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大考 - 「切習保共」或「切共保美」?
斯斯有兩種,中共至少也有兩種,看你怎麼切。
一種切法是「中共不等於中國」,這是我2016年7月一篇文章的篇名,也是川普政府後期的官方立場。
這種切法下,不管是叫做戰略競爭對手還是敵人,美國不必對上13億中國人,只需對付9千500萬的共產黨員,台灣也無需視中國為敵,「反中」這個無時無刻不被中南海作為文攻武嚇統戰工具的漿糊概念,也可以正名為「反共」。美國、英國、日本。。。。以及世界上所有國家,都有許多「反共不反中」的人物及力量,因此這種切法,可以減緩或消弭許多因為歧義而產生的不必要社會對立,有助於凝聚共識。
另一種切法是「中共領導人不代表整個中共」。例如有人說,毛澤東路線不代表整個中共,否則後來怎會出來一個鄧小平帶領中共進行所謂的改革開放呢?這也是美國日裔政治學者法蘭西斯.福山的那句名言:「中國專制的恆古問題就是遇上好皇帝還是壞皇帝的問題」所要表達的意思。
川普政府後期堅決地採用了第一種切法。拜登的白宮團隊會用第一種還是第二種切法?這是個大哉問,也和台灣的未來息息相關。
2021一月底,重量級、屢出政要高官的「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發佈了一篇重磅政策建議:「更長的電報–邁向新的美國對中國戰略」( THE LONGER TELEGRAM - Toward a new American China strategy )。
這份類白皮書使用的隱喻「長電報」,指的是1946年美國外交官喬治肯楠從莫斯科發給國務院的8000字長電報,直指蘇共的本質,斬斷了美國高層對蘇共的幻想,從此奠定了美國以蘇聯為主敵並進行長期冷戰的基礎。肯楠的「長電報」,核心概念只有一個:蘇共不等於俄國,美國必須將蘇共視為一個整體,並非除掉了史達林就可以解決問題。肯楠的切法是第一種。
「更長的電報」白皮書有八十餘頁,其內容被媒體界、政學界形容為「極度鷹派」,但報告內對中共的切法,卻是上述的第二種切法。扒開洋洋灑灑的分析及對策,該白皮書的內核其實只在論證一個道理:今天的中共會變成美國最大的威脅,罪都在領導人習近平一人,對內回歸毛澤東路線並清算異己、對外行使擴張主義;中共黨內反習人士眾多,美國應該致力於替換習近平路線,讓「更溫和的派系」執政、把中共拉回「2013年以前的狀態」,未來30年間中共就會馴服得走入美國秩序。
離奇的是,如此重中之重的戰略提案,作者既不是一個人名,也不是一群人名,而是署名為「匿名」(by Anonymous)。大西洋理事會對此解釋說,史上第一次容許匿名發表,實在是因為內容太過於重磅以及敏感,因此同意真實作者不透露身份。
直覺告訴我兩點:1)這封「更長的電報」是一隻貼上老鷹翅膀的熊貓。「如虎添翼」這句成語,在此處可以改為「如熊貓添翼」;2)推動甚至贊助這份政策白皮書的背後力量來自中共內部的反習派系。
換句話說,此白皮書可視為美國擁抱熊貓派,在經歷過川普白宮痛打之後的變裝翻身術。他們還不敢一步到位的跨越川普白宮在去職前所劃下的紅線 – 美國最大的戰略敵人就是中共這一群體。不碰這紅線,又如何保共呢?那就是揪出習近平,提出「換掉習近平,中共就會乖」的特效藥路線。
政治的水太深,目前還看不出來「大西洋理事會」的這個重磅動作,究竟是出自中南海內反習派的運作,還是出自拜登團隊的默許授意?讓我們繼續觀察。
這份提案白皮書與台灣有關。報告主體中有關台灣的部份說:《必須定下清晰的紅線,制止任何對台灣及其外島的軍事攻擊,包含經濟封鎖、對基礎設施或機構的大型電子攻擊。。。若制止無效則美國直接介入》。但是,報告中卻未定義何謂「美國直接介入」的意涵。報告的結論中所提到的美國對台灣立場,用的語言則是溫溫吞吞的「防止(制止)軍事拿下台灣」(deterred from taking Taiwan militarily)。
川普離職時留下的遺產是「切共保美」,而大西洋理事會的「更長電報提案」卻是「切習保共」。這兩條路線在戰術上雖然有重疊的部份,但在戰略上卻是南轅北轍。拜登怎麼切?這場大考將透露他的底色。
(本文原刊於蘋果日報網路版 2021-02-06,次日紙版)
范疇前哨預策專網開通 !請點擊前往。
https://www.insightfan.com
身份政治福山 在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的確,最近的美國與臺灣,在民主政治制度上,最無法處理的是激情,這也造成了很多困境。
身份政治 / 法蘭西斯福山 / 時報
身份政治福山 在 Charles Mok 莫乃光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和你讀: 【身份與尊嚴 · IDENTITY + Dignity】
美國著名政治學學者Francis Fukuyama (福山教授)的近作《Identity》,是一本合時和易讀的作品,也不像他過去大部份的厚厚的巨著,二百頁也不到的小紙本,可以一口氣很快看完。
說是合時,大概福山教授這幾年看見全球政治趨勢,有歐美多國的民族主義和反移民情緒,導致例如美國特朗普當選總統和英國脫歐公投等最明顯的例子,以致中東等國家發生的顏色革命,與其單純就民族主義角度去看,福山教授就以身份認同角度作分析。
福山教授把現今世界各地的政治角力的主要動力,形容為一種「身份政治」,又社會上被邊緣化的群體,為了達到被公平和平等的對待所作出的爭取,而身份認同亦不一定局限於地域、種族、宗教等因素,而教授就身分證字的概念提出了三個現象:首先是爭取認同,第二就是自我道德價值觀超越於外部社會的道德價值取態,第三也許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尊嚴,教授更特別指出,這尊嚴不單是個人的被重視,是群體中每一個人所享受到的尊嚴。
所以,本書的原版副題,是”The Demand for Dignity and the Politics of Resentment”(對尊嚴的要求及仇怨式政治),重點是「尊嚴」(Dignity)。尊嚴有多重要?可參考德國1949年基本法的第一章第一條寫明,「人的尊嚴不可侵犯,對其尊重和保護必須為所有公共權力的責任。」
香港在回歸後,身份認同問題可說是一直困擾着港人和北京政府,反送中運動更可說是把問題推向決裂。由該運動至港區國安法,警隊和人民的對立激到化,某程度上亦反映出雙方的身份認同和尊嚴互相感到受到侵犯,當社會中尤其掌權的政府當局,無意亦無能作公平的「球證」裁決,連最基本的獨立調查亦不肯做,甚至企圖濫用司法程序,在衝突下互相感到尊嚴受傷害,結果必然達致不可收拾程度。
另一方面,政府為了解決深層次社會問題,很喜歡把問題簡化為「俾屋你住、俾樓你上」的房屋和土地問題,但教授卻指出,一般人很多時候歸納為經濟誘因的事物,背後的推動力其實是該個人或群體的對尊嚴和地位的要求,當他們看見社會的分配不公,他們要求的不只是經濟上的改善,而是背後的公義,因此,教授直接地指出,現代政治關乎身份地位多於經濟資源分配,也許,這也正是唯物主義的共產主義者最難或最不願意明白的。
這也解釋到,為什麼近代甚至近年世界各地的社會運動和革命,都不是由社會上最貧困的一群人發動,反而多數是由中產階級發起和支援,因為他們才最能關注和感覺到自己的身份地位受到不尊重,而所謂顏色革命所追尋的初心,從來不是什麼獨立和分裂,都是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基本原則。
本書於2018年底初版,當時福山教授沒有對中國的情況作多少個案分析,但在本書最後的一節,亦提到中國作為大型極權主義獨裁體系,利用科技大量收集數據,建立社會信用系統全面控制人民,正是這兩年世界各國開始注視的。不過,中國人民能如何突破這種體制,專制國家體系下能否及如何步向改革,教授沒有提出論述,未知就這兩年間中、台、港、新疆、武肺等發展,且看教授未來會否提出一些見解。
#光書評 #書評 #Identity #FrancisFukuyama #dignity
#光讀書 #書評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