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沒有被呼召嗎?》
圖/文:蔡頌輝
本文原載於《華傳》季刊第69期
華傳網誌:https://www.gointl.org/magazine-69.php
華傳雜誌PDF:https://www.gointl.org/magazine-pdf-download.php
在神國事業裡(如,宣教),「呼召」似乎等同「護照」,沒有它就沒有人能投身在其中。
呼召意味著,在神國裡工作的人,沒有一個是出於「自願」,而是神的揀選。正如耶穌在地上服事年間,曾經對門徒說:「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去收祂的莊稼。」(太九35~38)工人會出去收割,是因為莊稼的主打發他們。若莊稼的主沒有打發,就沒有工人能有權柄去做這事。
因著呼召這個觀念,基督徒曉得且深信宣教使命和地上任何一個地上的事業不同——它是榮耀的、有價值的、是永恆的,參與在其中的人也應當在心態上決然不同。然而,在現實教會生活中,許多人對「呼召」的認識卻是很片面的。這不僅僅影響他們對宣教事業的理解,也深深主導著他們對宣教事業的投入程度和態度,所以筆者決定撰寫此文,再思呼召這神聖課題,希望有助認清人對呼召常有的成見,建立更健全的呼召觀,並啟發讀者追求活出與呼召相稱的生命。
1. 共同的呼召 VS 個別的呼召
從得救的順序來看,在人蒙召去擔起某項任務之前,他先被召悔改、接受神的恩典。耶穌提到自己的使命的時候說道:「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路五32)此話的意思不是帶罪人進行特定的宗教儀式(如決志禱告、受洗等),而是呼召人去過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以神為中心的生活方式,這包括成為聖潔(帖前四7;彼前一15),過有盼望的人生(弗一18,四4),去祝福別人(彼前三9),並且要為主受苦(彼前二21),最終要的獎賞(腓三14)。關於事奉的呼召,可謂悔改之呼召的延續,兩者既不可分、也不應該分開。沒有一個人是蒙召悔改,卻沒有被召去事奉的。委身於使命就是我們被召去過的新生活項目之一。得救不單改變了一個人行事為人的準則,也改變了他人生的目標,以及他對自己人生資源和自身才華的運用,以致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與掌管歷史之主所定的最終目標有關。
以上是每一個神子民共同擁有的呼召,從微觀的角度而言,我們相信神對個人也有個別的呼召。個別的呼召是神宏觀呼召的一部分,好讓各人在神的大計劃中扮演獨特的角色。例如,神呼召亞伯拉罕去成為所有神子民的祖宗,神呼召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神呼召士師起來拯救被祂交在外邦人手裡的百姓,神呼召先知起來向特定的國家傳講信息,神呼召保羅去向外邦人傳福音等。每一個人都是在同一個大使命裡,卻不失個人的特色。可見,神國的事業不限於特定的職業和任務,它能以各種形式呈現。宏觀的呼召是神清楚在聖經中啟示的,個別的呼召則需要人自行尋求和判斷,包括評估神給各人的恩賜、經驗、裝備以及機會等等。
無論如何,所有的呼召都包含了神要人去完成特定的任務,而這任務也必定與神永恆的計劃有關。這個觀念顯示,從事神國事工主權完全在神,唯有祂所揀選的人有資格和權柄去做屬天的工作,也因為這樣,服事是一項神聖的使命。
2. 過度狹隘的呼召觀
筆者發現一般信徒對呼召常見的迷思有兩種,一是過度狹隘的呼召觀。上週末,在筆者參加的一個小組聚會中,主持人帶領著大家進行討論:「你認為什麼是呼召。」隨即,便有一位組員回答:「呼召就去要人去讀神學、當傳道人。」在一些信仰較初潛的信徒當中,這個觀念蠻普遍的。對他們而言,「呼召」就是神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召喚特定的人去做特定的事,而所謂「特定的事」往往就是指全職服事。
無疑,全職服事確實需要呼召。神學院在面談報讀者的時候,通常也會問:「你有神的呼召嗎?」一個全職服事者若不清楚呼召,很容易就被所遇見的困難、挑戰擊退,或因工作沒果效而灰心喪志。然而,將呼召局限於全職事奉是非常狹隘的觀念,這觀點走到極端,便很容易將神國事業和一般事業聖俗分化。難道那些帶著使命去職場工作的人也算「世俗」嗎?
3. 過度廣泛的呼召觀
另一些人則嘗試將呼召放大。大家一定聽過「信徒皆祭司」這句話,它不單強調信主的人不需要透過特定的媒介(如神職人員)才能與神連結,也強調每一位基督徒都有權柄服事神,不管他是不是「神職人員」。因此,除了一些違背聖經道德原則以及與信仰抵觸的職業(如異教有關的)之外,任何職業都可以是事奉神。神不只是宗教領域的主,更是創造和掌管宇宙萬有的主,就好像在創造萬物之後,神就把亞當安置在伊甸園,並要他修理看守(創二15)。
此外,一些看似偶然的遭遇,背後也有神無法即時測透的計畫。約瑟被哥哥們無辜陷害,被賣到埃及,後來神使他成為宰相,為挽救多年後面臨飢荒的雅各家作了準備(創四十五5~8)。在被擄回歸時期,身在異鄉的以斯帖被選為波斯皇后,這看似一個與信仰無關的身份,當以色列人面對滅族危機的時候,末底改便看出其中有神的旨意(斯四14)。因此,持此觀點的基督徒常強調,我們無論做什麼,都有神的呼召。
有這種覺悟無非是好事,可是,在一般的職場上,有呼召和沒有呼召又有什麼差別?這會不會讓呼召淪為純粹一個抽象的概念和口號,而沒有任何實質的意義?
4. 活出有呼召的人生
上述討論可見,我們不應該過度將呼召狹窄化,但也不能讓它廣泛到一個程度,把任何一種形式的工作或態度,只要是基督徒做的,都冠上「呼召」的名堂。我們應當視所做的一切為呼召,但也必須將呼召的特質注入其中,切勿僅有名而無實。以下是筆者認為一個真正有呼召的人必有的表現。
首先,雖然一個視人生為呼召的人可能和世人從事相同的工作,但他們在動機及目標上和世人有別。世人工作為賺錢、或為理想、或為屬世的其它目的(其中有一些也是善的,如服務人群),神子民終極的目標卻是榮耀神。既是如此,當他所做的無法達到這個目的的時候,他就會檢討和改進。同樣的,在這個過程中他若發現任何事物阻擾了他去達到這個目標,他也會去克服,必要時甚至改換跑道。
其次,一個視所做一切為呼召的人會以聖經的道德與信仰為行事原則,他們拒絕進行任何有違真理的要求和做法,即使那在社會上不被視為有錯。
第三,呼召的觀念應該影響著基督徒生活每個領域,包括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如何管理金錢、以及如何面對他的同事及所接獲的任務。一個視所做的一切為呼召的人,會努力按照神對人的設計去經營生活——該工作的時候工作,該休息、該給家人的時間,他也會分別出來,因為知道我們不僅僅是靠工作的成就和業績來榮耀神,而是以自己的生命來榮耀神。在金錢的管理方面,有呼召者不會以積攢財富的方式來理財,他也不會將所賺得的全部金錢用於提升自己的物質(即便他有權利這樣做),反之,他會按照神在聖經啟示的心意來理財。在工作上,他曉得自己「受差」不只是把工作做好,也是受差去服事身邊的人。
第四方面,如果我們真的視所做的為呼召,我們應該勇於作出新的嘗試,這包括在工作的內容上,以及在待人處世上,目的是讓自己能更好地實踐使命。
最後,讓我簡單回應一個經常被問到的問題:「如果我感覺到『被呼召』去做某件事,我怎麼知道那是出於神還是我個人的衝動?如果去做了而實際上那不是神的感動怎麼辦?」⋯⋯我認為,如果這個感動是關乎比較重大、需要做各種準備、或牽涉廣大的人與事的決定(如,舉家去國外宣教、開拓新的教會等),那確實要需要更多深入的考慮和印證。但如果有感動去做的事,是隨即可以做到的(如,向某人傳福音、或奉獻支持某個事工、或看見需要而想一行動幫助某人),那大可隨即感動去行動,說不定猶豫一下就錯過了服事的機會。神所要我們去做的事,絕不限於神秘的「感動」,祂早已在聖經清楚指示了。
依以上看,你所做的一切是一個普通的工作?還是神聖的呼召?
讀神學院的資格 在 范琪斐的美國時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美國兩黨,又要進行一場決死戰!這跟拜登將來能不能順利執政,有絕對的關係。
對,這場美國選舉就是搞不完。
昨天(當地時間1月5日)是美國喬治亞州參議員二輪決選日,州政府預估約有310萬名選民以郵寄方式,或到投票所投下選票。現在是開得差不多了,但因為得票太過接近,結果可能還得等等。
#台灣時間15:15追加:Warnock自行宣布勝選。
**為什麼會有這場選舉**
這場選舉叫做runoff election。 runoff的意思就是第一次打了個平手,第二次修改規則再打。根據喬治亞州的選舉法規,若無人在第一次選舉中獲得50%以上「絕對多數」的選票,則需要進行第二輪投票,並以相對多數決的方式選出當選者,也因此今年改選的兩個參議員席次並未與總統大選一併開出結果,而需要經過runoff election。
**這場地方選舉為什麼搶破頭**
傳統上喬治亞州被認為是「紅州」,本次改選的兩個參議員席次原本也都掌握在共和黨手上。但這次兩位現任參議員 David Perdue 和 Kelly Loeffler 都遭到民主黨強力挑戰,結果預估將非常接近。
現在民主黨在參議院一共掌握48個席次,而共和黨在喬治亞州兩席以外,已經掌有50席。如果這一次改選民主黨兩席全拿,則可以在參議院獲得50-50的均勢,之後再由民主黨籍的副總統兼參議院議長賀錦麗投下第51張票,就可打破共和黨對參議院的控制,成功達成「完全執政」。因此民主黨上上下下都卯足全力催票,希望能一舉拿下參議院。
**候選人是誰**
共和黨的現任議員中,Kelly Loeffler 號稱是參議院最有錢的女性,她先前在其夫婿經營的企業集團Intercontinental Exchange 中擔任線上金融服務子公司 Bakkt 的CEO。2016年她曾參與共和黨在喬治亞州的參議員初選,但因為Intercontinental Exchange 剛好要在紐約證交所上市,Loeffler為避免爭議自行退出選舉。2019年年底該選區的共和黨籍參議員 Johnny Isakson 請辭,剩下一年的任期由州長 Brian Kemp 指定 Loeffler 繼任。
Loeffler是堅定的挺川派,在一年的任期中幾乎沒有投票反對過川普,因此頗受川粉愛戴。但Loeffler接任不到幾個月就爆發賣股疑雲——2020年二月底,參議員們聽取衛生單位針對疫情的閉門報告後,Loeffler快速把所有可能受到影響的股票出清——而被民主黨嚴詞批評涉及內線交易,雖然調查結果並無不法,卻已經重傷 Loeffler 的新人形象。加上她個人接任席次不到一年,基礎尚未穩固就必須投入改選,也讓Loeffler的選情相對Perdue來說較為不利。
Loeffler面對的民主黨籍挑戰者 Raphael Warnock 是名浸信會牧師,出生於薩凡納的Warnock自神學院畢業後克紹箕裘,接手其父在亞特蘭大 Ebenezer 浸信會的牧師職務。這個位置曾出過一位知名人士:知名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恩二世 (Martin Luther King Jr.) 在成為全國知名的黑人民權運動旗手之前,就是Ebenezer 浸信會的牧師。因此這一波民主黨主打這個世代傳承的形象,拿Warnock的郊區進步派牧師形象對決「股神」Loeffler,收到非常良好的效果。
而在另一個選區,David Perdue 也是成功的商界人士,長期在紡織產業工作並曾任多家企管顧問公司和紡織集團的高層。Perdue 在2014年就已當選參議員(美國參議員一任六年),經歷過歐巴馬執政的後期與川普驚濤駭浪的四年,他始終堅定站在川普這一邊,否認氣候變遷、要求減少移民配額、反對歐巴馬健保和同性婚姻、支持減稅救經濟與強硬的外交政策。Perdue唯一與川普不同步的地方是,他很早就呼籲民眾要遵守防疫規範,戴口罩、自主監控健康狀況並減少出門,這在疫情嚴重的喬治亞州被證明有助於壓制疫情。
Perdue的民主黨籍對手 Jon Ossoff 則是另一個民主黨力推的殺手級新星,33歲的Ossoff出身亞特蘭大的猶太家庭,大學期間先是到民主黨籍眾議員Hank Johnson的手下擔任助理,之後到倫敦念碩士,畢業後在倫敦一家紀錄片—新聞影像業者擔任製片,製作一部關於中東ISIS組織和東非殺手集團的紀實錄影。
Ossoff在各個政策上幾乎都是他的對手Perdue的反面,身為歐巴馬的堅定支持者,Ossoff支持歐巴馬健保和婦女權益、支持氣候變遷論與墮胎權益,並強烈抨擊Perdue與川普的密切合作關係,曾讓川普去年4月中旬時在推特上點名他是「支持罪犯、非法移民和加稅的極端自由派」,這樣的反川名聲大大有助於Ossoff的知名度,也讓他得以拉近與Perdue之間的距離。
**以後會發生什麼事**
如果這兩席參議員都由民主黨拿下,拜登政府將可以藉由副總統賀錦麗的關鍵一票(副總統在擔任參議院議長時傳統上不參與投票,除非雙方平手)掌控參議院,進而達成完全執政。共和黨則需要固守兩席中至少一席,以確保參議院這個克制拜登政府的政治高地,來封殺拜登政府過於左傾的法案。
而在個別政策領域上,由於兩大黨在許多議題上目前涇渭分明,一旦參議院出現「翻藍」,可以想見在移民議題、健保議題、婦女與LGBTQ權益和紓困預算上,美國國會將會越來越往開放的方向走。若共和黨能守住參議院,最少在接下來的兩年內(參議院每兩年改選約三分之一)拜登政府將無法推動共和黨非常不喜歡的法案,例如重啟歐巴馬健保。
但要說民主黨掌控參議院之後政策就會徹底「左傾」又顯得過度解讀了。民主黨在眾議院最激進的進步派,以AOC為首的四名進步派,在民主黨建制派眼中堪稱是「華府林淑芬」一般的存在,其主張很難通過民主黨黨團自己的內部投票。
以目前COVID-19疫情蔓延的情況下,兩大黨的共識是做普世性的補貼以及扶持企業度過難關,對於過於進步的補貼主張,如無條件基本收入、針對少數族裔的特別補貼等等,很難成為法案攻防的主角。
進步派相關議題的攻防,未來應該還是回到歐巴馬時代的朝野爭議,以同婚/墮胎/移民等兩大黨針鋒相對的大主題,以及各州層級的教育政策、社福政策為主戰場。
而在台灣人最關心的亞太政策上,這兩個席次在大選時期的辯論中,焦點一直都不在亞太政策上,因此很難說誰當選就會更友台或者傾中。台灣能做的事情應該是等待結果出爐後,善用過去在參議院的人脈與在華府的遊說資源,繼續對當選的兩位議員持續施加影響力,讓他們知道在東亞有一個堅決反共抵抗極權(共和黨喜歡聽)且支持進步政策(民主黨喜歡聽)的民主小島,正面臨重大的地緣政治挑戰,需要美國的關切和協助。
**民主黨最大功臣Stacey Abrams**
其實喬治亞州從1872年到2002年間都是民主黨的天下,但當時的民主黨是個大雜燴,農村保守派白人、非裔民權人士、還有進步派全部混在一起,沒什麼共同的價值觀。結果2002年共和黨州長帕度(Sonny Perdue)選上後,一些民主黨參議員竟然就跳槽了!從此共和黨把持州政府和議會,民主黨每選必輸。
艾布拉姆斯2006年當選喬治亞州眾議員後實在是看不下去,所以很快就在2010年接下喬治亞州眾院少數黨領袖的棒子。第一件事就是要黨內同胞先改腦袋,以前民主黨只要一輸就想複製共和黨的政見,根本行不通,應該先找到選民的需求跟核心價值。
正好在過去10年間(2000-2010)喬治亞州移入了一大群非裔、拉美裔跟亞裔人口,都是可以開發的潛在選民。有色族群中,有80萬人符合選民資格卻沒登記,其中60萬人是非裔,這麼寶貴的選票要是都催出來,民主黨就不用愁了。
對政治不熱衷沒關係,跟自己切身相關的議題總該有興趣吧,他們要的就是受教育的權利、經濟穩定跟安全。於是她就在2013年成立非營利組織「新喬治亞計畫」(New Georgia Project),專攻這些族群,短短一年內說動10萬人登記成為選民,2016年大選時開花結果,民主黨在喬治亞州參眾議員都各增加一席。
2018年艾布拉姆斯自己也跳下來選州長,當時不只有色人種及年輕人的投票率成長,連白人民主黨選民也熱烈參與,是30年來第一次,但最後還是以1.5個百分點的差距敗給對手坎普(Brian Kemp)。
艾布拉姆斯當時拒絕承認敗選,還說自己的票被偷走了。ㄟ...怎麼跟川普有點像呢?但她特別澄清當時的情況是,坎普自己角逐州長,而且一直到選前一年都負責喬治亞州的選務,不是球員兼裁判嗎?大選時喬治亞州大規模取消選民資格啦,關投票所等,有壓迫選民的疑慮。
雖然她覺得法規有問題,但最後也沒有窮追猛打,反觀川普拒絕認輸就算了,還毫無根據的指控選舉舞弊,連最高法院都不想管他,和她當時的情況完全不一樣。
艾布拉姆斯敗選後也沒有就這樣放棄了,而是回去社區默默耕耘,當民主黨的有力樁腳,她說要打擊壓制選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投票率,她在2018年成立非營利組織「公平選戰」(Fair Fight),專門解決選民受迫害的問題。
這次拜登拿下喬治亞州,很多人都誇她是最大功臣。許多有色人種催票團體也受她啟發持續壯大,像是非營利組織「黑人的票也是票」 (Black Voters Matter),就在參議員決選前,搭著巴士到偏僻的非裔社區,提醒選民12月14號開始預先投票,或是在投票所協助選民掃QRCode登記等,艾布拉姆斯多年的努力,可以說是喬治亞州非裔投票率高的最大原因。
**民主黨第二大功臣 川普**
喬治亞的共和黨人在總統選完之後,就發現自己陷入一個非常困難的處境,就是要怎麼樣跟川普相處?
一方面,共和黨兩個候選人都是川普支持者,都希望川普能為自己的選情加分,尤其選後,川普也許沒法繼續當總統,但川普在這次選舉選票大增,兩人都希望川普能為自己帶來死忠川粉的選票。
BUT!
川普從總統大選完,就開始指控拜登靠作弊勝選,但是又提不出法院能接受的證據,尤其點名喬治亞州存在大規模選舉舞弊,甚至直接槓上自家人,怒嗆負責選舉事務的州務卿拉芬斯伯格(Brad Raffensperger)。
這個論點,很多川粉是信了,《紐約時報》引用的民調數據指出,有高達70%到80%的共和黨人,不相信拜登「真的」獲勝,甚至在12月初,還有50%的人認定川普將在1月20日就職。
不過川普一直貶低喬治亞州的選舉,這招就像「七傷拳」,傷人七分,損己三分,有不少聽信陰謀論的共和黨支持者就認為,啊既然選舉被民主黨操縱,那我何必去投票?這也就影響了共和黨的得票率。因為你一邊打擊選舉制度,一邊呼籲選民出門投票,這不是很錯亂嗎?
也有一些溫和派則認為,到底為什麼共和黨堅持不肯承認,美國大選是一場自由公正的選舉呢?為什麼共和黨要走上這條路呢?這就嚴重打擊共和黨在喬治亞州通常有的團結。
但真正的「最後一根稻草」,恐怕是一通電話。1月2日禮拜六下午,川普親自打了一通長達一個小時的電話,給喬治亞州務卿「拉芬斯伯格」,施壓他「找到」11,780張選票,好讓川普能順利在喬治亞州翻盤。但如果本來就不存在的東西,是要怎麼「找到」?這個說法就招來強烈批評,難道總統是在公然要求竄改投票結果嗎?
川普還暗示,拉芬斯伯格明明知道舞弊行為卻「知情不報」,這是刑事犯罪,同時再度要求喬治亞州重新驗票。不過眾多媒體分析,川普這通軟硬兼施的電話,恐怕為喬治亞補選帶來反效果,把中間選民推得更遠。
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live/2021/jan/05/georgia-senate-runoff-election-trump-republicans-biden-latest-politics-live
讀神學院的資格 在 Sam Tsang 曾思瀚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Carey 神學院《聖經教導課程》
多倫多天道神學院舊約教授梁薇博士 (Dr. Barbara Lai) 將於本月 25-30 日前來溫哥華,為本院教授《但以理書與啟示文學》一科。粵語授課,國語翻譯。有興趣的弟兄姊妹可以到我們的中文網站頁瀏覽和報讀:
http://www.3clncarey.com/theo618cm-2017/
我們的《聖經教導課程》從世界各地邀請具經驗和資格的聖經學者/教牧前來溫哥華教導大家,幫助同學更瞭解聖經,並學習研讀和教授神的話語。明年將前來的老師包括曾思瀚博士、謝挺博士、孫寶玲博士及鮑維均博士。乃非常難得的學習機會,希望大家能好好把握。請參最新的課程單張:
https://www.dropbox.com/s/fg…/2017-18%20Pamphlet%203_OL.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