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為”薩提爾”的對話模式,發端於心理學家薩提爾(Virginia Satir)。她的學生約翰.貝曼(John Banmen),根據其對話方法,發展而得。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一書,就是討論這個對話方法的原理與應用。
冰山是全書的核心概念。
冰山的基本意思就是,我們看到一個人的行為表現(也包括我們自己),就只是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上的部分。
但其下方有龐大的”基礎”。你不深入探究是看不到的。
薩提爾的冰山有七層,最上層是行為。就是一般我們看到的地方,譬如一個小孩無法專心唸書,整天摸東摸西。
再往下是感受。這個人當下的感受。譬如這個小孩覺得不在乎,不想要念書。
然後是感受的感受。譬如小孩對於不在乎的態度,心中是有點愧疚與罪惡感的。
第四層是觀點。小孩的觀點是什麼?譬如他可能覺得,再用功也沒用。
第五層是期待,或許小孩真正的期待是自己可以專心完成功課。
第六層是渴望,他心中也渴望得到老師與父母的認同。
最後則是自我。
大多人在處理事情時,完全只根據冰山的最上層。就是行為表現。
小孩不唸書?
父母就規定,”你給我在書桌上好好坐一小時,沒寫完不準離開”。或是威脅,”考超過第幾名,就不可以出去玩”。
這叫試圖解決問題。成效如何,我們心知肚明。
薩提爾的對話模式,是要解決問題的根源。希望透過深入的對話模式,切入冰山的下方幾層,帶出矛盾與衝突的點。
重點不在於迅速解決問題,而是透過對這個人更深的關懷,找到問題。最後也改變了行為。
這個對話模式不僅適用於面對他人,也可以面對自己。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自己的情緒或反應的根源。譬如自己明明很生氣,對這個感受的感受卻是”我沒有生氣,只是講話比較大聲”。因為從小,他的家長就嚴詞告誡,不可以生氣,有什麼好生氣的。
許多人從來不會面對與承認自己的情緒。薩提爾模式,也可用來自我剖析,回顧過去的經驗與創痛。
書中一句話說的很好,”進入他人內心的捷徑是瞭解自己”。
書中有許多薩提爾對話模式的逐字稿。應用很多,可用於處理親子關係、手足衝突、師生關係等。
譬如有個小孩自行決定要中斷大學學業。媽媽焦急如焚的要找作者諮商。
作者不是勸那個大學生,而是藉由跟媽媽的一次對話,解開了媽媽的心結。
作者藉談話引導媽媽說出自己年輕時,因為家庭經濟狀況而輟學的歷程。這位媽媽沒有從中走出來。
她覺得自己當時為家庭犧牲,才要離開學校去工作賺錢。
現在自己犧牲了那麼多,讓女兒可以沒有經濟壓力的去唸書。她居然自行決定不唸了?
她完全無法理解,自己犧牲了那麼多,所為為何。
作者的對話直接的切中她的心結。她要求女兒不要離開自己不喜歡、唸不下去的系所,其實是要女兒為她犧牲。
談話之後,這位媽媽開始鬆動與釋懷。最後她選擇相信女兒已經長大可以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日後,女兒也在其它科系,找到人生的方向。
這個例子是作者做為一個第三者,為兩方排解衝突,找到問題核心。但也有許多對話範例,自己就是”衝突”中的一方。譬如老師或父母面對不守規矩或是情緒爆發的學生與小孩。
這時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非常重要。不是用以上對下的角度,用嚴重的生氣反應,要脅對方就範。選擇用更深入、想要瞭解根本原因的心態進行對話,就是薩提爾對話模式的重點。這樣的對談,自己不平靜沉穩的話,是無法進行的。
書中這些對話看起來非常有趣,也很有效。但我必需說,看到這些描述,會知道這個講話方式是練出來。不是看完一本書馬上就可以學會的東西。這本書的內容可以說是一個初始起點。讓有興趣的讀者知道基本觀念與起步怎麼做。
想要進一步深入探詢的朋友,書中也有提到參考書目與相關的工作坊課程。
不管有沒有選擇更深入的瞭解,知道薩提爾對話模式,至少要讓自己從”情緒應對情緒”的行為模式中脫離出來。譬如看到小孩我行我素,氣一上來,馬上大罵或給予教訓。有時好像馬上有效。但問題有解決嗎?這樣真的比較輕鬆嗎?
選擇藉由對話深入探究行為表象下的成因。或許才是根本之道。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