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個父母都會愛孩子,但孩子永遠不可能不愛自己的父母。
記得曾看過一篇對於父母與孩子間的依戀研究,讓猴子與披了母猴毛的玩偶相處,猴子們以為那隻玩偶是猴媽媽,與之親密。然後在玩偶猴媽媽的胸前設置機關,向朝猴媽媽前來的猴子們射箭。猴子們雖然受傷,卻還是執意地走向猴媽媽。既使是受傷,也還是無法不去親近自己的媽媽。
這也讓我想到一則故事,一個單親女兒和媽媽相依為命,母親患有精神疾病常丟下她不管,甚至帶她出城卻把她一個人丟在不熟悉的城市,任她自行在外遊蘯找路回家,或是暴力對待。母親唯讀在精神狀態較良好的狀態下,因為自責及愧疚而割女兒的腕,希望她和自己一同走上黃泉從此不再受自己的不幸對待。而女兒怎麼樣都不肯丟下(離開)自己的母親,既使和母親相處的危險性極高,也不願意放下她。
與父母之間的依戀總是影響我們很深,以下和大家分享精神科醫師岡田尊司(Okada Takashi)在「孤獨的冷漠/逃避型依戀障礙的分析與修復」中提到的依戀形式,來理解依戀是如何影響著人格發展。首先我們得先釐清什麼是依戀。
#何謂依戀
在英國精神科醫師約翰.鮑比(John Bowlby)的研究之前,大家普遍認為孩子對母親產生依戀,是為了得到母乳等具有實際利益的原因。然而John在比對戰爭孤兒的調查研究中發現,無論給予他們多少營養,孩子們還是無法順利成長。也就是說在孩子的養育過程中,母親是不可或缺的角色。而母親的擁抱等肢體接觸及伴隨而來的情感連結,對於孩子成長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母親以孩子為優先,犧牲自己的需求,經常付出關心照料時,孩子對母親的依戀才得以養成。面對能夠無條件地穩定回應自己需求的人,人才會產生依戀。
#何謂依戀形式
依戀形式始於幼年時期與母親之間的關係,在經年累月的各種人際互動中確立成型。可分為安全型與不安全型,而不安全型又分為焦慮型與逃避型;當焦慮與逃避重疊時,成為恐懼逃避型,而當依戀創傷難以痊癒時,成為未解決型。視依戀系統運作而定,若良好平衡發揮機能的狀態為安全型;相對焦慮型就是依戀系統過度敏感或過度運作的狀態。
比如,面對分離時,焦慮型會緊抓對方哭叫抵抗,逃避型則是表現冷漠不為所動;或是面對困擾時,焦慮型會找人商量討論,或做出過度反應引發人際緊張,而逃避型則是獨自承受解決;在親密關係中,焦慮型會依附想要以各種方式確立彼此關係的穩定度,而逃避型則是需要自己空間的自由度,不想要與他人過度親密。
#逃避性人格
#強烈害怕被討厭
逃避性人格的特徵在於敏感容易受傷,為了盡可能避免失敗與責任而逃避,是最常與逃避型依戀形式合併的人格之一。與其冒著可能痛苦受傷的風險去做些什麼,不如消極地維持現狀,以避免危險為優先。若是屬於強烈逃避型依戀形式的逃避性人格,在人際關係上更是消極冷淡,好像什麼事都與自己無關。若是伴隨焦慮型依戀形式的話,則很擅長察言觀色,在意別人臉色,強烈需要別人認洞,而表現出依賴性人格傾向。
#依賴性人格
#擅長察言觀色不敢拒絕別人
過度在意對方一味迎合他人,通常這類型人會認定自己無法一個人活下去,多半為焦慮型依戀形式。不過小時候在雙親掌控下長大,或是嬰幼兒時期曾遭到放棄和高壓掌控的人,則會同時顯現出逃避型依戀形式。這種情況上,這類人難以與他人融洽相處,老是看別人臉色過活,太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導致自己的想法受到壓抑。
另一方面,擁有焦慮烈依戀形式的依賴性人格,則容易產生強迫關心的問題。因為太想要為配偶或孩子奉獻心力,結果變成控制狂,反而妨礙對方獨立自主。若是較穩定的依賴性人格,就能善用旺盛的服務精神及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能力,而成為家庭良好的支柱,或在人際上有人緣容易獲得成功。
#強迫性人格
#認真努力責任感重
小時候被父母強加義務又無法達成他們的期待時,孩子容易產生逃避性人格;但若是在已實現父母對自己的期待,又將父母的基準加諸己身,將期待等同於標準的情況下,就會誕生一種「以完成義務與責任為優先」的強迫性人格。這類人格重視秩序與規矩,把達成義務與責任當成最大使命,容易變成工作狂;也因為不重視自己,容易罹患身心疾病。
若是強迫性人格屬逃避型依戀形式,重親義務與責任傾向會更強烈,過度嚴格不容許例外。這樣的特性會對原本應在愛情下結合的家庭共同體帶來負面影響,原本該以同理心為基礎產生的依戀會變得枯燥無味缺乏滋養。
若是依戀形式屬較穩定安全的強迫性人格,則能發揮得到他人認同的義務感與責任感,也容易適應社會。但是當與逃避型依戀形式並存時,他們又無法順利與人建立親密關係。徒有形式上的禮貌,卻因缺乏感情而難以加深關係。若是焦慮型依戀形式的強迫性人格,則會對他人過度迎合及犧牲奉獻,累積太大的壓力。
#自戀性人格
#只愛自己唯我獨尊
自戀性人格特別重視自己,藉由輕蔑周圍來保護自己。他們想從他人身上得到的不是共鳴或對等,而是讚賞與恭維。受到傷害時會相當介意,遭到他人責難時,往往呈現非常激烈與憤怒的反應。就算自己真的有缺點及錯誤,被指出時也無法接受,容易惱羞成怒。
這種類型的生長環境往往令他們一方面受到溺愛,另一方卻只能得到缺乏同理心的愛。他們的母親常有冷酷的一面,除非孩子能如理想般優秀,否則無法得到她的認同。若自戀性人格能擁有較為穩定安全的依戀形式,只要懂得善用自信,就能獲得很大的成就;相反若屬於焦慮型依戀形式,則會自大又自卑,因擔心被抛棄而容易焦慮不安。這類人不擅長面對挫折,狀況好壞時的差異相當大。
#反社會性人格
#冷酷地壓榨他人
反社會性人格類型也常伴隨逃避型依戀形式出現,他們與自戀性人格類型一樣缺乏同理心,但卻不需要別人的讚賞,反而能不在乎地做出受人批評的事,從中獲取自己的存在感。這類型的人在童年時期通常不曾從父母身上得到發自同理心的愛,只是不停遭到否定。這種經驗使他對別人抱持憎恨與憤怒,以攻擊他人的行為扺抗自己曾遭受的打擊,也可以說是一種報復行為。這類人格無法擁有長久的依戀,與人的關係也常說斷說斷。
#類分裂性人格
#與人相處不快樂寧願獨處
類分裂性人格難以與他人建立基於同理心的親密關係,有極大部分來自與生俱來的遺傳基因。這類人常屬於逃避型依戀形式,對結婚與育兒毫無興趣,只在自己的世界中追求樂趣。若是擁有安全型依戀形式,則能跟少數人建立起親密的信賴關係,與伴侶及孩子間的關係也較穩定。
#妄想性人格
#連親近的人都不相信
不相信他人,有強烈的警戒心,不願暴露出內心情感或內在的一面,連最親密的人都無法信任,反而會想監視或掌控對方。這類人常擁有逃避型與焦慮型並存的恐懼逃避型依戀形式,一方面想要有可以信任的人,一方面卻無法相信任何人,進而陷入兩難。這類人一開始交往時很正常,但一旦進展到親密關係後,會立刻打開疑心病的開關,進而監視起對方。若此類型的逃避型依戀形式傾向較強,則會與人保持距離,性格冷酷無情,試圖用金錢權利掌控他人。
#邊緣性人格
#遊走於兩極端討厭自己
心情及人際關係皆遊走於兩極端,在強烈自我否定下反覆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是邊緣性人格類型的待徽。他們多半屬於焦慮型與未解決型,特徽是與養育者間的依戀受創未癒,只要一想到養育者就會失去理智。也有不少人屬於恐懼逃避型,他們往往陷入既依附家人,也同時對家人產生攻擊性的狀況,因為容易演變成繭居族。另外這類人和妄想性人格一樣矛盾,既想相信別人又無法相信別人。此外,相較於妄想性人格類型一板一眼又固執的個性,邊緣性人格的特徵則是見異思遷,反覆無常。
illustration: Shannon Berg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1萬的網紅風傳媒 The Storm Medi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覺得自己個性內向到不想與人往來?連開口點餐都覺得超可怕?你可能有「社交恐懼症」。 但這樣的症狀居然也能是社交的轉機?快來看看維思維怎麼以心理學的角度分析! 影片授權:維思維WeisWay(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vXIQvecTxo) ✓ 點我加入《風...
逃避性人格 在 Cheers:快樂工作人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8種逃避性人格,你是哪一種?】
1.逃避性:敏感容易受傷,為了盡可能避免失敗與責任而逃避,也有不少人會出現「焦慮型依戀形式」。
2.依賴性:過度在意對方臉色,一味迎合他人的特徵傾向,認定自己無法一個人活下去...
逃避性人格 在 風傳媒 The Storm Media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覺得自己個性內向到不想與人往來?連開口點餐都覺得超可怕?你可能有「社交恐懼症」。
但這樣的症狀居然也能是社交的轉機?快來看看維思維怎麼以心理學的角度分析!
影片授權:維思維WeisWay(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vXIQvecTxo)
✓ 點我加入《風傳媒》Line 好友(ID:@dyp8323m) http://bit.ly/2hETgWE
✓ 點我訂閱《風傳媒》YouTube 頻道 http://bit.ly/2grkAJ6
✓ 點我追蹤《下班經濟學》IG頻道(ID:@worked_money) https://bit.ly/2WZ1Dnb
✓ 點我加入《下班經濟學》telegram頻道 https://t.me/storm_money
【Facebook粉絲團】
風傳媒►► https://www.facebook.com/stormmedia
風生活►► https://www.facebook.com/SMediaLife
下班經濟學►►https://www.facebook.com/workedmoney
逃避性人格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適度依賴:懂得示弱,學會從信任出發的勇敢」介紹
訪問編輯:丁慧瑋
內容簡介:
【疏離】(有敵意、多疑、封閉)←【適度依賴】(安全感、信任、彈性)→【過度依賴】(不安全感、焦慮、依附)
「適度依賴」意味著充分信任別人,
打開心,露出自己的脆弱,
同時有足夠自信,處理關係裡的失落與衝突。
▌在愛情、親情、友情、職場中,安心依賴並保有自己。▌
▌開口求助,反而是自信的表達。▌
●美國心理學會卓越人格研究獎項得主│劃時代傑作!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5星強推!
不想跟人太冷,又怕太親暱的你,
總是照顧別人而難有喘息的你,
被冷待、被排拒,自尊銷蝕的你,
以為求助是錯的,自責不夠好的你……
別再含淚硬撐,用「適度依賴」,讓關係新生!
獨立就只能靠自己?開口求助很沒用?其實,真正的堅強是勇於攤開脆弱,你相信自己,信任別人,有點黏但不太黏,遇上磨擦、衝突或失落時,不會死守過去的經驗不放,讓你與人相處更舒服、自在──這正是「適度依賴」。
作者歷經二十多年研究,針對十大關鍵面向,精闢剖析「適度依賴」的概念及方法。
你是什麼樣的「關係類型」?
●「障礙性疏離型」:獨立,不求助他人,拒人於千里之外。
●「適度依賴型」:自信自主,信任他人,懂得求助。
●「消極的過度依賴型」:依附他人,逃避責任,無助。
從辨別「關係類型」的自我檢測開始,書中有多項心理測驗,讓每個人透過獨有的測驗結果找到人際定位,避開他人設下的「關係陷阱」,並搭配情境故事,針對伴侶、親子、手足、好友、同事、主管……以及重大的人生關卡,提供「適度依賴」的因應策略,一步一步跟著本書的步驟,你將萌發勇氣,更有自信好好地經營每一段關係。
作者介紹:羅勃‧伯恩斯坦博士
【依附領域研究權威】
臨床心理學家,依附領域的研究權威,以人格研究的傑出表現,獲頒美國心理學會(APA)的西奧多‧米隆大獎(Theodore Millon Award)。
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臨床心理學博士,任蓋茨堡學院(Gettysburg College)心理學教授,並由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NIMH)、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贊助進行多項研究。
在人格動力、診斷與治療領域發表了一百五十多篇文章,參與寫作三十多部相關作品。
作者介紹:瑪麗‧朗古蘭博士
【臨床心理治療專家】
臨床心理學家,臨床心理治療專家。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臨床心理學博士。
出版社粉絲頁: 寶瓶文化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逃避性人格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記得打開CC字幕 #有過這樣感覺的人請舉手
✔︎ 成為志祺七七會員:http://bit.ly/join_shasha77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各節重點:
00:42 我喜歡你,但你不要喜歡我!
03:09 人為什麼會討厭喜歡自己的人?
05:15 我們的觀察與觀點
07:29 掰比
【 製作團隊 】
|企劃:歡歡
|腳本:歡歡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絲繡 & 范范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 女人迷|解析你的依戀型態:你需要的不是新關係,而是認識自己:https://bit.ly/2luxCe0
→ 知乎|lithromantic性單戀人格:說說你的故事吧。?:https://bit.ly/2lRFs1n
→ 風傳媒|「我喜歡你,但你千萬別喜歡我…」有種人不想被喜歡的人喜歡,他們叫「性單戀」:https://bit.ly/2kigDeo
→ Dcard|我也是性單戀者,不過我踏出去了(文長):https://bit.ly/2kkRmAe
→ Dcard|lithromantic 性單戀者(文長):https://bit.ly/2kaOOVC
→ 泛科學|依附理論的起源:我們為什麼會依賴別人──依附理論系列(一):https://bit.ly/2DYbfWP
→ 泛科學|關鍵字:依附理論:https://bit.ly/2CRRkGm
→ Meteor|#分享 性單戀者!??:https://bit.ly/2jPTnnS
→ pei hsuan Ho|Being Lithromantic 一位性單戀者的表白:https://bit.ly/2kaPdHC
→ 維基|性單戀:https://bit.ly/2lpmsXU
→ Dcard|我喜歡他,但他是性單戀患者:https://bit.ly/2lrgYMh
【 延伸閱讀 】
→ 《 戀愛這種病 》岡田尊司,時報出版(2017)
→ 關鍵評論網|自戀狂、反社會、邊緣人:八種具「逃避型依戀」特徵的人格類型:https://bit.ly/2U4dw74
→ 維基|迴避性人格障礙:https://bit.ly/2VdArx3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hi@simpleinf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