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有氧無氧話題,談解讀論文的常見錯誤結論]
延續昨天說的,網路時代的可怕,在於沒有經過實證的東西可以被大家大量轉發跟效仿,一般人也沒有思考是否來自專業醫療人士的建議,更不懂得查證(話說沒幾個人懂得查證)。
但是更可怕的是。
其實 #連專家對某些文獻的解讀也有很多的問題,但民眾更不可能把文獻調出來看內容,也沒有能力判斷真偽,只要是專家的解讀就照單全收,這真的是很令人無奈的事。
以下列出許多專家在分析文章會犯的錯誤(這也是我每週去實驗室會議大家常拿出來討論的項目):
1️⃣只會看結論(conclusion),不去一一看研究的設計跟結果,尤其是附加的supplement詳細的內容。
就像我在「有氧運動掉肌肉?飲食背景才是重點!」
https://www.facebook.com/175089479960691/posts/942088663260765/?d=n這篇提到的,或是之前我討論「168斷食」相關研究的態度。
其實很多減重研究的結論只寫「體重下降幾%」,請問有去看「組成」嗎?我從來都不會只看結論就告訴民眾「這個減肥法可以減掉體重幾趴所以是好的減肥方式」,我一定會確認組成當中「肌肉是不是流失太多」「是不是脫水的假象」,才會給予建議。
2️⃣看結論就算了,還斷章取義,一言以蔽之的毛病
例如我常提到的,「正常人」跟「衰弱或肥胖」族群的本身的胰島素抗性跟身體條件不同,很多在正常人身上的結果,不一定適用異常的身體組成。連「男」「女」性在研究中都會出現諸多不同的結果,就是因為先天基因、荷爾蒙跟後天腸道微菌的組成都不一樣(例如:男性普遍微菌基因數量比較多,肌肉較多,沒有女性荷爾蒙週期的干擾,所以在減重效果上比女生快)
例如:延長空腹時間讓生長激素上升的現象, #只出現在正常人而肥胖者沒有,所以肥胖者168會比正常人容易掉肌肉,但現實中幾乎168的都是肥胖者。
例如:有些研究發現「老年人」做有氧短時間可以提高肌肉量,但在「年輕人」身上沒有這個現象。但是想從專家這裡獲取「增肌」建議的都是年輕人,他照著做有氧可能沒有半點肌肉肥大的效果。
例如:有氧在正常飲食的人身上不會掉肌肉,但在「低熱量飲食」的人身上掉慘了,但很多刻意去做有氧的人,她的目的可能是減肥所以搭配了低熱量,結果聽你說有氧不會掉肌肉還會增肌,她就跟著做。
3️⃣研究的族群母數(sample size)太小、時間太短
也就是所謂一個研究「質」與「量」的問題。
誠如我之前寫的有氧跟無氧的文章,裡面對於有氧運動對增肌的幫助有「特定的條件跟環境」,而且我舉例的都是「227人」這樣的數字,或是追蹤長達「三年」這樣的研究。
https://www.facebook.com/175089479960691/posts/942593756543589/?d=n
但是有些專家提出來的研究,都是只有10-20幾個人(連腸道菌這種高成本研究都最少要30人才有統計意義了),而且時間只有1-3個月,這樣短的時間跟小的人數,相較於夠長的觀察時間跟夠多的人數,統計上的結果其實較不客觀,現在的期刊太多,研究也是一堆,但如果 #每個質量差的研究結果都納入考量, #那只會被偏誤拉著走。
4️⃣研究中的各項偏誤(bias in research)
我以前在「實證醫學的陷阱—-研究結果的停看聽」
https://www.facebook.com/175089479960691/posts/384507029018934/?d=n
評論過「喝酒比運動還長壽」的研究,存在著各種偏誤,除了我文中討論的選擇性偏差(Selection bias)外,還有幾種包括:
✔️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當人們 #本來就持有某種觀點時, #對這種觀點的感知和注意度會被放大,會 「選擇性」地回憶或收集關於它的事例。人們對於自己原本就相信的觀點會更容易接受,而把 #反面觀點擱置在一旁。
舉例來說,是附圖的研究是2015年的《Cell Metabolism》跟 2018年的 《Cell》,兩個研究者做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
2015年的作者發現不健康的飲食會破壞腸道菌、讓腸道免疫相關的Th17細胞數量下降,導致腸道失去正常防禦能力,連帶造成系統性的肥胖跟發炎。
但2018年的作者發現吃「高脂肪生酮飲食」會讓雙歧桿菌的數量下降,讓Th17數量下降(以上都跟2015年的觀察一致),但他的結論卻是「這樣可以讓發炎下降,是好事」,整篇論文他引用了大量Th17下降有助於哪些疾病改善的文獻,卻在reference中完全沒有引用2015年這篇(太詭異!!根本刻意忽略),也沒有提到Th17對於腸道的保護重要性,可想而知,研究者一開始就認定「高脂肪生酮對身體有益」,選擇忽略好菌下降這些矛盾的發現。
即使是這麼大的期刊,也存在著這樣的確認偏誤,甚至是所謂的✔️ #觀察者期望效應(Observer-Expectancy Effect)——研究者有時可能會期望出現某種結果,他們無意識地操縱了試驗過程,或者 #錯誤地解釋實驗結果,導致 #研究結果嚴重歪曲。
這也就是為何,對於研究的結論照單全收直接告訴民眾, #是非常危險的事,你可能自己也犯了確認偏誤,或是 ✔️ #虛假一致性偏差(False consensus effect)——人們很容易認為其他人跟自己有相同的想法,從而高估這些觀點的普遍適用性。
以上,在知識越來越普及的時代,用功的人人都可能變成專家,但是身為受過 #實證醫學訓練 的專業人員,麻煩在解讀論文跟傳遞訊息時,要在更謹慎小心一點。
#實證醫學的陷阱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7/4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6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僅剩"1"位名額)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
觀察者期望效應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7/4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6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僅剩"1"位名額)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5/04(六)或 06/16(日)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哈克工作坊】~讓你的存在,成為別人想親近的禮物~06/29(六) & 06/30(日)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897
[ 7/2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在專屬於你的天地裡,持續陪伴著你~
啟點x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今天跟你分享一個人的故事,他叫做威廉.馮奧斯頓。他生於1834年,他這個人有一個特色,就是他的「好奇心」非常的強烈。
他原本是一個德國的數學老師,後來呢,他在1888年退休;他搬到柏林,開始去追逐自己一些特別的夢想。
他的夢想是什麼呢?他想要開發一些動物潛藏的智慧,他想要教一些動物,基本的數學常識;他教過一隻貓、一頭熊和一匹馬。
在他的實驗裡,他很快的發現,貓很快的就對於數學課失去了興趣,而熊在過程當中充滿了敵意;而那一匹馬呢,非常的專心,很快的就學會了數學的運算。
這個成果讓他非常的興奮,於是呢,他就把貓跟熊,都趕出了他的數學教室;他只教馬這一個得意門生。馮奧斯頓的那一匹馬,叫做漢斯。
他為漢斯開始了為期四年,每天的基礎數學的課程。一直到了,1904年馮奧斯頓和漢斯,已經準備好去做出公開的表演,來表現出漢斯牠的數學能力。
在剛開始的時候,馮奧斯頓出題,而由漢斯來回答。漢斯的回答方式,就是用牠的腳去踏地板上的石頭,踏幾次就是那個數字。
而漢斯的表現非常的棒哦!簡單的加減算術,和比較複雜的分數和平方根,都能夠正確的回答。
這樣的事情,很快的被一位心理學家叫奧斯卡.芬斯特所注意。他決定要研究漢斯到底是怎麼辦到的?
而這樣的研究,連奧斯卡.芬斯特本人,他都沒有料到,會在往後的一百多年裡面,幾乎出現在每一本的心理學教科書裡面。
芬斯特用很多不同的實驗方法來測試漢斯,而其中一個實驗方法是像這樣哦。他們準備了一些數字卡,卡片的擺法必須讓漢斯、馮奧斯頓,跟提問者都能夠看到卡片的正面。
接著呢,提問者發問;漢斯呢,就用腳踩地的方式,來表示哪一張卡片,上面有正確的答案。在這樣的狀況底下,漢斯答對的機率高達98%。
不過呢,當芬斯特他改變卡片的方向,他只讓漢斯看到卡片的正面,也就是說喔,出題的人跟馮奧斯頓,他們都看不到卡片的正面。這個時候,漢斯答對的機率驟降成6%。
而在另外一個測試裡面,馮豪斯頓對漢斯的耳朵,低聲的跟牠說兩個數字。然後讓漢斯把這兩個數字加起來,只要是這樣子做,每一次漢斯都能夠踩踏出正確的答案。
但是呢,當這個題目是由馮奧斯頓說一個數字,而芬斯特說另外一個數字,他們兩個人之間,不知道彼此說的數字的時候,漢斯就沒有辦法正確解答。
結果就發現喔,只要每一次馮奧斯頓,或者是提問者,知道那個問題的正確答案的時候,漢斯的答案都會是正確的;只要是那種沒有人知道正確答案,漢斯就會答錯。
於是喔,芬斯特他就推斷,漢斯其實是不會自己思考,也不會加減乘除的。牠是根據周遭的人的表情,和那些細微的肢體語言,在無意之間透露的訊號來回答。
所以這說明了,馮奧斯頓在這麼多年下來,他其實不是在教漢斯數學,而是在跟自己說話啊!
這個在心理學裡面,給它一個名詞叫「聰明漢斯效應」。也因為這樣的事件,為什麼每一本心理學的教科書,都會提到這個例子呢?
因為在很多心理學實驗裡,受試者之所以會因為你的實驗介入,產生了一些表現,或者是產生了一些改變。
這些表現跟改變,究竟是因為受試者,他因為實驗的設計跟操弄,發自內心所做出來的表現;還是他去揣測或者是模擬,你這一位實驗設計者的意圖,而相對應的配合作答呢?
就好像是漢斯,漢斯其實不懂得數學,但是牠會按照它的主人,或者是周遭人的反應,去決定牠什麼時候要反應,或者是牠要有什麼樣的表現。
當你聽完「聰明漢斯效應」之後,這會讓你想到什麼呢?
其實我知道有一些朋友,當面臨到生命的一些困境、一些挫折的時候,可能會向外求助。向外求助,除了去做一些回到根本、回到核心的學習之外;那麼有一些人,就會不問蒼生,問鬼神啊!
開始找尋一些虛無縹緲的、沒有根據的這樣的一些協助;然後呢,找尋這些協助之後,可能還會覺得好有效啊!這個師父好靈驗啊!或者是,這個老師對我有好大的幫助啊!
那這個時候,我不免要問的是,請問你究竟是發自內心的,真的懂了問題要怎麼解決?還是你求助的老師,其實是那一隻「漢斯」。
他其實只是把你內心,那些你自己也不確定、不敢說,或不想說的話,借由老師的嘴講出來。而他之所以能夠講出來,並不是因為他會通靈、他會讀心,而是其實你全身上下都寫出來了,只是你沒把它說出口,如此而已啊!
所以呢,我希望今天透過這一段分享,邀請大家思考一下,那些你認為神奇的老師,或者是虛無縹緲的教法,究竟是他們有神奇的魔力,還是你其實一直「配合演出」呢?
有沒有可能,你其實就像漢斯的主人,馮奧斯頓一樣,心中早就懂數學、心中早就已經有答案。只是你太期待,希望透過一隻「漢斯」來證明你是對的、來證明你有辦法教別人這件事。
如果是這樣的話,從好的角度來理解,你的投射、你的期盼的確會改變一些人;但是從壞的角度來理解的話,是不是有很多時候,你面對到自己生命當中的一些問題,跟困境的時候,你卻不問蒼生,問鬼神呢?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在7月4號開課的「高難度對話」。這一門課會用有系統的方法,幫助你怎麼樣跟他人化解差異、化解衝突,達成必要的共識。
在我錄音的這個時候,7月4號的這一門課,名額也在倒數了;所以我很期待,你能把握這難得的機會。我很希望能夠在啟點文化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觀察者期望效應 在 趙藥師藥局- 「#觀察者期望效應」(Observer-expectancy effect)...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觀察者期望效應 」(Observer-expectancy effect) ——當實驗的觀察者預期特定結果時,會下意識地影響受試者的表現。這就是為什麼醫學實驗要做到雙盲,例如在做疫苗實驗時 ... ... <看更多>
觀察者期望效應 在 查理芒格思維之6: 觀察者期望效應:人們常常自我欺騙Charlie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观察者期望效应 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尔塔效应”。是一种认知归因偏差,即你所看到的东西是你期待的东西,而不是事实的真相。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