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漏網東西軍角逐的選項是:「裸男追野豬」vs.「精子新發現」。經過24小時的刺激票選之後呢,「精子新發現」獲得64%的票數。一直以來大家都以為精子移動是用蝌蚪的游泳方式,但是根據英國的最新研究,精子其實不是靠尾巴的擺動來前進,它其實是以一種螺旋的方式行進的。
大約在350年前,荷蘭一名科學家發明出一款在當時非常先進的顯微鏡,成為最早紀錄觀察細菌、血液的科學家。某天他和老婆完事之後呢,就突發奇想,把自己的精液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就看到裡面有成千上萬的精子,發現精子是像蛇或是鰻魚一樣,尾巴左右擺動游泳前進,但這樣的想法最近被推翻了。英國一名科學家花了2年多時間研究,以先進3D顯微鏡和數學技術,外加每秒5.5萬格的高速攝影機,拍下精子的運動影像,發現過去科學家們看到的精子樣貌實際上是一種「光學錯覺」。精子的游泳方式其實更複雜,不像蛇,而比較像「玩得過嗨的水獺」,它的鞭毛(尾部)運動,實際上是以游泳軸為中心,朝同一方向旋轉滾動以取得前進的動能,簡單來說就有點像地球繞太陽公轉時的情況,所以整個運動軌跡看起來就類似DNA的外觀,對研究團隊而言,這就像人類當初發現「地球不是平的」那樣的驚奇。
研究團隊指出,其實有超過一半的不孕症,問題是出在男方,因此精子運動的細微變化可能會影響人的生育能力,掌握人類精子的運動方式,就有助了解它們對自然受孕的影響,也可以識別不健康的精子,因此新發現很可能成為生育治療方法的重要基礎。不想生小孩的話,這項研究或許也可以為男性避孕提供線索。其實去年也有一份研究發現,在小白鼠身上加快或是減慢精子游動速度,確實可以影響鼠寶寶的性別,所以精子怎麼游、游多快,或許真的扮演生育的關鍵角色。
還有研究發現,即使精子再猛也沒用,能不能受孕還得看卵子的臉色,以前教科書上面都說(被跳過的健康教育14、15章),成千上萬的精子,拚死拚活游向卵子,第一個達陣的幸運兒,才能獲得刺穿卵子的機會,成為唯一的贏家,卵子總是扮演被動角色,等待著精子的「解救」,但是這樣的腦補劇情,先前已經被科學家打臉推翻。
精卵的結合並不是靠精子主動奔向、穿透卵子,而是靠卵子表面的「黏著分子」,把想要逃跑的精子緊緊抓牢,一步步讓精子的頭平貼卵子表面,來協助精子以正確的方向進入卵子。而且英國《皇家學會學報》最近更進一步指出,要跟哪個精子結合,決定權其實是在卵子身上,男女性行為之後,女性體內的化學物質會自己篩選精子,挑選的準則是「以大局為重」,會基於「基因多樣化」,並且對方必須要健康,這是為了以後面對疾病或感染時,免疫系統可以發揮較好的作用。簡單來說就像滑Tinder一樣,如果這條精子長太醜,看起來又弱不禁風的話,就算它第一個抵達,卵子還是會把它滑到左邊,按XX,又帥又壯又健康的就會直接super like抓過來結合這樣。所以不孕很有可能是男生精子品質太差好嗎?公公婆婆們不要再以為都是妳媳婦的錯,妳兒子絕對沒問題了!
上述提到的精子運動研究,7月31日已經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雜誌中發表了,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去找來看看喔。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週漏網東西軍角逐的選項是:「裸男追野豬」vs.「精子新發現」。經過24小時的刺激票選之後呢,「精子新發現」獲得64%的票數。一直以來大家都以為精子移動是用蝌蚪的游泳方式,但是根據英國的最新研究,精子其實不是靠尾巴的擺動來前進,它其實是以一種螺旋的方式行進的。 大約在350年前,荷蘭一名科學家發明...
「複式顯微鏡移動」的推薦目錄:
複式顯微鏡移動 在 BoBoCan 寶貝幫【主播媽咪影音育兒日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寶貝幫幫忙】《新冠病毒可活在物體上活多久?最恐怖的竟是「醫用口罩」 放大照驚見黃色病菌在動》
世界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研究指出,新冠病毒可以在各種物體表面存活幾個小時、甚至幾天以上,其中最可怕的就是醫用外科口罩,可以存活7天之久。戴過的口罩有多髒?從顯微鏡下放大2000倍的實驗照發現,除了附著在口罩上的黃色顆粒以外,還能看到正在口罩上移動的病菌。由於新冠病毒存活時間比我們想像還久,建議盡量不要重複用口罩。研究也發現,打噴嚏或咳嗽的飛沫傳播,微量病毒可在溫暖的天氣裡達到8公尺遠,並在空氣中殘留數小時。所以預防室內飛沫微粒感染,建議最好開窗通風或使用空氣清淨機,保護家人和寶寶健康!
💕抗菌專區
👉https://bobocan.cc/日本正負零空氣清淨機
👉https://bobocan.cc/抗菌抗病毒
💖日本正負零空氣清淨機
💖濾網 有效過濾PM2.5、異味、淨化花粉
💖結構 四層濾網合而為一
💖便利 三階段定時,五種模式設定
💖低音 超低音19分貝
💖坪數 5-7坪空間
💖輕量 重量4.8kg,單手搬運輕鬆省力
💖保固 一年保固
💖四合一濾網,滅菌、融菌、除甲醛、PM2.5樣樣行
⭕加入寶貝幫社團: https://bobocan.cc/寶貝幫社團
⭕更多寶貝幫: https://bobocan.cc/寶貝幫官網
⭕我們加賴吧: https://bobocan.cc/賴寶貝幫
複式顯微鏡移動 在 CUP 媒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從細胞製出活機械】
文:天衛六
談到機械人,許多人只想到由金屬和塑膠等材料製成的工具,有的像人,有的類似動物,或有的只是生產線上的設備。對於美國的一組研究人員來說,機械人意味著更多的可能性。「經濟學人」報道,他們研究出如何使用生物細胞創造出新型的生物體,可以完成各種工作之餘,更有可能自我繁殖。
現今有幾種方法可以改進生物,例如選擇性育種,或近年炙手可熱的基因工程技術,以培育用於農業和園藝的新型動植物,及製造工業用的細菌。研究人員也在研究獨立培育動物器官,可用作藥物測試,甚至用以進行移植手術。但這次研究人員是組合不同的生物組織,來設計出新機械。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早前刊登一篇論文,來自佛蒙特大學(University of Vermont)和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從細胞成分設計出「有機機械人」,其特別之處在於機械人的成分不再是合成物料,而是生物。他們通過組裝已有深入研究的「非洲爪蟾」(Xenopus)的特定幹細胞來實現這些設計,而製造出來的「機械人」亦接近於生物學定義的「生物」(organism)—— 具有自主行為的能力、並且包含專門執行不同作用的細胞類型。
這些約只長一毫米的人造生物被稱為「異機械人」(xenobots)。它們可以移動並執行簡單的任務,例如移動小顆粒。聽起來可能功用不大,但是研究團隊認為這些小朋友具備做大事的潛力。例如,源自人自身細胞的機械人可注入血液中,以清除動脈壁上的斑塊或識別癌症。又例如,將來可以製造一大群生物機械人,用以尋找和消化環境中的有毒廢物,包括海洋中的微小塑膠碎片。
在設計之初,研究團隊便採用了一種稱為「進化算法」的電腦程式。該程式先生成 500 到 1,000 個皮膚和心臟細胞的隨機三維配置,然後在虛擬環境中測試每個設計,例如查看當心臟細胞跳動時,該配置的移動距離。他們基於對非洲爪蟾細胞豐富的生物物理學知識,以測試這些配置方式對於執行目標任務的合適度。電腦會選擇表現最佳的版本以產生更多的設計和自我調整。這過程將不斷重複至最適當的設計出現。餘下便是利用顯微外科技術,按構建算法的結果去搭建非洲爪蟾細胞群。
研究團隊使用了兩種類型的幹細胞,包括取自早期胚胎的「多能性細胞」(pluripotent cells),其擁有廣泛的能力,如轉化成其他類型的細胞。其餘是心臟祖細胞(cardiac progenitor cells),一種會產生心肌的特殊幹細胞。放置在盤中的機械人能夠通過其內部的心肌細胞收縮,來推動自己在盤表面前進。個別機械人除了能夠推動單一顆粒外,也可以共同工作,繞圈走動,收集顆粒,並將之整齊排列。
研究作者 Joshua Bongard 表示,這些細胞正在以未知的方式相互傳遞信號,將來可以再進一步研究這種可能性。該團隊還試圖弄清楚如何激發細胞來構建複雜的功能性身體。另一研究作者 Michael Levin 指,這些知識將在再生醫學中非常有用,「再生醫學」旨在修復器官並為移植者建立身體部位。
但是,要使「異機械人」派上用場,就必須找到簡易的製造方式。現時的手工製作需要在顯微鏡下使用鑷子來完成,非常耗時。而其中一種自動化生產的構思,是通過三維打印來搭建必要的細胞層。
目前這些「異機械人」的壽命還頗短,最多只有幾個星期,因為它們沒有任何餵養自己的設備。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件好事,因為它可以緩解對安全性的恐懼。即使機械人逃脫了,也會在一定時間內報廢,而這些由青蛙細胞製成的「異機械人」既無毒亦可生物分解。但是,為了讓機械人發揮更大作用,研究人員正在尋找延長其壽命的方法。
更具爭議性的建議是為異種機械人配備生殖系統,例如讓機械人像扁蟲(flatworms)般將自己分為兩半,這將對需要大量機械人的工序有極大幫助。但是,這也可能引起人們對逃脫者流出野外的擔憂。這種層面已超越單純的技術突破,而是政策和倫理的規範。
圖片來源:SciNews/YouTube
詳細全文:
http://bit.ly/2GTx8oR
延伸專題:
【保護環境,由「合成生物學」發展起?】
http://bit.ly/2lAz7XN
【方景文:癌細胞原來怕熱?】
http://bit.ly/2JHeWQv
【方景文:益生菌究竟「益」在哪裡?】
https://goo.gl/cwdjMZ
==========================
在 www.cup.com.hk 留下你的電郵地址,即可免費訂閱星期一至五 CUP 媒體 的日誌。
🎦 YouTube 👉 https://goo.gl/4ZetJ5
📸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cupmedia/
💬 Telegram 👉 https://t.me/cupmedia
📣 WhatsApp 👉 http://bit.ly/2XdWXqz
複式顯微鏡移動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週漏網東西軍角逐的選項是:「裸男追野豬」vs.「精子新發現」。經過24小時的刺激票選之後呢,「精子新發現」獲得64%的票數。一直以來大家都以為精子移動是用蝌蚪的游泳方式,但是根據英國的最新研究,精子其實不是靠尾巴的擺動來前進,它其實是以一種螺旋的方式行進的。
大約在350年前,荷蘭一名科學家發明出一款在當時非常先進的顯微鏡,成為最早紀錄觀察細菌、血液的科學家。某天他和老婆完事之後呢,就突發奇想,把自己的精液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就看到裡面有成千上萬的精子,發現精子是像蛇或是鰻魚一樣,尾巴左右擺動游泳前進,但這樣的想法最近被推翻了。英國一名科學家花了2年多時間研究,以先進3D顯微鏡和數學技術,外加每秒5.5萬格的高速攝影機,拍下精子的運動影像,發現過去科學家們看到的精子樣貌實際上是一種「光學錯覺」。精子的游泳方式其實更複雜,不像蛇,而比較像「玩得過嗨的水獺」,它的鞭毛(尾部)運動,實際上是以游泳軸為中心,朝同一方向旋轉滾動以取得前進的動能,簡單來說就有點像地球繞太陽公轉時的情況,所以整個運動軌跡看起來就類似DNA的外觀,對研究團隊而言,這就像人類當初發現「地球不是平的」那樣的驚奇。
研究團隊指出,其實有超過一半的不孕症,問題是出在男方,因此精子運動的細微變化可能會影響人的生育能力,掌握人類精子的運動方式,就有助了解它們對自然受孕的影響,也可以識別不健康的精子,因此新發現很可能成為生育治療方法的重要基礎。不想生小孩的話,這項研究或許也可以為男性避孕提供線索。其實去年也有一份研究發現,在小白鼠身上加快或是減慢精子游動速度,確實可以影響鼠寶寶的性別,所以精子怎麼游、游多快,或許真的扮演生育的關鍵角色。
還有研究發現,即使精子再猛也沒用,能不能受孕還得看卵子的臉色,以前教科書上面都說(被跳過的健康教育14、15章),成千上萬的精子,拚死拚活游向卵子,第一個達陣的幸運兒,才能獲得刺穿卵子的機會,成為唯一的贏家,卵子總是扮演被動角色,等待著精子的「解救」,但是這樣的腦補劇情,先前已經被科學家打臉推翻。
精卵的結合並不是靠精子主動奔向、穿透卵子,而是靠卵子表面的「黏著分子」,把想要逃跑的精子緊緊抓牢,一步步讓精子的頭平貼卵子表面,來協助精子以正確的方向進入卵子。而且英國《皇家學會學報》最近更進一步指出,要跟哪個精子結合,決定權其實是在卵子身上,男女性行為之後,女性體內的化學物質會自己篩選精子,挑選的準則是「以大局為重」,會基於「基因多樣化」,並且對方必須要健康,這是為了以後面對疾病或感染時,免疫系統可以發揮較好的作用。簡單來說就像滑Tinder一樣,如果這條精子長太醜,看起來又弱不禁風的話,就算它第一個抵達,卵子還是會把它滑到左邊,按XX,又帥又壯又健康的就會直接super like抓過來結合這樣。所以不孕很有可能是男生精子品質太差好嗎?公公婆婆們不要再以為都是妳媳婦的錯,妳兒子絕對沒問題了!
上述提到的精子運動研究,7月31日已經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雜誌中發表了,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去找來看看喔。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複式顯微鏡移動 在 複式顯微鏡移動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提供複式顯微鏡移動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複式顯微鏡解剖顯微鏡、複式顯微鏡用途、複式顯微鏡構造有關運動與健身文章或書籍, ... ... <看更多>
複式顯微鏡移動 在 周泯叡- 回報一下錯誤的題目:...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回報一下錯誤的題目: 複式顯微鏡的成像為上下、左右皆顛倒,若視野下的小生物向左上角移動,標本應向何處移動? 答案右下角這是國一生物必考題, ... ... <看更多>
複式顯微鏡移動 在 複式顯微鏡移動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提供複式顯微鏡移動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複式顯微鏡解剖顯微鏡、複式顯微鏡用途、複式顯微鏡構造有關運動與健身文章或書籍,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