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七打坐該忍受多大的痛苦】
有人看我寫禪七打坐,忍受多種痛苦的經驗,說很佩服;也有人認為那是無謂的折磨,不是坐禪的真諦。
禪七的打坐到底該忍受多少身體的痛苦?這真是個關鍵議題。
我先說說自己的經驗,和看法的變化。
我在1989年在萬里靈泉寺打了第一次禪七,其後三四年間又打了兩次禪七。
打這三次禪七期間,我一直相信打坐所產生的不舒服及痛苦反應,是該一絲不苟地堅持過去的。
一般人的這些反應,主要來自雙盤或單盤打坐的姿勢。兩條腿盤坐久了的麻木和痛苦,還有腰酸背痛。
那時我常聽到的告誡,也都是要把這些反應當作一個過程,忍過去。「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因為小兒痲痺的影響,我沒法雙盤,也沒法單盤,只能用跪姿或散坐。而我的痛點有兩處。
一處就在我學打坐的同一年,有一天左大腿不小心出現一個傷口,始終無法癒合。傷口不大,卻很深,靠近臀骨的地方,正好是一打坐就會壓到的地方。打禪七,要長時間坐的時候,那個傷口更會裂開,像刀割的一樣。
另一處痛點,就是脊椎彎曲的地方。坐久了,真懷疑那個地方是否痛得要斷掉了。
我對這兩個痛處都當作「考驗」,當作佛菩薩考驗我求悟之心是否足夠的試金石。所以經常會坐到痛不欲生,忍痛忍到淚水、汗水並下。
那這種堅持是否值得?
值得。
前三次禪七,每次都是坐到自覺死去活來,過了某一點之後,驀然峰迴路轉,身心產生極大的變化。
這種變化難以言說,只能概略地說是神祕經驗。
第二次禪七的情況,比較可以述說。
那天我的痛點主要在左大腿。越痛我越告訴自己不能動,但是越不動就越痛。那個傷口越來越清晰,最後我覺得根本不是傷口在撕裂,而是我坐在一個刀尖上。而那個刀尖一點一點,往我的身體裡越刺越深。
我痛得一身汗水,一臉淚水。內心一面告訴自己動一下吧,一面又提醒自己都堅持到這裡了,絕對不能動,動一下就退無死所。
就在我覺得再也堅持不下去的時候,突然,左大腿底那個坐在刀尖上的點,有了變化。
刀尖像是一點點縮回去,越變越小。
小到很小的一點之後,突然變成了一個「溫泉」的出口。就在剛才還讓我痛得死去活來的那個小口子,源源不絕地湧出無以名之,只能說是「溫泉」的氣流。
那氣流如此豐沛、有力、活潑,既溫暖又柔和,毫無間歇地由下而上地清洗我整個身體,當然,也包括我的心。
那種經驗,只能用神奇來形容萬一。
我因為有過這種「寒徹骨後撲鼻香」的體驗,所以其後就一直相信打坐就要和一些痛苦「直球對決」,絕不退縮或迴避。
其後近三十年時間裡,我再沒參加大家一起的禪七,但打過幾次自己一個人的自助禪七。
我一直秉持打坐就是要和肉體的痛苦「直球對決」的信念。也一直希望有機會再複製之前所經歷過的那種神奇。
然而,之後就沒有。
打自助禪七的時候,我還是可以一路忍受七成、八成的痛苦,但是到九成或再多些的時候,我好像就是再也沒辦法撐到那個神奇的轉捩點了。我再也沒法撐到如坐刀尖,也再也沒法重新體會那泉湧不斷的溫暖又柔和的力量。
我不知道是因為自己的體能已經不如當年,所以支撐不住,還是因為自助禪七只有自己一個人,不像打禪七,左右都有同修,所以比較容易鬆懈。
每一次打自助禪七,我都想找出答案,但都沒有。
直到這一次。
這次閉關,我突然體會到,一心想要複製過去的神奇經驗,而堅持要和痛苦直球對決,也是「執著」。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所以,我與其要和痛苦的感受對決,不如去體悟「受不異空,空不異受」,設法讓自己「觀自在」。
那我是否就完全放鬆了,愛怎麼坐就怎麼坐?
也沒有。
我只是給了自己在坐到實在很痛的時候,不覺慚愧也不覺遺憾地調整一下姿勢的餘地。
至少這次自助禪七打下來,我覺得很受用。
綜合以上,我想要說的是: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打坐之道應該也有八萬四千法門。每個人都有最適合他自己的打坐方法。
打坐的確有個規矩,不過所有的規矩都有變通之處。
何況是探究「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禪坐,
所以為打坐固然雙盤、單盤很好,但也並非非此不可。
有些人的身體狀況就是不方便。應該看自己身體的情況如何。
以禪七來說,打坐畢竟是為了證悟「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的心,雙盤、單盤盤得再好,始終在「心」上夠不到邊,也沒用。
不必以為非得和痛苦直球對決不可,也不必以為非得無拘無束不可。
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同,每個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打坐的方法。
禪七打坐該忍受多大的痛苦?就忍受自己可以承受的範圍吧。
只要始終記得,用功的焦點是在自己的「心」上。
一點心得,謹供參考。
身體汗垢如何清洗 在 女王i健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關節痛 #用對護膝更省力】
#我發表在8月號常春月刊的文章 #歡迎分享轉貼
諮詢/
●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張自強
●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雙和醫院復健部職能治療技術組長 林睿騏
《當膝關節疼痛不堪,跨出一步都很艱難!此時該使用護膝、拐杖等輔具了嗎?該如何挑選合適的護膝等輔具?如何使用才能保護與支撐膝蓋、避免二次受傷?讓輔具發揮最大功能?讓專業的職能治療師告訴您。》
#使用護膝等輔具的重要性
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雙和醫院復健部職能治療技術組長林睿騏表示,當關節很疼痛、正在發炎、紅腫熱痛,此時應以多休息為主,減少活動為宜,只戴護膝也不夠,必須就醫查出病因並接受治療。
若是退化性關節炎或膝蓋穩定度不夠,需要保養關節,那麼在行走及站立時若有拐杖及護膝協助分擔身體的重量,就比較不易引起關節發炎,動作品質比較好,相對也比較不易跌倒。
林睿騏表指出,護膝主要有有兩項功能:保護與支撐。若是膝關節病變初期,套上護膝即可有效保護膝蓋,減少膝關節發炎與再次受傷的機會,增加保護膝關節的效率。雖然戴著護膝可以讓走路距離拉長,但不代表可以怎麼走都不痛,到達一定時間還是會造成膝關節疼痛。
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張自強說明,輔具顧名思義是「輔助」的效果,沒有需要時不會建議使用,因為穿戴輔具時會限制膝關節活動。
護膝主要是保護作用,為避免惡化及二次受傷。此外,使用輔具因壓縮肌肉組織,所以肌肉與關節並非百分之百在活動,對於治療與肌肉強度的訓練並無直接效果。
#何時會使用到護膝?
張自強表示,使用護膝應視膝關節疼痛的原因而定,若是撞到,暫時紅腫熱痛,痊癒之後可能也不需要輔具。但若是退化性關節炎或其他關節疾病原因,造成膝蓋前方髕骨相鄰的肌腱組織病變,都可能造成膝關節疼痛,此時須先由醫師診斷並使用及X光確診,確定骨骼是否有發炎、位移、長骨刺之類的病因。
若是在紅、腫、熱、痛的急性期階段,需要冰敷以減低傷害,醫師可能會施打類固醇或玻尿酸等方式來治療。急性期過後由醫師根據病人的狀況,轉介給職能治療師評估,了解個案的問題及需求,再安排最適合病人使用的護膝。
配戴護膝等輔具可讓肌肉組織比較緊密地接合在一起,以限制關節的活動度,盡量避免過度屈曲或伸展(overstretch)的姿勢,使膝關節的活動在比較正常的角度範圍內,以避免二次傷害。至於是否需要搭配拐杖,須視其行走的狀況而定。
#護膝需要時時刻刻使用嗎?
張自強提醒,由於護膝會限制肌肉的活動,所以不適合一直戴著,休息、不活動時可卸下輔具;況且戴護膝時會覺得有保護就一直走動,反而不會注意到膝蓋是受傷的,過度使用膝關節而不自知。
#如何選擇護膝?
選擇護膝要視關節炎的嚴重程度而定。張自強、林睿騏說明護膝大約可分三種,首先是當膝關節疼痛狀況沒有很嚴重時,使用伸縮性「全罩式透氣護膝」即可,價格在一千元以內,但不一定剛好有適合使用的尺寸,且用久了會鬆弛;有的會加入遠紅外線材料,則價格會稍高,重點是要選擇合適患者使用的尺寸。
第二為整套式有魔術沾可調整鬆緊及角度,會比較符合個人需求,且前方髕骨有開洞式設計的「開洞式護膝」,讓髕骨不會受太多壓迫,價格大約一、兩千元。
比較嚴重時可使用第三款「可調式膝關節護具」,大腿及小腿各有鐵條支撐,膝蓋雙側邊有可彎曲的鐵條以利行走,既分散身體重量,又讓膝蓋可小範圍彎曲,但不會過度屈曲,且可避免膝蓋過度伸直,可活動自如。其好處是站立時,大小腿有鐵條撐住身體的力量,讓全身重量不會壓迫到膝蓋。另有一種往大腿及小腿延伸更長的膝關節護具,兩種的價格大約在五千到一萬元之間不等。
#使用護膝的成果如何?
張自強再次提醒,穿戴護膝不是為了治療,而是為了保護及避免二次傷害,以及限制膝關節的活動,休息時可拿下,活動或運動時穿戴。同時需依治療師建議的訓練活動,以強化骨四頭肌及小腿肌力等膝關節周圍的肌肉,提早使膝關節的功能正常化。
至於護膝用到何時可以功成身退?林睿騏認為,急性期時還是要多休息,急性期過後若病情好轉,就可以不用戴護膝,若仍有疼痛,還是需要使用護膝。
#當膝蓋不痛時 #運動或走路還可以用護膝嗎?
林睿騏表示,若是慢性關節炎,或是退化性關節炎者,不論是否還有疼痛,為避免再次受傷或再次發炎,可能需要一直使用護膝,特別是行走時需要戴著。甚至到了某些階段可能需要更換形式,支撐性要更強一些,以及搭配使用拐杖。退化性病人還得調整其日常生活作息的方式與姿勢,例如避免會造成疼痛的姿勢,以其他姿勢來取代等等。
#護膝不是綁得越緊越好
林睿騏提醒,臨床常見病人或家屬以為護膝綁得越緊越好,認為這樣支撐力才夠,其實這是錯誤觀念,因為綁越緊,血液循環越不好,反而易造成腫脹。正確方法是調整到適合鬆緊度,活動時不會鬆脫,也不會緊到讓人感覺不舒服。
因此選購合適的尺寸很重要,商家會以病人的腿圍來判斷,但若戴上去不舒服會太鬆就不要勉強,應更換尺寸。若是可調式產品則為one size,可使用魔術沾來調整。
此外,若是原本戴起來剛好,卻突然變緊了,有可能是腿部腫脹,這是一個警訊,應該讓腳多休息,並試著做些抬腳動作以消腫。
#護膝要記得清潔
林睿騏強調,須注意護膝的清潔,按照說明書註明的清潔方法。因為護膝接觸身體,而身體會流汗並有油垢,因此必須更換清洗,若是長時間使用,建議備用兩副,換洗輪流使用。
張自強提醒,若護膝髒了,萬一接觸身體的地方有破皮或受傷,就會造成感染。
#正確使用護膝 #才能發揮最佳功能
張自強強調,護膝要正確使用,才能發揮其功能,在職能治療師的評估及教導下,能選擇最合適的輔具,以正常的使用方式,發揮輔具最好、最大的效果。
此外,護膝「不是越貴就越好」,而是經由試戴、調整適當鬆緊度,整個功能性搭配得宜,才是好的護膝,職能治療師可給予病人最適合的建議。
身體汗垢如何清洗 在 在家好到府坐月子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照顧小寶貝輕鬆上手
媽咪寶貝 11月號 NO.173
採訪撰文/陳姵樺
諮詢/臺中臺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馬益群
模特兒/可愛寶貝盈盈
攝影/檸檬巷館(02-87978477)
剛迎接新生命的誕生,一方面充滿幸福,一方面又不免擔心該如何好好照顧寶寶,從寶寶日常的剪指甲、清鼻屎、洗澎澎,到寶寶發燒時的量體溫、該不該做退燒處理等種種狀況,都會讓新手父母有些緊張,其實這些事情只要掌握住訣竅,新手父母也可輕鬆應對。
量體溫
量體溫這件事,通常是寶寶發燒不適時,第一件需要進行的工作,但首先我們要來定義什麼是發燒?臺中臺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馬益群表示,發燒是指人體的中心溫度大於或等於38℃,就算發燒,無論是新生兒或是大一點的幼兒,「肛溫」都最接近人體的中心溫度。
怎麼量體溫才正確
因此,醫師建議1個月以下的寶寶若要量體溫,以量肛溫為最準確。家長要幫寶寶量肛溫之前,溫度計必須先塗抹凡士林潤滑,之後再插入寶寶的肛門內約1公分,測量時間約1~3分鐘再取出看溫度,而使用過的肛溫計建議以個人專用為佳。
若新手父母不熟悉如何測量肛溫,可以用量腋溫代替,腋溫的溫度會比肛溫稍低一些,腋溫的測量方式是將溫度計夾在寶寶腋下約3分鐘左右再看溫度。
而1個月以上的寶寶,則可測量腋溫或耳溫,耳溫也與人體的中心溫度相近,測量耳溫時必須對準耳道,兩邊耳道各量一次,以較高的溫度為準。
不過,耳溫槍必須定期校正,否則測量起來會失準,曾發生家長在家測得的寶寶耳溫與醫院測量的耳溫溫度差距很大的案例,其原因在於醫院的耳溫槍會定期讓廠商校正,家用的耳溫槍長期未經校正而失準,所以建議家長可依產品說明書上的指示,定期將耳溫槍拿回購買地點讓廠商校正。
至於大於5歲的幼童,若可以配合也可測量口溫,口溫比肛溫低約0.6℃,至於額溫因為會受外在環境溫度的影響,測量出的溫度準確性不足,建議不要使用。測量體溫前,若使用酒精棉消毒體溫計,需等酒精完全揮發、乾燥後才可測量溫度,否則會影響測量的正確性。
發燒時可行的退熱方式
發燒時人體的中心溫度升高,使用冷毛巾、退熱貼或是冰枕,都只是讓皮膚表面的溫度降低,使用過後只有皮膚表面的溫度會下降,卻無法真正降低中心溫度,所以基本上這個方法對退燒並無幫助。
馬益群醫師表示,適度發燒可提升人體的免疫系統效能,因此,若寶寶的活動力不錯,建議不須馬上退燒。不過,3個月以下的寶寶若發燒應立即就醫,讓醫師診治發燒的原因,另外,當寶寶發燒伴隨呼吸急促、呼吸困難以及尿量減少、哭泣無眼淚等脫水情況,此時也須馬上就醫。
退燒藥物可於發燒高於38℃、寶寶伴隨不舒服症狀的情況下給予,口服退燒藥服用後不一定會馬上退燒,有時需要1小時才能退燒,但同一種口服退燒藥建議隔4~6小時再給予。
20公斤以下的寶寶也可用塞劑退燒,塞劑可從肛門的黏膜快速吸收,退燒效果通常比口服快,使用需間隔6~8小時,而且不建議與口服退燒藥同時合併使用。
剪指甲
寶寶的皮膚稚嫩,最怕小手揮呀揮一不小心抓傷自己,可是想幫他修剪指甲,寶寶卻又還小無法聽話配合,這該怎麼辦呢?
幫寶寶剪指甲的方法與時機
寶寶的指甲容易出現分叉或是藏汙納垢嚴重,建議大約每週要修剪一次指甲。建議使用寶寶專用的指甲剪,因為大人用的指甲剪修剪下去的深度較深,一不小心就會剪到寶寶嬌嫩的肉,而寶寶專用指甲剪比較小,剪的深度也較淺。
幫寶寶剪指甲時建議保留0.1公分的指甲長度(上端白色部分),一方面可以避免剪太短造成甲溝炎,另一方面也可保護寶寶手指的肉。
最好的剪指甲時機是在寶寶熟睡的狀態下,固定住寶寶的手慢慢剪,若要在寶寶醒著的狀態下剪指甲,可在剛洗完澡後,這時寶寶的指甲比較柔軟好剪。
新手父母若沒把握,不妨兩人一起合作幫寶寶剪指甲,一個人抱著、固定寶寶的身體和手,另一個人剪,熟悉之後就可一個人完成。一個人剪指甲時要將寶寶抱在腿上,讓寶寶背靠著家長,家長一隻手固定寶寶的手,另一隻手幫寶寶剪指甲。
清耳朵&鼻子
耳朵和鼻子是五官中的兩個要角,應該要如何清理或好好呵護,才能維持良好的健康呢?
耳屎成因與作用
耳屎的產生,是外耳道皮膚腺體的分泌物質,與耳道上皮細胞落屑以及外在的灰塵結合,就會形成耳屎。馬益群醫師表示,耳屎對外耳道會產生潤滑作用,可避免耳朵太乾,如果耳朵太乾容易產生脫屑、發癢;此外,耳屎也可以沾黏異物或昆蟲,能阻止灰塵、微生物、昆蟲、外來水份等進入中耳、內耳腔室,進而達到保護作用。
因此無論耳屎是乾的或濕的,都不用特別清理就會自然脫落。如果經常清理耳屎,反而容易讓耳道皮膚受傷發炎或流血,導致耳內的分泌物增多,不僅會讓耳屎變多,也容易遭受細菌、黴菌侵襲,嚴重甚至可能在清耳屎時挖到太裡面導致耳鼓膜破裂,對耳道傷害更大。
如果家長想幫寶寶清理耳朵,建議可以在寶寶洗澡後用棉花棒輕輕將外耳道的水清除即可,不用往內掏挖耳屎。
鼻腔分泌物清理方式
雖然耳屎不用清理,但鼻屎可就要好好清理了,因為不清理鼻屎或鼻涕會讓寶寶呼吸不順或是發生鼻塞。提醒家長當寶寶出現黏液狀的鼻涕時,可用吸鼻球或吸鼻器輕輕將鼻涕抽吸出來;如果鼻涕已經結成鼻屎,要先用一隻棉花棒沾生理食鹽水潤濕、軟化鼻屎,之後再用另一隻乾淨的棉花棒,將軟化的鼻屎輕輕挖出來。
洗澎澎
洗澎澎應該是每天最愉快的時光,可是對新手父母來說,幫寶寶洗澡可能就像打仗一樣,總是在一陣手忙腳亂中度過,其實洗澎澎是有訣竅的,請看以下的重點分析!
洗澡前備妥用品
幫寶寶洗澡前,用具需要先完全準備就緒,這樣才能輕鬆順利幫寶寶洗好澡,需要準備的物品包括:嬰兒澡盆、水溫計、更衣墊(有吸水功能更佳)、紗布巾、大浴巾、嬰兒沐浴乳、嬰兒潤膚乳、尿布、乾淨的衣服、還有家長要坐的小凳子。
正確的洗澡方式
幫寶寶洗澡,最適宜的水溫是夏季37℃、冬季40℃。不論是夏季或冬季,放水的順序都是先放冷水再放熱水,避免發生燙傷意外。如果不確定水溫是否恰當,可使用水溫計測量,熟悉後家長可用手肘試水溫,手肘感覺水不燙、溫溫的,這樣的水溫適合寶寶洗澡。
至於沐浴乳不一定要天天使用,一般用清水洗即可,如果寶寶流汗很多時則可使用少量寶寶專用沐浴乳清洗。沐浴乳的挑選上也要特別注意,不要含香料且成分要合格,另外不建議使用肥皂,因為肥皂含有皂鹼,容易刺激寶寶肌膚。
幫寶寶洗澡並不困難,首先應用橄欖球式抱法將嬰兒抱起,以左手掌支托寶寶後腦,並將寶寶的身體夾在腋下,用濕紗布依序幫寶寶洗眼睛周圍、外耳、耳後及臉,然後洗頭,最後洗頭時需用左手拇指與中指將寶寶雙耳向前貼緊,以免水流入寶寶耳朵內,洗完頭後先將頭髮擦乾再洗身體。
洗身體時,家長可先用左手臂從寶寶背後托住頭頸部,用左手抓住寶寶左手上臂腋下位置,再用右手抓住寶寶雙腳或托住寶寶的屁股,然後將寶寶慢慢放入澡盆中,再幫寶寶清洗頸部、前胸、四肢、生殖器及皺摺處(例如腋下及鼠蹊部),清洗背部時,則用右手手臂橫過嬰兒的胸部,並抓住嬰兒的左手手臂,讓嬰兒的前胸倚靠在右手手臂上,然後輕柔的將嬰兒的身體往前傾斜,用左手來清洗嬰兒的背部及肛門區。
洗淨後將寶寶抱出澡盆,包上大毛巾,擦乾身體穿上衣服及尿布。馬益群醫師也建議,幫寶寶洗澡時家長可坐在小凳子上,有的家長喜歡蹲在澡盆旁,這樣既容易累且重心不穩。
洗澡時的注意事項
冬季氣溫低,幫寶寶洗澡有比較多事項需要注意,首先,可以選擇一天當中最溫暖的中午時間幫寶寶洗澡;再者,洗澡的地方以及洗完澡寶寶要活動的地方,盡量都要保持溫暖的溫度,可使用電暖器或電熱器等產品增加溫度,但是一定要注意安全,這些機器都必須與洗澡的位置有一段安全距離,不可以離太近,以免發生燙傷的危險。
若要在浴室使用需更加小心,電器放置的位置以及插頭插座都必須處於乾燥的地方,因為電器碰到水會有觸電危險,一定要小心,建議可先用電暖器讓浴室溫暖,之後將電器撤走再洗澡比較安全。
泡奶
母乳是寶寶最佳的營養來源,如果可以仍建議媽咪儘量哺餵母乳,但若媽咪因為身體狀況或工作因素無法餵哺母乳,這時就需要具備泡奶的技巧。
馬益群醫師表示,泡奶給寶寶喝最重要的是避免感染,所以泡奶的水一定要是煮沸過的水,泡奶的水溫建議在70℃以上(這個溫度可避免感染),泡好後的奶再隔水降溫。
要給寶寶喝之前,應先將泡好的奶滴幾滴在媽咪手腕內側,感覺一下奶水是否過燙,確定溫度適當再讓寶寶喝,以免寶寶燙傷。
最後,馬醫師建議新手爸媽們,兒童健康手冊中提供的資訊豐富,家長可以好好研讀,有許多實用知識。另外,家長若遇到育兒困難,可以打醫院的諮詢專線詢問相關疑惑,也可以在進行兒童健檢時詢問醫師,討論自己遇到的育兒難題。
馬益群
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士、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研究所醫學碩士
經歷:中華民國小兒科專科醫師、中華民國免疫學會專科醫師、臺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專科醫師、衛生福利部彰化醫院小兒科主任、臺北馬偕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研究醫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醫師,大林、臺中慈濟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現職:臺中臺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