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 薩迦耶見 』與『 補特伽羅 我執』的差異~日宗仁波切教授《略論毘缽舍那02》2011 03 19. 1.9K views · 4 years ago ...more ... ... <看更多>
Search
『 薩迦耶見 』與『 補特伽羅 我執』的差異~日宗仁波切教授《略論毘缽舍那02》2011 03 19. 1.9K views · 4 years ago ...more ... ... <看更多>
源自中道佛學會攝大乘論第六十四講,如源法師主講. ... <看更多>
而《廣論》p171-6,承許八識的隨教行唯識派,它們承許無明跟薩迦耶見是異,它們所立的理由是,薩迦耶見有它很清楚的耽著境——補特伽羅獨立實體有我。薩迦耶 ... ... <看更多>
意謂薩迦耶見唯緣於我想而生之唯名言之我及唯自補特伽羅而為所緣,故薩迦耶見唯緣自相續。自相續是說, 依自己的蘊體而安立為我,不會依他有情的蘊體而安立為我。 ... <看更多>
此由法與補特伽羅有差別故,當知有二名,法無我及補特伽羅無我。」 (諍論 ... 然非補特伽羅我執,皆是薩迦耶見。 若爾,何為薩迦耶見我執?薩迦耶見 ... ... <看更多>
#1. 薩迦耶見是「名假」,補特伽羅我見是「受假」,兩者合為「我執」?
「薩迦耶,是積聚的意思。在自己的身心和合中,生起自我的感覺,與我愛、我慢的特性相應,與他對立起來(名假)。這是根本沒有的妄執——薩迦耶見。
《成佛之道》:「我有二:一、補特伽羅我;二、薩迦耶我。補特伽羅,譯義為數. 取趣,是不斷在生死中受生的意思。無論是自己、別人、畜生,都有身心和合的.
#3. 『薩迦耶見』與『補特伽羅我執』的差異 - YouTube
『 薩迦耶見 』與『 補特伽羅 我執』的差異~日宗仁波切教授《略論毘缽舍那02》2011 03 19. 1.9K views · 4 years ago ...more ...
#4. 菩提道次第略論毗缽舍那四
就自宗而言,我們都說我所並非補特伽羅,可是,如果生起執我所是自相存在的薩迦耶見,此時所執的除了我所之外還有執我,因此,可以歸類為補特伽羅我執。
「補特伽羅我執」是六道一切眾生的執著,「法我執」是一切法自己成立的執著。 薩迦耶見中的「你、我、他」,指能獨立實質有的「我」「你」「他」 ...
源自中道佛學會攝大乘論第六十四講,如源法師主講.
首先我們來看《廣論》第181頁對無明的解說:【此中能治明者,謂正明了補特伽羅無我之義,此相違者,謂補特伽羅我執薩迦耶見。】(《菩提道次第廣論》卷7)補特伽羅就是有情 ...
而《廣論》p171-6,承許八識的隨教行唯識派,它們承許無明跟薩迦耶見是異,它們所立的理由是,薩迦耶見有它很清楚的耽著境——補特伽羅獨立實體有我。薩迦耶 ...
#9. 不相在
但眾生不能悟解,總以為是實體性的眾生在輪迴,就成為補特伽羅我執。薩迦耶,是積聚的意思。在自己的身心和合中,生起自我的感覺,與我愛、我慢的特性相應, ...
#10. 我不即是蘊亦復非離蘊不屬不相在是故知無我
在自己的[P356] 身心和合中,生起自我的感覺,與我愛、我慢的特性相應,與他對立起來(名假)。這是根本沒有的妄執──薩迦耶見。對人,有補特伽羅我執;對自己, 有補特 ...
#11. 提問二十九
一、何謂補特伽羅我與薩迦耶我? · 答: · (一)我有二種 · 1、補特伽羅(pudgala)譯義為數取趣,不斷在生死中受生的個體。 · 無論是自己,別人,畜生,都有身心和合的個體,都 ...
#12. 謂於俱生我執所緣的名言之我,執有自性成就。 薩迦耶見
意謂薩迦耶見唯緣於我想而生之唯名言之我及唯自補特伽羅而為所緣,故薩迦耶見唯緣自相續。自相續是說, 依自己的蘊體而安立為我,不會依他有情的蘊體而安立為我。
#13. 菩提道次第廣論法尊法師譯
若不爾者,緣他補特伽羅執有自相,亦應是補特伽羅我執。若爾應成薩迦耶見,彼不執我薩迦耶見,不應理故。執補特伽羅有自性 ...
#14. 何謂『補特伽羅』? - 廣論共學心得分享平台
補特伽羅 (梵文:pudgala,Pudgalāstikāya),又譯為福伽羅,意譯為數取趣,佛教術語,泛指通常所說的「有情」、「眾生」或是我,實指輾轉輪迴於六道的 ...
#15. 廣論:無明與薩迦耶見二派之說
... 何明,是了無我真實義慧。其相違品,非唯無慧及所餘法,是須與彼相違執者,即增益有我。此復有二,謂增益法我及增益補特伽羅我。 ... 差別,所以剛開始至少 ...
#16. 補特伽羅-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對照《巴利經藏》可知,與「我」這個詞保持區別,在《阿含經》等中指代「自我」而譯為「人」的詞語,特別是指稱四雙八輩時,通常就是玄奘專門採用音譯的補特伽羅(pudgala ...
#17. ㆗觀應成與實事師的薩迦耶見比較
... 有補特伽羅我是我執薩迦耶見。 (2) 我所執薩迦耶見. 在五蘊㆖計有我所。「我所」乃我所有的種種法,五蘊、內六. 處、十八界㆗除五外境界,都是我所有的,這是我所執薩迦.
#18. Re: [地道] 身見,又稱為薩迦耶見,見道時斷除- Buddhism板
此由法與補特伽羅有差別故,當知有二名,法無我及補特伽羅無我。」 (諍論 ... 然非補特伽羅我執,皆是薩迦耶見。 若爾,何為薩迦耶見我執?薩迦耶見 ...
#19. 廣論止觀初探0052 哪種補特伽羅應緣的淨惑所緣
《廣論》段落| P355-L3 ~ P355-L12淨惑所緣……諸名差別。」 (更新日期: 2021年10月9日). 00:00.
#20. 中論1 20061225 雪歌仁波切
薩迦耶見 ,不會在以其他有情為對境時產生。雖然我們一般會說「我、補特伽羅、士夫」同義,但這樣講的時候,就會覺得「執其他有情 ...
#21. 二十、思惟集諦
慢者,謂依止薩迦耶見,緣內外之高下好惡,令心高舉,高相隨轉。 慢,怎麼來的呢?它有依一個薩迦耶見,薩迦耶見通常我們就說「我見」,但是呢正翻的時候不叫我見,叫 ...
#22. [心類] 薩迦耶見- 精華區Buddhism - 批踢踢實業坊
因為,補特伽羅生生世世內心裡都有一個我,無始無終就有一個我,我這個續流,依靠什麼?或者說,我這個續流的善惡好壞、快樂或痛苦,依靠的是什麼?
#23.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卷12)
若如彼宗,則至自身有諸蘊時,即應有補特伽羅我執生起。以計我執所緣之我 ... 若不見我是無自性,由無明力執有自性,以薩迦耶見執著我有自性,則流轉生死。
#24. 毗缽舍那2005-13
而這當中的薩迦耶見,就是執著「我」以及「我所」,是有自性的一種顛倒 ... 補特伽羅是獨立自主的實有我。這種觀待法,也就是補特伽羅必須要觀待蘊體 ...
#25. 20170508 般若波羅蜜part 2.pdf
⼀一、補特伽羅我. ⼆二、薩迦耶我. 三、結說. 壹、「我」的涵義. (壹)總說「我」有二種. 我有二:. 一、補特伽羅[人、數取趣] 我;. 二、薩迦耶我[有身見] 。 40. 壹、 ...
#26. 佛學專欄-高雄市正信佛青會訊息平台
但在禪觀次第上則是:若能勘破「五蘊和合」或「一合相」之執著,則破除「受假(執)」(補特伽羅我見),接著「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法假(執)」(薩迦耶我見)也就 ...
#27. 《毗婆舍那》
另外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下部宗義師所主張的「屬於補特伽羅事例的意識」與. 外道主張的「常、一、自主的我」有何區別?之前我們提到清辨論師的主張──屬於. 補特伽羅事例 ...
#28. 《緣起讚》
... 補特伽羅我執,但不是薩迦耶見。所以「薩迦. 耶見」強調的是緣著我而認定我有自性,這種癡心所稱為「薩迦耶見」。 Page 4. 3. 4.我們在何處想著「我」. 我們針對這個部分作 ...
#29. 《《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
(五)佛法中所說的無我,主要在不起薩迦耶見。 ※印順法師《中觀今論》p.250:. 不悟補特伽羅我假名有,起人我 ...
#30. 中觀大意及其在解脫道上對修行人的意義(張志成)
生死流轉的根本原因,原始佛教的說法有無明、渴愛、薩迦耶見(身見、我見)、有取識等,以上已為教內的共識。中觀對生死流轉與解脫還滅的原理有其扼要性的掌握與說明,然而 ...
#31. 03-問答-薩迦耶見從而何生?為何沒有「第一因」?
... 我與我所自性成立。至於薩迦耶見的因,如同《中觀寶鬘論》說的「乃至有蘊執,從彼起我執」。這段話的意思是,就像在名言的心識上要顯現「我」,必須先顯現蘊體才行 ...
#32. 《佛法概論》 第四章有情與有情的分析
31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註本)》p.355 ~ p.356:. 次略說我空觀。我有二:一、補特伽羅我;二、薩迦耶我。
#33. 『中觀今論』
... 補特伽羅,不會生起自我的執見。故人我見與薩迦耶見,極為不同。佛法中所說的無我,主要在不起薩迦耶見。 但有薩迦耶見的,必起補特伽羅我見;起補特伽羅我見的,如緣 ...
#34. 淨土法門- 無我的主張
從見的方面是以「四法印的見解」而區判佛教徒,其中以「諸法無我」法印為主要,總的來說,將此一法安立為「能獨立實質有空之補特伽羅無我」,以此而言, ...
#35. 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法相宗依修行階段之淺深,而在末那識中立三位,稱為末那三位,即:(一)補特伽羅(梵pudgala,即人)我見相應位,為末那識緣第八阿賴耶識而起人我見之位。如凡夫、二乘之有 ...
#36. 略探從世俗諦到勝義諦之順勝義觀
在印順導師著《中觀今. 論》p.243~244 中提到:. 有「薩迦耶見」的,必起「補特伽羅我見」;起「補特伽羅我見」的,如緣「他補特伽 ... 358 中所說的:「若無有我者,何得有 ...
#37. 前言 - 達賴喇嘛
而緣起的義理若做解釋,則有上下宗義深淺的差別:有佛教所有宗. 義都承許的「因果之緣起」;然後,當進入所謂「一切法空無我」的較. 深層解釋時, 則說是「觀待支分之緣起 ...
#38. 《佛教四大部派宗義講釋》讀後感(下)
... 見人、法. 「二無我」,不僅是斷除或粗、或細的「補特伽羅」我執、我見。庪. 修道證見「人」無我、「法」無我,是以求得解脫為目的,而據此解脫境界,上. 求佛果,下化 ...
#39. 我執與空性智慧的對話— 《實執諍論》 洛確仁波切教授
... 有的執著,是補特伽羅我執,因為是緣著補特伽羅產生的,但不是緣我而產生,我與天授二者的相續不是一。薩迦耶見與補特伽羅我執有這樣的差別。總之,因為有薩迦耶見 ...
#40.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般若波羅蜜)
在自己的身心和合中,生起自我的感覺,與我愛、我慢的特性相應,與他對立起來(名假)。這是根本沒有的妄執──薩迦耶見。 差別. 實有、自有、常有,為自我內 ...
#41. 龍樹《中論》對部派佛教「主體」觀之探討
在「三世實有」解釋因果業報的,時間相續性方面,是頗為. 有效直接──過去因實有,故有現在;若過去因未有,何有現在果? ... 有部對於「補特伽羅我」的實有假有問題,. 一 ...
#42. 南伽他:我為什麼判定正覺同修會蕭平實居士屬於未斷我見的 ...
... 見與邊執見的差別———區分我見與常見. 薩迦耶見者。 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 ... 以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及所依所緣所因俱有相應等法。 比方他見等隨觀執為 ...
#43. 達真堪布:《現觀莊嚴論》講記十一
(三)緣於有漏五蘊的我與我所見,以及依靠我與我所見而使根本煩惱與隨眠煩惱增盛的薩迦耶見。 ... 由能取境(有境)補特伽羅人我的實有成立與假立而有的兩種能依,亦可將屬於 ...
#44. 勝解性空
他們認為,補特伽羅我是五蘊和合有的,所以是假;假的所依是自性實有,所以說:“有 ... 執我有實自性的,是人我見,也即是薩迦耶見。緣起十二支中初支的無明是生死根本 ...
#45. 中觀應成派八大難題
薩迦耶見 即是增益補特伽羅我及我所染污慧,此乃邪分別所攝”。這個意思是 ... 唯識宗認為粗分補特伽羅無我為:四諦的差別法,即非常等十六行相、補特 ...
#46. 第三章斥偏淺——評析習佛不了義教者
... 有微細的實我,執為勝義補特伽羅。所謂 非即非離蘊我,是小乘正量部及犢子部等 ... 我及我所,是薩迦耶見。」「此薩迦耶,即五取蘊, 為遮常一想,故立此名。」「然 ...
#47. 《內觀教育集》
上述依據《眾聖點記》的記年,以下主要依據北傳的.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以及南傳《中部》的《薩遮迦大經》. 中的記載,仔細探討釋尊的禪修過程。 二、尋找涅槃.
#48. 入菩薩行論釋佛子正道: 第九品般若
「薩迦耶見」簡單的來分可以分為:執著「我」是由自相所成,以及執著「我所」是由自相所成這兩種。在龍樹論師的論典裡面有提到:如果一位補特伽羅的心續中 ...
#49. 【末那識】《 佛學大詞典》
末那識譯為意。意有思量之義,此識常緣第八識之見分思量,我為法,故名末那。我法二執之根本也。然則第六識名為意識,有何 ... 耶識起補特伽羅我見。次通一切異生、聲聞、獨 ...
#50. 第二章非斷非常的佛教輪回觀
... 我”(補特伽羅無我)。上座部說一切有部更主張唯蘊無我,五蘊中雖沒有 ... 若無受報者,則行善作惡有何區別,與其克制人欲而行善,還不如盡情作惡 ...
#51. 中觀根本慧論精華三品
說明:將執著我的薩迦耶見遮除,然後滅除執著我所的薩迦耶見。同. 樣的,於蘊等亦觀見非 ... 所以,從承不承許名言自相有之理論當中,不但於補特伽羅無我的安立有. 所差異 ...
#52. 建構以四聖諦為綱領的佛法知識體系
兩. 者同時主張宇宙萬法的法體是實有、恆常的。但. 有部否定我體的實有,而犢子部認為補特伽羅為. 實有。 有關法體 ...
#53. 高20增022班《企廣十六班》(高16秋02班)
所有的補特伽羅都有一個特性,他是非「常」不是唯一,是「無常且非一之法」。不能 ... 「常邊」:薩迦耶見把「我」當恆常不變。 「斷邊」:認為我死歿之後是斷滅的,不 ...
#54. 南華大學人文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入中論善顯密意 ...
見補特伽羅無我,故薩迦耶見及隨眠疑248戒禁取249等三結250,一切永斷不. 復生。此說已斷三結種子。其薩迦耶見,是見所斷251之遍計執252,非俱生. 者 ...
#55. 成佛之道
... 薩迦耶見、戒禁取見和. 疑。 佛法說的「無我」,主要在不起薩迦. 耶見——身見。有薩迦耶見的,一定起. 補特伽羅我見,薩迦耶見一定依著補特. 伽羅我而起。要離薩迦耶見, ...
#56. 補特伽羅 - 维基百科
補特伽羅 补特伽罗重定向至此關於耆那教的有關概念請見耆那教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此條目過於依赖第一手来源2023年6月4日请 ...
#57. 嘉義新雨
... 薩迦耶見、我見。sa 是「有」、「虛偽」、「移轉」之義;kaya 意譯作「身」,聚集之義;ditthi是「見」、「邪見」之意。故薩迦耶見譯作「有身見 ... 有「勝義補特伽羅」之說 ...
#58. 顯揚聖教論解讀
補特伽羅 : 七賢聖、八種(四向四果)賢聖、極七返等八種. 聖者、退法等六無學果、軟根 ... (二) 邊執見(antagrāha-dṛṣṭi),懷有「薩迦耶見」的人,「於. 五取蘊,執計斷常 ...
#59. 西藏佛教宗義書的源流與演變
質有空的補特伽羅無我,以及能取71 所取72 異質空及遍計所執性73 自相成立空的. 法 ... 執的習氣才是所知障。 101 自續以下二無我並非所依的差別,而是所破之我的粗細差別, ...
#60. 佛教中觀應成派對Axel Honneth 批判理論之反思
的薩迦耶見」與「法我執」兩者的差別。舉「執著『我的鉛筆』為自性有」的這種「自 ... 此我於補特伽羅上非有,即補特伽羅無我,於眼. 耳等法上非有,即法無我。由此可知 ...
#61. 《現觀辨析3》 by pandita
若許,則成相違。彼為有法,若是斷除能障礙獲得大乘見道及修道之障的補特伽羅,理應須是斷除爾之 ...
#62. 末那識
又此識俱薩迦耶見,任運一類恆相續生,何容別執有我我所。無一心中有斷常等二境 ... (1)補特伽羅我見相應之位︰補特伽羅是梵語,譯為數取趣,實則應譯為人或生。 於第 ...
#63. 中觀寶鬘論PDF | PDF
... 的差別,但是區分成受用者以及所受用之法二類, 故所空處便二分為補特伽羅以及法,而有補特伽羅無我以及法無我。首先是思惟補特伽羅無我,下面有偈頌文是:. 士夫非地水 ...
#64. 中觀根本慧論精華三品
因. 此,習氣的附著處便為意識;或者追根究柢來說,我想大概. 就是在微細識之上;無上密續當中有提到一種「微細心識」. 呀! 我覺得或許可以這樣吧!所以,於補特伽羅所 ...
#65. 82
知道補特伽羅的勝、劣之別。如有人相信佛法、有些則否,有人善根明利、有些則鈍,對於眾生的差別相能夠明白,雖不執著又可 ...
#66. 1 論「佛說無我」後一切法存在的問題研究生
19 「所知」語見《攝大乘論釋》卷一。世親釋,玄奘譯。中華佛教文化館影印,民國44年,台北。 大正藏31,頁322中。
#67. 世世常行菩薩道──第十四世達賴喇嘛講授
所以佛教才有「無我」的正見,這是任何一派外道所沒有的見解。 如果了知皈依,就知道內外道的差別;我們所皈依的法寶,就是破除我執的無我正見;以及破除 ...
#68.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釋
在佛法中所說的大悲心,是不離諸法因緣生義同我法空義的,要不然就成為愛見悲了。所以金剛經上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要說明 ...
#69. 簡明成唯識論白話講記(第三篇思量能變識詮釋)
... 薩迦耶見 ... 差別,略有三種:一補特伽羅我見相應。二法我見相應。三平等性智相應。初通一切異生相續,二乘有學、七地以前一類菩薩,有漏心位,彼緣阿賴耶識起補特伽羅我見 ...
#70. 攝類學:二法比較之四種情況by pabongka
攝類學:二法比較之四種情況攝類學時常把兩個法進行比較。這個動作非常重要。通過比較,你可以在短時間內知道你對這兩個法到底是否徹底了解。 攝類學中,比較任何兩個 ...
#71. 能應用的佛法,才是良藥! 定覺法師by pabongka
唯有良好地應用佛法,才是通向離苦得樂的良藥,能使我們避免再造惡業、停止惡心、並強化各種優良的內心特質。所以,佛法就是立杆見影的良藥、佛陀就是最好的大醫工、僧 ...
#72. 有身見【佛光大辭典】—— 佛教詞典
... 我所為實有等之妄見,稱為有身見。為說一切有部所立。(參閱「五見」1099、「薩迦耶見」6600) p2432 ... 盡智者,謂由因盡所得智,或緣盡為境,所以者何?由有... 本性相.
補特伽羅我與薩迦耶見我有何區別 在 [心類] 薩迦耶見- 精華區Buddhism - 批踢踢實業坊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摘自:《心類學》
雪歌仁波切
聞法動機
我們現在學習的是《大乘五蘊論》與《集論》裡的「心所」這部分。心所,非常重要
。因為,補特伽羅生生世世內心裡都有一個我,無始無終就有一個我,我這個續流,依靠
什麼?或者說,我這個續流的善惡好壞、快樂或痛苦,依靠的是什麼?依靠的是「心王」
。因此,心王很重要。雖然心王是影響我內心善惡、好壞、苦樂的主要影響者,然而,心
王卻必須依靠心所,換言之,心所會影響心王。所以說,我的好壞是靠心王的好壞決定,
而心王的好壞,則靠心所的好壞決定。因此,心王有多重要,心所也就有多重要。我們必
須好好學習心所這一塊。
正講
《集論》云:「於五取蘊有二十句薩迦耶見,謂計色是我,我有諸色,色屬於我,我
在色中。如是計受、想、行、識是我,我有識等識,識等屬我,我在識等中,於此諸見,
幾是我見?幾是我所見?謂五是我見,十五是我所見。何因十五是我所見?由相應我所故
,隨轉我所故,不離我所故。薩迦耶見,當言於事了不了耶,當言於事不得決了,如於繩
上妄起蛇解。」P12-13
首先,我們要抓到的重點是「薩迦耶見乃輪迴之根本」。這個輪迴的根本,會一直不
讓我們脫離五取蘊的狀態,換言之,只要有我執存在,就無法脫離五取蘊的宿命。五取蘊
的取,即「輪迴」之意,也可以說「受到業與煩惱的控制」、「由業與煩惱造出來的」。
由業與煩惱造出來五蘊之後,它是我們所要取的、所要成熟的,它是我們要接受的。因此
,果報出來的時候即變成「五取蘊」。
五取蘊的「取」字,有時我們解釋為「所取」,有時則解釋為「能取」,本身這二種
都可以解釋。所取而言,業與煩惱造出來的五蘊,即曰「所取」;能取而言,業與煩惱造
出來的這個有漏的五蘊本身有一種體性,即「會不斷的再給我們有漏的五蘊」、「會不停
的讓我們造業、生起煩惱」,此有漏的五蘊本身就有這種體性。因為有這種體性,所以,
它的後面一定會有所取的五蘊。
五取蘊,既是所取也是能取,意指「它是因,也是果。」又是因又是果,就變成永遠
沒有一個結束,也就是「會不斷再輪迴」之意。因此,從五取蘊的「取」字這裡,即知它
又是因又是果,也就代表「輪迴」的意思。此即五取蘊的意義。
那麼,該如何解釋五蘊與我之間的關係呢?五蘊,與「我」有關,但是,這個關係是
「依五蘊上假名安立一個我」的關係。我,只是假名安立,而非自性存在、能獨立實質有
。然而,雖然我的體性是非自性存在、非能獨立實質有,但凡夫眾生如我等,卻不如此看
待,我們總是誤解了我跟五蘊之間的關係。因為誤解,所以很執著;因為執著,結果就一
直不停的流轉生死輪迴,一直不斷地取這個五蘊,故曰五取蘊。
由此可知,我執與五取蘊(輪迴)有關係。關係是什麼呢?即我執所緣的我,與五蘊
中間有一個關係,但我們在完全不清楚的情況下而錯認了它們的關係,這種認錯的見解,
即薩迦耶見。
薩迦耶見,也有人譯為「壞聚見」。五蘊就叫「壞聚」。聚,即五蘊,而壞,則是薩
迦耶見,即錯誤之意。怎麼樣錯呢?也就是把五蘊看成是很堅固、不容易壞滅的,而且,
也將依五蘊而存在的我視為能獨立實質有、有自性的一種我,這種錯誤的見解,即曰壞聚
見。換言之,薩迦耶見你所想的「五蘊」或「聚」是堅固的、不會壞的,但實際上,這五
蘊很容易毁壞,一點都不堅固啊。現在你們懂了吧?薩迦耶見是完全不清楚五蘊與我之間
的關係而有的一種錯誤見解,故名壞聚見。
壞聚見,會帶來一種…不好的夢!哈哈,或者說是…一種幻覺,此即輪迴。首先,薩
迦耶見錯認了五蘊與我之間的關係,而無始以來,此執著的因不斷的一直種下去,最後就
結果出這樣一個「奇怪的輪迴」、一種「幻覺」!平時,我們多把輪迴比喻為「如幻化」
,意思就在這裡。
如何終結這幻化的輪迴?《廣論》毗婆舍那有關「趣入真實性的方法」的段落裡,談
到應先辨認何謂真實性與不真實性。真實性,即法性、佛的法身、佛的果位,它是我們心
的本性;不真實性,就像業與煩惱二者的果報,即三界輪迴。因此,談到心原來的樣子時
,我們不說心的本性是輪迴,而是說佛性。所以,心的本性是佛性,即代表真實性裡有佛
,心原本的位置就有佛。
輪迴,不是真實性,它是像夢般的幻覺。雖說輪迴是幻覺,並不代表它不存在喔!輪
迴在量中也是存在的。那麼,該如何結束輪迴幻覺呢?首先要去除薩迦耶見。
輪迴的根源,就在於「沒有認識自己」、「不了解真正的我是什麼樣子」。我,並非
如薩迦耶見認為的那樣自性存在或獨立實質有,真正的我,是「自性空」。雖說我是自性
空、空,並不代表我不存在喔。自性空或空的意思是…它廣到無法計量,故名為空。也可
以說,緣起太寬廣了,因為很廣所以說是空。平常我們都說,修空性的人,心胸會很寬大
,就是這意思。因此,我們不能說空等同於不存在、沒有。
心的本性或我的本性,是一種「無我」。所謂無我,即超越我的情況,它的能力或力
量超級強!哈哈,也就是它的能力…不可思議,完全無法量解(無法以量去認知)。因此
,要還原心的本性(無我),必須去除薩迦耶見。如果我們仍保有薩迦耶見錯誤顛倒的見
解,將無法脫離五取蘊的狀態。
你們要知道,有時我用「五取蘊」,有時則用「五蘊」,這二個不一樣喔!有些人會
誤以為五蘊和五取蘊是一樣的,其實不然。五蘊而言,佛也有五蘊,因為佛也是補特伽羅
;但五取蘊來說,則只有輪迴裡面才有。因此,講補特伽羅,就代表是五蘊,而非五取蘊
。但現在,我們是五蘊跟五取蘊都連在一起…站在一起,但這不代表五取蘊結束時,五蘊
也一併結束。五蘊一直會在,但五取蘊,則有結束的一天。
總之,我們對「我」執著,視之為有自性、能獨立實質有,這個時候,我們是先在五
蘊上執著,接著在我上執著,而且,二種執著是連結在一起的,並非前面是前面,後面又
是另外一個新的東西。不是這樣子的。
五蘊上的執著與我上的執著連在一起,是什麼樣子呢?《集論》談到了四個,即「色
是我,我有諸色,色屬於我,我在色中」。色受想行識五蘊裡,每一蘊都是如此。以色蘊
為例,我與色蘊,都是在有關係的當中執著,而不是沒有關係下的執著。《入中論》科判
裡,你們有注意的話會發現,我與蘊在體性異的情況下也會有一種執著、我執。所以,《
入中論》就提到了五種我執,第一「色是我」,第二則是「我與蘊體性異之下的一種我執
」,第三是「我有諸色」,第四是「色屬於我」,第五是「我在色中」。其中,第二種「
我與蘊體性異之下的執著」,乃外道的主張,他們認為我與蘊體性異的情況下我是有自性
的。因為這屬於外道的看法,所以,《集論》就沒提這點,僅談到我與蘊體性一之下的四
種我執,即「色是我,我有諸色,色屬於我,我在色中」。
「色是我」這種執著,比較簡單,大家容易理解,但第二跟第三,就有點麻煩了,因
為,對我們內心的想法而言,這二個道理有點難以區別,但實際上,就內心的執著來說,
這二種是不一樣的。「我有諸色」意思是我與色法「同時存在」、「同時有具備」,沒有
前後之別;「色屬於我」,則是「色法依賴我、依靠我」的意思。執著的時候,就不一樣
。接著,「我在色中」,即「我依賴色法」,這比較容易理解。
無論如何,雖然我與色蘊有體性一的關係,但此關係的同時,還是有一個「能獨立實
質有的我」的執著。《集論》屬唯識宗的觀點,因此,現在不談「自性有」這部分。總之
,我是能獨立實質有的執著,由何而來?它是受到什麼影響而有的呢?這是由於,蘊本身
是實質有,而我與蘊乃體性一的關係,所以,我自然也是實質有了。
實際上,蘊與我,有點不一樣。比如說,手在這裡,我們可以很清楚的指出來,然而
,我在哪裡?卻指不出來了。因為,我,有時是心的感覺,有時是頭腦的感覺,有時甚至
無法指出來…,因此,我是一種名言安立的法,但我的手,則不然!手是實際上可以指出
來的。所以說,五蘊本身是實質有,但我則非實質有。
但現在,因為五蘊是實質有,所以就影響到我也變成實質有了,為什麼會如此?這是
受到「我與蘊體性一」的關係所致。因此,我與蘊體性一的關係下,會產生我是能獨立實
質有的這種執著。我們要知道,我與蘊體性一,這沒有錯,然而,若是在體性一的情況而
執著我也是能獨立實質有,那就不對了。
「色是我,我有諸色,色屬於我,我在色中」這四種執著裡,第三與第四相互對照下
,很容易理解。色屬於我,即色依賴我之意;我在色中,則是我依賴色的意思。但對照「
我有諸色」與「色屬於我」,則很容易搞錯,因為看起來實在差不了多少。但實際上,還
是有差別的。我有諸色,即我與色同時存在;色屬於我,則是色依賴我,也就是先有我後
有色依賴我。可以理解嗎?色蘊理解了,其他的受想行識等蘊,也可依此類推,都一樣的
。
問:您說…我有諸色,即我跟色其實是同時存在,也就是說要不這二個同時存在,要不
然同時不存在,是這個意思嗎?那色屬於我,您說是色蘊依賴我。所以,我若不存
在,色蘊也不會存在。那後面的我在色中,則是反過來。可以這樣理解嗎?
答:嗯…我有諸色、色屬於我、我在色中這三個,乃「我所的薩迦耶見」,色是我,則
是「我執的薩迦耶見」。後三者,都是我與蘊連在一起的執著,即我所的薩迦耶見。
所以,我所的薩迦耶見執著的時候,就可如你所說的,可將我與蘊區分為同時或不
同時。若同時,則是第一個( 我有諸色 );不同時,即後面兩個( 色屬於我及我在
色中?)。
問:體性一,跟廖老師翻的「體一」和「同體」,意思是一樣的嗎?
答:一樣。
《集論》云:「如是計受想行識是我,我有識等識,識等屬我,我在識等中,於此諸
見,幾是我見?幾是我所見?謂五是我見,十五是我所見。」P12五蘊裡,每一個蘊都可
以區分出這四個執著。第一個「色是我」,乃「我執的薩迦耶見」,即「我見」,而後三
個「我有諸色、色屬於我、我在色中」,則是「我所的薩迦耶見」,即「我所見」。我所
見有三,乘以五,即有十五個我所見;我見有一,乘以五,即五個我見。大概是這樣。
《集論》云:「何因十五是我所見,由相應我所故。隨轉我所故。不離我所故。薩迦
耶見,當言於事了不了耶,當言於事不得決了,如於繩上妄起蛇解。」P12-13
薩迦耶見,即壞聚見,它是完全錯誤的一種想法。薩迦耶見一詞,應該是梵文直接音
譯,而梵文的原意,則是「壞聚見」的意思。無論薩迦耶見也好,壞聚見也好,直接從字
面上即可理解到「薩迦耶見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為什麼?一如前述,壞聚的壞本身,即
容易壞滅的、不堅固的。但薩迦耶見,卻不這麼看,薩迦耶見顛倒地把它看成是堅固的、
不會壞的性質。一樣的道理,「薩迦耶見,當言於事了不了耶,」意思是…它是理智性能
夠觀察的嗎?還是理智性不能夠觀察的?答曰:「當言於事不得決了,如於繩上妄起蛇解
。」薩迦耶見,禁不起理智性的觀察,因為它完全是錯誤的,只要一觀察即破綻百出,一
觀察就能抓出它的錯誤而破除它,故曰不得決了。所以,薩迦耶見,像什麼呢?即如於繩
上妄起蛇解。我們凡夫都知道把繩視為蛇的心或認知是完全錯誤的,大家都知道的。同理
,薩迦耶見也是如此,它是完全錯誤的,完全不得決了的錯誤認知。
問:您剛剛說,五取蘊只有輪迴才有,五取蘊結束後五蘊都還存在,那為什麼無色界的
眾生就沒有色蘊呢?
答:應該這樣子說,無色界的眾生只是暫時沒有色蘊而已,並不代表他永遠都沒有色蘊。
說是無色界的眾生,就只是暫時是無色界而已,因為他還在三界輪迴之中。但無色
界最後,也是成佛嘛,他成佛的話,一定有五蘊,一定有五方佛,所以也會有色蘊。
問:他為什麼沒有色蘊呢?
答:他只是暫時沒有色蘊而已。為什麼呢?應該這樣子說,無色界的眾生呢,好的色蘊
沒有出現,壞的色蘊也暫時停掉了,大概是這樣的一個階段。色蘊,可分為「有漏」
與「無漏」二種。無漏的色蘊,成佛才會有,但有漏的色蘊,則存在於欲界與色界
之中。因此,無色界的眾生,既沒有無漏的色蘊,也沒有有漏的色蘊。雖然無色界
裡沒有有漏的色蘊,但這只不過是暫時的一種現象,不代表他們將來完全都不會有
色蘊,不是的。就像我們吧,過去生也都去過無色界,然後,又從無色界回來而有
現今的色蘊。因此,色蘊來說,只是到無色界那邊暫時停掉而已,不能說永遠都沒
了。
對於無色界的眾生而言,有漏的色蘊為什麼會結束呢?這是因為他一直反感種種樂
受、享受。當他由初禪二禪…一直往上走的時候,對於外在的色聲香味觸,甚至連
內心的感受、樂受,都十分反感、討厭。定力愈高,就愈反感,甚至完全不能接受。
這個時候,連外在的色聲香味觸,都會暫時停掉。
轉自:道次世界
https://lamrimworld.org/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13703179.A.192.html
※ 編輯: cool810 (123.205.66.248), 10/19/2014 17:01:5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