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為你解讀的書叫《貨幣野史》。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本書的主題,我會說是「找回丟失的貨幣常識」。
什麼是貨幣常識呢?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貨幣是一種特殊商品,它是在經濟發展中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交換媒介。比如說,在原始社會里,有人種田,有人打獵,有人採摘,他們一開始是直接交換彼此的產品,但很麻煩,於是慢慢約定,用某種貴金屬作為交換的中介,形成了貨幣。這就是一般經濟學告訴我們的常識。
但這本書告訴你,這個常識是錯的。書中說到,按人類學家的考察,歷史上不存在物物交換的經濟,更不用說由物物交換演變來的貨幣;相反,有很多證據表明,貨幣最初的形態是關於欠債的記錄,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比如,五千多年前蘇美爾人的債務記錄,近代英國使用的木條借據,太平洋的雅浦島上使用的石頭貨幣,乃至今天銀行系統中流動的電子數據,都能證明貨幣是一種信用債務記錄,而不是我們常說的交易媒介。
這裡需要提醒的是:信用和債務是同一件事的兩個方面,債務表示負擔,信用強調償還,它們都代表欠債,因此在很多時候可以互換,比如信用卡就是債務卡,信用記錄就是債務記錄,信用擴張就是債務擴張,等等。
那麼關於貨幣是信用的觀點是怎麼弄丟的呢?作者指出,在17世紀的英國,發生過一場關於貨幣鑄造的大辯論,當時德高望重的思想家洛克認為,貨幣作為商業活動的工具,價值要固定,標準要統一,他不認可貨幣是信用,而相信貨幣是金銀,這種觀點贏得了辯論,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經濟學的創始人亞當·斯密把它寫在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國富論》中,一直流傳到今天,成為經濟學的常識,也成為經濟學的一個失誤。
這本書的作者菲利克斯•馬汀,有經濟學、古典學以及國際關係等多個學位,所以這本書不像一般經濟學著作那麼嚴肅,而是很有戲劇性。比如上面提到的貨幣常識的丟失,書中稱之為「謀殺案」,不過作者認為,洛克否定正確的貨幣常識是無心之舉,所以將它定性為「意外死亡」,充滿了故事色彩。這本書的英文標題叫「Money:The Unauthorised Biography」,被翻譯為「貨幣野史」,充分反映了這一點。
按這本書的觀點,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重大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這有什麼用呢?用一位讀者的話說,魚恐怕永遠也不能操縱水的流向,但它明白了自己曾經逆流而動的徒勞,才會去嘗試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東西,讓事情變得更好。這就是認知的價值。
接下來,我就分三個部分為你解讀這本書:第一,為什麼說貨幣的本質是債務記錄,而不是交易媒介;第二,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
第一部分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 貨幣的本質是什麼?說起這個問題,很多人憑借在書本上學過的知識,也能說出個一二三來,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在原始經濟中,貨幣是不存在的,只有物物交換,效率很低。因為你必須找到一個交換對象,他有你想要的東西,你有他想要的東西,兩方面湊齊才行。這個困難讓人們產生了對交易媒介的需要,比如貝殼、金銀、銅錢等等,你可以賣出商品賺取它,又可以用它來購買一切物品,並且可以囤積起來,作為今後的財富。這就是貨幣的由來。它的本質是交易媒介。
這套理論流傳廣泛、深入人心,因為它符合我們的邏輯想象,並有權威認證。早在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提出這種觀點,17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洛克也堅持這種觀點,最重要的是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經濟學奠基之作《國富論》中發展了這套理論,被後來的經濟學著作沿用,成了經濟學的標準常識。
當然,它有時也會受到懷疑,比如經濟史上有個著名的「拿石頭當錢」的案例,就對這種常識構成了挑戰。案例說的是在太平洋西部,接近菲律賓的地方有一個島叫雅浦島,當地人過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島上只有三種產品——魚、椰子和海參,沒有農作物,幾乎沒有藝術品和手工製品,很少跟外界貿易,可以說是現代人眼中的原始社會。
按理說,這種地方最可能看到物物交換的景象,但恰恰相反,雅浦島有一套高度發達、與眾不同的貨幣,學術上叫「費幣」(中文是浪費的費)。這是一種又大又厚的石輪,直徑從1英尺到12英尺不等,中間有一個洞,可以插進木棒進行運輸。一開始人們認為,當地人選擇這種貨幣形式是為了防盜,因為它不易攜帶,就不會成為偷盜的目標。
但後來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在雅浦島上,交易計算的是彼此的債務,用債務抵消,餘額在以後的交易中再結算。即便到最後結算的時候,如果需要轉移的費幣太大,不容易搬動,它還是會留在原處。這個案例引起了人類學家和經濟學家的注意,它不僅對貨幣起源的常見理論提出了挑戰,還引發了貨幣到底是什麼的懷疑。
一般理論認為,貨幣是一件「東西」——是從眾多商品中選出來的,充當中介起到方便交易作用的特殊商品。但雅浦島的費幣並非如此,通常這些石頭比交易的物品更難移動,在大多數交易中根本沒有被交換過,因此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商品交換媒介,更像是一種信用記錄和債務清算手段。
那麼,雅浦島的狀況是不是特例呢?隨著更多的研究和證據出現,人們發現它不是特例,而是普遍現象。
比如,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中東兩河流域,就有了記錄債務的貨幣技術。考古發現當時的帳簿上有一種叫謝克爾的記賬單位,它記錄了商品、勞動和法律懲罰等各種事物的價格,比如每個月的勞動價值是1個謝克爾,租一輛牛車每天要支付1/3謝克爾,扇別人的耳光要罰款10個謝克爾,等等。這種經濟既不是物物交換,也不靠鑄幣支持,而是靠虛擬的債務和收入記賬系統來運作。這時候貨幣充當的是計量單位和債務記錄,而不是一種商品。
又比如在公元12世紀,英國出現了用木條作憑證的支付系統,人們在木條上鑿出凹口,以記錄貨幣單位的數量,將它一分為二,債權人和債務人各拿一根。債權人那一根可以作為支付憑證流通,當有人把代表債權的木條拿到債務人跟前要求償付時,兩根木條上的切口必須匹配。這種獨特的支付系統,在英國持續了幾百年之久。
今天的銀行體系,更能體現貨幣是信用和債務的特點。這一點我在《現代貨幣理論》這本書的解讀中談過,這裡就不展開說,只做簡單的概括,那就是:銀行通過批准對企業或個人的貸款,能夠憑空創造出新的貨幣,這些貨幣的本質,就是企業或個人的信用(債務)記錄。
總之,這本書通過引用一系列證據和研究,否定了傳統經濟學提出的,貨幣是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商品的觀點,比如美國學者喬治·道爾頓認為,如果將「以物易物」定義為沒有貨幣的市場交換,那麼從來沒有證據表明它是重要或主流的交易模式;劍橋大學的一位人類學家更是直截了當的說:「從來就沒有關於以物易物經濟的直接記錄,更不要說從這種體系中誕生貨幣了。」
那麼貨幣是什麼呢?這本書認為,貨幣是由債務記錄和清算系統構成的社會技術,它的核心是信用。傳統經濟學認為,有形的貨幣才是錢,信用和債務是以此為基礎衍生的虛擬現象;而這本書認為,信用和債務才是貨幣的本質,硬幣、鈔票、存款等等這些具體的貨幣,只是表徵,是用來跟蹤記錄經濟中債權債務關係的工具;打個比方,認為貨幣產生信用,就像說太陽圍著地球轉,那是錯誤的直覺,而認為信用產生貨幣,就像認為地球圍著太陽轉,這才是貨幣的常識和真相。
第二部分
那麼,這種常識和真相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呢?這要從一場辯論說起。因為17世紀的英國,出現了貨幣短缺,因此要重鑄貨幣,人們對此產生了分歧。
當時的英國,主要流通的是銀幣,它在使用中會磨損,還有人把邊角銼下來,鑄成新的硬幣牟利,這些殘缺的硬幣重量或成色不足,卻以法定面值在流通,於是就產生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也就是說,當人們發現成色不同的硬幣都以相同的面值流通,就會把沒有毀損的貨幣貯藏起來,只用那些不合格的劣幣進行交易,這樣就把良幣從市場中排擠出去。
結果就是,在17世紀60至90年代,硬幣磨損、偷銼剪切的現象在英國愈演愈烈,劣幣充斥於市場。到了1695年,大多數流通硬幣所包含的銀的成分,只有出廠時的一半左右,相同材質的銀塊的價格,比鑄成硬幣要高出近25%。另外由於當時的金、銀兌價不合理,英國的銀幣外流,導致貨幣短缺,嚴重影響了英國的商貿秩序和經濟發展。
於是,英國政府和議會開始醖釀重鑄貨幣,但對於如何重鑄,爭議很大,其中有兩位重要人物,一位是財政大臣威廉·朗茲,另一位是當時著名的哲學家約翰·洛克,提出了針鋒相對的意見。
財政大臣朗茲建議,把所有銀幣的面值都提高25%,新幣和舊幣同時流通。舊的劣質硬幣雖然重量和成色不足,但可以按面值流通,而新鑄成的優質貨幣,要麼將法定面值提高25%,要麼將實際含量降低20%。總之就是提高銀幣的法定面值,降低鑄幣的金屬含量,這樣可以讓人們願意把白銀送到鑄幣廠被收購,同時那些被私藏的優質銀幣也會重新進入流通,使銀幣短缺的狀況得到改善。
但另一方面,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洛克反對朗茲的意見。他認為白銀才是真正的價值來源,才能充當法定貨幣,貨幣必須保持固有的含銀量,才能維護貨幣的信譽,因此他反對降低鑄幣的含銀量。他主張按原來的重量和成色標準重鑄新幣,取代殘損的舊幣,而在新幣取代舊幣的過程中,由政府承擔損失。
他們的意見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貨幣觀。洛克認為貨幣是一種商品,貨幣的價值是由充當貨幣材料的金屬含量所決定的,因此不能隨意變動標準,這叫金屬主義;而朗茲認為貨幣的金屬含量不重要,重要的是貨幣標識,因為貨幣只是國家規定的計量符號,這個標準是可以變動的,這叫名目主義。換句話說,洛克認為錢是金銀,信用只是硬幣的延展;而朗茲認為錢就是信用,硬幣只是信用的物理表徵。這就是商品本位和信用本位的區別。
最後,這場辯論的結果是洛克的主張獲得了政府認可。1696年1月,英國議會下令,從當年6月起殘缺的硬幣不能再用。在此之前,它們可以用來繳納稅款或購買政府債券,仍然按法定面值計算,從7月起,就只能按貨幣中真實的含銀量以市場價回收。這樣,缺損的貨幣被收集起來,加上政府投入的白銀,按照標準的重量重鑄貨幣,整個過程持續了三年。
按照作者的觀點,朗茲的建議是正確的,而洛克的主張把事情弄糟了,但是沒辦法,他們的權威和影響力相差太遠。洛克不僅被後世認為是啓蒙時代最重要的思想家,被稱為「自由主義之父」,並且在當時也被看作英國議會制度的首席理論家,是名副其實的意見領袖。他不僅決定了英國鑄幣大討論的政策結果,也對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接下來誕生的古典經濟學理論中,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開始,洛克的貨幣觀就佔據了主導,按原書的話說,「在斯密和他的古典經濟學追隨者的作品中,出沒著一個幽靈:這就是約翰·洛克以及他那套貨幣自然主義。古典經濟學家對洛克的忠誠不可動搖:貨幣就應該是黃金或白銀。」正像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說到:「和其他商品比起來,金屬損耗較少,沒有任何東西比它們更抗侵蝕。此外,金屬還可以按任意數量分割成小塊……正是這種特性,讓金屬變成了最適合商貿和流通的工具。」
不僅如此,洛克對價值的認識,也就是「價值是物品的自然屬性」的觀點,對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影響深遠,它極大地簡化了理解經濟的任務。因為如果把價值看作天然的東西,那麼經濟學分析根本不用關心貨幣。貨幣只不過是為瞭解決交易不便的媒介,人們想要的不是它,而是可以用貨幣買到的商品。這樣一來,經濟學的分析最好是從忘掉貨幣開始,而去關注生產、分配、消費等「真實」的經濟問題,就像另一位經濟學家穆勒總結的那樣,「簡而言之,從本質上說,在社會經濟範疇中,不可能有比貨幣更不重要的東西了。」
就這樣,經濟學從創立開始,就把貨幣打入了冷宮,因為主流經濟學家認為,貨幣只是商品交換的媒介,不對經濟產生實質影響,這種觀點一直流傳到今天。而在《貨幣野史》這本書看來,這恰恰是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一個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解決經濟問題。
第三部分
那麼,運用新的貨幣常識,可以分析哪些現象、解決什麼問題呢?按照這本書的觀點,要想正確認識金融危機,保持社會穩定,就需要運用新的貨幣常識。
就拿過去幾十年來說,金融危機在世界各地層出不窮,從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到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再到2002年阿根廷主權債務危機,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這種動蕩並不是偶然出現,而是反復發生的。這種金融系統的不穩定,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這本書的作者認為,貨幣本身就有不穩定的特質,因為它總是傾向於產生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當債務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金融危機。
比如,在經濟景氣時,資產價格會上漲,導致投機增多,很多人將資產抵押成貸款,進一步買入資產,造成資產價格不斷上漲。而大量投機產生的債務,會讓投資者資金緊張,也就是收入不夠支付利息。當債權人開始要求償還時,負債累累的投資者必須賣掉資產來維持現金流,而這時候,已經沒有交易對手可以支付如此高昂的資產價格,因此出現拋售,導致資產價格跳水以及流動性緊張,最終造成金融危機。
更麻煩的是,金融危機會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為它會帶來收入下降和失業。2008年之後發生的「佔領華爾街」還算是溫和的,往前追溯問題更嚴重,比如2002年阿根廷債務違約引發的金融危機,造成社會騷亂和政局動蕩。1990年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導致房價、股價的大幅下跌,企業大面積破產,造成日本經濟「失去的二十年」。
對此,作者的建議是什麼呢,他在書中說到:
「許多國家目前的金融不平等到了無以為繼的地步——或者說它們的債務太多了。而且我也認為,目前嘗試逐漸減輕這些巨額債務的策略……在政治上是不可行的,在經濟上也不令人滿意。而如果參考梭倫書中的建議,我們就能提前處理這個問題,或者通過設計幾年的高通脹,或者通過直接重組債務的方式。」
你看,這裡提到了梭倫的建議,也就是梭倫的改革。公元前594年,梭倫被選為雅典的執政官,展開了一系列被後世稱為「甩包袱」的社會改革,其中首要的一條是取消債務。而所謂通過高通脹或重組債務來處理問題,就是作者認為,為了減少金融危機和社會動蕩的隱患,需要通過技術手段來減輕社會負債群體的負擔,甚至是大規模地赦免債務。
這種建議是異想天開嗎?不是,它有一定的歷史依據和現實基礎。
書中說到,古代中東地區就有這樣的傳統,在整個社會不能支撐債務負擔的時候,國王會宣佈,所有債務一筆勾銷。《聖經》中也有類似記載,在宗教歷史上,每四十九年的最後一個贖罪日結束後,叫「禧年」,這一年每個奴隸都可以重獲自由,每一塊土地都可以物歸原主,每一筆債務可以一筆勾銷,每個人都有機會重新開始。
正是按這個思路,1997年有人發起了「禧年債務運動」,要求取消貧困國家的債務,特別是那些發生飢荒、戰爭和瘟疫的國家,因為這些國家無力償還債務和支付利息,陷入了依賴債務的惡性循環,唯一的辦法是減免或者完全取消債務。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的事,在市場經濟中,遵守契約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則,這本書的作者為什麼還主張赦免債務呢?
這就要回到對貨幣的認識上來。傳統貨幣觀點認為,經濟價值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事實,貨幣的職責就是衡量它,但不能影響它。貨幣本位是政治公平的支點,就像物理天平的支點一樣,它必須固定在一個位置,才能保證測量準確。因此,遵守債務契約和尊重貨幣本位是一件順應規律、理所當然的事,不能違背它。
但是這本書認為,沒必要把經濟價值看作天然的事實,而應該看作是為了實現公正繁榮的社會而發明的概念。貨幣政策的終極目標不是貨幣穩定,而是實現一個公正繁榮的社會,既然如此,債務重組或通貨膨脹導致的違約或偏離貨幣本位,只要有利於社會穩定,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在《羊群的共識》這本書中有一個案例,似乎印證了作者的觀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冰島整個國家陷入了困境,因為之前他們大量擴張信貸,欠下了巨額債務,危機爆發後冰島三家最大的銀行破產,三十萬冰島人背負了上千億美元的外債,加上資本市場的虧損,平均每個人背負了上百萬美元的債務。於是,冰島政府決定重啓經濟,將危機時期產生的居民負債一筆勾銷,用三大銀行的稅款來補,受到舉國上下的熱烈支持。
結語
說到這兒,關於這本書的內容就快介紹完了,我幫你回顧一下它要回答的幾個重要問題。
首先是貨幣的本質是什麼?傳統經濟學認為,貨幣是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特殊商品。這也是我們大多數人所認為的常識,因為從小到大,幾乎每個級別的經濟學教科書,都是這麼說的。但是這本書告訴我們,這個常識是錯的。因為根據人類學家的考察,沒有發現大規模的物物交換的堅實證據,反而有大量的歷史研究表明,貨幣最初是以債務記錄的方式誕生的,它的核心是信用。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現代銀行通過借貸創造貨幣的機制,更是清晰無誤地展示了這一點。
其次是貨幣的這種常識,是怎麼在經濟學中被遺忘和顛倒的?這本書的作者認為,歷史的偶然造成了這個結果,因為17世紀著名的哲學家洛克,在一場重要的貨幣辯論中贏得勝利,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作者認為經濟學把貨幣看作交易媒介,把經濟看作是去掉貨幣之後的物物交換,進而認為貨幣在經濟中無關緊要,對我們看待經濟問題產生了極大的誤導。 只有把貨幣看作信用或債務,才能明白它對促進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對造成經濟波動影響巨大,這才是貼近現實的觀點。
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作者在書中談到了金融危機,他認為貨幣總是傾向於積累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是金融危機反復出現的根本原因,而要維護社會穩定,我們只能採用一些非常規的手段,比如赦免窮人的債務,這在西方有歷史和宗教的傳統,卻對「欠債還錢」的中國古訓構成了挑戰。
不過我認為,讀完了這本書,如果理解了貨幣是債務、同時也是信用的觀點,會對中國的另一句古訓「人無信不立」有更深的感悟。
過去我們通常認為,「人無信不立」是一種道德要求,跟人的物質利益沒有太大關係。而當我們知道貨幣就是信用之後,「講信用」似乎多了一層理由。它不僅是一種可貴的精神品質,並且會在某個時候給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這就是講信用的巨大價值。」
同時也有2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聞いて分かる投資教室,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タイトル:『ビットコイン・スタンダード:お金が変わると世界が変わる』 S・アモウズ (著), J・モーリス (その他), 練木照子 (翻訳) Amazonリンク:https://amzn.to/3tqdE2Y 時間選好に関する参考動画 https://youtu.be/F8zg7tiLqqs ...
貨幣本位 在 股市光明燈+手機診股app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資金行情何時結束?長線布局晶圓雙雄,專家提醒用指標看時機,一旦高於「這數字」要趕緊出場!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07/5045904?from=ednappsharing
貨幣本位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譚新強:Petrodollar已死 未來誰屬? Semidollar?EVBitcoin?電商人民幣?
早說過Covid疫情,將成為人類歷史的重要BC/AC分水嶺。雖然上周我已預測到OPEC跟俄國達成減產協議,仍未必能穩定油價,但仍想不到本周5月WTI期油,即馬上跌至前所未見的負37.3美元一桶!這不止是一次3sigma、甚至6sigma事件,是盤古初開以來從未出現過的AC無限sigma怪現象!
唯一可比喻的是從約十一二年前開始,全球開始出現負利率的怪現象,fiat currency(法定貨幣)卻是一個較抽象,純粹人為製造出來的概念,但石油是一件非常實在的商品,而且是代表能源的最重要商品。
有人甚至形容美元,自從1971年尼克遜總統把美元跟黃金脫鈎以後,已改為跟石油掛鈎,自此出現「petrodollar」一詞(另一定義為OPEC吸取了賣油收入,再循環出來購買資產和消費的美元)。這說法有點誇張,但也指出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石油,尤其OPEC,對全球經濟至高無上的影響。強如美國,也需因石油價格飛升帶來的通脹,而被迫放棄從二戰後一直沿用着,以美金等如黃金為本位的Bretton Woods系統。整個上世紀70年代,全球經濟可說被OPEC玩弄於股掌之上,開始墮進惡性高通脹的漩渦,後來更逐漸演變成低增長,但高通脹、高失業率,更差的滯脹(stagflation)局面。這情况一直維持至1981年,美國總統列根上台後,加上聯儲局主席Paul Volcker的支持,一齊下定決心打擊通脹,加息至17厘,寧願放棄經濟增長,都在所不惜。
後來到了1990年代,蘇聯解體,OPEC失去軍事上最大靠山,所以必須改為靠攏美國,自此,OPEC的影響力開始加速下降。後來俄國也逐漸成為重要產油國,再加上近十年的美國頁岩油革命,OPEC的所謂cartel(卡特爾)壟斷權,已名存實亡。
油價閃崩有兩大原因
即使如此,石油價格也不至於跌至比零更低的負數吧!况且跌得最厲害的是質量最好的West Texas Intermediate,而非以中東產品為主的Brent crude(暫仍站在約20美元)。首先油價跌至負數,當然並不代表石油已變為毫無價值的東西,即使全球經濟對石油的倚賴確在逐漸減少,但也不可能馬上完全放棄。這次油價「閃崩」有兩個主要原因。
首先是個簡單的技術性原因。WTI與Brent,兩種期油合約有個重要分別,Brent是用現金結算,而WTI則是需要用實貨(physical)結算的。但似乎大部分WTI參於者都只是金融炒家,並非用家,所以到了臨近本周二,5月合約到期時,明顯很多炒家擔心實貨交收問題而決定斬倉或被斬倉,導致價格急速下跌。加上近日幾乎所有儲油設施早已滿倉,包括海上油輪,所以如接貨,每月儲油成本大增,導致期油曲線出現非常陡峭的contango(正價差)現象。除此,據聞最大石油ETF──USO(佔期油巿場30%),在到期前兩周已必須地掉倉至6月期油合約,其他炒家亦知道此事,所以就趁勢推高6月合約,以及同時推低5月,加劇contango形態。USO為免倒閉和重複負油價危機,最近修改投資策略,容許分散投資至較遠期合約,並暫停發行新股。
第二,最重要的當然還是基本面上的需求問題。原本全球每日石油用量約1億桶,現在因Covid疫情的經濟停頓而跌了30%,即使OPEC跟俄國願意減產1000萬桶,也無濟於事。生產石油固然有成本,但停產也不容易,很多時候,因為需要現金流,即使虧本,油公司仍寧願繼續生產。另外有些油井是靠天然壓力噴出來的(gusher),地質學上不容易完全停產。過去出現過一些大型blow out意外,例如最有名,2010年4月的Deepwater Horizon意外,需時3個多月才停止漏油。在蘇聯,1966年的一次氣井大爆炸意外,持續數年仍未能遏止,據報道,最後出動了30公噸的地下核爆,才停止了漏氣和火災!
石油供過於求至少維持數月
我估計供過於求的現狀將維持最少數個月。跟股市一樣,短期內低位可能已出現,近日特朗普再發功,除早前曾說將啟動SPR(戰略儲備)機制購買石油,但這做法也限於約每天50萬桶的容量,前天他更說如伊朗炮艇在波斯灣有任何動靜,已下命令可隨時發動攻擊,摧毀敵艦。明顯這番話並非真的想對伊朗,目的是要托油價,短期內亦有點效,周三反彈了近兩成。但我認為即使6月合約不至再跌到負37.3美元,但愈近到期日,愈有機會再跌近0美元。
很多人爭議,誰是這次歷史性油價暴跌的輸家和贏家(有嗎?)。投資者來講,當然所有持有直接或間接石油好倉的都是輸家,肯定不止已浮現的新加坡的興隆集團,很多其他商品期貨交易公司亦應難免損手,以及他們背後的銀行。石油公司也有損失,但大多數也有做些對冲,連帶賣對沖產品的公司也面臨危機。據聞,國內一此理財產品亦有與油價掛鈎的,今次損失也頗慘重。據說有少數對冲基金在早前做了石油淡倉,恭喜他們,但應佔極小比例,賺到多少就不太清楚。
美國成油戰最大輸家
國家層面上,又有沒有贏輸呢?最大的輸家應該是美國。特朗普最喜歡吹噓美國近年重升上石油生產首位,不再倚賴進口。但其實頁岩油的生產成本由25美元至70美元以上不等,競爭力遠遜沙特(約3美元成本)和俄國(約20美元以下)。大部分為倚靠高金融槓桿的中小型生產商,即使政府出手援助,仍肯定很多將在今浪中沒頂。美國會否重失石油一哥地位?
有人形容沙特是這場石油戰贏家,因為成本最低,加上MBS是個幾可隻手遮天的獨裁者,不用理會他人,有能力打這場持久戰。但雖然表面生產成本只約3美元,但沙特財政完全倚賴石油,據說需要85美元一桶才可支撐財政開支!加上近日沙特投資頻頻失利,特別是投資在Softbank Vision fund的數百億美元,隨時泡湯,近日買入Carnival郵輪公司的公司的8.2%,亦是一場賭博。MBS雖然已逮捕了前皇儲Prince Nayef,但如國家財政出現巨大問題,政變危機仍然存在。
亦有人形容俄國才是真正贏家。普京永遠是最聰明的,早在2013年,已跟中國簽訂了25年價值2700億美元的長期供應合約。細節屬保密,但有傳說價錢高達100美元一桶!有講法,俄國因此有了跟沙特打價格戰的「底氣」!我相信中國成為俄國長期客戶,確有幫助,但是否足夠?俄國財政何嘗不是入不敷支,同樣需要油價高於60美元以上才可支持下去。尤其近日俄國出現Covid疫症大爆發,每天增加近5000宗,總數已超過6萬,死亡人數滯後,仍只約500多,但肯定將上升不少。俄國大城市如莫斯科和聖彼得堡也被迫封鎖,停頓經濟,財政壓力大增。普京企圖跟疫情責任保持距離,但可以嗎?他才剛在3月完成修憲,容許他在2024年再參選總統。在2月時,他的支持率約為仍非常高的68%,但已比2015年最高時的89%跌了不少,在AC疫後年代,又將是多少呢?
不少中國人缺乏安全感,即時宣稱中國是石油戰輸家,因為被俄國的昂貴長期供應合約「欺騙」了!但最近又有人作出相反演譯。他們首先懷疑價錢是否固定在100美元,還是有一個調整機制?我也相信可能有一些彈性,但也肯定仍遠高於現價。但有人指出,中國是全球第一大用油國,俄國供應只佔3%,卻因中國撐腰俄國而夠膽大打價格戰,其餘97%的石油價格因此而大跌,中國除笨有精,反而是大贏家!這講法似是而非,初聽有點道理,但想落又有問題。油價低固有刺激經濟作用,但超低油價當然也反映經濟極差的實况。道理跟租金高或低的問題一樣,低對省成本有幫助,但我就寧願生意好,但租金貴一點。如租金跌至負數,經濟有多差,可想而知。
人幣國際化慢 petroyuan難代petrodollar
除此,似乎俄國供應合約是以人民幣交割,所以近年俄國美元儲備銳減8成,轉為大量增持人民幣。這確是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可能是打破美元霸權的第一槍,但「petrodollar」年代結束後,取而代之的是否「petroyuan」?
答案幾乎肯定不是。首先即使俄國願收人民幣,但人民幣整體國際化步伐仍然非常緩慢(未必是錯),距離自由兌換仍遙遙無期。
更重要的是石油年代已近尾聲,AC未來將是數據年代,Covid更把這時間縮短,油和汽車股,跟Netflix、Amazon、Zoom、Tesla和AMD等的表現對比一下,這交替現象就非常清楚。未來的貨幣本位,會否變成Semidollar?EVBitcoin?還是真的會變成「電商人民幣」?
其實我毫不關心那國是最大贏家或輸家,這想法已太過時。我最希望的當然是Covid充當人類引起摧毀環境和氣候變化的wakeup call,最後人類和地球能夠成功征服難關,相安並存,一齊成為AC後最大贏家!
平衡經濟環保不容易
先從人類性命來計算一下。上周已指出過,對抗疫情的經濟代價非常巨大,今年GDP損失將約5萬億美元以上,未來兩年都未必能恢復。但此經濟犧牲是有價值的,將有希望減少數以千萬計的Covid病死者。同時,本來每年因空氣污染相關而死亡人數高達460萬,今年隨時將減少100萬或更多。當然,上次也指出過,經濟停頓也可導致自殺、酗酒、甚至謀殺率上升,但交通意外傷亡又必大跌,抵消效應。更嚴重的是聯合國警告,本來因極端氣候、蝗災和戰亂,去年已有1.3億人瀕臨饑荒邊緣,現在再加Covid疫情影響經濟和農作物收割,此瀕臨饑荒人數將不幸或再翻倍!這危機又將抵消空氣質素改善的好處!唉!誰說平衡經濟發展和環保包括氣候變化是一件容易的事?
最後,從地球生態環境角度來看,今年確出現一線曙光。不少專家認為去年有可能已經是人類碳排放的最高峰,比本來預計的2030年,提早了11年!這「好消息」當然也是拜Covid所賜,是苦是甜,自己來決定。但這是否就代表巴黎氣候協議訂下的維持地球平均溫度不升超過攝氏1.5度目標,就一定能成功呢?不好意思,仍有點距離。按模型計算,如要達標,將需要連續十年,每年遞減碳排放量7.6%,本來已覺得近乎絕望。但今年中國碳排放暫時跌了15%以上,估計歐美今年也將下降8%至10%,所以今年估計可下降5.5%,甚至達標都有望。但關鍵在於明年和長遠未來。如經濟逐漸復蘇,但大部分國際領袖仍如特朗普般,繼續固執擁抱石化能源,那麼目標仍將落空。他早前說過,為刺激經濟願意大派錢財,但就是不願接受他認為是不切實際,但其實非常重要的「Green New Deal(綠色新交易)」。
我明白油價愈低,愈難戒除石化能源「毒癮」,更難選擇再生能源和EV。但如人類冥頑不靈,不願改善,小心應驗「充滿智慧」的白宮顧問Kellyanne Conway之說(她搞笑以為Covid-19是代表第19代病毒),小心將出現Covid-20、21、 22,或其他新病毒(或可稱為地球白血球?),迫使人類經濟進入冰河時期!
(中環資產持有Carnival、Netflix、Amazon、Zoom、Tesla及AMD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貨幣本位 在 聞いて分かる投資教室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タイトル:『ビットコイン・スタンダード:お金が変わると世界が変わる』
S・アモウズ (著), J・モーリス (その他), 練木照子 (翻訳)
Amazonリンク:https://amzn.to/3tqdE2Y
時間選好に関する参考動画
https://youtu.be/F8zg7tiLqqs
目次
0:00 導入
0:59 インフレなき個人主権貨幣
2:27 ストック・フロー比率
5:29 奴隷ビーズと法定通貨
8:20 各国通貨の事情
9:47 金本位制時代の栄華
13:18 法定通貨制と戦争
15:19 絶対的希少性
16:34 ビットコインの特徴
17:12 ビットコインの将来
18:52 まとめ
********************************
こんにちは。タザキと申します。会社員をしていて、2人の子がいるアラサー男子です。【毎月20万円】ほどを投資に回しています。インデックス&海外ETFを【コア】に、成長株、アクティブ投信、暗号資産等を【サテライト】にした、コア・サテライト投資です。
【アセットアロケーション】は、タイミングに応じて動かしていますが大まかには、キャッシュ3割、株式6割、その他1割です。株式は【全世界分散派】です。)
大学時代に株に出会い、授業で株を買うなどしておりました。社会人になっても前述の通り毎月継続しています。その経験が意外と珍しい事だったと気づき『YouTubeで自分自身の学び』をシェアするにいたりました。
イメージとしては、普通の会社員が、マネーリテラシーを高める「為になる情報」を発信しています。日本では特に「お金の話」は汚い、はしたないという文化があります。
しかし、マネーリテラシーとは本来【義務教育にいれても良いくらい人生に必須の知識】です。
そのため、それを知らないまま大人になってしまっている人がとても多いのではないでしょうか?このチャンネルでは、
・書評や本の要約解説
・個人ができる投資の知恵
・自己投資に関して
・スモールビジネスや副業のネタ
などを更新しています。一人の「親」として子供や家族の生活を守るため、大人として経済的に自立するため、成功するために役立つ知識を、お届け致します。
*/ブログでYouTubeの情報をまとめています/*
https://investudy.jp/
*/Twitterでも発信しています/*
https://twitter.com/tazaki_youtube
*/リンク集/*
マネー本100冊解説して考えた投資の王道と取るべき戦略の結論
https://youtu.be/8oD1M61UGXs
投資信託を初めて買う人が見るべき【完全マニュアル】
https://youtu.be/gFSDHLQ_ht0
楽天証券の設定マニュアル
https://youtu.be/qHUDJXHCDNc
NISA初心者向けしっかり解説講義
https://youtu.be/7EbGHxUshYQ
確定拠出年金で初心者が2000万円貯めるシミュレーション
https://youtu.be/9e5exS4PAnA
ネット銀行4社比較と攻略法と裏技まとめ
https://youtu.be/UfFrdhZyIlg
#ビットコイン・スタンダード #要約
#書評 #仮想通貨 #暗号資産
#ビットコイン
貨幣本位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錢包裡的世界史:從黃金、白銀到比特幣,貨幣如何改變我們?」介紹
訪問編輯:李韻
內容簡介:
世界史的每個轉變關鍵,都有「貨幣」在搞鬼!
★NHK電視台強力推薦!日本知名歷史學家帶你透過金融解讀全球大趨勢
★3大通貨演進脈絡╳12堂鑑古知「金」的世界史講座╳29個解讀貨幣的重點,一本搞定
★貨幣是經濟的血脈,血往哪裡流,世界往哪裡走。洞悉貨幣體系,你的視野從此完全不同
整個世界的今昔洪流、未來走向,
只要一枚小小錢幣就能解答。
.波斯遊牧民族只靠硬幣,就打造全世界第一座帝國?
.每個月最期待的「薪水」,原來是古羅馬人的發明?
.為何中華文化圈的貨幣不是金銀,而是銅鐵?
.荷蘭之所以成為大航海霸主,全拜鯡魚所賜?
.全球政經一團亂,追根究柢都是美元的問題?
.比特幣為什麼無法成為合法貨幣?
貨幣,是理解世界的最好方式。
至今,我們對世界史的理解皆以民族、國家,甚至當權者的意識形態為出發點。我們熟讀戰爭年表、各國外交關係,卻忽略足以左右世界潮流的兩大基礎——貨幣與經濟。
日本歷史學家宮崎正勝說:「當今,貨幣是最強的武器,經濟的變化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經濟由人類的交易行為所構成,而交易行為透過貨幣來推進。自古至今,貨幣是經濟的命脈,牽動著國家的榮盛興衰。從貨幣系統的變化了解世界的變遷,方能窺知我們的現在與未來。
◢ 貨幣,象徵君王權威
「沒有造錢更賺錢的生意了!」西元前六世紀,利底亞國王首創在錢幣刻印圖紋,賦予其信用與價值的保證,一舉征服商業市場,將經濟的血液注入社會。其後兩千數百餘年,東西方君王皆透過貨幣強化統治、主宰經濟。
◢ 貨幣,代表國家野心
十九世紀,英國運用淘金熱潮來挑戰銀本位制,以英鎊重組世界經濟;二十世紀,美國在戰後趁勢建立霸權,各國貨幣都向美元看齊;一九七一年貨幣價值回歸各國中央銀行,全球走向幣值浮動的不穩定局勢。貨幣是國家的支柱,同時也指向無以計量的劇烈波瀾。
◢ 貨幣,反映人心盤算
二〇〇八年金融海嘯爆發,人們開始不信任過往的貨幣,促成電子貨幣快速發展。其中,比特幣憑藉其能夠祕密且快速轉移資產的特性,一舉成為富人的寵兒,更是時下最熱門的投資遊戲工具。從古至今,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秩序不斷被貨幣重組,與貨幣連動。
◢ 來點貨幣世界史的冷知識
☆十八世紀南海泡沫事件,沒有人是局外人
當泡沫危機來襲,連牛頓也賠了兩萬英鎊。他感嘆:「我雖然可以計算出天體運行,卻算不到人類的瘋狂。」另一方面,音樂家韓德爾卻憑著良好直覺大賺一筆。
☆你知道嗎?美國獨立戰爭原來爆發於小酒館
北美殖民地民眾從組織激進派到走上美國獨立戰爭,全都在吵鬧的酒館策畫而成。當時殖民地連釘子都要仰賴母國進口,根本沒本錢打仗。即使如此仍有許多人奮勇赴戰,這可說是藉酒壯膽的結果。
☆十七世紀的荷蘭:「世界就是我的後花園~」
有人這麼形容:荷蘭人就像蜜蜂般吸取各國花蜜。挪威是他們的森林,萊茵河、加隆河、多爾多涅河畔是他們的葡萄園;德國、西班牙、愛爾蘭是羊牧場,波斯、波蘭是穀倉,印度、阿拉伯是他們的庭園。
從西元前到近現代;從黃金、白銀、紙幣再到電子訊號的金錢革命,世界史上每個驚心動魄的轉折背後,都由貨幣主宰一切。
現在翻開本書,讓我們從錢包裡那枚小小硬幣開始俯瞰世界。
作者簡介:宮崎正勝(Miyazaki Masakatsu)
1942年出生,東京教育大學文學部史學系畢業。曾任都立三田高中、都立九段高中、筑波大學附設高中教師,以及筑波大學講師、北海道教育大學教授等職,現於NHK文化中心等機構擔任講師。著作豐富,尤其擅於透過「經濟」「貨幣」等角度重新解讀世界史,廣受好評。著有暢銷書《世界史圖解》(商周出版)、《51個影響世界經濟的關鍵大事》(時報出版)、《你不可不知的世界金錢史》(暫譯)、《如何解讀世界史》(暫譯)、《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馬、航海、資本、電子資訊的空間革命》(遠足文化)。
出版社粉絲頁: 今周刊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貨幣本位 在 楊世光在金錢爆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楊世光 #楊世光在金錢爆
00:00 比特幣創新高 比特幣能成為真正的貨幣嗎?《楊世光在金錢爆》每日更新,帶給您最及时的全球經濟分析和財經解讀!想看懂經濟,看懂國際趨勢,看懂財經新聞,看懂A股美股,學習財經金融投資知識,關注我們✨
07:07 看看先例:黃金與紙幣哪個好?
14:09 黃金退出歷史…比特幣呢?
17:55 越來越稀缺的比特幣,似曾相識
19:00 唐朝滅亡是因為貨幣供給緊張!
28:00 黃帝和蚩尤的貝類貨幣之戰
👉成為金鐵桿,收看每日會員獨享專題👈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rm095p7ZHRS1njmQ1wkgCg/join 👈👈
*注意只有金鐵桿及以上等級才能收看每日獨享專題
記得打開頻道鈴鐺🔔 光速接收金錢爆資訊
#楊世光 #金錢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