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審團裁定梁凌杰「死於不幸」,驗屍官解釋無法儘速審訊的原因】
被外界視為反修例運動中首位犧牲者的黃衣人梁凌杰,死因庭陪審團一致裁定他死於不幸。
經過9日仔細審判、傳喚25名證人作證,驗屍官高偉雄今(25)天早上引導陪審團可考慮 3 個裁決選項,包括「自殺身亡」、「死於不幸」或「死於意外」。
高偉雄指若陪審團認為梁凌杰曾意識到爬出鐵架有風險,但因想表達某些想法,導致最終判斷錯誤而墮樓身亡,則可裁定他死於不幸。
高指雖然梁爬出鐵架時雙腳懸空、並曾掙扎及不配合救援,但他在差不多墮下時曾望向地下。當時地上放有氣墊,惟與鐵架約有 1.5 米距離。若梁曾意會自己即使不配合救援亦會墮落到氣墊上,便是死於不幸。
兩男三女組成的陪審團約於早上 10 時退庭商議,6 小時後一致裁定梁凌杰死於不幸。
高偉雄稱,雖然死者家屬沒有出席仔細審訊,但「本席想向家屬表達難過及悼念,希望家屬展開新生活、生活愉快。」
高偉雄又表示,明白在一些廣受公眾關注的事件中,大眾會提出很多疑問和質詢,這是健康社會所容許的事;而死因庭的設立,正是對有疑點的死亡個案作出調查。
但他表示,無法儘快展開死因仔細審訊的原因除了死因個案的積壓、制度上的局限外,香港法例給予死因裁判官的權力,也僅局限於要求各方盡快向死因庭提交研訊所需資料,不能向各方設下期限。
香港「反送中」運動首宗死亡案件發生在2019年6月15日,當天香港有大型示威遊行。期間,35歲男子梁凌杰爬上金鐘太古廣場高處,抗議政府修法,危險站立5小時後墜樓身亡,送醫不治。梁凌杰墜樓前身著黃色雨衣,這個形象也成為紀念反送中抗爭的象徵之一。他在墜樓前曾戴上口罩、身穿黃色雨衣,背向警察總部拍下自拍照。
附註:香港—死因裁判官;台灣—驗屍官
#香港 #反送中 #黃衣人 #梁凌杰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香港
警察總部14樓 在 852郵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有警員確診
全文:https://www.post852.com/?p=325334
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公布,由昨日凌晨至今日凌晨,本港新增10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個案,本地個案佔4宗,3宗與較早前個案有流行病學關連,一宗源頭不明。今日暫時有數人初步確診,沒有源頭不明個案。
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表示,3宗關連個案當中,一宗屬於健身群組,患者為曾到訪人士的緊密接觸者,在檢疫中心確診;另外兩宗與其他個案相關。
至於今日的一宗源頭不明個案,涉及一名55歲的男子。他是傢俬送貨員,在葵青和豐工業中心一間傢俬店工作,平時會與家人和一名職員送貨,有時送貨後會在顧客家中組裝傢俬。他在本月17日不適,23日是最後上班日,與他工作的人士都要檢疫。
患者在本月13至22日送過貨予約20戶人士,大部分是送貨後就離開,少數有留下組裝傢俬,逗留時間較長,與患者接觸時間較長的人士約有10戶,相關人士要接受檢疫。另外,患者居住的黃埔花園3期6座要納入強制檢測。
其他個案方面,張竹君指柴灣富景花園7座需強制檢測;另有兩個工作地點需強制檢測,包括九龍城西九龍警察總部2樓,以及紅磡香港理工大學包玉剛圖書館。她補充稱,一名在西九龍警察總部工作的警員確診,是患者的家人,在檢疫中心入院後證實染病。
今日暫時有少於10宗初步陽性個案,大部分都是輸入舍案,關連個案都是屬於健身群組,沒有源頭不明個案。
#852郵報 #武漢肺炎 #西九龍警察總部 #傢俬 #強制檢測 #警員
警察總部14樓 在 PassionTimes 熱血時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上周三曾有確診者到訪 警察總部如常辦公】
警務處接獲衞生防護中心通知,一名曾到訪警察總部的公眾人士確診。
該名人士曾於上周三(2月17日)上午10時到11時到訪警察總部14樓申請紀錄查核。該辦公室已安裝透明隔板,所有職員均有佩戴口罩。由於該名公眾人士於警察總部大樓逗留的時間較短,以及曾到訪的範圍較小,故周一如常辦公。
全文︰http://www.passiontimes.hk/article/02-22-2021/70637
#警察總部
請支持PassionPrime:
http://passiontimes.hk/prime/
請支持熱血時報印刷版︰
http://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請支持熱血文青課金計劃:
http://www.passiontimes.hk/?view=raise2
請支持熱血主持育成計劃:
http://www.passiontimes.hk/?view=raise
《熱血時報》 iOS,Android App 歡迎下載:
iPhone
https://apple.co/2IfgPoP
Android
https://bit.ly/2HqB4Q4
--------------------
成功之前,我們絕對不要放棄夢想!
Till our dreams come true, we'll fight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