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蘭一位攝影師 Chris Porsz 四十年前開始拍攝街頭肖像。四十年後他找到當年拍攝的人們,在原地點重新拍攝並出了一本攝影集「reunion - 團圓」。
我現在走在路上也會「觸景生情」,看到某個場景腦海中馬上會想起我的某張街頭攝影作品,有時一些店面或居民都還在,只是上了年紀,腰桿彎了,孩子都大了…
我就曾經在萬華偶遇多年前拍攝過的一位街友,如今他頭髮白了,皺紋多了,臉也消瘦了不少。很可惜那張照片我當下沒找到,不然應該會把照片拿給他看跟他聊聊這幾年的變化…
擅長拍攝街頭人像的瑪格蘭攝影師 Bruce Gilden 曾說,他覺得照片裡的每個人都是他的朋友,漸漸能理解他的意思。
也許在現實生活中不認識拍攝對象,但透過快門我們產生了某種連結,當我們再次看到他們時,我常會不禁微笑,心中有股親切的熟悉感…
觸景生情意思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們每天都正在死亡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要完整地討論死亡,基本上就要連衰老、疾病,一起涵納進來討論。然而,別說孩子的人生經驗不足,因此不知道怎麼面對,有些大人也很害怕碰觸相關議題。
譬如說,有的老人家堅持不做健康檢查,理由是知道自己生病之後更麻煩,「乾脆死一死算了,活那麼久幹嘛……」。表面上看起來灑脫,但言語中常有隱藏不住的恐懼外溢。
多一種方式來說,死亡是終極的焦慮,逃避討論死亡的原因之一,在於不想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特別是容易勾起自己過去的傷慟經驗──那些常是多年以來亟待整理的情緒糾結。因此不想討論死亡,也就連帶地把某些能豐富人生的風景,那些同時鑲嵌著愛的失落,一併驅趕到視野之外。
如果回到根源,死亡議題之所以如此擾動我們內在的心緒,那是因為它會帶來許多難以梳理與消化的負面情緒。沒有了那些讓人難熬難耐的不安、恐懼、悲傷、失落……,死亡不過就是一個人終究會面對的現象,而且我們每天都正在死亡,包括身體細胞的汰舊換新。
無常與明天,不知道哪一個先到,今天躺在床上,幾個小時之後能不能起得了床,其實沒人敢百分之百保證。記憶系統一旦開始退化,如失智症,身體即便安在,人格也一天天消亡,這也是離開這個世界的另一種樣貌。
大人不懂得在情緒層次陪伴孩子,不願意去同理共感,那麼,通常就沒所謂「討論」,只是在說說教而已。說教常難以入心,因為難以同理他人的人,也通常不願意開放自己,況且說教也常常是人云亦云,以前自己聽過什麼就對孩子說什麼,大人也不一定打從心底去體驗到自己所說的話中涵義。
有些父母甚至會喚起死亡焦慮,做為教養的手段,打壓孩子的自主,像是小孩做了什麼大人不喜歡的事,會嚇小孩「等一下被魔鬼抓走」。有些父母則是不知道如何處理自己內在的無聊煩躁,想逗孩子取樂,所以會拿死亡「開玩笑」。我有一個已經成年的朋友,因為難以事事聽從父親的命令,還被詛咒「會下地獄」。
傳統多的是把死亡焦慮跟道德訓勉綁在一起,即便在以往討論死亡常被視為禁忌,但依舊是被拿來當成規範社會成員行為的工具。
在如此的背景脈絡下,能閱讀到哲學家媽媽,溫柔且有耐性地回應女兒對死亡的好奇,那是備感溫馨。知識淵博的哲學家透過對話來指引我們,一方面看似解答了孩子的疑惑,另一方面其實是在卸除我們讀者對死亡的不安。母女兩人的每個問句,都在拉近我們跟想像中的死亡的距離!
哲學家媽媽順著孩子的好奇,在絕處逢生,從死亡回到生活,增添了孩子的生命厚度。我個人是閱讀了這本書之後,才更清楚萬聖節所代表的意義,還有聖誕節的其他緣由。
「勇敢面對死亡(不管是自己的或是他人的)就是看重生命直到最後一刻,就是認定人必須以最大的尊嚴過活。關注那些生病臨終的人即是關注生命,而非關注死亡,畢竟垂死的人直到最後一刻都還是活著的。」
其實每天好好面對生活,就是為「善終」做準備。不滿意自己目前生活的人,更不願意面對未來的死亡,在心裡迴盪著許多不甘與懊悔。
所以我們才說:死亡能逼出生命的光彩,因為歲月有時盡!
死亡是一種連結的斷裂,而我們透過連結尋找愛的存在。作者把討論帶到想念,也就自然而然。
想念很美,情緒到最濃的時候,也會不知不覺就流了淚。這淚水裡面,有傷悲、有依戀,有過去燦亮的微笑。那微笑很甜,但現在失落了,所以夾帶著苦味。
於是我們哀悼。哀悼是不同情緒的組合,也是一種生活的方式。有時候,哀悼可以延續好多年。
這位哲學家媽媽,在跟孩子討論死亡的時候,似乎再次進入哀悼的狀態。請千萬別用傳統的觀點,去污名化哀悼,任意給人軟弱的標籤──一個願意開放自己內在軟弱的人,通常很勇敢,這對孩子是一種彌足珍貴的身教。
我相當喜歡這位哲學家媽媽的示範,哲學常進行理性的思辨,但她在跟孩子討論的過程中,揉入了大量的感性。這可以讓孩子更完整,成為一個無懼跟自我內在連結的人。
願意面對悲傷,才能談釋放。一個能感受、能釋放的人,內在比較能再次蓄積迎接挑戰與失落的能量。
在死亡面前,小吵小鬧變得可笑。當我們看著孩子的情緒起起落落,我們待之以寬容,並且珍惜孩子對我們的信任,願意對我們表達情緒,願意跟我們會心。
在討論死亡時,大部分的大人,難以依據孩子不同年齡的不同理解程度,給予適當強度的說明與解釋,或者有些大人乾脆完全迴避去碰觸孩子的相關疑惑,孩子可能因此進入父母難以接受的不安狀態。從退化行為、情緒不穩,到上課難以專注,不想寫功課、失眠都有可能。
不用強求一次跟孩子討論死亡,就能如同哲學家媽媽這般理情兼具。基本上,只要回應孩子目前想知道的,他現在能懂的程度即可。
其實在跟孩子討論死亡之前,反而大人自己要先經過一定程度的內在整理。急切地要安撫孩子的情緒,恐怕是正在忽視自己那不知如何開口的傷心。
把自己整理到一定程度,能初步坦然面對自己的傷悲,並且允許自己軟弱,開始看到這裡面的愛與價值,便能跟孩子展開對話。大人以何種情緒面對,能不能連結到內在深刻的力量,常常是孩子應對死亡的重要參考。
前面提過,一旦死亡成為關係中的關注焦點,與負面情緒共處就難以避免。我們可以自我提醒,也可以提醒孩子:即便我們會因此難過,或者有罪惡感,但並不代表就是我們的錯!
很多非理性的情緒與想法,像是有倖存者的罪惡感,或者被逝者拋棄、背叛,那都是常見的自然反應。嚴重一點的,有厭世感、空虛感,因此愈來愈不容易維持生活功能,甚至逐漸衍生為身心疾病,這也都有可能性。
當至親好友過世所引發的連鎖效應,讓我們難以招架,記得向專業人員求助。如果是在安寧病房,通常可以跟工作同仁討論是否有「悲傷輔導」的必要,大人、小孩都可以一起考慮。或者到身心科、兒心科就診,以及至坊間機構,只要打上關鍵字,便有相關資訊在網路上可以蒐集。
有時候孩子小,不知道怎麼表達情緒,透過繪本、簡單的藝術勞作,讓孩子心理的茫然能被梳理。這些出版品不難找到,我個人推薦過好幾本。
有些兒童劇,或者優質影片,也都牽涉到失落經驗。不只是孩子,連大人都可以感覺被同理。
請千萬給自己與孩子時間,這是一個反反覆覆的歷程,像海浪來來回回地拍打著岸邊。我們可能暫時以為已經走出來了,卻在多年後,想到這些傷慟,還可能會不自覺地流淚。
在特殊的日子,像是忌日、周年,或者父親節、母親節,容易觸景生情。透過儀式,讓孩子跟亡者說說話,或者畫出祝福的卡片,寫下隻字片語,可以幫助孩子跟逝者連結。
請尊重孩子表達悲傷的方式,像是悲傷不一定要在公眾流淚。曾經有一位媽媽,很擔心自己的孩子,沒有因為感情親密的外婆過世而有任何表示,就對孩子發脾氣,說孩子這樣不正常。即便對媽媽來說,外婆把孩子帶大,媽媽在認知上「設定」孩子「應該」要難過,但孩子有他理解死亡的方式,在表現情緒的步調上也不一定要跟媽媽相同。
就這個例子來說,我們也能體會,有些大人真的沒有能力跟孩子好好討論死亡這個議題,勉強討論只會造成孩子的壓力。那就主動找其他人幫忙,或者藉助宗教信仰的力量,畢竟很多生死議題的論述,在宗教裡會比較完整。
有些孩子難以對大人表達,但可以跟自己的布偶,或者家裡的寵物談心。請允許人類能有哀傷,特別是孩子。強要一個人「振作起來」,其實只是壓抑,甚至是打壓。
我們可以有哀傷,但我們也可以跟哀傷保持距離,像是遠遠地看著它。我們不等於情緒,情緒會來也會走,我們不迎不拒,它便能流動。
在最痛苦的時候,記得深呼吸,放鬆肌肉,可以伸展身體,並且觀照自己內在的變化。我們衷心感恩逝者曾經帶給我們的美好,我們延續著這段美好,跟孩子一起攜手走下去。
痛苦裡面有愛,請別忘了在痛苦時,珍愛自己!
.
以上文字取自
讓孩子學會道別:「哀悼」是什麼意思?什麼是「接受死亡」?一起思考生而為人的必修課題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7398
.
【已因疫情取消】3/28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5/30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觸景生情意思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媽媽對爸爸的情緒如何影響孩子
我跟朋友討論過,媽媽系列的文章細看,可以看到媽媽這個角色的陰暗面。還是強調,沒有要責怪什麼,理解就好。
媽媽角色的陰暗面,跟傳統文化有關,這不能都推給某一個人承擔。換作是爸爸,遭受同樣的對待,也可能有類似的心理歷程。
「你讓我不爽,我就不會讓你好過!」
這是一種基本的人性。在經濟上如果仰賴爸爸,又不被爸爸尊重,且住在婆家,形勢比人強,媽媽能用來報復爸爸的方式之一,就是讓爸爸跟孩子疏遠,讓爸爸在情感上失落。
媽媽所有的苦楚,都讓孩子知道、分擔,讓孩子討厭爸爸。孩子對媽媽產生認同,以媽媽的情緒為自己的情緒,以媽媽的思想為自己的思想,從此看待爸爸的方式,都隔了一層濾鏡。
媽媽沒有給孩子獨立判斷的機會,一套既定劇本的內心戲,就用多年養成的方式,默默寫成孩子心理的程式。
所以我常說,打壓媽媽,對爸爸通常沒好處。魔鬼藏在細節裡,爸爸怎麼被「處理」,其實他不一定搞得清。他只覺得回家沒有歸屬感,更是發洩自己的負面情緒。
但是我更在意的是,從此孩子成了大人間權力鬥爭的工具。孩子的情緒長期被操弄的情況下,孩子也會搞不太清楚自己內在的狀況。孩子因此混亂,或者適應不良,甚至產生了心理疾病。
所以媽媽藉著孩子來反擊爸爸,也不會真的得到多少紓解,尤其用長期的眼光來看。孩子的內心如果痛苦,照顧孩子的媽媽就不會好過,這是惡性循環。
所有人都為了自己種的惡因,不知不覺承受著惡果,只是意識不清而已!
和樂常常過於表面,禮儀常常流於敷衍,大家在意的,口耳相傳的,都是那些負能量。但是人會想粉飾太平,這時候道德就派上用場,開始合理化或美化自己的作為。
我常常想要把這個過程梳開來,讓一絲一縷清楚明晰,這才能循著絲線,找到源頭,像是用第三人的視野,去觀察我們性格養成的過程。那些緊握著多年的,到底為什麼放不下?明明有其他的選擇,為什麼固守著某個讓我們痛苦的抉擇?
有位朋友的分享,意境鮮明。她受高等教育,做當時相當前衛時尚的工作,她本來以為她的人生會跟媽媽大不相同。然而洗手作羹湯之後,便守著家庭,直到丟了婚姻,她才看清楚,她終究傳承了媽媽的價值觀,包括媽媽多年的情緒,藉著觸景生情,這次輪到她扮演同樣的角色了,那些在黑暗中蟄伏已久的野獸,就找到了出口。
好可怕啊!如果她沒走過這個過程,沒有以當事人之姿親身經歷,她不知道原來一個媽媽對一個女兒的影響這麼大。她太輕忽了,因為沒有人教她婚姻,沒有人教她同時在疲憊到自我快要瓦解的情況下,如何分一點神,去照顧自己,然後守護愛情,讓爸爸參與這一切。
那些對婚姻的預設立場,那些負面思考的多年精華,全來自媽媽。
換句話說,她沒準備好當媽媽,他也沒準備好當爸爸。他們沒準備好在當爸爸媽媽的時候,如何維繫關係,但各自的原生家庭預先準備好的陷阱,正悄悄地現形。
稍微拉回來談,當媽媽為了反擊爸爸,而跟孩子拉近了距離。這種關係看似親密,實則為綑綁,因為其中有許多負能量。
相對於愛,媽媽可能教導了孩子,如何討厭一個人,或者嚴重一點地說,如何恨一個人。
我們練習什麼,常會得到相應的回報。
像是我們練習討厭、練習恨,我們就會聚焦在這個人的缺點,把它醜化、放大,然後投注許多負面情緒,把我們很多不順心、壓力挫折,都過於簡化地怪到某個人或某個點上…
當雙方都不斷進行這樣的練習,那這樣的雙方彼此連結,是因為彼此相愛,還是為了共同逃避或打擊一個敵人而相互取暖?
還有,這種練習很容易把方向對到正在關係中的對方身上,像是媽媽對孩子,或者孩子對媽媽,這是很自然的事。那麼,之所以稱為「綑綁」的意思也就很清楚了,其實雙方在關係中都不快樂,可是又不敢分離。
相反地,愛一個人,不是只需要勇氣,還需要練習。愛一個人就要面對失去的可能,要面對背叛,要面對彼此意見不同,要學著溝通,要試著表達善意…
所以當負能量在每個家庭成員身上流轉的時候,那些更是需要能量練習的,讓彼此關係和諧安詳的,也就漸漸失落了。
如果,媽媽對孩子示範的,是如何愛爸爸呢?是一個人即便不完美,我們都記得,最一開始的時候,我們欣賞對方的點是什麼?
我們陷入日常生活無止盡的重複中,極容易忘了感謝與肯定。那些時不時來拜訪我們的負面情緒,我們常常會忘記它們幫了我們什麼,而一股腦地怪罪到對方身上,等著對方來替我們處理。
愛一個人好難喔,可是,這麼難的功課不好好花時間,卻一直用討厭、用憤恨去消耗我們的能量。所以我們口中的愛,常常過於表淺,但我們的恨,卻是堅若磐石。
我們到底要教孩子什麼?我們又正在教自己什麼呢?
別忘了,我們可以是我們自己的父母,不管是愛是恨,哪邊經過餵養,那邊就會日漸茁壯!
.
20190210愛自己寫作班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249282581803362/
觸景生情意思 在 觸景生情意思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幸福屋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触景生情 是一个成语,读音是chù jǐng shēng qíng,意思是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 觸景生情的意思_成語“觸景生情”是什麼意思- 成語 ... ... <看更多>
觸景生情意思 在 觸景生情意思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幸福屋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触景生情 是一个成语,读音是chù jǐng shēng qíng,意思是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 觸景生情的意思_成語“觸景生情”是什麼意思- 成語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