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以前說過,我相信科學,但不相信科學家?
這個喔,嗯嗯...
我不知道在座多少人是這樣學的,至少在我念大學的時候,物理系教的第一個概念,叫做:
「邊界條件(boundary condition)」
重點不在於怎麼設定,也不是怎樣靠這個計算,而是「你有沒有認知到設下的條件,到底對結果產生何種影響,跟現實差異多少?」
理工科的朋友可能覺得這是廢話,我們怎麼可能不知道,但請恕小弟直言,真的絕大多數的人都「不。知。道」
我在中研院時做過一個系列的研究,內容是半導體相關的光、電與磁與表面性質,延續國外某個國際知名研究單位,據說對未來半導體、記憶體等等都有重大影響。有常看我講的應該知道,這個研究在10多年後,差不多2010年被同各研究單位,重量級大老發的論文判死刑,認為實驗雖然都正確,但方向可能錯誤。
嗯,醫龍裡面第一集的經典台詞「手術很成功,但患者死亡」
唉,其實我做這研究的第一年就知道,這整個系列都有問題了,只是別說老闆很難接受,所長他們也很難接受,美國跟印度等來的合作朋友也很難接受,我自己也是。所以最後傾向「這個年輕小鬼一定哪邊做錯了」,所以我也算了。
好了,公布答案,哪邊有問題?
「溫度」
我看過外國的實驗儀器,裝在真空腔體內的溫度計,是固定式的。而敝單位設備老舊,自己都要去車铣工件安裝,溫度計(Thermocouple)是很克難的懸掛在空中。任何人看了都會覺得是我做錯,我一開始也這麼認為。
但很早就發現,因為設備不好,每次都會碰到溫度計的位置,為了調整煞費苦心。累積大量資料的結果,統整出一個很奇怪但合乎邏輯的結論,那就是根據溫度計位置不同,整套實驗結果也不同(廢話),但某個錯誤的條件可以跟所有國外知名研究機關的論文結果符合。
蛤(*´・д・)?
總之,一不做二不休,把溫度計的位置全部調整固定做不同條件三次,結果發現依照各國研究的條件設定,死都做不出來,而做得出來的條件,與他們所說的差異甚大。
溫度差100度!
夭壽,假設這是高溫超導體實驗,差100會是多大,同業各位自己可以明白。
總之,我弄了很久後確定,其他國家的實驗室,因為設備齊全,固定所有參數,所以反倒漏了一點。就是基板的stage材料,跟加熱裝置與溫度計的差異。因為在真空環境下,溫度計升溫最大因素是熱輻射,使用加熱絲跟燈泡是不同的,而stage雖然都是不鏽鋼,卻有厚度之差。
也就是若我依照距離做梯度出來,光是stage差幾mm厚,燈泡放的近或遠,有沒有熱絲輔助,Thermocouple放哪,結果就完全不同。你說這廢話,看也知道?拜託,那是人家講了,所以你覺得這看也知道,沒做這實驗前看看,最好你知道差十萬八千里,每個做實驗的都會認為自己條件控制的很好。
這叫做後設認知,後來去教書後最常碰的理論,物理界很少人認真的去審視,往往因為固定的機器跟參數不變,就覺得結果應該也會不變,而當每次實驗結果出來「在預想範圍內」,就認為這不會有問題。
問題可大了,代表美國那家頂尖研究室,他們機器的裝設法,會讓Thermocouple測到的,跟你基板溫度差100度。原本認為製造出接近室溫可實用的材料,得在零下100度才有用,這是電影明天過後嗎?
好了,每個學長跟老師都會說,那一定是你哪邊沒做對。好啦,老師們,我早沒打算在學術界發論文當教授啦,直說好了。所有的條件我都調過,我一個人的實驗總數據比隔壁的整間還要多,熬夜不知多少次還被罵要注意身體,唯一可以做出跟國外實驗室相同成果的,只有「低溫」。
意即,根本沒有奈米性質出現,全部都是bulk的特性,而為了要驗證,我還額外做一系列,用單層、多層,厚度不同幾十個,去確認奈米性質的邊界在哪,結果出來的結果,只證明出這整套系列的數據,都不是奈米性質,全部都是塊材的低溫特性。
好了,我要講什麼?
這裡面出現了3個值得我們去想的東西
第一個叫做權威,當著作等身的專家,享譽國內外的研究單位做了個實驗,其他跟從的實驗室,顯然不敢挑戰,我還看到印度等較後進國家,發過點數很低的論文,說這實驗可能有問題,但更可能是自己哪邊弄錯了。
第二個是從眾,那麼多人都有相同的結果,就你不同,應該是你不對吧?啊就邊界條件不對啊,你們沒有用紅外線檢查,我有。然後有人理我嗎?所長跟指導教授都覺得,應該還是你哪邊弄錯了。XD
第三個是忽略基礎證據,其實指出有室溫材料可能的那篇論文,拿去跟塊材性質對照,曲線幾乎是一模一樣,只是scale差100倍。那麼我們應該第一個檢視的,是這個真的有奈米特性嗎?沒看到重要期刊刊登過類似論文。
我私下也有發信去問過作相同研究的國外實驗室,還真的沒人想過這個問題,因為越有錢的單位,都是買整套機器,由專人校正過,像我這種從頭到尾都要自己校正的很少,多半都是所謂的後進國家。有做的都覺得很怪,但一樣不敢質疑權威,畢竟你要拿論文畢業,走學術界路線,怎麼能初出茅廬就跟像是貝爾實驗室這種巨獸對幹?
====
如果連算最嚴謹之一的物理學界,研究都會有這種狀況,你怎麼能相信那些科學家說的科學,能百分百屏除所有疑慮?像是近年常見,邊界超大的暖化、全球氣候、環境等等研究,就我的標準來看,根本問題重重。但你一質疑,就會出現諸多的專業與否批評,因為你不是這行的。
更好笑的,質疑你越大聲的,九成以上都不是科學家。
我的經驗,在台灣跟學經歷比較有關,越是念頂大出身的,就越有這種「論文跟書本證據、國外知名研究單位說的,應該會比你現場作的正確」,的這種說法。在中研院我就遇過,台大來的暑期大學專題生,根本看你不起,死都不想動手,只想用理論描繪世界。要不是我們是學長,已經用鼻孔看人了。
科學界講究一致性,但這也很容易誤導你,因為當過去若是錯的,就會一直錯下去,很難被糾正。即便事後找到錯誤,也不會承認,而是用許多說詞,堆砌出一套完美的修正路線。
如果連科學界都這樣,你跟我說更複雜的人類社會,僅需要少量的社會研究,跟沒有實務經驗的純理論,就可以描繪一個天堂:
「其他人都要聽我們這些專家的意見改政策」
我當然覺得你在鬼扯啊!
我後來在教育界遇過很多學生,行為表現都是後設領域的東西,更多的狀況是,自己腦補跟修正記憶,美化經驗中的行為。而老師要怎樣搞定學生?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你也後設回去,誘導他們的思維,控制他們的行動,在老師的權威下,多半學生都會聽。然後,你就會發現,所謂的開放學生自由自在學習,更多時候只是一種,方便給你洗腦的手段。
真正的自由學習存在?還是,這只是邊界條件設立下的假象?你真的認為你看到的是真實?一切都只是一個虛擬實境下的遊戲?
我真的懷疑,那些天天發表教育高見的專家,真正的想法只是希望,學生腦袋可以空出來,讓他們有充足的時間塞自己的思想,成就他自己的功名,達成他想要的社會。
因為,就我們這種死硬保守派理工人來看,有些工作的技能就是不能少,你沒有基礎訓練,學習不夠扎實,就是不會。人類不是可以替換的螺絲,每個長的都一樣,沒有教跟帶,知識經驗中核心的眉眉角角就是不會。
不會就是不會,跟數學一樣。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10/13開課!】《學「問」~高難...
記憶體 100% 會 怎樣 在 Lara的多語繪本世界-英俄日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海盜營 #Lara夏令營 #Day3 #北歐五國 #國旗 #知識財產
海盜營的Day3一早, 我們複習了一下前兩天學習的內容, 從 #維京海盜 --> #北歐 --> 國名、位置、國旗
其實一開始只是要讓孩子加深對地理位置的印象, 發了個北歐的區域圖, 讓他們貼在每個人專屬的 #海洋日誌 上, 並且在小組討論, 找出國家相對的應位置寫上去。同時, 我也請孩子們閉起眼睛來想一下, 腦海裡是否有浮現我們一起看到的 #國旗 影像, 因為這五個國家的國旗都是屬於同一系列的特徵。就這樣, 無意地開啟了接下來的一場 #智慧財產權 攻防戰😎😎
ℹ️背景提示:
在這一週的海盜營中, 孩子們分成兩隊, 這兩組不同的“海盜船隊” 每天都有需要達成的任務, 在答題的過程都可以達到金銀幣或是物資, 在一天的結束前需要上繳指定的物資給“女王”, 而午休的時間兩隊可以交流或是跟“東印度公司”買賣物資。
👑 女王任務:
全隊完成北歐五國國旗的位置圖以及畫出國旗者, 便可得到鹿皮一匹(有可能是其他物資...請原諒Lara的記憶體不夠大...) 可以使用任何在現場看得到的“資源”, 包含書、人....但是就是不能用手機或電腦。
👻 不可能的任務:
女王(就是Lara本輪拉~😂)真的很壞心...🤪 出了一個這樣的題目, 前兩天上課的時候沒有特別說明, 沒有跟小孩說要記起來, 只是帶過去一張slide, 怎麼可能有人畫得出來?!這五個國名能說出來就很了不起了吧??(各位看到這邊的大人們, 可以先停下來閱讀, 想一想你知道北歐五國的國名跟位置分別在哪裡嗎?🤓)
.
係睇!國家可能還講得出來...各國的位置...應該對一半...但是國旗...?都太像了啊!這個任務並不是要考驗孩子的記憶力有多好, 而是訓練他們的 #資源利用 & #互助合作 能力。開始我就跟孩子們說了, 教室裡看得到的東西都可以拿來用, 每一天我們都會在旁邊放很多的書, 還有4個助教!這些在我們身邊隨手可得的珍貴資源, 很常常就被當成背景圖案而忽略了。我們不一定會記得每一個細節, 但是一個人知道一樣東西, 大家一起拼湊起來, 畫面就完整了!
.
在過程中, 兩隊都分別知道2~3個國旗的圖案, 也知道都有十字, 重點就在於顏色的組合了。於是 開始翻書, 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也有人想到IKEA的經典色系!但是都有1-2個不確定...於是...#間諜行動 啟動了!有人偷偷的到隔壁組去打聽消息, 也有開始 #放假訊息 #FakeInfo 😏 看到這樣的互動, 真的很是刺激!這不就是商場上攻防戰縮小版?這個時候, 👑女王說話了:
#知識是很寶貴的
可以拿來交換, 也可以拿來買賣
.
語畢....這些精明的海盜們, 就開始你一言我一語的、在小組內快速的決定了他們的 #知識價值 , 兩邊開始進行商業談判 🧑⚖️👨⚖️ 互通有無~最終的結局, 當然就是兩組都順利的完成了任務, 也在過程中得到了額外的財富🉐🉐
.
這一個臨時增加的活動讓Lara有一個很大的體悟...當我們天天跟孩子們耳提面命說要好好讀書的時候, 到底目的是為了什麼?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 就是一個 #很有目的性的生物 Baby 餓的時候會哭, 因為他知道這樣一來就會有奶喝, 小孩為了想看電視會先把功課寫完, 因為爸媽說寫完功課才能看電視。先天+後天, 我們都一直不斷的在強化“目的”這件事情, 除了 #唸書 這件事情。大人會說, 好好唸書才會有未來, 但是“未來”是什麼? 未來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 看不到、摸不到, 我們真的期待10歲的孩子能理解“未來”?當我們自己都是”體驗到了未來之後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於是回過頭來苦口婆心地給孩子勸世文“.....當讀書沒有一個很實際的目的, 真的很容易迷惘.....
#書中自有黃金屋 這句話我們都讀過, 但是捫心自問, 除非了到長大後用自己的知識去換取金錢的那一刻之前, 誰又真的能“相信”?在這一次的活動, 孩子們用自己的方式, 體驗到了 #知識就是力量 #知識就是財富 這件事, 過程中他們得到的成就感, 也許就是他們想要獲取知識的動力之一
.
Lara並不是提倡要很功利主義的去看待學習這件事, 而是身為一個教育者、一個媽媽, 我不斷地在思考, 怎樣讓孩子們有動力、自己想要, 而不是強迫賦予。很誠實地說, 我們這些大人經過社會化後, 會不自覺得隱藏內心的動力, 轉而用冠冕堂皇的名義去包裝, 但是其實, 孩子真的是很直接的。
.
補英文, 是為了能跟外國人溝通、做生意用的, 不是為了考單字100分
認識世界, 是為了以後能在世界上暢遊, 讓人生的選擇不受侷限
.
真的, #知識就是力量 #知識就是財富
怎麼忽然有一種從文化營搖身變成創業營的感結.....🤣🤣
*************************
#給小學生到大人的國際知識大補帖
#9月開始每週五晚上6點半大橋頭站
#隔週六晚上7點線上國際文化課
#快手刀火速報名
記憶體 100% 會 怎樣 在 大V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早看到某社團聊真的有不打罵不吼叫的家庭嗎?我們的媽咪很多都是啊!同溫層實在好重要啊~
我可以理解成人也會有情緒失控對待孩子的時刻(通常都會覺得內疚反省,但又可能會不小心失控)
不能理解在這樣對待孩子後覺得很正常,還指責是孩子個性使然,不得不這樣管教他。
🌟教養方式是成人的選擇(選擇沒有好壞)
但請不要掛在孩子身上,好像成人無法正向教養是孩子造成的一樣(這年頭流行檢討被害人嗎😂)
正向教養的家長常揹負著寵溺孩子的罪行,這就像是親餵母奶的媽咪就得掛奶一樣不合理!
📍親餵不等於孩子黏人/沒有作息/副食品吃不好/夜奶。
如果你深受其苦請檢視自己哪裡錯了,我家雙寶都是全親餵而且兩個月/三個月晚上連續睡眠12小時。
正向教養並不會一昧依照孩子意願,而是在合理的範圍內尊重孩子~但尊重跟放縱的分界許多人分不清,就像有人自詡親密派,但壓根就是隨便派(隨便孩子想要怎樣就怎樣)
我不知道我是虎媽還是溫柔媽,可以肯定的是堅定媽!
🌟小小書蟲必備的BenQ護眼檯燈5/26訂起來
🔸https://pse.is/救救手機記憶體
🔸 https://pse.is/STEM洗澡玩具
🔸 https://pse.is/昌信收納好拿又省時
📍延伸閱讀:【以愛之名行放縱之實】
昨天V友跟我分享一篇柚子醫生的文章👉 案例網址在blog
大意是A同學多次欺辱B同學,幾次家長面談後並無改善還日益嚴重,A家長號稱家裡是「愛的教育」相信他的孩子一定會改,並真心感謝B同學陪著A同學成長balabala..
WTF🙄️憑什麼要我家孩子陪你家「練等級」要是我遇到這種事肯定告上對方!大概一年前我很熱衷想替亮亮找共學團,後來參與到一個滿知名的不打不罵不威脅不恐嚇不利誘的共學團,只去一次就放棄了(攤手)在我來看多數人是放縱啊😅
回顧當時的心情紀錄~
今天好早起,亮亮還沒起床來聊聊共學吧!
我期待共學好久了,昨天第一次參加聚會,卻發現跟我的育兒理念有出入(有V友告訴我每團不太相同)
我認為不打不罵不威脅不利誘不恐嚇的大方向是對的,但不是一昧的順從孩子。許多媽咪都很尊重孩子,但要孩子尊重家人倒是很少見。
大家會說因為孩子還小~所以很多事情不做或是做不好好像都是應該的?我並不這麼認為。
舉個例子~孩子不想吃飯吵著要下餐桌,還要拉著媽咪陪玩不給大人吃飯,我覺得這樣就是孩子不尊重家人的表現。
又或者,孩子就是想要爬高高,照顧者已盡量佈置居家環境仍有可能危險之處,也常外出滿足孩子爬高的渴望,但無論你聲聲勸導孩子還是硬要做;想摸熱湯、想吃插頭⋯族繁不及備載~
📍以我家來說,只有觸擊到人身生命安全,無法讓孩子以事發的後果體驗犯錯之時我才會處罰他。
但這次參加的共學團不是,他覺得不該因為任何原因處罰孩子(包含安靜角都算是處罰)就算是「怕危險」只要有大人看著,一直將孩子搬離危險就沒問題了。
我認為沒有人應該24hr緊繫著在另一個人身上無法喘息~就算他是我的孩子。
📍無規矩,不成方圓。
在一個清楚,明確的規範裡,給予孩子獨立發展、探索的自由,是瑪麗亞 蒙特梭利「自由與紀律」的中心思想。
🔸不是每件事情只要孩子想做都可以做、都可以得到;成人有責任讓孩子知道,什麼事情是不應該的、是不被允許的~
「愛」他不是事事順從他。
我們用溫和的語氣、堅定的表情、明確的態度對孩子說「No」,讓他明白在環境裡面準則是什麼,在即將要偏離的發展軌道,回到正常的航向。
在規矩的保護之下孩子可以自由飛翔,他知道這是安全的,知道在犯錯或是危險之際大人會告訴他「No」在限度內可以大膽自由探索。
💡設想,今天你開車在一條看不到速限的道路上,你會有點焦慮不知道到底能開多快,但在限速100公里的公路上卻可以安心的開在合理時速內。完全的自由反而讓人不自由!
🔸Tag你的神隊友,教養同步事半功倍!
📍覺得有幫助請分享文章或是留言給我喔❤️
#正確的事就該從零歲開始_壞習慣從一開始就不要養成才是正解
#以後果代替處罰➡️午餐吃很少的亮亮得等到晚餐才有飯吃,你問我亮亮會鬧嗎?不會~因為我從來沒有妥協過,他會等到晚餐然後好好吃飯!
#孩子太聰明不會浪費眼淚在百分百沒用的事上
#溫柔且堅定的替孩子做正確的選擇
#蒙特梭利
#好亮育兒日誌
記憶體 100% 會 怎樣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10/13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20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pse.is/RG5N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K9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Podcast應用裡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Himalaya收聽~https://www.himalaya.com/ekoob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我們每週一到週五晚上7點,準時為你更新,結合心理跟生活的真實運用,每天陪伴你進步一點點,如果你每天都想要有所進步的話,就請你一定要訂閱我們的頻道。
昨天跟大家分享了《匱乏經濟學》裡面的「稀缺心態」。
「稀缺心態」會導致我們進入一種「隧道效應」,同時也會讓我們進入一種「預支」跟「透支」的生命形態。
那除了隧道效應,跟預支與透支之外,稀缺心態還會怎麼樣全面性的影響我們的生活呢?
接下來談第三個影響哦!第三個影響就是,稀缺心態會導致我們沒有辦法留下任何的餘裕,也就是沒有多餘的「時間」跟「空間」。
其實你不妨想一下,為什麼那些窮人他們會覺得生活特別的累?
其實回到真實的生活現場裡,如果你活在一種「花一塊錢」都要糾結、比較一下;花一點時間都要考慮再三,這個時間用在別的地方會不會更有效?
這樣的一個思維,直覺上看起來好像都是很審慎評估的,但其實如果你的每一件事情、每一分錢都要進行這樣的執行的話,那會讓你造成很龐大的心智負擔。
而這些心智負擔會消耗你的注意力、消耗你的精力,進一步又強化了你的「隧道效應」,因為你已經沒有辦法再處理別的訊息了!
這種感覺就好像是,你使用手機或者使用電腦,你裡面預備要執行的程式太多,你都沒有去把它刪掉的時候。
有沒有發現,每一次開機、每次關機,或者是每一次執行新的程序,花很長、很長的時間。
甚至於你有一種好像覺得自己的手機,自己的電腦跑不動的感覺!那為什麼會跑不動?就是因為你的不管是記憶體,還是CPU,它都沒有餘裕啊!
就像我們開車在路上,以一般的交通研究來說,如果一個道路的佔有率,超過了85%,它會塞車的幾率是100%的。
因為當車子多到一定的程度的時候,只要其中有一個司機,腳踩了一下剎車,那麼後面所有的司機都會連鎖反應的踩剎車。
你可能有過那種經驗,開車在高速公路上,然後塞車塞了一陣子,你覺得前面一定是有什麼問題,或者是一定有什麼事故。
結果呢你慢慢開,開到了某個階段,你就可以盡情的踩油門,你也沒看到有什麼事故,沒有什麼意外呀!
對呀,因為當那一個區段的車子的佔有率,超過了一定的比例,其實根本不用有任何的事故,就會導致整體的速度放慢下來。
那麼你想想看,在你的生活裡不管是時間、不管是金錢,是不是也是如此?
就像是如果你平常沒有儲蓄的習慣,你平常沒有做時間規劃安排的習慣,特別是幫自己安排休息的時間。
是不是任何的意外,都會導致你的時間或財務,整體的崩潰,這就是因為「稀缺心態」導致你沒有餘裕啊!
那你可能會想那「稀缺心態」導致沒有餘裕,到底是因還是果呢?其實我會覺得它是互為因果的。
因為有很多時候,比如說工作來講好了,你總覺得要把時間塞滿,才叫做有做事;可是呢,我反而在自己的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裡,我有特別提醒!
千萬記得哦,不要以為把時間塞滿叫做「有效率」,真正有效率的人,反而要把自己的休息,把自己的放空,有意識的排進自己的行事曆。
因為我雖然這種時間的餘裕,看起來好像會讓一個人效率沒有辦法提高,但是它帶來的整體的正向回饋,是非常高的。
因為你心中覺得自己可以休息,它就是一種很奢侈的心理感受,它會讓我們覺得自己不用急忙、不用匆忙。
隨之而來的就是,我們會感覺更放鬆、更自在;就算犯錯了也沒有關係,這是一種心理上的奢侈呀!而這樣的享受感、奢侈感,對於一個人的主觀幸福是非常重要的!
其實金錢也是一樣,今天你可以花一筆錢,不用太考慮它的CP值,或者是不用太考慮它的對價關係;在合理的範圍裡,這樣的感受,是不是會讓你覺得自己很棒呢!
所以呢,如果長期讓自己處在「稀缺心態」裡,這真的很容易讓人沒有辦法有任何的餘裕;而這裡面最凸顯的,就是從小到大我們接收的信念。
好像有些人會覺得休息是不好的,或者是好像買一些對自己好的東西,就叫做浪費錢!你沒發現其實不一定是你沒時間沒錢,而是你的信念,導致你根本不可能讓自己留有餘裕啊!
而第四個稀缺心態影響的部分,這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它會引發我們認知頻寬的不足,什麼叫「認知頻寬」呢?
它就是我們所有、所有認知能力的總和,包含我們去計算權衡,包含我們去關注一件事,包含我們決策去執行,甚至於是抵抗誘惑的能力,這些都是我們的認知頻寬。
就像是前面舉的例子一樣,你可以把它想像成我們心智的CPU。
你可以感受一個情境噢,你手上正在忙一件事,同時有人找你講話,而這個時候旁邊的電話又響了;然後你發現你後面正在燒開水的水壺的聲音,也發出了煮沸的聲音,請問一下這個時候,你能夠同時做好這些事嗎?
可是呢,有很多時候,我們總覺得自己可以同時做好很多事。所以呢,你同時應付別人、同時眼睛在看螢幕,然後還瞄一下你的手機響的那個畫面到底是什麼?
然後腳呢,同時往後走,你會發現這樣的狀況就是,你每一件事情感覺上都做了,但是沒有一件事情做得好!
然而久而久之呢,這一定就會傷害我們對於長期真正重要事物的規劃。什麼叫做「長期規劃」?
在財務上面,就包含有意識的儲蓄,有意識的去理財,然而對個人而言,就是有意識的去學習,去運動、去健身。
可當你的認知頻寬還不夠的時候,你可能都會在忙於這些表面的事物,所以那些投資未來的事情,要麼你就根本不在乎,要麼就是你理論上知道要在乎,但是你實際上根本沒有去做。
所以呢,它會造成一個很矛盾的現象,理論上來說對一個窮人就是沒有錢,可是你會發現,他們要麼就是太過在乎錢,要麼就是太過不在乎錢,而且我遇到蠻多的是太不在乎錢!
怎麼說呢,先不管他們表面上的認知如何,回到他們的行為,你會發現這些進入財務惡性循環的。
常常是透支他們的信用,常常是衝動消費、衝動購物,常常是把錢花在短期的享受,而不是長期的投資!這就導致他們的債務永遠沒有還完的一天,而且是惡性循環,越來越糟。
那如果體現在時間的管理上,你會發現這樣的人,他們理性上都知道,他們要專注在最重要的事。
可是他們通常在實務上,就會關注太多的事情,而關注太多的事情,因為自己的恐懼,而恐懼就是稀缺心態,又會導致他們認知頻寬嚴重不夠。
所以呢,在他們的心中,再茲念茲的都是那些沒有做完的、應該去做的,或者是很急迫、有壓力的那些事,這就是心理學裡面講的「蔡尼格效應」。
那些事情一直縈繞在他們的心中,那也因為如此,他們根本沒有足夠的頻寬去處理真正重要的事。
於是更容易出現錯誤的決定,然而在錯誤的決定之後,又會導致他們的時間跟財務更加的稀缺。
聽出來了沒有,其實當你沒有給自己餘裕,當你把自己的認知頻寬全部佔滿了之後,那只是讓你有一個好像「你很努力」的錯覺,就像我常說的,你無論做任何事情,你不能讓自己只是很努力而已。
你要讓自己很清楚知道,你為什麼做、你為何而做?而當你做它能得到什麼,並且去檢核是不是真的能夠得到。
然而這一切的動作,都需要你在心中要先「留有餘裕」,而且要能夠留下你的認知頻寬。
然而當你聽到這裡,你可能也發現了,這一切的結果好像跟我們內在一些很核心的信念是有關的。
沒有錯!其實我們的信念,都受到我們過去的經驗,還有原生家庭的影響。
尤其是我們在面對財務的時候,原生家庭到底在你的心中種下什麼樣的信念?這個是你需要好好的認真看待的。
如果你沒有發現這些,或者是你沒有好好的覺察這些的話,你會發現你可能很看不慣自己父母親,面對財務的方式,然而你很有可能就複製了他們的行為。
又或者是你的父母親真的很有錢,可是你因為自己內在的一些功課沒有穿越,你會反其道而行,從此討厭錢。
可是你的理性上,又知道自己必須要好好的看待錢,然而你的行動怎麼樣就是做不到,我相信置身其中的你一定很辛苦吧!
所以呢,這些稀缺心態,導致我們信念跟行為的因果關係,我覺得它們真的很重要!
然而更重要的是,你能不能給自己一個機會去看看,自己在面對金錢面對財物的時候,你的核心信念到底是什麼,而又怎麼來的?
並且從中找到適合自己調整的方法,用很實際的,不管是記帳啊,財務規劃,讓自己活出一個更富有的人生。
其實如果你想要在這方面前進的話,我很鼓勵你可,以加入嘉玲老師的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
尤其是【理財心裡學】哦,到6月30號的晚上12點前,都可以用1399的優惠價加入學習。
我想無論你的功課是面對財務,還是更廣大的人生怎樣活得富有,這門課都會帶給你很大的幫助。你加入了嗎?歡迎你的加入~
然而更希望你透過我們這一系列的分享,讓自己開始活得更好,活得更自由;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們製作的內容,除了YouTube之外,我們也有Podcast的頻道,你只要在Podcast的應用裡面,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你就可以訂閱我們,也記得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我們需要你用具體的行為來支持我們。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最後提到的【理財心裡學】,相關連結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期待你的加入。
也期待你能夠把握6月30號1399的特別優惠,那麼今天就跟你聊這邊了,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