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失敗
「失敗是一個小小的成功。」這句格言出自一九九八年在攀登印度布洛阿特峰(八四 ○七公尺)時,意外去世的登山運動員埃裡克.埃斯科菲埃。埃斯科菲埃生前是個「力量驚人,令其他登山運動員害怕的怪物」。一九八七年,他遭遇了一場嚴重車禍,從此半身不遂。但具有挑戰精神的他(說明他屬於高自尊)繼續登山,直至意外死亡。
一般來說,沒有人喜歡失敗。然而,為了改變,我們必須採取行動,因此我們得要承擔可能失敗的風險。正如我們的一位病人所說:「我們要接受的不是失敗,而是『會失敗』這個念頭。」有時候,當心理醫生認為病人需要經歷失敗,才能去除心理障礙時,會「特意要求」他失敗一次,而不是讓他不惜任何代價地避免失敗。
我們對塞巴斯蒂安就是這麼做的—他來我們診所諮詢,因為他依靠服用抗憂鬱藥治好了憂鬱症,但很不放心,害怕憂鬱會復發。他覺得患憂鬱症的經歷令他變得脆弱,在他眼裡,他是因為缺乏自信而引發憂鬱症,然後憂鬱症又反過來令他更加不自信。
害怕失敗和自信不足的心理,一直困擾著塞巴斯蒂安。在與他深入交談之後,我們發現了他的恐懼的來源:他的父親是一個焦慮而專橫的完美主義者,對孩子的評價總是十分地嚴苛。
孩子們的成績單,會在一家人吃晚飯的時候被大聲地念出來,沒考好的孩子就遭殃,即使那只是相對來說成績差了一點點。他從來不鼓勵自己的孩子,因為「好好學習是分內的事」。因此,塞巴斯蒂安被養成了一種極為嚴格的訓令式思維:「你應該一次就學會」、「你永遠都不能犯錯」、「你必須要掌握所有知識」等等。他的自尊水準因此低得出奇,總是害怕自己表現得不好。
在治療的時候,塞巴斯蒂安很清楚自己問題的原由,但顯然他不能改變自己看待問題的方式。我們採用了被認知心理治療師稱為「現實檢驗」的治療方法:透過現實來檢驗預言是否為真。換句話說,讓他真的失敗一次,看看成人後的失敗,是否和童年時的失敗一樣可怕。
在說服了塞巴斯蒂安並徵得他的同意之後,我們決定讓他進行三次「檢驗」,在每次「檢驗」中,他都要讓自己失敗:
一、去一家電腦商店,告訴售貨員他完全聽不明白店員的說明。
二、去自己所住街區一家熟悉的店鋪,假裝在挑選完東西後才發現沒帶錢。
三、故意遺漏工作週報的一部分,不做好充分準備。
這三次檢驗的難度是逐漸遞增的,但我們都已經事先確認了不會引起太大問題,包括工作週報。
塞巴斯蒂安完成了檢驗,發現失敗並沒有招致任何災難,他的自尊反而提高了—售貨員承認自己解釋得不太清楚;商店老闆笑了笑,讓他先把東西拿走,下次再來付錢;同事們則對他表示問題不大……漸漸地,塞巴斯蒂安成功地消除了因過度害怕失敗,而綁手綁腳的心理障礙。他的憂鬱症也因此加速痊癒。
以下是幾個如何應對失敗的建議:
一、看待問題並不是非黑即白
這是缺少行動力的人身上最常見的問題之一。除了巨大的成功和災難性的失敗,他們想像不到還有什麼其他結果。由於他們很清醒地看到自己不能獲得成功,於是預計自己會遭受災難性的失敗。
大多數情況下,只需要調整一下對失敗的看法即可。
二、記住每個人都曾經失敗,正在失敗或將會失敗
我們的社會對於失敗的態度很虛偽:當人們慶祝成功的時候,經常會忘記提起成功之前遭受的失敗。於是,很多人以為別人沒有失敗過。但成功的人一般是以失敗開頭的。我們經常參加精神病學大會,注意到很少會聽到大家談論某個方法的失敗,然而討論失敗的方法和討論成功的方法一樣有意義。
在與年輕的心理治療師討論的時候,他們經常告訴我們,他們聽從資深醫師的建議,並嘗試他們推薦的方法,但不能達到同樣的效果。於是他們得出結論,自己是資質平庸的醫生,自尊受到打擊。實際上,有經驗的心理治療師很可能對自己初期的摸索閉口不談,而只展示好成果,這能使他自尊得到提升。
三、從失敗中汲取教訓和經驗
將你的失敗看作瞭解自己的資訊來源,而不是自己無能的證據。如果你可以達到此種心態,每一次失敗都會使你離成功更近一步。
.
《#恰如其分的自尊【暢銷經典版】》
L’ estime de soi
.
作者:克里斯托夫‧安德烈, 弗朗索瓦‧勒洛爾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傳統教養對於「失敗」,常給予負面回饋,這其實讓大人小孩都會傾向畏懼改變。就我的觀點來說,只要有意識地繼續努力,就比較不像「失敗」,比較像「還沒成功」。
我很喜歡圖裡的比較,相對於傳統思維,更能鼓舞人心,並且踏實地看待自己。這也符合正向教養的精神,一個自動自發的孩子,常常比不敢輕易嘗試的孩子,會有更多的「失敗」,不是嗎?
祝願您,能重新定義「失敗」,並且藉此更認識自己!
同時也有2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email protecte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中風與認知障礙症 - 陳鎮中內科專科專科醫生@FindDoc.com FindDoc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FindDoc FindDoc WeChat : 快徳健康香港 FindDoc FindDoc Instagram:@finddoch...
「認知障礙症醫生」的推薦目錄:
- 關於認知障礙症醫生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認知障礙症醫生 在 雪奈日劇部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認知障礙症醫生 在 心靈解讀圖書館 Mind librar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認知障礙症醫生 在 [email protected]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認知障礙症醫生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認知障礙症醫生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認知障礙症醫生 在 中大腦神經科- 【《信報》專欄《認知無障礙》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認知障礙症醫生 在 曾偉然醫生- 「老人癡呆」 - Chiron Medical 的評價
認知障礙症醫生 在 雪奈日劇部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觀賞《大戀愛~和忘了我的妳~》(大恋愛~僕を忘れる君と~)這部日劇的時候,會隨著劇情發展,慢慢被戶田惠梨香與室剛的演技給說服,即使只是在演戲,依然能感受到他們之間的強烈火花,甜蜜得就像真正的戀人。
女主角是34歲的婦產科醫生北澤尚(戶田惠梨香飾),因為到適婚年齡,希望趕快生下健康的孩子,透過相親認識了研究「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的權威醫生井原侑市(松岡昌宏飾),兩人價值觀和理念都很相近,所以一拍即合,立刻訂下婚約。在婚禮前夕,小尚邂逅搬家工人間宮真司(室剛飾),真司竟然是小尚一直崇拜的小說家,幽默風趣的性格更是深深吸引著她,彷彿命中註定的戀愛,小尚瘋狂地愛上真司,不顧眾人反對,堅持解除跟侑市的婚約。
面對小尚義無反顧的追求,真司問:「妳真的能夠從快速特急列車下來嗎?就算下來了,也不是一般道路,而是沙漠喔!妳能夠走在沙漠嗎?」小尚笑著回答:「我願意走在沙漠。」
當他們陶醉在墜入情網的熱戀氛圍時,無情的病魔卻悄悄來襲,小尚被診斷出罹患早發性阿茲海默症前期的輕度認知障礙(MCI)。無論小尚得到什麼疾病,真司都願意全心全意愛著她,小尚就是他的繆思女神,替枯燥乏味的人生帶來驚喜與活力,更讓真司找回創作動力,靈感源源不絕,決定開始撰寫全新的小說。
故事分為四個階段,第一是小尚和真司轟轟烈烈的熱戀過程,第二是兩人經歷痛苦分手直到再度重逢,第三是真司成為暢銷小說家並且跟小尚結婚,最後一段是小尚生下孩子但病情逐漸惡化,而真司無怨無悔守護她至人生盡頭。
老實說,短短十集的篇幅要塞進那麼多內容,難免顯得過於倉促,許多情節只能草草帶過,觀眾還來不及流淚,就已經轉換到下一個畫面。不過,簡潔明快的節奏本來就是日劇的特色,太拖戲的話我也看不下去。除了男女主角相識的理由過於牽強,其餘橋段我都很滿意。
很喜歡小尚與真司的夫妻關係,他們互敬互愛、相知相惜,無論住在破舊的公寓或是豪華的房子,只要在一起就笑聲不斷。真司的優點不只幽默風趣、才華洋溢,他重情重義、認真負責,為了要配得上優秀的妻子,他決心改頭換面、在工作上全力以赴,而且還重拾小說家的舊業,創作出賺人熱烈的暢銷巨作。愛情的力量真的很強大,可以讓一個男人有如此驚人的蛻變。夫妻之間本來就應該同甘共苦,他們即使遇到人生的難關也不離不棄,這樣的深情令我動容。
看完這部日劇,不禁羨慕小尚和真司至死不渝的「大戀愛」,也在他們身上看到愛帶來的奇蹟。歲數增長之後才發現,能夠遇見生命中的真愛,並且堅定地想與對方共度一生,是多麼幸福又浪漫的事情。
不過,結婚才是考驗的開始,愛情不是靠單方面努力就可以維持下去,一起分享開心的回憶、一同分擔痛苦的情緒,彼此都能夠舒坦的做自己,這樣的感情才會長久。我認為,既然能夠在茫茫人海中相遇,彼此需要的就只是「珍惜」與「感激」,因為小尚與真司正是如此!
認知障礙症醫生 在 心靈解讀圖書館 Mind librar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思覺失調症?
一位媽媽幫她的女兒預約了解讀,她的女兒現在大學二年級,高中時被醫生判定有思覺失調症~
當天媽媽陪著女兒一起來,開始進行解讀時,媽媽要女兒自己表達想要說的事~
妹妹雖然大二了,但是表達的言詞上很像只有要進入國中的年紀,不是智商問題,是沒有20歲應該有的成熟度~
我在讀取妹妹的靈魂紀錄歷程時,出現的都是這一世的紀錄,妹妹有很深沉的孤獨感,是一種被拋棄的那種,我用聊天方式,問了妹妹一些生活上的事,妹妹只有簡單回應,她總是看著媽媽來回答我~
這位媽媽告訴我,女兒高中因自殘被判定思覺失調症後,她就從職場退下來照顧她,一直到現在,女兒還是很黏她,這也是來解讀的主要原因。
這場解讀,除了告訴這位媽媽,妹妹是一個地球新靈魂,對很多事理解力較慢也較膽怯,對社會人際互動需要更多的適應外(來地球次數很少的意思),更重要是需要幫妹妹做心理的引導~
當下我已知道,妹妹不是真的【思覺失調症】~
妹妹創造自己是【思覺失調症】,是想要得到媽媽更多的關心與照顧~
後面就弄假成真,被外靈有機可趁,影響她的意識,擾亂原本的她,讓妹妹形成人格精神錯換~
我問了妹妹為何黏著媽媽?
妹妹說:因為媽媽是我的~
我說:媽媽本來就是妳的媽媽啊~
妹妹說:不是,現在才是我的
當這位媽媽聽到這樣回答時,就告訴我,她們小時候,媽媽都在上班,也常加班,對他們的照顧就疏忽了~
【他們】?
媽媽說還’有一位弟弟~
妹妹馬上說,我小時候媽媽都只有抱弟弟~
媽媽說:當時她很忙也沒有想太多~
她自己心裡有想到,女兒生病可能就是她忽略了她的需要~
另外妹妹有人際互動障礙,不懂得如何與同學互動(這通常是新靈魂最容易產生的問題’)
當在家裡無法得到關注時,在學校又有人際關係障礙時,
自己就會陷入沉重的自我世界~
妹妹她有著自己非常好的智慧,但是自小膽怯沒自信缺乏被關注,就不會使用自己智慧,這就讓外靈影響了原本的自我意識~
我用引導方式與妹妹聊,我說了一個星球故事,顯然她很喜歡也有共鳴,一開始她都不看我,眼神看著媽媽一面與我對話,慢慢她頭轉過來,先低頭回應我,再接著就看著我說,她越講越多,接著就停不下來的講了很多在學校的事,還有在家裡的一些事~
妹妹說話中間,這位媽媽說了幾句:【這些事我都不知道~】
我問妹妹,這些事都是真實發生的嗎?
她很堅定說: 是
那妳當時怎麼不告訴爸爸媽媽?
她說: 我不知道我該告訴爸媽~
不知道?
【是的,這就是她的自我認知,她被干擾影響所呈現出的偏執性格】
另外她的世界,呈現出必須是【她想要的、認知的】方式進行~
所以她認定小時候那個只抱弟弟的媽媽,不是媽媽!
只有她被判定生病後,照顧她陪伴她的 才是媽媽~
接著她告訴我,我有男朋友喔,老師妳可以幫我看看我男朋友,我想畢業就跟他結婚~
當下我是有點錯愕妹妹怎麼突然轉到這個話題~
我說: 哇,好幸福喔,那妳現在有沒有比以前快樂~
她說有啊~
有媽媽跟男朋友,我就很開心~
我說,那妳已經沒有【思覺失調症】了喔!
她說,可是醫生說,我還要吃藥!
我說: 妳有這麼多人愛妳,還需要【思覺失調症】嗎?
她突然哭起來說: 可是我沒有的話,他們會愛我嗎?【他們指媽媽跟男友】
媽媽說:當然會愛妳啊~
我就請她讓我看男友的照片~
我一面告訴她,男友很帥,妳們很配喔~
她又擦擦眼淚很開心地回我,他對我真的很好~
這時~媽媽似乎有話要說,後來也沒有做過多的表達~
我跟媽媽說,請放心,她會越來越好的~
她也沒有病,請讓她多與人互動,可以去打工或多參加一些活動~
她的愛情也會成為她的力量~
媽媽是擔心那個男生會讓她傷心,到時是否會讓心理病再度產生?
我明白媽媽的擔憂,妹妹很單純,但是她的男友也不是複雜的男生,他們是搭配好的一對小情侶~
他們是來給彼此支持的~
他們還年輕,未來的事也不是現在來論斷的~
我跟妹妹說,接著你不需要再去看醫生,換你要開始照顧關心媽媽,可以嗎?
她說我真的不用吃藥了嗎?
我說: 只要妳願意,我們現在就來送走這個病原~好嗎?
她點頭~
接著我就請她閉上眼睛,請她心裡一面重複默念謝謝你、我愛你~
我開始跟這位靈體對話溝通,請祂離開,並給祂滿滿光的祝福~ 【溝通一些時間,這位靈體才願意離開….】
整個解讀完成後,在他們要離開前,我才與這位媽媽提這到外靈影響的事~
個案故事其實還有一些特別的內容,基於隱私,僅與大家分享上面部分~
這個故事
最主要是跟大家分享,有些心理身心的病症,並不完全真的是病~
會產生這種現象,很大原因都跟從小原生家庭狀態有關,在心裡缺乏且偏離正常的生活需求中,隨著年紀增長,也自我解離~
另外有一種《多重人格》不少也是在成長過程中,不知覺的自我解離時,被多個外靈介入,共生後衍生出來的多種人格的心理狀態~
#有一部小說【24個比利-多重人格分裂的紀實小說】
敘述的是一則真實的故事。【威廉.密里根】是美國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結果卻獲判無罪的嫌犯,因為他是一位多重人格分裂者。」…
想了解的朋友都可以在網路上搜尋到這本書及完整的故事說明~
在靈魂解讀中,有各種的生命歷程故事~
無論有多辛苦艱難的議題,只要當事人願意,都可以在屬於個案的 訊息當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走出陳年或當下的糾結點~
讓自己能有機會自在的接續人生下個旅程~
能學習用不同角度去看待自己的人生計畫~
這才不需此行~
感謝個案們的信任,感恩上師們的協助,讓這個故事的議題圓滿~
#我期許自己能成為一個祝福獻給我所遇到的每一個人
🌈❤Peace&Love
認知障礙症醫生 在 [email protected]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中風與認知障礙症 - 陳鎮中內科專科專科醫生@FindDoc.com
FindDoc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FindDoc
FindDoc WeChat : 快徳健康香港 FindDoc
FindDoc Instagram:@finddochk
(一)中風後會引致認知障礙症? 00:06
(二)如何延緩認知障礙症的發生及惡化? 01:30
(三)如何及早發現認知障礙症? 03:19
(本短片作健康教育之用,並不可取代任何醫療診斷或治療。治療成效因人而異,如有疑問,請向專業醫療人士諮詢。)
參考資料:
1. Sun, J., Tan, L., & Yu, J. (2014). 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epidemiology, mechanisms and management. 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 8, 80.
2. Alvarez-Sabin, J., & Roman, G. C. (2010). Citicoline in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Vascular Dementia After Stroke. Stroke, 42(1, Supplement 1). doi:10.1161/strokeaha.110.606509
3. Department of Health. (2020). Dementia. Retrieved March 20, 2020 from https://www.elderly.gov.hk/english/common_health_problems/dementia/dementia.html
4. HKADA. (2020). Treatment. Retrieved March 20, 2020 from https://www.hkada.org.hk/treatment
5. Saver, J. L. (2008). Citicoline: Update on a Promising and Widely Available Agent for Neuroprotection and Neurorepair. Reviews in Neurological Diseases, 5(4), 167-177.
6. Alvarez-Sabín, J., Ortega, G., Jacas, C., Santamarina, E., Maisterra, O., Ribo, M., . . . Román, G. C. (2013). Long-Term Treatment with Citicoline May Improve Poststroke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35(2), 146-154. doi:10.1159/000346602
7. Alvarez-Sabín, J., Santamarina, E., Maisterra, O., Jacas, C., Molina, C., & Quintana, M. (2016). Long-Term Treatment with Citicoline Prevents Cognitive Decline and Predicts a Better Quality of Life after a First Ischemic Strok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17(3), 390. doi:10.3390/ijms17030390
8. Ngandu, T., Lehtisalo, J., Solomon, A., Levälahti, E., Ahtiluoto, S., & Antikainen, R. et al. (2015). A 2 year multidomain intervention of diet, exercise, cognitive training, and vascular risk monitoring versus control to prevent cognitive decline in at-risk elderly people (FINGER):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The Lancet, 385(9984), 2255-2263. doi: 10.1016/s0140-6736(15)60461-5
9. Nasreddine, Z. S., Phillips, N. A., Bã©Dirian, V. R., Charbonneau, S., Whitehead, V., Collin, I., … Chertkow, H. (2005). The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 A Brief Screening Tool For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53(4), 695–699. doi: 10.1111/j.1532-5415.2005.53221.x
資料來源:https://www.FindDoc.com
查詢醫生資訊:
https://www.finddoc.com

認知障礙症醫生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身邊有沒有朋友試過想不起同事姓名?記不起昨天吃的食物 ? 他可能以為自己只是善忘,但其實有機會已患上阿茲海默症(俗稱:老人癡呆)。網上流傳很多圖片聲稱可以測試阿茲海默症,但真的有用?今次全民自測為大家實測一下!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01103/MFMWFHVLUREKVNVEWSK4MRGNGE/
現時,香港每10個長者當中,約有1個患上認知障礙症。一直以來,醫學界都努力尋找預防認知障礙的方法。有本地及外國大學的研究均指出,大腦退化的風險跟日常飲食習慣有關。
瑪麗醫院精神科名譽顧問醫生陳偉智表示,2017年由中文大學精神科學系領導的一份研究結果顯示,每天進食3份蔬菜加2份水果的長者,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比其他人低25%。而2015年美國RUSH University醫學中心發表的研究發現,MIND Diet (中文名為麥得飲食或心智飲食)有效延緩大腦退化及認知功能衰退的速度,或可減低認知障礙症的風險達53%。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191003/45MXFLVVHF2GE6BYN4JNM2R6XQ/
有研究顯示,認知障礙症跟日常飲食習慣有關。現時,坊間推出了林林總總的保健食品,聲稱可預防腦退化,究竟效用有幾高呢?瑪麗醫院精神科名譽顧問醫生陳偉智為我們逐一拆解。
陳偉智醫生解釋,認知障礙症是指我們後天整體的智力退化,有點像發燒。「我們每個人都試過發燒,但背後的原因是不一樣的。認知障礙症可由不同疾病引致,最常見是阿茲海默氏症,此外,有部份是由於利維體認知障礙症、額顳葉認知障礙症。也有些是因爲維他命B12不足、葉酸不足。不過,有不少研究發現,如果直接補充維他命B12及葉酸,對預防認知障礙並無效用。」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191001/2ZGAPGOSQM4NXYBCC57DTIZFPQ/"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認知障礙 #神經外科 #老人癡呆 #阿茲海默症 #麥得飲食法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認知障礙症醫生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在香港,65歲以上的老人,每十人就有一人患有認知障礙症,而80歲以上的更每四人就有一人確診,普及情況令人關注。有研究顯示進行「地中海飲食法」,其特別的營養組合有助預防認知障礙症。不過內科及老人科專科醫生曾偉然認為,單靠飲食難以攝取足夠特定營養幫助腦細胞修復。
年紀大 腦部縮水屬正常
曾醫生指出,年紀大了,記憶力較年輕時為差屬正常現象,但這不等如患上認知障礙症。「正常人約40歲開始,腦部會逐步萎縮,整個大腦體積會縮10-15%,記憶力變差,忘記瑣碎事情。」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認知障礙症 #腦細胞 #地中海飲食法 #腦退化 #醫生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認知障礙症醫生 在 曾偉然醫生- 「老人癡呆」 - Chiron Medical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曾偉然 醫生 - 「老人癡呆」】 認知障礙症 聽得多,但並非人人說得清楚是甚麼。 也有先天後天之分,但喜歡飲酒更需要留意, 可能會提早令腦退化徵狀出現。 ... <看更多>
認知障礙症醫生 在 中大腦神經科- 【《信報》專欄《認知無障礙》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如懷疑患上認知障礙症,可到家庭醫生或政府普通科門診尋求協助。如有需要,醫生會轉介患者到專科門診作詳細檢查。 認知能力下降有許多原因,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