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自Aletheia Pan
今早讀愛智者林投姐的故事分析,真的好有感觸!鬼故事很恐怖,但更恐怖的是,這些故事卻是我生活中的日常。
在我的工作場域當中,存在著許多主流社會以外的邊緣人。這則林投姐的故事,就令我想起許許多多在我長長的服務生涯中所見的無力母親。他們的孩子在學校的問題行爲既多、且激烈,當我發現針對孩子本身所進行的調整與行為介入施力困難,而過去所學的一切方法幾乎是毫無用武之地,正好那也同時是我個人有意識地進行個體化歷程的起點,我開始學習著觀察,推動這一切連鎖反應背後的心理動力究竟為何?而我身處的角色,能夠如何打破這個連鎖反應?
很多時候父母總是會認為孩子的問題行為就是屬於孩子本身,我們要解決問題就要解決孩子本身的問題,但如果問起在教育現場的工作者,絕大多數都會知道,孩子問題來源絕非始於孩子身上,反而孩子經常是一面鏡子,清清楚楚地呈現、映照出孩子身後家庭的模樣。當家庭的模樣開始改變,孩子的模樣也會隨之改變。
這學期我有個孩子,國中就有拒學的紀錄,國中的個別化教育計畫就載明了經常就是有一天沒一天地上學,混到國中畢業。九月開學,孩子完全沒有出現,家長也完全聯繫不到。一直到十月中才聯繫學校說要註冊。註冊前一週,媽媽帶著孩子來學校先找我面談、認識環境,我才第一次仔仔細細有機會端詳這對母子。
母子二人看起來都十分羸弱,媽媽說自己身上還有車禍舊傷,孩子期初沒有立刻註冊也是因為發生車禍,現在還不是很強壯。我問說怎麼不接電話呢?卻顧左右而言他地不回話。後來班上另一個孩子的母親打電話給我,告訴我,這個孩子的媽媽總是躲著老師,很難找。問孩子現在終於要來上學了,有沒有想問老師的事情?
孩子看起來蒼白瘦弱,眼神卻是還算機靈閃亮的。我們坐在烘焙教室旁的教師休息室談話,他閃著一雙眼睛不停掃描未來的同學們,看起來有點不安。我問他:「你有擔心的事嗎?」孩子問:「會有人欺負我嗎?」我說:「你國中有被欺負過嗎?」他說有。我說:「如果有欺負人的行為是違反校規的,老師也會教你如何保護自己。如果你知道怎麼保護自己,你就不會被欺負。欺負只存在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的人身上。」他點點頭,安心一點。但一旁的媽媽卻開始擔心起來,一直說自己的孩子很弱很怕被欺負,要老師一定要好好保護孩子。接著我們一邊參觀一邊互相了解學校與家庭雙方的現狀與期待,才慢慢拼湊出這個家庭的形貌。
孩子的爸爸在他小六的時候就離開了,他還有三個兄姊,現在都已各自在工作了。媽媽年紀看起來並不大,我猜測很年輕就結婚,然後一口氣生了許多孩子。孩子說:「我媽媽身體很不好,哥哥姊姊都會照顧她,可是哥哥姊姊都長大了,他們以後就不會在,所以我要保護媽媽、照顧媽媽。」
在這裡我看見的是一個年輕就失去丈夫守寡,失去生活動力的母親,孩子們也許很乖巧,加上一直有社福單位的支持和服務,前面三個孩子都長大獨立了。最小的這個和母親的連結最深,當後來開始來上學之後,卻又漸漸開始遲到、請假、缺席、不聯繫......,並且告訴我他不想來上學。我問:「那你又為什麼要來呢?」他說:「因為媽媽要我來。」「媽媽要你來怎麼不能每天把你叫起床呢?」「因為媽媽也起不來。」
孩子在學校是乖巧但膽怯的,容易受到驚嚇,卻總是表現得一副鎮定的樣子,冷冷地觀察其他人來瘋的同學們,看得出來脆弱,但是有種被迫的早熟。
在這裡我們已經開始可以看得到這個故事是否與林投姐的故事有著些微的重疊呢?年輕就進入婚育生活的女人,陽性面一直潛藏在自己的身後,也許丈夫離去之後,原本是一個能夠發展自己陽性力量的契機,但社福單位很快接手,補足了那個空缺,卻少了一點推力去推動她這個重要的發展。
於是形成了什麼局面呢?這位母親的力量不但無法轉化為一股拼搏、求生的陽性動能,甚至往母親的陰暗面發展,她無法再給出母性的滋養、支持、關懷、生活照顧,而是成為一個黑洞,不僅無意識地將孩子轉為自己的替代性伴侶,並且把孩子的心靈與自己乾涸不再發展的心靈綁在一起,使得孩子逐漸失去鮮活的生命力。她無法展現正向母親的原則:給予、滋養,成為了負向的母親:吞噬、終結。
看見這件事之後,我思考,在這個故事當中,若我們不要故事走向死亡的結局,那麼應該補上的角色,是什麼呢?
我閉上眼睛就看見一個大黑洞的意象。這黑洞將一切可以吸入的全都納為己有,卻無法吐出些什麼。我站在黑洞邊緣,避免讓自己成為那個被吸入的一份子,我看見這孩子在黑洞邊緣掙扎著不讓自己掉下去,卻根本沒有力氣爬出來。
於是我採取了「那我就讓你掉下去吧」的立場。我補上一個陽性的角色,迫使這兩人「必須採取行動」,製造一個「我們必須做點什麼」的局面,打破那個一直以來等待他人給予、配合、救援的黑洞模式。
順著一次孩子隨口說他想休學想去工作的話。我說好,反正你想工作,不必在學校浪費時間(我是真心的,可不是做戲。因為我本不覺得人人都該上學,既然不想上學,想工作,那你就去。大不了後悔了,明年再註冊)。明天我就開始幫你申辦休學手續,也會通知媽媽來學校簽名辦理。因為你沒有辦法每天穩定出席,負起你該負的責任,學校也沒有義務給予你學分和學位。
這孩子國中三年可以說是混畢業的,實際上學天數沒有幾天。因此不到我說這句乾脆休學,他依然是不痛不癢的。當我毫無懷疑地建議他休學,明天就不用來了,他反而開始猶豫,說媽媽不會准。我說那我打電話給媽媽請他准吧。(媽媽當然不會准,因為沒有上學就沒有補助了。)
當我很嚴肅地告訴媽媽,以他不穩定的學習狀態,這學期不會拿到學分,繼續讀也沒有任何意義,因為反正畢業證書也拿不到。媽媽很遲鈍但是也很驚訝地說:「怎麼會這樣?國中都可以讀畢業啊!」我說:「沒有努力就沒有讀畢業這種事。休學吧!去工作也很好。」媽媽越來越緊張了,說:「他高中沒讀畢業哪有什麼工作可以做?」我說:「他又沒有來上學高中怎麼會讀畢業?」媽媽才說:「好啦我會叫他去上學啦!不要休學啦!」
我說:「這要看你們努力的程度。從現在開始到學期末如果能夠穩定每天出席,我就願意讓他繼續讀,如果到下學期又開始無法出席,那也就不會有第二次機會了。」
我看見了在這個故事裡,我遞補的角色,叫做「缺席的父親」,而我剛好是一個父親能量很旺盛的人。
那天開始我看這孩子每天雖然看起來勉強,卻開始能夠「拖著自己」每天出席。即使整個人蒼白病厭,但我開始一點一滴指派給他各種發展陽性力量的任務,像是課程時當小組的組長、堅持完成困難又需要耐性的任務、堅決地和其他人溝通等等,感覺這個孩子終於像其他人一樣開始慢慢適應了學校的生活。
我問他,你改變好多,是什麼讓你改變?
答:
1. 因為我養了一隻貓叫我起床,就在我決定不要休學那天。
2. 因為你我才來的不然我討厭學校
3. ......... 看一眼旁邊的女同學。
綜合三個答案,就結論一下,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逃脫服向母親的吞噬?
1. 補足孩子生命中缺乏的陽性動能:推動、規範、給予社會現實的自然後果、訓練、強化生活的基本技能。支持孩子但非給予壓迫。
2.幫忙把阿尼瑪投射轉移到母親以外的對象......(誤)
這件事最後算是以容易的方式解決。實際上採取行動的時間少,但觀察整個局面,思考與盤算所投入的時間多。我認為如果我沒有讀那麼多神話、不了解人類整體心靈的共同運作模式,我肯定會停留在表面打轉,甚至為了學校總是千方百計要把學生留住不鼓勵休學的態度苦惱不已,或是為了我居然要讓學生休學這種想法而感覺自責或不負責任。
這學期還有很多其他的故事。當我翻閱著愛智者精彩的文字,以及十分務實在教育現場的應用,我理解到我們是同路中人。榮格心理學並不虛無飄渺,理解這些故事背後的原型與運作原理,他們能夠非常踏實地運用在生活當中,也能使我們更認清自己與他人現下的生命處境,我們該如何踏出下一步。
並且更加謙卑而且深刻地認識到:生命之道無他,只有謙卑地呈上我們空空的雙手,接受生命給我們的一切,無論是痛苦或者甜美,每一刻當我們首先自認無知且心甘情願地領受「why me?」,隨之而來的轉化與圓熟,會是此生最大的祝福與恩典。
由於這份學習榮格心理學應用在工作實務上的效益,當我知道愛智者不在台中辦理簽書會時真是非常失望,因為有很多想要討教交流來著!便留言邀請,也很感激愛智者與社長兩位真的義氣相挺一口答應。之前太過忙碌都沒有好好發心得文和宣傳文,今天終於結業式了!也讓我用這篇文章,來記錄一些小小的故事,並且誠摯推薦台灣第一本真正結合榮格心理學與教育、終生學習,實務性與應用性極高的榮格讀物。
特別是台中的朋友,千萬別錯過與作者會談的機會喔!
報名連結在這裡!
https://pse.is/postc21
第一次請各位朋友幫忙轉貼我的文章分享!如果您喜歡與認同!
貓的行為學分析 在 健吾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究竟一個人需要幾多social media?幾年前,有一個讀哲學的朋友在面書 抱怨,說「都是廣告」,「遲早唔玩」。
我當時好想留言問:為什麼他可以假設人可以免費,不收錢去為你服務,為你提供娛樂?是不是讀哲學的人都不用吃飯?後來他好像加入了某紅媒的哲學分部,得到了合理的收入,說話的氣氛態度又不同了。
當然,為了友誼,我沒有把話說出來。有些話說穿了,就會傷別人的自尊。
又fb、又ig、又twitter、又patreon,又youtube、還有一個mewe,大家有那麼多話說嗎?有那麼多時間聽嗎?大家把自己沉浸在各式的資訊中,又有能力去過濾分析理解資訊嗎?
認真寫post,都是想給大家看到。新的平台,我一定會有一個戶口的。就算 爵爵&貓叔 幾不喜歡國資平台,他都會在微博有一個戶口,免得被別人冒認,從而令自己麻煩。開,是有開的。看你找不找到,又看你能不能看到。
至於最好的東西,我會留給誰?
留給尊重我的網友,還有課金的網友。podcast 這東西,我試著做,感覺不錯。看看這個出外景的,短短五分鐘,已足夠令大家知道多一點事情,而且是我希望大家都知道的,思考的事情:吃食重要,如果吃才好?吃食是一種公民行為,要保留自己的文化,連放入口的東西都可以得過且過,把味精水味線當香港口味的民族還會有希望嗎?
我一向都在做意識的戰鬥。看你們要不要來看看玩玩,跟著走了。
https://www.patreon.com/posts/44353917
貓的行為學分析 在 貓行為獸醫師林子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看看那精美的非洲野貓,身為現代家貓的共通祖先,是否跟你家中的貓咪極為相似?
根據遺傳學及考古學分析,人類馴養貓的紀錄可追溯至10,000年前的肥沃月灣地區(埃及尼羅河一直向東北延伸到波斯灣頭的這一片水源充沛、土地肥沃平坦的倒月彎形的地區),古埃及人飼養貓的紀錄可追溯至3,600年前。
貓咪之所以是天生的獵人,其許多行為都與狩獵活動有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貓咪仍未如同狗兒已完全被人類馴化,貓咪的生理及行為特性,仍與其祖先-非洲野貓( 學名:Felis silvestris lybica;也稱為沙漠貓)的特徵相同。
雖然居住於類的家庭當中,但由貓咪有許多行為及居住環境仍仰賴狩獵的天性,甚至可以說貓咪是”願意屈就於人類家庭的野生動物”。
貓的行為學分析 在 貓行為獸醫師林子軒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社工師與成員們共同約定,尊重與支持每個人愛毛孩的方式,學習不用自身的主觀,批判或要求他人「做得不夠好」。 ⭐️行為模仿(imitative behavior) 工作坊內,能學到其他 ... ... <看更多>
貓的行為學分析 在 [心得/分享]最想知道的貓咪問題行為學- 精華區cat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其實這本《最想知道的貓咪問題行為學》已經出版很久了,只是看板上好像沒有
人分享過,所以想來跟各位分享與推薦一下。
首先這本書一開始就定義出了何謂貓咪的「問題行為」。
其實貓咪的每一種行為都有其意義與必需性,也可能跟他們的本性有關,例如探
索、狩獵、排泄以及佔領地盤等等,這些都是貓咪的天性,是生存必需,因此對貓來
說,根本沒有所謂的「問題行為」。
而我們在說的「問題行為」,若非疾病所造成,應該定義為「讓飼主感到困擾」
的行為。例如探索時會跑到危險的地方、為了求偶而狂叫噴尿、為了狩獵而破壞家中
的物品等等。所以書中將問題行為的討論分為生心理疾病造成的行為,例如壓力大所
產生的反覆舔尾巴的行為;和如上所說,飼主不樂意見到的行為,這兩個面向。
我個人是覺得在生心理問題這一塊,這本書分析得很徹底,書中特別將貓咪的身
體疾病與精神壓力拿出來討論,像是貓咪突然不到砂盆尿尿,就有可能是生理上的問
題,例如年紀大,沒力氣爬上砂盆,也有可能是尿道發炎,磁磚冰冰涼涼的觸感會讓
貓咪比較舒服等等。還是因為精神壓力,砂盆附近太吵、太髒,讓貓咪不想使用。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也就是要告訴我們重視思考分析貓咪行為的「原因」。
常常看很多版友在板上發問自己家中貓咪的某些行為問題,也有很多版友提供建
議,但是貓是很纖細又很聰明的動物,牠們的行為有時不是我們用直線思考就能解決
的,必須要分析行為的成因,擬定計畫,才能有治本的期待。
因此這本書內有分享許多案例,包含貓咪的攻擊性行為、貓咪的焦慮行為、亂抓
家具的行為、不當排泄的行為等等,都有做心理與生理的分析,然後是改善的建議。
我覺得這本書是滿科學性分析貓咪問題行為的一本書,若是各位貓友時常因為家
中主子的某些行為而產生困擾,建議可以參考這本書看看。
這本書有得到好書大家讀的推薦,所以圖書館應該也都可以借的到。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138.119.5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at/M.1474626542.A.D6A.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