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分享過一支鐵三角 ATH-M30x 耳機的試用,同時間 台灣鐵三角Audio-Technica Taiwan 也提供了一支 AT2035 麥克風,讓我在家這段期間有很棒的工具來輔助創作。
先來說明我一般錄 demo 的方式,其實真的是非常陽春。創作初期,我都用 Yamaha Audiogram6 加上一支 Superlux 的便宜麥克風,DAW 則是用 Logic Pro X,大概2015~2016放在 StreetVoice 上的 demo 都是這樣做的。
再來大家可能會想說,接下來我開始提昇設備等等。其實也沒有,我把介面賣掉,換成 Line6 Sonic Port VX,這是一支體積很小、可以放在口袋內的錄音介面兼電容麥克風,隨插即用。主要也是因為我開始大量地移動在不同城市間,希望能將錄音相關的設備減到最少,純就功能性與價格來說,對我的負擔相對輕鬆。
而這次收到的鐵三角 AT2035,也是一支電容麥克風。指向性為心型指向,距離控制得宜的話,很適合用來收樂器。心型指向可以一定程度地抑制來自背部和側面的聲音,意思就是,在正常的錄音環境之下,想要錄到好聽又真實的樂器聲音,相較其他指向型的麥克風來說是更容易的,不用總是得等到夜深人靜時,爆肝一整晚才能錄好demo。
針對 AT2035 的規格和頻率響應範圍,稍微搜尋一下就能查到,我這邊就不贅述了。直接和我原本的麥克風實錄來做比較,分享在留言給大家聽聽看。
-
前置設定:
麥克風:Line6 Sonic Port VX vs Audio-Technica AT2035
木吉他:Martin D-18 / 弦:Santa Cruz Parabolic Strings(Low Tension)
錄音介面:Zoom H4n Pro
註:由於 AT2035 需要48V幻象電源,手邊已無錄音介面的狀況下,使用 Zoom H4n Pro 作為錄音介面使用(其實聲音也蠻出乎意料,還不錯!)
收音:麥克風對準在吉他第14琴格附近,為了避免產生近接效應(Proximity Effects),麥克風與弦的距離,我這次抓在17、18公分左右。
另外,兩隻麥克風的收音感度,我都同樣設定在60%。
兩隻麥克風我各錄了一段finger、一段strumming,必須說,AT2035 的聲音比我原本的 Sonic Port VX 要來得乾淨通透許多,顆粒清晰,有著出色的細節,明顯更低的底噪。
至於聲音討不討喜,這就蠻見仁見智了。我個人是喜歡 AT2035 在finger彈奏上的表現,不過刷扣上我反倒要投 Sonic Port VX 一票,老話一句,自己喜歡的聲音,就是好聲音。
另外 AT2035 也很貼心地設計了-10dB收音衰減、80Hz Low Cut 的功能,在麥克風本體上就可以直覺地操作。外型好看有質感,同時附帶麥克風避震架,有夠好用。
-
再次謝謝 音樂霸 MusicBravo 與 台灣鐵三角Audio-Technica Taiwan 對於音樂人們的相挺。期待解封之後見面。🙂
#音樂霸MusicBravo
#音樂霸創作營
#AudioTechnica台灣鐵三角官方粉絲團
#鐵三角AT2035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1/6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4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帶給你更多新鮮的玩法與樂趣~09.29(六...
近接效應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11/6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4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帶給你更多新鮮的玩法與樂趣~09.29(六)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487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你會不會對一個現象有一點好奇,就是每當選舉到的時候,各個機構都會端出他們民調的結果,這些民調的結果其實不難理解,無非就是去問選民們對於候選人,他的喜好度、他的看好度…等等的。
可是你也會發現哦,不同的機構做出來的民調結果,有時候落差還挺大的,這中間的原因到底在哪裡?可能很多研究都告訴我們,會有一些歸因,包含是取樣的選擇、包含機構效應。
而今天我要跟你分享的,是一個更根本的部分,就是如果撇除掉「取樣」的問題跟「機構效應」,有沒有可能在問題設計的本身,就會足以扭曲我們的認知態度,甚至去足以扭曲我們的記憶狀態?
這個研究其實是在上個世紀,一位叫做伊麗莎白洛夫托斯,這一位學者所進行的一個經典測試。他找一群學生,去看一段連環車禍的短片,在看完影片之後,由學生來填寫問卷,其中包含六個關鍵的問題,其中三個是關於影片當中,出現過的物品,而另外三個是在影片當中其實沒有出現的物品。
比如說問卷裡面,可能有這樣的問題,其中一半的人看到的問題是:「你有看見一個破碎的車頭燈嗎?」;而另外一半所接受的問題,可能是這樣子呈現的,叫做「你有看見那個破碎的車頭燈嗎?」。
如果你有留意的話,你會發現前面的問題是問「一個」破碎的車頭燈,而第二個是問「那個」破碎的車頭燈;「一個」跟「那個」。我們在語言裡面的區別,當我們說「一個」的時候,其實他並沒有確定它是否存在。
但是當我們說「那個」的時候,其實已經在暗示,破碎的車頭燈是存在的。所以實驗的結果告訴我們,不管影片當中,是否真的出現過破碎的車頭燈,當問題以「那個」做為呈現,而不是「一個」來做表達的時候,這些看影片的學生,更容易認為自己看見了影片當中, 其實並沒有出現的東西。
其中被問「那個破碎的車頭燈」的學生裡面,有15%的人說他自己看見了;然而被問「一個破碎的車頭燈」那一群學生裡面,只有7%的人說自己看見了。
也就是說,不管這個破碎的車頭燈存不存在,只光是把「一個」破碎的車頭燈,改成「那個」破碎的車頭燈,它就改變了8%的學生,他們的記憶跟認知。
洛夫托斯甚至還進一步,他去操弄這些題目上面,其它微小的變化,是否會影響受試者對於數字的判斷。比如說他讓45個受試者,去看七段交通事故的影片。
看完其中一段影片之後,他讓某些受試者回答問卷,他的問題是這樣喔,句型都一樣,它的句型都是「當車輛彼此相撞時,車速大約有多快?」。
他操弄的詞彙就是,當車輛彼此「相撞」時,跟當車輛彼此「猛烈撞擊」時、當車輛彼此「衝撞」時、當車輛彼此「撞到」時,或者是當車輛彼此「碰到」時。
就是他把那個事故的關鍵詞彙,去做一些改變。「相撞、猛烈撞擊、衝撞、撞、碰到」。他用這些問句的操作,讓受試者去回答這個車速大概有多快。
當受試者被暗示的是「猛烈撞擊」這個詞彙的時候,他們會認為這個撞擊的平均車速,會到達每小時65.3公里;然如果用「衝撞」這個詞彙的時候,每小時是62.9公里;如果是用「碰撞」這個詞彙,每小時是61公里。
如果單純的只是用「撞」這個詞彙,每小時就會降到54.4公里,如果只是用一個比較輕微的詞彙,叫做「碰到」每小時的衝撞的時速,就會變成50.9公里。
所以從「猛烈撞擊」到「碰到」,從65.3公里的每小時時速,到50.9公里的每小時時速。你回想一下,這些受試者是不是都看同樣一部影片?
是的,可是當問題的詞彙使用,有所調整跟改變的時候,每個人的主觀認知,包含對於自己記憶的呈現與陳述方式,是不是都會有很大、很大的改變?
所以回到我們的現況,如果你最近接到一些民調機構的電話的時候,你不妨仔細的聽一下,他到底是怎麼問你問題的?他的問題當中,有沒有一些強烈的引導性,或者是他只是調換一些詞彙,但是卻會讓你的答案有截然不同的結果?
如果再進一步的話,我們是否需要常常的問自己,當你認知到「一定是如此」的事情的時候,它有沒有可以被懷疑的空間?有沒有可能我們自以為勞勞記住的那些事情,透過別人的引導,加上我們的陳述,而造成程度不一的扭曲呢?
對於一個能夠有效的跟別人達成共識的人而言,你要能夠看懂、聽懂這樣的扭曲,並且試著去還原它,我們才能夠有效的跟人達成共識。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在11月6號開課的『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如同我們前面所分享的,這一門課會幫助你,還原那些可能被扭曲的部分,不管是我們釋放出來的訊息,還是別人釋放給我們的訊息。
透過這一層還原的能力,你才有辦法跟值得的人、重要的事物,達成必要的共識,我很期待在11月6號的教室裡,能夠見到你,謝謝你收聽,我們再會。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9c0lXVHoqnU/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