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不是金,而是孩子的悲歌】
#接住每一位校園性侵性騷擾性霸凌的受害人
今天參加一場記者會令我心情沉重的記者會。
這兩天大家應該都在報紙上看到新竹市國中棒球隊的性侵案。讓人遺憾的是,這起事件居然是等到受害學生 #轉校到另一所學校,該所學校老師發現他的狀況後,原本的學校才被迫開始處理。
整整三個月,受害的學生和他的家人不斷跟原本的學校反映。但發生狀況的校方,卻一再保持沈默。
我要嚴正指出,在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性霸凌的事件中,大人的 #沈默不是金, #而是孩子的悲歌!
#沉默的大人 造成這起案子不斷被延誤,直到學生轉校、付出如此大代價後,受害學生與家屬的聲音才有機會被正視?
記者會中,我提到另一個重點,如同 #人本基金會 所提供的資料,去年底爆出 #連續性侵兩所學校學生 #接近20年的台南狼師案,這也是歷經許多孩子勇敢地求助,但卻遇到許多知情的大人們,因為這個狼師的地位、權力和名聲,繼續包庇他。
對於受害的學生來說,這一群 #沉默的大人 正是造成他們 #二度傷害的人們。
#沉默不是金,它是 #每一個孩子悲歌的來源,我們必須要改變這種校園的隱匿文化,也必須要加強我們的性別平等教育。
我很支持人本基金會今天的訴求,我們需要 #擴大調查,此外,我也想提醒大家,並不是現在的性侵案在校園變多,而是因為我們的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以及相關的機制已經發揮了一些影響力,所以有些勇敢的孩子開始願意發聲,也有些家人願意陪伴這些孩子一起面對。
但同時還有更多的孩子、更多的大人因為不夠瞭解、不知道如何面對、或是直到現在仍因為害怕而不敢站出來。
身為一個立法委員我希望做的就是去改善這些體制,讓這些孩子不再只能被沉默地暗自流淚。
我認為 #預防端有兩大不足:
1. 性平教育要強化。許多孩子在受害的當下其實並不知道那就是性侵害,而是後來回憶起來那些創傷時才知道,所以性平教育真的需要更加強化!
2.友善校園落實不足。造成案件發生時,出現 #檢討被害者 的現象,尤其當行為人是校內形象好的老師、教練時。這將導致被害人難以現身求助。
同時, 在回應端這裡,#性平事件處理機制上有三大問題:
1. 校園內的隱匿文化,造成調查結果不夠公正。
2. 學生求助後,家長及教師忽視,往往認為學生亂講或誤解。
3. 對被害者及吹哨者的 #支持與保護不足,特別是在被害者站出來後,學校及社會是否尚未能夠給予足夠的支持與諮商協助?
針對以上這些部分,身為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的委員,未來我會要求教育部、國教署檢討是否有不足之處。如果有法律上的不足,我也會一起來努力補全。
希望我們教育體制的相關機制,能讓未來所有的孩子及大人們都願意發聲,因為只有發聲,我們才能看到真相,也才能夠終結傷害。
#FightForYou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俗語謂:凡可憐的人必有可恨之處。 以下來說的故事,情節戲劇得用來編一個電影劇本也嫌它荒謬,當中多少孰真孰假,旁人無法深究,但事實是,這刻我們看到的她,的確從一片狼藉之中重新站起,努力學習着擔當一位稱職的單親媽媽,希望在這個已不完整的家庭中,盡力還給女兒一個快樂的童年。 Yvonne家境不俗,從小...
轉校到另一所學校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俗語謂:凡可憐的人必有可恨之處。
以下來說的故事,情節戲劇得用來編一個電影劇本也嫌它荒謬,當中多少孰真孰假,旁人無法深究,但事實是,這刻我們看到的她,的確從一片狼藉之中重新站起,努力學習着擔當一位稱職的單親媽媽,希望在這個已不完整的家庭中,盡力還給女兒一個快樂的童年。
Yvonne家境不俗,從小到大也不愁衣食,讀書不成,家人讓她到法國讀美容化妝,回港後不是打些風流工,便是搞些小生意,一時美甲,一時寵物店,直至搞美容生意時認識到前夫,兩人很快便結婚,生小朋友,婚後一家三口搬到九龍城區,家有花園,六隻愛犬,典型中產,甚至更上一層樓,婚後丈夫全權接手她的美容生意,把她養在家中,連兼職也不准她碰,他晚飯回來時,要吃到三餸一湯,他大宴親朋時,她川菜、西餐、印度菜、甚連乳豬也能即場烤一隻,留在家中花園七年,練得一手好廚藝,但花園以外的事,她毫無概念。
直至去年,她說丈夫遞上一份公司文件,告知她公司財務狀況有問題,讓她簽署,說簽過名後能方便借貸,她滿腦問號卻不虞有詐,豈知筆一落,便成了債務擔保人,錢銀是小,但接下來等待她的,竟是七年婚姻走到盡頭:「他從來都很顧家,很盡責,但那時剛好是180度轉變,我不認識眼前這個人。」公司同事告知,原來丈夫與公司經理搭上,對方是個帶着兩個女兒的單親媽媽,亦是她的好友: 「當初認識她時,覺得她一個女人帶着兩個女兒很可憐,我幫她租屋,給她工作,助她生活,豈料到頭來,連丈夫也幫她找了。」初知消息,她不相信,找了私家偵探,卻只跟了三小時,便拍到丈夫自行用門匙開啟另一個家的門,那道門與她家只有一條馬路之隔,原來每晚他在家吃過晚飯後,說的回內地趕工作,就是到了另一頭家。她與丈夫爭執,要他交出公司,他便真的撒手不管,接手過後方知公司負債累累,他曾跟銀行借的,跟朋友借的,跟外家借的,所有人湧過來的時候,她欠下1,800萬。最後,她要以資產抵債方式頂讓股份給丈夫的債主,再不夠的,便繼續慢慢償還。
被養在花園內多年換來的,就是三十多歲毫無工作經驗,一個女人帶着女兒重新生活,根本不知能從何活起,朋友提議:「你做蛋糕好吃,不如試試賣蛋糕吧。」湊巧又有朋友願意借出蛋糕工場,做着做着,便成了現在的蛋糕專頁。
做蛋糕本是她的業餘嗜好,從前只做給家人吃,麵粉、牛油、牛奶、忌廉,都得用上最好的,現在賣給別人吃也是一樣,訂單再多,她亦堅持不用預拌粉:「女兒很喜歡吃蛋糕,做給她吃,我當然要用上最好的材料,並要盡量避開防腐劑,現在,我也不要為了因為蛋糕是賣出去的,便不理會品質。」預拌粉是常見的蛋糕製作原料,包括麵粉、糖、鹽、奶粉等,按照一定比例提前混合好,節省蛋糕製作的時間,坊間不少連鎖蛋糕店都會用上預拌粉,因能加快起貨速度,而且又能保存較長時間,更方便儲存,但亦因此,預拌粉一般都含有各種食物添加劑,蛋糕質感也會受到影響。
要放棄預拌粉,便要付出更多時間,但手只得一對,難免力不從心,最近便出現了不少收了錢卻臨時交不出貨的情況,惹來不少投訴:「辜負了大家的信任,我難辭其咎,惟有吸取經驗,我亦希望之前不滿意的客人可以聯絡我,我願意退款或者免費再做一個,不奢望大家繼續幫襯,只希望能盡回責任。」每天看着客人傳送過來的照片埋頭苦幹,做到電話要停下來,也未到自己可以停下來的時候:「電話都無電頂唔順,我還不能睡。」
蛋糕專頁開了不夠一個月,回響極大,但最令她感到快樂的,並不是來自排山倒海的訂單,而是專頁上為她打氣的留言:「我很記得,第一個寄訊息給我的人,她跟我說,我想幫你女兒交學費。人心,我分不清,她的親生爸爸會這樣對她,但一個陌生人,竟然說要幫我們交學費。」素未謀面的,願意雪中送炭;同床共枕的,卻在背後插刀。那一筆錢,她沒有接受,但那份心意,卻久久暖在心頭:「原來這個世界的人也不是那麼恐怖,只是那時我比較不幸,湊巧碰着那些不好的人罷了。」
一片鼓勵聲之中,當然也有不少批評聲音。與丈夫的婚姻問題,是她的感情失誤;被好友背叛,是她錯估人心,過分信人;背上過千萬債務,是她從不問世事,愚蠢惹來,你可以說她可憐可恨,咎由自取,甚至於整件事情的真確性,也因太過荒謬而引起不少人懷疑,對於這一切,Yvonne也只能一笑置之,面對舊事舊人,她都能暢所欲言,惟獨提起女兒,就是萬般虧欠。從前女兒生日,她能為她連開三個生日會,禮物多到三天也拆不完,今年生日,卻只剩一個生日蛋糕,莫說生日會,連出去玩的機會也沒有,但女兒卻懂得笑着跟她說:「媽媽不要緊,我可以自己在家看電視。」
「好記得有一次,我抱着女兒,不如我們跳下去吧,但她嚷着『媽媽不要,媽媽不好』,我也就回過神了,現在回想,幸好那次我沒有,因為捱過了,原來也不是那麼難捱。」
幸得家人幫助,Yvonne不至於被上門追債,她亦再三強調,自己並不淒慘,有屋住、有飯開、女兒能繼續上學、也能繼續學畫畫:「我知道自己不慘,若要相比,很多人也比我慘。」但婚姻沒了是真的,被至親的那些背叛也是真的,她最後就只剩女兒,和兩隻從小養大的狗。現在與女兒同住,屋租幸好還有家人暫時代付,但生活費與女兒的學費,總要自行想辦法:「我當然知道她可以轉校,但若果我連學校、老師、同學都要奪去她,我不忍心。」旁人對她都有微言,今時不同往日,有個錢便應該好好用,住,可以住得差一點,讀,也可讀得便宜一點,但對她來說,盡量維持女兒的生活不變,就是她現在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因為,錢還能有機會拚個命去賺,但家庭的缺口,已成定局,她已別無他法。
看別人的事,談別人之苦,總是能輕鬆自若,我們時常只懂偏向選擇看那些可憐人的可恨之處,卻未必能感受到他們的可憐之處。
採訪:張靜雯
攝影:陳子洋、謝致中
剪輯:麥煒軒

轉校到另一所學校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一個留着及臀長金髮的男生,再加上長長的眼線,你或許會說他「古靈精怪」,但在時裝設計師陳敏航(Akira)眼中,這只是他個人特色、形象。
主流學校的「壞學生」
屬於九十後的Akira,跟大部分學生一樣,小一開始在主流學校讀書,天生個性好動,身材高大,在運動方面很出色,手球、排球、籃球、田徑等都有參加,但在學習成績及操行上,卻屬於「不達標」的一群,特別是情緒方面,比較容易發脾氣,因此他在主流學校老師眼中,被標籤為「壞學生」。
去到小六、中一時,正值年輕人的反叛期,他「不守規矩」的情況愈演愈烈:「試過喺廁所畀人問『你邊瓣?』我無理佢,閂埋廁所門喺裏面打佢。」
「爛命一條,死咗就算」
發脾氣、打架的後果,當然是被責罰:「佢哋真係唔識教,唔識睇學生嘅情緒,例如我發一下脾氣,老師就會標籤咗『呢個學生係有問題嘅』,甚至停你課,學校好鍾意停你課,郁啲就叫你去停課室,對住四面牆又唔準你瞓覺,咩都唔可以做,咁返學嚟做咩呢?」
Akira認為老師沒有了解他行為背後的原因,只會一味責罰,令他對學校、老師的愈來愈反感,返學很不開心,甚至有想過自殺:「當時都有一句話喺心裏面『爛命一條,死咗就算』,當時覺得呢個世界,正常人會覺得係彩色,我嘅諗法卻係灰色。」
改變一生的轉校
Akira「不守規距」的行為,上到中學仍然持續,融入不了主流學校的生活,Akira主動上網去搜查出路,發現有一些群育學校或許更適合「不守規距」的自己,於是主動向社工要求轉校,而這個決定,改變了他的一生:「慢慢群育學校老師畀咗感動我,就係佢哋真係用心教你,唔會放棄每一個學生;如果我冇轉去群育學校,我依家嘅『成績』係入去坐緊監。」
發掘專長,成為設計師
Akira轉了去群育學校後,感受到老師對他的關愛,不會只是着重他的成績,反而更在乎他的品格發展,更會因應學生的興趣,去為他們設計課堂及課外活動,而Akira亦在這裏,尋找到他時裝設計的天地。
「佢對時裝設計有天分,佢可以為咗搵一種物料,或者嗰一點、嗰條線,可以專注到唔食唔玩都要先將佢做好。」Akira的時裝設計啟蒙老師吳偉廉(吳Sir)說。
知恩圖報,回饋母校
中學畢業後,Akira繼續學化妝、攝影、拍片,現在除了是一個時裝設計師,亦是一個全職化妝師,目前專注於短片的拍攝及製作。而每當學校有活動需要化妝師或模特兒,他都會義不容辭帶着團隊回去幫忙。即使畢業已十年,他仍經常回去探望老師,甚至繼續在時裝設計室埋首設計:「我讀過三間中學,係唯獨許校親切感多啲,好似返到自己屋企咁。」
鬧市「快閃」時裝表演
「我覺得設計師唔夠大膽去行動嘅話,係嘥咗自己嘅設計。」就是自小一顆大膽、勇於嘗試的心,Akira過去幾年,在銅鑼灣鬧市舉辦過多次的「快閃」時裝表演,希望讓忙碌的香港人停下腳步,欣賞本土時裝設計師的作品。在今年年尾,他亦策劃緊另一次的鬧市「快閃」時裝表演。
今集《港。故》用6分半鐘,說說這位長髮不羈時裝設計師,是如何鍊成的。而這亦是我們「群育學校」系列報道最後一集,希望大家多了解群育學校的學生,他們並不如大家想像的那麼「壞」,而只要適合自己,相信任何一間學校,都可以培育出色的學生。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請關注《港。故》fb:https://bit.ly/oncckonggufb

轉校到另一所學校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隨著DSE的口試結束,同學們一方面除了享受一個悠長的假期,另外一方面亦難免會擔心自己的成績是否理想。當然,放榜一定有人歡喜有人愁,但升學是否唯一的出路呢?
現時22歲的特技演員廖宇斌(阿斌),在求學時期老師就知道他不喜歡讀書,但他熱愛運動,身體靈敏,便獲老師悉心安排他入讀特技演員訓練班,讓他一展所長。
脾氣暴躁被轉校 反更尋得自我
阿斌中一的時候,由於脾氣暴躁,上堂又不留心,老師都對他沒有辦法,於是轉介他到群育學校學習。原本轉校試學三個月,但阿斌認為群育學校更適合他,便決定留下完成學業。在群育學校,他從老師身上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因此他亦學會了尊重老師。
「我記得我中二嘅時候經常講粗口,對住老師就鬧佢哋,佢哋就同我講,講粗口會影響人哋對我嘅睇法,佢哋主要唔係罰你,係教導你人生嘅觀念,其次先係罰。」阿斌感恩地說。在老師的循循善誘下,阿斌一改暴躁的性格,更在這所學校找到自己的興趣。
老師因材施教 容許學生多嘗試
阿斌熱愛音樂,但由於他的性格內向,一直都沒有向家人提出,直至老師發現,他才開始發展。為了學生的多方探索,學校設有樂隊練習室(Band房),老師亦會因應學生的需要,義務教授他們樂理知識。即使現時阿斌已經畢業兩年,他還會回學校找老師學習樂理。
面對不少畢業生回校找老師溫習,增加了工作量,教授阿斌樂理的蕭寶琪老師則表示無所謂:「佢嘅天分可能唔係讀書方面,但其實佢有好多其他嘅才能,佢哋願意去改變、願意去做嘅,我哋做得到嘅就會幫佢哋。」
老師發掘才能 變身熱血特技演員
當老師發現阿斌在運動上有天份,學校便替其「搭路」,資助他進入特技演員訓練班。起初阿斌對特技演員毫無認知,不想因為參加這個訓練班而放棄他最愛的籃球訓練,但他回憶起來,慶幸當初老師說服他:「呢啲班唔知幾耐先開一次,但籃球班話有就有。」
《港。故》今個星期用6分半鐘,帶大家看看一個原本上堂喜歡睡覺的小伙子,如何在老師的循循善誘下,搖身一變成為一個為了拍戲可以不眠不休的熱血特技演員。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請關注《港。故》fb:https://bit.ly/oncckongguf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