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大學研究:1/3冠狀病毒確診者出現譫妄(Delirium)的精神病症狀!】:COVID-19 (coronavirus disease-2019,新冠病毒)以及所造成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對於人類社會的影響,絕不止於實際得到時所造成的身體傷害,健康大眾在面對目前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的威脅下,光想到COVID-19 這場戰役帶來的社交距離拉大、生活型態改變、工作穩定度的影響、未來可能的整體經濟衰退,每個人或多或少在精神心理上也都會受到影響,更嚴重的可能還會導致嚴重的焦慮憂鬱、心理創傷。(資料來源:【註1】)
《刺胳針-精神醫學期刊》(Lancet Psychiatry)最新的一項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3559包含SARS、MERS、COVID-19的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數據指出,COVID-19患者的譫妄【註2】在感染的急性期時,有不少的比例:
在COVID-19的研究中:一項研究加護病房譫妄的比例約69%;另一統計則顯示在感染後死亡的82例患者中,有17位也(21%)出現意識狀態改變的譫妄症狀。治療出院後,三分之一的COVID-19患者有執行障礙的認知功能問題(dysexecutive syndrome,也就是譫妄的症狀)。
這份研究顯示:罹患新冠肺炎的患者,和其他冠狀病毒(SARS, MERS)感染類似,在恢復後不會產生精神疾病。但醫護人員仍需要注意康復後的患者更長期是否有憂鬱、焦慮、創傷壓力後症、以及罕見神經精神疾病的可能性。(資料來源:【註3】)
據美國 CNN 報導,英國倫敦大學的研究人員5月18日表示,因新冠肺炎而住院治療的重症患者中,康復後出現譫妄、意識模糊和躁動等精神疾病症狀的可能性較高,他們認為,新冠肺炎重症會導致患者出現精神疾病症狀。
醫學期刊《Lancet Psychiatry》中,倫敦大學學院精神病學教授Jonathan Rogers及同事對過去兩種冠狀病毒感染者的情況進行了回顧。這兩種病毒分別是2002年至2004年流行的病毒SARS,和目前仍有人感染的MERS。
Jonathan Rogers表示:「雖然沒有證據能夠證明常見的精神疾病是新冠病毒感染者的一個特徵,但還是建議臨床醫生檢測患者的精神狀況,如憂鬱、焦慮、疲勞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Jonathan Rogers指出,就像SARS和MERS患者那樣,醫生需要關注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在康復後的幾週或幾個月內出現這些精神症狀的可能性,對精神症狀的監護應該成為醫療護理的常規內容。
當然,確診精神疾病者還是只佔了少部分,Rogers同時補充指出,團隊對3550多例新冠肺炎病例進行了分析,發現在感染病毒之後,大部分人不會出現精神問題,還需要更多有關新冠肺炎患者相關精神症狀的數據予以佐證。(資料來源:【註4】)
■ 回首SARS,對醫護人員的衝擊有多大?精神科權威這樣說…
2003年3月,SARS侵襲台灣,導致1萬3000人遭到隔離、356人受到感染,其中73人死亡。當時台灣民眾聞之色變,經過各界的努力之後,疫情才在7月初獲得控制。
■SARS過後... PTSD、憂鬱、恐慌仍在蔓延
「雖然制定了種種防疫措施,然而對於病患及醫護人員的精神心理健康的照護,卻如一片沙漠。」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蘇東平回顧SARS期間,影響最大的莫過於醫療護人員,除了身體上可能受到感染的威脅,在心理精神層面上也造成影響,例如災難後經常見到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重度憂鬱症、恐慌、害怕及失眠症。
■ 將接觸SARS的程度定義為不同劑量
以劑量效應(Dose-Response)的方式來探討其身心問題:
「劑量最低」的是被隔離的醫護人員。
「中度劑量」的是直接照顧SARS病患者。
「重度劑量」的則是罹患SARS的醫護人員。
■曾受隔離的醫護人員,身心狀態變得更強
SARS盛行期間,這些被隔離者在工作、社交與家庭上的互動關係上,受到中等程度的干擾;然而研究也發現,家庭的支持提供了保護因子,可以降低受隔離者的身心壓力。特別的是,在SARS後的6個月,發現這107位被隔離者的身心狀態,比對照組的122位醫護人員來得健康,顯示小劑量的壓力,可能使心理、精神相對增強。
■曾照顧SARS病人,憂鬱症發生率高13倍
第二項研究是在SARS盛行時、針對在SARS病房直接照顧病患的70位醫護人員,進行為期1個月的身心狀態評估,同時以非SARS病房的32位醫護人員做為對照組。結果發現,SARS病房的憂鬱症發生率,比非SARS病房高出13倍,而失眠的發生率則高出4倍。
■醫護人員曾受感染,數年後腦神經仍脆弱
第三個研究是針對22位在照顧SARS病患時受到感染的倖存者,進行1.5年及4.5年的追蹤研究,包括精神症狀、認知功能、壓力激素及腦造影(測量腦神經細胞活動),結果發現,在SARS盛行時2/3以上的個案都得到急性PTSD及重度憂鬱症;1.5年後降低至1/3左右;4.5年後僅3到4位仍有輕微的殘餘症狀。
認知功能的測驗則發現,患者的語言記憶在4.5年後仍比對照組差。在壓力系統的挑戰試驗亦顯示,相較於對照組,罹患SARS的醫護人員有功能失調的現象,而且其左側海馬迴的神經細胞活動力也較低。
這些結果更進一步證實,罹患SARS的病患長期處於低氧狀態、使用大量類固醇以及精神嚴重創傷的聯合效應,在4.5年後,腦部的海馬迴及杏仁體仍有殘留損傷,這種腦神經的脆弱禁不起生活壓力衝擊,容易導致精神症狀再度發作。
「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蘇東平強調,在任何生物災難發生時,人們內心的害怕、不確定性是十分普遍的;從過去的經驗中,他認為在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中,評估、支持、治療和服務等精神醫療也是不可或缺的,更是主要且必須的目標。(資料來源:【註5】)
■譫妄(Delirium)
譫妄(Delirium)在精神醫學的診斷分類中屬於「認知障礙疾患」,「認知」,一般指的是「記憶力」、「定向力」、「判斷力」、「計算能力」、等等大腦功能。
一個人會有「認知障礙」表示他的大腦功能已由於某種因素而造成損傷,這些因素可以是顱內局部性的(如腦細胞退化、腦部腫瘤),也可能是全身性的(如內分泌異常)。
通常「失智」是慢性、持續性腦功能退化而造成的;「譫妄」則是急性腦功能受損的一種表現。
「譫妄」病患最常出現的症狀是:
▶ 注意力散漫及定向力不佳,且或多或少有意識清醒度減低之現象。病人看起來迷迷糊糊的,對人、時、地搞不清楚,無法集中注意力和你對話。
▶ 病人可能出現精神病症狀,所謂「精神病症狀」是指較嚴重的思考、知覺或行為異常。例如幻覺、妄想等。
▶ 較常見的是「視幻覺」,病人會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可能是鬼怪、小動物;可能是早已過世的親人;可能看到地上都是水,天花板在動 .......等等。「被害妄想」也常見,病人會以為有人要害他,以為醫護人員會對他不利,因而引發焦慮、害怕或激動行為。
▶ 睡-醒週期會因腦功能受損而變得紊亂,病人晚上不睡覺、吵鬧、激躁,白天卻呈昏睡狀態。
▶ 病程為波動形式,時好時壞大,部份病患病況嚴重時會激動不安,有些人甚至出現拔點滴、打人或到處亂跑行為,這時就需要適度的約束或醫療處理,以保護病人。
▶ 另外有些病人「譫妄」時卻變得遲緩呆滯、動作量少,整天躺床,未仔細檢查會以為他情緒不好、憂鬱,或以為他在睡覺,這種情況易被忽略而誤診,更需小心。
▶ 在病況和緩或復原後,病人不記得發生過什麼事,有失憶的現象。
(資料來源:【註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註1】
台灣精神醫學會【Taiwanese Mental Health Guideline for COVID-19 Global Pandemic 面對新冠病毒疫情,台灣精神心理健康指引】: https://bit.ly/30CY8nH
∎【註2】
「譫妄」
1. (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高醫) )「淺談譫妄」:https://bit.ly/2YyGvmi
2. ( 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急性大腦衰竭:譫妄(Delirium)」:https://bit.ly/2Aw6SS3
∎【註3】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論壇COVID-19學術專區】:
Psychiatric and neuropsychiatric presentations associated with severe coronavirus infec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with comparison to the COVID-19 pandemic
轉譯文章:https://forum.nhri.org.tw/covid19/virus/j_translate/j1108/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林煜軒醫師摘要整理)
∎【註4】
Heho健康「倫敦大學研究:1/3冠狀病毒確診者患精神疾病!」:https://bit.ly/3d1XUsW
∎【註5】
健康2.0「回首SARS,對醫護人員的衝擊有多大?精神科權威這樣說」:https://bit.ly/2B0CNdg
∎【註6】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長庚診所)【失智與譫妄】:https://bit.ly/3hiICDD
➤➤照片
∎ (愛長照-「容易被誤解為失智症的疾病:譫妄與老年憂鬱症-《改善失智症的八大法則》」:https://bit.ly/3hqtZOH )
∎ (藥師公會全聯會)(藥師週刊-第2086期-107/10.8 ~ 10.14) 【淺談早發性失智症(2)- 失智症、譫妄、憂鬱症三者比較】:https://bit.ly/2XVErWs
∎ (衛生福利部)「失智症診療手冊」:https://bit.ly/2ULgH5v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forum.nhri.org.tw/forum/book/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forum.nhri.org.tw/forum/category/conference/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健保署 #中央健康保險署 #五南圖書 #國家書店 #五南網路書店
#武漢肺炎 #新型冠狀病毒 #COVID-19 #Wuhan coronavirus #新興傳染病
#2019COVID19 #2019COVID19News
##譫妄 #Delirium #Lancet Psychiatry #PTSD #憂鬱 #恐慌 #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 #蘇東平
LANCET /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哈克翻過來看世界》系列工作坊(三)~為生命整地,結出新果實~03/09(六) & 03/10(日)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
身體活動功能障礙定義特徵 在 白日夢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家貓的緊迫: 行為改變問題與其動物福利的意義]
找不到這頁面的儲放文章或檔案的功能, 只好先再重貼一次給有需要的飼主們參考.
[千呼萬喚始出來]
[轉載請務必把老外作者與翻譯作者附上以示尊重]
Stress in owned cats: behavioural changes and welfare implications
家貓的緊迫: 行為改變問題與其動物福利的意義
作者 Marta Amat, Tomas Camps and Xavier Manteca
Marta Amat作者資料: DVM, PhD, Dip ECAWBM, School of Veterinary
Science, Autonomous University of Barcelona, UAB Campus,
Veterinary Faculty, 08193, Bellaterra, Barcelona, Spain
Email: [email protected]
翻譯:毛孩子動物醫院 謝金偉醫師 陳金滿醫師
摘要
家貓在飼養環境中一直暴露於各種緊迫刺激之下,這些緊迫刺激都可能對貓的福利產生負面影響,甚至產生不正常的行為改變。常遇到的緊迫包括環境變化、貓彼此的衝突,疏離的人與貓的互動,貓因為無法做好自己以為可以達成的動作而產生的挫折。緊迫非常容易造成進食量的下降,甚至因為緊迫引起的厭食可能會導致許多健康的威脅。緊迫也會增加貓的亂尿尿做標記現象,甚至有攻擊傾向,包括情緒性的遷怒。許多具有強迫症傾向的貓,如過度理毛等,都可能是因為處在一個緊迫環境下的結果。目前主要避免因緊迫導致行為問題的策略包過讓貓居住空間更立體多元化,適當正確的引導貓加入新家庭貓群互動以及使用人工合成的模擬貓腮部費落蒙。貓的各種緊迫反應程度,包括貓本身的個性、血統與飼養方式與環境,多方掌握瞭解貓的個性特質有助於建立一個平衡而良好的日常情緒管理。
簡介
緊迫一詞已被廣泛應用於已被廣泛用於定義因有害的或不愉快的刺激而引起的"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系統與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這兩主要機制所引起的生理與行為變化。目前已有足夠的證據顯示動物因不良刺激所引起的負面結果並不是本身的天性,反而再某程度上是可以預期與控制的。根據上述,緊迫一詞應被定義是當生物體面對環境變化超過常規調控能力範圍之外的條件下,特別是當這樣的條件包括不可預測性和不可控制性。
在一般家畜中,壓力可以簡單的區分為物理壓力與社會壓力,所謂的社為壓力是指個別的相同物種彼此的相處問題和與人類相處的狀況。依據壓力持續的時間,緊迫可分為急性緊迫與慢性緊迫。然而緊迫壓力具有加成效果,這意味著,當同時間好幾個不同的壓力一起刺激影響在個別動物時,其影響程度會遠大於只在面對單一壓力來源時的程度。
緊迫壓力對於伴侶動物的各種重要性中,第一是當緊迫嚴重度或緊迫長期存在到足以超過動物的適應能力,緊迫便對寵物個體的福利有負面影響。其次,當飼主對於寵物因緊迫而產生的行為改變感到惱人時,甚至超過飼主能處理與負擔的範圍,常常是飼主選擇為狗和貓進行安樂死一個非常常見的原因。
並且,很明顯的在這些緊迫問題的情況下,人類與動物關係都可能受到不利的影響。有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緊迫壓力與疾病有強烈的相關性,這些證據將在本篇文章中討論其之間的關係。貓的一些行為改變,例如一些亂尿尿佔地盤的問題,攻擊行為或強迫與過度重複行為,都與緊迫壓力有關。
在本篇討論文章中,我們將討論在臨床獸醫門診中常見因緊迫壓力的行為改變。另外我們也會討論在健康貓的生活中當遇到緊迫時的狀況,預防的方法與治療的建議。
性情與緊迫
貓的緊迫反應不僅跟貓本身的生活環境有關,也跟個別的性情有關。性情被界定如能穩定穿梭時間、各情境相關行為的個體差異,並與動物對面挑戰所產生的反應非常有關連性。
貓的性情取決於自身的基因組成與其早期經驗。貓的基因型對性情的影響已透過研究揭示,並著墨在父親性情、品種及毛色的影響力。比如說,研究已顯示有和善父親的幼貓比有不和善父親的幼貓對人們(不管親近或非親近的人)較為友善。
說到品種影響,有些著作斷定出波斯和暹羅貓比沒血統的貓較有互動性(較愛玩、好奇和友善),然而,其他著作則強調孟加拉貓在攻擊主人這方面拔得頭銜,波斯貓則在活動力方面敬陪末座。此外,還曾找出貓的毛色與性情之間的關聯性。有些研究發現橘貓較有攻擊性,而深色貓比其他毛色的貓較和藹可親。但,其他研究則無法獲得類似的結果。
好幾篇論文已描述了早期經驗對性情的影響。舉例來說,已有報導指出被經驗老道的母貓撫養及較晚離乳的幼貓比太早離乳或被沒經驗母貓撫養的幼貓較少養成行為問題(包括啃咬失控與挫折攻擊)。此外,營養不良的母貓通常也顯示母性表現較差,其所生下的幼貓很可能逐漸產生行為異常。
二週齡開始大概到七週齡結束是貓咪的社交化階段,牠們開始能與生活環境互動。幼貓在這段時間的經驗會長期影響牠們的日後發展和行為模式。比如,這期間內有被觸碰的幼貓比沒有被觸碰的幼貓對人類較為友善。觸碰量和觸碰者人數皆有著對人類友善程度的影響力。有個觀點說牠本身的出身與社交化階段相關且可能影響貓咪性情。實際上,在狗貓所做的研究指出來自寵物店的動物比來自其他來源的動物較有更高的可能性發展行為問題。不過,箇中原因不甚理解,從少數來自寵物店的幼貓推測出可能在這敏感階段沒有接受太多刺激。
緊迫形成原因
若干緊迫形成主因包括環境變異、環境單調、人貓關係不佳、貓間衝突,及貓感到無能為力或無法預測。
新奇事物本身可能就有緊迫感,因此,貓實體環境的改變以及新家庭成員的到來或例行公事的改變都會導致緊迫。
環境單調會讓正常行為表現的機會變少,這也可能造成緊迫,使用改進方案已顯示能促進貓的正常行為來減少這類情況。某些種別特異行為似乎特別符合動物福利觀點,而改進方案應主要針對這些行為。例如,室外貓有高比例的活動時間花在捕獵、探索牠們的地盤,而被養在室內的貓(尤其養在單調的環境)無法從事這些行為可能就會引起緊迫相關的問題。磨爪也是貓的行為,提供了數個功用,像是重要傳遞地盤訊息和有助維護爪子健康。
人貓關係不佳是另一緊迫的重要成因。在眾多病例中,人貓關係不佳是貓不當社會化抑或人不當管理,如行使處罰所造成的後果。主人缺乏貓的習性相關知識會促成這些問題。
若干因素包括新貓的加入,或者放歸過去因醫藥問題或其他情況被隔離的貓,就會出現貓間衝突這樣的結果。在這兩例子中,可能會發生地盤衝突或抵禦性攻擊(可能歸因於貓氣味的不同)。爭奪像休憩區或餵食碗這類資源也能導致貓間衝突,據有地盤的貓會傾向攔阻珍貴資源的使用權。事實上,在某些情況下,當據有地盤的貓不准其他貓使用貓砂時,排泄問題就是貓間衝突所導致的後果。
其中一個增加受刺激的嫌惡程度的重要心理因素是感受到無法預測感及無能為力時。在飼養環境,飼養管理的改變和主人對貓行為反應的前後矛盾皆會造成慢性緊迫。
緊迫與疾病
緊迫反應造成其中一個後果是讓免疫功能低落,而染上新病或是讓舊疾復發。譬如拿貓皰疹病毒來說,這常是貓呼吸道疾病的病因,像在貓族群中是很常見的問題,而緊迫似乎是復發的重要關鍵。摘自田中的論文56,緊迫程度高的貓比緊迫程度低的貓有近五倍機會容易罹患上呼吸道感染。
緊迫跟下痢或嘔吐等幾種腸胃問題有關。緊迫似乎能改變腸道屏障的完整性,接著造成腸道通透性上升與局部發炎反應。
貓間質性膀胱炎(feline interstitial cystitis;FIC)最常從罹有下泌尿道疾病的貓中被診斷出來,緊迫在此病的形成佔有一席之地。儘管仍不洞悉緊迫何以促成貓間質性膀胱炎的確切機制,看起來有此病者的泌尿膀胱壁之GAG層比健康貓還要薄,交感神經系統活性增加導致改變了膀胱通透性。患有這種反覆性疾病的貓可見到排尿困難和血尿,而且很常尿在貓砂外。
此外,皮膚和神經系統間存有明確的關聯性。某些像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和肢端舔拭皮膚炎(acral lick dermatitis)等皮膚疾病會受到緊迫影響,像是引發搔癢或持續不停搔癢。比如說,從異位性患者身上發現到壓力因應技巧和免疫球蛋白E的起伏呈負相關;高免疫球蛋白E會促成過敏疾病。
因緊迫而起的行為改變
緊迫在貓可以造成廣泛的行為改變(表一)。在一些病例中,緊迫會壓抑正常行為,而發生長時間躲藏、不怎麼玩耍、探險行為變少,像磨蹭對方或互相理毛等親近行為也顯得較少了。這些病例的主人不會察覺到他們的貓所感受的不適感。
在貓其中一個最嚴重行為改變就是厭食,可能會引起致命的肝臟脂肪病。肝臟脂肪病似乎很常發生在體重過重的貓因緊迫反應停止吃東西的時候。緊迫引發的厭食主要由下視丘釋放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CRH)調節。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影響下視丘迴路以控制食慾和食物的攝取,及調控辨識與拿取食物相關的動眼神經路徑。
另外,緊迫似乎會加劇食物恐新症〔害怕嘗試新食物〕,因此貓在緊迫環境給予新食物時,緊迫引起的厭食可能會更加顯著。
然而,緊迫在一些病例則會造成多食症(polyphagia)。實際上,緊迫藉由眾多如糖皮質素(glucocorticoid)、瘦體素(leptin)、 胰島素(insulin)、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RH)、尿皮質素(urocortins)、神經肽Y(neuropeptide Y)、褪黑激素(melanocortin)等之類的賀爾蒙和神經傳導物質之間複雜的交互作用來影響食物攝取。緊迫明確影響食物攝取取決於緊張性刺激的強度等數個因素。
緊迫也可以導致貓出現強迫行為。強迫行為是導因於疾病或當動物無法適應環境時所出現的重複行為。當動物暴露在緊迫事件時,強迫行為可能提供應對機制。一些研究顯示有強迫行為的母豬、小牛和豬之血漿糖皮質素濃度的確有減少的情形。若干生理病症會造成這些疾病時,診斷的第一步就是藉由理學和神經學檢查、完整的血球計數、血液生化資料和尿檢排除掉這些情形。
貓三大最常見的強迫疾病是貓感覺過敏症(feline hyperesthesia syndrome;FHS)、精神性脫毛症(psychogenic alopecia)和異嗜癖(pica)。感覺過敏症患貓會突發像皮膚抖動、熱衷理毛、抓刮和奔跑等異常行為,其他症狀還有流口水、吼叫和尿失禁。貓感覺過敏症(FHS)在成貓較常見。雖然不清楚了解病因,但猜測癲癇性發作和肌肉病變皆可能牽扯其中。
然而,貓感覺過敏症(FHS)可能會是任何與緊迫、衝突或挫折相關的情況導致的結果,也與環境單調有關連。
如精神性脫毛症(psychogenic alopecia)等過度理毛疾病似乎較常發生在暹羅貓和阿比西尼亞貓。脫毛部位通常在身體的尾部部分,主要在下腹腹側。有時候這行為跟貓間質性膀胱炎(FIC)有關,患貓會為了緩和疼痛而舔自己的腹部。
根據文獻,會吃入非食物物品的異嗜癖(pica)可被視為強迫性疾病或者是餵食障礙。貓的異嗜癖會牽扯到羊毛、棉花、纖維物、橡膠和塑膠等不同物質。有些作者猜測異嗜癖是某種應對機制,且遺傳也是致病因之一,東方貓種較常見到這疾病。另外,產生緊迫的事物被深信是造成異嗜癖的關鍵點。
緊迫也會影響尿液標記行為,這行為原是正常公貓和發情母貓很常見的正常行為。貓通常(但並非總是)會噴尿在垂直表面做標記。緊迫會增加尿液標記的頻率,尤其貓的密度和貓間衝突的可能性似乎對這行為的頻率有著重大的影響,在單貓家庭的發生率是百分之二十五,在十隻或更多貓家庭的發生率則可高達百分之百。
緊迫與攻擊行為間的關係是雙向的:進攻性和防禦性攻擊行為會造成緊迫,而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皮質軸(HPA-axis)的活化會促使攻擊行為的發生。轉向的攻擊行為是貓相當常見的攻擊行為型態,動物會攻擊並非引起攻擊動機的另一動物。當貓處在緊迫狀況下,轉向的攻擊行為提供一應對機制,一些研究觀察到轉向攻擊後的血漿糖皮質素(glucocorticoid)濃度會下降。另外,大多貓的轉向攻擊例子會牽扯到防禦姿,其會增加和恐懼(和大多數緊迫)有關的可能聯想和這類型的攻擊行為。
防範和降低貓緊迫的策略
儘可能移除緊迫刺激,然而,倘若緊迫刺激是另外一隻住同一屋簷下的貓的話,這就不可能被移除。在這情況下,讓貓在愉快的環境中及循序漸進地接觸緊迫刺激可逐漸降低貓的反應(詳見圖一)。
如在貓間衝突這樣的例子,可以使用再引入計畫(reintroduction protocol)。這計畫被分成3階段:嗅覺習慣化(olfactory habituation)、視覺習慣化(visual habituation)和直接接觸習慣化(direct contact habituation)。每階段進行的時間會依衝突嚴重度、貓的反應和飼主的處理而有所不同。在嗅覺習慣化期間,每隻貓會被禁閉在家中不同區塊,在各區塊分別供給食物、水、貓砂和貓抓板等重要資源。然後,將貓移至另一區塊,使得雙方都可以接觸到對方的味道。此外,還可以使用一小塊衣物,讓另一貓的臉頰可以沾染到每隻貓顏面腺的分泌物(facial gland 亦稱顏腺)。當兩貓在領域交換時皆能感到心情放鬆,就可以開始視覺習慣化階段了。在視覺習慣化期間,貓忙於愉快的活動時,可經由紗門等進行貓咪間的視覺接觸。除此之外,貓保持各別隔開,且逐漸拉長視覺接觸期間的時間。最終,在再引入計畫的最後階段(直接接觸習慣化),即把紗門移走。
環境豐富化係藉由增加環境的物質、社交和時序關係複雜度用以降低緊迫和增進福祉的方法。這並非是靜止的改變,而是會隨著時間變化。但要好好記牢突然間的改變會增加額外的緊迫,因此,所有改變必須要緩慢漸進式進行。貓的環境豐富化計劃主要特徵如下:
準備一個讓貓感覺舒適且具所有重要資源的安全區域。避免潛在的緊迫來源如其他貓或狗等進入安全區域中。
貓花費高比例時間在覓食的話,提供益智餵食器(puzzle feeders)及在多處藏食物是有助益的。大部分室內貓該用到玩具,且要在固定時間更換來保持貓的興趣,以假裝是小型、會動可捕捉的獵物玩具特別有用。
鼓勵提供一如架子、貓樹或平台等垂直或三度空間,讓貓用來佔優勢及作躲藏位置。事實上,一些研究表明提供躲藏位置能減輕緊迫。
貓砂盆、休憩區和餵食碗須個別分開。
有些證據提出貓有強烈動機要磨爪,因此,提供適當物品磨爪是一重要的豐富化策略。
在多貓家庭,包括食物和飲水碗、休憩區和貓砂盆等資源需要適當分布以避免衝突,這在有貓試圖不准其他貓使用特定資源時,尤其重要。貓砂盆的數量依貓的數量而定,應該至少要有跟住同一家貓的數量一樣多的貓砂盆放在不同且容易使用的地方(特別是有老貓時)。雖然有時候會建議限制餵食(尤其是肥胖貓),但可能造成緊迫,因此,採隨意餵食可能更好過其它與福祉理由相關的減肥方法(如估量玩耍時間以增加活動量)。明確潛在貓間質性膀胱炎問題時,鼓勵貓喝足量水以稀釋尿液也很重要。飲水噴泉和飲水碗都要大到貓的觸鬚碰不到碗邊才特別有用。
在我們關注緊迫和性情有關聯的同時,讓幼貓在敏感期碰觸到日後生活可能會遭遇的所有刺激是非常重要的,要不然,他們可能會對像恐懼等負面情緒狀況或是如攻擊等不當行為起反應。貓和刺激間的相互交流必須是正面的,否則,對貓的負面影響會越增越多。
飼主必須完全避免處罰動物。日常作息如玩耍時間、餵食時間和飼主時間表,及與飼主間的互動該明確透明以降低與不明確性相關的慢性緊迫。此外,在貓面對緊迫時,讓貓一直保有對牠們週遭的掌控權格外重要,這則可藉由提供如先前所述說的安全區域給牠們達成此目的。
有一個強而有力也可避免緊迫相關問題的治療,那就是貓顏面腺費洛蒙的合成類似物(Feliway費洛貓)。此費洛蒙已顯示出能幫助貓習慣新環境,還有益於住院貓,及運送貓或搬新家。費洛蒙也能降低無性別差異的亂噴尿和強迫行為,可併用其它抗焦慮藥。
最近,營養補給品和芳香療法用在處理或避免緊迫相關問題頗受歡迎。儘管在這方面很顯然需要更多的研究,有些證據表示alpha-casozepine是γ-胺基丁酸(GABA)致效劑,可降低包括家貓等不同物種的焦慮感。而在芳香療法方面,薰衣草精油似乎對貓有鎮定效果。
如行為改變和一些疾病等緊迫相關問題在貓福利有強大負面影響。造成緊迫的主因包括了單調或不明確的環境因素,及貓間衝突也是。降低或防範緊迫的策略須針對改進貓的生活環境或減少貓間衝突進行的。
身體活動功能障礙定義特徵 在 哇頭沒頭 - 遊戲x實況x剪輯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Twitch新功能】(诶?)
各位知道,圖奇換了新的執行長嗎?
不知道也沒關係,可是你不能不知道,圖奇政策更新啦!
本次最重大的改動就是:
1.騷擾定義變得更嚴格
2.針對"性內容"的規範也更明確、嚴格
以下節取自官方文章,詳細內容請參考留言:
仇恨行為與騷擾
仇恨行為是指基於種族、族裔、民族血統、宗教、性、性別、性別認同、性取向、年齡、身心障礙、醫療狀況、身體特徵或服役狀況,來宣傳、鼓勵或煽動他人歧視、貶損、將人物化、騷擾或以暴力對待的任何內容或活動,此類行為 Twitch 均一律禁止。Twitch 絕不容忍任何仇恨行為,所有與此類行為相關的帳號將立即遭到無限期停權。
騷擾是指企圖恐嚇、貶低、虐待或霸凌他人,或為他人營造敵對環境的任何內容或活動,此類行為 Twitch 均一律禁止。根據攻擊嚴重性,您的帳號在初次違反時就有可能遭到永久停權。
無論對象是否為 Twitch 的使用者,我們皆禁止透過 Twitch 挑起仇恨行為或做出騷擾行為。做出此類行為的個人、社群或組織皆不允許使用 Twitch 服務。若有使用者在 Twitch 服務上針對 Twitch 使用者挑起仇恨或做出騷擾行為,我們可能會採取因應行動。
裸露、色情內容及其他性相關內容
禁止任何含有色情、性行為或性交及成人服務等裸露與色情內容或活動。
嚴禁威脅或宣傳性暴力或剝削的任何內容或活動,且可向執法單位檢舉。
我們也禁止性暗示內容或活動,但允許用於教育內容或事先核准的授權內容,每個情況皆須受到其他限制。
-----------------------------
總之,號召觀眾來攻擊某個實況主;或者惡意抹黑實況主/實況團隊都是不允許的。
麻煩各位,有正當管道請走正當管道,就算要等你也應該是一直向官方反應,而不是走私法制裁或私下處理。
雖然官方的反應速度真的hen慢,而這點也在文章內提到了。就讓我們再看看今年有沒有辦法改善這點囉。
官方部落格-社群規範更新的文章:https://blog.twitch.tv/twitch-community-guidelines-updates-…
身體活動功能障礙定義特徵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哈克翻過來看世界》系列工作坊(三)~為生命整地,結出新果實~03/09(六) & 03/10(日)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85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02/24(日)或 03/16(六)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 2019.04.13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二期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2019/05/03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9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你可能有過這樣的經驗,低著頭走在路上,突然猛一抬頭,被迎面而來的汽車,或者是摩托車嚇了一大跳。當下你會覺得你意識到危險,可能差一點被撞上。
可是當你仔細想一想,除了危險以外,你會不會突然也有一種感覺,彷彿是一張兇狠的臉,朝你撲過來。
當你仔細回想,或者是在路上觀察一下,你會發現很多車子,從正面看過去,不管是汽車還是摩托車,它的造型都像是一張臉,瞪著你這樣的感覺。
如果是汽車的話,兩個車頭燈是不是就像一雙眼睛?而且呢有些車款,它還會把這一雙眼睛的眼尾,稍微往上提、往上吊,故意呈現出一張有一點恐怖、有一點兇惡的臉。
那當然對於一些追求速度,或者是跑車迷來說,這樣的造型是很吸引他們。可是如果回到,我們對於「表情」的理解、辨識,還有我們大腦的反應的話,的確!它也呈現出「他是兇悍的、別來惹我、我的速度很快…等等」這樣的意象。
這樣的意象,或許你可以解釋成,車商利用人類的本能,去設計出車子和摩托車的造型,這樣的車頭燈;可以讓行人或者是孩子們,下意識的避開車子,防止交通事故的發生。
我們對表情的理解跟反應,其實是我們大腦當中,一個很特別的區域,叫「杏仁核」的作用。尤其是「恐懼」跟「害怕」的情緒,會讓我們直接的聯想到生死。
當出現這樣的反應的時候,我們的身體,會出現出一些立即的,讓我們想要逃離,這樣的「連鎖反應」。
所以,對於功能正常的人來說,如果你走在路上,突然被迎面而來的車子嚇一跳,千萬不要再覺得是自己膽小了,這個代表著你的大腦是正常的,而且功能是良好的。
但是對於一些「杏仁核損傷」的人,不管是因為先天,還是後天的因素;他們在解讀不管是任何情緒,笑、哭、恐懼,或者是威脅的表情,他們就沒有辦法解讀。
有一種疾病叫「威廉氏症候群」,它是一個遺傳疾病。它的病症就是,在他大腦當中的杏仁核,它的活動力太低了,而導致它沒有辦法解讀別人的表情。
這樣的患者,他的智商會稍微偏低,但是他們的特徵,就是大多在音樂上面會有天才般的能力。比如說,有些人只要聽過一段音樂,就馬上可以精準的唱出來,或者是直接用鋼琴演奏。
另外呢,他們非常善於社交,他們對於別人的感受,跟一般人比較起來,他們的感受力會更強。他們會把別人的痛苦,當成是自己的痛苦;甚至於,自己所感受到的痛苦,比當事人還要多。
可是雖然他們有很強大的社交,跟音樂能力;但是呢,他們處理「恐懼」的杏仁核,活動力卻很低。
所以,後續的研究告訴我們,他們之所以能夠跟初次見面的人,很快的打成一片。是因為他們沒有辦法,去辨識出別人的恐懼,或者是別人下意識的排拒反應。
自然而然他就不會覺得,對方對於自己的靠近,有什麼樣的防衛或者是排斥。所以,他們會一股腦的覺得你喜歡他,於是他就很樂意的跟你更靠近。
可是相對而言,他們可能沒有能力去判斷,到底哪些人是有一點危險,或者是應該要逃離,哪些會被威脅的狀態?
如果用一個你更容易懂得總結,就是這種人,這種「威廉氏症候群」的患者,他們其實是活出了一個,叫做「無懼」的狀態。
那有一句成語叫做「勇者無懼」。那你想想看喔,這樣的勇者無懼,到底是在真正定義上的勇敢,還是在於他其實感受不到恐懼?又或者是,如果你真得感受不到恐懼,這在你的人生裡,真的會比較好嗎?
其實很多人,會有一個錯誤的信念,就是會覺得「恐懼」它絆住了我;所以,如果我能夠拿掉恐懼,我就會活得更好,但事實上不是如此。
我們生命當中的任何一種情緒,它之所以會存在,一定有它的價值。就好像是「恐懼」之於我們的生命,是讓我們能夠意識到危險,並且能夠做適當的「自我保護」。
否則你想像一下哦,你的遠祖,那些活在蠻荒世界的人。他如果對於「恐懼的訊號」或者是「威脅的訊號」,一點反應都沒有。那請問你的基因、你的DNA還能夠留下來,還能夠讓你現在可以聽到我的「一天聽一點」嗎?
所以,當我們面臨生命的挑戰,而感覺到恐懼的時候,這時候你要做的,並不是要想辦法拿掉自己的恐懼;而是要學會如何跟恐懼共處,並且透過恐懼讓你能夠冷靜的分析、判斷眼前的狀況,去做出最適當的反應。
無論你是要迎擊,還是要逃跑,沒有哪一個答案是一定正確的,關鍵就在於,你有沒有先判斷清楚眼前的狀態。然而任何的情緒,不管是正面還是負面的,它都是一個「警報器」。
它讓我們去注意那些,我們需要注意、也值得注意的事情。所以聽到這裡,如果你的新年新希望,是希望自己活出「無懼的人生」,那是不是該調整一下?
或許你可以試著告訴自己:「就算是面臨恐懼,我一樣可以適當的呈現我自己,完成我想做的事情。」或許這樣子,你可以活得更平衡、更容易完成自己的目標。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有一個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關於情緒跟表情的辨識,並且在辨識之後,怎麼樣做出適當的回應。我有一門課,叫『人際回應力』。這一門課,會用有系統的方法,帶給你很大的前進與幫助。
那麼另外,我們近期也推出了一門線上課程,叫做『時間駕訓班』。很多人都想要完成自己的夢想,透過效率的提升跟避免拖延;然而很多人在這方面,卻是越努力越挫折。
『時間駕訓班』這一門課,會回到你大腦運作的本質,教會你怎麼樣去透過你的大腦運作,去幫助自己調整出最適當、最有效率的模式。
那這一門是線上課程,所以呢我也很希望,你透過這無遠弗屆的學習途徑,來幫助自己完成夢想。無論你要選擇進教室,還是線上課程,我都很期待能夠跟你一起相會,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3zNCEYjxN88/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