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特.溫絲蕾(Kate Winslet)和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原先都不是飾演蘿絲和傑克的首選。
.
若不是葛妮絲.派特洛(Gwyneth Paltrow)、瑞絲.薇斯朋(Reese Witherspoon)等人先後拒絕,導演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不會考慮凱特。傑克一角亦然,當時卡麥隆的第一人選是傑瑞德.雷托(Jared Leto),但他拒絕試鏡。聲勢如日中天的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主動爭取,但因為價碼談不攏,破局。
.
讀完劇本之後,凱特熱淚盈眶,立刻致電經紀人說:「聽著,現在給我卡麥隆的電話。」當時卡麥隆正在開車,特地停在路邊。年僅20歲的凱特初生之犢不畏虎,對大導演說:「我非演不可,如果你不選我,我可會很生氣!」卡麥隆當時依然游移不定,但對凱特的印象確實很深刻,稱在她身上看見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的氣質。
.
卡麥隆後來安排凱特與李奧納多兩人做了一次試演。結束之後,凱特姿態放軟了,偷偷地跟卡麥隆說:「他太適合了,如果你不選我,也一定要選他。」
.
不過最後反而是李奧納多不想演,甚至在試鏡時刻意表現地吊兒郎當的樣子,一切只差他點頭。當時兩人都在坎城影展,當凱特知道李奧納多遲遲沒有同意演出,設法查到了他下榻的旅館房間,莽撞地親自登門拜訪。她向《滾石》記者回憶當時,說自己的動機很簡單──「因為沒有李奧納多,我就不演。他就是一個他媽的天才,這就是一切的原因。」。
.
最後兩人都決定接演,後續《鐵達尼號 Titanic》(1997)掀起的狂潮也不必再多做說明。無論是粉絲還是媒體,都聚焦在凱特與李奧納多是否會「假戲真做」,事後大家才知道,凱特當時眼中只有罹癌的前男友史蒂芬.特雷德(Stephen Tredre),兩人天天聯繫。與之年齡相仿的李奧納多注定只會是好朋友,事實上,這對金童玉女覺得最有趣的,就是一起邊看邊笑那些穿鑿附會的八卦小報。
.
凱特不否認自己與李奧納多的關係,讓全球女性都羨慕不已,不過她說要是自己真的跟他怎麼了,那感覺好比是「亂倫」。即便是經典的車中性愛戲,凱特也只說:「我心中的蘿絲真的有這麼一點喜歡上了傑克,不過我本人可是沒有任何感覺。」
.
即便八卦小報不斷助燃,兩人最後仍然沒有交往,各奔東西。在十年後,兩位巨星再有機會重聚時,可謂人事已非。凱特當時與執導《美國心玫瑰情 American Beauty》(1999)聞名的山姆.曼德斯(Sam Mendes)剛結婚四年,這是她的第二段婚姻。而李奧納多則是遊戲人間,他當時剛與女模吉賽兒(Gisele Bündchen)分手,被女方控訴劈腿成性。
.
凱特偶然收到經紀人寄來的一份劇本,這個關於1950年代中產階級夫婦的故事,早在60年代就有人買下電影改編版權,但隨後卻在市場流浪40年,始終沒人願意將之搬上大銀幕。以擅挑劇本出名的凱特立刻發現了這個劇本的潛力,而且還碰巧與版權所有人有點交情。於是她決定再次主動出擊,因為她在這個故事裡,再次看到了自己與李奧納多的身影。
.
一天與李奧納多在紐約喝咖啡,凱特將劇本塞給他,隨口說道:「我喜歡這個故事,你應該要演出劇中的法蘭克。」接著凱特意識到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只要找到願意執導的導演,這個案子就有機會成為現實。於是她找上丈夫,她對他打包票:「我知道你會覺得這又是一部跟《美國心玫瑰情》一樣關於美國郊區的故事,但我向你保證,真的完全不同。」
.
2007年奧斯卡頒獎典禮後,凱特使了一點小聰明。她先約好與李奧納多喝酒,再臨時說自己不行出席,派老公山姆.曼德斯代表。結果兩人相談甚歡,兩個月之後,電影隨之開始籌備。由凱特飾演女主角艾波、李奧納多飾演男主角法蘭克,故事的舞台在康乃狄克州郊區的革命路,這部作品就是《真愛旅程 Revolutionary Road》(2008)。
.
劇中,艾波與法蘭克是一對看起來再標準不過的美國中產夫婦,育有一對子女,生活在富裕的郊區。艾波一肩扛起家務與教子職責,是典型的家庭主婦,法蘭克則在一間公司負責銷售,無疑是典型的上班族。不過在外界看來幸福的表象下,兩人都存在種種鬱悶與失落。
.
剛滿30歲的法蘭克意會到自己將會與父親一樣,成為企業底下的無名螻蟻,平凡度過一生,為了排解煩憂,甚至在外偷情。艾波看破了丈夫的心思,提議他放下工作、賣掉房子,一起去巴黎討生活,也說可以換自己出外工作,支撐家計,表現自己也存在事業心。法蘭克起先斥之為天方夜譚,但很快也轉念了。這對夫婦決定要對平淡的生活下了一張戰帖,走向革命之路。但如此劇烈的轉變,卻或許成為一切悲劇的開始。
.
許多人戲稱,如果傑克沒有死,這就是他們的婚後生活。嚴格來說,這樣的說法忽略了故事時代、兩人社會階層的差異,不過這部作品的確提供了入戲太深的觀眾有了一層想像的空間。稍縱即逝的愛情永遠使人銘記,但恆久的婚姻關係卻是不斷地消磨愛情的過程。李奧納多曾說自己一再拒絕任何要求他與凱特主演浪漫愛情故事的邀約,但他卻同意演出了《真愛旅程》,或許正是因為這部雖然關於愛情,但卻一點兒也與浪漫扯不上關係。
.
畢竟這根本是一部婚姻恐怖片。
.
在現實中,李奧納多曾說自己不相信婚姻。而凱特雖然在走出摯愛史蒂芬.特雷德之死的痛楚,也走進了婚姻,但當時的她與丈夫之間也存在掙扎。《真愛旅程》的拍攝對於這對夫婦而言是異常艱難的,凱特坦言,一邊與最好的朋友李奧納多出演性愛戲,一邊則是導演老公在旁監看,實在很難覺得自然。
.
山姆.曼德斯後來回應媒體,說當你每天在片場花14個小時觀看關於夫婦爭吵的場面,回家之後,你最不想做的事情就是吵架。不過也在這部作品幫助凱特在金球獎封后之後的一年,兩人便宣告離婚。媒體隨之爆出這段婚姻的結束,是因為曼德斯與女星蕾貝卡.霍爾(Rebecca Hall)有染。隨後兩人也不懼外界眼光,公開交往。
.
在此之後再回頭看《真愛旅程》,總是不免覺得毛骨悚然,戲劇中的虛構故事,似乎總是能在現實當中應驗。現在的凱特依然相信婚姻,走進了人生第三段、也是目前最長的一段婚姻關係。而根據2020年一個非正式的統計,李奧納多從影以來共與將近60位女性交往或傳出緋聞,依然是好萊塢掛頭牌的花花公子。
.
所以,許多人經常問,為什麼凱特與李奧納多不考慮攜手相伴?就也別再問了,答案也許盡在《真愛旅程》之中。
.
myVideo 影音隨看 《真愛旅程》線上看
7/31前可以免費兌換觀賞:https://pse.is/3jwg6p
#真愛旅程 #myVideo #凱特溫絲蕾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
赫子銘離婚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因應肺炎疫情,從明日開始全國各級學校停止到校上課,許多公司則在本週實施遠端工作,我也不例外。
想起平常工作日,中午、晚上部分時間都待在電影院看試片、特映,此模式瞬間消失,才進入居家工作第二天,就有點懷念在電影院做夢的時候。不過,防疫期間在家時間變長,也總算趁上週末開始看《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第一季,希望追完第八季之後,台灣的疫情也穩定受控了。
在暫時沒有新片能看的狀況,且相信大家目前都在串流平台找片子,有鑑於此,這陣子就不定期上來和大家聊聊我非常喜歡,且能在串流平台看到的電影,推推舊文,刷刷存在,提醒舊雨新知這些電影或重溫,或新看,都是非常好的選擇。
今天推薦的第一部串流電影,是 #Netflix 的《#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
關於離婚的故事,美國導演諾亞鮑姆巴赫在 2005 年拍出《親情難捨》,以孩童、青少年視角,遙望父母的分居與離異,側寫中產階級知識份子的家庭失能,同時散發濃厚的紐約情懷,奠定日後創作「諾亞鮑姆巴赫式」城市悲喜劇的基調。
14 年後,2019 年,諾亞鮑姆巴赫似乎再度回憶童年往事並深刻挖掘過往婚姻(與珍妮佛傑森李的離婚),透過成年人視角(同樣是知識份子),緩慢描繪一幅分崩離析的當代美國家庭肖像,這次擦掉稚氣、糅合不解,洗滌出的是成熟、餘韻綿延的《婚姻故事》。
此作開頭第一場落淚戲便十分出眾,飾演劇院表演者的史嘉蕾喬韓森表示表演舞台劇感覺不對,無法掉淚,但經過亞當崔佛在家中的「筆記指點」後,一轉身、一別頭,眼淚潸然落下──諾亞鮑姆巴赫透過此場戲道出現實生活的情緒比偽裝演戲更為真實的寓意。
兩人搖搖欲墜的關係對比這場戲中戲更教人鼻酸、更值得落淚。情緒穿過景框,透向觀眾,看戲的我們立刻感同身受,角色頓時立體鮮明。從此細節探究,諾亞鮑姆巴赫的劇本、場面調度令人印象深刻,這場戲同時揭示片中角色處境,揭開往後風暴的帷幕。
《婚姻故事》是一部匠心獨具的作品,諾亞鮑姆巴赫不斷透過場域符號映照角色心境,東岸紐約、西岸洛杉磯兩大城市的對比自然顯而易見,高大的亞當崔佛在擁擠的紐約反而怡然自得,嬌小的史嘉蕾喬韓森在寬闊的洛杉磯才有一片天地。甚至亞當崔佛在洛杉磯停車場的格格不入、小孩周旋在父母間的拉扯(趕時間與殺時間)、紐約地鐵與洛杉磯家中的對坐等細節,都不斷塑造角色的尷尬與對立,這點在過往諾亞鮑姆巴赫的作品《愛上草食男》中也有相同設定。班史提勒從紐約移至洛杉磯,中年人不合時宜的感觸油然而生。
很多人會說諾亞鮑姆巴赫與伍迪艾倫的神韻極其類似,兩位名導同樣是出生於布魯克林的猶太人,在伍迪艾倫的作品中也總是能窺見紐約和洛杉磯的兩地對比,皆帶著知識份子的焦躁與呢喃(艾倫更偏好碎念),聚焦於個人對生活的不滿及渴望。
伍迪艾倫的《曼哈頓》遙相對望諾亞鮑姆巴赫的《紐約哈哈哈》(也有賈木許《天堂陌影》的味道);我認為《婚姻故事》也有些許《安妮霍爾》的影子──不同的是,艾倫完全放棄洛杉磯,遠走而避之,鮑姆巴赫雖然委屈,但終究接納了洛杉磯(因為兒子)。
事實上,除了伍迪艾倫,諾亞鮑姆巴赫與好友魏斯安德森也相互影響──我們或許可以將魏斯安德森的《海海人生》(諾亞鮑姆巴赫編劇)看作鮑姆巴赫執導《青春倒退嚕》的前身,兩片同樣以「紀錄片導演」做為主角,並帶出「拍電影」的人生代價──不論是錢財、青春、家庭還是婚姻生活,更宏觀來看是生命的消耗。只不過《海海人生》與《青春倒退嚕》場域分別在「海洋」和「紐約」呈現,但從劇本來看,無論是「原始」或「文明」,兩片都交出精彩敘事。
話說回頭,《婚姻故事》中場域與心境相呼應的設計,真正精彩的還是在亞當崔佛於紐約工作室中,接到蘿拉鄧的那通律師電話。亞當崔佛聽著蘿拉鄧一字一句冷冽地描述事態發展,同時打開一扇又一扇的門,踏下一層接一層的階梯,階梯的隱喻在此也可窺見導演筆觸(《小丑》、《寄生上流》也做了同樣設計),暗示離婚態勢的急轉直下和一觸即發,人物在錯綜複雜的場域中巧妙呼應剪不斷理還亂的事件,諾亞鮑姆巴赫精準地利用影像說故事。
這場戲收在熙來攘往的紐約街頭,人聲、車聲鼎沸的大街讓「語言」喪失其功能(正如往後的言語爭執都毫無功能),諾亞鮑姆巴赫的鏡頭也瞬間與角色拉開距離,頗有《愛情,不用翻譯》結尾「失語感」的神來一筆,只不過地點從東京置換成紐約,人物從史嘉蕾喬韓森變成亞當崔佛。
而「嗅覺」與「聽覺」的影射,在《婚姻故事》中也值得一提:當一行人在蘿拉鄧的律師事務所中對峙拉扯時,蘿拉鄧吹捧了亞當崔佛的執導作品,能將「吐司」香味具象化,讓觀眾彷彿身歷其境。緊接下一場戲,亞當崔佛與律師在密閉空間商討對策,不尋常的靜默則透過滴答聲提示角色的焦急心境,「時鐘」聲響同樣具象化,也讓觀眾有了身歷其境的效能,強烈感受現場僵局。吐司與時鐘,我視做諾亞鮑姆巴赫的高明自捧(雖然可能也無此意)。
此外,諾亞鮑姆巴赫在《婚姻故事》中,一如既往地成功掌握悲劇裡的喜劇元素,將兩者的轉折與戲劇性拿捏得恰如其份。諸如亞當崔佛開頭首度到洛杉磯,與妮可的妹妹在嘲笑英國腔調時,才終於「碰巧」發現離婚聲明;又或是近尾聲時,在過往取悅小孩的滑稽魔術中,「碰巧」失手將利刃劃開皮肉,頓時血花四濺,在純淨白門上留下血污(與白牆破洞的暗示相呼應)──正如同這場婚姻中的離婚官司,令人不忍直視,卻又無法忽視,只能胡亂止血,並留下疤痕,束手無策地倒下。
悲劇總是在喜劇中誕生,人們也總是笑著笑著就哭了,諾亞鮑姆巴赫舉重若輕地將喜劇轉化成悲劇,刻骨銘心,血淋淋的烙印在角色與觀眾腦海中,揮之不去。且這些設計,並未有鑿痕過深、過於匠氣之感,因為這些正如同你我生活般,如此貼近。
《婚姻故事》的好,說到底還是要歸功於如手術刀般的犀利的對白,以及兩位演員各自交出影史留名的演技。藍迪紐曼譜寫的原創配樂也有畫龍點睛、烘托情緒的效能,演技的部分以及蘿拉鄧揭露「父權」的台詞便不再贅述,畢竟每個人都能感受那樣的強大演出,且對此讚揚演技的文章應該也夠多了。
而諾亞鮑姆巴赫曾說:「在寫作時盡量不分析角色,但我對我的生活有很好的分析能力,我認為生活是電影的素材。」細膩觀察自身經驗,同時用大量的生活細節堆疊出影像作品,且不顯得枯燥與乏味,正是編導的功力──最令人喜歡的是透過法律攻防,進而提煉出真實人性及失能的婚姻生活,如同《從前,有個好萊塢》以及《愛爾蘭人》,各自用細節換來強勁的敘事力道,不嫌笨重。
觀看諾亞鮑姆巴赫的作品時,也總是能找到一些致敬:《紐約哈哈哈》我們感受到楚浮的《夏日之戀》,配樂則用了李歐卡霍在《壞痞子》中使用大衛鮑伊的〈Modern Love〉,也能在廢青們的家中看見楚浮《零用錢》的海報;而《親情難捨》中在對白中出現高達的《斷了氣》,這次的《婚姻故事》則能看見英格瑪柏格曼《婚姻場景》片名的壁掛和《芬尼與亞歷山大》的相似構圖。諾亞巴赫在小地方從來不吝於展現自己的品味與喜好,也替影迷增添另一層趣味。
從首部劇情長片《瘋狂二十年華》開始,諾亞鮑姆巴赫的電影就流露出一股知識份子的氣質和獨有的焦慮,或許是爸媽皆為文學家的薰陶,培養出的深厚文學底蘊。而無論是剛畢業對未來徬徨的大學生,抑或是逐漸走向陌路的夫妻,都在諾亞鮑姆巴赫手中的筆、肩上的鏡頭中極俱可視性。而這次藏在《婚姻故事》底下的焦慮,終究是「愛」與「被愛」的本質;「自我實現」和「他者羈絆」的互動關係,諾亞鮑姆巴赫此次梳理「人」的核心,同時拆解「兩性」,透骨入心。
最終,片尾重返「萬聖節」,在孩子獨白中念出開頭的告白信,完整收束,同時透過史嘉蕾喬韓森的溫暖善意(讓出孩子的一天),給出這對男女有可能的和解,並且於本該狂歡的節日提醒世人:該繫好鞋帶,拍拍鞋身,縱使曾經親情難捨,仍須各自轉身,踏往未知的遙遠彼方。
赫子銘離婚 在 地下電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地下短評】《#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
關於離婚的故事,美國導演諾亞鮑姆巴赫在 2005 年拍出《親情難捨》,以孩童、青少年視角,遙望父母的分居與離異,側寫中產階級知識份子的家庭失能,同時散發濃厚的紐約情懷,奠定日後創作「鮑姆巴赫式」城市悲喜劇的基調。
14 年後,2019 年,諾亞鮑姆巴赫似乎再度回憶童年往事並深刻挖掘過往婚姻(與珍妮佛傑森李的離婚),透過成年人視角(同樣是知識份子),緩慢描繪一幅分崩離析的當代美國家庭肖像,這次擦掉稚氣、揉合不解,洗滌出的是成熟、餘韻綿延的《婚姻故事》。
此作開頭第一場落淚戲便十分出眾,史嘉蕾喬韓森道出表演舞台劇感覺不對,無法掉淚,但經過亞當崔佛在家中的「筆記指點」後,一轉身、一別頭,眼淚潸然落下,鮑姆巴赫透過此場戲道出現實生活的情緒比偽裝演戲更為真實的寓意,兩人搖搖欲墜的關係對比這場戲中戲更教人鼻酸、更值得落淚。情緒穿過景匡,透向觀眾,看戲的我們立刻感同身受,角色頓時立體鮮明,從此細節探究,諾亞鮑姆巴赫的劇本、場面調度令人印象深刻,這場戲同時揭示片中角色處境,揭開往後風暴的帷幕。
《婚姻故事》是一部匠心獨具的作品,諾亞鮑姆巴赫不斷透過場域符號映照角色心境,東岸紐約、西岸洛杉磯兩大城市的對比自然顯而易見,高大的亞當崔佛在擁擠的紐約反而怡然自得,嬌小的史嘉蕾喬韓森在寬闊的洛杉磯才有一片天地,甚至亞當崔佛在洛杉磯停車場的格格不入、小孩周旋在父母間的拉扯(趕時間與殺時間)、紐約地鐵與洛杉磯家中的對坐等細節,都不斷塑造角色的尷尬與對立,這點在過往鮑姆巴赫的作品《愛上草食男》中也有相同設定,班史提勒從紐約移至洛杉磯,中年人不合時宜的焦慮感油然而生,也都能嗅出紐約-洛杉磯之於伍迪艾倫的氣味(也同樣是布魯克林出生的猶太人),之後再出文章細說。
場域與心境相呼應的設計,真正精彩的還是在亞當崔佛於紐約工作室中,接到蘿拉鄧的那通律師電話,亞當崔佛聽著蘿拉鄧一字一句冷冽地描述事態發展,同時打開一扇又一扇的門,踏下一層接一層的階梯,階梯的隱喻在此也可窺見導演筆觸(《小丑》、《寄生上流》也做了同樣設計),暗示離婚態勢的急轉直下和一觸即發,人物在錯綜複雜的場域中巧妙呼應剪不斷理還亂的事件,諾亞鮑姆巴赫精準地利用影像說故事。
這場戲收在熙來攘往的紐約街頭,人聲、車聲鼎沸的大街讓「語言」喪失其功能(正如往後的言語爭執都毫無功能),鮑姆巴赫的鏡頭也瞬間與角色拉開距離,頗有《愛情不用翻譯》結尾「失語感」的神來一筆,只不過地點從東京置換成紐約,人物從史嘉蕾喬韓森變成亞當崔佛。
而「嗅覺」與「聽覺」的影射,在《婚姻故事》中也值得一提,當一行人在蘿拉鄧的律師事務所中對峙拉扯時,蘿拉鄧吹捧了亞當崔佛的執導作品,能將「吐司」香味具象化,讓觀眾彷彿身歷其境,緊接下一場戲,亞當崔佛與律師在密閉空間商討對策,不尋常的靜默則透過滴答聲提示角色的焦急心境,「時鐘」聲響同樣具象化,也讓觀眾有了身歷其境的效能,強烈感受現場僵局,吐司與時鐘,我視做諾亞鮑姆巴赫的高明之筆(雖然可能也無此意)。
且諾亞鮑姆巴赫仍舊在《婚姻故事》中成功於悲劇中掌握喜劇元素,將兩者的轉折與戲劇性拿捏的恰如其份,諸如亞當崔佛開頭首度到洛杉磯,與妹妹在嘲笑英國腔調時,才終於「碰巧」發現離婚聲明,又或是近尾聲時,在過往取悅小孩的滑稽魔術中,「碰巧」失手將利刃劃開皮肉,頓時血花四濺,將純淨白門留下血污(與白牆破洞的暗示相呼應),正如同這場婚姻中的離婚官司,令人不忍直視,卻又無法忽視,只能胡亂止血,並留下疤痕,束手無策地倒下。
悲劇總是在喜劇中誕生,人們也總是笑著笑著就哭了,鮑姆巴赫舉重若輕地將喜劇轉化成悲劇,刻骨銘心,血淋淋的烙印在角色與觀眾腦海中,揮之不去,且這些設計,並未有鑿痕過深、過於匠氣的嫌惡之感,因為這些正如同你我生活般,如此貼近。
《婚姻故事》的好,說到底還是要歸功於如手術刀般的犀利對白以及兩位演員各自交出影史留名的演技(蘿拉鄧也畫龍點睛),演技的部分不再贅述,畢竟每個人都能感受那樣的強大演出,且對此讚揚演技的文章應該也夠多了。而鮑姆巴赫曾說:「在寫作時盡量不分析角色,但我對我的生活有很好的分析能力,我認為生活是電影的素材。」細膩觀察自身經驗,同時用大量的生活細節堆疊出影像作品,且不顯得枯燥與乏味,正是編導的功力,最令人喜歡的是透過法律攻防,進而提煉出真實人性及失能的婚姻生活,如同《從前,有個好萊塢》以及《愛爾蘭人》,各自用細節換來強勁的敘事力道,不嫌笨重。
觀看諾亞鮑姆巴赫的作品時,也總是能找到一些致敬,《紐約哈哈哈》我們感受到楚浮的《夏日之戀》,配樂則用了李歐卡霍在《壞痞子》中使用大衛鮑伊的〈Modern Love〉,也能在廢青們的家中看見楚浮《零用錢》的海報;而《親情難捨》中在對白中出現高達的《斷了氣》,這次的《婚姻故事》則能看見英格瑪柏格曼《婚姻場景》片名的壁掛和《芬尼與亞歷山大》的相似構圖,鮑姆巴赫在小地方從來不吝於展現自己的品味與喜好,也替影迷增添另一層趣味。
從首部劇情長片《瘋狂二十年華》開始,諾亞鮑姆巴赫的電影就流露出一股知識份子的氣質和獨有的焦慮,應是爸媽皆為文學家的薰陶,培養出深厚的文學底蘊,而無論是剛畢業對未來徬徨的大學生,抑或是逐漸走向陌路的夫妻,都在鮑姆巴赫手中的筆、肩上的鏡頭中極俱可視性,而這次藏在《婚姻故事》底下的焦慮,終究是「愛」與「被愛」的本質;「自我實現」和「他者羈絆」的互動關係,諾亞鮑姆巴赫此次梳理「人」的核心,同時拆解「兩性」,透骨入心。
最終,片尾重返「萬聖節」,在孩子獨白中念出開頭的告白信,完整收束,同時透過史嘉蕾喬韓森的溫暖善意(讓出孩子的一天),給出這對男女有可能的和解,並且於本該狂歡的節日提醒世人,該繫好鞋帶,拍拍鞋身,縱使曾經親情難捨,仍須各自轉身,踏往未知的遙遠彼方。
#長評之後出
#非常愛婚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