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的創傷,得被踩到才會發現】
大約一兩個月前的某天晚上,輪到我做飯。蕃茄和傑克在客廳那邊的地板上玩,我在廚房覺得有點浮躁。等我把菜都燒好,東西都端到餐桌上,喊了「晚餐好了可以來吃」以後,逕自坐下來等。
傑克跟蕃茄還在用樂高玩數學,嘰嘰喳喳講個沒完,等了一陣,覺得亂無趣一把的,我就自己吃了起來。
吃沒幾口,一大一小一邊聊一邊往餐桌這邊過來,蕃茄很顯然還陷在話題裡,雖然坐下來了,但是腦袋轉個不停。
「5+15是20吧?再問我一題!」
「15+15呢?」
「嗯⋯⋯等我一下唷!」
蕃茄離開座位,到地板上拿了一把樂高回到餐桌,開始排來排去不知道在幹嘛,手肘動來動去,隨時有機會把碗或餐具掃到地上去。我皺起眉頭,把碗跟餐具都移動到遠處,覺得很煩。玩具根本就不應該拿到餐桌上的。
「這樣是5+15⋯⋯這樣是5+17⋯⋯爸爸你看!」
我沒好氣地出聲制止。
「可以不要玩這些東西嗎?吃飯就專心吃。」
蕃茄嘆了一口氣把樂高推到旁邊,終於拿起筷子夾了一片蘑菇,正要送到嘴裡,突然又放下來。
「1+2+3+4+5也等於15嗎?」
「對喔。」
夾了東西準備吃,想到什麼要講就又停下來,傑克回應他之後,蕃茄就更開心,腦袋又繼續轉,回頭夾起剛剛的菜要吃,又放下來講新的數字⋯⋯。就這樣不斷循環不斷循環不斷循環,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越來越投入,我心裡的火也開始越燒越旺越燒越旺越燒越旺。
莫名其妙這什麼吃飯的規矩,都坐下來十分鐘了連一口都沒吃,老是讓小孩養成這種習慣,邊摸邊玩邊吃是要吃到什麼時候?每隔一陣子就要來一次真的是煩死了!
「55是1加到10嗎爸爸?」
「可以專心吃飯嗎?」
「爸爸,55是1加到十嗎?」
我極度不爽地瞪著傑克,示意要他快點阻止這個小鬼繼續囉唆下去,沒想到傑克扒了兩口飯,說了「我想一下喔」,就站起來從旁邊拿了紙筆回來,要在餐桌上算給蕃茄看。
「啪!」
我的理智瞬間斷線,直接從傑克手上搶走紙筆,重重放在旁邊桌上。
「你幹嘛啊!」
「還好意思問我幹嘛???他就已經沒在吃了,你還拿紙筆來是什麼意思??再算下去是要吃到什麼時候????吃個飯可不可以專心一點不要在那邊東摸西摸搞一堆有的沒的????」
我氣到大聲尖叫。傑克看著我好一陣子。
「我是覺得你之前就開始在生氣了。」
「有可能啊!我就累了你們還在那邊囉囉拉拉胡說八道,煩死人了!隨便你們啦,你們愛弄到幾點就弄到幾點,愛怎麼吃就怎麼吃,不要拖我在這裡!」
小孩沒規矩就算了連大人都加進去胡鬧是怎樣?我把剩下的幾口飯「唰唰唰」一口氣全吞掉,摔下碗筷,頭也不回走進房間,關門。
***
我個人認為,在理解「為什麼會造成創傷」之前,比這更重要的事情是「辨認出創傷反應」。所謂的「創傷反應」的意思是,這個人現在處在一個特別的狀態下,他的傷口被掀起來了,所以他整個人的思考跟反應都亂掉了,不能跟平時的狀態相比。
類似當你左手臂上有一個傷口,結果朋友從旁邊走過來隔著袖子「啪」地一聲就拍下去,你只能「幹!!!!!!」,然後抱著手臂蹲下來好半天都說不出話來的狀態。
當我們心裡的傷被碰到的時候,我們是會有類似的強烈反應的。但是這個反應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如果對於「創傷反應」的表現沒有概念,我們會誤以為「我/這個人的個性本來就這樣」。
當我們把「創傷反應」誤認為「個性」的時候,我們就很容易認為「我好好的」,或者是「這個人好好的」,只是個性需要改一改而已。這樣的後果就是,我們一直以為被體罰或是被辱罵的孩子們都「好好長大了」。我們辨認不出來自己或者是周遭親友身上留下來的後遺症,所以摸不出怎麼跟彼此相處,也不知道該如何去溝通。
這種情況下,我們也很容易認為「創傷」是那些受到虐待或是性侵的人才會有的遭遇,而錯失了讓我們療癒自己,或者是調整自己教養方式的機會。
對我而言,「療癒」,還有「成為跟父母不一樣的家長」這兩件事情,是必須先從「清楚看見自己身上的傷痕」開始的。
在《創傷的智慧》紀錄片的官方網站上,除了幾位專家的對談之外,Dr. Gabor Mate還提供了12段影片詳細談論「創傷」。在第一個單元《了解創傷》裡,他有幾段描述我覺得非常精彩。因為他是口述,有時語句會有些重複瑣碎,以下是我精簡過後的翻譯:
『「創傷」這個詞彙來自於希臘文的「受傷」。所以創傷是一種傷害。如果你用傷害的譬喻來思考,一個傷口的自然特徵是什麼?也許你可以說,創傷有兩種特徵。一個是當傷口被劃開,還很燒灼的時候,他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如果你去碰它或者是他被什麼碰到的話,是非常非常痛的。所以從這個概念去理解,創傷其實是一道還沒癒合的傷口。
舉例來說,在現在這個當下,有人不理解你,你感受到心痛。其實,「有人不理解你」這件事本身其實沒什麼讓人痛苦的事。如果你能理解自己,「有人不理解你」就沒什麼大不了的。如果我現在對著你說匈牙利語,或者倒過來說,如果你現在對著我說芬蘭話,或者保加利亞語或阿拉伯文或希伯來文或俄文,我根本沒辦法理解你,對吧?但是這不會讓你覺得很心痛。你只會認為,喔這個人不會說這些語言。「有人不理解你」這件事本身不會讓人心痛。
然而,在人生當中,有一個時期,不被了解是非常痛苦的。當你是一個幼小的孩子,你需要被理解,但是沒有發生,而這樣的狀況傷害了你。於是現在有人不理解你的時候,真正被碰觸到的是那個傷口。所以才會這麼的敏感。因為在你的心裡,有一個傷口,還有不被理解的恐懼。這就是我所謂的傷口的敏感性。你只是碰了一下然後就「唉唷」,痛死人了!但是我們感受到的這些痛苦,他們跟當下沒有關係。他們其實跟過去有關。而這裡真正的教導是,我們在當下感受到的痛苦,其實是來自過去的傷口。我們背負著這些創傷而他們被當下的事件碰觸到了,所以我們覺得很痛。接下來我會讓你看見,幾乎每次你在感到不舒服的時候,都跟當下的事件無關。這跟過去有關。跟你的創傷有關。
所以第一件事,是他的敏感性。第二件事情是,他感覺很像是裂開來一樣。當我們身上有傷口的時候,會形成疤痕組織。疤痕組織負責保護傷口,他會用某些比較堅硬,比較厚實的組織來替換原本的組織,把傷口周圍的組織重新密合起來。這樣一來身體就可以繼續運作。但是疤痕組織的天然特性是什麼?他確實有保護作用,但是他同時也非常的堅硬。當你觸碰它的時候他非常不敏感,幾乎沒有什麼感覺,因為疤痕裡沒有神經末梢。同時它也毫無彈性。僵化。他是束縛性的。
所以「創傷」既是一個未癒合的傷口,同時也是疤痕組織。這個部分讓我們過度敏感,過度反應,相對於當下的刺激來說。但是這個部分也同時很僵化、堅硬、遲鈍、讓我們毫無感覺,無法成長。疤痕組織無法繼續生長。疤痕組織不具有彈性。」
我從Dr. Mate這一段的描述當中理解,就是因為「創傷」的保護性,會讓我們某部分的自己變得遲鈍和僵化,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坐在沙發上捧著一杯熱咖啡,輕輕鬆鬆地回想自己的童年,用這樣的方法去摸索我們的心理是否有留下創傷,因為他已經被傷疤遮蓋住了,我們會自動跳過,覺得「很好啊都沒問題」。
心理上的傷口,只有在被一腳踩上去的時候,我們才會發現原來這裡有一個很深的洞。
也就是說,如果發生了某一件事,這個人,或是我們自己做出來的反應,激烈到不成比例的時候,就表示這很可能是一個「創傷反應」。我們會這麼激動,就是因為這是一個「幹!!!!!!」的時刻。
聽起來好像很抽象,但是生活當中其實隨處有例子。
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幾年前一個很大的新聞,花蓮有一個檢察官,因為懷疑女兒在幼稚園被霸凌,帶著警察直接衝進女兒的學校。當時我對「創傷」還不是很理解,但是內心裡有一個強烈的直覺:「這個爸爸很有可能自己曾經被霸凌過。」因為他自己有過那樣的經歷,一想到女兒可能會遇到相同的事,他的情緒就完全失控了,淹沒自己的理智。
另外就是在DCard或者批踢踢上,時不時會看到有人求助,說自從有了小孩之後,發現配偶原來脾氣非常容易失控,一些小事就對孩子大吼大叫。雖然事後都會表現得很懊悔,也知道自己不應該這樣,但是還是一直發生。
以上的兩個例子,我都看到網路上許多強烈批評的留言,認為他們太誇張,這麼大的人了還不知道怎麼控制情緒,也不少人認為這種人就是應該要「放生」,讓們知道沒人有義務忍受他們這種爛脾氣,尤其他們還傷害小孩。
我同意他們的反應過度,也同意他們的行為會傷害到孩子,但是我不同意任意下結論這些人是「不知道怎麼控制情緒」或是「判斷能力有問題」。他們有可能是因為心理的傷被踩到了,所以失控了,指責他們管理自我的能力,等於是在要求一個人被打到鼻梁的時候自我控制露出微笑一樣。
同時,一個人的傷口會被碰到,是因為跟別人的距離很近。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沒有想要跟別人的內心靠近的時候,他內心的傷口是不會被掀開的。為什麼這些情緒很失控的人總是「欺負」身邊的人?或者為什麼我們有些雷總是只會被身邊的孩子或者配偶踩到?因為我們很想靠近他們。但是在接近的時候,就是會有傷口被撞到的風險。
當我們理智斷線的時候,我們是否有能力可以看清,觸發我們的究竟是什麼?真的是我們以為的「我就是受不了孩子吃得桌面亂七八糟」、「我就是無法忍受小孩說話沒禮貌」、「先生/太太就是想要故意氣死我」嗎?
***
回到開頭的故事吧。
當天我氣呼呼地回到房間之後,心情依然極度惡劣。我確實覺得我的反應很大,但是想來想去也沒什麼頭緒,就以「應該就真的是太累了」作結,不再去鑽研什麼了。
幾天之後,我跟傑克一起看完《創傷的智慧》記錄片,我一邊估狗Dr. Mate的個人經歷,一邊跟傑克聊天。
「欸,剛剛電影裡不是說,有『成癮行為』的人都是因為心裡有一些痛苦需要轉移嗎?」
「嗯嗯,是啊。」
「這裡有一句Dr. Mate的話很有趣,他說『90%的人都有成癮問題,剩下10%的人是在欺騙自己。」
「那不就全部的人都有了?」
我想了想,坐直了身子問。
「如果這句話是真的,你覺得你對什麼事情上癮?」
「呃,我不是很確定。晚睡算嗎?我對晚睡上癮。」
「好像是耶,你真的一直都很晚睡。」
「那你呢?」
「我喔,我覺得我好像對聊天上癮。」
「有,我覺得有。你最近聊得滿誇張的。」
我安靜下來,開始思考。我最近確實在網路上聊個不停,有的時候還會帶ipad進去廚房,邊聊邊煮飯。雖然我知道這樣很危險,也無法專心,可是,我就是沒有辦法停下來。如果這個真的是我的「上癮」,那我是在轉移什麼樣的痛苦呢?
胸口突然一陣糾結,想起那天蕃茄滔滔不絕邊算數邊吃飯的那個晚上,我看著他跟傑克熱烈的互動,渾身不自在,內心的火焰越燒越烈的刺痛感。我以為我是因為蕃茄吃飯不專心所以被惹毛了,但是其實我是因為他們兩個人好熱絡,把我晾在一旁的情境,把我的創傷喚醒了。
從小我在家裡就是比較笨的那個,因為我擅長的是沒有用的文科,就算我功課不錯也沒有用。弟弟從小就數學腦,高中還進數理資優班,腦袋跟爸爸一樣好。每次吃飯談到課業,我就只能坐在那裡埋頭吃自己的東西,聽爸媽不停稱讚弟弟,吃飽以後默默離開。
現在我長大了,我不怕你們了!我不接受這樣的對待了!我可以摔碗筷不用忍耐了!!你們不敢再這樣對我了吧!!!
當下的我根本沒有發現,眼前的人早就已經不是爸媽和弟弟,是傑克跟蕃茄,他們只是聊天聊得很開心,他們沒有不在乎我,也不是故意要忽略我。
「創傷」就是像這樣隱藏在我們生活中的細節裡,難以察覺。必須要刻意往自己的內在探索,才能逐漸辨識出來。
不過,只要記得Dr. Mate說過的:「幾乎每次你在感到不舒服的時候,都跟當下的事件無關。這跟過去有關。跟你的創傷有關。」用「驗證看看這句話是不是真的」的想法來讓盛怒下的自己停下來,觀察「現在的我到底在氣什麼」。就算沒有辦法當下就釐清,(我也一樣沒有辦法),都是在累積一個重要的線索,幫助我們一步一步摸清楚自己的內心。
先說到這裡,下回再繼續分享!
--
歡迎到以下連結匿名留言:
https://padlet.com/tomatogreenlife/5njdu44phvgf6rrn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30的網紅威力 Willis,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天影片的主題不是要和大家分享運動科學, 而是想和大家聊聊「三個正確養成運動習慣的心態重點」, 所以我今天會分別介紹: 1. 辨識情緒和感受 2. 該如何用成長心態而非定型心態面對失敗? 3. 不連續錯過兩次 #辨識情緒和感受 辨識情緒為什麼和養成正確的運動習慣有關係呢? 以大腦神經科學的觀點來說...
辨識情緒和感受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很多人跟我談到「不一致」,覺得自己一致的話,就是心裡有什麼就講什麼、情緒是什麼翻出去就是什麼⋯
我回覆這不是「一致」,這是幼兒化,也不考慮社會性情境。我們是活在社會群體的,每個人的「一致」若都是這麼單一作法、這麼簡化粗糙,那社會不就都在只顧自己反應,不顧他人立場和感受?
就像小孩要吃糖,他很一致地認為「我要讓你知道我要吃糖」,並且把他想吃糖的慾望和情感表達出來,不管三七二十一。
因為他還是孩子,所以我們理解他還不具備複雜的心智模式可以去處理和外境衝突下,內在該當如何處理和消化那些得不到渴望的傷心和失望。所以他表現情緒,是因為他只能直接表現情緒,來讓外界知道他內心的衝擊和失衡。也因此,旁邊的成人需要能協助:同理回應感受、釐清想法、辨識需求、溝通協調,也需要說明一下原因或界限。
那是因為他還是孩子,所以我們引導,給予一些陪伴和適當教育。
但若今天已是一個成人,他說他要「一致」的作法,就是我看你不順眼我就瞪你、我討厭你我就對你摔東西、我生氣我就直接謾罵⋯那這不是一致,這是一種發洩,甚至是情緒性攻擊。
真正的一致需要奠定在我「清楚覺察」。我覺察及辨識自己的內外在情況。外在發生了什麼事、內在出現了哪些情緒和想法,又為何是這樣的情緒及想法反應?是什麼影響了我這些情緒和想法反應?試著釐清和辨識自己。
要能「清楚覺察」後,並照顧安撫安定自己的情緒後,我們才可能「真誠一致」的知道和了解,究竟自己真正想要的「決定」及「回應」是什麼。
基於這樣的覺察與自我洞悉後,我才可能有一致性的表達和安穩的自我,去呈現自己的立場和主張。
沒有理性參與的情緒反應,不是「一致」。
而更多人的不一致,其實更常見表現在對自己和對別人的不一致上:
「我不允許別人干涉我;我卻時常想干涉別人」
「我要別人尊重我,卻常對別人失去尊重」
「我要自己選擇想要的,卻不接受別人選擇他要的」
「我要控制別人的言行舉止,卻反對別人對我的控制」
「我想改變別人成為更好的人,但反彈別人說我哪裡不夠好」
「我直接挑剔別人的失誤,但別人不可以直接說出我的失誤」
「我要做我自己,你不可以做你自己」
像這樣的不一致才是我們人際關係裡時常出現的衝突。
做一個真誠一致的人,來自我們可以辨識及覺察自我的真實狀態,而不是被無意識搗亂,再亂七八糟的後悔及內疚。
能真誠一致,也需要建立在你能為自己承擔和負責。當你選擇合一統整的自我呈現時,就表示這個過程的結果及代價,你也願意一併承擔了。即使結果不如預期或不理想,你也會試著處理及面對它。
能如此完整合一自我統整的人,才可能真實的「真誠一致」。
——蘇絢慧《立下界限》
https://reurl.cc/NXdL5p
-
☂️做個真誠一致的人,是一個內外統整而平衡的人
☂️受情緒綁架而直接反應,是失去理性思考功能的人,如何能完整一致?
☂️真誠的人,是一個接納自己,也為自己的生命負責的狀態
辨識情緒和感受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情緒,是我們的呼救機制,讓我們知道內心和外界之間有狀況發生了。
當情緒越是不安混亂,我們所感受到的外界,就越有可能正在讓我們經驗具有威脅,且危害生存安全的傷害。
當然,情緒是真實的,但未必是事實。
情緒,以「不安全感」提醒我們,但未必真的有不安全的事實發生;更有可能的,那些自動引發的情緒,是自童年以來反覆累積的受傷情緒,投射到生活各個層面,讓我們小心謹慎、防範傷害,卻不是根據客觀事實的依據來判斷,因而陷落在情緒洪水中,不可自救。
於是,太害怕被自己情緒淹沒的人,會極端地以切割和壓抑的方式,避免接觸自我情緒,反而形成對自己的疏離和冷漠。
由此可見,個體若是過度害怕感受情緒、過度擔憂情緒的引發,將帶給自己致命的危險。這種自我忽視,也是對自己不理不睬的態度,將導致即使有很糟糕的事發生了,或處於錯誤的關係,卻可能還是讓自己反覆處於受傷、受虐中,麻木以對。
但也有些人會以自我攻擊的方式,無視自己的痛苦感受,用反覆戳痛自己傷口的做法,擴張自己心理傷痛的損害層度,以趨向自我毀滅。
為什麼會錯把自己當成攻擊的目標呢?
就心理防衛機制來說,這種攻擊的欲望,來自於童年時期並未經歷到安穩的接納感,同時又感受到來自環境的排斥與拒絕。因為年齡尚幼,仍須仰賴環境的供應及餵養才得以生存,為了在照顧者身邊待下來,只能認同照顧者的攻擊及否定行為,把自己視為一個糟糕、不乖的孩子,並合理地認為一切都是自己的錯、「是我不夠好」,才會引起照顧者如此激烈的情緒攻擊及責罵。
所以,個體在不知不覺中以自己為敵,視自己為一切問題的罪魁禍首,單一地歸咎在自己身上,也就失去建立客觀了解現實的辨識能力,落入不需要澄清,便自動引發強烈自責、自我貶抑的情緒漩渦。
以致我們有情緒開始,就預設了一場災難開始⋯⋯
#罪惡感風暴#情緒海嘯#情緒漩渦
#腦內風暴
#敵視自己,將使我們無法建立內在安全感
#《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即時療癒人際關係的痛與情感內傷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5708?sloc=main_mb
辨識情緒和感受 在 威力 Willis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今天影片的主題不是要和大家分享運動科學,
而是想和大家聊聊「三個正確養成運動習慣的心態重點」,
所以我今天會分別介紹:
1. 辨識情緒和感受
2. 該如何用成長心態而非定型心態面對失敗?
3. 不連續錯過兩次
#辨識情緒和感受
辨識情緒為什麼和養成正確的運動習慣有關係呢?
以大腦神經科學的觀點來說,
在我們產生對應的行動之前,
會先有「事件 Event」發生,
事件發生之後我們的大腦就會產生「情緒 Emotion」,
例如:快樂、難過、恐懼、生氣、驚訝、厭惡這類的基礎情緒,
情緒產生後隨之而來的會是「行動 Action」或「感受 Feeling」。
以我昨天沒達成運動計畫作為舉例,
沒達成運動計畫就是「事件」,
而我產生的「情緒」主要是「厭惡」甚至包含了一點「生氣」,
這樣的「情緒」造就了我的「感受」,
所以像一般我沒達成計畫時我的感受會是「厭惡和氣自己為什麼沒辦法將時間掌握的更好一些,來確保自己能達成計畫。」
我們都是人,
我們都會有情緒和感受,
有負面情緒更是人之常情,
但如果我們希望一個行為或習慣要能夠長期持續,
透過心態轉換和正增強來確保自己在實踐的過程能獲得成就感和快樂的情緒是非常重要!
#該如何用成長心態而非定型心態面對失敗
我這邊引用史丹佛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心態致勝這本書中介紹的定型心態和成長心態,
定型心態會聚焦於錯誤和失敗,
成長心態則會從錯誤和失敗中學習,
以連續運動計畫來說,
今天我失敗了,
我可以選擇用定型心態聚焦在「厭惡和氣自己為什麼沒辦法將時間掌握的更好一些」的感受當中,
我也有能力選擇用成長心態去思考我該如何在未來去預防類似的情況發生?
要如何預防,
不只思考和計畫很重要,
更關鍵的是採取對應的「行動 Action」。
#Never miss twice
這個概念是我從「原子習慣」的作者James Clear的部落格中學到的,
Never miss twice的概念很簡單,
就是讓自己不要連續錯過兩天,
即便失敗了,
只要隔天馬上重新採取行動就好!
選擇用行動來讓自己成為一個「熱愛運動、重視身體健康的人」,
而不是以聚焦於「我的計畫失敗了,我是一個糟糕的人」這類的負面評價,
並且用克服困難、採取行動後的快樂情緒來正增強運動習慣,
同時練習在養成運動習慣和照顧身體健康的過程中給予自己正面評價,
如此一來我們才有辦法達到「全人健康」的狀態。
-----------------------------------------------------------------------------------------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chingwei_lin/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CoachChingWeiLin/
個人網站: https://chingweilin.com/
超核心桃園店 Facebook: https://lihi1.com/nVKTB/youtube
超核心林口店 Facebook: https://lihi1.com/cjLgm/youtube
辨識情緒和感受 在 王意中的301個過動兒教養祕訣網路讀書會的貼文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情緒辨識 力可以說是情緒覺察的前哨站,也是情緒管理最基礎的能力之一。 ... 當孩子沒有發展出良好的情緒辨識力,這時就無法清楚地認識及感受自己當下的情緒, ... ... <看更多>
辨識情緒和感受 在 SF1 T2 Fun Fact 補充資源影片-辨識不同的情緒感受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SF1 T2 Fun Fact 補充資源影片- 辨識 不同的 情緒感受. HESS Super Fun 影音專區. HESS Super Fun 影音專區. 2.1K subscribers. Subscribe.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