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街頭打得激烈,兒童教育繼續淪陷。共產黨灌輸鬥爭思維,強調所謂從小抓起,就算唔推國民教育,都有各種方法改變香港,而香港家長崇尚精英主義,以為拔尖補底就係好事,隨時中伏。
同學互助互愛,理應向身邊人學習,喺生活中逐漸習慣,而好友情感,亦理應係自然生成,而非由上而下配對同建立出黎。備忘行文提到,同學分為兩種,一種係「能力較強」,一種係「有需要」,驟眼睇係出自善意,講明活動目的,但其實負責人大可以寫鼓勵同學互助,點解要強調同班同學之間嘅差異?又,小朋友本來可以自由選擇幫助對象,點解而家係班主住安排?班上名次大家心裡有數,活動開始之後,拍檔之中一方係強,一方係弱,權力關係自然浮現,而階級鬥爭嘅種子亦已經埋下。
留意埋小組目標。兩個目標,都唔係講緊互相幫助,或者共同精進,而係話「協助有需要之同學掌握學習技巧」,同埋「需協助之學生有接受同學協助」,需要協助嘅一方,係完全處於弱勢。小六幫助小一,小六生提供幫助,即使佢唔係小六裡面最好,差極都唔會應付唔到,所以教得唔好,自然要自我反省,但呢個活動之中,同班同學學習能力距離其實並唔分明,咁即係鼓吹啲小朋友識少少就去教人,其實係變相教緊佢地向對方施展權力,而非單純幫人溫書咁簡單。精英嘅特權,由細培養但隱而不宣,正正係現今中共調控中國人心嘅手段——刻意淡化階級,但成個社會最講出身,最講階級。
班主任話,你地係最佳拍檔,但事實上,小朋友性格未必契合,志趣未必相投,因為活動而自動成為最佳拍檔,完全係違反人情。由權威角色出馬,重構社會角色,重新定義友誼,引導天真無邪嘅小朋友代入角色,進而慢慢扭曲小朋友對於好朋友嘅理解,繼而獎勵彼此監察舉報,成個模式並唔新鮮。以下引述二零一五年一篇有關鄰里節嘅社評,名為〈我们需要怎样的邻里关系?>,其中描述,一讀就會明白:
「现代社会中人是被从传统的认同关系中抽离了出来。也就是说,人是被拔去了根。自我认同实际上就是人在现代社会中重构关系,重新生根的过程。从对门不相识的陌生人到成为具有情感联系的邻居,再通过邻居节使这种关系习俗化,这是一种在当代社会中自我认同的方式。可以认为这是一个人在迁移变化的环境中重新生根的过程。」
「浙江省委党校副教授孙蔚认为当前一些城市纷纷举办“邻居节”,以此来呼唤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邻里文化和邻里精神的回归。通过政府主导和公众积极参与为特征的邻居节活动组织、协调和动员人们参与邻居节活动唤起人们对邻里关系的重视。其核心是弘扬亲仁善邻、守望相助的邻里精神。孙蔚还提出我们政府和社区必须找到相应社会冷漠的“病源”,只有在消除“病源”上下功夫,我们邻里关系的改善和重振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当然,我们每一位社区居民要主动加强与邻里的互动,在紧张的生活和工作之余,对自己的邻居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理解,也是新时代每位公民应该具备的现代文明素质。」
不妨再拉埋新疆嘅「結對認親」政策一齊理解。中共安排漢人「大哥大姐」進駐維吾爾人家庭,負責持續觀察村民,評估維吾爾人對祖國夠唔夠忠誠,關注佢地嘅漢語學習,留意佢地嘅去伊斯蘭化進度。有幸執行政策嘅漢人,根據《紐約時報》文章報導,佢地以充當「親戚」同為維吾爾族社會引入漢族文明而深感自豪,「他們更類似真正信徒,熱情地談論中華民族未來,認為中國終於成為能跟其他大國平起平坐的國家,甚至自認教育維吾爾人是責任。」好親戚、好鄰居同埋最佳拍檔呢啲配對,就係按照指引建立虛假嘅社會關係,顛倒人類社會原生秩序嘅動機係完全一樣。
風平浪靜,大家自然可以相安無事,但小朋友童言無忌,無意之間,就會同最佳拍檔講好多心事同家庭事。時機一到,告密風起,小朋友就會後知後覺,發現自己禍從口出,而對他人嘅信任亦會逐漸摧毀。共青團洗腦方式,其實亦往往係由呢種賦予精英特權嘅活動開始——成為精英,就可以高人一等,高人一等,又會得到獎勵,於是又更努力成為有權力者所定義嘅精英。最後,呢批精英視他人為地底泥,自然亦唔會重視地底泥嘅生死,而排除在精英之外嘅失敗者,就會失去上流機會,社交生活亦會完全改變,最後成個社會就會成為散沙,任由中共魚肉。
睇慣中共文宣嘅人,對備忘嘅行文措辭語氣應該唔會陌生,而最恐怖嘅係,呢張備忘對象只係小一生。如果大家仍然覺得呢啲活動無傷大雅,只係普通嘅朋輩輔導計劃,請唔好唔記得,對漢人毫無防備嘅新疆當地人曾經都係咁樣諗,而最後等待佢地嘅結果就係家破人亡,族群滅絕。
輔導技巧重構 在 逆嘶亭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正當街頭打得激烈,兒童教育繼續淪陷。共產黨灌輸鬥爭思維,強調所謂從小抓起,就算唔推國民教育,都有各種方法改變香港,而香港家長崇尚精英主義,以為拔尖補底就係好事,隨時中伏。
同學互助互愛,理應向身邊人學習,喺生活中逐漸習慣,而好友情感,亦理應係自然生成,而非由上而下配對同建立出黎。備忘行文提到,同學分為兩種,一種係「能力較強」,一種係「有需要」,驟眼睇係出自善意,講明活動目的,但其實負責人大可以寫鼓勵同學互助,點解要強調同班同學之間嘅差異?又,小朋友本來可以自由選擇幫助對象,點解而家係班主住安排?班上名次大家心裡有數,活動開始之後,拍檔之中一方係強,一方係弱,權力關係自然浮現,而階級鬥爭嘅種子亦已經埋下。
留意埋小組目標。兩個目標,都唔係講緊互相幫助,或者共同精進,而係話「協助有需要之同學掌握學習技巧」,同埋「需協助之學生有接受同學協助」,需要協助嘅一方,係完全處於弱勢。小六幫助小一,小六生提供幫助,即使佢唔係小六裡面最好,差極都唔會應付唔到,所以教得唔好,自然要自我反省,但呢個活動之中,同班同學學習能力距離其實並唔分明,咁即係鼓吹啲小朋友識少少就去教人,其實係變相教緊佢地向對方施展權力,而非單純幫人溫書咁簡單。精英嘅特權,由細培養但隱而不宣,正正係現今中共調控中國人心嘅手段——刻意淡化階級,但成個社會最講出身,最講階級。
班主任話,你地係最佳拍檔,但事實上,小朋友性格未必契合,志趣未必相投,因為活動而自動成為最佳拍檔,完全係違反人情。由權威角色出馬,重構社會角色,重新定義友誼,引導天真無邪嘅小朋友代入角色,進而慢慢扭曲小朋友對於好朋友嘅理解,繼而獎勵彼此監察舉報,成個模式並唔新鮮。以下引述二零一五年一篇有關鄰里節嘅社評,名為〈我们需要怎样的邻里关系?>,其中描述,一讀就會明白:
「现代社会中人是被从传统的认同关系中抽离了出来。也就是说,人是被拔去了根。自我认同实际上就是人在现代社会中重构关系,重新生根的过程。从对门不相识的陌生人到成为具有情感联系的邻居,再通过邻居节使这种关系习俗化,这是一种在当代社会中自我认同的方式。可以认为这是一个人在迁移变化的环境中重新生根的过程。」
「浙江省委党校副教授孙蔚认为当前一些城市纷纷举办“邻居节”,以此来呼唤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邻里文化和邻里精神的回归。通过政府主导和公众积极参与为特征的邻居节活动组织、协调和动员人们参与邻居节活动唤起人们对邻里关系的重视。其核心是弘扬亲仁善邻、守望相助的邻里精神。孙蔚还提出我们政府和社区必须找到相应社会冷漠的“病源”,只有在消除“病源”上下功夫,我们邻里关系的改善和重振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当然,我们每一位社区居民要主动加强与邻里的互动,在紧张的生活和工作之余,对自己的邻居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理解,也是新时代每位公民应该具备的现代文明素质。」
不妨再拉埋新疆嘅「結對認親」政策一齊理解。中共安排漢人「大哥大姐」進駐維吾爾人家庭,負責持續觀察村民,評估維吾爾人對祖國夠唔夠忠誠,關注佢地嘅漢語學習,留意佢地嘅去伊斯蘭化進度。有幸執行政策嘅漢人,根據《紐約時報》文章報導,佢地以充當「親戚」同為維吾爾族社會引入漢族文明而深感自豪,「他們更類似真正信徒,熱情地談論中華民族未來,認為中國終於成為能跟其他大國平起平坐的國家,甚至自認教育維吾爾人是責任。」好親戚、好鄰居同埋最佳拍檔呢啲配對,就係按照指引建立虛假嘅社會關係,顛倒人類社會原生秩序嘅動機係完全一樣。
風平浪靜,大家自然可以相安無事,但小朋友童言無忌,無意之間,就會同最佳拍檔講好多心事同家庭事。時機一到,告密風起,小朋友就會後知後覺,發現自己禍從口出,而對他人嘅信任亦會逐漸摧毀。共青團洗腦方式,其實亦往往係由呢種賦予精英特權嘅活動開始——成為精英,就可以高人一等,高人一等,又會得到獎勵,於是又更努力成為有權力者所定義嘅精英。最後,呢批精英視他人為地底泥,自然亦唔會重視地底泥嘅生死,而排除在精英之外嘅失敗者,就會失去上流機會,社交生活亦會完全改變,最後成個社會就會成為散沙,任由中共魚肉。
睇慣中共文宣嘅人,對備忘嘅行文措辭語氣應該唔會陌生,而最恐怖嘅係,呢張備忘對象只係小一生。如果大家仍然覺得呢啲活動無傷大雅,只係普通嘅朋輩輔導計劃,請唔好唔記得,對漢人毫無防備嘅新疆當地人曾經都係咁樣諗,而最後等待佢地嘅結果就係家破人亡,族群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