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筆寫散文、紫色筆寫詩、紅色筆是編書用、黑色筆力求公正專寫評論、藍色筆寫翻譯
----悼 璀璨的五采筆
本會前會長、集詩與散文、翻譯與評論,被譽為「文壇四臂觀音」的余光中先生﹝1928─2017﹞,今早以九十歲高壽離世,留給我們無限的懷念!
余先生從1948年發表第一首詩作〈沙浮投海〉,開啟了長達七十年的創作生涯,從黑髮到霜髮,鍛鑄文字於股掌之間,傾畢生之追求,筆耕不輟,著作等身。其作品上承中國文學傳統,旁探西洋藝術文化,美學思考與創作技巧豐富多變,論述者眾,影響遍及兩岸三地,無人能及。雖身在學院,但創作中表現的抒情性和音樂性兼備,諸多詩作被譜成歌曲,如〈鄉愁〉〈鄉愁四韻〉〈迴旋曲〉〈江湖上〉等,傳誦不絕,廣為一般民眾喜愛。
在1991年到1999年間,余光中先生擔任本會會長,期間曾邀約英國筆會會長(後來成為國際筆會會長)哈伍徳(Ronald Harwood)來台訪問,允為台灣文壇重要活動。當時與筆會季刊總編齊邦媛教授、秘書長高天恩教授等人,共同致力台灣當代文學英譯工作的推動並積極參與國際筆會相關事務。
今天消息傳來,本會高天恩與歐茵西兩位理事,即專程南下高雄,探視余師母並表達筆會致哀之意,同時協助後續相關事宜。
高天恩教授憶及余先生任內的一件小事。他說二十多年前余先生初任會長時,筆會經費短缺,在齊老師「催逼」之下,余先生硬著頭皮率領齊邦媛總編輯和他到外交部及文建會募款。進門之前,齊老師提醒他把名片備好,說「別忘了片子。」余先生立刻回答「是,騙子,騙子,唉我成了騙子!」
但願我們學會余先生的幽默。並祈願我們敬愛的余先生安息。
迴旋曲余光中 在 丁守中粉絲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哀慟,承載著濃重鄉愁的詩人余光中,步下了人生舞台,
詩人從這個世界消逝,但詩與文字與音樂尚在
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鄉愁
迴旋曲,民歌手,傳說,廈門街的巷子
感謝詩人的缪思,在這座島嶼的寫作
留給我們這麼多的美好
迴旋曲余光中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江湖上 ◎#余光中
一雙鞋,能踢幾條街?
一雙腳,能換幾次鞋?
一口氣,嚥得下幾座城?
一輩子,闖幾次紅燈?
答案啊答案
在茫茫的風裡
一雙眼,能燃燒到幾歲?
一張嘴,吻多少次酒杯?
一頭髮,能抵抗幾把梳子?
一顆心,能年輕幾回?
答案啊答案
在茫茫的風裡
為什麼,信總在雲上飛?
為什麼,車票在手裡?
為什麼,惡夢在枕頭下?
為什麼,抱你的是大衣?
答案啊答案
在茫茫的風裡
一片大陸,算不算你的國?
一個島,算不算你的家?
一眨眼,算不算少年?
一輩子,算不算永遠?
答案啊答案
在茫茫的風裡
--
◎作者簡介
余光中,一九二八年生,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歷任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大學、政治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中間並赴美講學四年,一九八五年起定居高雄西子灣,任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及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現任講座教授。
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先後主編多種文學刊物,馳騁文壇逾半個世紀,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在華文世界已出版著作上百種,成為當代華文世界經典作家之一。
除了創作不輟外,更關心青年們對固有文化的認識、自我創作的能力,認為這是身為師長者不容忽視的歷史責任。近年與學者、文化界人士組成「搶救國文教育聯盟」,發起全國連署,搶救下一代的中文能力。
本簡介取自博客來網頁: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16981
--
美術設計:小葵
攝影提供:小葵
--
◎ 小編賞析
江湖在何方?
〈江湖上〉一詩出自余光中的《白玉苦瓜》,是余光中在1970年代旅美時的作品。「江湖」兩字,在華人的文化中是一個相當特殊的詞,難以說清,但只要熟悉華人文化的人,通常都不會對江湖一無所知。江湖,有一說是三江五湖的簡稱,可以泛指整個世界,在這樣一個廣大的區域中,行經之處經歷的事便是江湖事,而流浪是江湖世界中最核心的精神。所以江湖在何方?流浪過的世界便是。
對流浪的提問
本詩可以分成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表現出來的是流浪的氣魄,從拿來「踢」街的鞋子、換了不知幾雙鞋的腳、一口嚥下幾座城的氣度,到闖了幾次的紅燈,連續四個問句,把年輕流浪時的氣志一層層推高。「紅燈」是一種禁制、規範、界限的象徵,因此,第一部分的流浪不僅僅是無止盡的行旅與認知,更有突破重圍與冒險犯難的意味,同時也有著不甘於屈於現實困境的想法。但四句問句之後,「答案啊答案/在茫茫的風裡」卻讓前面的意象頓時有了轉折。前面四個問句既然圍繞在流浪這件事情上,那麼在茫茫的風中尋找答案並不足以為奇;但是隨著時間的過去,在經過流浪之後,答案卻依舊在茫茫的風裡,就表示詩人依舊無法尋得解答。由此觀之,從時序上來看,第一部分雖然是在書寫初始流浪時的狀態,但同時也是回憶流浪時的反問。
之後的二、三、四部分也都如同第一部分一樣,先是四個問句,最後再以「答案啊答案/在茫茫的風裡」作結。
對年輕的反問
第二部分的四個問句,則是對「年輕」與「不年輕」之間的拉扯做出反問。「燃燒」、「抵抗」、「吻」還有「年輕」,都是建立在年輕的熱情與活力之上,然而隨著年歲過去,已不復當年年輕歲月的詩人,在得不到答案的流浪之後,那顆原本年輕的心又該如何?詩人因為還不願放棄,所以提問,但卻又因為不知能持續多久,是以提問的語氣中又帶著莫可奈何。在風中的答案表示了詩人的茫然,同時也揭露詩人過去流浪的結果。
對處境的質問
在對初始與過去提出問題之後,第三部分則是對當下的處境提出質問,可以看到的一個轉變處是,提問的開始並非是以「一……」而是以「為什麼」作為問句的開頭。詩人的處境為何呢?在雲上飛的信指的或許是航空信件,因為有家歸不得,所以只能透過通信聯絡;握在手中的車票代表著,詩人的家不在這裡,他必須流浪;在枕頭下的惡夢,表示詩人總是睡不好覺,而這原因應該和前兩個問句一樣,而且,也和詩人流浪的原因一樣;抱著你的是大衣,則揭露了孤單與寒冷。第四個問句中的「你」,在這裡並未明確指涉是指詩人,或是詩人所思念的人,但這一個問句卻能傳達出因為分隔兩地而無法傳遞彼此的體溫,只能勉強以大衣抵抗寒冷,同時也告訴讀者,詩人的心聲其實是想回去的。只是這些質問的答案一樣在風中,沒有人可以回答。
對自己與未來的詰問
既然對當下的處境提出質問之後,未來該怎麼走呢?「一片大陸算不算你的國?」這裡的一片大陸可以做兩種解釋,往過去看指的是中國大陸,當下則是美洲大陸,然而一個是曾經的歸屬,一個是當下的旅羈之地,前者已經失了根,後者本是他鄉,那這兩地對詩人來說算是什麼呢?同樣的,遷居的台灣、戒嚴的台灣算不算是家呢?若是,又為什麼要流浪呢?第三、四句的提問中,用一眨眼比喻年少,用一輩子對應永恆,把時間做了極度的濃縮與拉長,詩人藉此對自己的過去與未來提出一個問題:「若年少的流浪是一眨眼,那麼一輩子是否永遠如此呢?」。只是答案依然找不到,茫茫地在風裡。
茫茫地在風裡的答案
Bob Dylan被稱為美國民歌搖滾之父,他在1963年作的反戰歌曲 「Blowing in the Wind」是當時的一代人最膾炙人口的歌曲。這首歌有三段歌詞,每段的最後兩句都是「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那答案,朋友,飄散在風裡)/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答案飄散在風裡)」,余光中旅美時必然知道這首歌,他也曾自述〈江湖上〉化用了這首歌,因此才會出現「答案啊答案/在茫茫的風裡」,詩句也和歌一樣用了一連串的問句。
掀起民歌四十年
1975年6月6日,楊弦在台北中山堂舉辦了第一場演唱會,演唱會中把余光中的八首詩譜成了歌來唱,其中一首就是這首〈江湖上〉。楊弦曾說:「希望能以自己的語言,作自己的歌,唱給自己或喜好的朋友聽,而非總是唱那些與我們隔一層的西洋歌曲,或無法產生共鳴的民歌。」共鳴,是掀起風潮的原因之一。
楊弦辦的這場演唱會上有詩人余光中、資深電台主持人陶曉清、滾石的老闆段氏兄弟,還有洪建全文教基金會的洪簡靜惠女士。之後在陶曉清的節目上播出實況錄音、《滾石雜誌》的報導,大受歡迎,開啟了「唱自己的歌」的先聲。後來在洪建全文教基金會的支持下,楊弦將這演唱會上的八首歌以及余光中《蓮的聯想》中的〈迴旋曲〉錄成第一張專輯《中國現代民歌集》,余光中也為這張專輯寫了前言。而楊弦辦這場演唱會的這一天被稱為民歌的起點,這一年也被稱為民歌元年。
之後楊弦也將羅青、洛夫、張曉風、楊牧等人的詩作譜成曲,進一步於1977年出版《西出陽關》。將現代詩譜成歌曲來唱,楊弦應該也是台灣歌壇第一人。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15/06/20150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