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滿豐富的中英文有聲書資源分享: 有聲書APP軟體 Himalaya 國際版
👉旅博士媽咪粉絲的限時優惠:免費試用14天!
只到9/7喔!https://www.himalaya.com/mPmKi
受家庭教育的影響,家裡雖位處偏鄉小島但是家中最多的東西就是書本,聽說這些原文書都是跟著爸爸坐船從師大畢業後回到澎湖的。媽媽自己爆料說,當時無車、無房、無存款、又是靠著在市場上賣粽子的單親媽媽養大的爸爸,就是靠幾個書櫃藏書吸引到我媽媽嫁給他。
小時候因為爸媽是老師,家裡常常會有很多書商送書或是可以用優惠價買書,所以很習慣自己無聊就去三樓看各種課外讀物,加上有兩個妹妹一起看書,這個習慣就一直跟著我到我長大。相信很多人都喜歡透過儲蓄來累積資本,我記得爸爸總是告訴我們,教育資本不能省,所以我們也常常把錢拿來買書不手軟,為此奶爸常常看我每次充值電子書時幾千幾萬塊台幣這樣在花費總是會叨念。
習慣閱讀文字的我,剛來到英國有一陣子鬧書荒,一方面是因為只是窮留學生連三餐想吃好吃的都有問題了,一方面也是不太可能用扛太多紙本書來英國。感謝科技的發明,幾年前我從紙本書換成電子書,只要台灣上市的新書我馬上可以在英國馬上買起來。從去年年底開始,有聲書開始盛行,這一陣子我更發現有聲書的方便,有時候眼睛看文字看累了,閉上眼睛就可以聽。
我個人還是覺得有聲書不能完全取代電子書或紙本書,應該說兩者相輔相成,可以搭配個人不同、需求或生活風格使用其實會更豐富。
舉例來說,去年底開始在倫敦當上班族的我,通勤或走路的時候都會聽網路上的說書影片,這些需要網路耗費手機網路流量或聽完煩人的廣告,如果是在地鐵中更是沒有任何收訊。在經紀公司的推薦下,我接觸到一款市場上非常知名的有聲書APP 『Himalaya』,豐富內容涵蓋6000+中文有聲書,有許多英國買不到的中文書,以及哈佛大學教授、業界大師的獨家中英文課程,內容非常萬象多元。
Himalaya 這款APP提供多國語言,英文、西文等36種語言,我手機下載的是繁體中文版本,使用這邊提供給大家的優惠,註冊後就可以開始使用。登入後可以看到這種書籍的排行榜,還有我個人最喜歡的『好書精講』,類似濃縮說書的方式用比較短的時間給聽眾們帶來大量的知識,所有的音頻都可以下載供離線使用。不論是在通勤、公園健走、健身房慢跑,或是在家裡攤在沙發上休息、泡澡或蹲馬桶的時候也可以隨時讓知識流進大腦內或是在聽書的過程中衝擊自己的舊有思維。
#適合閱讀專注困難的朋友們
#想要看點書卻因為時間太零碎
#想要一邊煮飯做家事又一邊吸收新知的朋友們
#想要有人說故事給你聽順便催眠(誤)
#想要利用通勤時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有在關注我的讀者朋友應該知道我很喜歡『心靈成長』和『認知思維』的課題,最近也因為去年創業遇到疫情滅頂的關係了解到『投資理財』跟『只會賺錢』一樣的重要。所以我自己在Himalaya的APP中最喜歡的分類就是這些主題,還有簡短的好書精講,讓我在短時間內可以習得一本書的精華。如果想練習英文的朋友,那麼Himalaya英文課程的部分就更適合聽眾朋友了!內容豐富的短篇演講,能夠快速吸取新知,語速適中,更可以依自己的步伐調整音頻速度。更強大的是課程還附上中英文原稿,不只能提升自我的思維方式擴張眼界,更能訓練英文聽力。
👏以下是最近我在聽的書籍推薦清單
《心靈覺察力》
正念,是提升每個人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質的技巧之一。減少生活中的焦慮或『忙』,不用將正念(mindfulness)當作學習一門科學的方法,學習讓正念的知覺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給年輕人的極簡金融課》
提供給普羅大眾基礎金融邏輯和金融思維的一本經濟學科普書籍,利用日常生活中所常見的買賣汽車、租房買房、消費和生產等例子來呈現背後的經濟理論和思維運作。
《改變人生的談話》
會溝通的人到哪裡都能如魚得水,但是學校並沒有教我們怎麼把話說的好聽又有力,這本書是實用心理學家20多年教學驗證的心血結晶,看如何利用談話改變格局和打開一個全新的世界。
《小島經濟學》
書中利用一座小島的故事,看一個原始的小島上,居民從捕魚吃魚的原始生活到某島民開始將經濟行為介入後,小島在短短幾十年所發生的經濟、金融、政治和社會上的快速變化,用最簡單的故事來詮釋現代社會經濟學。
《自卑與超越》
這是心理學家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經典著作,以『自卑情緒』為中心思想來創立了個體心理學,認為人類的行為皆是出於自卑感以及對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其中對於人性關、生活意義、自卑感與優越感、還有生活風格都有許多案例來詮釋背後的概念。
👍折扣碼提供&兌換流程
1. 直接點選連結:https://www.himalaya.com/mPmKi
2. 就會看見「領取限時折扣」,按下去
3. 輸入資訊註冊
4. 綁定信用卡,系統將會自動輸入折扣。
09/07前兌換,Himalaya還贈送我推薦書籍的懶人包,幫助大家理解書籍內容喔!
「訓練大腦讓自己更強大電子書」的推薦目錄:
- 關於訓練大腦讓自己更強大電子書 在 PhD Backpacker - 旅博士媽咪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訓練大腦讓自己更強大電子書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訓練大腦讓自己更強大電子書 在 秒懂家醫科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訓練大腦讓自己更強大電子書 在 [心得] 《最高學習法》讓影響力深植人心12個關鍵- 看板book 的評價
- 關於訓練大腦讓自己更強大電子書 在 訓練大腦讓自己更強大電子書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訓練大腦讓自己更強大電子書 在 訓練大腦讓自己更強大電子書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訓練大腦讓自己更強大電子書 在 訓練大腦讓自己更強大電子書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訓練大腦讓自己更強大電子書 在 天下好讀・導讀《訓練大腦,讓自己更強大》 - YouTube 的評價
訓練大腦讓自己更強大電子書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抽獎贈書活動】《#最高學習法》x1本
🙋為什麼在這個社會上,每個人都是老師?因為我們必須透過如何「教」,才會知道如何「學」;透過如何「記」,才會明白如何「讀」;透過如何「聽」,才能夠練習如何「思考」。
📚介紹一本對「#教學和學習」有著深刻洞見和啟發的書。
✍️閱讀心得 https://readingoutpost.com/start-influencing/
【這本書在說什麼?】
《最高學習法》的作者是教育神經科學領域的專家傑里德.庫尼.霍維斯(Jared Cooney Horvath),他擅長人類學習、記憶和腦部刺激的相關研究。他在這本書的一開始,就直截瞭當地說明寫這本書的目的:
我會探索腦科學研究,深入分析各種心理現象,再運用一些有趣的實驗,向你說明十二個關於人類如何思考、學習與記憶的核心觀念。我的目的除了幫助你運用這些觀念,也要你深刻了解它們,確保不管在什麼樣的狀況或環境裡,你想傳達的知識都能真的被理解、記住,也能發揮效用。
這本書的內容非常特別,書的本身就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簡報演講。作者透過書頁之間不同的編排方式,完美詮釋了自己的理論,我在讀的當下已經很驚訝,讀完之後更是佩服。附帶一提,這本書最好去買「紙本書」來讀,電子書效果會大打折扣。
一本教人如何讓訊息「深植人心」的書,讀完之後也的確讓這些概念「深植我心」,還有什麼比這更好的示範?以下摘要我從這本書中學到的重點精華,試著讓你理解為什麼「教學和學習」是一體兩面且息息相關的事情。
1.文本和口語
閱讀文字的同時沒辦法聆聽他人說話。
你有沒有看過一種簡報者,喜歡在簡報裡面塞進大量的文字,鉅細靡遺的程度簡直就像一頁報紙?這種報告的方式,被作者直接宣判死刑。研究證實,人沒有辦法同時「閱讀文字」和「聽懂別人說話」。
如果你是聽眾或學生,你不可能一面理解你在讀的文字,同時聽懂你聽見的口語。所以聽講時的學習策略很簡單:「只鎖定演講者」。不要同時讀文字和聽演講,那樣只會削弱你的學習效果。當然,如果演講者懂得適度停頓,你還是可以讀一下投影片上的文字。
如果你是演講者或簡報者,一場吸引人的演講,必須注意幾個重點:簡報上的只用極少文字、不要照著唸出投影片的文字內容、講義也不使用太多文字。當你的聽者在閱讀和聆聽之間頻繁切換,會大幅減損對你演講內容的記憶。
2.圖像和口語
聽演說時觀看圖像,有助於增進學習與記憶。
圖像比起文字,有兩個巨大的優點。第一個是「便利性」,想像你用一段文字描述科學怪人,別人可能要花30秒才能讀完;但是當你秀出一張科學怪人的照片,別人只需要不到0.2秒,就能辨認出那是科學怪人。第二個是「明確性」,如果在同樣的半秒內,別人只讀了科學怪人四個字,但每個人腦袋裡的科學怪人,或許長相都不一樣,各自有不同的版本。但是一張科學怪人的圖像,每個人看來都會是一樣的,不會有同一段文字帶來不同想像的問題。
單獨使用聲音訊息效果還不錯,單獨使用視覺訊息效果也不差,可是聽覺搭配視覺,也許能創造超凡效果。
3.空間
可預測的空間配置釋出心理資源,有助於增進學習與記憶。
我們形成所有記憶的時候,都會連同周遭的「空間」資訊一起記下來。例如讀書的時候,看到序言的某段重點,你會有印象這是在書本反沒幾頁的時候讀到。這些空間資訊,有助於「喚起記憶」,想起那些過去學習的經驗和資訊。記憶時的空間資訊還扮演另一個角色,那就是「預測未來」,例如你會預期運動比賽的比分板出現在右下角、網頁的設計總是卷軸式往下。應用到自己的簡報上,確認講義與投影片的格式一致,在需要聽眾專心的段落,也需要保持每張投影片格式一致。
4.情境和狀態
人們練習的所在地和練習時的感受,會形成他們所學內容不可或缺的面向。
練習時的所在地講的是「外在環境」,假如你總是喜歡在星巴克念書準備考試,你的這些記憶很可能都會跟咖啡、店內的擺設、店員的微笑有關。當事後要回想起這些記憶,可以試著回想自己待在星巴克的感覺。
練習時的感受講的是「內在環境」,也就是當下的情緒。作者舉例當你聽聞黛安娜王妃死訊的時候,內心感受到無比傷痛,此後你對這個記憶的所有細節,都會伴隨著當下的哀傷情緒。
如果只是單次活動,訓練情境最好模仿場地情境,當你上場時就能倚賴情境帶給你的提示,例如:在教室的期末考、大會議的年終報告、在當地劇場的試鏡活動。
如果要多次彈性運用,就混合不同學習情境,讓自己在不同的地點跟心情下練習,例如:撰寫任意主題的文章、給十幾名客戶的文案、即將巡迴演出的舞台秀。
5.多工能力
人類不能一心多用,這麼做會影響學習與記憶。
眾多腦科學的研究指出,99%的人是無法「一心多用」的。也就是說,你如果覺得某個人特別擅長「多工」,可能只是他在不同任務之間切換得比較快而已。要達到最有效果的學習和記憶,終究都回歸到一個字:「一個時間只專注在一件事」。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用在「設定目標」上。你如果設定遠大的單一目標,就更容易陷入一心多用。結果就是計畫延宕、表現變差、降低自己對技術和能力的信心。比較小的目標不但可以避免一心多用,還能加速計畫完成、增進成果、提升信心、加深學習效果。
一個人能一面安穩地開車、一面接吻,只是因為接吻不夠認真。
6.交錯
練習過程中交錯各種技能,有助於增進臨場表現與技能遷移。
作者舉網球為例,如果你單獨練一個動作練很久,頂多只能提升那個動作的熟練和精準度;當你試著混和不同的動作交錯練習,有助於提升臨場反應。因此,刻意練習有利於提升單一技能,交錯練習有利於融合彈性技能。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人可能會喜歡玩腦力訓練遊戲(例如APP),然而,研究成果指出:「腦力訓練遊戲不能增強記憶力或智力;它們只能讓你更擅長…腦力訓練。」
7.錯誤
接受錯誤有助於增進學習、記憶與預測。
當人類碰到跟自己舊觀念不符合的事情時,會感到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正是這種感覺,讓你對一些「錯誤」後的更正可以刻骨銘心。當我們接受那些具有挑戰性和令人困惑的事情,短時間可能看起來沒有進不,但長時間修正下來,成長與創新能力會逐漸提高。
利用錯誤學習的另一個關鍵是「接受反饋」,無論是來自於別人或者自己的。反饋就像一個導航裝置,讓自己搞清出你現在身在哪裡、要往哪裡去、下一步改怎麼走。缺少反饋的學習,很容易讓人迷失方向,甚至滯足不前。
8.回想
回想(有別於複習與再認)能建立更強、更深、更容易存取的記憶。
這個研究結果可能和你我小時候接受的觀念不太一樣,我以前認為重複不斷地閱讀某一個段落,就會記得比較深。然而,研究指出,最強大也最有效果的記憶方式,其實是透過「回想」。為什麼你越常回想某個記憶,它就會越深刻、越難忘?
腦科學指出,記憶就像叢林裡的小屋,只要我們持續提取(也就是開闢路徑),隨時都能取用。唯有當我們停止存取記憶,它們才會被枝枒與雜草掩沒,遺失在叢林裡。因此,「提取記憶」是形成深刻、持久又易於存取的記憶的關鍵。
我們並非思考我們記得的事,而是記得我們思考的事。
9.促發
預先啟動知識、期待和策略,來增進他人的學習。
這個章節是整本書裡,我還沒辦法完全理解的地方。「促發」大致上的意思是,大腦會保留最近的聯想,將它們和新的資訊連結,利用這些聯想力,設計特定的策略,達捯引導學員理解、反應和表現的效果。我學到的應用是,如果當一個講師或簡報者,第一印象很重要。
例如你在正式的公司簡報場合,如果身穿合身的襯衫和領帶,會給聽者正面的促發,聯想到專業的形象。如果很邋遢穿著鬆掉的T-Shirt上場,會給聽者負面的促發,對你的演講內容聯想起不專業的印象。
10.故事
利用故事增進理解、引導思考並形成記憶。
為什麼對一位厲害的教學者來說,懂得如何說「故事」很重要?有兩個強而有力的科學依據。
第一個是人們在聽故事的時候,腦袋會分泌「催產素」,這是新生兒出生的時候,對母親產生依賴和親密感的來源(知道床邊故事的重要了吧)。這也是讀者和聽者會對說故事的作家和講者產生依戀的原因。
第二個是人們在聽故事的時候,當你聽得越沉浸,就越會跟演講者產生一種「神經耦合」,你的大腦會開始試著模仿說故事的人。意思是你跟講者的腦波逐漸同步了,你會受他的思考模式影響,漸漸地對他產生認同感,也會開始喜歡對方。
11.壓力
適度壓力有助於增強記憶與一般學習(不過高度壓力與零壓力可能有害)。
如果你想要達到有效果的學習,記得一定要給自己「適當的壓力」。當你遭遇壓力時,攻擊記憶神經元的皮質醇蜂湧而出,支援鞏固記憶的蛋白質迎面回擊,如果達到一個動態平衡,最後海馬迴的記憶神經元會得到修補,就很像森林裡的種子持續萌芽一樣。
反而,「太強烈或持久的壓力」會造成皮質醇戰勝,造成海馬迴萎縮,嚴重甚至會帶來記憶抹滅。「完全沒壓力」則不會觸發任何的戰鬥,你的海馬迴和記憶神經元年久失修,結果就是你很容易遺忘,未來越來越不容易記憶新東西。
12.分散
把練習時間切割為幾個分散段落,可以增強記憶、提升學習效果。
相信大家都當過學生,體驗過那種「臨時抱佛腳」的感覺,趕在考前一刻才發憤圖強,密集在短時間內死背大量東西。當然,不需要研究證明你也知道,考完試的隔天,你大概已經忘記90%以上的東西了。
研究指出,有效率的學習方式,並不是短時間密集吸收。你反而要把學習的內容「刻意分散」在不同的時段學習,例如你要學習新的數學觀念,分散在星期一、三、五各花一小時學習,會比起在星期一連續學習三小時來得好。
【讀紙本書或電子書學習效果比較好?】
這個問題,在這本書裡面獲得了有科學根據的答案。根據研究,腦中有一塊叫做海馬迴的組織,人類為了產生「長期記憶」,這些記憶的內容必須透過海馬迴上面的「位置細胞」才會產生。位置細胞會把記憶當下的「空間資訊」埋藏在每一個新產生的記憶裡面。
所以你會「感覺」在讀紙本書的時候,某些重點就藏在書裡的某個「厚度」,原因就是這樣。紙頁上的資訊,會存在一個清楚明確的三度空間裡。翻書的定點是你此刻正在生成記憶的一部份,未來可以充當回想這項資訊的引導提示。
這邊也讓我回想起之前讀《雪球速讀法》時,作者也討論過這個議題:「拿起這本書的感覺、厚度、重量、封面,都會成為記憶的入口,喚起閱讀時的經驗。電子書閱讀器缺乏這些特徵。」。所以說,如果你的目標是學習與記憶,那麼你應該選擇紙本。
沒有任何事物會消亡,它們只是偶爾沉睡、被遺忘。
【後記:你學會了嗎?】
在我讀完《最高學習法》之後,試著用「分散」的方式,隔一天再複習了一次,然後再隔一天用「回想」的方式,用自己的話直接寫下這篇文章70%的內容。寫完之後發現有一些觀念沒有記得很熟,就再回頭把書裡的資訊複習跟回想一遍。
這次的練習給我的具體感覺是,透過認真回想寫下來的東西,會有一種「融會貫通」的感覺。對那些回想不起來、或者寫錯的東西,當我回頭重新讀過後,蓋上書本再回想一次,就有一種「錯誤被更正」的感覺,反而更讓人印象深刻。
聰明的你讀到這裡應該發現了,這篇文章其實就是我讀完這本書的讀後練習(很騷的操作有沒有?)!這套方法,或許也是一個可以用來寫「讀書筆記」的好方式,不但可以寫得快,也會讓記憶更加深刻,以後的文章我也會再試試看這種寫法。
最後,我非常推薦這本淺顯易懂、易用的書,給還是學生的你,看懂大腦如何學習,你會學得更好;也推薦給在職場的你,看懂大腦如何吸收,你的簡報會更有成效;也推薦給講師或行銷人員,看懂大腦如何聆聽,你的教學和文案會更深植人心。
【抽獎辦法】感謝 大田出版
1、抽出「1本」《最高學習法》送給閱讀前哨站的粉絲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你最喜歡的老師或演講者是怎麼教學的?他做了什麼讓你印象深刻的事。例如:「我喜歡大學的物理老師,他會用簡單的圖表呈現複雜的觀念」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0/08/25(二)晚上十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1名正取,2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08/27(四)晚上十點前,私訊回覆寄件姓名、地址、電話,超過期限未認領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訓練大腦讓自己更強大電子書 在 秒懂家醫科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最近讀完了這本書
而我,也是一個有亞斯特質的人
這樣的特質,也影響我的人生甚鉅
亞斯特質在人際關係上總是費力的
要刻意去學習各種一般人與生俱來的人際技巧
即使學得起來,
使用的時候又比一般人更耗費能量
這就是我們這群人說不出的苦衷
也長期不被大眾察覺與理解,
常被冠上與社會格格不入的標籤
這本書就是讓大家方便認識亞斯特質的敲門磚
鄭重推薦給每一個人
認識身邊的人,甚至是自己身上擁有的亞斯特質
您的發現與理解,就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裝上亞斯雷達,你可以改變許多人的人生》
這是一本還沒出版,就開始帶來改變的書。事先看過書稿的人們,發現自己的前女友、先生、小孩、同事有強烈的亞斯特質,還有人因此想找心理師。出版後,有人原本只是想要從書中了解柯文哲,結果發現自己的亞斯特質似乎更強烈。有位亞斯特質明顯的醫師看完感嘆說,我真是對不起我太太。幾位亞斯特質強烈的女性讀者,又哭又笑地看完這本書。
這本書的讀者反應熱烈,因為可能有2.5%的人符合自閉症、亞斯伯格症診斷,有10%的人有「值得注意的亞斯特質」但沒有自覺。讀完這本書後,人們發現身邊許多親戚朋友有明顯的亞斯特質,而且對工作、婚姻、社交帶來影響。如果能協助他們自我覺察,將能帶來許多改變的機會。
當我開始鑽研「成人亞斯特質」,發現台灣與歐美國家的鉅大差距。他們有強大的亞斯社群,有能力出版精美刊物,網路論壇上有豐富的討論,亞斯作家寫自身經歷可以成為暢銷書。符合「亞斯伯格症」診斷的青少年、成人,可得到來自政府與教育體系的資源,大企業會安排「心靈導師」協助亞斯員工進入狀況。沒有正式診斷,但有強烈亞斯特質的人----好比說像台北市長柯文哲----也可以從看不完的網路資訊瞭解自己的腦神經特質。
我搜集了二、三十篇自我揭露亞斯伯格症診斷的英文報導,每一篇都訴說著:「三、四十歲診斷亞斯伯格,我這一生終於說得通了。」察覺自己的腦神經特質,讓這些成年人鬆了一口氣。研究顯示,偵測到自己的亞斯特質,對多數人會帶來正面影響。
所以,當我搜集到足夠的資訊,就趕快找出版社出了這本《我與世界格格不入----成人的亞斯覺醒》。
我希望台灣媒體、政府、意見領袖能了解成人亞斯議題,快速追上跟歐美國家。我想讓讀者能彷彿裝上「亞斯雷達」,偵測出有強烈亞斯特質的伴侶、親友、同事、同學。
大量閱讀成人亞斯相關書籍,是帶來改變的第一步。
《亞斯基因孕育天才,但也常伴隨悲情的命運》
學者專家推測,有許多基因決定著亞斯特質。高濃度的亞斯基因,常伴隨特殊能力,產生天才、學霸、與許多勤奮的專業人員。亞斯特質強烈的人,比起相同IQ的同學,常會有更優秀的學業成績。
但,亞斯基因也常帶來孤獨、寂寞、缺乏長期好友,嚴重時變得憂鬱、焦慮、甚至自殺。個人條件、家庭背景普通的亞斯人,常無法適應學校、職場,被排擠、霸凌、當作邊緣人。
為什麼我要強調「可能有10%的人有『值得注意』的亞斯特質」?多基因遺傳,讓許多人都帶有一點亞斯基因。許多研究數據讓我們推測,濃度最濃的10%,較容易因為社會適應不良,導致原本的才能無法發揮,落寞一生。
美國科技業聚集來自全世界的亞斯天才,打造堅強的科技基礎。美國富豪家庭帶有亞斯特質的比例緩緩上升。大企業擬定方案,特意引進有強烈亞斯特質的員工,高階的人力顧問公司協助尋覓亞斯人才。歐美國家意識到我們必須在家庭、學校、職場提供協助,減少因為無法適應社會而殞落的亞斯人。
為了台灣的未來,你能做什麼?你可以協助將這則訊息分享出去,讓更多人能意識到「亞斯特質」的重要性,讓更多資源投入協助亞斯人適應社會、發揮長才。亞斯人的創造力、持續力、分析力,是台灣的重要資產,別讓亞斯人因為較笨拙的社交能力而被埋沒、或因此陷入憂鬱、得不到發展空間。
《社交會累的亞斯人,模擬器跑雙作業系統的大腦》
人類大腦有很大一片區域負責社交(與社會互動),通常當我們暫時沒什麼任務要做時,社交大腦就會立馬活躍起來(詳見《社交天性》)。「社交」默默地吃掉大腦許多熱能,我們時時刻刻都在觀察別人的表情、動作、聲調、姿態、遣詞用字,思考別人沒說出的想法是什麼,回想在「人際政治」上還能做些什麼。
亞斯人的核心特質,是不太靈光的社交大腦。從小對朋友、同學的話語,太過於字面上的理解,不知道別人心裡真正的意思,導致接話、插話、開啟新話題有困難。不是受歡迎的聊天對象,就容易被排擠、當空氣、好像局外人,甚至被霸凌。因為猜不出別人內心,有時講話白目,有時會在受到挫折後變得退縮寡言。
亞斯人為了適應社會,會試著調整自己,學習、模仿別人的社交模式,或先在自己腦海裡排演,準備許多套劇本、範本,以便隨時拿出來套用。有許多亞斯人適應得很好,讓外人完全看不出來有亞斯特質,但代價是「大腦很累」。
我們可以想像,亞斯人的大腦作業系統,就像是嚴謹、一絲不苟、追求秩序與邏輯的Mac OS系統,為了跑微軟Windows作業系統程式,要安裝「模擬器」,在模擬器裡執行Windows程式。這一定會消耗更多CPU能量,而且某些功能無法100%執行。
有些亞斯人在需要社交的活動後,回到家就覺得很累。有些亞斯人只能撐一場社交活動,到第二場就開始覺得大腦打結。國外有本亞斯人名作叫做「假裝很正常」:努力地適應「正常人類」世界不合邏輯、很沒道理的社交生活,消耗掉自己的大腦能量與發展潛能,這就是許多亞斯人的寫照。
《卡珊德拉症候群,好男人背後辛苦的女人》
卡珊德拉是希臘神話裡的的女祭司,被太陽神阿波羅詛咒她的預言都不會有人相信。許多亞斯先生在外形象很好,勤奮工作、顧家、待人和善老實,他們的太太如果對外訴說自己的委屈,往往無人相信,這叫做「卡珊德拉症候群」。
這些太太有什麼委屈呢?固執、堅持、淡漠、缺乏情趣、白目、除了工作不知道談什麼,還有偶發的暴怒••••••許多亞斯先生在外適應良好,但回到家裡,一些亞斯特質難免表現出來。畢竟,一直偽裝是很累的。
卡珊德拉症候群造成許多外表幸福的家庭裡不快樂的太太。先生通常還是外人眼中的好先生、好爸爸,但有許多點會讓太太很受不了。如果大家都不知道什麼成人亞斯特質,這些問題就不容易釐清,太太也常因此成為莫名被責怪的對象。
《被忽視的性別議題,雷達下低空飛過的女孩們》
近年來歐美國家的熱門話題是:過去亞斯伯格症的診斷準則,是從男童發展出來,忽略了女童的症狀表現很可能並不一樣。於是有許多亞斯特質強烈的女童並沒有被注意到。
這些女童長大後,有些會無法適應辦公室文化而被排擠、工作不順利;有些會因為要求完美、規則與秩序的個性得到主管賞識,等到四五十歲卻發現自己缺乏長期好友、長時間孤單寂寞;有些則缺乏跟異性交往的能力,就算認識也難以維持。
這些亞斯特質強烈的女孩,學生時代就常覺得自己好像局外人,打不進班上女生的小圈圈。學業成績差一點的容易被霸凌,好一點的還是容易覺得自己是異類。有時過於天真的個性,會讓自己愛上不該愛的男人。
如果你分享這篇文章,讓更多人知道成人亞斯的資訊,得到最多助益的,將會是這些亞斯女孩。因為,同樣有亞斯特質,女性的自我覺察能力、追求改變的動機,遠遠大於男性。這些女性,需要從學生時代就得到來自父母、學校與朋友的支持。如果得到支持,她們將擁有最大的潛能來改變。
《發揮亞斯力、或被社會排除?我們每個人都能做的事情》
許多亞斯人都有適合他發揮的事情,科學園區裡有許多亞斯特質強烈的工程師,醫師、藥師、會計師、網頁設計師、翻譯等,也都是適合亞斯人從事的行業。有些亞斯特質強烈但從未察覺的女性,在企業界、社運團體、公益團體擔任主管。
亞斯特質常帶來兩極化的發展。亞斯基因常伴隨系統化、邏輯化的大腦,工作專注,有條有理,擅長研擬與遵守SOP。但亞斯人也常因為社交技巧笨拙、不太會察言觀色,不被職場前輩、主管喜歡。我在診間常見到四十歲左右的病人,學歷、工作能力不差,但一直換工作、直到中年就業困難,最後變成憂鬱症。會談幾次後漸漸察覺,強烈的亞斯特質,可能才是他人生不順的主要原因。
父母與教育體系如果能及早察覺青少年的亞斯特質,可以協助他針對自己的特質與興趣,接受未來適合、想做的工作必須的專業訓練,取得必要的學歷與證照。職場裡的主管如果知道什麼是亞斯特質,也較能協助員工適應新環境,避免因為人際問題影響公司的生產力與競爭力。
我們必須讓「什麼是亞斯特質」漸漸成為多數人的常識,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理解每個人的差異,才能讓亞斯人的才能都能好好發揮。
《如果早知道,我的人生會不一樣嗎?》
有些讀者看完書後,驚訝地發現亞斯特質似乎驗證、預言了他的一生,原來每個人的腦神經特質,對自己會帶來這麼大的影響。然後不禁感嘆,如果早知道,我的人生會不一樣嗎?
人生充滿機運,也沒有什麼必勝的法則。但,「如果早知道」,至少我們可以納入決策考量,要不要改變、調整自己適應這世界?值不值得?會不會有反效果?我們需要豐富的知識,才能作為判斷的依據。
「亞斯特質」的論述,來自於人類累積七十幾年的大量研究,成千上萬篇學術論文,現在每年還有許多一流大學的研究生以這主題撰寫博士論文。雖然人類對自己大腦的理解還是相當有限,但我們依稀知道,每個人的大腦特質,可能都會有一部分跟「多數人」不太一樣。
理解自己的「不一樣」、理解其他人的「不一樣」,從閱讀《我與世界格格不入》開始。也期待未來有越來越多人,從自己的大腦特質出發,撰寫適合大眾閱讀的心普、科普書。
廣泛閱讀,是理解自己、帶來改變的第一步。這是一本好讀易讀、看完適合多買幾本送人的書。理解、覺察,將會是改變的開始。
各大連鎖書店均已到貨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99965?loc=P_003_071
金石堂:
https://www.kingstone.com.tw/basics/basics.asp…
PCHome:
https://24h.pchome.com.tw/books/prod/DJAK1S-A9009G17P
TAZZE:
https://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856822
附註:
一、這篇文章裡的「亞斯人」,指的不是「符合亞斯伯格症診斷的人」,而是「有值得注意的亞斯特質的人」。
二、書寫跟「亞斯」有關的文章時,還是得提醒讀者,每一位亞斯都不一樣,不要因為任何文章的敘述就對亞斯人有刻版印象。亞斯人有學習能力,有少數亞斯人是社交高手,甚至能管理行銷或公關部門。有些亞斯人的社會適應能力很好,只有在伴侶前會露出本性。一般來說,亞斯人的「社交性驅力」(sociosexuality)較低,但也有亞斯人成為調情高手、或沉迷追求一夜情。在講台上或面對直播侃侃而談的網紅、企業創辦人、政治人物,也都有可能帶著強烈的亞斯特質。
三、「亞斯特質」的研究,是從七十幾年前的自閉症研究開始。腦科學家漸漸發現,有一種人類腦神經特質可稱作「自閉症光譜」,可在許多人身上發現,「濃度」強的,被稱為自閉症、亞斯伯格症。比亞斯伯格症濃度再輕一點的,英語稱為autistic-like traits (自閉症特質),或broad autism phenotype (廣域自閉表現型,BAP)。台灣自閉症家長曾群起反對「自閉」的中文翻譯,台灣的成人亞斯社群很明顯也比較喜歡「亞斯」這名詞,所以我在書裡統一使用「亞斯特質」。
四、「亞斯特質」不等同於疾病,沒有精確的「診斷準則」,所以我們無法明確統計出「值得注意的亞斯特質」的「盛行率」是多少,10%是個概括的數字。10%的來源是:(1)符合「自閉症光譜疾患(含以往的自閉症、亞斯伯格症)」精神醫學診斷準則的人數有多少?目前美國的統計,在小學生已經來到1.7%且節節上升。學者推測,這類普查,至少會漏掉15%沒計算到。再加上被忽略的女性亞斯特質,符合診斷準則的人應該有2~2.5%。(2)第一類符合診斷的人的近親,父母兄弟姊妹子女,在各項研究裡約有20~30%是「未達診斷準則、但有較高的BAP分數」。(3)在完全沒有人「符合診斷」的家族裡,也還是會出現BAP分數高的人。這些亞斯基因有可能來自婚配,也可能來自基因突變。(1)+(2)+(3),10%是合理估計。
五、二〇一一年有一份刊登在國際期刊的研究,針對五萬位韓國小學生進行詳盡的調查,發現有2.64%符合自閉症診斷,且三分之二並沒有被察覺。這統計數字,還不包括那些因為「診斷準則偏向男性特徵」而沒被計算進來的女性。這說明帶有強烈亞斯特質的人數,恐怕遠超過多數人想像。
六、國外研究篩出的「BAP分數高的人」,通常在15%左右,而這些人在統計上會有明顯較高的焦慮、憂鬱、孤獨、寂寞、缺乏長期好友、以及自殺傾向。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注意、關懷、支持這一群人的主要原因。雖然亞斯特質明顯的人,有許多成功的專業人士與創業家。但,格格不入、不被理解也無法理解自己、長期抑鬱無法發揮長才的人,人數恐怕會比「成功人士」多很多倍。
七、「亞斯特質」只是人類常見腦神經特質的其中一種,當你覺得誰可能有亞斯特質時,還是得記得,「亞斯」只是他大腦特質的一部分。我們可透過閱讀亞斯特質來瞭解人類行為與人類大腦,但也要切記,不要用「亞斯」來定型化一個人。
好啦,如果你已經辛苦地看到這裡,我再附上一些連結:
1014、1021、1027的三場演講、對談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1599302735141/
我在Readmoo電子書已經開放預購的《亞斯四書》
https://readmoo.com/campaign/2018/10/asperger/index
大人的亞斯學—成人亞斯知識分享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aspie.tw/
看完這五千字,請你記得按讚、分享。雖然我是精神科醫師,不過我沒在「兒童與青少年心智科」受訓過,我不懂得如何診斷與治療亞斯伯格症。我的強項是資料整理與書寫。我在寫推理小說《恢復記憶就得死》的過程中察覺自己的亞斯特質,之後投入時間找出800個網頁、30本Amazon Kindle電子書、150個PDF檔案文獻,寫出《我與世界格格不入》。明年我還是會轉回繼續寫小說的狀態。我希望藉由銷售數字,讓台灣出版社看到這類書籍的市場,讓出版界願意投資在其他亞斯作家,或翻譯更多國外的亞斯名作家作品。我的努力,必須加上你的購買與分享才能完成第一步。接下來,就要交棒給其他出版社與亞斯作家了。
訓練大腦讓自己更強大電子書 在 訓練大腦讓自己更強大電子書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訓練大腦讓自己更強大電子書 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JamesClear寫的 《原子習慣》+《刻意練習》【雙書合購套組】 和樺澤紫苑的最高學習 ... ... <看更多>
訓練大腦讓自己更強大電子書 在 訓練大腦讓自己更強大電子書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訓練大腦讓自己更強大電子書 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JamesClear寫的 《原子習慣》+《刻意練習》【雙書合購套組】 和樺澤紫苑的最高學習 ... ... <看更多>
訓練大腦讓自己更強大電子書 在 [心得] 《最高學習法》讓影響力深植人心12個關鍵- 看板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最高學習法》心得:讓影響力「深植人心」的12個關鍵
活用腦神經科學給我們的啟示,觸發學習與記憶的關鍵開關
圖文好讀 https://readingoutpost.com/start-influencing/
為什麼在這個社會上,每個人都是老師?因為我們必須透過如何「教」,才會知道如何「
學」;透過如何「記」,才會明白如何「讀」;透過如何「聽」,才能夠練習如何「思考
」。我想跟你介紹一本對「教學和學習」有著深刻洞見和啟發的書。
這本書在說什麼?
《最高學習法》的作者是教育神經科學領域的專家傑里德.庫尼.霍維斯(Jared
Cooney Horvath),他擅長人類學習、記憶和腦部刺激的相關研究。他在這本書的一開始
,就直截瞭當地說明寫這本書的目的:
我會探索腦科學研究,深入分析各種心理現象,再運用一些有趣的實驗,向你說明十二個
關於人類如何思考、學習與記憶的核心觀念。我的目的除了幫助你運用這些觀念,也要你
深刻了解它們,確保不管在什麼樣的狀況或環境裡,你想傳達的知識都能真的被理解、記
住,也能發揮效用。
這本書的內容非常特別,書的本身就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簡報演講。作者透過書頁之間不
同的編排方式,完美詮釋了自己的理論,我在讀的當下已經很驚訝,讀完之後更是佩服。
附帶一提,這本書最好去買「紙本書」來讀,電子書效果會大打折扣。
一本教人如何讓訊息「深植人心」的書,讀完之後也的確讓這些概念「深植我心」,還有
什麼比這更好的示範?以下摘要我從這本書中學到的重點精華,試著讓你理解為什麼「教
學和學習」是一體兩面且息息相關的事情。
【圖解12個關鍵】
1.文本和口語
閱讀文字的同時沒辦法聆聽他人說話。
你有沒有看過一種簡報者,喜歡在簡報裡面塞進大量的文字,鉅細靡遺的程度簡直就像一
頁報紙?這種報告的方式,被作者直接宣判死刑。研究證實,人沒有辦法同時「閱讀文字
」和「聽懂別人說話」。
如果你是聽眾或學生,你不可能一面理解你在讀的文字,同時聽懂你聽見的口語。所以聽
講時的學習策略很簡單:「只鎖定演講者」。不要同時讀文字和聽演講,那樣只會削弱你
的學習效果。當然,如果演講者懂得適度停頓,你還是可以讀一下投影片上的文字。
如果你是演講者或簡報者,一場吸引人的演講,必須注意幾個重點:簡報上的只用極少文
字、不要照著唸出投影片的文字內容、講義也不使用太多文字。當你的聽者在閱讀和聆聽
之間頻繁切換,會大幅減損對你演講內容的記憶。
2.圖像和口語
聽演說時觀看圖像,有助於增進學習與記憶。
圖像比起文字,有兩個巨大的優點。第一個是「便利性」,想像你用一段文字描述科學怪
人,別人可能要花30秒才能讀完;但是當你秀出一張科學怪人的照片,別人只需要不到
0.2秒,就能辨認出那是科學怪人。
第二個是「明確性」,如果在同樣的半秒內,別人只
讀了科學怪人四個字,但每個人腦袋裡的科學怪人,或許長相都不一樣,各自有不同的版
本。但是一張科學怪人的圖像,每個人看來都會是一樣的,不會有同一段文字帶來不同想
像的問題。
|單獨使用聲音訊息效果還不錯,單獨使用視覺訊息效果也不差,可是聽覺搭配視覺,也
|許能創造超凡效果。
3.空間
可預測的空間配置釋出心理資源,有助於增進學習與記憶。
我們形成所有記憶的時候,都會連同周遭的「空間」資訊一起記下來。例如讀書的時候,
看到序言的某段重點,你會有印象這是在書本反沒幾頁的時候讀到。這些空間資訊,有助
於「喚起記憶」,想起那些過去學習的經驗和資訊。
記憶時的空間資訊還扮演另一個角色,那就是「預測未來」,例如你會預期運動比賽的比
分板出現在右下角、網頁的設計總是卷軸式往下。應用到自己的簡報上,確認講義與投影
片的格式一致,在需要聽眾專心的段落,也需要保持每張投影片格式一致。
4.情境和狀態
人們練習的所在地和練習時的感受,會形成他們所學內容不可或缺的面向。
練習時的所在地講的是「外在環境」,假如你總是喜歡在星巴克念書準備考試,你的這些
記憶很可能都會跟咖啡、店內的擺設、店員的微笑有關。當事後要回想起這些記憶,可以
試著回想自己待在星巴克的感覺。
練習時的感受講的是「內在環境」,也就是當下的情緒。作者舉例當你聽聞黛安娜王妃死
訊的時候,內心感受到無比傷痛,此後你對這個記憶的所有細節,都會伴隨著當下的哀傷
情緒。
如果只是單次活動,訓練情境最好模仿場地情境,當你上場時就能倚賴情境帶給你的提示
,例如:在教室的期末考、大會議的年終報告、在當地劇場的試鏡活動。
如果要多次彈性運用,就混合不同學習情境,讓自己在不同的地點跟心情下練習,例如:
撰寫任意主題的文章、給十幾名客戶的文案、即將巡迴演出的舞台秀。
5.多工能力
人類不能一心多用,這麼做會影響學習與記憶。
眾多腦科學的研究指出,99%的人是無法「一心多用」的。也就是說,你如果覺得某個人
特別擅長「多工」,可能只是他在不同任務之間切換得比較快而已。要達到最有效果的學
習和記憶,終究都回歸到一個字:「一個時間只專注在一件事」。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用在「設定目標」上。你如果設定遠大的單一目標,就更容易陷入一心
多用。結果就是計畫延宕、表現變差、降低自己對技術和能力的信心。比較小的目標不但
可以避免一心多用,還能加速計畫完成、增進成果、提升信心、加深學習效果。
|一個人能一面安穩地開車、一面接吻,只是因為接吻不夠認真。
6.交錯
練習過程中交錯各種技能,有助於增進臨場表現與技能遷移。
作者舉網球為例,如果你單獨練一個動作練很久,頂多只能提升那個動作的熟練和精準度
;當你試著混和不同的動作交錯練習,有助於提升臨場反應。因此,刻意練習有利於提升
單一技能,交錯練習有利於融合彈性技能。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人可能會喜歡玩腦力訓練遊戲(例如APP),然而,研究成果指出:
「腦力訓練遊戲不能增強記憶力或智力;它們只能讓你更擅長…腦力訓練。」
7.錯誤
接受錯誤有助於增進學習、記憶與預測。
當人類碰到跟自己舊觀念不符合的事情時,會感到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正是這種感
覺,讓你對一些「錯誤」後的更正可以刻骨銘心。當我們接受那些具有挑戰性和令人困惑
的事情,短時間可能看起來沒有進不,但長時間修正下來,成長與創新能力會逐漸提高。
利用錯誤學習的另一個關鍵是「接受反饋」,無論是來自於別人或者自己的。反饋就像一
個導航裝置,讓自己搞清出你現在身在哪裡、要往哪裡去、下一步改怎麼走。缺少反饋的
學習,很容易讓人迷失方向,甚至滯足不前。
8.回想
回想(有別於複習與再認)能建立更強、更深、更容易存取的記憶。
這個研究結果可能和你我小時候接受的觀念不太一樣,我以前認為重複不斷地閱讀某一個
段落,就會記得比較深。然而,研究指出,最強大也最有效果的記憶方式,其實是透過「
回想」。為什麼你越常回想某個記憶,它就會越深刻、越難忘?
腦科學指出,記憶就像叢林裡的小屋,只要我們持續提取(也就是開闢路徑),隨時都能
取用。唯有當我們停止存取記憶,它們才會被枝枒與雜草掩沒,遺失在叢林裡。因此,「
提取記憶」是形成深刻、持久又易於存取的記憶的關鍵。
|我們並非思考我們記得的事,而是記得我們思考的事。
9.促發
預先啟動知識、期待和策略,來增進他人的學習。
這個章節是整本書裡,我還沒辦法完全理解的地方。「促發」大致上的意思是,大腦會保
留最近的聯想,將它們和新的資訊連結,利用這些聯想力,設計特定的策略,達捯引導學
員理解、反應和表現的效果。我學到的應用是,如果當一個講師或簡報者,第一印象很重
要。
例如你在正式的公司簡報場合,如果身穿合身的襯衫和領帶,會給聽者正面的促發,聯想
到專業的形象。如果很邋遢穿著鬆掉的T-Shirt上場,會給聽者負面的促發,對你的演講
內容聯想起不專業的印象。
10.故事
利用故事增進理解、引導思考並形成記憶。
為什麼對一位厲害的教學者來說,懂得如何說「故事」很重要?有兩個強而有力的科學依
據。
第一個是人們在聽故事的時候,腦袋會分泌「催產素」,這是新生兒出生的時候,對母親
產生依賴和親密感的來源(知道床邊故事的重要了吧)。這也是讀者和聽者會對說故事的
作家和講者產生依戀的原因。
第二個是人們在聽故事的時候,當你聽得越沉浸,就越會跟演講者產生一種「神經耦合」
,你的大腦會開始試著模仿說故事的人。意思是你跟講者的腦波逐漸同步了,你會受他的
思考模式影響,漸漸地對他產生認同感,也會開始喜歡對方。
11.壓力
適度壓力有助於增強記憶與一般學習(不過高度壓力與零壓力可能有害)。
如果你想要達到有效果的學習,記得一定要給自己「適當的壓力」。當你遭遇壓力時,攻
擊記憶神經元的皮質醇蜂湧而出,支援鞏固記憶的蛋白質迎面回擊,如果達到一個動態平
衡,最後海馬迴的記憶神經元會得到修補,就很像森林裡的種子持續萌芽一樣。
反而,「太強烈或持久的壓力」會造成皮質醇戰勝,造成海馬迴萎縮,嚴重甚至會帶來記
憶抹滅。「完全沒壓力」則不會觸發任何的戰鬥,你的海馬迴和記憶神經元年久失修,結
果就是你很容易遺忘,未來越來越不容易記憶新東西。
12.分散
把練習時間切割為幾個分散段落,可以增強記憶、提升學習效果。
相信大家都當過學生,體驗過那種「臨時抱佛腳」的感覺,趕在考前一刻才發憤圖強,密
集在短時間內死背大量東西。當然,不需要研究證明你也知道,考完試的隔天,你大概已
經忘記90%以上的東西了。
研究指出,有效率的學習方式,並不是短時間密集吸收。你反而要把學習的內容「刻意分
散」在不同的時段學習,例如你要學習新的數學觀念,分散在星期一、三、五各花一小時
學習,會比起在星期一連續學習三小時來得好。
讀紙本書或電子書學習效果比較好?
這個問題,在這本書裡面獲得了有科學根據的答案。根據研究,腦中有一塊叫做海馬迴的
組織,人類為了產生「長期記憶」,這些記憶的內容必須透過海馬迴上面的「位置細胞」
才會產生。位置細胞會把記憶當下的「空間資訊」埋藏在每一個新產生的記憶裡面。
所以你會「感覺」在讀紙本書的時候,某些重點就藏在書裡的某個「厚度」,原因就是這
樣。紙頁上的資訊,會存在一個清楚明確的三度空間裡。翻書的定點是你此刻正在生成記
憶的一部份,未來可以充當回想這項資訊的引導提示。
這邊也讓我回想起之前讀《雪球速讀法》時,作者也討論過這個議題:「拿起這本書的感
覺、厚度、重量、封面,都會成為記憶的入口,喚起閱讀時的經驗。電子書閱讀器缺乏這
些特徵。」。所以說,如果你的目標是學習與記憶,那麼你應該選擇紙本。
|沒有任何事物會消亡,它們只是偶爾沉睡、被遺忘。
後記:你學會了嗎?
在我讀完《最高學習法》之後,試著用「分散」的方式,隔一天再複習了一次,然後再隔
一天用「回想」的方式,用自己的話直接寫下這篇文章70%的內容。寫完之後發現有一些
觀念沒有記得很熟,就再回頭把書裡的資訊複習跟回想一遍。
這次的練習給我的具體感覺是,透過認真回想寫下來的東西,會有一種「融會貫通」的感
覺。對那些回想不起來、或者寫錯的東西,當我回頭重新讀過後,蓋上書本再回想一次,
就有一種「錯誤被更正」的感覺,反而更讓人印象深刻。
聰明的你讀到這裡應該發現了,這篇文章其實就是我讀完這本書的讀後練習(很騷的操作
有沒有?)!這套方法,或許也是一個可以用來寫「讀書筆記」的好方式,不但可以寫得
快,也會讓記憶更加深刻,以後的文章我也會再試試看這種寫法。
最後,我非常推薦這本淺顯易懂、易用的書,給還是學生的你,看懂大腦如何學習,你會
學得更好;也推薦給在職場的你,看懂大腦如何吸收,你的簡報會更有成效;也推薦給講
師或行銷人員,看懂大腦如何聆聽,你的教學和文案會更深植人心。
--
閱讀前哨站:閱讀筆記|投資觀點|公益計畫|https://readingoutpost.co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4.226.25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598070824.A.1EB.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