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系列課程的由來]
好幾年前,人本教育基金會,還有很會說故事的陳培瑜和我一起到立法院,找立委田秋堇。
為了越來越多愛說話、無法久坐、好動、愛幻想做白日夢的孩子,在學校被冠上"注意力不足過動兒",直接往醫療推去,而學校卻協助有限。
我為了這次的拜訪,還到好幾所學校,拜訪了輔導主任和學務主任,了解學校的困難是什麼,在基層的老師有什麼建議能改善教育的無能為力。
那次,我們談得非常興奮,甚至想設立一所實驗學校,教室內不再是小朋友排排坐,而是可站可坐可躺可搖,每天都有課外活動時間,讓孩子習得各種生活技能,有接觸各種體育與藝術活動的機會,回家作業多元化.....。
可是,終究只是空中樓閣。
台灣的主流教育,依舊著重記憶背誦書寫筆試,上課最好乖乖坐著聽,不要動來動去,更不要講話。不重視音樂體育美育藝術教育生活技能…..。大家無視於世界在變,社會活動與從前大不相同,仍然一如往昔,繼續拜著科舉制度,追逐分數與名次,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可憐的是孩子。被大人安排學習著據說長大會有用的東西,然後,長大才知道過去所學,有用的沒多少,倒是最精華的童年和青春年華,都在安親班補習班評量中虛度了。
於是,人本教育基金會想著如何從讓大人了解孩子、協助各種各樣的孩子開始。無論是從學習上、生活上,最重要的是--從最根本的人的價值去思考,進而改變大人,改變大人對孩子的看法,改變大人與孩子互動的方式,改變大人對孩子的想像與期待,而養成一個能獨立思考,自助助人,生活快樂的孩子。
這是策畫”是小搗蛋還是愛迪生?”系列課程的發想由來。
大力推薦系列課程中,每一位老師的課,都非常精彩,一堂都不能錯過。
很多父母一再抱怨孩子很難教,搞得一個頭兩個大。請不要只會抱怨。孩子真的不好教,我們來上課,學習重新做現代的父母與老師。
《讓小搗蛋變愛迪生 啟迪工作坊
親職教育講座》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過動兒。每一個生命,本來就應該要動。大家熟悉的愛迪生,小時候被當麻煩大王,特別是在學校裡:無法墨守成規、愛思考(很分心)、愛發問(沒規矩)、愛自己實驗(不服從)…,製造很多麻煩,堪稱『小搗蛋』代表。然而愛迪生的母親卻很能欣賞他,很能看出他的優點,還能在別人指責『這個孩子怎麼這樣子』時,挺身而出,說出愛迪生的過人之處,保護孩子並讓別人從不同的角度認識他。
在家裡、學校中的現代「愛迪生們」,因為分心、過動、控制不了自己、不停地發問,常帶給身旁的大人困擾;但他們也同時具備善良、熱情聰明、有創造力、勇於冒險、不畏懼威權…的特質。當小搗蛋的父母、老師們擁有看見愛迪生的眼光,小搗蛋就能蛻變成屬於自己人生的愛迪生。
【啟迪工作坊】是安排給家長、教師及對教育議題有興趣者的系列講座,希望幫助您:
• 越過行為的表象而看到孩子們的本質與能力。
• 增長愛的能力,陪伴孩子面對困難、建立自信,並發展優勢。
• 協助父母發現並去除阻礙,以溝通取代命令、以行動取代焦慮,減少親子衝突等。
這幾年來,「啟迪工作坊」陸續在鳳山、苓雅、岡山、小港、旗山等區舉辦,引起熱烈響應,今年持續辦理,提供家長、教師們學習與成長的機會,請千萬不要錯過!
週三班課程表(9/1、9/8、9/15、9/22),上課時間:13:30-16:30
日期/星期 講題 講師
9/01(三) 是小搗蛋還是愛迪生?─理解過動的孩子 李佳燕(傳家診所醫師)
9/08(三) 以啟發取代懲罰─陪孩子面對問題 陳培瑜(兒童獨立書店創辦人)
9/15(三)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陳生慶(人本基金會資深親職講師)
9/22(三) 滋養孩子的大腦─協助孩子有效學習 張萍(人本基金會全國校安中心主任)
週六班課程表(9/4、9/11、9/18、9/25),上課時間:13:30-16:30
日期/星期 講題 講師
9/04(六) 是小搗蛋還是愛迪生?─理解過動的孩子 李佳燕(傳家診所醫師)
9/11(六) 以啟發取代懲罰─陪孩子面對問題 陳培瑜(兒童獨立書店創辦人)
9/18(六)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陳生慶(人本基金會資深親職講師)
9/25(六) 滋養孩子的大腦─協助孩子有效學習 張萍(人本基金會全國校安中心主任)
上課地點:線上課程,將於課前通知發出邀請
免費系列課程,名額有限,額滿為止。
報名方式:線上報名(連結網址或掃描QR CODE):https://reurl.cc/XeZ0dR
指導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家庭教育中心 承辦單位:人本教育基金會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獻給家有小孩的父母:這些看不見的能力,比成績更重要!」新書介紹 專訪編輯:何喬 內容簡介: 你,決定好怎麼教養孩子了嗎? 當你具體想像孩子長大後的樣子,就能很容易的找到自己所要的育兒目標! 當孩子長大成人後…… 能不能完成他的夢想?做他想做的事? 會在什麼樣的公司...
親職 教育議題 在 Ant Famil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早安,這裡有一個很棒的免費活動想跟各位分享
因為我常帶小孩去育家圓familyforever玩
所以應該很多人對這裡不陌生了
每次帶小孩去參加課程都是收穫滿滿回家
真的就是有吃有玩也有拿XD
.
其實我喜歡帶孩子去育家圓
除了那裏很舒適乾淨之外
還有個最大的主因是
我認同執行長的教育理念
因為我們這一代的爸媽在物質上給得很足
可是孩子需要的往往不是物質上的給予,而是陪伴
我們大人必須用實際的行動
去體會和感受他們的小世界
「透過參與孩子的教育而圓滿每一個家庭」
就是當初執行長創辦育家圓的理念。
.
現在得知執行長(趙文瑜女士)
想辦一場媽媽們的早餐聯誼會
我第一個手刀報名參加
因為她們的執行長人很親切
我覺得在育兒這條路上
跟不同視野的人交流
會得到不一樣的啟發
若妳們有意願來參加活動
不用擔心孩子沒人顧
育家圓最棒的地方就是它的師資跟遊樂設施
如果妳們很想放鬆一下
歡迎帶孩子一起來喲^^
.
---以下是活動資訊---
春暖花開的三月,育家圓想與媽媽們共度一次美好的早茶時光。讓媽媽們在充滿安全感與彼此信任的小團體互動式早餐聯誼活動中,聊一聊育兒的酸甜苦辣。藉由媽媽們的故事碰撞與經驗交流分享,成為彼此的後盾。
活動:媽媽的早餐聯誼會
主題:媽媽經~來談心
時間:3/29 (一) 10:00-11:30
對象:
#家中有2至5歲寶貝的媽媽
#聊聊你的育兒故事且全程參與者
#需準備一件你與孩子共同回憶的物件或照片來參與
#活動以小班團體進行,最多10名
#費用:經策劃小組篩選後,符合資格者將私訊通知/費用全免
.
☆活動帶領人☆趙文瑜女士
育有5個孩子的媽媽,現為Kumon台灣總代理孔孟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對教育總是抱持不變熱忱與無限耐心的她,最大的希望就是看到每個孩子在「個人別」、「能力別」的教育下得到適宜的引導與照顧。致力於親職教育推動的她,也經常性的就親職教育議題至各處實施專題演講。
.
👉活動報名與諮詢,請私訊 育家圓familyforever臉書
😙媽媽放輕鬆~同時段育家圓將開放「故事姐姐」繪本分享與「叢林遊戲室」時間
🏡育家圓位於台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48號3樓(天祥路口、玉山銀行樓上)
近捷運民權西路站7.8號出口(7號出口-輕鬆優雅手扶梯、8號出口-健美活力走樓梯)
親職 教育議題 在 文青懶媽的簡單生活提案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精心規劃的童年,
能否保證順心如意的人生? ||
握有資源的父母,為孩子打造精心規劃的童年,
但孩子是否能從此走向順心如意的人生?
拚教養的過程中,究竟誰才是贏家?
或者我們只是被這國際化的浪潮,沖刷得看不見確實的方向?
=============================
閱讀 藍佩嘉教授 《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的過程,我點頭如搗蒜,不停地跟理工腦爸分享,「天哪~教授是採訪了我們嗎?怎麼書中描述的文本如此貼近我們的生活。」又或者「天哪~教授分享的這個案例,跟我在媽媽群組裡看到的討論內容完全一樣,教授也在群組裡嗎?」
實際上當然沒有,我們只是千千萬萬個採取相同教養方向與保安策略的家庭之一,群組的對話內容,也在其它個同溫層群組裡重複過千千萬萬次。
書中將父母的教養與保安策略(保障孩子未來或童年的作法),依經濟、文化資本與追求的教養目標(教養益品goods)分成四個象限。
縱軸代表父母所擁有的經濟與文化資本、橫軸代表父母心中追求的教養目標。
總的來說,
社經地位高的父母,可能有兩種發展傾向:
因為曾受惠於「教育體制」帶來的好處與階級流動,更傾向於利用自己的資本優勢,培養孩子的「#國際競爭力」。
又或者想與過去的壓抑生活與高壓父母做切割,傾向讓孩子「#自然成長」,透過「規劃式的自然成長」,希望孩子保有「#快樂童年」,以作為日後生活的養份。
社經地位低的父母(如勞工父母或家有外配的家庭),大多曾受過階級分層造成的心靈創傷,傾向利用「教育」創造「智育成績」上的優勢,以打造「#階級流動」的結果。
又或是父母自己因著種種工作上的失敗,只得在返鄉落腳,將教養孩子的任務交給年邁的家人,自己肩負起養家活口的任務,親子相處時間壓縮,孩子更像放養在鄰里間的孩子,泥菩薩過江的父母,孩子的未來只能「順其自然」。
=============================
閱讀本書時,懶媽默默感受到深沉的悲哀。
不管是哪一種父母,身上似乎都肩負了不同的傷痛與重擔。
=============================
社經地位高的父母,盡其所能地為孩子保留一切能傳承的資源,又或者試圖將教養孩子的歷程,視作與自己和解的過程,希望與上一代父母的高壓教養方式進行斷裂。
說到底,養育孩子的過程,也像是一種開不了口的心理補償。
#補償過去父母未竟的陪伴、#補償自己奮力在階級中向上移動時錯過的歡樂童年。
社經地位低的父母,要不傾其所能將「教育外包」,希望孩子能有翻轉自己的人生。漫長的工時,反倒壓縮了他們與孩子的相處時間。
=============================
然而,#這世界上唯一不變的事情就是凡事都會變。
成功的定義會變、途徑會變、人會變。
沒有保證成功的教養方式,每一種教育跟環境都有所有得,也有所失。
遵循父母旨意生活的孩子,也許會迷失真正的自我,或者在某一天情緒反撲與父母決裂;生活在建構式田園生活中的孩子,是不是真如父母所想的不受外在環境汙染,又或者最後仍需面對適應不良的宭境。
從小放養的孩子,是不是只能坐困「教育屏障」設下的藩籬內,又或者能憑藉著幼時放養的力量,以天不怕地不怕的姿態,衝破個人與家庭枷鎖的限制。
=============================
書中其實沒有定義最好的教養型態,這也是社會觀察的所能提出的結論與警醒。
因為「最好」的結果因人而異,#只能選擇自已接受的方向。
想起電視劇「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當我們在孩子身上寄予過多期望、投射過多想像、投注過多干涉,我們是否將孩子變成「#想像中完美的自己」,而忽略了 #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未來要面對的世界,已非如今的我們能夠想像。
藍佩嘉教授最後提出的建議令我深深感動。
她指出社經地位較高的中產階級父母,可以調整自己的腳步,將目光放在更廣闊的教育議題上;若是注重孩子的飲食健康,除了每日為孩子製作有機營養餐外,也可以參與影響學校眾多學童福祉的監督事宜。
=============================
「當一個好的父母,並非把小孩變成聰明、快樂或成功的大人,而是養出一個健康、適應力強、有彈性的孩子,#去面對難以預料卻必須面對的世界。」
藍佩嘉教授如是說。
=============================
與孩子保持點距離,不僅讓身為父母的我們有喘息的空間,也給孩子們失敗跌倒的機會;他們才能逐步摸索打造自己的人生藍圖,琢磨出面對解決事情的能力。
#文青懶媽
#閱讀筆記
親職 教育議題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獻給家有小孩的父母:這些看不見的能力,比成績更重要!」新書介紹
專訪編輯:何喬
內容簡介:
你,決定好怎麼教養孩子了嗎?
當你具體想像孩子長大後的樣子,就能很容易的找到自己所要的育兒目標!
當孩子長大成人後……
能不能完成他的夢想?做他想做的事?
會在什麼樣的公司任職?組成什麼樣的家庭?
你是不是時時刻刻懷著興奮的心情想像孩子的未來呢?
不管孩子未來選擇哪條路,都希望他能為人正直、內心善良、誠實待人,希望陪他度過人生另一半的,是個溫柔體貼、會照顧他的人……。
看不見的能力,比成績更重要!
本書不是教導你養出一百分的小孩,而是教你如何不讓孩子成為無法適應社會的「魯蛇」。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本書介紹孩子身上常見的36個壞習慣,以及這些習慣對孩子未來造成的影響,接著再告訴你「讓孩子立即戒除」的訣竅,可說是教導孩子不會成為媽寶男、公主病、阿宅、啃老族的36計。例如:
想上廁所卻忍著不說:遇到問題時,習慣以「壓抑」來解決問題、度過難關,但是出社會後遇到困難,光憑忍耐、壓抑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爸媽請這樣做!上廁所雖然是小事一樁,卻不能因為是小事而忽視。你更應該要鼓勵孩子勇敢的對老師說:「我想上廁所」。
不會稱讚自己:總是認為自己不夠好、不敢認同自己優點,看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遠比自己對自我的判斷及看法重要,最後會導致「沒自信」。
爸媽請這樣做!當有人稱讚孩子時,你就在一旁替孩子向對方說聲謝謝,坦然接受對方的讚美!
經常讓爸媽送東西到學校:因為「反正爸媽會送到學校」,而養成孩子不認為「把東西準備好」跟自己有關的無所謂心態,最後導致孩子養成「怪東怪西,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的壞習慣。
爸媽請這樣做!當孩子上學忘了帶東西,父母要忍住不要幫他送去學校,讓孩子藉由忘記帶東西的體驗,學會負責。
喜歡逛超市或便利商店的試吃區:一看到試吃區,就會忍不住跑去試吃、一聽到是新商品、限量品就招架不住,長此以往孩子容易養成無法分辨「想要與需要」的花錢習慣。
爸媽請這樣做!告訴孩子,花錢要有計畫,有時候不拿免費的東西,反而才是賺到!
決定孩子未來的人生高度,是習慣與品格!
你認為壓抑自己的夢想,比聽大人的話、努力用功讀書更正確?你是不是在不知不覺中,讓孩子變成「不是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是聽從父母的話,為了別人的理想而努力」的人?別忘了,我們也是這樣走過來的。父母和老師對我們的期望,就像無形的遙控器般,讓我們照著他們「想要」的樣子被教養長大,然後照著他們的期望「工作」,把想做的事與喜歡的事拋諸腦後。
若換做以前,大學畢業也許能謀得一份不錯的工作,甚至是主管職,但是現在無論碩士或博士畢業,都不見得能有這樣的機會,未來可能更不適用,因為社會不需要言聽計從的人。雖然「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追逐的目標,但是現在社會講求人際關係及做事的態度與能力,而非成績。
所以,身為父母的你,必須知道好成績不代表人緣好、能力好,高學歷不等於高成就、高收入,當大學生、高學歷「滿街跑」,畢業證書成了一張「繳費證明」後,除了在乎孩子的成績,你更應該教育孩子比讀書和成績更重要的事情:養成良好的習慣,斷絕壞習慣。
俗話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在斷絕孩子壞習慣的同時,也要改正自己的壞習慣。從現在開始,改變教養,不管是幾歲的孩子,都來得及!
作者簡介:田嶋英子
• 親職教育專家
• 1961年出生,畢業於廣島大學教育學院。已婚,育有3子,皆進入一流國立大學就讀(東京大學1人,神戶大學2人),親自實踐並驗證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方式。
• 大學畢業後,至廣島縣內的高中服務,因懷孕生子離職。之後轉任大型補習班,負責模擬考業務並教授古文、國文科,輔導學生進入國立大學或私立名校。
• 2006年對只有考試的教育產生疑惑,於是辭去補習班的工作,開始從事協助為人母者強化教育子女的能耐。
• 2010年展開全國巡迴演講,與民眾深入討論教育議題,2011年擔任株式會社未來創造力的專任訓練師。
• 現為教育問題、家庭問題的專家,從協助解決孩子翹課、學習不佳、不良行為等煩惱,提供兼顧家庭與職場的建議以及如何子女長大成人後重返職場?如何創造生活的意義感?夫婦之間如何溝通等等,從女性所扮演角色的各種需要出發,給予強大的支援。
• 著有《如何讓孩子說出口、動起來?》
親職 教育議題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孩子的能力, 決定在爸爸的小習慣」好書介紹作者:
專訪編輯:何喬
內容簡介:
●以爸爸特殊的教養觀為切入點,題材特殊,內容提綱契領的說明爸爸的哪些習慣可以給孩子帶來正面幫助。
●49條優秀孩子父親的小小習慣,不只是教養出「能讀書的孩子」,更會教出「聰明有頭腦的孩子」:
‧教孩子用錢
‧在洗澡時間聽孩子說話
‧假日與孩子一同下廚
‧在孩子面前看書查字典
‧在餐桌上做功課,上國中以後才給自己的書桌
‧任命孩子成為家中的氣象預報員
‧讓孩子憑自力克服小困難
‧在家中也要常說「請、謝謝、對不起」
‧在餐桌上聊自己的工作
‧讓孩子看到爸爸也會有煩惱
‧讓孩子認知社會的規範與現實的不留情面
‧新聞節目是養成孩子同理他人的教材……
●每一篇皆配上彩色情境漫畫,教養概念生活化,貼近父母的需求、閱讀沒負擔。
顛覆你的教養觀念!!!
請捨棄「孩子上了小學就要有自己房間」的觀念。
請捨棄「準備入學考的孩子要和家人的生活隔離,專心念書」的先入為主。
請不要在大考前別跟孩子說加油,改說「祝你有個美好的一天」會更好!
餐桌要大,客廳的沙發組要以方便孩子做功課為首要考慮。
書櫃要放在客廳或餐桌旁,讓家中處處都有迷你圖書館。
電腦放在客廳,孩子才不會關在房裡不出來。
已經準備好的兒童房,只做為寢室使用。
兒童房不要有鎖,也不要有門,必須讓孩子可以隨時感受到父母的關注。
不只教養出「能讀書的孩子」,更教出「聰明有頭腦的孩子」:
爸爸為孩子讀故事書,效果是媽媽的3倍!
爸爸經常和孩子一起下廚,激發孩子主動思考和非凡創造力!
爸爸在孩子面前看書、查字典,引導孩子求知慾與融會貫通!
爸爸和孩子一起聽廣播,培養出高度專注力的孩子!
以往講到家庭親職角色,幾乎都直接跟媽媽劃上等號,但是,你知道嗎?家庭的力量,特別是爸爸的影響,是左右孩子成長的有力因素。孩子成長過程中,爸爸積極參與孩子的教育,是提升孩子能力發展的重要關鍵。換句話說,「孩子的能力,由爸爸決定」!
作者簡介:清水克彥
‧1962年生於日本愛媛縣,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教育學系,並於同一所大學的研究所公共經營研究科(現為政治學研究科)修業完畢。進入「文化放送電台」擔任政治記者,之後前往美國留學。歸國後從事新聞主播、節目製作人、江戶川大學講師等工作。
‧目前除了身為「文化放送電台」編輯部次長,負責採訪政治和教育議題、製作特別節目外,也擔任育英短期大學現代溝通學科講師,以及南海放送電台「木藤隆雄的週日媒體俱樂部」評論員。
‧著有暢銷書《有這些習慣的祖父母,教出聰明的孩子》(PHP文庫)、《有這些習慣的爸媽,教出有才能的孩子》(講談社)、《有這些習慣的爸爸教出用功的孩子》(朝日文庫)、《廣播記者快快跑》(新潮新書)、《安倍政權的陷阱》(平凡社新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