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鴿子放鴿子!英國5千隻賽鴿比賽途中失蹤 訓鳥師集體崩潰
#水獺編:雖然很抱歉 但小編還是笑出來了
#鴿子 #失蹤 #訓鳥師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以《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奪下台北電影獎與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傅榆,近來獲得極大矚目。訪談時,她提到以前朋友幫她做過抽牌心理測驗,傅榆拿到的牌是叢林,意味雜亂,但朋友說,不該害怕自身的雜亂,因為會有許多可能性發生。 家庭背景是鐵藍(國民黨)陣營的傅榆,因為種種事件,包含小學時因不懂台語被排擠的心理創傷,...
賽鴿 國家 在 紀錄觀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就是今天!!
DOC DOC工作坊報名今天就要截止了,七小時後就起手無回。
來看看講師有誰
▶ 沈可尚 導演
重要作品包含紀錄片《噤聲三角》《賽鴿風雲》《野球孩子》《小城》《遙遠星球的孩子》《築巢人》、《幸福定格》,其作品曾入圍坎城影展、瑞士真實影展、山形影展等;並屢獲多項重要獎項肯定,包含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台灣首獎、台北電影獎首獎、亞太影展最佳紀錄片、紐約電視金獎、金鐘獎、金馬獎等。
▶章夢奇 導演
最新作品昨天宣布入圍亞洲最重要的紀錄片影展 山形影展 亞洲新力單元,還順道在影展回顧了一下前作。
夢幻陣容,今年錯過要再等365天!別猶豫了~趕快手刀報名吧!!
【TIDF EVENT】2019第十屆DOC DOC紀錄片工作坊 #講師介紹 PART II: #沈可尚
台灣備受注目的新生代導演,創作能量豐沛。其創作涵蓋紀錄片/劇情片/實驗片等多元化面向。早期學生作品《與山》即入圍坎城影展正式短片競賽單元,之後進入紀錄片領域,每有作品推出,無論在內容、形式上均令人驚豔,並獲得國內外各大影展獎項肯定,包括《野球孩子》、《築巢人》、《幸福定格》等。
2019第十屆DOC DOC工作坊,將於8月29日至9月1日,在府中15舉辦,邀請到 #沈可尚導演,和民間記憶計劃的 #章夢奇導演 共同參與! 沈可尚導演將帶領「作品素材/片段放映及討論」的環節,與全體學員和講師共同討論創作的方向與本質!
▶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2019年8月2日(五)23:59止
▶ 活動日期:2019年8月29日(四)至9月1日(日)10:00-21:00
▶ 報名簡章:https://www.tidf.org.tw/zh-hant/events/64775
【聯絡方式】
tidfdocdoc@gmail.com
Tel: 02-2395-6556
電洽請於上班時間10:00-12:00, 13:30-18:30
指導單位: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主辦單位:國家電影中心 Taiwan Film Institute、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TIDF
共同主辦:電影創作聯盟 | TOFU、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協辦單位:府中15 (Fuzhong 15)、Taiwan Docs
#TIDF #DOCDOC #紀錄片工作坊 #沈可尚
賽鴿 國家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紀錄片導演 No.93 沈可尚
「我一直以來對紀錄片的態度就是 其實紀錄片它是在處理個人的問題 不管你輻射到這個世界的任何一個題目 它終究是在處理一個作者自己的問題」___沈可尚
「I have always been at the attitude of the documentary. Actually, the documentary is dealing with personal problems. No matter what topic you radiate into the world, it is dealing with an author’s own problem.」
【現場,充滿不確定性】
攝知名紀錄片導演沈可尚,說起話來總是誠摯、深入,不避閃任何無可預期的可能,他似乎永遠活在當下,活在此時此刻他切實存在的現場,嚴厲且不放過自身,保持反省、觀察與思索的最大動能。而這也是他拍片時的要求,他要的是充滿變動與不確定性的現場緊張感,那種不知道會拍出什麼的、更有機的狀態,他以為是創作的動力,也是他電影裡最不能抽離的元素。沈可尚要反覆確認作品裡的作者性,反覆確認它與自己生命的關連。
拍《築巢人》的緣起,或與沈可尚作為父親有關,他對父親這個角色充滿好奇,他想要探究怎麼樣才能算是一名好父親。當他進入拍攝後,經由那位照顧自閉症兒子的父親,理解到父親的各種壓力。面對困難的愛,人是會難以喘息的,是難免想要逃走的。沈可尚將父子之間隱隱的緊張感,轉由聲音去表現,而不是畫面,讓獵奇性轉換掉,使觀眾更能專心傾聽那名父親的心裡話,不只是政治正確或片面地要求父親拿出該有的模樣,反倒有可能全面認識父親角色的尷尬與不安。
《日日喃喃》(收錄於三段式紀錄片《來得及說再見》),其中拍攝了一對夫婦,教授丈夫重病將要辭世,初始的形式是他們的訪談,但沈可尚對於兩人的對答如流感覺怪異。他認為,人沒有那麼全知,面對疾病與死亡,並非單純的邏輯與理性就可以應付。沈可尚認為,人不是應該的動物,而是感覺的動物。沈可尚乃改變紀錄形式,藉由受攝者在車上、走廊、醫院、教堂裡的各種喃喃自語,逐步逼近他們對生命的渴求,關於細瑣事物的嚮望,並重現照護者想要逃離的內在惶恐,再由此連結兩人一起面對現在的尷尬與回望。
《幸福定格》是沈可尚費時多年的新作,紀錄多組夫妻關於婚姻的看法與體悟。一開始是為了索查婚紗照的必要,而後因長久拍攝,再加上他自己也身在婚姻之中,乃有真實的觀照,不美化或追求愛情的誓約,重要的是日日當下,能不能直視漫長空洞生活的尷尬現實。而能夠接受各種夫妻間的焦慮因子,並試著找出人在心也在的可能性,就已經接近幸福的定義。
沈可尚認為,紀錄片不管輻射到哪一種議題,最終都在處理自己的個人問題。也因此,身為一名父親、兒子與丈夫,他透過三部近作,《築巢人》、《日日喃喃》、《幸福定格》,重新定義自身的角色。他在乎的是,每一當下他有沒有確實的存在。面對他的孩子,沈可尚在早餐與睡前時刻,必然現身,陪他們度過。作為兒子,當他每一次身在父親所在的醫院病房時,就是全心全意的置身現場。又或者是丈夫的角色,開車上班時或小孩就寢後,與妻子的日常對話,便是沈可尚坦率迎接幸福的最真實時刻。
小檔案
沈可尚,出生於台北,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知名紀錄片導演。2017年擔任台北電影節總監,試圖為影展找出新的定位與各種可能。
1999年曾以大學的畢業製作《與山》入圍法國坎城影展短片競賽單元,但此時他陷入低潮,因而轉至廣告界發展。在廣告界工作一段時間後,偶然有機會參與國家地理頻道「綻放真台灣」的紀錄片徵案製作,因而開啟紀錄片拍攝之路。
沈可尚陸續拍攝《野球孩子》、《賽鴿風雲》、《日日喃喃》等作品,2013年以《築巢人》獲台北電影節百萬大獎。深度探討婚姻機制的《幸福定格》於2018年上映,備受矚目。
導演/攝影:馬立群
採訪:沈眠
剪接 : 徐珮珊
ps 有字幕喔~請直接點選
請大家訂閱一影像頻道 多多支持 謝謝
👉Youtube:https://goo.gl/eadEpL
👉邀請大家分享
----------------------------------
Youtube:https://goo.gl/eadEpL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1imageart01/
MEDIUM:https://medium.com/@1imageart01
#沈可尚 #幸福定格 #紀錄片 #導演 #一影像 #7thDayFilm七日印象電影有限公司 #documentary
賽鴿 國家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以《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奪下台北電影獎與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傅榆,近來獲得極大矚目。訪談時,她提到以前朋友幫她做過抽牌心理測驗,傅榆拿到的牌是叢林,意味雜亂,但朋友說,不該害怕自身的雜亂,因為會有許多可能性發生。
家庭背景是鐵藍(國民黨)陣營的傅榆,因為種種事件,包含小學時因不懂台語被排擠的心理創傷,大學時期不加思索地隨口批評陳水扁而與好友爭吵,還有319槍擊案後在系上BBS回應嘲笑集聚總統府前抗議的泛藍選民的學長,而被歸類為藍蛆蛆,乃至於研究所時讀到靈魂偶像郭立昕撰文質疑,為何至今沒有人拍攝政治議題紀錄片等等,而逐漸走向獨立思索與政治、社會運動探索的道路上。
傅榆表示,得金馬獎時的獎致詞,並非表達立場,是希望讓不同邊的人也能聽見自己的感受,不是制約式認定與想像,如此或有可能產生真正的對話。她最大的理想與追求是,讓不同立場的人對話,進而理解彼此,甚至找到合作的可能性。
在318太陽花運動崛起、宛如救世主的陳為廷,以及憑著《我在台灣,我正青春》一書而聞名、孤狼也似地投身於台灣社會運動的中國來台學生蔡博藝,為《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的主要紀錄對象。
傅榆認為她像陳為廷、蔡博藝的母姊。陳為廷總是對他人介紹,傅榆是他的專屬攝影師。當她集中大部分心力拍攝蔡博藝紀錄短片時,陳為廷坦言有失落、類似吃醋的感覺,反之亦然,蔡博藝也有同樣的感覺。
前者後來因為性騷擾事件黯然退選,後者則是因為國籍身份在競選淡江大學學生會會長遭受各種刁難而失利。兩位社運明星企圖進入體制的挫敗,也就讓他們光芒頓失,再加上原來蓬勃開花的各種運動風氣,赫然緊縮,力量被切斷,預期造成巨大改變的希望,轉眼落空,傅榆於是大受打擊,陷入低潮。不同背景、但都在社運裡找到歸屬感、且希望讓對話與理解發生的他們,儼然孤兒,流浪在現實的震盪之間,無所適從。
既是知名紀錄片導演、也是七日印象電影負責人的沈可尚認為,不管是什麼樣議題的紀錄片,最終都是在處理作者自身的問題。他強烈地建議傅榆必須誠實面對自身,重要的不是關注陳為廷與蔡博藝何去何從,而是傅榆自己想要何去何從。
傅榆也就被逼得要誠實面對心理的狀態、往自己的內在方向探問,而不止是凝視陳為廷與蔡博藝。傅榆驚覺,原來令自己一蹶不振的落空,是由於自己把關於問題跟對答案的想像跟期待,都放在他們身上。一旦意識到自己過度依存陳為廷與蔡博藝,傅榆就明白,她必須回到自身,必須跟他們道別,切斷臍帶也似的精神連結,必須自己出發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答案。
專制是所有聲音不得大於上位者聲音,民主則是讓對話有最大可能性的機制。是以,縱使感覺失落與挫敗,傅榆仍然相信,沒有誰應該是敵人,所有人都活在共通的處境。而民主本就是遠久思維與堆積細微改變的長路,從來無法快速、立即。
小檔案
傅榆,1982年生於臺灣,紀錄片導演,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廣電系、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以《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獲得第20屆台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第55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並入圍該屆金馬獎最佳剪輯。
父親為馬來西亞華人,來台求學、定居,即所謂僑生;母為印尼華僑,9歲已隨家人移民台灣,父母婚後都定居台灣,並生下傅榆。父母認同中華民國與中國國民黨,雖非嚴格定義上的外省人,但自我認同極其相似;傅榆亦曾自謂,長於外省家庭中,家人崇拜宋楚瑜,卻又不是真正的外省人,與真正的台灣歷史脫節。
其作品有《蘇格拉底草莓論》(2006)、《大家一起照鏡子》(2008)、《百萬格子小富翁》(2011)、《123。草莓人》(2011)、《藍綠對話實驗室》(2012)、《我在台灣,我正青春》(2013)、《太陽・不遠─不小心變成總指揮》(2014)、《完美墜地》(2015)、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2018)、《不曾消失的台灣省》(2018)。
沈可尚,出生於台北,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知名紀錄片導演,現為台北電影節總監。
1999年曾以大學的畢業製作《與山》入圍法國坎城影展短片競賽單元,但此時他陷入低潮,因而轉至廣告界發展。在廣告界工作一段時間後,偶然有機會參與國家地理頻道「綻放真台灣」的紀錄片徵案製作,因而開啟紀錄片拍攝之路。
沈可尚陸續拍攝《野球孩子》、《賽鴿風雲》等作品,2013年以《築巢人》獲得台北電影節百萬大獎。2017年擔任台北電影節總監,試圖為影展找出新的定位與各種可能。深度探討婚姻機制的《幸福定格》於2018年上映,備受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