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某人閒聊.Day50》烽火再起幕後揭密:被抽掉的劇情
寫小說受篇幅所限,不可能無止盡的發展下去,所以在創作的過程就必須刪掉許多構思好的劇情。
烽火再起第三集「絕境重生」──其實我一開始對這本的構思就遠遠不只於此。在第三集,奎恩做好犧牲自己的準備,被紀律公署抓走,到這裡已經來到後半段,接下來就是大家看到的出版作品。
然而在我腦子裡的世界,他被抓走的故事是從這裡才開始的。
如果放縱自己一直寫下去,這裡應該會再插入一本奎恩被抓走後的故事。
____
《被刪情節》
紀律公署抓走了他,等於撿回一個燙手山芋 。他們無法讓奎恩招供,又不能輕易殺了他,最後他們做了奎恩在第二集時預期自己被抓回去可能會做的事──他們用精神偵訊儀把奎恩的記憶洗掉,將他變成一部殺人機器,丟到天不吐的戰場上替他們殺敵做戰。
接下來的三年,整個墨族人都在尋找他們的統帥。
這本插入的書,一開場是:岡納終於找到了奎恩。
他們一直聽說這三年來,某某戰區有個近乎傳奇的戰士在那裡,殺敵如麻,得了「魔鬼」的封號。岡納千辛萬苦確認了他的下落,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將「魔鬼奎恩」拿下來。那時的奎恩已經完全野性化,在他眼中,他們都是敵人。
但是奎恩自己的戰友也被俘,他只好按兵不動,通通拿去做雞精……不是啦,通通被押解回德州。
岡納使陰招把他抓住,然後一路上一直陰陽怪氣的逗弄他,讓奎恩氣得牙癢癢。
到了德州當晚,奎恩被從地牢裡拖出來,因為「有人想見見他」。野奎恩已經做好會被酷刑逼供的準備,沒想到等著他的是一個纖柔美麗的東方女人……
他們夫妻倆終於團圓了,稍後秦甄帶他去見另外兩個人:他的女兒和兒子。
野奎恩的腦袋非常紊亂,整個信念被衝擊到!原來他深信不移的想法都是被置入的?他已經有了老婆、兒女?那些人將他從家人身邊帶走,丟進一個人間地獄裡。
這中間當然有很多爭執、懷疑,求證、證實。那些配角也沒趁機少整他們老大,趁他現在腦子還沒恢復,餵他一堆「誰跟誰不好」、「你以前最討厭誰誰誰」的假消息,然後愉快地看他撞一頭包。(誰教你自己丟下我們三年,哼哼!),畢竟等他們老大「醒」過來,就整不到了。
****
劇情到這裡就已經完全岔開了,包括最後的德州大戰,其實是奎恩親自帶領所有人打贏的。以及秦甄在這三年來的身份也有所轉變,為了找回丈夫,她親身參與了許多策略的運作。當他們抓回奎恩時,其實秦甄已經是墨族一個重要的決策人物。
不過,寫小說有趣的地方就在這裡,當一個點轉變,故事會走向全然不同的路線。最後考量到篇幅太長反而不好,我選擇在三本內結束這個故事,於是這段岔開的劇情完全被改掉,結果就是大家看見的版本。
或許,哪天有另一個故事、另一個角色,這段劇情能拿來回收吧!
____
好,日後不知不覺寫了五十天,半百了耶!所以用一篇幕後真相(咦?)來當個里程碑吧!
#烽火再起 #墨血風暴 #廢境之戰 #絕境重生
#365天粉專日記
_______
購書連結 (烽火再起全三集已出版):
★博客來:https://is.gd/l9hwdX
★金石堂:https://is.gd/Y6AFIs
★誠品:https://is.gd/YwTMFE
電子書:
★Readmoo:https://is.gd/xCdqCZ
★Pubu:https://is.gd/lzO1r6
這個世界運作的真相誠品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凡是我們假裝它不存在的東西,必會在我們沒有察覺的情況下利用我們、把我們消耗掉。
我們必須願意去正視自己內心自私、貪婪、與憤怒的部分,但同時也要把正向美好的那部分餵飽。
原本,我們的信念系統無關乎對或錯,只是一種制約;然而,一旦我們對這些制約產生認同,它就會變成我們的「習性」,從而對我們形成「限制」,限縮了我們的真實面目。
取自《生活中的瑜伽智慧》
**************************
這篇摘文,講到「小我」的功能。我曾經說過,「小我」、「高我」、「大我」的說法,不用一定要「懂」。多閱讀、多感受,自然能對應到我們的生命經驗。
這些說法,我也是這幾年為了方便,慢慢採用的詞彙。因為當我要描述的經驗越來越廣泛,甚至要「超越」一般大腦運作的方式,描述一種後設認知的歷程,還有共同生命體的假設,我很難不使用這些詞彙來進行討論。
這些詞彙本身也不用太執著,因為本來就有些武斷性,不同的人會用不同的說法。文字是用來描述某些概念或現象,那些概念或現象被我們觸及到了,文字的使用就可以彈性。
「認同」這個詞,我自己也使用「相信」來替換。一個信念,我們得要「相信」了,這信念才會變成指揮我們運作的程式。可是,人類的小我很有趣,我們表面上說出來的信念,不一定算數,我們在心理面,常常抱著另一種信念,而我們自己不一定知覺。
像是「我不值得被感謝」、「我不值得被信任」,這種帶著些自我否定意味的信念,在我跟某些朋友經過一番問答之後,才浮上意識層面。然而,在最一開始,這些朋友還可能完全沒有覺知,自己竟然抱著這樣的信念過生活。
內心世界相當奧妙,我探索多年,依然饒富趣味。可是,有些人卻接受了制約,不願試著去看見真實的自己。
所以說,有些人的死亡,並不是埋葬那一刻,他早就在停止探索自己的時候,生命進入了某個終結。
祝願您,帶著慈悲與同理,有勇氣跟自己在一起!
**************************
【文/ 黛博拉.艾戴爾】
不要畏懼事實真相
我們的眼睛要張得夠大、心也要夠敞開,才能去注視如漣漪般層層蔓延的各種現實紛爭。寫到這段的時候,又有一間學校發生了殺人事件,而且是到目前為止最血腥的一次。世間充滿各種煩惱苦痛、各種恐怖惡行。我回顧自己的人生,非洲飢餓兒童的照片、越戰中的軍人殘酷屠殺影像、還有尼加拉瓜動亂中一位母親的面容,都曾深深撼動我的心,推動我去實踐慈悲的義行。假如我把這些影像照片都藏起來,不去正視這些事實真相,我們的心要如何成長?如果我們閉上眼睛,我們的生命就會建立在錯誤的根基上。因此,我們絕對不能害怕去面對真相。
我去過第三世界旅行,在那裡,我發現幾乎沒有什麼東西會被藏起來。老的、病的、垂死的、飢餓的,都不像在我們美國那樣被排斥、被隱藏。Svadhyaya,「自我探究」這條守則,邀請我們也這樣做;不要隱藏我們生命中不愉快的部分,要以仁慈與悲憫心將它們承擔下來,因為你知道,上帝也住在其中。
我記得有一位記者訪問甘地,問他是否曾經對壓迫他的人感到憤怒。甘地很嚴肅地回答說,沒有,因為他知道自己生命的內在風景是什麼。他不畏懼去正視自己內心情緒的全貌,而且,因為不害怕看見自己內在的真實生命景象,所以能夠帶著仁慈和悲憫心來展現勇氣。甘地知道,如果否認真相,我們就無法看見自己的完整真實面貌。
北美印第安切羅基族(Cherokee)有一個這樣的故事:祖父用一個例子來向他的孫子做解釋,他說有兩隻動物同時住在他心裡面,一隻是狼,一隻是小羊。孫子就問祖父,那你要怎麼辦?祖父回答:「餵飽那隻小羊。」這個故事非常美妙地描繪了我們內心的實相。我們要尊敬自己心裡的那隻狼;如果不這樣的話,我們可能會變成一個自以為是的人,而且會變得非常脆弱,隨時會被那隻狼吃掉。凡是我們假裝它不存在的東西,必會在我們沒有察覺的情況下利用我們、把我們消耗掉。但我們可以選擇餵飽那隻小羊,讓自己成熟、長大,成為一個對自己、對他人都更有悲憫心、更仁慈的人。我們必須願意去正視自己內心自私、貪婪、與憤怒的部分,但同時也要把正向美好的那部分餵飽。
***
小我的角色
小我 (ego,或稱私我) 是我們心智頭腦的一種功能,目的在於將它自己組織起來變成「我」(I)。小我並不是一種壞東西;因為如果沒有小我,我們就無法生存。小我的功能是把身體的感官覺受帶進意識覺知當中,並將它變成一種個人化的東西。比如說,身體的感官覺受會帶入訊息,讓我們知道有一隻狗狗正在吠叫。然後小我會將這個訊息「個人化」,比如:「我聽到一隻狗在吠叫。」接著,這個訊息會進一步與我們對那件事的「價值判斷」結合起來。然後我們就會根據過去的經驗,開始對那隻狗的吠叫產生「意見看法」。我們會對那個吠叫聲感到生氣,或是因為過去曾經受到狗的攻擊而嚇得發抖。如果是我的話,我可能會很快跑過去拍拍那隻狗,因為想起自己童年時候養過的寵物。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小我是如何對一個原本中性的經驗取得所有權,將它變成「我的」,然後根據過去經驗的盒子,來為它塗上顏色。
上述這個過程,就是我們心智頭腦的運作方式,這樣我們才能讓每一個經驗獨立存在,比如:在公園散步、品嚐美味巧克力、或是跟朋友通電話,這些獨立存在的經驗都是小我運作的結果。如果事情全部搞在一起,那是因為小我忘記了它的功能在於組織自我 (the self),開始把自己當老闆所致。如果發生這種情形,我們就會卡在分裂的「我」(I)當中,結果,我們的信念系統就會變成我們的「現實模型」。原本,我們的信念系統無關乎對或錯,只是一種制約;然而,一旦我們對這些制約產生認同,它就會變成我們的「習性」,從而對我們形成「限制」,限縮了我們的真實面目。
當我們一層層將信念系統的盒子拆開,強烈而痛苦的情緒就會在這過程中被釋放出來。這些情緒感受經常跟記憶有關,而記憶就是我們在不知不覺間拿來建構現實世界的東西。就像我們剛旅行回來,就要把物品從行李箱一件件取出來一樣,當我們開始拆解禮物包,我們也要逐一檢視每一層盒子、以及每一項經驗背後隱藏的情緒,因為就是這些東西把我們層層包覆了起來。我自己的經驗是,這個鬆綁、釋放的過程可能會很不舒服,有時甚至像是在糞肥裡游泳。但我知道,當下這些令人沮喪的情緒都只是表象,它真正的面目是為了淨化、是為了攤開真相。
成長之路並不是一通到底的直線;它所呈現出來的樣子,也不會是我們認為應該的那個模樣。事實上,我們的信念系統所認為的「成長」,恰恰就是阻礙我們成長的東西。我們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因此不再虛心詢問。佛家提醒我們,要具備一顆「初心」(初學者之心);要知道我們其實一無所知。正是這個謙虛的心態,開啟了學習與啟示的大門。
能夠在生活中以「旁觀」的角度來看事情,就能走出小我的局限,發現更廣大的實相。你會發現,你是一個靈魂體,你有能力去打磨、淬煉你的小我,讓它成為靈魂的一個功能,這樣你的生命就不會只有小我在運作。斯瓦米韋達(Swami Veda)如是寫道:「因為順服於河岸的限制,河流才能成為廣闊的海洋;不畏懼丟棄自我的飾品,方能得著恩典的鑽石。」培養自己旁觀的能力,你就已經啟程。
.
以上文字取自
生活中的瑜伽智慧:活出真我,體驗喜悅人生的十項法則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4420
.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這個世界運作的真相誠品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凡是我們假裝它不存在的東西,必會在我們沒有察覺的情況下利用我們、把我們消耗掉。
我們必須願意去正視自己內心自私、貪婪、與憤怒的部分,但同時也要把正向美好的那部分餵飽。
原本,我們的信念系統無關乎對或錯,只是一種制約;然而,一旦我們對這些制約產生認同,它就會變成我們的「習性」,從而對我們形成「限制」,限縮了我們的真實面目。
取自《生活中的瑜伽智慧》
**************************
這篇摘文,講到「小我」的功能。我曾經說過,「小我」、「高我」、「大我」的說法,不用一定要「懂」。多閱讀、多感受,自然能對應到我們的生命經驗。
這些說法,我也是這幾年為了方便,慢慢採用的詞彙。因為當我要描述的經驗越來越廣泛,甚至要「超越」一般大腦運作的方式,描述一種後設認知的歷程,還有共同生命體的假設,我很難不使用這些詞彙來進行討論。
這些詞彙本身也不用太執著,因為本來就有些武斷性,不同的人會用不同的說法。文字是用來描述某些概念或現象,那些概念或現象被我們觸及到了,文字的使用就可以彈性。
「認同」這個詞,我自己也使用「相信」來替換。一個信念,我們得要「相信」了,這信念才會變成指揮我們運作的程式。可是,人類的小我很有趣,我們表面上說出來的信念,不一定算數,我們在心理面,常常抱著另一種信念,而我們自己不一定知覺。
像是「我不值得被感謝」、「我不值得被信任」,這種帶著些自我否定意味的信念,在我跟某些朋友經過一番問答之後,才浮上意識層面。然而,在最一開始,這些朋友還可能完全沒有覺知,自己竟然抱著這樣的信念過生活。
內心世界相當奧妙,我探索多年,依然饒富趣味。可是,有些人卻接受了制約,不願試著去看見真實的自己。
所以說,有些人的死亡,並不是埋葬那一刻,他早就在停止探索自己的時候,生命進入了某個終結。
祝願您,帶著慈悲與同理,有勇氣跟自己在一起!
**************************
【文/ 黛博拉.艾戴爾】
不要畏懼事實真相
我們的眼睛要張得夠大、心也要夠敞開,才能去注視如漣漪般層層蔓延的各種現實紛爭。寫到這段的時候,又有一間學校發生了殺人事件,而且是到目前為止最血腥的一次。世間充滿各種煩惱苦痛、各種恐怖惡行。我回顧自己的人生,非洲飢餓兒童的照片、越戰中的軍人殘酷屠殺影像、還有尼加拉瓜動亂中一位母親的面容,都曾深深撼動我的心,推動我去實踐慈悲的義行。假如我把這些影像照片都藏起來,不去正視這些事實真相,我們的心要如何成長?如果我們閉上眼睛,我們的生命就會建立在錯誤的根基上。因此,我們絕對不能害怕去面對真相。
我去過第三世界旅行,在那裡,我發現幾乎沒有什麼東西會被藏起來。老的、病的、垂死的、飢餓的,都不像在我們美國那樣被排斥、被隱藏。Svadhyaya,「自我探究」這條守則,邀請我們也這樣做;不要隱藏我們生命中不愉快的部分,要以仁慈與悲憫心將它們承擔下來,因為你知道,上帝也住在其中。
我記得有一位記者訪問甘地,問他是否曾經對壓迫他的人感到憤怒。甘地很嚴肅地回答說,沒有,因為他知道自己生命的內在風景是什麼。他不畏懼去正視自己內心情緒的全貌,而且,因為不害怕看見自己內在的真實生命景象,所以能夠帶著仁慈和悲憫心來展現勇氣。甘地知道,如果否認真相,我們就無法看見自己的完整真實面貌。
北美印第安切羅基族(Cherokee)有一個這樣的故事:祖父用一個例子來向他的孫子做解釋,他說有兩隻動物同時住在他心裡面,一隻是狼,一隻是小羊。孫子就問祖父,那你要怎麼辦?祖父回答:「餵飽那隻小羊。」這個故事非常美妙地描繪了我們內心的實相。我們要尊敬自己心裡的那隻狼;如果不這樣的話,我們可能會變成一個自以為是的人,而且會變得非常脆弱,隨時會被那隻狼吃掉。凡是我們假裝它不存在的東西,必會在我們沒有察覺的情況下利用我們、把我們消耗掉。但我們可以選擇餵飽那隻小羊,讓自己成熟、長大,成為一個對自己、對他人都更有悲憫心、更仁慈的人。我們必須願意去正視自己內心自私、貪婪、與憤怒的部分,但同時也要把正向美好的那部分餵飽。
***
小我的角色
小我 (ego,或稱私我) 是我們心智頭腦的一種功能,目的在於將它自己組織起來變成「我」(I)。小我並不是一種壞東西;因為如果沒有小我,我們就無法生存。小我的功能是把身體的感官覺受帶進意識覺知當中,並將它變成一種個人化的東西。比如說,身體的感官覺受會帶入訊息,讓我們知道有一隻狗狗正在吠叫。然後小我會將這個訊息「個人化」,比如:「我聽到一隻狗在吠叫。」接著,這個訊息會進一步與我們對那件事的「價值判斷」結合起來。然後我們就會根據過去的經驗,開始對那隻狗的吠叫產生「意見看法」。我們會對那個吠叫聲感到生氣,或是因為過去曾經受到狗的攻擊而嚇得發抖。如果是我的話,我可能會很快跑過去拍拍那隻狗,因為想起自己童年時候養過的寵物。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小我是如何對一個原本中性的經驗取得所有權,將它變成「我的」,然後根據過去經驗的盒子,來為它塗上顏色。
上述這個過程,就是我們心智頭腦的運作方式,這樣我們才能讓每一個經驗獨立存在,比如:在公園散步、品嚐美味巧克力、或是跟朋友通電話,這些獨立存在的經驗都是小我運作的結果。如果事情全部搞在一起,那是因為小我忘記了它的功能在於組織自我 (the self),開始把自己當老闆所致。如果發生這種情形,我們就會卡在分裂的「我」(I)當中,結果,我們的信念系統就會變成我們的「現實模型」。原本,我們的信念系統無關乎對或錯,只是一種制約;然而,一旦我們對這些制約產生認同,它就會變成我們的「習性」,從而對我們形成「限制」,限縮了我們的真實面目。
當我們一層層將信念系統的盒子拆開,強烈而痛苦的情緒就會在這過程中被釋放出來。這些情緒感受經常跟記憶有關,而記憶就是我們在不知不覺間拿來建構現實世界的東西。就像我們剛旅行回來,就要把物品從行李箱一件件取出來一樣,當我們開始拆解禮物包,我們也要逐一檢視每一層盒子、以及每一項經驗背後隱藏的情緒,因為就是這些東西把我們層層包覆了起來。我自己的經驗是,這個鬆綁、釋放的過程可能會很不舒服,有時甚至像是在糞肥裡游泳。但我知道,當下這些令人沮喪的情緒都只是表象,它真正的面目是為了淨化、是為了攤開真相。
成長之路並不是一通到底的直線;它所呈現出來的樣子,也不會是我們認為應該的那個模樣。事實上,我們的信念系統所認為的「成長」,恰恰就是阻礙我們成長的東西。我們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因此不再虛心詢問。佛家提醒我們,要具備一顆「初心」(初學者之心);要知道我們其實一無所知。正是這個謙虛的心態,開啟了學習與啟示的大門。
能夠在生活中以「旁觀」的角度來看事情,就能走出小我的局限,發現更廣大的實相。你會發現,你是一個靈魂體,你有能力去打磨、淬煉你的小我,讓它成為靈魂的一個功能,這樣你的生命就不會只有小我在運作。斯瓦米韋達(Swami Veda)如是寫道:「因為順服於河岸的限制,河流才能成為廣闊的海洋;不畏懼丟棄自我的飾品,方能得著恩典的鑽石。」培養自己旁觀的能力,你就已經啟程。
.
以上文字取自
生活中的瑜伽智慧:活出真我,體驗喜悅人生的十項法則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4420
.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