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不見為淨,但心真的安靜了嗎?
很多時候我們會聽到一句話:「不去想就好了!」可是不去想,煩惱及問題就會消失不見嗎?或者說,去仔細想又會感覺害怕及難受,那到底該如何是好呢?
近期與個案工作中發現,人與自己失去坦誠的連結是常有的事,很常會有自己認為根本不存在的事,但卻沒被我們意識到它其實是潛伏在潛意識驅動一切的源頭。比如某種情緒長年被壓抑及掩飾成另一種行為或想法,而導致看似命運的流轉所發生的事件,其實來自於被潛抑住的那股我們一點都不熟悉的情緒。
舉個例子來說,比如我因為害怕被抛棄而發展的過度獨立或追求目標,表面上看起來我很有自主意識地去創建我的人生,但這獨立的背後實是恐懼在作崇。因為害怕被丟掉,所以讓自己沒有機會被丟掉,於是靠自己強大不依賴任何人,實是因為自己對恐懼的不接納、不承認、不碰觸。因此,恐懼這個情緒對我來說就很陌生。而當我無法與恐懼接觸,並以自己的因應方式去掩蓋而成為強大、獨立、目標導向時,就離恐懼愈來愈遠。但它並不會消失不見,而是潛藏著不斷地以各種方式顯現。
也許在人際關係上,怕被抛棄的恐懼會戴上「渴望被理解」的面具,因此在與同事主管共事時就容易強勢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但因為態度強勢的背後可能是害怕被誤解的反向操作,於是所有非語言訊息的傳遞之下,才真正造成對方的誤解。而被誤解又會勾住「渴望被理解」的挫敗,於是就更著急地想要去解釋,但愈解釋就會愈不被諒解,而感到愈挫敗,於是被誤解成了家常便飯。最終又回到了原點,不得不去看到渴望被理解背後的「怕被丟掉」的恐懼。
也有可能在親密關係中,怕被抛棄的恐懼扮演著「討好奉獻」的僕人,或是「自戀自私」的皇帝,甚至是「無法專一」的花心人。可能看著貌似以自我需求為中心,但其實很害怕他人一不注意或關心自己,自己即將會被忽視或丟棄;也有可能周旋在眾多對象間,看似相當吃得開並不留心於特定一人,實是害怕一旦專心付出真心了對方會離開。
當然在親子關係中也會顯現,比如「緊迫盯人」的母親,很有可能與孩子發展出過度糾纏的關係。對孩子做的一切(控制、侵略、索討)深信是為了愛,但卻沒有意識到這其實是自己的需求,藉由母職角色在定義自我認同及存在價值,背後實是為了安撫內心怕被抛棄的恐懼。
那麼「怕被抛棄」的恐懼,又是從何而來的呢?這除了原生家庭的影響之外,追溯至更早就會與靈魂累世的轉世經驗相關了。若是一個帶有原生「怕被抛棄」恐懼的靈魂,想必經歷過很多世的被抛棄經驗,而今生設定要來好好完成這個課題的學習,就必定會投身於會創造出這個現象的家庭(親子靈魂契約)。我們也許會認為應該多次經驗後,早晚會習慣沒感覺,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雖然靈魂記得,但我們每一世的出世都是一張白紙,以嶄新的視角在體驗的,唯讀那個情緒印記還是深深烙印著。因此我們雖然不記得累世的經歷,但對於情緒創傷仍是有感覺的。
有做過前世今生的個案就會從前世報告書中發現,前世的靈魂傷痛就會是今生的學習課題,它通常與你今生的深層情緒相連;而前世的靈魂能量則與今生的現況會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或極端相反),也就是慣性反應或重複性事件。這就是靈魂安排的有趣之處,我們今生是來療傷的。換句話說就是,靈魂驅使我們再一次為同類事件做出不同的人生決定,看看這一次會不會在同樣的情況下,活出不同的人生樣貌,那麼我們就把累世同主軸的一系列傷全都療癒了。有時候它能影響的會是整個家族脈絡的傷痛。
因此,別小看自我探索及自我療癒。它牽動的不只是這一世的自己、前世及來生的自己,也會影響到家族裡的所有成員。
潛意識若沒有進入意識,就會主導你的人生而成為你的命運。-榮格
#十月新開
#一對一靈魂之旅課
#一四五下午
#一個月密集式課程共十二小時
#費用一樣課程量身定做
⭕️ 靈魂之旅課
此課程的內容會以超個人心理學派為基礎,去詮釋我在靈性經歷上所學習到的,以及分享個案案例的故事來探討不論是心理或心靈上的課題。我希望能強調並不是一昩地躲入內在意識來逃避心理層面,活在與真實世界脫軌的幻象中;反而是因為更往內在走,而有能力與自己的內在經驗及感受共處,找到內在平安及和諧,並發展出面對外在挑戰的勇氣及信任。
課程中會以故事為例,和大家探討理解故事中的男女主角發生什麼事了?有什麼感受?為什麼會這樣?在渴望什麼或恐懼什麼?以靈魂層次上來看有什麼不同的觀點?行為背後的心理驅力是什麼?有什麼方法能療癒?能如何避免此種狀況?
這會是一個線上解說(一週一次一小時)加上群組討論(每日文章更新、提問、回饋及後讀討論)的課程,以新書中內容為主軸來探索我們與自己的不同面向,達到整合及精進。因為內容深度和觸及的範圍較深,因此這次以課程方式進行,書只是教材。希望在三個月的心靈課程下,能使大家獲得更深層的自我了解及探索。
📣 適合「靈魂之旅」課的同學:(上過工作坊的同學大推)
1) 常莫名感到情緒起伏,也許焦慮、悲傷、憤怒、無奈等,卻找不到方式來安自己的心。
2) 不懂為什麼自己不斷遇到類同的人事物。
3) 想要照顧好內在小孩,想療癒兒時創傷與原生家庭有糾葛的議題。
4) 在婚戀關係中不斷觸礁,容易與人產生爭執,常看不慣身邊的人事物。
5) 想要了解心理運作的理論及靈魂視角的解讀,如何與自己和解及成長。
6) 想更深層的探索了解自己,讓自己完整獨立而感到安心。
7) 想要了解焦慮、沒安全感、控制、依附、防衛、人際邊界、自尊、疏離、內疚等議題,是如何在關係中觸發恐懼或憤怒的。
8) 想了解情緒如何影響身體,又是如何在家族能量中運轉。
9) 想了解意識與潛意識是如何鏈結,而產生自己無法控制的想法、信念及行為的。
10) 想了解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自己都是如何在防衛及攻擊他人的。
☑️上課方式:
每天線上群組心理學知識分享及一週一次線上課程,針對一週以來的內容做理解及探討,並提供我個人親身體驗的自我療癒方法(任何問題可提出來討論)。
☑️上課費用:
三個月台幣$6000(含書)
海外paypal加手續費為台幣$6400(帳號:yvonneyuhsuan@gmail.com)
開課時間會再群組上另行通知,人數滿班即開課。有興趣參加課程,完成匯款後請告知匯款帳號後五碼。
戶名:邱俞璇
銀行:台北富邦(012)
帳號:757-168-003670
illustrator: victoriya kryzhko
同時也有4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萬的網紅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你不記得前幾週 我們討論過CGTN 跟中方的媒體想要國際化爭取這個... 話語權 爭取話語權 那但是上週前幾週阿亮講說 可是因為你說的是他們的語言 但沒有用他們的文化說話 所以接受度比較低 但這個紐約時報特別出了一個報導 他說我稍微唸一下 因為Ben Smith的意思 現在中方的媒體宣傳 也不只...
「語言決定論例子」的推薦目錄:
- 關於語言決定論例子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語言決定論例子 在 綠角財經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語言決定論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語言決定論例子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語言決定論例子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語言決定論例子 在 玉チャンネルTAMA CHAN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語言決定論例子 在 [心得] 《語言本能》為什麼語言是本能? - 看板book 的評價
- 關於語言決定論例子 在 语言决定论 :: 全台大學開課課程資訊網 的評價
- 關於語言決定論例子 在 在電影裡面究竟用了多少? 「語言是一種器官」這個說法 的評價
語言決定論例子 在 綠角財經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學語言為的是什麼?
為的是溝通,為的是多一扇看這個世界的窗口。
但在台灣,我們最早開始學的外語,也就是英文。不是學來溝通的,是學來考試。
考試必需有個可評定的標準,所以就考選擇題,不考口語說話。因為前者才有辦法大量閱卷,評定分數。評鑑口語說話能力,需要大量的人力成本。
然後,考試決定教學方式。許多學生整節英文課,看課本、背句型、記文法,卻是一個英文句子也沒說過。或是只是照著課本覆述,從沒自行建構一個句子,嘗試用英文表達自己。
這樣學出來的英文,遇到外國人時,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是本應如此,還是令人意外。
有了這樣失敗的第一外語學習經驗,有多少人會願意學第二外語?或者可以在學習第二外語時,跳脫這個失敗模式,成功學習?
《懂語感,無痛學好任一種外語》,就是這個問題的解答。作者建議先藉由聽與模仿,學會說。再學讀跟寫。
會說是最核心的語言能力,藉由聽學會說也是最自然的語言習得過程。
只要會說,你就可以跟外國人交談。用講的表達你的意思,用問的找到你要的答案與協助。
聽說讀寫四個能力,作者將其分為輸入與輸出兩端。輸入是聽跟讀。輸出是說跟寫。
要能輸出,才是重點。
很多人希望自己能說能寫,但整個外語學習課表都是在閱讀跟學單字。這樣也是很認真沒錯。但在錯誤的地方投入資源,不會在正確的地方產生成果。
你要會說會寫,你就要練習說跟寫。
這個似乎淺白不過的道理,卻是很多人外語學習的盲點。
書中列出了範例課表,教一個想偏重口說,或是偏重書信能力的讀者,要如何安排時間。
這本書的討論很全面。一個生活忙碌的成年人,如何抽出時間來學習外語、如何達成持續的效果、動機的重要性。還有各種學習管道的比較都有分析討論。
譬如語言交換,似乎單純而美好,不用花錢,還可以交到異國朋友。
但許多人沒注意到,你是在跟一個未必有語言教學經驗的人往來。有時要嘗試很久,才能找到合適的夥伴。
而且所謂交換,就是譬如兩個小時的會面談話,一個小時他跟你用你想學的外語談話,另一個小時,你則要用中文跟他談。花兩小時的時間,學一個小時的外語。有時候會讓人覺得時間成本高昂。
還有費用便宜的線上大型教學平台。看起來選擇超多,每個老師的介紹都很吸引人。其實這種網路平台讓幾乎所有想當外語老師的人,都可以開課。幾乎沒什麼篩選。
那誰來篩呢?
就是你。
篩得到好老師還好。但假如上過一堆老師的課,卻少有人讓你想再約第二節呢?
有時想要免費或是省錢,結果卻是浪費更多時間跟金錢。
書中關於制定明確學習目標的討論非常重要,也是很多人欠缺的一點。
譬如學習30小時後,可以寫一篇簡單的自我介紹。一個期限與可評估的目標,才可以讓學習者知道自己有沒有在前進。
不要訂下太大太遠的目標。譬如學兩年後,可以跟外國人流利對話。時間太長,回饋來得很慢。假如沒出國,也沒啥機會遇到外國人,很難驗證。
一小步一小步的成就,終究會累積出可觀的成果。
最後的結語有個現實的計算。台灣學子從國小到高中,保守估計每人花了兩千個小時學英文。成效如何?有多少人,外語成為一個實用的工具?
假如能換個更有效的學習方式,會帶來多大的節約與效益。
看到這些討論,綠角又想到投資這件事。
台灣成年人,每年花了多少時間選股跟研究?
台灣加權股價指數從1969年底的110點,到2020年底的14732,是134倍。單純參與到市場的成長,原始投資一百萬,會變成一億三千萬。
(這還只是加權股價指數喔,沒有計入股息的成果。假如計入股息,成果會更可觀。)
假如學習挑選股票,讓人達到比大盤更好的成果。假如學習判斷經濟與市場指標,擇時進出,讓人躲過下跌參與上漲,我們應到處可以看到,現在七十歲以上的資深台股投資人,許多人都可以跟你講述投資台股賺200倍、賺300倍的故事。
有嗎?
還是連股市本身報酬都拿不到的人比較多?
或者你簡單就可以找到家族長輩在股市中虧到不敢再投資的例子?
這些投入研究的時間與精力,用錯方向,拿到比市場更差的成果,都是浪費啊。
學生時期在錯誤的學習方法中浪費時間,成年後在錯誤的投資方法中浪費時間。回首一生,虛擲時光,所成甚少。
這難道就是台灣學生跟台灣投資人該走的路嗎?
面對問題,要從正確的角度下手。而不是只會埋頭苦幹,一心以為有付出必有回報。在錯誤的地方付出,是力倍功半。
投資,我選擇指數化投資。
語言學習,《懂語感,無痛學好任一種外語》提供切中要點的解答。
語言決定論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好書推薦《#人慈》部落格文末抽書兩本
想像一下,如果有兩個星球,你認為自己住在哪一個?星球A:飛機墜機後,生存者禮讓最需要救援的人。星球B:事故發生後,生存者爭先恐後地往出口擠,不惜將他人踩在腳下。這個問題被用來問過許多學生,幾乎所有人都選了星球B。但事實是,我們住在星球A。這個世界真正面臨的威脅在於我們對人性太過悲觀。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humankind/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人慈》這本書的作者是歐洲最著名的年輕思想家之一羅格.布雷格曼(Rutger Bregman),他是同時也是一位歷史學家、作家、記者。有鑑於報章媒體、政治宣傳、普羅大眾對於「人性」的偏誤解讀,他想透過這本書傳達一個核心訊息:「大部分的人在內心深處,其實是相當正派的」。
作者在書中旁徵博引,以詳盡的事實和深入的查證,說明了人類無論是出於天性、身為孩童時、在無人島上、當戰爭爆發、當危機來襲,對於自己「好」的一面,有著強烈偏好。如果你至今仍然認為,人類就是天生自私、貪得無厭、陰險狡詐,那麼這本書絕對會讓你大為改觀。
這本書讓我感到大為驚喜的,是作者既大膽、又謹慎的考證態度,他勇於對歷史上知名的眾多案例(例如《蒼蠅王》、《史丹佛監獄實驗》、《米倫格爾電擊器實驗》)提出反面看法,而且其證據令人信服。在媒體慣用人性「惡」的一面吸引眼球的世界裡,這是一本思想激進的書,只不過是偏向人性「善」的那面光譜。這種書很罕見,卻彌足珍貴。
.
#人性本惡?三個精彩翻案
.
人類有考據的數萬年歷史以來,充滿了大大小小的衝突和鬥爭,我們也從故事裡看到領導人無論為了私利、國家的經濟、民族的情節而發動戰爭。難道,人類不就是天性好鬥嗎?只要有誘因存在,人們就會甘願殺得你死我活嗎?從歷史的考據裡面,我們會發現人性跟我們想得很不一樣:絕大部分的人不願意傷害另一個人。讓我們先從書中三個精彩的翻案來找到線索。
.
1.#蒼蠅王小說的翻案
.
《蒼蠅王》是一本膾炙人口的小說,在我國中的時候,老師也放過翻拍的影片當作社會科學的教材。內容大意是在說,因為飛機墜機,六個英國男孩漂流到一座無人島上,在沒有大人的情況得自立求生。過程發生了許多權力爭執、失去理智、弱肉強食的情節,最後只剩下兩個孩童倖存的故事。這個虛構故事在感嘆「人心的黑暗」,也被列為標準的社會教材讀物。
作者把持著一個懷疑的態度,他深入瞭解了虛構的《蒼蠅王》小說作者威廉.高汀(William Golding)的生平。作者發現高汀是一名有憂鬱傾向的酗酒者,他還會打小孩,他也曾說過:「我瞭解納粹,因為本質上來說我也是那一類」,這才讓作者明白,原來寫出《蒼蠅王》的作家是一個多麼不快樂的人。
因此,作者根據事實為主,追尋了一條實際發生過的類似案例,六名少年在太平洋落難,漂流到阿塔島(`Ata)的真實故事。這則故事跟小說大相逕庭,六名少年在荒島上發揮團結的本領,協調出遇到衝突的處理方式,還彼此在受傷時互相照顧。受困15個月後,六人獲救時仍氣色飽滿,而且士氣高漲地不可置信。真實版的《蒼蠅王》,其實是一個友情和忠誠的故事。
發現阿塔島生存的船長彼得.華納(Peter Warner):「人生教了我許多事,其中包括了一個經驗,就是你永遠要尋找人的善良光明面。」
.
2.#史丹佛監獄實驗的翻案
.
我讀過許多談到心理學的書籍,都喜歡引用一個知名的案例,那就是《史丹佛監獄實驗》。實驗主持人飛利浦.金巴多(Philip Zimbardo)教授把24名參加的學生隨機分成兩組,12人當囚犯,12人當獄卒,觀察人類當囚犯的反應,以及擔任獄卒的人施加權力的表現。整個實驗因為囚犯精神狀態快速崩潰、獄卒施加的處罰越來越過火,結果實驗到第六天就被迫中止。
這個實驗的結論彷彿要告訴我們:「當你給予人們權力,他們就會開始為惡,發展出一些不人道的規則」。作者深入考察之後發現,這簡直是一場天大的騙局。實驗並不是任憑12名獄卒自己決定如何處以,而是金巴多本人直接給獄卒灌輸思想:「你們要創造一種挫折感,製造恐懼,要剝奪他們的個體性…」,最後獄卒定的17條規則裡,有11條根本是實驗團隊給予的意見。這簡直是引導式的邪惡。
你或許也會好奇,那如果是實驗團隊「完全不介入」的狀況會怎樣?兩個英國心理學家2002年在電視節目上複製了一次同樣的實驗,但這次沒有告訴獄卒該怎麼管理、該怎麼懲罰。結果呢?節目無聊到不行。第二天,獄卒把食物分給囚犯。第五天,一名囚犯提議設立民主制度。第六天,獄卒跟囚犯一起抽菸。最後一集,大部分人一起坐在沙發上消磨時間。這麼無聊的故事,難怪我們都沒聽過。
.
3.#電擊器實驗的翻案
.
還有一個更出名的《米倫格爾電擊器實驗》,目的是為了測試受測者,在面對權威者下達違背良心的命令時,人性所能發揮的拒絕力量到底有多少。受測者身為「老師」,當隔壁房間的「學生」答錯題目時,就要按下電擊器,懲罰坐在電椅上面的學生。「學生」是由實驗人員假冒的,受電擊所發出的哭喊也是演出來的,但受測的「老師」並不知道,他們會「以為」這些電擊都是真的。
每一次學生答錯,懲罰的電壓伏特數就要提高,實驗主持人史丹利.米倫格爾(Stanley Milgram)教授會要求老師繼續施罰。120伏特時學生會開始喊痛,150伏特時尖叫並喊著退出實驗,200伏特時大叫大叫血管裡的血都凍住了!超過320伏特時開始撞牆並失去聲音。結果,有65%的受測者一路聽從指揮,開到了450伏特,幾乎是把學生電死的程度。實驗的結論幾乎告訴我們,只要有權威要求,連普通人都願意電死一個路人甲?
作者考核過後的翻案顯示了另一種事實。幾乎所有受測者都曾抗命,想要停手,但實驗方會加強壓力逼迫就範,從錄音檔聽起來更像是霸凌和脅迫。事後調查,只有一半的受測者認為隔壁的學生是真的在受苦,其他人覺得只是實驗效果。許多受試者也表示,因為他們真心「信任」米倫格爾教授的實驗對人類一定有幫助,所以即使當下不忍心,也願意咬著牙繼續做下去。
綜合以上三個翻案結果,大部分的人在內心深處,其實是相當正派的,但引用作者所說的:「如果你催促地夠用力,給予足夠刺激、又拐又騙,許多人確實是有能力做惡。但是邪惡通常不是在表面之下,它是需要費盡功夫才能扯出來的。」邪惡得要披上善良的外衣才行。
.
#人怎麼會互相傷害?
.
所以,人真的是天性好鬥、殺得你死我活的物種嗎?綜觀歷史大小戰爭,這個說法似乎成立,但是當我們把尺度放到人與人面對面的相處,就是另一種樣貌。舉戰爭為例,兩軍人馬大動干戈的時候,所有人一定都是拔刀互砍、舉槍互射吧?在那種生死存亡的關頭,不是敵死,就是我亡了,不是嗎?
真實的戰爭傷亡統計很有意思,例如二戰英國陣亡的軍人死因中,10%是子彈和反坦克地雷;15%是詭雷、爆破和其他;75%是手榴彈、迫擊砲和空投炸彈。大部分的士兵都是隔個一定「距離」被殲滅的。真正喊著敵人是「害蟲」,一旦碰面就格殺毋論的,通常是離戰場最「遙遠」的政客和領導人。
根據研究,二戰的生存老兵超過一半從未殺過人,只有20%的軍人曾經擊發過武器。美國南北戰爭最激烈的蓋茨堡戰役中,回收的27,000把火槍,還裝有彈藥的比例達到90%。12,000把裝有兩顆彈藥,其中6000把超過三顆。但火槍設計成那樣,就是一次只能射出一顆子彈,那幹嘛裝那麼多顆子彈?因為大部分的士兵都『沒有』在試圖殺敵。人,打從心底不喜歡傷害另一個人。
.
#如何改善?三種範例
.
在這本書的下半部,作者有一則引述徹底震撼了我的思想。這句引言來自英國哲學家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伯蘭特.羅素(Bertrand Russell),他給未來世代這個建議:「當你學習任何東西或者思考任何哲學問題時,只該問自己事實有哪些,那些事實證明什麼是真實。永遠別被自己希望相信的事、或者自以為如果別人信了就對社會有益的事所分心,只要專心一意去看事實是什麼。」
這個非常理性的觀念,一開始相當很吸引我,但作者及時把我拉了回來。他提到除了探究事實之外,你本身「相信」什麼,才是以改善世界的動力來源。
第一種相信的力量,叫做「畢馬龍效應」。科學家做過一種實驗,把兩群同樣普通的老鼠,分別標示聰明和愚笨。請不知情的學生照顧老鼠,然後進行迷宮遊戲,看哪一組比較快逃出迷宮。結果聰明的那組獲勝,事後發現學生「相信」這些老鼠比較聰明,給予比較好也溫柔的待遇。同樣的實驗在一群小學生上進行,不知情的老師對聰明組的學生更關注、更鼓勵,事後結算成績,聰明組的孩子其智力表現提高了最多。
第二種相信的力量,叫做「魔像效應」。曾經有科學家在美國做過一個不道德的實驗,他把二十個孤兒分成兩組,跟其中一組說他們是善於表達的人,跟另外一組說他們注定要變成口吃者。這個實驗結果害得許多口吃組的受測孩童,一輩子患有語言障礙。這種效應常導致貧窮學生更加落後、無家可歸者失去希望、已經被孤立的青年人更加極端。
一如正面的期待能夠引發好的結果,負面的期待也能夠讓惡夢成真。接下來介紹書中三個真實世界的例子,來看看如何運用「相信」的力量,來改善我們的工作、教育和民主運作。
.
1.#論工作的內在動機
.
研究發現,外在誘因例如紅利會減低員工的內在動機和道德標準。給予外在誘因會獲得相等的回報:按照工時給付,就會增加更多的工時(無論是否裝忙)。按照發表數目給予稿費,就會得到更多的發表文章(無論品質優劣)。按照手術量來給付,手術就會更多(無論是否必要)。
荷蘭的最大的鄰里照護平台「博祖克」(Buurtzorg)採取逆向而行的策略,這個組織沒有業績目標或分紅,沒有管理階層,沒有客服中心。運作的自主權下放給每一個十二人的團隊,團隊自己定行程表,自行雇用同事。省去的營運費用和會議時間都回歸到團隊本身。
執行長喬斯.德.柏洛克(Jos de Blok)是從最基層出身的人,他相信員工內心會選擇做「正確」的事。他說傳統的管理階層「喜歡憑空想像一些計畫給那群工蜂做」,還說「拿掉管理階層,工作還是照常進行」,他認為讓團隊自我導向、動手執行腦中想法,是最實際的做法。博祖克沒有人資部,被評為最佳雇主;沒有行銷部,卻獲得最佳行銷獎。
(延伸資源:在台灣有「台灣居護」引進了這套照護模式)
.
2.#論教育的玩耍本質
.
自古以來,愈是聰明的動物愈會玩耍,玩耍更深植於人類天性當中。創造力和學習力來自於自由地玩耍,孩子會自然地渴望探索這個世界。當社會工業化之後,學校的體制越來越制式化,學生的課表被排滿,家長連下課的時間也不放過。最近針對十個國家的民調顯示,監獄囚犯待在戶外的時間比孩子還要多。研究也發現一個趨勢,孩子愈來愈覺得「自己的生命被他人所決定」。這是一個快要忘記怎麼「玩耍」的世代。
荷蘭的「阿哥拉」(Agora,希臘語「市集」的意思)是一個沒有年級、班級、教室的學校,也沒有功課和成績,一組學生團隊就只有配一位「輔導員」,但自主權在學生身上,他們自己決定要學什麼。整個學校就像一個主題樂園,學生透過玩耍和探索,找到自己當下有興趣的題目攻讀,學校提供對應的資源給他們學習。相較於傳統教育把孩童當植物灌溉,這所學校將孩童當「人」看待。
在這裡,與眾不同是常態,一千個學生就有一千種學習路徑。這裡幾乎找不到霸凌的蹤影,因為不以年齡和能力區隔孩童,沒有誰的進度會落後,沒有誰的表現太過突出,每個人都在綻放當下最好的自己。作者引述道:「玩耍的相反不是工作,玩耍的相反是抑鬱。」問題不是孩子能不能掌控自由,而是大人有沒有勇氣給他們自由?我們是否問過自己,教育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延伸閱讀:Agora: Meet the school with no classes, no classrooms and no curriculum,英文文章)
.
3.#論民主政體的模樣
.
作者提到,世界上愈來愈多的民主政體正遭受七種瘟疫侵襲:政黨持續腐化、公民不再信任彼此、少數人遭排除、選民失去興趣、貪贓枉法的政客、有錢人逃稅、人們發現當代民主充滿貧富不均(怎麼跟我住的地方這麼像!?)。但世界上有地方嘗試了解法,簡單到令人難以置信,卻很少上新聞(你應該猜得到為什麼)。
委內瑞拉的托雷斯市(Torres)的民選首長胡立歐.查維茲(Julio Chávez)選擇一種嶄新的信念,他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位積極認真的公民」。他的競選政見只有一個,下放權力給所有托雷斯市民,而且他遵守了承諾。所有的政府集會邀請全體居民參加,不只是討論,還要決議城市所有預算的使用。
結果人們空前踴躍參與政治,在最需要的地方蓋起了住宅和學校,有效地鋪整馬路清掃街區。因為預算透明,大幅削減了貪污和權威的弊病。市民們還一起要求提高稅收,並且說道:「過去我們不瞭解市政稅要用來支付那麼多東西。」這個被稱為「參與式民主」的方式,深受民眾喜愛,卻鮮少在新聞上被提及。
(在台灣我還沒聽過類似的試營運模式,有人聽過嗎?)
.
後記:#相信善的一面
.
《人慈》是我今年讀過最意猶未盡的一本書,作者的大膽思想,配上嚴謹的查證,讓人讀來格外痛快。從這本書中,我也慢慢體認到,問題不是二元化的「人性本惡或本善」選擇題。反而,透過這些精采的正反論述,猶如偵探小說抽絲剝繭般的分析,我理解到的是人性真正的「複雜」。
如同現在人工智慧和大數據這麼發達,如果只讓電腦演算法來判決,那麼歷久不衰的《蒼蠅王》人心黑暗論肯定佔據上風;《史丹佛監獄實驗》和《米倫格爾電擊器實驗》無以計數的論文和書籍引用,肯定讓演算法覺得這才是人性的真理。無數對人性帶有扭曲和偏誤的描寫佔據了媒體的版面。然而,事實呢?
這本書中段的畢馬龍和魔像效應教我們的就是,人們「相信」的事情往往會發展成「事實」,更是一個令人驚醒的提點。無論是書中獄卒和囚犯的故事、老師和學生的故事、老闆和員工的故事、父母和子女的故事,一再說明了:「當你把一個人當人看,他就會表現得像一個人。」反之。讀完這本書後,你可以踏實地選擇自己相信的那一面。
瞭解事實,讓我們得以明辨是非。擁有信念,才能以行動改變世界。原來,關於人性,我讀過的許多論點幾乎都是錯的。永遠別被自己希望相信的事所分心。只管去看,事實是什麼。然後在事實背後,找出值得相信的事情,讓它成為新的事實。這絕對是一本必讀之書。
.
Kobo電子書7折代碼:WAKIKIND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z7sRHr
使用期限:9/12~9/18
.
感謝 時報出版|商業人文線 提供抽獎贈書
語言決定論例子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你不記得前幾週
我們討論過CGTN
跟中方的媒體想要國際化爭取這個...
話語權
爭取話語權
那但是上週前幾週阿亮講說
可是因為你說的是他們的語言
但沒有用他們的文化說話
所以接受度比較低
但這個紐約時報特別出了一個報導
他說我稍微唸一下
因為Ben Smith的意思
現在中方的媒體宣傳
也不只是用外語媒體還有包含的直接介入當地的媒體
他說中國政府的宣傳報紙中國日報
不但以英文發行還有塞爾維亞語Serbia
塞爾維亞語的版本
一個菲律賓的記者估計
菲律賓新聞專線中間超過一半的報導來自
中國國家新聞機構新華社
一個肯亞媒體集團從中國投資者那裡籌集資金
後來解僱了一位專欄作家
他寫的中國鎮壓維吾爾人的文章
秘魯的記者在社群媒體上
受到好鬥的中國政府官員的強烈批評
這是戰狼外交啊
你是要看CGTN在哪一國
肯亞跟祕魯他肯定影響的到
我覺得有部分歐洲國家他也影響的到
但你知道這篇報導的意思是
我們看起來好像是分別的事件
但其實背後有一個大戰略
就是中方想要用中國資金
中國的權力跟中國視角 發展媒體嘛
全世界的媒體後面
本來就這樣啊
就是像你上次講的啊
美國也做同樣的事
因為非洲大部分都是法國跟英國的殖民地
所以你要跟這些人溝通
那他們學中文沒那麼快
那很多人英文法文還是母語
所以他當然就是要透過這種東西來影響
南華早報就很典型
南華早報我是每天看
那他也會登
很中國論調的文章 有
也是用英文寫的 中國崛起論
可是他也會去邀很反中國的文章
可是他的報導基本上是 相對均衡
至少對事實的報導
我認為還是相對準確的啦
那如果中方已經用全球大戰略的角度
滲透進各個媒體
包含了投資包含資金包含了變成partner
那他們到底要做什麼
你說CGTN啊
CGTN已經是其中的一環
他當然想要影響各國的輿論這是必然的嘛
我跟你講他們在影響的都是那個最關鍵的議題
就攸關這個國家生死的問題
我舉個例子比如說
你說美國對日本的輿論有沒有影響
你表面上看沒有
但是實際上他從不同的高度下來吧
表面上看沒有
可是當田中角榮跑去跟中國建交的時候
就一面倒批他
那就是美方不高興 當然是啊
後來洛克希德案就出來了
就收賄那個案子
請問洛克希德案收賄這種證據誰會有
那其實坦白講都是CIA
當然是美國
不然洛克希德怎麼會突然公布一堆收據
所以我的意思說
那個都是在最關鍵的議題上
就是說你在親美親中這個議題上
我不能接受我就弄你啊就是這樣啊
項立剛有一個論點倒是真的
他說他不認為台積電會用非美國設備
中國當然希望他半導體要發展
就不只是半導體本身
他要連動很多周邊都發展起來
光刻機 對對對對
所以他就認為說
你搞一個基本是親美的企業來搞
然後半導體的設備製程軟體通通都是美國
中國現在就是希望全方位都用自己的體系
這個就好比華為決定要弄自己的軟體系統
對不對 對
他就認為台積電不可能站隊進來的啦
台積電最後中美都是要適應的啦
不然你怎麼活啊
這個就從台積電講到晶片
記不記得我們那時候討論中華經濟研究院
今年出了一個新的消息
BBC報導這個2020年
台灣對中國大陸含香港出口高達1367.4億美金
是台灣總出口值的43.8%
那比2019年同期也就是前年同期是只有951億美元
也增加了百分之14
出口最大的是電子零組件
兩岸的貿易半導體大概佔32%
那你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什麼面板
一大堆資訊什麼
全部加起來大概接近50
所以坦白講裡面還是很多傳產
還是有傳產 好多好多
工具機算不算 工具機算
精密機械也算 是嘛
那我們這樣講好了
但是台派呢就是貴黨裡面的一個主流說法就是說
主流個屁啦主流
那只是一種看法
對方這麼仰賴我佔了我百分之43.8
等一下我這是忍不住笑了
佔了百分之43.8
所以是中國需要我
是台灣出口到中國有43.8
然後他就說你看中國非買我們的半導體不可
你們發言人這樣講啊
我就跟你講43.8裡面有關半導體的部分只有32%
你如果要講說這個32%
中國真的是覺得台灣性價比高那是愛買
這是事實啊
尤其今年第一季跟四月非常明顯
所以我是跟你講說
我覺得中國也是很聰明啦
他在加大庫存
他是在深挖壕廣積糧 對對對對對
因為他就覺得他跟美國這種半導體不知道會打到哪裡
所以他今年第一季還有四月拼命從台灣進口
反正台灣的東西好用 先吃
他就先買再說所以我們四月就暴漲
我們的出口額暴漲
他主要就是在廣積糧
尤其是對高科技零組件的部分
因為他不知道美國會不會哪一天突然又開殺戒了嘛
突然認真的開殺戒
是啊是啊所以他總是要防一手
所以如果在這種情況之下
結果我們出口暴漲嘛對不對
可是出口暴漲人家就有去查那個內容
比如說四月 四月半導體真的是暴漲
可是大概就是佔總出口也是差不多5成左右
本來是32嘛
四月就暴漲成5成左右
我的意思是說
台灣當然目前有一些半導體有技術優勢
那中國大陸也急著囤積
所以拼命下訂單
可是台灣也不要以為
我們就只賣這個東西給中國大陸
其他東西還是真的需要中國願意跟你買的啦
現在民進黨怎麼辦呢
接下來如果要做什麼公投的宣講
可是一方面疫情一方面又黑道
然後黨內的年輕人幾乎都不支持四項公投都不支持
那不就全面要敗退了嗎
你到時候比如說我隨便講比如說藻礁
藻礁他一定會強調說台灣會缺電
然後如果不這樣我們被迫去搞核四
那焦點又回到核四了
又回到核四
因為這四個議題很明顯
對國民黨最有利的議題是萊豬 是
對民進黨最有利的是核四
但其實核四現在也沒想像中有利
當年靠民智未開在那邊唬爛
我是在講四個議題裡面 相對
相對對對對
所以民進黨一定是拼命抓著核四來打其他議題
那他是怎麼樣
那另外一個當然就是3Q那個有沒有併在一起
那以邏輯來看應該會併
那併在一起他就掛了
因為萊豬對他太不利了
我跟你講基進黨最孬種
你知道基進黨是怎麼說
基進黨說朱學恒表示
如果828投3Q就掛定
明明就是郭正亮講的你不敢寫郭正亮對不對
不敢寫郭正亮
你看小綠就是這麼可悲
就是連罵人都不敢寫大綠的
這個曾任不分區立法委員
媒體有寫出來啊
但他做的圖裡面就只寫朱學恒啊
是不是怪我囉
他大概覺得恨你的人比較多
阿宅萬事通語錄貼圖上架囉 https://reurl.cc/dV7bmD
【加入YT會員按鈕】 https://reurl.cc/raleRb
【訂閱YT頻道按鈕】 https://reurl.cc/Q3k0g9
購買朱大衣服傳送門: https://shop.lucifer.tw/
語言決定論例子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你不記得前幾週
我們討論過CGTN
跟中方的媒體想要國際化爭取這個...
話語權
爭取話語權
那但是上週前幾週阿亮講說
可是因為你說的是他們的語言
但沒有用他們的文化說話
所以接受度比較低
但這個紐約時報特別出了一個報導
他說我稍微唸一下
因為Ben Smith的意思
現在中方的媒體宣傳
也不只是用外語媒體還有包含的直接介入當地的媒體
他說中國政府的宣傳報紙中國日報
不但以英文發行還有塞爾維亞語Serbia
塞爾維亞語的版本
一個菲律賓的記者估計
菲律賓新聞專線中間超過一半的報導來自
中國國家新聞機構新華社
一個肯亞媒體集團從中國投資者那裡籌集資金
後來解僱了一位專欄作家
他寫的中國鎮壓維吾爾人的文章
秘魯的記者在社群媒體上
受到好鬥的中國政府官員的強烈批評
這是戰狼外交啊
你是要看CGTN在哪一國
肯亞跟祕魯他肯定影響的到
我覺得有部分歐洲國家他也影響的到
但你知道這篇報導的意思是
我們看起來好像是分別的事件
但其實背後有一個大戰略
就是中方想要用中國資金
中國的權力跟中國視角 發展媒體嘛
全世界的媒體後面
本來就這樣啊
就是像你上次講的啊
美國也做同樣的事
因為非洲大部分都是法國跟英國的殖民地
所以你要跟這些人溝通
那他們學中文沒那麼快
那很多人英文法文還是母語
所以他當然就是要透過這種東西來影響
南華早報就很典型
南華早報我是每天看
那他也會登
很中國論調的文章 有
也是用英文寫的 中國崛起論
可是他也會去邀很反中國的文章
可是他的報導基本上是 相對均衡
至少對事實的報導
我認為還是相對準確的啦
那如果中方已經用全球大戰略的角度
滲透進各個媒體
包含了投資包含資金包含了變成partner
那他們到底要做什麼
你說CGTN啊
CGTN已經是其中的一環
他當然想要影響各國的輿論這是必然的嘛
我跟你講他們在影響的都是那個最關鍵的議題
就攸關這個國家生死的問題
我舉個例子比如說
你說美國對日本的輿論有沒有影響
你表面上看沒有
但是實際上他從不同的高度下來吧
表面上看沒有
可是當田中角榮跑去跟中國建交的時候
就一面倒批他
那就是美方不高興 當然是啊
後來洛克希德案就出來了
就收賄那個案子
請問洛克希德案收賄這種證據誰會有
那其實坦白講都是CIA
當然是美國
不然洛克希德怎麼會突然公布一堆收據
所以我的意思說
那個都是在最關鍵的議題上
就是說你在親美親中這個議題上
我不能接受我就弄你啊就是這樣啊
項立剛有一個論點倒是真的
他說他不認為台積電會用非美國設備
中國當然希望他半導體要發展
就不只是半導體本身
他要連動很多周邊都發展起來
光刻機 對對對對
所以他就認為說
你搞一個基本是親美的企業來搞
然後半導體的設備製程軟體通通都是美國
中國現在就是希望全方位都用自己的體系
這個就好比華為決定要弄自己的軟體系統
對不對 對
他就認為台積電不可能站隊進來的啦
台積電最後中美都是要適應的啦
不然你怎麼活啊
這個就從台積電講到晶片
記不記得我們那時候討論中華經濟研究院
今年出了一個新的消息
BBC報導這個2020年
台灣對中國大陸含香港出口高達1367.4億美金
是台灣總出口值的43.8%
那比2019年同期也就是前年同期是只有951億美元
也增加了百分之14
出國最大的是電子零組件
兩岸的貿易半導體大概佔32%
那你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什麼面板
一大堆資訊什麼
全部加起來大概接近50
所以坦白講裡面還是很多傳產
還是有傳產 好多好多
工具機算不算 工具機算
精密機械也算 是嘛
那我們這樣講好了
但是台派呢就是貴黨裡面的一個主流說法就是說
主流個屁啦主流
那只是一種看法
對方這麼仰賴我佔了我百分之43.8
等一下我這是忍不住笑了
佔了百分之43.8
所以是中國需要我
是台灣出口到中國有43.8
然後他就說你看中國非買我們的半導體不可
你們發言人這樣講啊
我就跟你講43.8裡面有關半導體的部分只有32%
你如果要講說這個32%
中國真的是覺得台灣性價比高那是愛買
這是事實啊
尤其今年第一季跟四月非常明顯
所以我是跟你講說
我覺得中國也是很聰明啦
他在加大庫存
他是在深挖壕廣積糧 對對對對對
因為他就覺得他跟美國這種半導體不知道會打到哪裡
所以他今年第一季還有四月拼命從台灣進口
反正台灣的東西好用 先吃
他就先買再說所以我們四月就暴漲
我們的出口額暴漲
他主要就是在廣積糧
尤其是對高科技零組件的部分
因為他不知道美國會不會哪一天突然又開殺戒了嘛
突然認真的開殺戒
是啊是啊所以他總是要防一手
所以如果在這種情況之下
結果我們出口暴漲嘛對不對
可是出口暴漲人家就有去查那個內容
比如說四月 四月半導體真的是暴漲
可是大概就是佔總出口也是差不多5成左右
本來是32嘛
四月就暴漲成5成左右
我的意思是說
台灣當然目前有一些半導體有技術優勢
那中國大陸也急著囤積
所以拼命下訂單
可是台灣也不要以為
我們就只賣這個東西給中國大陸
其他東西還是真的需要中國願意跟你買的啦
現在民進黨怎麼辦呢
接下來如果要做什麼公投的宣講
可是一方面疫情一方面又黑道
然後黨內的年輕人幾乎都不支持四項公投都不支持
那不就全面要敗退了嗎
你到時候比如說我隨便講比如說藻礁
藻礁他一定會強調說台灣會缺電
然後如果不這樣我們被迫去搞核四
那焦點又回到核四了
又回到核四
因為這四個議題很明顯
對國民黨最有利的議題是萊豬 是
對民進黨最有利的是核四
但其實核四現在也沒想像中有利
當年靠民智未開在那邊唬爛
我是在講四個議題裡面 相對
相對對對對
所以民進黨一定是拼命抓著核四來打其他議題
那他是怎麼樣
那另外一個當然就是3Q那個有沒有併在一起
那以邏輯來看應該會併
那併在一起他就掛了
因為萊豬對他太不利了
我跟你講基進黨最孬種
你知道基進黨是怎麼說
基進黨說朱學恒表示
如果828投3Q就掛定
明明就是郭正亮講的你不敢寫郭正亮對不對
不敢寫郭正亮
你看小綠就是這麼可悲
就是連罵人都不敢寫大綠的
這個曾任不分區立法委員
媒體有寫出來啊
但他做的圖裡面就只寫朱學恒啊
是不是怪我囉
他大概覺得恨你的人比較多
阿宅萬事通語錄貼圖上架囉 https://reurl.cc/dV7bmD
【加入YT會員按鈕】 https://reurl.cc/raleRb
【訂閱YT頻道按鈕】 https://reurl.cc/Q3k0g9
購買朱大衣服傳送門: https://shop.lucifer.tw/
語言決定論例子 在 玉チャンネルTAMA CHAN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SUBSCRIBE TAMA CHANN HERE- https://goo.gl/2Ow1zA
動画を視聴してくれて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SEE MORE...】
❤♐影片目的♐❤
【日語文法教學】
①「ことだし」
普通形
イ形容
ナ形容
名詞+の
【意味】
説明原因,因爲。
【注意】後項爲主觀的決定,判斷。
②「こともあって」
普通形
ナ形容な
イ形容
名詞+の
【意味】
説明原因,因爲
【注意】當要在複數原因中説明一種是,后句爲附加説明。
日語分析例句一看就懂
讓我們一起輕鬆學日語吧!
【我是一位學日語多年的學生。雖然是這樣,可是還是會在詞句和發音上犯錯。請一定要糾正我的錯誤。拜托了~
我把我學過的所有一切,利用影片的方式和自己理解的方式
讓日語初學者和學習者可以一起加入學習和討論的。】
https://goo.gl/wcMJ71
【找尋字幕組夥伴】
❧❧❧❧❧❧❧❧❧❧❧❧❧❧❧❧❧❧❧❧❧❧❧❧❧❧❧❧❧❧❧❧
✉✉ ♋【个人媒体连接 CONTACT INFO】 ♋✉✉
Facebook脸书专页- https://goo.gl/HPOvIF
Instagram - tamachann91
電郵 - tama_chann@hotmail.com
♈♈♈♈------SUBSCRIBE FOR WEEKLY NEW VIDEO------♈♈♈♈
➊➋➌➍➎➏➐➑➒➓【订阅看影片!每周更新】➊➋➌➍➎➏➐➑➒➓
TAMAの关键词|keywords
馬來西亞女生,日语教学,学习影片,howto,日语基础,日语教学,日本,日本发音,学习日语,发音基础,马来西亚,外来语,日语写法,日語會話,母音字音,简单日語,简单上手日語
,日本字,日本挑戰,日本旅游,臺灣,Taiwan,Japan,中文,TAMACHANN,日本美食,看日本,初級日語,台湾女生,闽南话,福建话,搞笑挑战,初級日語,日本流行,日本介紹,日本動漫,日本文化,日語日常會話,日文會話,自學日文,自學日語
語言決定論例子 在 语言决定论 :: 全台大學開課課程資訊網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语言决定论 是强的形式语言相对论(通常称为Sapir–Whorf假设),认为个人根据习惯使用的语言结构来体验世界。盖·德意志(GuyDeutscher)是语言相对主义者的一个例子, . ... <看更多>
語言決定論例子 在 在電影裡面究竟用了多少? 「語言是一種器官」這個說法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而在「語言影響認知」這一探討核心,則可更深入延伸至〈沙皮爾–沃爾夫假說〉,也就是較強勢主張語言能夠全權主導一個人的思維的「語言決定論」,以及弱版 ... ... <看更多>
語言決定論例子 在 [心得] 《語言本能》為什麼語言是本能? - 看板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部落格好讀版:
https://philosymposium.wordpress.com/2022/10/08/language-instinct/
書名:語言本能:人類語言進化的奧秘 (簡體版)
原文書名: The Language Instinct: How the mind creats language
作者: 史蒂芬.平克, Steven Pinker
翻譯:歐陽明亮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語言能力是智人非常特殊的能力。在《人類大歷史》這本書中,作者哈拉瑞說智人之所以
能征服世界,是因為智人的認知能力有了革命性的發展 。因為智人發展出了獨特的語言
能力。因為語言的出現使我們和遠古人類有所不同,進一步地促進了與大量陌生人合作的
技術有了大幅提升,也就開始創造出更複雜的架構,稱為文化。
但對於語言能力是怎麼來的,其實沒有定論。有一種猜測是認為這是因為基因突變後的結
果。也有人說語言是經由文化創造的。這就形成了兩種理論:文化創造論 (cultural
invention) 和語言本能論 (language instinct)。 在《語言本能》這本書裡,作者史蒂
芬.平克 (Steven Pinker) 要論證語言是一種本能。他主張人類會說話,就像蜘蛛結網
一樣,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因為語言是大腦先天存在的配備,所以語言學習是語言本能的
結果,而不是原因。
史蒂芬.平克目前是哈佛的心理學教授,是舉世聞名的認知科學家暨心理語言學家。 這
本書於1994年首次出版,距今已將近30年,仍然是認知語言學裡重要的著作。在書裡幾乎
探究了語言的所有問題:包括語言的運作、計算、改變、演化、嬰兒如何牙牙學語、普遍
語法的存在證據、洋涇濱語言的演變,以及語言藍圖的主宰性等等。
如同平克教授所言,語言是通往心靈的窗戶。這本書非常值得推薦給喜歡語言和想要了解
人類思考如何運作的人。目前這本書有兩個翻譯版本,中國的簡體版和台灣的繁體版。繁
體版在2013 年出版,但基於翻譯的內容錯誤百出,即便在後來又推出了新的修訂本,但
仍然不佳。所以我會推薦去找中國的簡體版來讀。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也深深體會到一個壞
的翻譯會如何毀掉一本好書。關於台灣版翻議者洪蘭本人的問題我就不討論了。至少在先
前的翻譯風波後,自2015年起就不再有書被她翻譯了的樣子。但是因為市面上還流通著數
十本她翻譯的版本,只能提醒大家小心。
《語言本能》這本書主要的論證架構是集中在前面第一章到第三章。不過裡面還有很豐富
的內容和對語言本質的討論,像是從第四章到第六章開始討論語言是如何運作的,對於文
法、字彙和語音的生成架構有很清楚的說明和解釋,很適合喜歡語言學的人去研究了解。
在第七章討論語用。第八章討論世界上所有民族的語言的發源,是否有世界語的存在,這
個部分真的很有趣。第九章開始回到嬰兒心理實驗和演化心理學,提出目前科學上的研究
證據來證明語言是人的本能。最後有此書於2005年再版時的補充。補上了自1994年此書出
版後關於認知語言學的研究發展。
因為篇幅和個人興趣的關係,這篇讀書心得,我將著重在平克教授是如何發展他的論證來
證明語言是種本能。
爭論點:語言是文化發明還是生物本能?
「語言是文化的產物」這是個古老的觀點。通常持文化創造論的人是社會學家,他們是從
社會的角度來看到語言。他們主張,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一項文化創造,它完美無缺地展
現了人類使用符號的能力,正是這個前所未有的生理現象將人類與其他動物永遠地區分開
來。語言與思想不可分割,使用的語言不同,對現實的看法也不同。語言一旦被發明,就
與文化綁在了一起,父母以此教授孩子講話,孩子也以此來模仿父母。一旦某個民族發明
了語言,它就會以燎原之勢傳播到其他尚未出現語言的地區。
不過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達爾文是最早將語言認定為一種本能的學者。1871年,在《人
類的由來》(The Descent of Man)一書中,他認為語言能力是「獲得一項技藝的本能傾
向」(an instinctive tendency to acquire an art),而這種能力並非專為人類而設,
其他的物種也有這樣的表現,比如懂得鳴唱的鳥類。然後自從1940年代計算理論開始發展
,出現認知科學這門學科開始,尤其是1958年語言學家喬姆斯基 (Noam Chomsky) 出版了
一本書《句法結構》(Syntactic Structures) 提出了一種與當時占統治地位的結構主義
學派截然不同的理論。且在1959年他發表了一篇文章反對行為主義者所主張的語言是一種
學習行為的觀點。他首次揭示出語言系統的精密複雜,並且在現代語言與認知科學的革命
中扮演了最為重要的角色。喬姆斯基對語言機能本質的看法,是基於他對語詞和句子結構
的分析。他讓大家開始注意到語言的兩個基本現象:第一就是人們所講或所聽到的話,幾
乎都是全新的語詞組合 。第二個基本事實就是小孩很快就發展出這套複雜的語法,他不
需要學校老師正式的教導,而且會對從來沒有遇過的新句構提出邏輯一致的解釋。喬姆斯
基的論點攻擊了20世紀知識份子的基石,所謂的「標準社會科學模式」(Standard
Social Science Model) 即人的心靈受到周遭文化環境所塑造而成的。
這就演變成語言本能論的主張:語言並不是文化的產物,語言能力的獲得不同於一般的學
習模式(如學習辨認時鐘或瞭解美國聯邦政府的運作模式)。相反,語言是人類大腦組織
中的一個獨特構件。換句話說,語言的學習是我們大腦中一種特殊的生物機制。語言是孩
子自然發展出的複雜而專門化的技能,不是刻意的教導、或特意的學習而得來的,也不必
知道語言內在的邏輯就能使用它,這在每個個體身上的性質都一樣,與一般訊息處理或處
世智慧的能力不同 。
有些認知心理學家認為語言是一種「心理機能」(psychological faculty),是個心智器
官,神經系統,計算的模組 (computational module) 。不過平克使用「本能」(
instinct)這個較少見的名詞。因為它說明人之所以知道如何使用語言,就好像蜘蛛知道
如何結網一樣:蜘蛛之所以結網,是因為它們所擁有的大腦賦予了它們結網的衝動與能力
。對於服從本能的動物而言,本能的每一次衝動、每一個舉動都閃爍著睿智的光芒,它們
似乎都代表著此時此刻唯一正確合理的行為。
平克認為語言就和直立行走一樣,是一種不自覺的活動,並非文化的產物 。它是人類為
了適應溝通需要而產生的一種生物特徵,而非人類所特有的高貴屬性。一旦你接受了語言
本能論的看法,你就不再會認為語言是思想的幕後操縱者。
語言是本能 instinct 的理由:
平克在書裡引用了非常多的發展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以及演化心理學上的證據來支持
他的論點 (第4-11章)。在此我整理出幾個核心的理由。
1. 複雜語言的普世性
因為觀察到世界上各種語言的的複雜性是種普遍現象,所以有人開始懷疑語言其實不是文
化產物、而是人類特殊本能的產物。因為不同社會所創造出來的文化會有不同的精細複雜
度的差異,像是工業化的西方社會已經在使用電腦和家電了,但原始部落還停留在鑽木取
火的階段。但這種差異並沒有出現在語言上,所有的語言,不管是高度文明的社會或是遠
始部落所使用的語言都一樣很複雜。例如語言學家瓊.布蕾絲南 (Joan Bresnan) 以坦桑
尼亞山間村落裡的奇溫久語(Kivunjo:班圖語﹝Bantu﹞的一種)的結構,和英語,這種
「在英格蘭及它以前的殖民地使用的西方日耳曼語言」進行結構上的比較。她發現在奇溫
久語中,有一種對應的構式被稱為「涉用格」(applicative),它與英語中的與格有相
似之處,「它們之間就像是象棋與跳棋的關係」。 平克自己也在一些所謂原始部族的語
言中發現了許多類似「與格與涉用格」的精細構造,例如徹羅基族人(北美印第安種族之
一)擁有一套精密的代詞系統,能夠靈活地表達各種含義。
平克認為我們的社會過分低估了人類的語言能力,我們以為勞工階層或是受教育不夠的中
產階級所使用的語言是簡單粗糙的,但這其實是一種錯覺,來自於我們在聊天時太過輕鬆
自在,所以讓使用者根本沒有察覺到語言背後的複雜機制。人們對於隱藏在語言下的機制
視而不見,反而斤斤計較語言的外部包裝和樣式搭配 (the trim packages and color
schemes)。主流方言和地方方言之間的某些細微差別被上升到所謂的「正確語法」
(proper grammar) 的高度,比如「isn’t any」與「ain’t no」、「those books」與
「them books」、「dragged him away」與「drug him away」。但它們其實與語法的精
密程度並無絲毫關係。事實上,把標準英語 (Standard English, SAE) 稱為「語言」而
把跟其他變體稱為「方言」,也是種誤導。這種認為非標準英語的方言在文法上有缺陷的
迷思非常普遍。以美國黑人的英語為例。在1960年時,一些立意良好的教育心理學家宣稱
,美國的黑人小孩因為在文化上的被剝奪,使得他們缺乏真正的語言,並且侷限於「非邏
輯的表達方式」(non-logical mode of expressive behavior)。但語言學家表示美國黑
人英語 (Black English Vernacular, BEV) 有屬於他們自己的一套規則,所以並不是沒
有邏輯的表達。例如,「you ain’t goin’ to no heaven」,是一種「否定一致」的規
則(negative concord:或譯「否定協合」、「否定句式」),在許多其他語言都有出現
,例如法文(ne…pas)。
再者,BEV的文法允許使用者隨意刪除繫詞 (If you bad.);這並不是隨機的偷懶,而是
個系統性的規則,幾乎等於 SAE 中的縮寫規則(contraction rule),把「He is」縮寫
為「He’s」;「you are」縮寫為「you’re」;「I am」縮寫為「I’m」。 甚至我們比
較一下語言就會知道,BEV 有些地方比標準英語更精確。例如「He be working」指的是
他通常是上班的,或許他是有正職工作;「He working」只是指說話者在說這句話時,他
正在工作。但在SAE 裡 「He is working」就無法做這樣的區分。
不過對於死硬派的懷疑論者,如哲學家普特南 (Hilary Putnam) 而言,這根本不是證據
。因為他們認為並不是所有普遍存在的現象都是天生的產物。例如可口可樂的存在也很普
遍,我們用手吃飯還不是用腳,這也是普遍現象,但不需要說這是本能。因此就算有普遍
語法存在,也只是反映出人類經驗的普遍迫切需要和人類訊息處理的普遍限制。語言可以
是文化的產物,一旦它被發明了,就會從一個有語言的文化裡,像野火一樣傳播到其他尚
未有語言的地區。而這個傳播過程的核心,就是人類具有彈性的智慧,及它一般多功能的
學習策略。總括來說,反對者主張不是有普遍性的東西就是天生的。這個普遍性也可能是
透過交流而學習到的。所以,語言的普遍性並不一定會推論出天生的語言本能。
為了回應反對者的這個論點,平克要從兒童的語言發展來提供第二項證據。
2. 從無到有的克里奧語 (Creole)
平克主張一個人在兒童時期就能掌握語言這門複雜精專的技能,不用刻意學習,也無須正
規教導。人們可以自如地運用語言,而不必瞭解其背後的邏輯和原理,而且每個人的水平
都大致相當,沒有質的區別,這顯然有別於其他一些常見的信息處理或智能操作的能力。
而語言本能論的論證焦點是:複雜語言之所以是有普世性的,那是因為兒童其實不斷地在
創新它,一代接著一代。不是因為他們比較聰明,也不是因為有人教他們,也不是因為那
樣對他們有什麼用,而只是因為他們不由自主。最好的證明就是去看人們如何從無到有地
創造出一個複雜精密的語言。這個實際的例子就是大西洋的奴隸與南太平洋的契約傭工所
創造出來的語言。這些言語不通的人需要相互交流才能完成工作,但卻沒有機會去學習彼
此的語言,因此,他們會發展出一種臨時用語,即「皮欽語」(Pidgin)(注:台灣繁體
版翻譯成「洋涇濱」,但是洋涇濱其實是上海的一條小河流名,原指舊時在該地區的洋行
職員、小販、人力車夫等混雜上海話的蹩腳英語,後泛指不純正的英語。不過我認為還是
採用「皮欽語」這個翻譯比較恰當)。皮欽語吸收了殖民者或種植園主所用語言中的大量
詞語,語序排列變化多端,且缺乏一定的語法規則。有時,皮欽語可以成為一種通用語,
並且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其形式也變得日益複雜,例如現在南太平洋地區所使用的「皮欽
英語」(Pidgin English)。
不過,在許多情況下,只要將一群正開始學習母語的孩子放到皮欽語的環境中,皮欽語也
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轉化為一種完整、複雜的語言。語言學家德里克.比克頓(Derek
Bickerton)就證明說在19世紀末的夏威夷甘蔗園裡,一些從小就離開父母,由使用皮欽
語的人照顧長大的小孩會很快地發展出有複雜語法和豐富表現力的新語言夏威夷克里
奧語 (Hawaiian Creole)。克里奧語的確是個真正的語言,它有早期皮欽語所缺乏的固定
詞序與文法標記,除了單詞的讀音以外,其他語言規則的生成都與殖民者的語言無關。比
克頓認為假如克里奧語的文法主要是來自孩子的發明,沒有摻雜父母親複雜語言的影響,
那麼它應該是讓我們一窺大腦天生的語言機制的好窗口。他說,各種克里奧語都來自許多
不相關語言的混合,它們有著不可思議的相似處,甚或有相同的基本文法。更令人驚訝的
是,就算是學習中規中矩的語言,小孩也常犯一些語法錯誤,而這些錯誤居然和克里奧語
的基本語法非常相似。
第二項證據是來自聾啞人的手語研究。1979年尼加拉瓜成立了第一間聾啞學校。在一同玩
耍、一同乘坐校車的過程中,孩子們發明了自己的一套手勢系統,這套系統吸收了他們與
家人交流時所使用的各種臨時手勢。不久,這套手勢系統就演變成今天所謂的「尼加拉瓜
早期手語」(Lenguaje de Signos Nicaragüense) 。從根本上說,尼加拉瓜早期手語是
一種皮欽語:每個人的表達方式都不相同,它依靠提示性和細節性的反復陳述來表達意思
,缺乏既定的語法。但是對4歲或者更小的年齡就進入聾啞學校的孩子來說,情形則完全
不同。當他們進入學校時,尼加拉瓜早期手語已充斥整個校園,而他們的手語表達也變得
更為流利、緊湊,動作也越來越程式化,而不再像是啞劇表演。因此給它取了一個不同的
名字:「尼加拉瓜手語」(Idioma de Signos Nicaragüense) 。尼加拉瓜手語有點像克
里奧爾語,當更小的孩子接觸到大一點兒的孩子所說的皮欽語時,就會質變出這種語言,
這與比克頓的預測完全一致。
如果我們要將語言的豐富性歸功於兒童的大腦,就需要瞭解一個孩子到底能給他所接觸的
語言增添多少語法上的複雜性。所以第三個證據也是來自聾啞人的研究。如果聾啞兒童是
由使用手語的父母撫養長大的,那麼他們學習手語的方式就與正常幼兒學習口語的方式基
本相同。不過,一些支持口語教學的教育者有時會故意避免聾啞兒童接觸手語,以此強迫
他們學習讀唇和說話。可是對這些聾啞兒童來說,在成年以後,他們更願意與其他聾啞人
一起生活並開始學習手語,以便能正確掌握這種適合他們的交流工具,但往往為時已晚。
對成年的他們來說,手語的學習不亞於一道智力難關,就像那些學習外語的成年人一樣。
結果造成這些聾啞人幾乎是唯一一類神經正常、但直到成年都未能掌握語言的人。因此,
他們在手語學習上所遭遇的困難是一個完美的例證。它證明了在童年有一個語言學習的關
鍵期。
證據四:心理語言學家珍妮·辛格爾頓(Jenny Singleton)和艾麗莎·紐波特(Elissa
Newport)研究過一位重度失聰的9歲男孩。這位男孩化名西蒙(Simmon),其父母也是聾
啞人,而且他們直到15歲左右才開始學習手語,因此他們的手語水平很差。 西蒙從小只
接觸過父母打出的錯誤百出的美國手語,而沒有見過正確的版本,但令人驚訝的是,他的
美國手語卻能青出於藍。西蒙一定是過濾了父母手語中不合語法的「噪聲」,他能夠識別
出父母手語中前後不一的詞形變化,並將其理解為一種強制性的文法規則。西蒙的手語強
過了他的父母,這是一個再好不過的例子,我們在這個聾啞男孩的身上看到了克里奧爾化
現象的演變軌跡。
3. 從語言習得證明文法有天生的設計
平克認為從這些小孩的例子上我們可以發現兒童的語言天賦,這種創造力也不需要有特殊
的條件才能被激發,每一個小孩都有。因此這可以用來破除所謂「父母教會孩子說話」這
種迷思。許多父母(包括一些具有專業知識的兒童心理學家)認為,母親在向孩子提供隱
性的「語法課程」。這些課程的內容是一種特殊的言語變體,即「母親式語型」
(Motherese,法國人稱之為Mamanaise) 。它是一系列語氣強烈的對話,再加上重復的練
習和簡化的語法,比如「看這只狗狗!看到狗狗了嗎?這兒有一隻狗狗!」。平克說其實
這是沒有必要的,不需要採取這種媽媽語,小孩也自然能學會母語。
再者,喬姆斯基藉由他對語詞和句子結構的分析,形成了兩個支持語言本能論的論證。
輸入貧乏的論證 (the argument from the poverty of the input)
這是喬姆斯基對語言邏輯所進行的經典論證之一。他論證說,假如語言的邏輯天生就在孩
子的大腦裡,那麼他們第一次碰到兩個助動詞的句子時,就應該可以把它轉變成語法正確
的問句。 所以喬姆斯基需要考察人們調整語序以形成問句的過程。
例如這句話:A unicorn that is eating a flower is in the garden.
這句子裡有兩個「is」,應該移哪一個呢?顯然不是第一個「is」,因為那樣會變成很奇
怪的句子:a unicorn that is eating a flower is in the garden. 變成 is a
unicorn that eating a flower is in the garden?
喬姆斯基說那是來自語言的基本設計,所以不能移動第一個「is」。
後來心理學家克雷恩(Stephen Crain)和中山峰春(Mineharu Nakayama)兩人的實驗證
實了喬姆斯基的理論。比如說,他們對小朋友說:「問傑巴那個不高興的男孩是否在看米
老鼠。」(Ask Jabba if the boy who is unhappy is watching Mickey Mouse.) 傑巴會
檢視一下圖片,回答是或不是,但受測的其實是小朋友而不是傑巴。小朋友們都很開心說
出恰當的問句:Is the boy who is unhapphy watching Michey Mouse?
正如喬姆斯基預測的,沒有任何一個小孩會說出不合乎文法的詞串,像是「Is the boy
who unhappy is watching Mickey Mouse?」,這種根據簡單的直線排列規則才會產生的
問句。
普遍的文法規則 (Universal Grammar) 的存在
喬姆斯基觀察到的第二個事實是,無須正規的指導,兒童就能迅速發展出一套複雜精密的
文法,並能準確合理地理解他們從未見過的陌生句式。因此喬姆斯基認為,兒童必然擁有
某種先天機制,它符合世界上所有語言的文法原則,這就是所謂的「普遍文法」。它能夠
幫助兒童從父母的言語中悟出句型模式。
此外,文法規則的普遍限制也證明了語言的基本形式不能隨便解釋為是一種實用性的驅動
結果。因為潛藏於語言之下的種種普遍規則,例如助動詞的倒置原則、名詞和動詞的搭配
原則、主語和賓語的位置原則、短語和從句的關係原則以及格的一致性原則等等,似乎都
在暗示著說話者的大腦中存在一個「共同機制」。而且,世界上的語言在問句的構式上有
著嚴格、普遍的約定性,但這種約定性在人工系統(例如計算機語言或數學符號)中是不
存在的。
支持心智包含了文法規則藍圖的證據,再次來自嬰兒和幼童的研究。以英文裡「He walks
」裡的一致關係的後綴「-s」為例。要學會「-s]的用法,小孩必須做到以下三點:(1)
注意到動詞在某些句子中要加「-s」,而另一些句子則不用;(2)著手搜索句子中導致
這種詞形變化的語法條件(而不是把它當成日常生活中的一種小樂趣);(3)直到把所
有毫無關係的因素(例如,句子最後一個詞的音節數、介詞的賓語是自然之物還是人造之
物、說話者說出這個句子時的口氣等)排除,只剩下那些與之相關的語法條件(如時態、
體以及句子主語的數量和人稱),搜索工作才能結束。在三歲半以前,百分之九十以上必
須用到一致性後綴「-s」的句子,小孩子都加了,而且幾乎不會在不可以加的地方使用它
。這是「文法爆發期」(grammar explosion)的表現。
4.大腦是語言的生物學基礎
如果語言是一種本能,那麼它就應在大腦中佔據一席之地,甚至還可能存在一系列特殊的
基因,以助其順利地開展工作。如果這部分基因或神經元遭到破壞,人的語言能力就會受
損,但其他方面的智力則不受影響。反過來說,如果語言只是人類智力的一種表現,那麼
大腦的損傷和破壞就將導致智力的全面衰退,包括語言在內。因此依據這種說法,一個人
的腦組織受損程度越大,他的語言能力就越低,也就越不會說話。不過到目前為止,人們
其實還未找到語言器官或語法基因。但是我們現在已知的是,有幾類神經、遺傳上的缺陷
會對人的語言能力產生影響,但卻不會危害其他認知能力。
證據一:布羅卡失語症 Broca’s aphasia
當左腦前葉下半部的某個迴路受損時,這個人會罹患所謂布羅卡失語症。他在寫作和說話
時,他的語言都很不流暢。他大部分的障礙都集中在文法,他省略諸如「-ed」、「-s」
的字尾和語法上的虛詞(function words),例如「or」、「be」和「the」。當他朗讀
時,他會跳過虛詞,但是他可以念發音類似的「bee」和「oar」。他可以念出物件的名稱
,也認得這些物件,但是他無法理解必須用到文法分析的句子,例如「The lion was
killed by the tiger, which one is dead?」(獅子被老虎殺了,誰死了?)患者有文
法障礙,但其他能力卻絲毫未受損。他機敏、謹慎,而且完全知道自己身在何處以及為何
會在那裡。只要是和語言關係不大的智力活動,他都一如常人。
證據二:特定型語言障礙 (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 SLI)
作為語言基礎的迴路的受損,不僅限於成年後的損傷。也有一些其他方面都很正常的孩子
卻無法如期發展出語言。當他們開始說話時,他們的發音咬字很不清晰,雖然他們的發音
咬字會隨著年齡的成長而改進,但是各式各樣的語法錯誤卻根深柢固,而且往往隨著孩子
進入成年期。最著名的例子來自一個化名K氏的英國家族,語言學家默娜·高普尼克(
Myrna Gopnik)和一些遺傳學家對他們進行了研究。這家人的祖母存在語言障礙。她有5
個孩子,都已長大成人,其中除了1個女兒外,其餘4人都和他們的母親一樣,存在語言障
礙。此外,這4個人一共生有23個孩子,其中11個小孩出現語言障礙,而另外12個小孩的
語言能力正常。此外,這11個有語言障礙的小孩在家庭、性別、出生順序等方面是隨機分
布的。K家族的狀況暗示著有個顯性基因控制著一個特徵。它顯然沒有損壞整個智力,因
為這家族大部分罹病的成員在非語文測驗的智商上都在正常範圍。受損的是他們的語言,
但是他們又和布羅卡失語症不同。他們更像個觀光客在外國城市努力想講當地語言一樣。
他們的語句裡文法錯誤層出不窮,例如代名詞,以及諸如複數和過去式的後綴。
證據三:語言上的白癡天才
如果是語言部分無恙而其他部分受損,那麼你就有個語言完好的智障者,一個具有語言能
力的白癡天才。事實上,許多嚴重智力損害的人,都有很流暢的語言文法能力,例如精神
分裂症(Schizophrenics)、阿茲海默症(Alzheimer)及一些自閉症的孩子,及一些失
語症的人。例如心理學家曾經研究過一位14歲的女孩,狄妮絲 (Denyse),她患有「喋喋
不休症候群」(chatterbox syndrome)或稱為「雞尾酒會式的談話」(cocktail party
conversation)、「胡言亂語」(blathering)。她看起來像個很健談、很有教養的對話者
,但其實是個重度智障的孩子。她不能讀也不能寫,也不會管錢理財或做任何日常生活上
需要打理的事情。水腦症的孩子偶爾會有像荻妮絲這樣,嚴重智障但是語言能力無損,有
時甚至是過分發展了。至於為什麼是這樣,目前無人知道原因。另一種例子是「威廉氏症
候群」(Williams syndrome)。這個症候群好像跟第十一對染色體上的缺陷基因有關,它
會造成鈣質攝取的不平衡,影響到發展期的大腦、腦殼、內臟。患者是重度智障,智商只
在五十左右,沒辦理操作一般事務,諸如綁鞋帶、自己找到路回家、從櫥子中拿東西出來
、區分左和右、把兩數相加、畫一輛腳踏車,或是壓抑他們擁抱陌生人的自然衝動。但是
他們都跟荻妮絲一樣,是很流利的談話者,雖然有些呆板。這些孩子瞭解複雜句子的意思
,能把不合文法的句子改到合文法。而且他們都有個很迷人的怪癖:非常喜歡用冷門生澀
的語詞。
反駁語言決定論 (Linguistic Determinism)
在多數社會裡,傳統上都認為是語言決定思想。例如在喬治.歐威爾 (George Orwell)
的知名小說 《一九八四》裡有段情節就是在2050年時會有新的思想控制工具誕生:新語
(Newspeak),將用來對主角進行徹底的思想改造。它被形容为「世界上唯一会逐年减少词
汇的语言」,新語建基於英語,但大量詞彙及文法被簡化、取代或取消,例如「好」(
good)是指「喜歡老大哥」(to love Big Brother),而「壞」(bad)則已被「不好」
(ungood)取代,結果,削弱人用不同方式及語句表達意見的能力,無法說出「老大哥是
壞的」(Big Brother is bad),只能說「老大哥是不好的」(Big Brother is ungood
)。
作者平克說這種把思想和語言畫上等號的想法,就是所謂的「傳統荒謬」(
conventional absurdity):一個違反普通常識的主張,但是每個人卻都相信它,因為他
們隱約記得在哪裡聽說過,而且它似乎蘊藏了許多暗示。但這種「語言決定思維」的觀點
之所以被普遍接受,其實是因為大家沒有認真地去懷疑過它。尤其是「沙皮爾-吳爾夫假
說」 (Sapir-Whorf hypothesis) 讓大家以為這種語言決定論是有科學根據的。因此,平
克的語言本能論要成立,得先論證語言先於思想的主張是錯的。而且他主張了解為什麼「
語言決定論」(linguistic determinism)是錯的,有助於我們了解語言實際上是如何運
作。
「沙皮爾-吳爾夫假說」一種語言決定論:主張人的思想受到他所使用的語言所構成的範
疇影響。該理論奠基於兩位語言學家:沙皮爾(Edward Sapir)和吳爾夫(Benjamin
Lee Whorf)。它的弱版本是「語言相對論」(Linguistic Relativity):語言的不同引起
說話者在思想上的不同。沙皮爾在研究北美印地安人語言時說,運用不同語言的人對現實
世界也有不同的感受和認知,而這種不同正是源於日常性的遣詞造句。例如,英語使用者
需要考慮是否應給動詞加上「-ed」,因此他們就必須注意時態,即事件的發生時間與描
述時間的相互關係。而溫圖語使用者則無須考慮時態的問題,但他們也有一套自己的動詞
後綴形式,以區分說話者描述的事實是出於親眼所見還是道聽途說。而吳爾夫其實是一名
研究北美印地安語的業餘學者,他主張是我們的大腦用語言把自然從現象界分離出範疇和
種類,組織成概念,並且賦予意義。而這種切分和組織是建立在社群使用的默契上。這樣
的同意性是內隱的、不成文的,但是它的規定卻有絕對的約束力。如果不遵守,我們就根
本無法說話。
但平克說仔細去檢查吳爾夫的證據就會發現它們其實站不註腳。例如心理語言學家列能伯
格(Eric Lenneberg)和布朗(Roger Brown)就指出他的論點中兩個不合邏輯的地方:
吳爾夫其實並沒有研究過阿帕契人,關於阿帕契人的心理學主張,完全是基於他對於阿帕
契語文法的研究──使得他的論證變成循環論證。第二,吳爾夫的句子是很笨拙的逐字逐
句翻譯,刻意使意義變得很奇怪。
在吳爾夫的「萬花筒般的印象流」(kaleidoscopic flux of impressions)中,顏色是
最引人注意的。吳爾關於顏色的討論,是要論証不同的語言裡有不同的顏色的字但其實並
沒有這樣明確的顔色區別存在,只有不同的波長差異。但平克反駁說生理學家可以解釋波
長在眼睛留下印象的方式與溫度計記錄氣溫的方式不同。因為眼睛裡有三種錐細胞,每一
種錐細胞有它自己的色素,而且因為錐細胞跟神經元的連接方式,使得神經元對綠底的紅
色塊反應最敏銳,黃底藍色塊和白底黑色塊反應也很好。所以不管語言的影響力有多大,
對於生理學家而言,如果說語言可以觸及視網膜,改寫神經節細胞(ganglion cells),
那未免也太荒謬了。此外,事實上,就視覺而言,世界各地的人(包括嬰兒,甚至包括猴
子)使用的都是相同的「調色板」,這對人類關於顏色的詞語的發展形成了普遍制約。還
有一個心理學家羅希(Eleanor Rosch)在新幾內亞高地做的實驗顯示雖然丹尼人(
Grand Valley Dani)的語言裡只有兩種顏色,黑和白。但是當他們在學習新顏色的詞語
時,對基於紅色為基礎的顏色詞語學得比較快。所以說,是我們看顏色的方式決定我們學
習指稱它的名字,而不是反過來。
關於時間的概念,吳爾夫說:「霍比人的語言中沒有直接指涉我們所謂『時間』的語詞、
文法形式、結構,或表達方式,也沒有東西可以指涉過去、未來、或現在進行或持續。
」根據吳爾夫的看法,「霍比人沒有把事件概念化成像點一樣的東西,也沒有把時間概念
化為像一天那樣可以計算的東西。相反的,他們似乎是注重改變和過程本身。霍比人對『
確切的順序、日期、日曆、年代』沒有興趣。然而,在人類學家馬拉基(Ekkehart
Malotki)長期研究霍比人的過程中,他表示霍比人語言是有時態、時間的隱喻、時間的
單位。他們的文法有非常繁複的記錄日期方法,包括以地平線為基準的太陽曆、準確的慶
典日期順序、結繩記錄日曆,鑿木記錄日曆,或以日晷的原理記錄時間的方法。沒有人知
道吳爾夫怎麼得出他那個古怪的結論。
平克提到在關於語言和思想的討論中覺不可忽略的例子就是「愛斯基摩人詞彙大騙局」
(Great Eskimo Vocabulary Hoax)。有都市傳言說愛斯基摩人關於雪的詞彙有上百個,但
實際上愛斯基摩人對雪的詞彙並沒有比英文來得多,這和流行的看法正好相反。人類學家
馬丁(Laura Martin)追蹤這個故事如何像城市傳說一樣添枝加葉地以訛傳訛。根據他的
考察,在 1911年,人類學家法蘭茲.鮑亞士 (Franz Boas) 偶然提起愛斯基摩人用四個
不相干的字根來指稱雪。吳爾夫就加油添醋說有七個,而且暗示還有更多。因為他的文章
很暢銷,許多關於語言的教科書和通俗作品都引用它,其結果就是其他教科書、文章和報
紙的專欄相繼地膨脹該數字。
最後,平克論述近三十五年的心理實驗研究並沒有辦法證明什麼。大多數的實驗都是在驗
證吳爾夫假設的各種陳腔濫調的「弱」版本,即語言對記憶或分類概念可能有若干影響。
但嚴格來說,雖然在這些實驗中,語言的確影響了思想的形式,但是那又怎樣?它既不能
證明不同的語言會導致截然不同的世界觀,也不能證明「無以名之」的東西就一定「無法
想象」,更不能證明我們是依靠「有著絕對約束力」的本族語言來切分自然的。
論證語言不是思想的唯一方式
在反駁完語言決定論後,平克要正面地論證語言和思維不一樣,我們是用思維語言
(language of thought) 在進行思考的。他首先提出兩個事實:很多的實驗突破語詞障礙
,發掘出多種非語言的思維方式。像是智力正常的失語症患者,缺乏語言能力的聾啞兒童
,和偶然發現失聰的成人,他們完全不懂任何形式的語言,沒有手語、不會書寫、不會讀
唇,不會說話,但是一旦教會他們手語後可以發現他們有很強的抽象思考能力。第二個事
實是有關思維機制的科學理論已經能相當精確地闡明這個問題。
非語言的思考方式
科學家找到了其他一些「無語」生命進行實驗研究,旨在揭示他們如何思考空間、時間、
物體、數目、比例、因果和範疇等抽象問題。對此,他提出三個關於嬰兒、猴子和成人的
心理實驗來佐證。
第一個是嬰兒,他們沒辦法用語詞思考,因為他們一個語詞都還沒學會。不過發展心理學
家韋恩(Karen Wynn)透過觀察嬰兒的反應,認為嬰兒一定是一直記得屏風後面有幾隻米
老鼠,隨著娃娃的增加或減少,而更新屏風後的娃娃數目,假如數目不知怎的和他們預期
的不符,他們會一直瞪著場景,好像在尋找某個解釋。證明了五個月大的嬰兒可以做簡單
的心算。
第二個例子是猴子。在肯亞的一次典型的互動中,他們觀察到一隻尖叫的小猴子把另一隻
小猴子摔到地上。二十分鐘後,受害者的姐姐走到行凶者的姐姐身旁,毫無預警地在牠尾
巴上咬一口。復仇者要準確地指認報復的目標,必須解開以下的推理問題:A(受害者)
之於B(我)等於C(欺負者)之於X,X的正確關係是牠的「姐妹」。為了確認猴子是否真
的知道牠們之間的親屬關係,心理學家又做了很多實驗來確認。實驗證明,草原猴不但能
根據叫聲識別出幼猴的身份,而且還知道它的母親是誰。除了草原猴外,長尾獼猴也展現
出了類似的能力。
第三個例子是某些藝術家和科學家,他們表示只有擺脫語言的束縛才能進行更好的思考。
他們都強調,當靈感爆發時,他們的思維不再依靠語言,而是表現為一幅幅「心象」(
mental image)。再者,許多其他實驗也都證實,視覺思考使用的不是語言,而是心智圖
像系統,加上旋轉、掃描、圖像放大、平移、取代以及填補輪廓圖案的種種操作功能。物
理學家更是信誓旦旦地說,他們的思考是幾何的而不是語言的。例如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他想像他自己騎在光束上,回頭去看一座時鐘,或是站在一個垂直落下的電
梯裡丟一個錢幣,因而得出他的許多洞見。
思維語言假說 Language of Thought Hypothesis
如果仔細考察我們的思想、思維 (thought) ,我們會發現我們腦海中的每一個想法其實
都包含了大量的訊息,但是當我們要向他人述說我們的想法時,為了在合理的時間範圍內
傳遞,說話者只能將其中一部分的訊息轉換成語言表達出來,至於沒表達出來的部分,就
得靠聽者自行「腦補」。不過在腦內,就沒有這個問題,因為大腦各區是由密集的神經網
路連結,以極快的速度在傳遞訊息。就思維而言,不需要任何的想像腦補,因為內在表徵
就是想像 (the internal representations are the imagnation)。簡單來說,就是不管
是哪一種語言的使用者,其實在他們的腦裡其實關心、思考的東西是一樣的,只是在陳述
的時候都只能擷取事態的部分資訊來傳達。那麼,我們看到的各個語言的差異只能說是表
達方式的不同,並不能證明這些不同語言的使用者有不同的思維方式。
據此現象,平克推出一個結論:我們其實並不是依靠英語、漢語或阿帕契語這種語言在思
考,而是一種思維語言 (langugage of thought)。這種思維語言或許跟世上所有語言都
有相似之處:也是用符號來表示概念,並通過符號之間的排列結構來對應「誰對誰做了什
麼」這樣的意思。思維語言必定比一般語言來的豐富,例如思維語言裡可以有好幾個不同
的概念符號來對應到一個英文語詞,例如「stool」和「stud」。也有額外的裝備
(extra paraphernalia) 來區分某些概念之間的邏輯差別,或將指涉相同的符號連繫起來
。但另一方面思維語言又比一般口說語言簡單,它不需要冠詞,也不一定需要語音或語序
。但是,如果要實現正確推理的功能,這些思維語言就必然要極其相似,並且這種相似度
顯然超過其各自對應的自然語言。因此很有可能這些思維語言其實是同一種語言,即一種
普遍的心語 ( a universal mentalese) 。那麼,我們可以說掌握一門語言 (包含母語
) 其實就是懂得如何將心語翻譯成一串串文字,或者將一串串文字翻譯為心語。有些人
雖然不懂得任何語言,但同樣擁有心語。而且推測起來,嬰兒和許多動物也應擁有心語,
只不過形式上更為簡單一些。
我想要補充平克在這裡所提到的思維語言或是心語假說 (LOTH) ,其實最早是由美國哲學
家傑瑞.福多 (Jerry Alan Fodor, 1935-2017) 所提出。在心靈哲學與認知科學領域,
他主張為「心靈具有模塊性」 (modularity of mind) 和思想具有語言結構。所謂心靈具
有模塊性 是指至少有一部分的心智可能是由先天的神經結構或心智模塊組成的。這樣的
結構或模組有著獨特、既定且演化成熟的功能。心靈模塊性的一個例子是「綁定」(
binding)。當人們感知一個物體時,他們不僅取得了物體的特徵,還取得了可同步或獨
立運作、形成一個整體的整合特徵。例如受試者可能會體驗到一個滾動的紅球,而不會只
是看到「紅色」、「圓形」、「塑膠」和「正在行進中」。如果心靈感知一件事物需要多
個認知過程,那麼心靈算是模塊化的。
思維語言理論 則認為思維的本質有著類似「語言」或是「組合」的結構(有時也稱之為
心理語言,mentalese)。根據這個觀點,簡單概念會系統地結合以構建思想(類似於語
言中的語法規則)。該理論最基本的主張就是思維和語言一樣,也具有語法。這個理論用
來描述心靈哲學觀點中的「心理表徵」(mental representation) 概念:認知和認知過程
其實是一個由語言或語義結構『標記』的表徵系統,並透過組合語法來操作。在心語中使
用的語言符記(token)描述了由邏輯規則操作的基本概念,而這些邏輯規則建立了因果
關係以允許複雜的思想。此外,語法和語義對這種心理表徵系統的屬性具有因果影響。
在當代哲學領域中,尤其心靈哲學和本體論,心智表徵是解釋和描述想法和概念的本質的
主要途徑之一。也是認知心理學、神經科學以及認知科學等領域中被研究和解釋的對象。
如果你對這些科學領域、人工智慧 AI、深度學習等有興趣,不可避免地,你一定需要理
解先心理表徵這個概念。追根溯源地說,這些科學領域的出現,其實都是為了回應哲學家
們對心理表徵的本質是什麼的討論才漸漸發展出來的。在平克的下一本書《心智探奇》裡
我們再來繼續了解什麼是心理表徵。
讀後心得
《語言本能》這本書真的很有趣。除了欣賞平克教授清晰的論證方法和幽默的筆觸,還補
充不少關於語言發展的故事,尤其是在追蹤是否有世界語這一部分,一邊讀的過程中,一
邊對照自己學過的語言:中文、台語、英語、日語和法語,比較這些語言的差異性和背後
的民族文化。尤其是目前我自己也有一個五歲的小孩,觀察我兒子從開始學講話到現在,
在中文、英文和法文三者交互學習的過程,更體驗到平克教授說的語言是種本能,小孩的
創造力那種童言童語,好笑又驚奇的表現。
雖然《語言本能》出版後受到很熱烈的迴響,但反對的聲音也是不少。像是2014年由英國
教授 Vyvyan Evans 寫的 The Language Myth: Why language is not an instinct 就是
針對這本書的反駁。不過我查了一下書評,大部分批評家認為這本書是針對喬姆斯基的理
論在攻擊,並沒有打到平克的主要論證,尤其是來自演化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的研究證據。
推薦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找來看看,不過目前此書沒有中文版。
平克教授目前出了好幾本關於心智的好書:《心智探奇》(1997)、《白板》(2002)、《思
想的本質》(2007)、《理性》(2021) 每一本都很值得推薦,一讀再讀。
--
「哲思饗宴」https://philosymposium.wordpress.com/
FB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philosymposium
誠摯地邀請您來參加一場閱讀與思考的饗宴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88.169.127.83 (法國)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65227192.A.ABD.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