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巡禮】原子能之母:邁特納 (Lise Meitner)
今天是Lise Meitner生日。
//莉澤.邁特納:「自由的科學有如自由的呼吸一樣重要。」
“Freie Wissenschaft ist ebenso selbstverständlich wie freies Atmen.” – Lise Meitner//
//莉澤.邁特納 (Lise Meitner, 1878 – 1968) 是奧地利和瑞典藉的原子物理學家。她被稱為原子能之母,因為她是首個解釋核分裂現象的人。20 世紀前半,物理學界剛剛發現核輻射現象 (radioactivity),因此促進了物理學家與化學家的交流和合作。
奧圖.漢 (Otto Hahn) 是一個化學家,邁特納與他一起進行了長達差不多 30 年的核輻射研究。最後,奧圖.漢因為提出原子核分裂而得到了 1944 年諾貝爾化學獎。可是,解釋他的觀測數據的邁特納卻沒有得獎。
由於邁特納是女人,她的學術生涯受過很多歧視。當時的德國大學不准許女性擔任教授,所以奧圖.漢與馬克斯.普朗克 (Max Planck) 要特別為她安排,當奧圖.漢的「研究助手」。事實上,邁特納已在 1906 年於維也納大學 (Universtät Wein) 得到了維也納歷史上第二個女性博士學位 (愛因斯坦亦在同年得到博士學位),早已超越「研究助手」一職。她的指導老師之中有著名的統計力學之父波爾茲曼 (Ludwig Boltzmann)。
由於性別歧視,她只能從後門進入實驗室。更不可理喻的是,她由 1907 年直到 1912 年,都是沒有薪金的。在第一次大戰之中,她加入了奧地利的戰地醫院,當 X 射線部門的護士。
邁特納的猶太身分亦使她在二戰時受迫害,生命受到納粹的威脅。1938 年,她幾經辛苦,危險地逃後瑞典。她與奧圖.漢仍然保持書信形式的合作,使她能夠得知第一手的研究數據。1939 年,她與同為物理學家的侄子奧圖.弗里施 (Otto Frisch) 在滑雪旅程之中得到靈感,使用 E = mc2 解釋了奧圖.漢提供給她的數據。現代原子能發電的核裂變現象 (nuclear fission),就是她命名的。
邁特納與愛因斯坦、居禮夫人等偉大的科學家都是朋友。有說當波耳知道她解釋了核分裂現象的時候,就說:「噢,我們真蠢啊。」是物理大師波耳對她的貢獻的極高讚賞。可惜,因為性別歧視,只有奧圖.漢得到了 1944 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她三次被提名,但都沒有得獎。
邁特納一生未婚,死前移居英國劍橋與侄子同住。她主張和平使用原子能,亦活躍於婦女平權運動。她曾說:
「我愛物理,我很難想像我的生活中沒有物理會怎樣。這是一種非常親密的愛,就好像愛一個對我幫助很多的人一樣。我自己往往自責,但作為一個物理學家,我沒有愧對良心的地方。」
2014 年,柏林洪堡大學 (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 為邁特納豎立了銅像,紀念她對世界的貢獻。
可惜的是,我們在現代仍然看到很多作出歧視行為的人,性別、種族、性取向等等。我很好奇,他們有否一點點感到愧對邁特納、圖靈等,為科學、文明付出一生的科學家?
今天,邁特納在柏林洪堡大學的銅像與普朗克的銅像並列,永垂青史。//
諾 貝爾 化學獎 物理學家 在 商業周刊(商周.co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諾貝爾獎》霍金的啟蒙者!一文看懂,這些得獎主是如何影響全世界?】
諾貝爾物理學獎今年頒給研究黑洞的3名學者,其中一名得主潘羅斯在天文界鼎鼎有名,電影「愛的萬物論」主角、物理學家霍金之所以研究黑洞,就是受到潘羅斯的啟發。
諾貝爾化學獎則是首度頒給全女性組合:法國學者夏彭提耶和美國學者道納,表彰她們開發出被稱為「基因剪刀」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夏彭提耶告訴記者,她第一優先視自己為「一位科學家」,但希望這個獎項能「向年輕女孩發出真正強大訊息」...⬇️⬇️⬇️
🍀 每天提供人生的成功方程式,就加入商周Telegram: https://bwnet.pse.is/T3YWB
諾 貝爾 化學獎 物理學家 在 Crossing Campu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女性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性別平等
今年出現歷來第四位女性物理學獎得主,提醒了人們在先前第三位女性物理學家得獎的重大時刻,竟有一名教授竟公開說出「物理學是由男人一手發明建立的」,宣稱男性在物理學界受到歧視。
這也讓作者想起曾參加過的「女性科學家會議」,以及她在會議中遇見的,同樣「難能可貴」的女性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看似無處不在的隱性歧視下,她們如何一路走到今天?柏林的女性科學家會議裡,她們都互相分享了什麼?這雖然是作者這輩子參加過唯一一個與專業無關的研討會議,為什麼她卻格外有共鳴?一起看看 →
▍推薦你身邊的優秀同學,成為青年領袖 >> bit.ly/32UHFvT
#科學 #女性 #研究 #德國 #科學家 #物理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