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各位今年報稅延到6/30唷!✨ #仙女編
影片: The Canaan Project 迦南計畫 👈 提供授權
【原影片】👉https://youtu.be/B_VOOu_PT9o
#外國人報稅 #怎麼報稅 #報稅日期 #線上報稅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1萬的網紅風傳媒 The Storm Medi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報稅季,每年課稅制度都會有些改變,而今天最大的改變是延長了繳稅期限,並且可以分期繳納,除此之外對外國人來說繳稅也是一個頭痛的問題。 外國人到底需不需要繳稅呢?他們又該繳多少錢?他拍攝影片幫在台灣生活的外國人們整理出課稅制度的兩大分類。 影片授權:The Canaan Projec...
迦南canaan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真正的「自古以來」- 陶傑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政權爆發戰爭。拜登聲明支持以色列自衛反擊。中國外長則宣稱,歡迎以巴雙方派代表來中國相討領土紛爭。
中國有此氣派值得歡迎,特別是當中國要將「中國模式」擴展世界,重整世界秩序、企圖取代美國為首的許多「話語權」的時刻。
於領土紛爭,「中國模式」的申述很簡單,就是以「自古以來」如何如何,四字判斷。釣魚台、香港、西藏、台灣,俱「自古以來」為中國領土。有人批評:此一「自古以來主義」,「古」到甚麼時候,失諸粗疏。
但用來解決以巴紛爭,對付雙方的政治宗教糾結、加上知識分子各種意識形態論說的複雜化,中國式「自古以來」的領土觀念申述,就像古希臘阿歷山大一刀砍斷「戈耳狄俄斯之結」(Gordian Knot)的智慧,化繁為簡,手起刀落 — 世界上的事,許多畢竟沒有那麼複雜。
巴勒斯坦自古以來就是以色列的領土。
由聖經的「創世紀」,猶太人的始祖亞伯拉罕,收到神諭,在「應許之地」建立家園。此一領地範圍,包括迦南(Canaan)和巴勒斯坦。領土範圍在希伯來聖經中早有記載。在「創世紀」與「出埃及記」中,也有明言。
此等經典,比阿拉伯文的「可蘭經」早出現至少六、七百年。自古以來,有明確佐證:耶路撒冷至今有大衛城,大衛就是公元一千年前以色列的君主。上帝差遣撒母耳去伯利恆、冊封大衛為以色列王。所謂「大衛用一顆小石頭擊殺巨人哥利亞」,此一典故人人皆知。
如果亞伯拉罕和摩西相當於中國人的炎帝黃帝,大衛王就相當於猶太人以色列的秦始皇。雖然猶太人缺乏秦始皇及其後裔殘暴的基因。這一切就是「自古以來」巴勒斯坦及更廣泛的領土、屬於猶太人的歷史鐵證。
以後凱撒大帝佔領了巴勒斯坦和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以色列王國淪為羅馬的殖民地。但是凱撒還冊封了猶太人的希律王(King Herod)「高度自治」。希律王得知伯利恆有一嬰兒出生,即將成為猶太人之王,遂下令全國殺嬰。其管轄範圍,也有清楚界定。
因為羅馬帝國,令猶太人離開中東,遷徙到斯基提亞和巴比倫,然後進入羅馬,成為首都羅馬主要的經濟勢力。有點像 1949 年之後的香港,上海人帶同資金與工業技術逃亡來香港,聚居北角成「小上海」。但猶太人的足跡,隨著羅馬帝國的版圖遍佈整個歐洲,是故分散而聚居,以希伯來文和猶太教為宗,憑著高超的做生意技巧,斂積財富,然後受到歐洲國家的歧視和驅趕,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拉滅猶至高峰。
戰後 1947 年 11 月,聯合國通過第 181 號決議,在舊有的巴勒斯坦地區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 包括加沙地帶在內的 1.18 萬平方公里地域劃歸「阿拉伯國」,耶路撒冷國際化。
1948 年 5 月 14 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就在以色列建國第二天,周邊的埃及、敍利亞、伊拉克、黎巴嫩、約旦和巴勒斯坦游擊隊即聯手進攻,企圖扼殺以色列。
當年僅這五國就有四千多萬人口,而以色列只有六十萬人,尚無正規的軍隊。然而,頑強的以色列人以陣亡近百分之一人口的代價,打贏了這場戰爭。
從以色列建國的 1948 年到 1982 年,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共展開了五次中東戰爭,以色列不但沒被毀滅,而且愈打愈強,並佔領了大批阿拉伯領土,其中包括 1967 年在「六日戰爭」中佔領了加沙。
1993 年 9 月,以巴雙方簽署宣言。1994 年 5 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接管加沙,加沙 6 成左右的土地實現自治。
2005 年 7 月 14 日,有大量以色列市民反對政府撤出加沙的計劃。 圖片來源:PEDRO UGARTE/AFP
2005 年 8 月 15 日,以色列實施單邊行動計劃,開始從加沙地帶撤軍。當年 9 月 12 日,已完成撤軍,結束對加沙地帶 38 年的佔領,加沙徹底歸還巴勒斯坦人。以色列至此,仁至義盡。
2006 年 1 月,哈馬斯在巴立法委選舉中擊敗主導巴勒斯坦政壇將近半個世紀的「法塔赫」(Fatah)政黨,贏得大選。
2007 年 2 月,哈馬斯與法塔赫簽署「麥加協議」,組建聯合政府,但哈馬斯以恐怖主義組織出身,拒絕交出軍隊,實現軍隊國家化。
2007 年 6 月,哈馬斯與法塔赫爆發血腥內戰,控制了加沙。儘管國際社會多次譴責哈馬斯的恐怖活動,強調必須尊重以色列的生存權,但這個 1987 年成立的組織,始終拒絕承認以色列,目標就是「將以色列從地圖上抹去」。
哈馬斯控制下的加沙,變成了恐怖襲擊以色列的基地,各種人肉炸彈不斷在以色列爆炸。以色列人修築了 681 公里的圍牆,基本上堵住了人肉炸彈和非法移民。但哈馬斯並不死心,不斷從居民區向以色列發射火箭彈,據統計,自以色列撤出加沙的 3 年半中,哈馬斯已向以色列發射了 6,000 多枚火箭彈。2008 年 12 月 19 日,哈馬斯與以色列為期半年的停火協議到期,12 月 27 日,戰爭爆發。
以兩千年來的因果,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事實,以色列都是在被整個阿拉伯世界欺凌的一方。但以色列科技發達,男女平權,不但有女兵,而且有數以百計女數學家、女工程師、女科學家。以色列女總理夫人,以民主選出掌政權,比英國的戴卓爾夫人早十年。
所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方」的,是以色列而不是哈馬斯。
原文:CUP
#政治 #宗教 #國際 #歷史
迦南canaan 在 國家地理雜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以色列一處「舉世無雙」的禮拜堂中發現古老場景,描繪摩西派至迦南地(Canaan)的間諜。
迦南canaan 在 風傳媒 The Storm Media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報稅季,每年課稅制度都會有些改變,而今天最大的改變是延長了繳稅期限,並且可以分期繳納,除此之外對外國人來說繳稅也是一個頭痛的問題。
外國人到底需不需要繳稅呢?他們又該繳多少錢?他拍攝影片幫在台灣生活的外國人們整理出課稅制度的兩大分類。
影片授權:The Canaan Project 迦南計畫
( https://youtu.be/6AQAaOO_Svs )
✓ 點我加入《風傳媒》Line 好友(ID:@dyp8323m) http://bit.ly/2hETgWE
✓ 點我訂閱《風傳媒》YouTube 頻道 http://bit.ly/2grkAJ6
✓ 點我追蹤《下班經濟學》IG頻道(ID:@worked_money) https://bit.ly/2WZ1Dnb
✓ 點我加入《下班經濟學》telegram頻道 https://t.me/storm_money
【Facebook粉絲團】
風傳媒►► https://www.facebook.com/stormmedia
風生活►► https://www.facebook.com/SMediaLife
下班經濟學►►https://www.facebook.com/workedmoney
迦南canaan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按照猶太人和基督徒的傳統,上帝將摩西埋葬在這座山上,登上海拔約817米的尼波山,可清晰地眺望約旦河流入死海之美景,聖經上所提的「迦南美地」儘在眼前。2000年3月19日,教皇保羅二世在其朝聖之旅期間,參觀了這一遺址(尼泊山是約旦最重要的基督教聖地之一)。在拜占庭式教堂旁種植一棵橄欖樹,作為和平的象徵。2009年5月9日,教宗本篤十六世來此參觀,發表了演講,並從山頂眺望耶路撒冷的方向。站在尼波山被封侵蝕的懸崖上,可眺望死海、約旦河谷、耶利哥、耶路撒冷的群山,以及當年先知摩西也看過但始終沒能進入的聖地迦南(Canaan)。在申命記最後一章,摩西從摩押平原登尼波山,上了那與耶利哥相對的毗斯迦山頂,觀看以色列全地。根據基督教的傳統,摩西被安葬在尼波山,雖然沒有指定他的埋葬地點是。一些伊斯蘭傳統也表示同樣的,雖然在耶利哥以南11公里、耶路撒冷以東20公里處的曠野有摩西的墳墓。1933年,在尼波山的最高峰發現了4世紀教堂和修道院的遺址。山上的銅蛇雕塑是義大利藝術家喬瓦尼•凡托尼的作品。馬達巴位於約旦首都安曼西南33公里處,在尼波山東南約10公里,也是在古代君王大道上。早在距今4500多年前,人類就已在此定居。現今,這裡是約旦的基督教徒(主要是東正教)重要聚居地;基督教徒佔約旦的總人口8%。馬達巴是世界上馬賽克鑲嵌製品種類最多的城市,享有「馬賽克之城」的美譽。當地最著名的古蹟是聖喬治東正教教堂(Greek Orthodox Church of St. George)的地面上用馬賽克鑲嵌的古中東地圖。
佩特拉古城Petra in Jordan(西元前9年—西元40年),是約旦南部的一座歷史古城,它是約旦南部沙漠中的神秘古城之一,也是約旦最負盛名的古跡區之一。2007年7月8日被評選為世界新七大奇跡。古城距首都安曼約260公里、海拔1000米的高山峽谷中。它幾乎是全在岩石上雕鑿而成,佩特拉遺址的岩石帶有珊瑚寶石般的微紅色調,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發亮。特殊的地貌使它呈現出絕美的顏色,所以又被稱為“玫瑰古城”。佩特拉為納巴泰人(古代阿拉伯部落)的王國首都,西元前 1 世紀時極其繁榮,西元 106年被羅馬帝國軍隊攻陷,淪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所以現在還能看到很多在古羅馬文化中常有的建築。3世紀起,因紅海貿易興起代替陸上商路,佩特拉開始衰落,7世紀被阿拉伯軍隊征服時,已是一座廢棄的空城。直到1812年為瑞士旅行家重新發現而重見天日。通往佩特拉的必經之路是一條長約1.5公里的狹長的峽谷通道。進入峽谷,可以看到在岩壁上的許多空洞,這是一些鑿岩而成的墓碑群。這些墓碑群根據埋葬者身份的不同而規格不一,雕刻的圖案也各不相同。廣場正面聳立著一座高約40米、寬約30米的哈茲納赫殿堂,意為“金庫”。傳說裏面曾收藏著歷代佩特拉國王的財富,也有人說它是一座陵墓。哈茲納赫殿堂造型雄偉,有6根羅馬式門柱,分上、下兩層,直至洞頂。橫樑和門簷雕有精細圖案。穿過哈茲納赫殿堂前面的小谷,有古羅馬劇場遺跡。劇場後面有一片開闊地,城市依四周山坡建築而成,有寺院、宮殿、浴室和住宅等。這是一座隱沒於峽谷中的城市,懸崖絕壁環抱,城牆天然而成。當然現在已經風化瓦解所剩無幾了。(多謝觀賞,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