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高等教育環境愈趨險峻,致理科大辦學續創佳績, 從2016至2021年,『連續6年』蟬聯私立科大『企業最愛大學』調查的冠軍寶座,根據調查資料顯示,本校研究所畢業生就業率高達
❗️『91.67%』❗️
雇主滿意度更高達
❗️『97.35%』❗️
近5年新生平均註冊率高達97%,畢業生投入職場比率及薪資遠超過全國平均,本校為畢業生打造優質的就學環境,讓學生踏出校園就可以幸福就業。
致理科大教學以『理論』與『實務』兼具,提升研究所學生的研究能力、參與論文競賽獲得優異成績,更結合海外實習機會,讓學生畢業後職涯進路更為寬廣。根據調查,本校碩士畢業一年後平均薪資可達台幣6萬元,讓學生追求高薪不是夢。
本校「企業系服務業經營管理碩士班及在職專班」,除了有優質的師資與豐富實務課程,2020還通過了管理教育界公認最嚴格的『華文商管教育認證組織(ACCBE)5年認證』!並且,本校研究表現在近年來表現都非常突出!
🔗 :https://pse.is/3qarr7
論文獎 2020 在 VOP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如果你還沒看到書訊的話,預購優惠時間倒數不到十二小時囉!
非常感謝購買和幫忙分享的朋友,新書將在下周一開始陸續寄出。接下來《攝影之聲》新刊也將登場,敬請期待!
_____________
張世倫《現實的探求──台灣攝影史形構考》
Reclaiming Reality:
On the Historical Formation of Taiwanese Photography
by CHANG Shih-Lun
影言社出品
190 x 130mm | 精裝 | 488頁 | 初版 | 2021年7月
● 預購期間九折優惠,寄送地台灣免運費!
● 預購: https://vopbookshop.cashier.ecpay.com.tw/
● 預購期至台北時間2021年7月16日零時止
_____________
本書集結影像史研究者張世倫近十年來的攝影史研究書寫,重返檔案文獻與歷史事件,以批判性的目光,帶領讀者細細觀察攝影在台灣歷史中的蜿蜒流動,反思「攝影史」的形構歷程。
所謂的「攝影史」究竟如何建構?如何變化?如何可能?攝影在台灣的實踐與想像,形成了什麼樣的「攝影史」?
作為攝影史論著,本書獨到之處,正是敏銳地提出「台灣攝影史」構造本身的問題意識,以文化研究的觀點,藉由踏查攝影在台灣歷史中的開展,細膩地審視歷史形構的細節,呈現出攝影史敘事多樣而複雜的潛在空間──「複數」的攝影史。
本書論及的影像文獻與歷史場景十分廣博多元,從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早期的攝影檔案、圖像繪葉書、寫真帖,乃至風景攝影、俗民攝影、證件照與政治宣傳,探究影像與現實的關聯;同時重訪沙龍攝影、現代主義思潮、紀實攝影與當代攝影裝置在台灣的發展,以及《劇場》、《ECHO》和《人間》等文化刊物時代的關鍵影響,重現台灣影像實踐開拓的各式路徑,並在此歷史書寫中,將它們轉化為與當下的我們息息相關的視覺文化思索。
本書將是關切台灣攝影與視覺文化發展、不停追問攝影與歷史的我們,重新思考「台灣攝影史」的一次重要契機。
_____________
關於作者
張世倫,影像史研究者、藝評人,曾任博物館員與雜誌記者等職,政大新聞所碩士,倫敦大學金匠學院(Goldsmiths College)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候選人,文章與論述散見《攝影之聲》與《藝術觀點ACT》等刊物與專書,譯有《攝影的異義》(John Berger)、《另一種影像敘事》(John Berger & Jean Mohr)與《這就是當代攝影》(Charlotte Cotton)等書,「未完成・黃華成」(2020,北美館)策展人,曾獲國科會論文獎與世安美學論文獎。研究專長包括影像史、當代藝術、音樂批評、電影研究、美學現代性與冷戰史等範疇,現正持續從事影像批評以及台灣攝影史相關研究的書寫計畫。
_____________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vopmagazine.com
論文獎 2020 在 VOP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新書完美抵達編輯室!✨ 手感很好呢,希望大家拿到時會喜歡。
明天(7/16)是預購最後一天,別錯過優惠時間囉。下周一開始就會陸續寄給首波購書的大家,感謝熱烈支持!🙌
_____________
張世倫《現實的探求──台灣攝影史形構考》
Reclaiming Reality:
On the Historical Formation of Taiwanese Photography
by CHANG Shih-Lun
影言社出品
190 x 130mm | 精裝 | 488頁 | 初版 | 2021年7月
● 預購期間九折優惠,寄送地台灣免運費!
● 預購: https://vopbookshop.cashier.ecpay.com.tw/
● 預購期至台北時間2021年7月16日零時止
_____________
本書集結影像史研究者張世倫近十年來的攝影史研究書寫,重返檔案文獻與歷史事件,以批判性的目光,帶領讀者細細觀察攝影在台灣歷史中的蜿蜒流動,反思「攝影史」的形構歷程。
所謂的「攝影史」究竟如何建構?如何變化?如何可能?攝影在台灣的實踐與想像,形成了什麼樣的「攝影史」?
作為攝影史論著,本書獨到之處,正是敏銳地提出「台灣攝影史」構造本身的問題意識,以文化研究的觀點,藉由踏查攝影在台灣歷史中的開展,細膩地審視歷史形構的細節,呈現出攝影史敘事多樣而複雜的潛在空間──「複數」的攝影史。
本書論及的影像文獻與歷史場景十分廣博多元,從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早期的攝影檔案、圖像繪葉書、寫真帖,乃至風景攝影、俗民攝影、證件照與政治宣傳,探究影像與現實的關聯;同時重訪沙龍攝影、現代主義思潮、紀實攝影與當代攝影裝置在台灣的發展,以及《劇場》、《ECHO》和《人間》等文化刊物時代的關鍵影響,重現台灣影像實踐開拓的各式路徑,並在此歷史書寫中,將它們轉化為與當下的我們息息相關的視覺文化思索。
本書將是關切台灣攝影與視覺文化發展、不停追問攝影與歷史的我們,重新思考「台灣攝影史」的一次重要契機。
_____________
關於作者
張世倫,影像史研究者、藝評人,曾任博物館員與雜誌記者等職,政大新聞所碩士,倫敦大學金匠學院(Goldsmiths College)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候選人,文章與論述散見《攝影之聲》與《藝術觀點ACT》等刊物與專書,譯有《攝影的異義》(John Berger)、《另一種影像敘事》(John Berger & Jean Mohr)與《這就是當代攝影》(Charlotte Cotton)等書,「未完成・黃華成」(2020,北美館)策展人,曾獲國科會論文獎與世安美學論文獎。研究專長包括影像史、當代藝術、音樂批評、電影研究、美學現代性與冷戰史等範疇,現正持續從事影像批評以及台灣攝影史相關研究的書寫計畫。
_____________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vopmagazine.com
_____________
#現實的探求 #台灣攝影史形構考
#張世倫 #影言社 #攝影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