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昨天有些講的不清楚,重來。
認識我夠久的,應該知道我對這幾年蔡政府的國防軍事到情報安全處理,一直很不滿。理由很簡單,馬政府是以破壞台灣防禦為主,蔡上來後回歸正常,讓軍方自行發揮專業,這是大鵬他們明明思想很藍,卻願意力挺的基礎。
但只是回歸正常,面對當前威脅會來不及,依照當前制度,還在繼續溫吞的處理,台灣會很接近破滅。亡國是不至於,中國除非核彈無差別攻擊,根本不具備打下台灣的能力,但讓我們經濟民生遭到重大破壞,打回數十年前的程度倒是可能。
你不能把這場戰爭的勝利條件,單純的定在軍事面,若是如此台灣從來就沒有失敗過。用艦娘的比喻,最少要A勝,S勝或完全勝利最好,拿B勝也是大破連連,慘兮兮。
所以,該做的有那些?很多很多。
教育面,不管你要開新軍校,還是把現在從高中、官校到國防大學中的冗員換掉,方法是什麼?我看了很多年,所謂的抗中反中等等的台派集合,幾乎都講錯方向。這些冗員的危害不是身為統派,這種到今天還在要大家拿五星旗的智障,你要清掉他太簡單。
冗員的問題是教的有夠爛,都西元幾年了,還在拿孫子兵法三論九論777論。教很好的是戰術跟兵器使用,這在三軍的技術兵種軍官中都看得出很厲害。但沒有教出戰略眼,因為義務教育不會講,軍校也不會,也沒去進修自修,才會看了造謠新聞台,就把大腦的軍事理論亂接一通,變成很詭異的中國必勝戰略觀。
這很複雜喔,你們想想看,要怎樣可以確認這個教官不夠格?要換掉有沒有法規?找誰進去教?假設你要找我去,我的資格呢,學校其他人會不會抵制,被踢出去的教官會不會上節目詭辯?這不是一天兩天,但你現在不開始想,後患無窮。
技術面,武器操作要人,不是買了就算了。新手問的是射程多遠多威,老手問的是組織架構,討論的是管理。所以,預算怎麼編?2級3級單位的權力差在哪,怎樣分配有限的頂尖參謀,你有沒有政務委員等級的可以親自跨部會協調。協調啥?軍種問題,地方政府配合問題,可多了。
國安在軍事戰略層面的更複雜,然後我這幾年只看到你說要相信政府相信小英,啊蔡英文就不是這塊專業,你是要我們相信他什麼,用人就真的不當,你真的認識夠多的現役梅花星星,就去問問部裡專業軍官怎麼想,不要只問那些半桶水政治性幕僚,人家在他們面前話都只講一半。
這個根源在哪?我為何每次看到那些政治國關的,大談國際戰略等等就翻白眼?因為他們的戰略養成幾乎是零,全部是基於談判基礎的國際關係,對於硬實力的根本,軍事戰略的成形與結構幾乎一無所知。軍事戰略的基礎是兵器,你有武器才能建構這套戰術,再用戰術架出戰略,但不是被武器牽著鼻子走,這個素養不是用說的。
最實際的就是各位常罵的,什麼灘頭決勝、境外決戰等等,這些的具體面在哪?你有點敏感度的,是有辦法從軍方的配置反推那個戰略構想,但軍方從來不講,也不能明講,這必須要政治人物跟公眾人物去說。結果我看到的都是相信政府,你共產黨嗎?整天相信政府相信黨。
台灣最大的危機是全民都欠缺基礎軍事知識,導致戰略素養無限趨近零,而台灣的國家菁英,幾乎不分藍綠都認為人民在國防上是智障,乖乖聽話去打仗就好。我們會被討厭,就是因為很認真的談全民國防,想要執行李登輝到陳水扁這套基於全民的國防政策。
算了,上面說的到最後都是政治問題,人民得要逼政客去做事,而我說的危機在於,戰略面的自綁手腳。前陣子開始,到最近中國一直在試探台灣空防,其實早就可以到武裝攻擊的程度了,要找藉口跟方法也多的是,但去問問一般民眾,講的都是極端保守型的思維,誰教的?
防禦不是被打,有一種叫做攻勢防禦,誰規定只能中國開第一槍,台灣難道不能看到中國集結大軍,就一拳尻下去?誰告訴你這樣違反國際法,這樣會被全世界罵?去看看這些人念哪些科出來。
但攻勢防禦要產生,軍方要有計畫,不然第一線指揮官無法下達命令,不可能凡事都請示到總統府,等總統蓋章才能動手。這套計畫要制定,必定是肩上很多星星的,腦袋知道國防方針如此,大老闆也希望如此,全民政治上都希望如此。不然以當今的國家氣氛,嚴德發現在寫了一個備忘錄,說下次中國飛機怎樣那樣,我們就把他打下來,萬一洩露出去,大家猜猜看政治面會怎樣?
將軍不敢制定,就是因為政治面沒有支持,他們自己會判斷。而專業軍官無法寫出一套新的接戰流程,是得不到上面支持,自然無權處理。
民主國家,誰能授權軍隊制定更積極的方針?人民,不是政客。
你不需要寫個超詳細計畫,連我都是要問很多現役軍官才能知道細節怎麼做。你只需要政治表態,面對中國威脅,支持政府用更積極、攻勢的作法處理,好比今天立委發現,民意調查指出,台灣人支持當中國在港口集結軍艦超過10艘,就把反艦飛彈100發幹下去。
委員自己就會去逼軍方處理,也要避免民意過衝無法收回,需要適當的駕馭。得到政治授權的將軍,才會依照軍事專業,制定一套例如「當中國集結xx軍艦oo戰機多少部隊,我們將會怎樣打擊」,既合乎邏輯又不會太超過的計畫。
這套順序,就是人民支持,立委出來引導風向表態,政府接受調整,軍方執行政策。我為何這幾年對那些進步份子極端反感,就是讓民意代表把心力放在與國安無關的地方。說誇張點,就算是現在大家對國防都還不熟,但全部把心力24小時放在國防委員會上,那些老K匪諜敢大聲?罷免韓導的精神用在同樣的地方,他們不會怕?
最後,我要說,為何總有人跟你說,國際關係很複雜,他們認識很多美國政客,知道實情啊,不要聽人亂講,我才知道狀況。然後所謂的知道狀況就是告訴你畫等邊三角形,告訴你換總統沒差。
因為這些念政治的,主要專業是談判折衝,而在國防上,技術細節不是他們懂的,兩者兼懂的極少,台灣至少就我的認識,DPP有此等能力的沒幾個是念台大,根本被那些高學歷進步份子學歷歧視,老K則是血統主義20年,早沒這種人了,現在更不要提是匪諜當家,有志者全都氣到不想講話。
拉回主題,今天若民眾都支持整個方向朝西,他們就只能微調整到西北西,無法轉到東邊。簡單說,民眾的意念越強,他們的權力就越稀釋。
可以去問問以色列人,他們的一般國民,軍事國防戰略等等,若跟台灣人同等級,現在會怎樣?大概會講以巴一家親、阿拉伯這麼大我們鐵輸、自殺炸彈客這麼勇敢我們軍人只敢躲在崗哨。
還不懂我想說什麼的,我看以後也別聽我講了。若你只想聽左派的洗腦,一切相信某個人就好,權力交出去就贏了,那台灣真的危險。
軍校大學差別 在 奶媽 Naima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美國大法官 RBG ,聲名狼籍背後的傳奇人生】
2020年實在太不平靜,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露絲・拜德・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簡稱 #RBG)日前過世了,享年87歲。
她的離世,儼然給局勢正動盪的美國打了一巴掌,連「鋼鐵人」Robert Downey Jr、影后 Natalie Portman 等巨星都發文哀悼。
RBG是美國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終生推動性別平權,打破同工不同酬、津貼歧視、軍校入學限制等多項差別待遇的規定,拓寬女性跟同志權益,被視為「具有歷史地位」的法學家。
不只成就斐然,她與丈夫 Martin 宛如「神鵰俠侶」般的愛情也為人津津樂道。
身為女人,我們是該知道 RBG 的故事,學習她颯爽美麗的過一生。
---
「生活中被你視為阻礙的事,往往會成為更好的收穫。」
RBG生於 1933 年 3 月 15 日,藍領猶太移民,父母幼時缺乏教育,擁有望女成鳳的心,格外注重 RBG 的教養,尤其以母親的價值觀影響她甚鉅。
紀錄片《RBG:不恐龍大法官》裡提到,RBG媽媽只教導女兒兩件事,第一,要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淑女,第二,所謂「淑女」的定義,是不要輕易被情緒左右。
以上兩點,養成了 RBG 重視邏輯思考,明白情緒不能解決事情,只會模糊焦點,讓人更加無法專注你的內容。
高中時期的 RBG身材嬌小,外型氣質美麗,性格內向安靜,乍看的確像個世俗定義的「淑女」,但實際上她對女孩子之間的打扮話題不感興趣,平常都是待在家裡看書、讀報紙。
據 RBG 高中閨密回憶,RBG 就像男孩子一樣關心著國家大事,是個特立獨行的女孩。不過,誰說女孩子只能有一種樣貌?或許 RBG 早已瞭解這點。
20世紀性別平權尚未普及,RBG 的求學之路並不平坦,縱使憑著實力、堂堂正正考上哈佛大學法學院,成為院內 500 名學生中「唯九」的女性, RBG 卻曾經被哈佛校長質問:「妳能否聊聊自己到底憑什麼可以進到這裡、搶走其他男同學的權益?」
不光如此,RBG 就讀康乃爾大學時,還被化學系教授暗示要她潛規則,結果被她高聲嗆道:「你竟然敢這麼做!你怎麼敢?」嚇得教授再也不敢招惹她。
種種阻礙不但沒有影響 RBG 的心情,倒是激起她的好勝心,從康乃爾大學、哈佛法學院到最後的哥倫比亞法學院, RBG 均以第一名成績輾壓同期男同學,也成為《哈佛法律評論》(Harvard Law Review)創刊以來,第一位入選的女性成員。
---
「我不因我的性別要求特權。我只想要我們的男性同胞,把腳從我們的脖子上移開。」
知識,是 RBG 的金鐘罩鐵布衫,但,若想衝撞厚實的性別天花板,光憑知識顯然是不夠的。
畢業之後,身為女性、母親和猶太人,沒有一家律師事務所願意聘用 RBG,理由千奇百怪,舉凡女人太情緒化、擔心照顧不了家庭,就連「怕其他律師的老婆會吃醋」這種理由都說得出來。
RBG 退而求其次,先在紐澤西州的羅格斯大學法學院、哥倫比亞大學擔任教授,一任教就是10年光景,並在校內開設女權課程、編輯女權刊物。
直到1972年,她參與了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的女權計劃,成為裡頭的首席辯護律師,這才展露才華。
RBG 初次在最高法院辯論的案件是 “Frontiero v. Richardson”,事主是一名女性空軍中尉弗朗蒂羅(Frontiero),她想替丈夫申請住房跟醫療福利,卻被人事單位告知,目前只有男性空軍可以幫妻子申請補助,女性空軍則不行。
法庭上,RBG 援引著名廢奴主義者 Sarah Grimke 的話,她說:「我不要求性別給予我特權,我要求的是人們將他們的腳,從我們的脖子上拿開。」
她以不卑不亢的溫柔語調說動法官,以 8∶1 的投票拿下性別平權官司的首勝。
RBG 不只幫助女人,她也為男性爭取性別權益,像是知名 “Weinberger v. Wiesenfeld” 一案,她幫助一位單親父親拿到政府津貼,因為當時只有女人才能申請家庭補助,男人不行。
從 RBG 經手的辯護裡,我們見到性別下的受害者不見得只有女性,連男性同樣受到父權社會宰制,背著「男主外」的壓力,想當家庭煮夫都會被世俗眼光檢視。
RBG 從不害怕說出自己的觀點,她提起6次憲法訴訟案,打贏了其中5件,她就是想要告訴法官:性別不平等就是存在,只是幾百年下來,我們都把這些事物視為「常態」,是時候該推翻了!
正因 RBG 的擇善固執,每個大法官、對造律師在聽到她的名字時,都忍不住捏把冷汗,讓她擁有了「聲名狼藉的 RBG」這個封號。
---
「為你所在乎的事而戰,但以讓他人加入你的方式去實踐它。」
1993年,RBG 獲得總統提名,成為美國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她繼續為性別平等奮鬥,最經典的莫過於1996年的 “United States v. Virginia”。
她奮勇對抗維吉尼亞軍校創校158年來只收男學生的傳統,直指「只招收男性」的政策是違憲。
維吉尼亞州政府表示抗議,認為他們有幫女同學另外設立了「女子領導學院」(簡稱VWIL),女性依然可以和男性一樣享有教育機會。
RBG 一語道破此項理由的荒唐之處:「另一所學院所提供的資源,不會比維吉尼亞軍校還多,這不過是讓女校成為男校『蒼白的影子』罷了(pale shadow)。」
最後 RBG 說服其他法官,以7:1的比數打破維吉尼亞軍校的陳舊體制,也是一個劃時代的性平範例。
---
RBG 對人權的貢獻毋庸置疑,但她透露自己能在性別窄門裡夾縫求存、最後大放光芒,丈夫 Martin 的幫助和鼓勵是非常重要的存在。
RBG 和 Martin 都是康乃爾大學的學生,兩人約會不久後就決定在一起, RBG回憶:「他是所有約會對象裡,唯一在乎我有腦袋的人。」
準備哈佛法學院的期間,Martin 被診斷癌症,那時他們有了女兒,於是 RBG 一邊兼顧學業,一邊幫丈夫做筆記、複習功課、照顧小孩,天天忙到凌晨五點睡覺,早上八點爬起來上課。
Martin 本身也是一名才華洋溢的律師,為了支持妻子的平權夢想,他辭去了律師職務,專心做 RBG 的副手。
RBG透露自己不善交際,丈夫經常為她搭橋牽線、一手扛起家務,他們的女兒就回憶:「在家裡都是爸爸負責做飯,媽媽負責思考。」
偶爾,Martin 發現RBG 工作到太晚,他就會嚴厲地到書房扛妻子回房,要她好好注意身體健康。
「我這個人算是格外幸運,能遇到好的另一半。」RBG 笑說:「從我們相遇第一天開始,他就深信,一個女人的使命,無論是在家相夫教子、或在外衝事業,都跟男人同等重要。」
2010年 Martin 過世,對 RBG 是很沉痛的打擊,她將心思專注到工作上,只要在訪問提到丈夫,她的語氣會瞬間變得溫柔、眼神恍惚飄向遠方,臉上寫滿對丈夫的思念。
---
「只要還活著,我就不會退休,我會一直站在這裡,為人們奮鬥。」
RBG 歷經4次癌症的化療,經常抱病工作,晚輩都希望她退休養病,但目前美國9位大法官,就有5位是保守派,身為為數不多的「自由派」代表,RBG認為自己有義務堅守崗位。
高齡85歲的她,依舊勤跑健身房重訓,每天上班早出晚歸,對工作兢兢業業。
儘管 RBG 不敵病魔離世,但她勇敢爭取人權的精神卻被保留下來,鑄刻在每位懷抱夢想的女性心裡,RBG 口中的「平等」不光是嘴上說說,她是身體力行地為所有人打先鋒。
在飽受偏見的年代,RBG靠她堅定不移的意志力、辛苦耕耘的才華,為自己開闢康莊大道,雖然辛苦異常,卻也踏實帥氣,且這種能力誰都搶不走。
當我們總在埋怨身不逢時、懷才不遇,有時轉個念就會懂得:在黑暗裡頭跌跌撞撞,是誰都會經歷,但只要你足夠喜歡,這些都不足以構成放棄的理由。
以上,就是 RBG 教我的事情,謝謝她一生的貢獻。
https://www.adaymag.com/2020/09/21/ruth-bader-ginsburg-notorious-rbg-age-politics.html
軍校大學差別 在 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憨慢的力量
「我比較憨慢(台語,愚鈍)講話,但是我真實在。」大家應該對這句廣告詞並不陌生,乍聽之下,好像憨慢不是件光彩的事。
「憨」是一種本能,但是「慢」是一種智慧。
混一天與努力一天看不出任何差別,三天也看不到變化,七天也看不到任何距離,但是一個月後會看到話題不同,三個月後的氣場發生變化,半年後別人只能見到尾燈,一年後的人生已經大不相同。
通常,「憨」的人比較不懂得比較與計較,也因此定得住心,「傻傻的」聽話照做,做著做著,慢慢就做出不一樣的成就。
所以,在別人看來一無是處的「慢」,其實是一種智慧,不爭不搶,不急不躁,數年不見就讓人刮目相看。
我比較憨慢,真的,從小就不是那種反應機敏,更不是讓老師喜歡的類型,有時候翻出小時候照片還覺得自己蠢胖蠢胖的,模樣實在好笑。
記得國小有一回拿考試卷回家,母親看了直搖頭,拍拍我的頭說:「沒關係,算命的說你大器晚成。」可見,真的是既憨且慢啊(哈哈哈~
因為反應慢,母親特別教我讀書時,要把讀過的東西重新在筆記本上整理一遍,久而久之養成習慣,如果不整理筆記反而無法吸收了。等長大進入職場後,沒想到這個整理筆記的習慣,竟然成為我職場學習與工作的利器,一套一套的心得都是後來職涯發展的利劍。
這陣子忙爆了,許久沒有製作更新影片,繼一個多月前的「七大關鍵資源(上集)」,終於利用端午假期完成「中集」的製作,讓各位久等了,真拍謝(台語,不好意思)!請原諒我比較憨慢囉~
如果已經忘了「上集」的內容,可以看這裡:
https://youtu.be/TTykxOj6LPQ
本集的內容看這裡:
https://youtu.be/5p_9WLQUmt4
端午假期,祝大家佳節愉快~
2020/6/26.顧岌然
#商戰 #商業模式 #行銷 #策略 #人生 #創業 #企業 #夢想 #學習 #語錄 #募資 #量子 #加速器 #台灣創速 #國際總裁菁英書院 #院長說 #顧名思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