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和心理諮商所所長的一封信」
打從疫情爆發開始,我就一直在考量,諮商所內強制要求佩戴口罩的可行性。
我的首要考量當然是安全第一,畢竟在諮商會談室當中是一個密閉空間,雖然心理師和個案之間都有間隔超過1.5公尺以上,但我還是一直覺得,口罩其實是防疫的重要工具。
只是我也一直思考「強制佩戴」是否有可能做得到。第一個月無法強制,因為我理解很多人可能根本手邊口罩就不夠用,再加上,會談當中,有可能會因為需要擦拭臉部,或者擤鼻涕,難免就需要將口罩取下。因此,我們只能加強測量體溫,消毒雙手,而且環境每天早晚都各消毒一次,來讓大家安心健康。
這過程當中,真的很感謝每個人都願意主動告知自己的旅遊史,以及感冒或呼吸道的症狀,提前改約。
表示來到 初和心理諮商所的人,其實都有責任感,也能夠展現同理心。就是「互相」的概念。
早上看到一則新聞,一位幼稚園老師在連假過後,詢問家長們是否有在國內旅遊,而需自主管理,家長們都說沒有,但是隔天詢問幼稚園的小朋友時,就有很多人可以滔滔不絕的說出自己連假去哪裡玩了,讓老師覺得這樣子的調查其實根本沒有意義。
我想說的是,可以理解這些家長在回覆調查的時候,內心應該也有些掙扎,但是選擇了一個當下覺得比較方便的做法。但是如果試著想想,今天你若是那個沒有出去旅遊的人,但是你隔壁的同事,或是你的孩子的同班同學家長,隱瞞了旅遊,而依然出現在你們家人的周遭,那是不是一點都不方便了?
我也有想要偷懶或是投機的時候,我相信每個人在面對疫情的時候,或是任何事情,開始嚴正面對的時間點都不一樣。一個月前,我一天進出三個不同的大樓,不斷反覆的被測量體溫,酒精消毒,有時候也覺得:怎麼又要測量,我剛剛才被測過,就是一個例子,我當時的心態影響了我的情緒。
而現在,我總是提醒自己和身邊的人,不要忘了目的是什麼,目的是共同防疫,每一個人都在做他們的工作而已。包括疫情中心,包括藥劑師,包括第一線人員,包括幫你測量體溫的人,包括幫你擋在門口的人,包括運送物資的人,包括檢疫人員,包括里長,「#包括你」。
以社會心理的旁觀者效應而言,如果我們都覺得別人也沒做什麼,那為什麼他可以不用做,那麼這件事情達成的機率反而很低,還不如,從自身開始做起,這樣子這件事情達成的機率反而會提高。
#諮商所已全面要求配戴口罩
#測量體溫及酒精消毒
#環境也是早晚消毒
#感謝大家自主管理
#我們才能一起走下去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