,活著就好。在這樣的基準下,他活得比誰都更像個人樣,我不能再更嫉妒了。他不曉得明天在哪,但他很清楚自己的今日落於何方;反觀我們,病態地追逐日子。庸庸碌碌到最後,竟連一句『可是我偏不喜歡』的餘裕,都得在暗室,趁著四方啞然,偷偷地練習,是的,我知道,我都明白,哎呀,你說的那些,進修,考公職,存頭期款,增加競爭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歡。」(〈可是我偏偏不喜歡〉)
「當別人告知我,嘿,我覺得妳這樣很好,跟很多女生比起來,妳好理性,不情緒化。我只能視之為讚美,只能暗自壓抑著手的隱隱作疼。我那時還長不出聲音,去跟那些人說明,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十分明白,同樣是抒發情緒,男人這麼做是真情流露,女人這樣子做是歇斯底里。」
「我得學習不要那麼常表達意見,這樣子會引來不必要的威脅。而在被允許表達意見的場合,我得慎於穿著,在無趣、醜和淫蕩之間,摸索出一套衣飾,既滿足審美上的標準,又不至於讓人誤認我別有用心。我漸漸對於自己撬開的與撬不開的罐頭發起呆來。我不能說我的手在痛,不能解釋我是以非慣用的自己在過活。女人一旦訴說起生活上的不理想,很難不被劃分為無病呻吟。我在書寫的過程中,不乏有人支持,仍屢屢感到難為情,甚至想著,也許該記錄更嚴肅的痛苦?」
「每每有這種意想時,那些女人的訊息,就如同從窗外探進的綠意,不驚擾任何人地,予我慰藉。她們也有這種淡淡的苦惱吧。多想要一些自己的時間。多希望孩子睡熟一點,讓我能夠安心地翻頁。」
「我禁不住幻想,她們是如何輕手輕腳地步出孩子的房間,從櫃上取出書,翻到書籤的位置。壁上的時鐘顯示著十點多一些,或更晚。泡上一杯茶,在暖黃的燈光下,她們走進我的世界,還得留一隻耳朵注意孩子的細微聲響。而我,能夠交給她們孤獨嗎?讓她們再一次被說服,自己有時說不上來的鬱悶,並不值得認真以待?不,不應如此。過往的漫長歲月,身為女子的偶爾煩心與苦悶,被認定為小家子氣的討論,大家不必放在心上。我們該重新檢討這種謬想了。」(〈後記〉)
*吳曉樂,《可是我偏偏不喜歡》,網路與書,2019。
▎博客來☞ http://bit.ly/2RTv8BH
#說書 #閱讀日常 #性別 #生活 #吳曉樂
這分明是一種痛苦哎呀好痛苦 在 KAI 文旅生活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愛是全宇宙最偉大的力量,但,就是因為太偉大了,相較起我們人性就顯得如此無知、脆弱、渺小與荒唐。為了面對生活周遭的一切痛苦,我們用盡力氣逃避,做了無限的選擇在無限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