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梅姨的電影我幾乎都很喜歡,無論早期或後期,主角或配角,喜劇或悲劇,也是最近才看完相當精彩的《讓他們說吧》,同時聊過十五週年的《穿著 Prada 的惡魔》,而於她 72 歲生日的今天,除了《時時刻刻》以外,想推薦個人非常獨鐘的兩部電影,一是 1978 年的《#越戰獵鹿人》,二是 1985 年的《#遠離非洲》,配樂都極為動人。
⠀⠀⠀⠀⠀
⠀⠀⠀⠀⠀
Stanley Myers 的〈Cavatina〉尚在持續縈繞,優美的旋律帶著淡淡的陰鬱,有一點溫暖,有一點哀愁,緩緩渲染,緩緩滲透,彷彿喧囂之中的寂靜,熙來攘往的孤獨,如果落葉飄落、凋零會傳出聲響,這首歌也許就是幾度夕陽紅之後,山巒與森林依然在一旁靜靜垂淚的音符,飄散在歸來早已不是少年的風中昔日。在諸多經典越戰片,甚或出色戰爭片之中,Michael Cimino 的《越戰獵鹿人》長期以來一直保有獨特地位,那是勞勃狄尼洛與梅莉史翠普還在二、三十歲的模樣,然而,讓這兩位當今備受推崇的偉大演員相形失色之人,就是因此奪下該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 Christopher Walken。
⠀⠀⠀⠀⠀
一場荒唐戰役改變了這些人對於生命的認知,入伍前滿腔熱血為崇高政治理想、遠大軍事抱負而戰,回國後陰鬱安靜眼神黯淡,揮散不的恐懼持續籠罩一生,這就是戰火煙硝,有人半身不遂,有人戰死沙場,活下來反而成為最悲哀的事,被世界所遺棄,死神也不屑一顧,更看不見重生的喜悅,人人以不同經歷認識了戰爭,卻沈默了整個世代。
⠀⠀⠀⠀⠀
曾在這裏大聲合唱〈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驕傲的帶著戰利品舉杯慶祝,一如多數年少輕狂的日子,幾個大男孩可以揮霍的也就只有終將逝去的青春,情不自禁愛上同一個女孩,懵懵懂懂走入婚姻,嬉笑怒罵消磨時光,一廂情願嚷著報效國家,生活卻還是不出鎮日鬥嘴、彼此捉弄的情景,更在看似恬靜無憂的環境裡,隱約感受一股強烈到難以忽視的迷惘與茫然。一轉眼,Mike、Nick 與 Steven 三人已置身西貢戰場前線,在一個村莊不幸落入共軍手裡,那是他們第一次見識俄羅斯輪盤的生死遊戲,也是第一次把生命懸在毫無意義的賭博上,短短幾分鐘的時間理智被羞辱與恐懼淹沒,手指牽動身體每一根神經,分分秒秒窺視死亡的威脅,輕扣一次板機彷彿耗盡畢生力氣,決定自己生與死的剎那才明白,當初為國犧牲的偉大情操只是可笑的妄想,這樣的精神摧殘遠比戰死沙場還足以逼瘋人心。
⠀⠀⠀⠀⠀
生死交關之際沒有人會束手就死,生命的光采卻已不復見,Steven 失去雙腳,Nick 成了一個空殼,Mike 憑著堅強的求生意志回到家鄉,曾經三個好手好腳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再回首,僅存輪椅滑動的聲音與抱殘守缺的空洞眼神,麻木疏離行屍走肉,生存意志折磨過後接著被道德觀凌遲不成人形,恐懼、內疚,日夜煎熬,人性、情感,支離破碎。
⠀⠀⠀⠀⠀
景物依舊,人事已非,每個人都無法忘記過去清晰深刻的美好模樣,但回憶卻已遙不可及,依然可以想起、回味、珍惜、感動這些曾經共同分享過的青春,但青春,這份年輕人獨有的特權,也只活在回憶裡,早已屬於過去的另一個世界,遙遠而寧靜。
⠀⠀⠀⠀⠀
短短幾年的時光,這幾個年輕人像孩子般被遺棄,又如老人般滄桑世故,認知中的生命充滿不安、死亡與恐懼,眼前所見只有痛苦、絕望與疏離,不禁想問,世界對他們的期望是什麼?等在前方的還會有什麼?他們會變成什麼樣子?《越戰獵鹿人》無聲訴說的彷彿雷馬克《西線無戰事》第一句,「並非控訴,也非懺悔,只試圖報導一個被戰爭摧毀的世代 —— 儘管有些人得以在砲火下倖免於難」。
⠀⠀⠀⠀⠀
⠀⠀⠀⠀⠀
《遠離非洲》則讓人深深沉醉於老片獨有的旁白,旁白貫穿首尾,旁白起承轉合,梅莉史翠普沉靜優雅的嗓音曾為許多不受時間侵蝕的永恆故事掀開扉頁,彷彿一扇大門緩緩開起,穿透歲月走過年華,從少不經事慢慢守到繁華落盡。縱使導演 Sydney Pollack 選角時曾認為她不夠性感,若以角色詮釋而論,《遠離非洲》會是梅姨早期作品中個人最喜愛的一部,以現今角度來看依然被非洲大地的山河壯麗與兩個人的相伴雨季所深深撼動。
⠀⠀⠀⠀⠀
改編自 Isak Dinesen 的同名小說,同時也是作者的親身經歷,在還極為重視女性身家和名譽的年代,凱倫帶著不太流利的英語,從丹麥千里迢迢遠嫁一位在非洲開闢事業的男爵,即使他風流成性缺乏責任心,甚至沒有感情基礎,將凱倫的家產全數投入農場,在一個海拔較高之處冒險種植咖啡豆,但大半時間獨守空閨的她並不怨天尤人,踏實而堅忍、豁達又固執的個性促使她著手整頓農場,無論田裡、工廠裡、倉庫裡都能看見這個無比努力的身影,從無到有,一點一滴撐起整個家中經濟。超乎傳統女性的姿態,面對生活一切挑戰她毫無保留,不畏危險親自護送補給物資到前線,被丈夫傳染性病獨自返鄉接受治療,猛獸當前毫不猶豫衝上前去保護牛隻,沒有一句怨言,也從未瑟縮示弱,彷彿不問這條荒徑將抵達何處,一步一步走下去自會得到答案。
⠀⠀⠀⠀⠀
直至丹尼斯出現,那時的勞勃瑞福英姿颯爽,奔放無拘,恣意徘徊於千山萬水之間,以自己的方式打從心底熱愛非洲的一草一木飛禽走獸,對大自然展現崇高的尊重與深邃的關懷,因為萬事萬物皆美,何須擁有,一如他的愛情。丹尼斯將凱倫的優雅堅毅盡收眼底,凱倫也徹底愛上丹尼斯的生之熱烈,一起翱翔天際,一起臥看夜空,一起登高遠眺,一起徜徉大海,一起享受天地的懷抱,高空中緊握的雙手彷彿流連山頂的那對獅子,在最美的年華深深相擁,以最真誠的靈魂聲聲呼喚。
⠀⠀⠀⠀⠀
「人說,背上行囊,就是過客,放下包袱,就找到了故鄉。其實每個人都明白,人生沒有絕對的安穩,既然我們都是過客,就該攜一顆從容淡泊的心,走過山重水複的流年,笑看風塵起落的人間。」
⠀⠀⠀⠀⠀
停留是剎那,轉身則成天涯,好似白落梅溫柔的筆觸,兩個持續傾斜的自我漸漸還是失去了平衡,一個將穩定婚姻生活看得很重,希望擁有身心都真正屬於自己的男人;一個已為了這段感情不得不放棄獨來獨往的生活,卻始終還是無法割捨對自由的渴望。然而,沒有風雨躲的過,隨著命運造化弄人,結局如此悲傷如此深沉,他們只是非洲的過客,我們只是彼此的過客,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終究會在某個渡口離散,日與月相互消長,山與水倆倆相忘,所能做的,就是盡可能謹慎的優雅的瀟灑轉身,好好道別冷暖交織卻橫亙一生的愛情、夢想與青春歲月。
⠀⠀⠀⠀⠀
⠀⠀⠀⠀⠀
⠀⠀⠀⠀⠀
最後,附上 2017 年這一席美麗的致詞,來自影史最偉大的女演員之一,人美心更美。
⠀⠀⠀⠀⠀
⠀⠀⠀⠀⠀
「但我們是誰?好萊塢究竟是什麼?只是一個匯集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的地方,我在紐澤西的公立學校裡成長,Viola Davis 在北卡羅來納一處佃農的小屋裡出生,後來才到羅德島的 Central Falls,Sarah Paulson 則在佛羅里達出生,被單親媽媽帶到布魯克林撫養成人,Sarah Jessica Parker 則是俄亥俄州一個家庭裡的第七、八個孩子,Amy Adams 的家鄉在義大利 Vicenza,Natalie Portman 則是誕生於以色利的耶路撒冷,而他們的出生證明又在哪?
⠀⠀⠀⠀⠀
美麗的 Ruth Negga 出生在衣索比亞,後來搬到愛爾蘭,現在正坐在台下,因為演出一位來自維吉尼亞小鄉鎮的女孩而被提名。Ryan Gosling,就像所有善良的人一樣,都從加拿大而來。Dev Patel 生於肯亞長於倫敦,現在也因為主演一位被澳洲夫婦領養的印度小孩而身在此處。
⠀⠀⠀⠀⠀
好萊塢滿是外來者與異國人口,如果你把我們全都驅逐出去,將會只剩下美式足球與綜合格鬥能夠觀賞,但這些都不是藝術。
⠀⠀⠀⠀⠀
身為一位演員,最終的任務就是,進入與我們自己完全不同的人生裡,設法體會他人的感受。今年有太多太多強烈的演出,不但激勵人心也充滿熱情。其中有一個徹底讓我震驚,並非它很好,甚至毫無優點可言,但它相當有效也盡忠職守,並讓自己的觀眾們捧腹大笑。這一刻,就是一位想坐在我們國家最位高權重之處的人,竟然正在模仿行動不便記者的行為舉止。
⠀⠀⠀⠀⠀
而這個在公開場合之下出於本能的模仿羞辱,滲透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因為這就如同變相允許所有人都有權利做相同的事。缺乏尊重招致更多缺乏尊重,暴力言行引來更多暴力言行,當掌權者利用自身優勢霸凌他人之時,我們全都是輸家。
⠀⠀⠀⠀⠀
最後一件事,有天我要去吃晚餐的路上,Tommy Lee Jones 問我:『妳覺得能成為一位演員真的非常榮幸,對吧?』
⠀⠀⠀⠀⠀
是啊確實是,我們也必須時時提醒彼此這項特權所帶來的責任,那就是設身處地的同理心。我們都應該非常驕傲今晚能共享好萊塢的榮耀,就像我已辭世的好友 Princess Leia 曾經跟我說:
⠀⠀⠀⠀⠀
Take your broken heart, make it into art.
⠀⠀⠀⠀⠀
『帶著你破碎的心,將它變成藝術吧。』」
⠀⠀⠀⠀⠀
⠀⠀⠀⠀⠀
─ ─ 第 74 屆金球獎終身成就獎
梅莉史翠普 Meryl Streep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西 線 無戰事 電影」的推薦目錄:
- 關於西 線 無戰事 電影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西 線 無戰事 電影 在 CUP 媒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西 線 無戰事 電影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西 線 無戰事 電影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西 線 無戰事 電影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西 線 無戰事 電影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西 線 無戰事 電影 在 [好雷] 西線無戰事Im Westen nichts Neues (Netflix 德國片) 的評價
- 關於西 線 無戰事 電影 在 西線無戰事在塔綠班政權統治下算政治不正確的電影吧? 的評價
- 關於西 線 無戰事 電影 在 #好雷《西線無戰事》奧斯卡9項提名!戰爭是最爛的芒果乾?小 ... 的評價
- 關於西 線 無戰事 電影 在 《西線無戰事》競爭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 Facebook 的評價
西 線 無戰事 電影 在 CUP 媒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930 年,反戰名著「西線無戰事」改編電影上演。電影同年來到德國放映時,觀眾只能在大量警察在場下觀影,12 月更遭最高審查委員會撤銷放映許可證。翌年,電影經大量刪節及審查才得以在「特定群體與非公開活動中放映」;1933 年希特拉上台後,該片便遭全面禁播。今天,不少國家對 #發行 #電影 均有一套審查制度,雖然不能與昔日德國的 #審查制度 相比,但美國德魯大學歷史系教授 Jonathan Rose 認為,人們亦應注意審查制度愚蠢而令人無法接受的一面。
詳細全文:
https://bit.ly/3gCoD4x
延伸專題:
【記者發牌制:哥斯達黎加 1985 年舒密特案】
https://bit.ly/3kJNySY
【打壓媒體之後】
https://bit.ly/2PDMgLC
【全球獨裁化:當報道新聞成為罪】
https://bit.ly/364cTRx
==========================
在 www.cup.com.hk 留下你的電郵地址,即可免費訂閱星期一至五 CUP 媒體 日誌。
🎦 YouTube 👉 https://goo.gl/4ZetJ5
🎙️ CUPodcast 👉 https://bit.ly/35HZaBp
📸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cupmedia/
💬 Telegram 👉 https://t.me/cupmedia
📣 WhatsApp 👉https://bit.ly/2W1kPye
西 線 無戰事 電影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疫情期間面對國高中以上的大孩子:在家像丟掉,出去要撿到】
疫情期間,到底是難得尋回一個全家緊密團聚的稀珍時光,還是如每天從手機不斷傳來爸媽痛苦指數暴衝、只得苦中作樂的一幅幅悲情梗圖?
真心的說,幾乎已經非常習慣在空巢世界裡優游自在的我,現在反而要來大幅度自我調適,以重新適應一堆臭漢回巢令人窒息之「高人口密度」、牽一髮動全局之高緊張狀態。
好不容易步上規律健康生活作息、自律神經失調也稍好的我,如今,又被作息步調完全不一致的一隻隻「夜行性動物」攪亂一池春水!
面對青少年,我早練就「出去像丟掉,回來像撿到」的斷捨離新功夫,如今,這一隻隻不知何時會突變成炸藥的「大量失物」一起被撿回來,我不知道要付出的代價會不會就是再度要丟棄現在彌覺珍稀的寶物:自在瀟灑、無事一身輕?
停課至今第四、五天,所幸,除了廚事更加倍繁忙(因為回巢的失物都變高變大了、胃口更猛),居然,西線無戰事!
想想為什麼明明三十多坪的房子擠滿壯漢還能維持一屋子寧靜、各自奔忙、各取所需、各自為政?
原來,那是因為,老木我,似乎已經把「出去像丟掉,回來像撿到」徹底內建到骨子裡、骨髓裡,牢不可破了吧?!
如今我的境界已經是:青少年在家也像丟掉!
因此,過去那個「甜蜜的負擔」即使不再如兒童期般黏踢踢、甜蜜蜜,但也沒啥感到負擔。
事實上,就像最近廣為流傳、安撫父母的至理名言:
「雖然孩子在家很恐怖,但是外面疫情更恐怖!」
孩子能安全健康在家,絕對已經是上天賜予的大恩大德,其他諸如能自律上課、上課還能不動如山專注如一、能不過度玩手機、能作息規律、更能保持平和心情不亂發青少年壞脾氣、不作怪,那都已是福上加福。
這段特殊期間本來就是像世界大戰時期「躲防空洞」,全家人居然在疫情吃緊、兵荒馬亂之際,還能三餐吃飽、起居有時、沒事還能看看梗圖苦中作樂、真的熱昏頭也不管電力吃緊地大開冷氣。
其實,此種避難模式根本是豪華六星級。
想想,我讀齊邦媛在「巨流河」一書時,她曾提到在戰爭期間,她和同學們都是有家歸不得、甚至有同學是連家都全毀了,
一堆青少年跟著深負使命感的老師到處找破廟、尋空地機動性教學、隨時避難,堅苦卓絕,能讀就讀,保命為要。
事實是:真正的大難臨頭時,孩子出去了,根本是撿不到的啊!
就如我在《家有青少年之爸媽的33個修練》開宗明義第一篇就說到:
如果父母能學會從「孩子好好活著」這件事當成一個起點,那麼不論孩子做什麼都值得加分。
前天,我敲了小子房門三聲之後,便走進小子房間拿東西。
沒想到小子上課已跑錯堂,跑到「周公教室」去了,整個人趴在桌上幾乎都要流出口水。
你說為媽的我氣不氣?
居然,我只有說:「你這麼累啊,上到睡著囉?」
小子立即抬頭,揉揉眼睛。我只回:「以後早一點睡,比較有精神喔!」就走出房門。
我壓根沒生氣、沒嘮叨,因為,我想,若是平常在學校上課,他是要睡、要放空、要滑手機、還是看教室外面的鳥兒飛,我是根本看不到也管不著。
在地球上的任何角落上課,青少年硬是要跟老師平行時空,稍許提點之後,我的原則就是:後果就交由他自行負責。
於是,心一橫,就當他在教室吧,就當他還是「出門被丟掉」,眼不見,心為淨,在家,也要當成被丟掉。
所以,我就啟動了我的「加分機制」
早上能自動起床,八點準時在電腦前報到,加分。
每堂課都有乖乖出現被點到名,加分。
隨堂考試都有在線上題題作答,加分。
下課後,不亂發脾氣,加分。
補習班課程有沒有專注也不是我的責任,但準時線上入座,就加分。
他們自己覺得非常重要的課程,就告訴媽媽不會跑到「周公教室」,兩眼真的就圓睜以對。哇!那,大大大加分。
想想,已經懶得跟爸媽多說話的青少年,又不像小小孩、小學生,一下課還會自動黏到爸媽身旁來,和他們覺得超有趣又超重要的爸媽互動玩耍,
青少年從早上八點一直死盯著電腦獨自上課,這真的也是史無前例的一種學習體驗,這難道不需要適應嗎?尤其是調適那獨自一人跟機器奮戰的超級孤寂芳心。
畢竟,平常在教室連打呼都有人作伴吧,上個體育課還可以兼喇賽!
如今,連體育課都是獨自對著螢幕做體操,你說,比起戰爭期間還有一大票實體人類一起在破廟席地而坐、聲息相聞地聽課、真實的眼神相對,你說,哪一種比較折磨?
說實在,傍晚若是太陽正好,我寧願小子們到人煙極少的河堤旁樹蔭下,戴著口罩在綠葉環抱下,邊聽音樂邊慢跑。
一整天從早到晚正襟坐著對著機器螢幕,即使裡面人影晃動、也有小組討論、老師說得口沫橫飛且不會交互傳染,但也絕對非常之「非人性化」。
因此,除了學校已經妥善安排已及本來就有補習的線上課程,我絕不會再要求孩子還要再額外多上什麼「超補超值超人氣」的線上課程,除非我希望疫情結束後孩子眼睛破大洞。
他們需要安插的是更多的「離線時間」,他們需要減少的是不斷的上線時間。
但爸媽說,不管上課下課,青少年都離不開手機好煩人。
我只能說,這段期間大概連爸媽都在不停使用手機的失速列車上了,又怎能嚴苛要求孩子?
那麼就全家一起斷捨離,全家來個離線時間,先問爸媽你自己做得到做不到?
但手機挪開了青少年要做什麼呢?
我覺得「不做什麼」比「一定要做些什麼」沒有更不好、或更沒價值!
畢竟,大人小孩在沒有疫情的承平期間,幾乎都是鎮日奔忙、馬不停蹄,這段時光緩緩悠悠耍耍廢何嘗不好?
或許這個大疫情的一個最大啟示就是,要給人類有機會慢下腳步。
從工業時代發明機器,就想用大量生產的方式讓人類工時變少;資訊革命之後,更希望用AI與機器人讓人類少折磨自己一點,但是,結果呢?
從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到資訊革命,證明了一點 :
人類只會活得愈來愈累,學生學得愈來愈多愈來愈繁及煩,全世界愈來愈不快樂、全地球都走向憂鬱。
所以,不做什麼,很好,非常好,太好了。
或者,胡亂聊天、全家看電影追個小劇......,彈性一點、放緩一點,慢慢悠悠,安於當下,就很好。
爸媽,面對疫情期間在家的大孩子,就只管大方向、大原則吧!
不是只要少根筋,而是只要抽出一根筋,讓他們有吃、有睡、有大致按照規定上課就好。
這段期間,青少年在家就要像丟掉;出去,反而要撿到。
否則,對外,爸媽要面對不能停歇的工作壓力、經濟壓力,以及愈來愈駭人的疫情;
對內,還要繃緊神經緊盯孩子有沒有認真上課、過得充不充實,那麼全家窩一鍋的這段時間,絕對是大人小孩的最大夢靨。
經過這段時間,不是疫情把家庭搞得妻離子散,而是緊繃的情緒讓家庭本身就是噩夢。
我只跟年輕人說:
「該上的課要自己負責,不上,我也不會知道,我也無從幫你負責,因為,段考還是會來,成績還是照打,後果自負,能不能畢業,只能靠你,不能靠我。」
另外,我也並非完全甩鍋,我第一天就言明,家事人人都要分擔做,但爸媽絕對不要期望太高,不要給青少年超過負荷或是會讓他們翻白眼的工作量。
適度、有分擔、有動一動就好!
更重要的一點是,提醒他們作息正常,然後,爸媽請先顧好自己吧。
面對普遍變種為「夜行性動物」的大孩子,我當然比他們早早入睡,睡前,我都是非常溫柔又暖心的以提醒取代斥責:
「同學們,早一點睡喔,這樣明天上課才不會沒精神,自己注意時間喔,媽媽我先睡了,晚安。」
然後,門一關,再度把青少年們全部都丟掉,清清淨淨的進入我美好的周公夜間課程。
我當然期望疫情趕快結束,因為,我早就比較喜歡「空巢」的無憂與自在,
但這不得已的「滿巢」期,我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來應對每天、每個人的小混亂、小荒廢、小停頓、小不可思議吧,試著把每個「驚嘆號」變成「句號」。
這樣換來一個在充滿負面消息、緊繃擔憂中寧靜平和溫暖的一處「六星級防空洞」。
相信,疫情過後,青少年不僅更熟悉、更適應線上學習,更懂得自主學習的眉眉角角,也將更珍惜這小小斗室避難所的日日相挺、種種相依與相偎。
【延伸閱讀】家有青少年之爸媽的33個修練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7768?sloc=main
西 線 無戰事 電影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西 線 無戰事 電影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西 線 無戰事 電影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西 線 無戰事 電影 在 西線無戰事在塔綠班政權統治下算政治不正確的電影吧?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弗里德里希將軍希望在停戰前打一場勝仗,便要求軍隊在10點45分發動進攻。為了發泄心中的怒火,保羅殺了許多法軍士兵,最終在停戰前幾秒被法軍的刺傷。之後 ... ... <看更多>
西 線 無戰事 電影 在 #好雷《西線無戰事》奧斯卡9項提名!戰爭是最爛的芒果乾?小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電影 片名騙人?騙了我的眼淚!騙到害我失眠!,根本不是西線無戰事?根本是西線戰事超有事!,足足打了四年的戰爭!戰線卻幾乎沒有在往前? ... <看更多>
西 線 無戰事 電影 在 [好雷] 西線無戰事Im Westen nichts Neues (Netflix 德國片)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雷馬克反戰名著《西線無戰事》Im Westen nichts Neues於 1928 成書後,第一部改編電影上映於 1930 還被納粹抵制,八十多年後德國終於自己拍了一部昨日上架 Netflix!話說一戰百年紀念的 2014-2018英美影壇也拍了不少一戰片、本來就拍很多的二戰片在這前後也沒少了,只是那時代氛圍與電影走向不知不覺由「反戰」漸漸走向了「使命感」,譬如近年觀眾印象最深的一戰片《1917》雖反對好戰份子犧牲子弟的無謂出擊、但主角是有神聖使命督促他投身戰場的;近年二戰片如《敦克爾克大行動》《最黑暗的時代》《決戰中途島》亦訴求當仁不讓的使命獻身當英雄。
真要拍「反戰」電影,恐怕還是戰爭中受害的國家比較行,畢竟他們訴求反戰理直氣壯、訴求使命則幾無本錢,左可打史實戰敗國的邪惡侵略、右可批史實戰勝國初期的袖手旁觀;而發起戰爭的罪咎國家、尤其是史實還戰敗而能讓罪咎被挖掘出來好好面對的國家,恐怕才有最大空間「自我檢討」了。由德國人來拍這部《西線無戰事》,我覺得就是近年看到最殘酷蒼涼的「反戰電影」,它描繪的戰爭使命與榮耀都絕對只有零,反而各種人命螻蟻、生存壓迫、道德毀棄、冰冷機器、擦脂抹粉、乃至以領袖榮譽國家責任為名的虛幻「使命」,統統毫不留情冷峻拍出給觀眾驚愕。
本片導演於今年九月多倫多影展首映此片時,還特別說了「希望這能幫助我們再次理解,戰爭絕不會帶來任何好事。這點我們都知道,但總是一次次忘掉。」在 2022 年講這種話意有何指?恐怕不好說太白,不過德國在這半年對軍援某場正義之戰的躊躇猶疑恐怕也可以綜合理解,畢竟這是個曾為神聖使命發起兩次戰爭致生靈塗炭的國家,不管戰爭初衷是神聖還是邪惡、最後是敗了被揪出邪惡還是勝了可包裝正義,最終都是極為危險且傷害至鉅的。「反戰」電影不意在辯論各方的正邪,純粹告訴你只要戰了現場就如此殘酷,雖然後方媒體總是擦脂抹粉訴求正義與榮耀。
https://de.web.img3.acsta.net/pictures/22/09/06/14/11/0603895.jpg
本片改編《西線無戰事》只自由取材重現許多似曾相識的情境、卻也加了不少新情境讓戰爭圖像變得更完整,甚至在許多關鍵劇情移花接木走向大改、令看過小說的觀眾都能感到未知忐忑而為主角們緊張憂心。小說主角叫作 Paul Bäumer 但本片開場主角是另個名字Heinrich,這名字度過「戰場的一天」被人叫來叫去哭爹喊娘見證了血流成河、再度過「後勤的一天」被人收集兵牌脫下軍服洗淨血水回歸生產線、復進入「回收的一天」燙好軍服整齊放好迎接充滿朝氣的下一批新兵!「長官這軍服主人名叫Heinrich」,只見長官陰惻笑笑把名字一丟「他穿不下了」資源回收掉。
這種脫離主角視角遊走戰場前後多方的「軍服之旅」,拍起來宛如《軍火之王》片頭的「子彈之旅」那般觸目驚心!但更恐怖的是經手這一整條「戰爭產業鏈」的人們不分階級性別個個冷漠以對早已成機器,而這產業鏈做的就是將無數男孩身體名字與心靈人格「用過就丟」剩下堪用的就「回收再利用」。隨後接棒的真主角登場:Paul Bäumer是德國高中男孩,與同儕都是 1898-1900這歐洲世紀末榮景頂峰「美好年代」出生的幸福世代,剛好歐洲榮景崩潰引發的霸權之戰給他們長大躬逢其盛 XD 想想我們如今少子化的台灣,近年人人最樂於生兒育女的又是哪個年份?
把「繁榮頂峰」與「崩潰開戰」的年份搭在一起,幾乎可說國家哄騙人民生下幸福寶寶就是要拿來回收利用的!回收利用的方式就是愛國教育與榮耀喊話:我們戰爭是國家使命、是英雄之舉、是為打敗協約國的帝國主義、而且像上次普法戰爭一樣我們「幾週後就能在巴黎遊行」!小說的戰前與休假兩段家鄉戲,本片就刪減了家人戲份僅留下戰前的校長喊話,總之戰爭的後方與前方總是強烈對比:在後方人人熱血沸騰爭相上戰場,因為愛國教育教導大家拋頭顱灑熱血,尤其過去戰爭都是勝利這次也會贏!而揮灑熱血青春的同學情誼,也變成不容異見只能加碼的同儕壓力。
https://de.web.img3.acsta.net/pictures/22/08/23/09/09/0511030.jpg
不過經過短短訓練唱著熱血軍歌肖想光榮軍旅回來可把妹、不久就是妹子只存在於報章雜誌的泥濘戰場寸草不生:《西線無戰事》的「西線」就是在講一戰北法到比利時這段的「法蘭德斯」壕溝戰,歷年英國片拍這段拍了很多英國貴族紳士的集體創傷,本片德國視角則通通都是德國魯蛇,主角 Paul 還是個中產家庭優秀高中生已算天龍人:這裡出身同個高中的有連眼鏡都戴不好的Ludwig、有動作慢慢會迷路跟丟的Frantz、有比較機伶還能當跟班的Albert,新認識的則有出身泥炭工承平時有兵可當就偷笑誰知遇到戰爭的Tjaden、以及雖非長官但最會帶學弟的學長 "Kat"。
這主角群有原著人物、也有本片新加,但原著的怎麼死又何時死本片都自行發揮、只知原著「同袍七人一個個死去」的唏噓崩潰將重現在本片主角 Paul 身上!這其中有人是連敵人都沒看見就莫名犬死、有人是根本半途失蹤要找屍骨都找不到了、有人是與敵人正面交鋒如校長誇獎般「壯烈地死」但只是哭爹喊娘毫無壯烈、有人是苟活下來卻受傷重殘不如求個死、主角 Paul 自己則是每次都跟敵人野狗打架連滾帶爬滿身泥漿雖有「主角威能」但生不如死... 不過也別說那偶一為之的「敵我交鋒」了,平常物資短缺還更可能餓死,有賴最懂生存的學長帶大家偷拐搶騙找食物。
畢竟西線四年只是來來回回幾百公尺卻死了三百萬人的「壕溝戰」,衝鋒屠殺只是偶爾的激情、來回輪替才是日常的蒼涼,因此本片首先沒有英雄戰爭只有絞肉屠殺、甚至連戰陣屠殺都只偶爾掙扎存活才是日常。本片後方戲,也是寫實拍了很多殘破大地寸草不生、主角們也如孤魂野鬼般行屍走肉地活著,此時各種蒼涼戲份與荒誕細節恐怕都聚焦一種末日下的「存在感」:在被要求當戰爭機器無盡待命的非人環境下,你要怎麼記得自己是個人?要記得家鄉的人生、要記得承平的夢想、要記得泥土的氣味、要記得女人的面貌、要記得人體的溫度、要記得食物的飽足與味道。
https://de.web.img3.acsta.net/pictures/22/08/23/09/09/0277033.jpg
當然承平折磨身體心志考驗你留多少人性,這人性就將累積到殺戮戰場考驗你如何直視別人的眼睛,這雷馬克原著讓主角看見異己「發揮人性」的少數光輝時刻本片當然也有糾結做到,只是這種「人性光輝」不管多感同身受痛悔許諾最終都只是空頭支票。沒辦法,當機械化殺戮極快速大量、愚蠢衝鋒又極龜速純當靶、滿地死傷遍野電影也拍屍體拍到麻痹時、你就算此刻關注了一顆小螺絲釘的人生、到下一刻也雙手一攤 whatever 知道這都是白搭,還不如渾渾噩噩站起來雙眼無神收集兵籍牌、讓它回歸下一個「令郎英勇為國捐軀」的寫手產業鏈... 本片竟連寫手都有給鏡頭!
本片比較脫離原著主角視角的,應該就是這些遊走前後多方勾勒戰爭圖像的眾家配角支線,原著結尾呼應標題的那句「西線沒新聞」本片是省略掉了、但有透過這些支線勾勒一個最極端的「西線終戰日」!話說今年有很巧的民國 111/11/11,當年他們年份 1918 的一戰終戰則也有很硬要的 11/11 11h,雷馬克原著還只安排主角 Paul 戰到戰爭末期 1918/10、本片則極端虐心地要他戰到 11/11 10h59撐到十一點鐘響!看看史實也真有部隊到了 10h59仍在戰當然也繼續戰死!只是史實是誰還在戰?有沒有本片這部隊?那就值得來考察一下... 是哪幾方聯手搞出這種非人唏噓呢?
史實角色,有本片最大牌 Daniel Brühl飾演的財政部長Matthias Erzberger,史實就他負責與英法簽署停戰協議,本片亦描繪他反戰焦心,只是戰爭一打就停不下來、各方資源既投注了人命也成為交易:他懇求「立即停戰」別再死人、但本片描繪的法方福煦元帥得理不饒予取予求,不但要把戰後德國吃乾抹淨還要搞象徵性的 11/11 11h、結果史實在這推遲終戰的六小時內多死三千人!而本片次大牌 Devid Striesow 飾演的虛構前線將軍就好好利用:我軍人世家父親贏過三場仗、我生不逢時半個世紀和平終等到一戰,誰知可惡的投降份子喪權辱國?我仍要戰到最後一分鐘!
https://de.web.img2.acsta.net/pictures/22/09/27/07/41/3185353.jpg
說到最後,真正泥濘戰死斷肢遍野的又不是他而是基層士兵、他只坐市政廳指揮部喝紅酒吃美食聽古典音樂,鏡頭先看他滿桌精緻佳餚朱門酒肉臭、再看主角們到處覓食求存像豬一般什麼都吃、在這天上地下的兩邊靜道那對比。當然史實戰敗的德意志帝國就是戰爭罪人無可狡辯、只是回頭看看當時情境法國也等著對德國予取予求榨乾其資源,儘管這人家子弟死不完的好戰將軍骨子裡就損人利己、但他出來陽台登高一呼的「投降主義者打開大門放敵人進來」難道又空穴來風?這訴求可能有其切題與神聖、但再神聖都只換來士兵的犬死,最嘔的是 10h59差一分鐘仍要死。
本片打到最後一分太極端狗血嗎?怎奈史實就有此極端素材真如此人血!"Nothing good can come from war"是導演在多倫多首映時的語重心長,就不知這人人都已忘卻戰爭氣味的世代有幾人想聽,也許因此導演認真拍攝主角群苟活求存「找食物」與「滾泥巴」的味覺與嗅覺體驗吧?能把那動則殘忍血腥靜則虛無冷酷的「戰爭氣味」傳達多少是多少... 而在這「覓食之旅」中表現最佳的還是德國100%佳作演員 Albrecht Schuch!從《丈量世界》《蘿莉破壞王》《柏林亞歷山大廣場》《象棋的故事》《永別了,柏林!》到《鐵幕下的筆羈》已拿四個蘿拉獎!推薦配宵夜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PdM-pmqEDg
--
不過本片的 Netflix中文翻譯實在很掉漆:Hindenburg譯成了「海登伯格」、Foch元帥譯成了「佛奇」XD 誒誒那年流行的是西班牙流感不是 COVID-19 啦...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6.152.19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667003011.A.9B2.html
※ 編輯: mysmalllamb (36.226.152.195 臺灣), 10/29/2022 09:15:54
另外,德意志是拖人還是被拖也許有很多不同觀點與說法,但以比利時這中立國角度來看,開戰責任恐怕就是他的責無旁貸...
其實看到有小兵出聲抗議時,我還想著這場片末宣示是不是要遙敬「基爾軍港起義」以及其擴散的後續?結果居然不是!繼續看下去心情真的很沈重,而且這麼多要送死的兵面對這麼少數的執法者,他們還是乖乖去送死了...
(1) 小說以平靜結尾,但他拍起電影未必想以平靜結尾,而看似要做個震撼結語。
(2) 就用個象徵性的單一將軍發動攻擊為結語,作為現世各種「戰爭政宣動員」的縮影。
(3) 這將軍該照史實找個法國將軍來描繪嗎?身為一部德國片,這樣呈現恐有後續效應。
(4) 在戰爭片中最能自我檢討的德國,還是虛構個德國將軍吧。畢竟這將軍這樣的身段在德國戰前戰後都有(尤其是埋下懷恨「叛徒打開德國大門」的種子),各個歷史階段的各國興戰者也往往這樣訴求,這種自命受害的政宣訴求,更是連現在在普丁身上都能看到的戰爭語言。
(5) 要說這戰爭語言,若虛構法國將軍說得貼切嗎?也許還是虛構德國將軍更貼切吧...
※ 編輯: mysmalllamb (36.226.152.195 臺灣), 10/30/2022 05:51:1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