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昨天傍晚提到的加油站電子發票話題
台亞加油站的自助加油機目前有信用卡載具或是手機條碼載具的選擇,Samsung Pay選擇支付卡畫面的上方也有選擇會員卡條碼(含發票載具條碼)的選項,因為並非全部的信用卡都支援信用卡載具功能,故條碼載具還是要備用
台亞自助加油機的掃發票條碼載具是開啟一個黑白攝影鏡頭,讀取條碼速度較慢且有機會辨識錯誤
全國加油站自助加油機也是有信用卡載具跟手機條碼載具功能,而全國加油站自助加油機掃條碼載具是用發出紅光的掃碼槍,讀取條碼快且沒遇到過辨識錯誤的情況
但是比較不便的是,由聯邦銀行發行的全國加油站聯名卡若用實體卡支付就能使用信用卡載具,但若用綁定感應Pay的虛擬卡支付就不能用信用卡載具了,台新/玉山/中信/國泰等銀行的信用卡綁定感應Pay支付都仍能使用信用卡載具
圖2圖3是信用卡載具歸戶後,在雲端發票可查看到信用卡載具的自訂名稱
載具歸戶錯誤 在 葉郎:異聞筆記 / Dr. Strangenot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前天是《Fight Club 鬥陣俱樂部》的20歲生日。20年後這部仰賴DVD成為邪典的電影還直挺挺地站在經典的殿堂,但DVD這個一度統治地球的媒介卻已經是迎向夕陽的牛仔,來日不多了......
#冷飯熱炒
#葉郎電影徵信社
【Fight Club: 立足原爆點回顧DVD生與死】
事隔近二十年,記性不好的影迷或許已經很難相信被X世代視作經典的David Fincher電影《Fight Club 鬥陣俱樂部》其實在1999年上映時是票房、評論兩失意的滑鐵盧之作。奇妙的是這部強力攻擊消費主義的「失敗」之作稍後藉以谷底翻身甚至直接躍昇邪典(Cult)的神奇道具,居然還是消費史上普及最快的電子娛樂消費產品——DVD。
二十年來DVD產業劇烈撼動電影這個產業,也強佔你我家中書櫃空間許多年,即使現時已經日薄西山也算是轟轟烈烈活過一場。是時候打破Rule No. 1,談談DVD大爆發的原爆點:《鬥陣俱樂部》。
▇ 都是廣告惹的禍
導演David Fincher本身也是另外一個日薄西山的消費產品——MTV音樂頻道——的「遺產」。憑藉快速、直接、精確控制的鏡頭語言,同輩音樂錄影帶導演中他是極少數進入殿堂得到廣泛、持續認同的作者。
當他看中作家Chuck Palahniuk這本同名小說《鬥陣俱樂部》來改編電影時,這本賣得普普通通的書大約只賣出了5000本左右。「誰不想看信用卡公司被炸掉!」David Fincher如此形容他對這個故事的狂熱。
但包含Rupert Murdoch在內的Fox高層對於David Fincher熱衷的社會議題不太有感,最後斷然決定在電影宣傳期把這些資訊都先隱藏起來,集中火力宣傳電影的暴力畫面和動作橋段。
歷史證明這個錯誤的宣傳策略最後讓他們徹底灰頭土臉。夏天還沒到就發生了慘絕人寰的科倫拜校園殺人事件,錯愕的Fox即便把電影從暑假熱門檔期延後到十月上映,仍然抵擋不了美國輿論對於《鬥陣俱樂部》中暴力內容的強烈質疑。氣憤的電視名嘴Rosie O’Donell甚至不惜在節目中直接爆雷公佈結局,企圖摧毀觀眾樂趣以求徹底毀滅這部電影。
耗資6,300萬美元的《鬥陣俱樂部》在爭議聲中只賣得3,700萬的北美票房,在全球也只有差強人意的1億美元。雖不致血本無歸,但這個慘烈成績間接促使Rupert Murdoch幾個月後毅然開除帶領Fox創造好幾年空前榮景的執行長 Bill Mechanic。
▇ 所有權的消費革命
這時候我們故事的主角——DVD還不滿三歲。
少為人知的是,跟早年的VHS vs Betamax以及後來的Blu-ray vs HD-DVD一樣,DVD原來也有Sony和Warner為首的兩大陣營規格戰。不同的是這一回的規格戰在正式上市前就達成和解,預先替1996年上市後的成長之路掃除障礙。
但真正促使這片薄薄的光碟片化身成為好萊塢自動印鈔機的,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所有權」消費革命:
電影產業跟音樂產業有一個根本差異,音樂產業過去百年以來都以賣斷實體消費端產品給消費者做為最主要商業模式(直到近年),鼓勵消費者擁有音樂的「所有權」。
發明人愛迪生一開始對留聲機和電影放映機的設想都是成為仰賴消費者投幣使用的個人娛樂機器,不過留聲機跟唱片(其實是一種臘筒)很快就出現個人買家,進入競相購買「所有權」的消費時代。
電影產業在錄影帶時代雖然已有高單價、小規模的發行,但一直到DVD出現才真正有賣斷權利給消費者的規模化市場。一開始各家片商還處在觀望階段,不太相信自己說服(誘騙)得了影迷花大錢把很可能早就看過的電影收藏在自家的櫃子上。連原本在兩大DVD技術陣營中領軍也擁有最大片庫的Warner,頭幾年都只是把少量片庫拿出來發行DVD試試水溫。
1996年12月20日Warner在日本發行的歷史上第一批電影DVD:分別是《Point of No Return 雙面女蠍星》、《Blade Runner 銀翼殺手》、《Eraser 魔鬼毀滅者》和《The Fugitive 絕命追殺令》。DVD大爆發自是日引爆。
▇ 英雄出場神救援
兩年多後,《鬥陣俱樂部》在1999年11月11日發行了那張改變命運的DVD,幾個月後還發行了收藏版的DVD。根據2014年David Fincher自己在Comic-Con大會上的說法:「《鬥陣俱樂部》已經賣掉1,300萬張DVD。老早就回本了!」
因為DVD的實體店面銷售數據不如戲院票房這麼透明,各種銷售量統計的出入頗大。但數量之外,更重要的是《鬥陣俱樂部》透過DVD真正贏回了觀眾的喜愛,不只成為這個載具上第一個Blockbuster賣座影片,更是史上第一個與戲院大銀幕無關、專屬DVD這個載具自己的文化現象。
《鬥陣俱樂部》這張DVD最終得以和電影裡那些消費文化要素(如星巴克、Ikea、DKNY)並列大眾文化的神明廳裡,因為你、我、他分別都乖乖地用Visa卡刷了一張DVD,虔誠供在發音困難的Ikea書櫃上、星巴克馬克杯旁。
另外一個被DVD即刻救援的,是已經在唱片市場崩解中被震得七暈八素的唱片行。尤其對Tower Records、HMV等大型連鎖通路來說,DVD這劑強心針至少讓他們多活了好幾年,因為DVD很快就取代百年歷史的唱片,成為家庭娛樂消費產品的龍頭。
三年後,才問世六年的DVD已經超越戲院放映,變成好萊塢片商最大宗的收入來源。後來的巔峰時期,DVD的收益甚至是戲院收益的兩倍多,也就是說當時許多電影的製作費用根本都是DVD買單的。
同樣也有百年歷史的戲院從來沒有想過會有這樣的一天,讓本來最隆重的「戲院上映」儀式淪為一種代價高昂、不求回本的「事件行銷」,以換得日後可以在DVD上貼上「全美賣座冠軍」的促銷貼紙。片商愛DVD多於戲院的理由之一是他們可以從一張DVD收到六到七成的收益,卻只能從一張電影票收到五成多一點的收益,而且這個比例還會隨著在戲院上映的週數增加而快速遞減。更別提DVD的產品生命週期長過戲院上映百倍以上。
在DVD的輝煌時期,一度戲院放映前播的不是電影預告,而是DVD發售的廣告。戲院跟電視對抗了數十年也都沒出現過在戲院播放電視節目廣告的局面,誰預料得到DVD才問世不到十年戲院就已經淪為替一張8.5GB容量的光碟片打工的淒涼情景。
不只有自己的廣告,這時候DVD有自己的行銷策略、自己的海報(以適應空間有限的大賣場貨架)。DVD甚至回頭影響電影企劃的開端和選角,並且左右續集的開拍與否。業界盛傳Warner就是看到《The Matrix駭客任務》的DVD銷售報表,才罕見地同意一口氣開拍兩部續集。
▇ DVD自己的小宇宙
DVD產業創造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宇宙,給了像《鬥陣俱樂部》這樣的小眾電影或是票房失敗的電影第二次機會。類似的命運也發生在《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王牌冤家》、《Donnie Darko觸目驚魂28天》等電影上。
David Fincher當年堅持要替《鬥陣俱樂部》加上Edward Norton快速而且量大的碎碎念旁白,甚至開除掉企圖拿掉旁白的製片。電影在威尼斯影展首映時他就知道戲院的票房會完蛋了,因為成堆的義大利文字幕佔據了畫面的將近一半,沒有戲院觀眾會願意看這麼多字幕、消化這麼多資訊。
小眾、多元、更具包容性的DVD觀眾願意。事實上DVD的觀眾還享有特權可以看到那些戲院觀眾看不到的線索:比如慢速放映或是定格才找得到David Fincher在Brad Pitt角色正式登場前就不斷插入、在戲院根本就不可能看到的Brad Pitt畫格。
DVD也成為導演的第二次創作機會,讓他們有機會補正錯誤或是延伸創作。比方《鬥陣俱樂部》DVD播放前仿效FBI反盜版警語的畫面,其實是出自精心設計的一段Brad Pitt角色Tyler給觀眾的警語。
關於二次創作更極致的案例或許是2005年Ridley Scott的《Kingdom of Heaven 王者天下》。電影上映的版本是不忍卒睹的災難,但Ridley Scott爭取到了重新剪輯一個DVD專屬的Director’s Cut導演版的機會,透過DVD的發行得到了起死回生的好評。
Ridley Scott本人也貢獻了DVD產業最重要的商業模式之一:用英文來說叫做Milking擠奶,用中文來說就是一條牛扒好幾層皮。
二十年來他的邪典名作《銀翼殺手》(同時也是歷史上第一張DVD)發行過各種版本的DVD,其中2007年發行的五碟終極收藏版甚至包含了五個剪輯版本的電影正片:包含1982年美國戲院版、1982年國際戲院版、1989年出土的Workprint原始初剪版、1991年導演未認可(!)的導演版以及2007年導演認可的Final Cut終極版。收藏版、特別版、限量版、加長版、修復版、導演版、終極版、重生版…..等等眼花撩亂名詞背後,是殺到眼紅的片商想盡辦法在末日來臨(影迷的DVD櫃再也放不下)前搾乾你荷包的緊繃情緒。
各大片商甚至競相在市場上搶購原本剩餘價值不多的舊片版權,以便在神奇DVD市場上變現。2004年Sony領軍的金主耗資50億美元的豪賭,買下虧損連連的老片廠MGM,打的如意算盤就是把整家MGM的片庫放進DVD自動印鈔機裡提款。
▇ 迎向夕陽的牛仔
Sony的人算不如天算,結果影迷的櫃子真的滿了。
兩年後那種市場倍數成長的神奇魔法終於消退,2006年DVD市場最後一次正成長之後,就是漫長死亡的軟著陸。Sony領軍的MGM Holdings也不得不在2010年申請破產。
原先大家預期DVD會像錄影帶一樣死於下一世代的載具手上,比如Blu-ray藍光。
結果DVD大爆發的奇蹟沒有發生在藍光身上。對比賣出1,300萬張的《鬥陣俱樂部》,目前只有四部藍光電影跨過500萬張的門檻。它們分別是《Frozen 冰雪奇緣》、《Avatar 阿凡達》、《Despicable Me 2 神偷奶爸2》和《Star Wars: The Force Awakens 原力覺醒》。David Fincher導演備受好評的近作《Gone Girl 控制》藍光銷售量甚至連百萬都跨不過。
DVD的成敗都來自影迷難以滿足的求知慾。一開始影迷著迷於那些正片以外的花絮、訪談、刪減片段、導演講評,但2005年成立的YouTube網站取代了DVD供給了更多、更生猛、更即時而且免費的花絮影片,讓DVD看起來既過時又不划算,即便容量加大數倍的藍光都無力可回天。
壓垮DVD的最後一根稻草是2007年從錄影帶出租轉向線上串流的Netflix。2017年底為止該公司已經有1.18億用戶,創造117億美元年營收,市值也突破1300億美元。就像音樂串流服務Spotify一樣,Netflix預告的是DVD這個所有權革命的終點站。喜新厭舊的消費者已經陸續到站下車,把他們對「擁有」的愛轉移到了「隨選隨看」的自由。
電視、戲院、DVD多年的糾纏爭戰,最後讓他們投降的大魔王全是「網路」。網路不只清空了大家的CD櫃,連DVD櫃也一併騰空。根據Digital Entertainment Group發佈的2017年美國市場統計數據:線上串流訂閱制產值95.5億,DVD和藍光加總起來已經只剩下4.5億美元,而且還在以每年近20%的速度萎縮中。
不用等到《鬥陣俱樂部》中無政府主義者的炸彈攻擊,二十年後這場光碟片消費狂熱已經就地自爆,人去樓空。而DVD就像任務完結的老牛仔一樣,正搖搖晃晃地騎著馬邁向銀幕遠方的夕陽。The End.
#電影冷知識by葉郎
本文原載於端傳媒: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80517-culture-dvdstories/
載具歸戶錯誤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綠能為何會變成丑角!!?? (05/18/2016 蘋果日報)
作者:方儉(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
最近看了民進黨的「綠能工作坊」相關的簡報,可說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又有機會到南部看到民進黨執政縣市的綠能真實發展情況,並和主管人員討論,竟然即將執政民進黨的綠能政策與執行,和過去威權時代的核能發展竟有異曲同功的相似,不禁擔心現任總統馬英九的「綠能是丑角」的詛咒很可能成真!
一、好大喜功盲目開發
核能設施,包括核電廠、處理場的選址條,「八公里半徑內不得有任何斷層」,這是台灣根本無法發展核電的「天條」,但是在1970年代,台灣竟然夢想在全台設置20部核電機組,現在核電廠只有2部機組,但事實上是6至8座機組的預定地,再加上像雲林麥寮等「適合場址」,這已經遠超過台灣的用電量,卻不知道用電戶是隨時開關電,電力需求是瞬息萬變,核反應是迅速升降載的電力來源,早期核二廠併聯後,台灣因為「電太多」而產生電力系統性風險。這也是全球核電史的一則經典笑話與教訓。
根據耗資數百億能源國家型究計劃,5年前曾完捲地毯式的台灣的綠能蘊藏量調查,且在國際期刊發表,並獲聯合國認可,台灣的綠能遠超過現在用電量的3-4倍,只是因為長期以來行政官僚沿襲威權時代的軍火、能源既得利益思維,不論藍綠執政,一昧抗拒綠能,民進黨全面執政,為完成「非核家園」政治承諾,可能發生政策反彈,綠能可能因此發生井噴、泛濫的現象。
以太陽能為例,補足尖峰用電不足,應該是400萬瓩的的裝置容量即可,但現在綠色執政縣市競相爭取,預估量已經超過適宜量的2-3倍。
二、錯誤命題本末倒置
兩蔣時代並不是真正瞭解核電的特性,為了中共在1965年核試爆成功,接著核彈載具飛彈也成功發射,急病亂投醫,找來了根本不適用的核電廠,做出了原子彈,又發展不出載具,讓全台灣人猶如在頭上、腳上綁了6顆原子彈的恐怖分子,打算在共匪打來時同歸於盡,當年不斷以「漢賊不兩立,玉石俱焚」對人民洗腦。
位居決策與執行的官員對核能、綠能的知識有限,對電力系統如何運行更是陌生,某位地方主管官員曾問我:「請教太陽光電在電網中怎麼和其他的電相容?」大哉問,電就是電,如何分出電網中的電力是來自核電、火力、風能、太陽能?」
目前的綠能主管官員都是客串的臨時演員,來自農業、建設、環保、教育部門的,平時工務繁忙,無力更無心瞭解複雜專業的能源問題,插科打諢有餘。因為現在多是為了農地活化增加農民收入,校舍官舍閒置增加收益,地層下陷無法再抽地下水耕種,解決豬糞尿問題……。
綠能不是丑角,只是工具,如果綠能政策與分配的權力掌握在這些丑角手中,不但會變成丑角,而且會變成令人厭惡的恐怖分子。
三、利益扭曲下政策與決策的破碎化
從整體國家發展政策的邏輯思考下,全民生活品質和人口政策是最上位的,接著國土政策,在現有土地、海洋上如何永續發展,可以發展什麼樣的產業政策,再配合適宜的能源政策,而不是為了反共抗俄,就要核電,當年蔣經國的只有「九大建設」,為了掩蓋軍事核武目的,硬把核一、二廠塞進了「十大建設」。
日據時代還有完整殖民發展的願景與藍圖,按計劃開發,之後台灣只是「反共跳板、復興基地」,只有空洞的口號,而無全民共識與明確的政策發展目標。
欠缺系統化的政策與決策目標,綠能已經淪為短視投機炒作農地,套利的工具,不但綠能失敗,也讓台灣失去了先天的競爭優勢條件。
什麼樣的系統,決定了什麼產品,草率盲目的政策引進核電廠,成為台灣世代子孫的夢魘,綠能雖不會核電一樣禍害萬年,但是錯誤政策與決策害了也不會只有一代人的利益。我們要終結核電,不只是核電廠核廢料,而是終結造成錯誤決策的源頭,學到真正的教訓。
奉勸即將全面執政的民進黨,綠色執政一定要綠能,不要拿前朝如何,或法令不完備來搪塞,按照現行的《電業法》,就能成立好地方公民電力公司,不要投機取巧,犯了這三個核能的錯誤,讓好好的綠能變成鬧劇中的丑角。
文章內容資料原始來源:
http://www.appledaily.com.tw/…/fo…/20160518/863577/綠能為何會變成丑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