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們的角度來看,誤解、衝突、性格差異,甚至是憤怒的口角,這些都不是愛情的殺手。自我辯護才是。
自我辯護,並不是那種我們在犯錯或跟伴侶對小事意見不合時,傾向使用的普遍自我辯護,例如誰忘了蓋沙拉醬的蓋子、誰忘記繳水費。這種常見的自我辯護,能暫時讓我們覺得自己並不笨拙、不無能,也不健忘。不過,真正會侵蝕婚姻的自我辯護,目的並不是維護我們的實質行為,而是極力維繫自我形象。
這有兩種可能,第一種是:「我是對的,你是錯的。」再來則是:「就算我是錯的,那真是遺憾,但這就是我。」(伴侶吵架)之所以無法找出解決方法,就是因為他們都在替根本的自我形象辯解。他們非常重視這些屬於自己的特質,而且不希望有所改變,或是認為這都是與生俱來的性格。他們不是在告訴對方:「關於那件事,我的記憶是對的,你的記憶是錯的。」而是:「我是對的那種人,而你是錯的那種人。因為你是錯的,所以無法欣賞我的優點。更蠢的是,你甚至認為我的優點是缺點。」
每段婚姻都是獨一無二的故事。但婚姻也跟所有故事一樣,都受制於伴侶雙方各自扭曲的認知和記憶。這些扭曲的認知與記憶,能維繫雙方各自對這段關係的認知和解讀。(雙方)正面臨婚姻金字塔中的關鍵抉擇時刻,面對「我愛此人」跟「此人行為讓我抓狂」所引發的失調,他們為了消除失調跨出的那一步,有可能讓他們感情更融洽或是令關係徹底破裂。
伴侶的瘋狂行徑會引出一些關鍵問題,而他們必須決定該如何回答這些問題:他/她之所以有這些行徑,是因為性格中有無法改變的缺點嗎?我能忍受這些行徑嗎?這些行為會構成離婚的原因嗎?有沒有辦法找到妥協的方式?雖然想起來根本是天方夜譚,但我有沒有可能從伴侶身上學到什麼、或改變自己的行事作風?
此外,他們也要決定該對自己的處事作風抱持何種觀點。打從出生就跟自己相處到現在,他們難免會覺得「自己的作風,理所當然,而且是無可避免的。在自我辯護的阻撓之下,伴侶都不會捫心自問:「我有沒有可能是錯的?我有沒有可能犯錯了?我有可能改變嗎?」
婚姻問題越積越多,雙方各自發展出一套內隱理論(當事人通常不知道自己心中有這些想法),並用這套理論來解釋對方是如何破壞婚姻的。一旦我們發展出內隱理論,確認偏誤就會出現,使我們無法看見其他不符合理論的證據。針對自己與其他人的行為表現,我們的內隱理論有兩種版本。
第一種是將原因歸咎於外在情況或環境:「銀行櫃員對我發火,因為她今天工作量太大。銀行人手不足,沒辦法應付排隊人潮。」或者我們會說那個人本身有問題:「銀行櫃員對我發火,因為她本來就很沒禮貌。」
然而,解釋自己的行為時,自我辯護則是讓我們對自己拍馬屁,我們將好的行為歸因於自己,將壞的行為推給外在情境。做出傷害別人的舉動時,我們很少會講:「我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我性格殘忍、沒血沒淚。」我們通常都說:「我被激怒了,換作是別人也會這麼做」、「我別無選擇」,或是「對,我是說了一些惡毒的話,但那不是我的本性,因為我醉了」。
不過做出慷慨助人或英勇的行動時,我們很少會說自己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被煽動、喝醉、別無選擇,或是因為電話那頭的男子讓我萌生罪惡感,所以才捐錢給慈善團體。我們之所以有這些善舉,是因為本來就很慷慨熱心。
感情融洽的伴侶會把這種寬以待己的模式,延伸應用在另一半身上。他們會原諒對方的過失,認為這些過失是外在因素所致,並且肯定對方體貼細心的舉動。假如對方做了一些未經深思的舉動或顯得心情暴躁,另一方不會認為這是對方的錯,而是情境所致:「他現在真的壓力很大,好可憐」、「我可以理解她為何對我發脾氣」、「她這幾天剛好背痛」。不過,假如其中一方做了特別貼心溫暖的事,另一方就會歸咎於伴侶天生的善良本質與溫柔性格。老婆可能會說:「親愛的老公無緣無故送我花,他真的是最貼心的男人。」
看待另一半時,幸福的伴侶總會往好處想,但感情不睦的伴侶則徹底相反。假如另一半做了什麼體貼的事,那都是因為一時僥倖或情勢所逼:「他是買花給我沒錯,但那都是因為他同事買給他們的老婆。」假如另一半做了什麼粗心或煩人的事,那就是性格缺陷使然:「她對我大發脾氣,因為她本來就是個賤人。」
內隱理論會造成強大的後續效應,因為除了影響各個面向之外,內隱理論會影響伴侶吵架的方式,甚至主導伴侶爭執的目的。假如爭執的前提是雙方仍是好人,只是做了件錯誤但可導正的事,或因為在一時情勢所逼之下做了一些蠢事,那一切都還有修正和妥協的希望。不過這裡也一樣,感情不睦的伴侶會顛倒這項前提。
為雙方都是自我辯護專家,大家都把對方不願改變的原因歸咎於人格缺陷,卻將自己不願改變的原因解讀成性格優點。如果他們不想承認自己錯了,或是不願調整造成另一半困擾或不快的習慣,他們會說:「我也沒辦法。我生氣的時候,講話本來就比較大聲,我就是這樣。」
大聲抗議說「我就是這樣!」的人,其實很少將這種寬以待己,的自我辯護用在伴侶身上。反之,他或她有可能將這種說法,轉換成令人惱火的侮辱:「你就是這樣,跟你媽一模一樣!」通常這種評論指的不是你媽精湛的烘焙技巧或跳探戈的才華。這種說法指的是你遺傳到你媽,而且已經改不了、無可救藥了。當人感到自己無法改變任何事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受到不公平的指控,就像被批評身高太矮或雀斑太多一樣。
社會心理學家朱鄧尼發現,比起因為你做的事情被批評,因為你是個什麼樣的人而受批評,會引發更深刻的羞恥和無助感,讓人想躲起來或消失。遭受批評而感到羞恥的人,因為無處可躲,也擺脫不了那股凄凉的羞辱感,導致他或她往往會憤怒反擊:「你讓我覺得自己做了一件罪無可赦的事,因為我很惡劣、很無能。但我根本不覺得自己有這麼糟糕又沒用,你才該因為羞辱我而被指責。」
等到爭執演變成羞辱和責備時,爭吵的根本目的就變了。雙方已經不是在努力解決問題,或是試著讓另一方改變他或她的行為。吵架的目的只是要傷害、侮辱、訓斥對方。這就是為什麼羞辱會讓人再次以更激烈的方式自我辯護,拒絕與對方妥協,並引發關係中最具殺傷力的情緒:輕視。
▫️▫️▫️▫️▫️▫️
本文摘修自社會心理學經典書籍《錯不在我:為什麼我們會替愚蠢的信念、錯誤的決定和傷人的言行辯解?》,作者卡蘿.塔芙瑞斯(Carol Tavris)與艾略特.亞隆森(Elliot Aronson)兩人皆為美國社會心理學家。
本書不談艱澀難懂的心理學理論,而是從豐富多元的案例故事著手,幫助讀者了解,只要意識到自身偏誤、了解偏見的運作模式,並集中注意力在自己的心理機制缺陷上,我們就能發揮更多力量來控制認知偏誤,更聰明的決策、思考、看待世界。本次好書由 大牌出版‧出版大牌 發行。
閱讀紙本書 https://reurl.cc/43alYY
翻翻電子書 https://reurl.cc/q1gpaR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阿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次又在Dcard感情版上看到的問題 一段關係從熱戀進入平穩期 而從平穩進入倦怠,最後淡掉走向分手 真的沒有方法可以解決這問題嗎? #阿畫 #兩性 #交往 #戀愛 #Dcard ———————————————— 【上一部影片】如何讓他對你心動?製造好感就靠這招「從眾效應」 ▶ https://you...
「認知失調解決」的推薦目錄:
- 關於認知失調解決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認知失調解決 在 怪奇事物所 Incredivill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認知失調解決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認知失調解決 在 阿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認知失調解決 在 阿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認知失調解決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認知失調解決 在 Re: [問題] 有沒有內疚的人可以看的書? - 看板book - 批踢踢 ... 的評價
- 關於認知失調解決 在 消費者認知失調例子的評價費用和推薦,EDU.TW、DCARD ... 的評價
- 關於認知失調解決 在 自我破壞便可能是我們解決認知失調的策略。 例如 的評價
- 關於認知失調解決 在 從「認知失調」學習建立樂觀習慣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認知失調解決 在 從「認知失調」角度觀看《我們不能是朋友》 - 感情板 | Dcard 的評價
認知失調解決 在 怪奇事物所 Incredivill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認錯很難嗎?嗯,其實真的不是很容易。
有個經典心理學研究是這樣玩的:
科學家先騙人參加一個爆炸無聊的爛實驗
完成後會隨機發出或一千或八塊半的報酬
再要求受測者去拉更多下線加盟實驗
這樣看來,賺越多的人越可能泯滅良心
越會用力騙人這實驗比遊戲還刺激對吧?
可結果發現,把實驗吹成 10/10 五星好評的
竟大多是那些只拿到八塊半發財金的可撥仔
因為耗費一堆時間心血卻只賺到八塊半
人們不免要懷疑是不是被科學家當白癡耍
所以無腦瞎挺實驗,不單是為了抓交替
更是在找理由欺騙自己 #這波不虧
好減輕心理上的噁心不蘇胡
這結果完美說明了什麼叫「認知失調」:
當你查覺到腦中有兩種想法 #互相矛盾 時
本來還悠悠哉哉吃著火鍋唱著歌的大腦
就會因穩定性被破壞而備感煎熬
想舒緩認知失調引發的不適感
最直接的方法正是承認自己搞錯了
但這麼做的同時,往往也是在貶低自我價值
同樣會產生龐大的 #心理成本 折磨自己
既想解決認知失調
卻又不願意承擔心理成本
除了 #死不認錯 這個唯一解還能有誰?
所以面對質疑躲閃飄、雙標或找理由硬拗
便成為人們犯錯以後最常見的選擇了
最後強調,本集內容並無影射任何人事物
因為同樣一齣爛戲,其實每天都在上演
──而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有機會當主角。
#怪奇冷知識734
認知失調解決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常常心情不好算是憂鬱症嗎?】
—憂鬱症普遍性比想像還要高!不只心情低落,任何徵兆都應警覺!
知名網紅阿滴以經營英文教學YouTube頻道日前突然在臉書及YouTube發布貼文及影片坦承,自己罹患憂鬱症近1年。
在外界眼中事業成功、有這麼多朋友跟可愛妹妹,一向給人正向樂觀印象的阿滴,怎麼會得憂鬱症?阿滴表示自己從2020年在紐時刊登廣告「Who Can Help ? Taiwan」後就開始有一些憂鬱傾向了。「常常會覺得自己很爛、對工作表現很焦慮、睡眠障礙很嚴重、會很害怕網路上的批評、也會無故地悲傷哭泣。」
阿滴表示,狀況最糟的時候,他喪失了所有動力跟精力,做什麼都無法開心,連微笑都做不到,情緒只剩下焦慮跟憂鬱,甚至連龍貓這種超無害的動畫都會無法連續看15分鐘。「每天都非常的痛苦,光是活著就用盡力氣了。」阿滴希望藉由自己的經歷跟康復的過程,能幫助一些正在憂鬱症中掙扎的朋友。
很多人會覺得憂鬱症患者就是草莓玻璃心,一點點壓力就受不了,其實這個說法是有偏誤的,精神科醫師陳嬿伊分析,通常壓力過大的感受很常見於憂鬱症病發前的狀況,但壓力絕對不是直接引起憂鬱症的病因,事實上,很多患者往往是因為太ㄍㄧㄥ才會發病[1]。
■WHO:「憂鬱症」是所有造成失能疾病的第1名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說,在2020年全世界有3大疾病需要重視,包括:「心血管疾病、憂鬱症與愛滋病」。
WHO將憂鬱症列為2020年世界第2大疾病。根據國內統計,憂鬱症的盛行率占8.9%,換算下來,超過200萬人罹患憂鬱症[2]。
「憂鬱症」會造成嚴重的社會經濟負擔,在所有疾病中排名第2,僅次於心血管疾病,「憂鬱症」也是所有造成失能疾病的第1名。這幾年可以由媒體報導看到許多影視名人得了憂鬱症,也看到國內的自殺率一直上升,這其中有相當比例都與「憂鬱症」有關。
■憂鬱症與身心疾病的共病
「憂鬱症」很可能會合併各種身體疾病。許多慢性疾病或嚴重身體疾病都可能合併有憂鬱症,像是糖尿病、高血壓、洗腎患者,甚至癌症合併憂鬱症的比例都達1/3-1/4。合併憂鬱症常會惡化身體疾病的症狀與處理,許多憂鬱症患者的頭痛與身體不明原因的不舒服增加,生活品質也因而下降。
但是多數醫師只注意到身體疾病的治療,而忽略了伴隨著的憂鬱的處理。另外憂鬱症也容易合併其他的精神疾病,超過50%的憂鬱症合併至少一種焦慮症,很多的焦慮症甚至物質濫用最後皆會併生憂鬱症。一旦合併憂鬱症會加重了原有疾病的治療[3]。
■憂鬱症如同心靈的感冒
有的人說憂鬱症如同「心靈的感冒」,巧妙比喻著憂鬱症的普遍常見,彷彿像感冒病毒一般,當我們先天脆弱性高、後天抵抗力不足,此時再加上吹風受凍時則很有可能患病。而憂鬱症確實也是受到生理、心理、環境社會等多重因素下相互影響的結果,當個人的心理功能失調,無法面對生活壓力時,所產生的情感型疾病。
■憂鬱症若缺乏治療很難自行康復
值得注意的是,憂鬱症如此普遍,根據衛生福利部的推估,全台約有200萬人罹患憂鬱症,但在台灣許多人不願承認自己有憂鬱症,也抗拒治療。只有五分之一的憂鬱症患者有去求助,還有五分之四沒有求任何治療。因此當我們周遭親友向我們求援時,千萬正視與尊重對方的求助訊號,避免憾事發生[4]。
■我的家人會是憂鬱症嗎?以青少年為例
青少年的憂鬱症,很容易被簡化為「叛逆期」,此時的孩子內在性賀爾蒙大量變動、外在人際與親密關係也容易卡關的階段,情緒起伏大,不一定是終日悶悶不樂,反而可能是以暴躁易怒、自殘自傷的方式呈現。除了負面情緒外,可觀察孩子是否有下列變化:
▪ 對以前喜歡的活動、食物等失去興趣。
▪ 對於學習、打理自己等感到疲累、懶散。
▪ 體重突然短時間內明顯增加或減少,暴飲暴食或不吃不喝。
▪ 睡眠困擾,展現出失眠或是嗜睡。
▪ 有自殺想法或透露出活著沒意義等語言。
此時的孩子需要更多關心與耐心,除了上述五點供參考外,學校的輔導室也是可用的資源。如有疑慮可直接就醫交由專業醫師診斷,部分身心科診所特有青少年門診,坊間心理諮商所所提供的親子或個人諮商,也能協助孩子們抒發身心壓力,促進親子關係。
■我的家人會是憂鬱症嗎?以老年人為例
60歲以上老年人同樣面臨身心與生活的劇烈變化,包含身體老化、退休、子女空巢期、甚至喪親喪偶等哀傷失落。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的數據,老年人如出現自殺想法,實際執行的自殺成功率比青少年還要高出許多。董氏基金會整理對於老年憂鬱常見的症狀:
▪ 出現類似被害妄想,或悲觀的想法強烈。
▪ 焦慮不安與社交推縮,好像難以平靜下來,也不想與人交談。
▪ 呈現判斷力遲鈍或記憶力衰退等情況(非失智所造成)。
除了上述三點外,林皇吉醫師(2006)指出老年人較難表達憂鬱情緒,較常展現抱怨身體不適、頭痛、焦躁易怒…等非典型憂鬱症狀展現,因此高達 50% 的老年憂鬱在內科或家庭醫學科門診被遺漏掉。如家中長輩抗拒前往精神科就診,坊間心理諮商所也有老人個別諮商或團體服務,藉由專業人士的協助轉介,可多一份助力,鼓勵長輩就診[5]。
當心愛的人有憂鬱症,我該如何面對?是要小心翼翼地談話,然後不要提到任何關於憂鬱症的敏感話題?或是都不理他,讓他一個人靜一靜?還是應該鼓勵他多正向思考?
■面對憂鬱症患者時,可參考「3不守則」與「6個正確觀念」
「不鼓勵,不責備,不反駁」
1. 不鼓勵:不要一直對患者說要加油要正向思考等話語。
2. 不責備:不要責備患者說都是他的錯,或是有病就什麼事都做不好等等。
3. 不反駁:面對患者沮喪的話語,傾聽就好,不要一直反駁對方說的都是錯的。
除了3不守則之外,一起來看看6個面對憂鬱症患者的正確觀念
1. 關心
如果你身邊有人有憂鬱症,你一定會被一定程度的影響。最重要第一件事可以鼓勵或陪伴她就醫,並且盡力陪伴他完成療程,或是在他不適應原本療程時陪伴他尋找他法。不過也要時時注意不要讓自己過度沉浸在朋友罹患憂鬱症的情緒中。
2. 傾聽
傾聽憂鬱症患者時,要讓他了解事情現在不好,但不代表未來會不好。
3. 不要不理他
即使病患拒絕,也要要伸出援手,患者的孤單感很強,會拒絕與人接觸,但千萬不要這樣就不理他。
4. 說出來
在患者談起自殺念頭的時候,坦率地與他們談論自殺的話題,並且告訴他們的醫師或是心理師。
5. 一起出去玩
可以適時地邀請他一起出門運動或是參加一些輕鬆的活動,但千萬不要強迫他們。
6. 鼓勵就醫
周圍的人要積極鼓勵她就醫,用它自身的個性說服他就醫。讓他知道療程不會永遠持續下去,因為當療程結束,他將會好轉很多[6]。
■憂鬱症的治療:主要分為「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兩個部分
一、心理治療:主要有認知行為、精神分析、人際方面等三大類的心理治療。
1.認知行為治療
憂鬱症患者常有自責、無助、罪惡感等負面想法;認知行為治療是幫助病人能自我覺察負面認知,發展新的思考模式,積極練習調整在不同情境下,應該有怎樣合宜的情緒和行為反應。
2.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
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療,藉著分析探討過去經驗對自己現在的影響,促進自我覺察和重新建構患者的人格及自我認同感,達到改善憂鬱症狀及防範復發的目標。
3. 人際方面的心理治療
人際取向的心理治療為避免憂鬱症引發的人際障礙,探討適應不良的人際關係,並學習溝通和社交能力,建立人際互動的信任感、親密感和應付能力,達到改善憂鬱症狀。
二、藥物治療:由醫生開立抗憂鬱藥物,幫助對抗憂鬱症,一般的療程是三至六個月(根據國內報告指出,穩定服藥超過三個月,快速復發的比例只有5%)。副作用可能為無法集中注意力或嗜睡。新一代的抗憂鬱藥物,具有調節大腦血清或調節正腎上腺素的功能。如:百憂解(Prozac)、克憂果(Seroxat)、無鬱寧(Luvox)、速悅(Efexor)等副作用已經減少,大多服用1-2週能改善心情,3-4週情緒可讓情平穩。
▪ 輕度憂鬱可以自我調適壓力或作紓壓放鬆的活動來調整。
▪ 中、重度以上等級的的憂鬱症則建議以藥物治療為主,心理治療為輔,可見其功效。
若是治療部完全或是放棄治療,則會使憂鬱症復發或加重病症。憂鬱症是可以治療的,期盼憂鬱症家屬及病者本身,能用正確的心態,一起面對憂鬱症,才是解決問題之道[5]。
■憂鬱症污名化:你是不是有神經病阿?
衛福部2018年統計,台灣憂鬱症確診人數突破兩百萬。你我身邊都有許多「隱性」憂鬱症患者,只是大家都為了某些原因閉口不談,才讓這項疾患看似距離遙遠、遠到彷彿事不關己。「憂鬱症在台灣有點像個禁忌話題。患者不會主動告訴身邊的人自己有憂鬱症,尤其在工作場合,根本不會有人敢以憂鬱症發病為由請假。」
小鬱亂入創作者林妤恒說道。「老一輩可能還會說,你是不是神經病阿?是不是抗壓性很差?一旦讓別人知道患病事實,就會被貼上很多負面標籤。」
■「不敢說、不知道怎麼說、不知道去哪求助」因此成為許多自覺需要幫助的人心上說不出口的痛:林妤恒說,小鬱亂入專題完成後,粉專一下子湧入許多深陷憂鬱,卻連傾訴對象都沒有的網友。「他們都在問『你可以幫助我嗎?』因為他們不知道現實生活中有誰可以幫助他們,他們不知道可以去哪裡看醫生,他們不敢跟親朋好友講,所以只能找我們訴說。」
聽來哀傷,但這卻是台灣憂鬱症患者不得不練習面對的課題:「憂鬱症污名化」。這不單是指要學著和親人溝通,或要面對身邊親友的詢問、關心,汙名化無所不在,舉凡茶水間裡同事無心調侃,報章媒體為追點閱信手寫下的聳動標題。台灣社會給「憂鬱症」貼上的負面標籤,常一不小心就竄入患者視野之中[7]。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今周刊)「精神科醫師:大家都搞錯了!就是因為抗壓性太好,才容易得憂鬱症」: https://bit.ly/3BFCW0I
[2](美麗佳人 Marie Claire Taiwan)「女性憂鬱症高2倍!身旁親友有「這些症狀」逾2周是求救訊號,4大良方幫你遠離憂鬱」:https://www.marieclaire.com.tw/beauty/health-fitness/44104?atcr=297ad1
[3](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正視憂鬱症造成的社會經濟負擔」: http://www.depression.org.tw/knowledge/info.asp?/70.html
[4](今健康)「憂鬱症普遍性比想像還要高!不只心情低落,任何徵兆都應警覺!」:https://gooddoctorweb.com/post/952
[5](Heho健康)「家人長期心情不好?別忽略了青少年和老年人的憂鬱症狀」:https://heho.com.tw/archives/180574
[6](小鬱亂入Depressy Trouble )「如何面對憂鬱症患者:5件你可以做的事」:https://depressytrouble.tw/index.php/portfolio/how_to_face_patient/
[7](風傳媒)「面對他的憂鬱,我還能做些什麼?當最親的人憂鬱纏身,這些「看似善意」陪伴方式千萬別再用」:https://www.storm.mg/lifestyle/1863566?mode=whole
➤➤照片
[2] 圖說:女性不但憂鬱症的比例較高,且產生自殺的企圖也是男性的2倍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國民健康署 #憂鬱症 #憂鬱症污名化
小鬱亂入Depressy Trouble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今周刊 / 美麗佳人 Marie Claire Taiwan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 今健康
Heho健康 / 小鬱亂入Depressy Trouble
風傳媒
認知失調解決 在 阿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這次又在Dcard感情版上看到的問題
一段關係從熱戀進入平穩期
而從平穩進入倦怠,最後淡掉走向分手
真的沒有方法可以解決這問題嗎?
#阿畫 #兩性 #交往 #戀愛 #Dcard
————————————————
【上一部影片】如何讓他對你心動?製造好感就靠這招「從眾效應」
▶ https://youtu.be/VGfEQuy1VaQ
————————————————
▶ 如果喜歡別忘了按下訂閱:https://reurl.cc/v1Wmdk
————————————————
▶【阿畫第二頻道】日常廢片 https://reurl.cc/5qkMOv
▶【阿畫】粉絲團 https://bit.ly/2pRPiiE
▶【阿畫】Instagram https://bit.ly/2xcsNsM
▶【阿畫】LINE官方帳號 https://lin.ee/Ze6AW5S
————————————————
【心理系列】
💕💕來聊聊用心理技巧談戀愛
(出醜效應)▶ https://youtu.be/LUC3Fpqy3_E
(超限效應)▶ https://youtu.be/DbZQA2KItLM
(史金納箱)▶ https://youtu.be/cnV3ODF6-MA
(損失厭惡)▶ https://youtu.be/fFXAZsRoNNs
(比馬龍效應)▶ https://youtu.be/P4cclO-PK4M
(蔡戈尼效應)▶ https://youtu.be/gjcZa333EhI
(馬太效應)▶ https://youtu.be/IHvb5xrFyDc
(阿倫森效應)▶ https://youtu.be/DojObUm0uLU
(月暈效應)▶ https://youtu.be/nVy5FkXhKqc
(操作制約) ▶ https://youtu.be/Uwrr1tQJ49Q
(認知失調理論)▶ https://youtu.be/54W00Da8zfs
(富蘭克林效應)▶ https://youtu.be/Jb9PP5m97RQ
————————————————
(2019戀愛技巧懶人包)▶ https://youtu.be/dBZPIZZWJOo
————————————————
【戀愛技巧系列】
想戀愛卻不知道從何學習❓《2020精選》
(學生脫單攻略)▶ https://youtu.be/4nO0E3VyvaQ
(如何讓對方想跟妳交往)▶ https://youtu.be/pcnc4p-_mFc
(從好感推進到喜歡)▶ https://youtu.be/ME0f8BLzShw
(如何建立吸引力)▶ https://youtu.be/PkF1J32LZ4M
(如何建立價值)▶ https://youtu.be/eyPTmnjoohQ
————————————————
【星座戀愛系列】
☪來探討12星座的戀愛觀(播放清單)
(Youtuber教你攻略12星座)▶ https://reurl.cc/N6RGvx
(12星座攻略精華)▶ https://reurl.cc/e8OWe7
————————————————
樂曲提供:Production Music by http://www.epidemicsound.com
認知失調解決 在 阿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如何維持感情的溫度
讓交往後也能保持穩定
#兩性 #喜歡 #戀愛 #阿畫
————————————————
【上一部影片】他對我不主動了,該怎麼辦?
▶ https://youtu.be/Gdy1qd-1i7U
————————————————
▶ 如果喜歡別忘了按下訂閱:https://reurl.cc/v1Wmdk
————————————————
▶【阿畫第二頻道】日常廢片 https://reurl.cc/5qkMOv
▶【阿畫】粉絲團 https://bit.ly/2pRPiiE
▶【阿畫】Instagram https://bit.ly/2xcsNsM
————————————————
【心理系列】
💕💕來聊聊用心理技巧談戀愛
(出醜效應)▶ https://youtu.be/LUC3Fpqy3_E
(超限效應)▶ https://youtu.be/DbZQA2KItLM
(史金納箱)▶ https://youtu.be/cnV3ODF6-MA
(損失厭惡)▶ https://youtu.be/fFXAZsRoNNs
(比馬龍效應)▶ https://youtu.be/P4cclO-PK4M
(蔡戈尼效應)▶ https://youtu.be/gjcZa333EhI
(馬太效應)▶ https://youtu.be/IHvb5xrFyDc
(阿倫森效應)▶ https://youtu.be/DojObUm0uLU
(月暈效應)▶ https://youtu.be/nVy5FkXhKqc
(操作制約) ▶ https://youtu.be/Uwrr1tQJ49Q
(認知失調理論)▶ https://youtu.be/54W00Da8zfs
(富蘭克林效應)▶ https://youtu.be/Jb9PP5m97RQ
————————————————
(2019戀愛技巧懶人包)▶ https://youtu.be/dBZPIZZWJOo
————————————————
【戀愛技巧系列】
想戀愛卻不知道從何學習❓《2020精選》
(學生脫單攻略)▶ https://youtu.be/4nO0E3VyvaQ
(如何讓對方想跟妳交往)▶ https://youtu.be/pcnc4p-_mFc
(從好感推進到喜歡)▶ https://youtu.be/ME0f8BLzShw
(如何建立吸引力)▶ https://youtu.be/PkF1J32LZ4M
(如何建立價值)▶ https://youtu.be/eyPTmnjoohQ
————————————————
【星座戀愛系列】
☪來探討12星座的戀愛觀(播放清單)
(Youtuber教你攻略12星座)▶ https://reurl.cc/N6RGvx
(12星座攻略精華)▶ https://reurl.cc/e8OWe7
————————————————
樂曲提供:Production Music by http://www.epidemicsound.com
認知失調解決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帶給你更多新鮮的玩法與樂趣~2020.01.18(六)
打造專屬於「你」的遊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213
【2020.3.6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8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僅剩四位名額)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教學這麼多年,我發現走進我教室的人,通常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自我要求高,對自己有規畫,很早就意識自己需要更有系統的學習,所以走進教室,幫自己的未來發展做好準備。
還有另一種類型的人,則是職場、關係、生涯某一關卡住了,甚或是職場、關係、生涯三關相互牽制,再不然就是全部糊在一塊,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也不知道該往哪裡去,才來找我死馬當活馬醫。
其實不管你的生命,你的生活遇到什麼樣的難題,我相信都有「輕度」和「重症」程度上的不同。
要是你有一點點小病、小痛、小感冒就願意及早治療,走進教室學習,就是在為你的人生增強免疫力。
但要是正在觀看視頻的你,也覺得自己陷入某種死循環,一時之間找不到出路,我可以先分享一個簡單的方法,讓你幫助自己調整,起碼先跳出眼前的困局。不過在講這個方法之前,你得先知道「安慰劑效應」。
什麼叫安慰劑效應呢?先說醫學上的定義。
在醫學上的「安慰劑」,指的是無作用,或是無害的藥物,被當成真正的藥物服用時,常常會為病人帶來好處,甚至有具體療效。
這就像是病人主觀覺得自己頭痛,所以到醫院掛號。雖然看診之後,醫生檢查都沒問題,但還是開了藥給病人帶回家,病人會因為自己認真的掛號、排隊看醫生、領藥。
但事實上,病人不知道領回家的藥,只是綜合維他命,結果回家吃了藥之後,就覺得頭不痛了,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安慰劑效應發生作用。
安慰劑效應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符合認知失調理論。
這就是一個人越投入一件事,不管這件事是真的還是假的,他都會因為自己投入的過程、付出的精力很真實,於是心理上也就合理化一切,所以正面效果就越強,這就是安慰劑效應發生作用的時候。
也許你聽到這裡,會覺得「安慰劑效應」聽起來像是自我欺騙,但事實上,安慰劑效應是有嚴謹的科學根據。
特別是在治療憂鬱症的研究裡,已經有諸多研究證實,真正的抗憂鬱劑,也就是真的具有療效的抗憂鬱藥物,會讓病況改善大約四分之一,剩下的四分之三全是安慰劑效應。
這是因為憂鬱症的特徵就是讓人感到絕望,而安慰劑雖然在「生理上」沒有任何療效,但它能讓病人在「心理上」感覺到有希望,因此症狀也就好了一大半。
而研究人員更在2010年發現一件驚人的事實,那就是在治療「輕微憂鬱症」的時候,安慰劑就跟真正的抗憂鬱藥物效果一樣,可以順利幫輕度的憂鬱症患者改善症狀。
但是同樣的實驗,到了「重度憂鬱患者」的身上,就不是同一回事了,實驗人員發現,對重度憂鬱症患者來說,真正的藥物對他們幫助很大,而安慰劑卻幾乎沒有用。
也就是說,在病況輕微的時候,要是病人懂得安慰劑效應,根本不需要看醫生,也能靠自己的力量拯救自己,說白了,「安慰劑效應」更像是一種「自我療癒」的能力。
那麼回到你身上,要是你在生活裡遇到「輕微」的卡關,這邊要特別注意哦~記得前提是「一切還不嚴重」的時候,你是有能力幫助自己改變現況的。
只要你懂得運用心理上的安慰劑,也就是「自我引導」、「自我對話」這樣的方式,就能有機會幫自己渡過眼前的難關。
聽到這裡,你一定會很好奇,到底「自我引導」、「自我對話」要怎麼做呢?
我來舉幾個例子,你馬上就會明白~
假如你在工作上,接到一個有難度的專案,讓你覺得壓力很大,很徬徨的時候,你可以先想想看「最簡單的下一步」是什麼?
會不會是「先搜集資料」或是「找有經驗的前輩請教」,再決定接下來的行動呢?
又或者現在的你,和家人之間有些磨擦,不知道該怎麼說才能不傷感情,你可以幫自己安排一段獨處的時間。
先好好問自己「什麼樣的生活你會開心」或是「現在最困擾你的是什麼?」界定好自己可以、不可以的邊界,你就有機會往前邁開腳步。
我想困局之所以成立,它往往會有很多盤根錯結的地方,一時之間不容易釐清,而所謂的安慰劑效應,就是你可以允許自己,讓起步就只是起步就好。
更重要的是,當你找出最簡單的下一步,你會因為有具體的行動投入,在心理上產生了認知失調的作用,進而自我合理化,也就是自我激勵的效果。
像是遇到有難度的工作,你的內在認知就會轉變成「因為老闆肯定你的能力,所以才把任務交給你」,而不是只停留在工作好難,不知道該怎麼做的層次上。
又或者是面對家人相處上難題,當你認真幫自己安排獨處的時間去思考,你就會發現,你跟家人相處卡關,是因為對彼此都有好多的在乎,而不再是「家人相欠債」的想法,一切只能吞了、認了。
最後,我還要提醒一點,如果你也渴望在需要的時候,幫自己啟動心理安慰劑,最重要的關鍵是「你有真的想要!」
要是你想前進的目標,眼前所努力的事都是「被迫」,甚至是為了別人而「不得不做」,並非你心中真的想要,那麼再好、再神的安慰劑也起不了任何作用!
然而假如你本來就是自我引導高手,很會適時的合理化來激勵自己,但是你漸漸發現以前有用的想法,現在沒用了,請你要特別留意。
因為這樣的現象,很有可能表示讓你卡關的核心議題並沒有真正處理,並且一再的重複發生,這才導致了安慰劑效應的疲乏,講得更白話一點,就是原本輕微的小病、小痛變嚴重了。
就像前面提到的科學實驗例子,安慰劑只對「輕微」的憂鬱症有效,太嚴重的憂鬱症,是使不上力的。
因此這個時候「承認」是最重要的,因為人沒辦法調整他不知道的事情,只有你承認它,才能標定它、打敗它。
所以囉!任何困境要找到活路,跳出死循環,你一定要先弄清楚自己「要什麼」?如果沒有釐清這點,任何困擾都會被放大,讓你一直處在無能為力的受害者處境裡。
當你弄清楚自己要的,初期的努力與嘗試,可能都像「安慰劑」一樣,雖然沒有具體的效果、也不可能就此解決了問題,卻能讓你更有信心去面對。有了這份信心,你才有機會圓滿自己的生命。
說到這兒,我在線上課【時間駕訓班】裡提到「讓起步只是起步就好」,很多人覺得非常受用,當然也有些人覺得「怎麼可能這麼間單就能提高效率?」
其實「讓起步只是起步就好」就是安慰劑,越是重要的事就越不可能只靠「起步」來完成,但你越能毫無阻力的起步,你才會有信心完成任何事。
有了起步,你在過程中自然就會知道,哪些事要尋求具體的協助?
人生的困境,多數時候是因為缺乏信心,演變成死循環。而一個人會沒有信心,則是因為他連起步都沒有。
哪怕起步只是「安慰劑」,那又如何呢?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為你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最後提到的【時間駕訓班】。
無論是我們的線上課程,還是實體課程,我們在每一段影片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
我很期待你的加入,希望我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今天的內容就跟你分享到這邊,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認知失調解決 在 自我破壞便可能是我們解決認知失調的策略。 例如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潛在解釋一: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認知失調指,當我們的認知,例如想法、感受、行為等 ... 在這種情況下,自我破壞便可能是我們解決認知失調的策略。 ... <看更多>
認知失調解決 在 從「認知失調」學習建立樂觀習慣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狐狸的自我的催眠就是著名的「 認知失調 」手繪影片教學點 ... 失敗中認識並調整自己找到 解決 方法並持之以恆吧樂觀可以是後天培養的我們能變得更快樂! ... <看更多>
認知失調解決 在 Re: [問題] 有沒有內疚的人可以看的書? - 看板book - 批踢踢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引述《fusen (暱稱)》之銘言:
: 開車撞到行人 有點嚴重 我親眼看到他受苦的樣子
: 後來我無法入眠了 每天跑醫院看他 很內疚
: 日子有點快過不下去了 痛苦自責 只希望他快點好起來
: 但這是條漫長的路 但我已經喘不過氣了
: 有沒有什麼書可以讓我饒恕自己放過自己?
: 大家都說我不是故意的 但我就是讓他受傷了
: 這件事比自己受傷還痛苦 但我不知道怎麼辦
: 有沒有什麼書可以看的呢?謝謝
會內疚是因為你覺得自己做錯了,認為過錯在自己身上。
從這點來說你的性格應該不錯,因為很多人是習慣把過錯推到別人身上的。
畢竟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比起自己承受好多了。
在心理學上把這種「過錯推到別人身上」的心態稱為「認知失調」。
以你的狀況為例,你開車撞到人,你覺得自己錯了。
BUT!如果我把車開好怎麼會撞到人呢?(跟自己的認知有衝突)
於是開始尋找理由(例如行人走太快,是別人走路沒注意等等)
用這種方式來減輕自己的心理負擔,解決認知失調的問題。
這種將過錯推到別人身上,解決認知失調的方法,是人類內建的心理認知。
如果不把過錯推到別人身上,一直怪罪自己的話,人是無法承受的。
所以你會發現霸凌同學的學生,會怪罪是對方愛打小報告或討人厭等等。
所以你會發現外遇的人,很多都怪罪對方不好好陪伴自己才會這樣。
這一切都是為了一個結論:「會犯這些錯,不是我的問題。」
關於認知失調可參考兩本書:
《錯不在我?》:https://goo.gl/Cpm58T
《社會心理學:第八版》:https://goo.gl/RnDGAq
第6章 為自己辯護的需求:減輕失調之得與失
認知失調理論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辯護
對失調的最後一些想法:從我們的錯誤中學習
好,可以切入正題了。
你的問題跟一般人不同,一般人是會「為自己辯護」來解決認知失調。
而你的問題是「把過錯攬在自己身上」,這點其實有好有壞。
好處是有這種心態的人,會更願意承擔責任,進步成長的空間就越大。
壞處則是像你這種情況,因為怪罪自己而陷入低潮。
關於這點我就要來推廣「斯多噶」這個哲學了。
有段話出自寧靜導文,也許你曾經看過
--
請賜與我寧靜,好讓我能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情
請賜與我勇氣,好讓我能改變,我能去改變的事情
請賜與我智慧,好讓我能區別,以上這兩者的不同
--
這個世界上的事情其實只有兩種,一種是可以改變,一種是不能改變的。
撞到人這件事情,你無法改變這個事實(穿越時空或是更改現實,還是大天使氣息之類的
既然這件事情你無法改變,那就是「接受」而已。
你會內疚,就是因為不肯接受。
不肯接受「自己居然會傷害別人?」這件事情。
但事情發生就是發生了,你再不願意也無法改變。
就像是你滿心期待出門約會,結果天空下起傾盆大雨,你心情變得超差。
為什麼心情會不好?因為你不想接受下雨這件事情,你內心覺得「怎麼可以下雨?」
於是你非常生氣,生氣老天爺為什麼要下雨。
但這種生氣有用嗎?沒用啊,因為下雨這件事情你無法做任何改變。
很多人親人死亡,傷心欲絕,因為他們「無法接受」親人會死亡這件事情。
很多人失戀分手,悲痛萬分,因為他們「無法接受」愛情走到終點。
你撞到人會內疚,就是因為你還「無法接受」自己居然會撞傷別人這件事情。
不管是不是故意,有沒有過失,你就是撞到人了,撞到人這件事情不會改變。
你應該「接受」這件事情,然後專注在自己可以改變的事情上。
例如好好關心對方,每天到醫院看病問候。(這點你做了)
問看看對方生活上有沒有什麼需要幫助的地方?尋找更好的醫院或名醫協助?
甚至在賠償金上盡你所能的給予對方補償,這些都是你可以做的。
也就是「你有能力去改變的」。
一直怪罪自己對事情是不會有任何幫助的,就像是煩惱也只是煩惱而已。
對於「無法改變的事情,請接受」
對於「可以改變的事情,盡力去做」
當你能這麼想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許多煩惱都消失了。
我舉個最簡單明白的例子,期末考,你知道自己考的超級爛。
但是鐘響交卷的那一刻,你就完全放鬆了。
因為「考超爛」這件事情不會有任何改變了,所以你不再煩惱「考不好怎麼辦?」
考不好就考不好啊,我要開心放暑假了喔耶,你肯定有過這種想法吧?
這種想法就是標準的「既然事情無法改變,那就算了吧哈哈哈哈哈」
超級樂觀,超級灑脫,超級沒有煩惱。
但換到生活上許多事情,很多人就轉不過來了。
你開車撞到人=考試考超爛
考超爛怎麼辦?沒有怎麼辦,看是要去求老師,還是明年再來好好努力啊。
你一直怪自己平時不好好準備,所以考超爛,這對事情有任何幫助嗎?沒有嘛。
你就是把「可以改變」跟「不可改變」的事情混為一談,才會搞得自己內疚不停。
所以就放寬心,好好接受這件無法改變的事情。
然後好好想想,你現在可以做什麼事情吧。
PS:例如賠償金多賠一點,多包幾個紅包,多給幾盒水果,這就是你能改變的。
其他的事情,你沒有時光機,也不是醫師,煩惱那些有用嗎?
要內疚,不如去好好想想怎麼多賠一點錢給對方還比較實在。
把你內疚的時間拿去拼命賺錢,多賠一點就是對對方最大的幫助了。
關於斯多噶我推薦兩本書給你參考:
《回到自己的內心,每天讀點斯多噶》:https://goo.gl/x22Pak
這本是入門心法,每天讀一篇身心健康。
《善用悲觀的力量:培養逆境抵抗力》:https://goo.gl/kjBdrs
這本則是外功,將斯多噶的哲學徹底融入生活中貫徹。
如果你能夠知道什麼事情是自己可以改變的,那你就會將責任扛下來(當責
不再輕易怪罪別人,陷入認知失調的情況。
如果你能夠知道什麼事情是不可改變的,那你就會接受它。
不再怪罪自己,讓自己的內心徹底放鬆。
這四本書也相當推薦版友們閱讀,斯多噶是真正能夠在生活中實踐的哲學。
對於人生一些很基本卻又難解的問題,提供一副對症下藥的處方。
以上推薦給原PO,也推薦給大家。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9.83.19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538931254.A.BB5.html
內疚是人正常的心理,會責怪自己哪裡做得不好,下次改進,不再重蹈覆轍。
but!有一些人是做錯事是不會內疚的,因為他們習慣把過錯推到別人身上。
例如酒駕,怪警察刁難。
考試考差,怪老師出題刁鑽。
戀愛劈腿,怪對方平時沒有好好陪伴。
你會發現這些人「都不會內疚」,因為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
「錯不在我」,何必內疚呢?
從這一點來說,會內疚的人至少還有救,因為他們願意承擔一部分甚至全部的責任。
所以說會內疚的人,至少比完全不會內疚(習慣推託責任)來得好,這點可以理解吧?
就我粗淺的看法,歸因是看待一件事情是外在或內在造成。
而認知失調則是「自己對自己的評價」所形成的。
以劈腿外遇的人來說,他們會想「我是一個專情的人,怎麼可以劈腿呢?」
劈腿這件事情是糟糕的事,但我怎麼會去做糟糕的事呢? → 與自己的認知產生衝突
「專一」跟「劈腿」兩件事情不可能同時存在,所以內心就混亂了。
為了解決這種混亂的狀況,只好開始拼命好「不是我的錯」的理由。
例如都是對方不好好陪伴我,都是對方平時對我太兇等等。
讓自己內心舒服的方式(大多為怪罪別人),就是解決認知失調的主要方式。
歸因則是如何看待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對方。
例如你交待同事做一件工作,他做不好。
此時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同事能力超差,本來就不可交待(內在歸因,將責任怪罪於人身上)
第二種:同事最近可能遇到失戀、親人身故等重大原因,導致最近行為失常
(外在歸因,將責任歸咎於外在環境所造成的影響,而不深究個人)
認知失調是解決自己心理矛盾的問題(為了讓自己好過一點,所以推卸責任)
內外歸因則是如何看待一件事情(是個人問題,還是外在問題)
「歸因」我認為比較偏向是要處理「誰的錯?」這個問題。
這個錯可能是自己(內在個人),也可能是別人(外在環境)。
如果是自己的錯,那接下來才會產生認知失調的問題(一開始就歸因內在)。
如果是別人的錯,那就不會有認知失調(因為一開始就歸因外在)
所以「都是別人的錯」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我的錯,但我不可能犯錯,所以是別人的錯(內在歸因→認知失調→怪罪)。
第二種:這是別人的錯(單純的外在歸因)
歸因不一定會產生認知失調,因為有些人連「可能是我的錯」這種自覺都沒有。
既然他從頭到尾都不認為自己犯錯,又何來失調呢?
認知失調的人是經歷:
我可能錯了?
我怎麼可能錯?
對,我沒有錯!
那就是別人的錯!
藉由這種潛在的問答方式解決自己認知衝突的問題。
但習慣歸因的人是這樣的:
「外在」:都是別人的錯(完)
「內在」:都是我的錯(完)
沒有任何的衝突需要解決。
所以單純就「都是別人的錯」這點而言,不完全是歸因的問題。
還要看這個人是經歷什麼樣的心理轉變才能判斷。
是的,上面i大跟s大都提到重點,認知失調就是「跟自己想像中的不一樣」所造成的。
原po沒有認知失調的問題,因為從頭到尾他都認為是自己的錯。
一開始就是內在歸因,認為都是自己的問題(跟其他外在環境,他人都無關)。
如果原po有認知失調的問題,那還比較好解決一點(至少不用承擔那麼多的罪惡感)
文章開頭提認知失調,主要是為了說明「正常人」面對這類事情的心態。
沒有特別提到歸因(講到這個又要講很多),如果有興趣討論我再分享看法。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