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外青春,以及傳媒時代的側影】
——廖志峰
繼《編輯七力》、《深度報導寫作》、《一次搞懂標點符號》之後,資深編輯人康文炳出版了他的第四本書,《回憶的敘事——一個編輯人的微筆紀》。他從編輯技藝的專業論述,回望自身的經歷,充滿了自我審視的意味,也著重個人感性的抒情與回憶,從而形成了這本難得一見的文集。
為什麼這些個人經驗是重要的?這些隨筆有必要編成書嗎?這是作者成書前一再進行的自我詰問,就像他年輕時,曾從宿舍窗口,對著外在的世界吶喊:人生為何?詰問的態度,始終如一。但為什麼不呢?作為一名讀者和編輯,我認為這些發乎內心的真誠隨筆,除了記錄著一己的生命軌跡,也為他所親歷的媒體時代留下側影。
時代雖然一去不返,但這些寶貴的親歷經驗,仍可以為讀者帶來些許啟示。這些文章開始出現在他的臉書專頁時,我原本只是隨意讀著,直到看他寫出了在《明日報》的經歷見聞,接著又看到他寫出《壹週刊》中,江湖傳言中神秘的編輯信條,有如聖經十誡的「黎十條」,眼睛一亮,忍不住吶喊:這是編輯人花錢也學不到的經驗,是一堂最夢幻的編輯課。於是,我開始認真地追蹤文章,也持續地敲邊鼓遊說,直到作者點頭。
卜大中在《昨日報》中曾寫到當「壹傳媒」來台成立了《壹週刊》後,又將辦新報《蘋果日報》,當時中時高層諸公的反應……。本書中,文炳也寫了「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先生在辦報前拜訪一位媒體大少的一段軼事,正可兩相參照。舊媒體的王國已然崩毀,但城垣仍在,而曾經的新媒體,在更新的即時新聞網站,個人臉書,以及Youtuber的夾擊下,聲勢慢慢消減,風行一時的《壹週刊》,終於也成了昨日的回憶。所幸,捲起這股狂潮的時代背景或思維視野,透過這本《回憶的敘事》,耙梳出珍貴的傳媒故事及核心價值,為時代留聲。
作為編輯人,我執迷所有關於編輯的成長及故事,「成長」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母題,其中容或有他山之石的借鏡;而「故事」凸顯的不只在於個人的功過事蹟,也在於編輯的思考和探索,可帶領讀者抵達何種境地。以一個編輯來看待另一個編輯同業、前輩的心路歷程,真正的意義不在於編輯人之間的自我取暖,而在一個傳播流動的時代,編輯人的參與見證,更何況,其中有含金量極高的無私分享。
文炳真正讓我吃驚,不止於寫出「黎十條」以及他從詹宏志先生和黎智英先生身上學到的編輯思維;他回應自己生命文本所說出的故事,更讓我十分震動。這個外貌冷靜寡言的編輯,內心燃燒著熱烈的青春焰火,超乎我的想像,我讀到上世紀八0年代驚動國際的「美麗島事件」的另一種回憶,一個身形瘦弱的青年學子如何擠在人群中,接受一場震撼教育,個人也從此烙下黑資料;我看到當年的大學男生宿舍,一種理想的火苗,如何的閃燃……。從沒想過他的黨外青春,如此熾烈、前衛,在理想湧動的年代,愛情也同時悄然到來……。
作者以「回憶的敘事」來總括這本文集,交錯著知性與感性的書寫,就像他的左、右腦各自負責的工作,一者拆解,一者重構,互位發聲,迴蕩,從而歸一。 書從職場生涯一路回溯至青春生命的躁動以及童年鄉愁,結於山的攀登與探索,帶著心的嚮往與渴望,餘音裊裊。本書雖以隨筆成形,以時間為經,以主題為緯,脈絡清晰,是一本返回赤子和內心的真誠之書。作者本人難得的自我揭露,揭露時代的側影,和青春心靈的追尋與成長路徑,讓讀者也經歷了一次猶如登山的自我澄靜之旅。
**
#7月1日新鮮上市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2351?sloc=main
TAAZE
https://www.taaze.tw/goods/11100911471.html
軌跡 大少 在 蘇民峰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55蘇語錄-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每件事情總結,大多是有原因的,除了受到國家地區影響之外,自身亦是一個原因。每個人走到目前這步,是得是失,是吉是凶,快樂或悲哀,自身都是一個參與者,製造者。而目前所作,將來亦會承受結果,結果是豐盛或是乏善足陳,都無法推卸責任,財富如是,家庭如是,朋友亦如是。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這是老生常談,即使種下同一樣的種子,但收穫也各有不同,撇除天時地利、只算人和,有人每天看顧著其生長,有人則下了種子,用心灌溉了一陣子便不再積極理會甚至假手於人,到有一天發現收成被人暗中拿走,這時候追悔也無用。
又如,你甚様對你的父母,將來兒女用同樣方法對你的機會亦很大,因為最參與其中者就是你自己,結果是好是壞最後承受的也是自己。
有些人對朋友左右逢源,毫無宗旨,其實朋友是看得出來的,只是不作聲而已,但亦不會把你當成知心朋友。
命運注定的只是一生人的典缐,即是高低起跌的軌跡,但成就大少還是要看自己懂得把握時機與否,把握得好,順時勢如破竹,逆時優游度日。把握不好,順時酒色財氣,逆時度日如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