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X 詩.聲.字 】
靜物 ◎也斯
本來有人坐在椅上
本來有人坐在桌旁
本來有人給一盆花澆水
本來有人從書本中抬起頭來
現在他們到哪兒去了?
那個隨著音樂起舞的人
那個喜歡吃麵條的人
那個喜歡喝白開水的人
那個戴頂帽子擋陽光的人
現在他們到哪兒去了?
是一個想與你好好說的人
是一個與你緊緊挽著手的人
是一個想與你一起高聲歌唱
想與你一起仰望天空的人
現在他們到哪兒去了?
變成一個分水給陌生人喝的人
變成一個為信仰而停止進食的人
變成一個含著眼淚勸告武警的人
變成一個為朋友擋去子彈的人
現在他們到哪兒去了?
輾成了碎片
撞成了彈孔
吹成了風砂
撒成了灰塵
現在他們到哪兒去了?
變成了你我身畔永遠的影子
變成了我們每日的陽光和空氣
變成了生活裏的盆花和桌椅
變成了我們總在讀著的那本書
--
◎作者簡介
也斯(1949-2013),本名梁秉鈞,香港重要詩人、作家、學者、文化人。
「也、斯」均為虛字,取名也斯,因為欣賞二字不受單一意義規範,也不受任一種學說或預設思想所限,似乎縹緲不可捉摸,卻更凸顯出其人不受任何媒介拘束,從文字、攝影、戲劇等不同面向建構出獨特的生命情懷。在他跨界探索的前衛性格中,卻每每回到對香港深厚情感的底蘊與反思。
著有詩集《雷聲與蟬鳴》、《游離的詩》、《東西》、《蔬菜的政治》、《普羅旺斯的漢詩》等;小說《養龍人師門》、《剪紙》、《島和大陸》、《布拉格的明信片》、《記憶的城市.虛構的城市》和《後殖民食物與愛情》等;散文集《也斯的香港》,及與日本學者四方田的往復書簡《守望香港》(遺作)等;以及評論集《書與城市》、《香港文化》、《文化空間與文學》等。
--
◎「詩.聲.字」小編 李蕪 賞析
在1989年天安門學運之後,香港詩人也斯寫下了這首〈靜物〉,借詠物以悼念中共鎮壓下的亡者。這首詩的結構安排簡單卻又有效,詩中的敘述與摹景,是四句一段,如首段云:
本來有人坐在椅上
本來有人坐在桌旁
本來有人給一盆花澆水
本來有人從書本中抬起頭來
讓我們試想「本來有人」重疊的作用:句子強調出「本來」以及「有人」,於是讀者可以感覺到曾經不只一人在此,而今那群人卻不在了,於是導引出單句成段的疑問句:「現在他們到哪兒去了?」
閱讀這首詩時,讀者(「你」)宛如在看一幅室內的靜物畫,旁白(詩人)為「你」勾勒出一群已不在場的人,他們「隨著音樂起舞」,「喜歡吃麵條」,「喜歡喝白開水」,「戴頂帽子擋陽光」,無論如何,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並且循序漸進,「你」將感覺這群人與自己的聯繫正在加強,因為他們:
是一個想與你好好說的人
是一個與你緊緊挽著手的人
是一個想與你一起高聲歌唱
想與你一起仰望天空的人
這群人不是「你」生活裡的陌生人,他們想與你交流,他們與你緊挽著手,想與你一同高歌,而且還是「想與你一起仰望天空的人」:仰望天空,當然不只是字面義,亦具有象徵涵意,例如追尋遼闊、自由而理想的世界(凡是落實來解釋的同時,當然也限縮喻依的可能性)。而這群人,「現在他們到哪兒去了?」詩裡展示的是他們消失前在做的事:
變成一個分水給陌生人喝的人
變成一個為信仰而停止進食的人
變成一個含著眼淚勸告武警的人
變成一個為朋友擋去子彈的人
他們變成一個個為了心中的信仰、關懷而投身運動的人,且彼此站在一起,甚至不惜犧牲個人生命。
然後「現在他們到哪兒去了?」每當這個疑問句再度出現時,情感的分量亦隨著故事推展而愈顯得沉甸甸。接續的一段,便是全詩中最猛烈、殘酷的句子(如果詩歌如同樂曲,此處也是最激越的一節):他們如同物品一樣,被輾碎,被彈孔打穿,「吹成了風砂/撒成了灰塵」。字面上不見血,卻血流滿地;不說中共鎮壓的酷虐,卻盡顯其酷虐。
而這首詩的巧妙之處,不僅在於能放,更在於能收。「現在他們到哪兒去了?」詩人(文本)所給予的回答先是高亢激情的,隨後是沉痛哀婉的,最末又回復到平靜雋永的畫面:
變成了你我身畔永遠的影子
變成了我們每日的陽光和空氣
變成了生活裏的盆花和桌椅
變成了我們總在讀著的那本書
他們仍然存在於「你我」的存在裡,變成了「我們」日常生活裡的「陽光和空氣」、「盆花和桌椅」;存在於我們的閱讀之中,就像此刻,當我們在閱讀著詩的時候,那些已然缺席的前行者,他們所投身的理想及其價值,並未隨風消散。
以上主要談的是涵意層面,這一段再稍微補充寫作上的技巧。一開始提及四句一段,我們讀完後可以注意到,每一段之內,四個句子的安排,多是從輕到重,由淺至深,例如前文單獨引出的幾段;或有上下兩句間的輕重均勻而彼此互補,例如「本來有人坐在椅上/本來有人坐在桌旁」,或是「變成了我們每日的陽光和空氣/變成了生活裏的盆花和桌椅」。再則,每段之內重複的字詞,如一開始的「本來有人……」,第三段「那個」如何如何的「人」,第五段「是一個……」,第七段「變成……」,既製造節奏感,語意上又有適當的調整,到第九段的「輾成」、「撞成」、「吹成」、「撒成」的句首動詞變化,既微妙又準確,甚至結段的「變成了」也與第七段「變成」(像是進行中)情境上有所不同。這些細節,均可覺察出詩人用字遣詞的功力。
最後做個延伸:就詩作上來觀察,也斯在創作時,應曾聯想1960年代美國風行的反戰歌曲〈花兒都到哪裡去了〉(“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這首歌是1956年時美國民謠歌手彼德.席格(Pete Seeger)自烏克蘭民謠改寫,從「花兒都到哪裡去了」啟始,寫及少女摘花,送別她們的情郎,這些年輕小夥子上戰場,後來卻長眠墓園裡。也斯〈靜物〉提問的方式及其內裡的情懷,與歌曲有相近之處,大家如果將前者與〈靜物〉的文本對照思索,對它們各自的意象安排、結構方式,以及情緒如何跌宕,將別有一番體會。
--
美術設計:�Nys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nysus_/
攝影來源:Unsplash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4/blog-post_14.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詩聲字 #香港詩 #也斯 #靜物 #現在他們到哪兒去了
補充本詩歌賞析 在 詩聲字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詩.聲.字 x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也斯〈靜物〉
本來有人坐在椅上
本來有人坐在桌旁
本來有人給一盆花澆水
本來有人從書本中抬起頭來
現在他們到哪兒去了?
那個隨著音樂起舞的人
那個喜歡吃麵條的人
那個喜歡喝白開水的人
那個戴頂帽子擋陽光的人
現在他們到哪兒去了?
是一個想與你好好說的人
是一個與你緊緊挽著手的人
是一個想與你一起高聲歌唱
想與你一起仰望天空的人
現在他們到哪兒去了?
變成一個分水給陌生人喝的人
變成一個為信仰而停止進食的人
變成一個含著眼淚勸告武警的人
變成一個為朋友擋去子彈的人
現在他們到哪兒去了?
輾成了碎片
撞成了彈孔
吹成了風砂
撒成了灰塵
現在他們到哪兒去了?
變成了你我身畔永遠的影子
變成了我們每日的陽光和空氣
變成了生活裏的盆花和桌椅
變成了我們總在讀著的那本書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也斯 創作
#侯建州 手寫
#深藏身與名 襯圖
※圖檔來源:#陳日瑒 攝影,Instagram:infuturedream
※本篇可見於梁秉鈞《#梁秉鈞五十年詩選.上》(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4年10月),及孟浪主編《#六四詩選》(#黑眼睛文化,2014年5月)
※也斯(1949-2013)
本名梁秉鈞,香港重要詩人、作家、學者、文化人。
「也、斯」均為虛字,取名也斯,因為欣賞二字不受單一意義規範,也不受任一種學說或預設思想所限,似乎縹緲不可捉摸,卻更凸顯出其人不受任何媒介拘束,從文字、攝影、戲劇等不同面向建構出獨特的生命情懷。在他跨界探索的前衛性格中,卻每每回到對香港深厚情感的底蘊與反思。
著有詩集《雷聲與蟬鳴》、《游離的詩》、《東西》、《蔬菜的政治》、《普羅旺斯的漢詩》等;小說《養龍人師門》、《剪紙》、《島和大陸》、《布拉格的明信片》、《記憶的城市.虛構的城市》和《後殖民食物與愛情》等;散文集《也斯的香港》,及與日本學者四方田的往復書簡《守望香港》(遺作)等;以及評論集《書與城市》、《香港文化》、《文化空間與文學》等。
※小編 李蕪 賞析
在1989年天安門學運之後,香港詩人也斯寫下了這首〈靜物〉,借詠物以悼念中共鎮壓下的亡者。這首詩的結構安排簡單卻又有效,詩中的敘述與摹景,是四句一段,如首段云:
本來有人坐在椅上
本來有人坐在桌旁
本來有人給一盆花澆水
本來有人從書本中抬起頭來
讓我們試想「本來有人」重疊的作用:句子強調出「本來」以及「有人」,於是讀者可以感覺到曾經不只一人在此,而今那群人卻不在了,於是導引出單句成段的疑問句:「現在他們到哪兒去了?」
閱讀這首詩時,讀者(「你」)宛如在看一幅室內的靜物畫,旁白(詩人)為「你」勾勒出一群已不在場的人,他們「隨著音樂起舞」,「喜歡吃麵條」,「喜歡喝白開水」,「戴頂帽子擋陽光」,無論如何,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並且循序漸進,「你」將感覺這群人與自己的聯繫正在加強,因為他們:
是一個想與你好好說的人
是一個與你緊緊挽著手的人
是一個想與你一起高聲歌唱
想與你一起仰望天空的人
這群人不是「你」生活裡的陌生人,他們想與你交流,他們與你緊挽著手,想與你一同高歌,而且還是「想與你一起仰望天空的人」:仰望天空,當然不只是字面義,亦具有象徵涵意,例如追尋遼闊、自由而理想的世界(凡是落實來解釋的同時,當然也限縮喻依的可能性)。而這群人,「現在他們到哪兒去了?」詩裡展示的是他們消失前在做的事:
變成一個分水給陌生人喝的人
變成一個為信仰而停止進食的人
變成一個含著眼淚勸告武警的人
變成一個為朋友擋去子彈的人
他們變成一個個為了心中的信仰、關懷而投身運動的人,且彼此站在一起,甚至不惜犧牲個人生命。
然後「現在他們到哪兒去了?」每當這個疑問句再度出現時,情感的分量亦隨著故事推展而愈顯得沉甸甸。接續的一段,便是全詩中最猛烈、殘酷的句子(如果詩歌如同樂曲,此處也是最激越的一節):他們如同物品一樣,被輾碎,被彈孔打穿,「吹成了風砂/撒成了灰塵」。字面上不見血,卻血流滿地;不說中共鎮壓的酷虐,卻盡顯其酷虐。
而這首詩的巧妙之處,不僅在於能放,更在於能收。「現在他們到哪兒去了?」詩人(文本)所給予的回答先是高亢激情的,隨後是沉痛哀婉的,最末又回復到平靜雋永的畫面:
變成了你我身畔永遠的影子
變成了我們每日的陽光和空氣
變成了生活裏的盆花和桌椅
變成了我們總在讀著的那本書
他們仍然存在於「你我」的存在裡,變成了「我們」日常生活裡的「陽光和空氣」、「盆花和桌椅」;存在於我們的閱讀之中,就像此刻,當我們在閱讀著詩的時候,那些已然缺席的前行者,他們所投身的理想及其價值,並未隨風消散。
以上主要談的是涵意層面,這一段再稍微補充寫作上的技巧。一開始提及四句一段,我們讀完後可以注意到,每一段之內,四個句子的安排,多是從輕到重,由淺至深,例如前文單獨引出的幾段;或有上下兩句間的輕重均勻而彼此互補,例如「本來有人坐在椅上/本來有人坐在桌旁」,或是「變成了我們每日的陽光和空氣/變成了生活裏的盆花和桌椅」。再則,每段之內重複的字詞,如一開始的「本來有人……」,第三段「那個」如何如何的「人」,第五段「是一個……」,第七段「變成……」,既製造節奏感,語意上又有適當的調整,到第九段的「輾成」、「撞成」、「吹成」、「撒成」的句首動詞變化,既微妙又準確,甚至結段的「變成了」也與第七段「變成」(像是進行中)情境上有所不同。這些細節,均可覺察出詩人用字遣詞的功力。
最後做個延伸:就詩作上來觀察,也斯在創作時,應曾聯想1960年代美國風行的反戰歌曲〈花兒都到哪裡去了〉(“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這首歌是1956年時美國民謠歌手彼德.席格(Pete Seeger)自烏克蘭民謠改寫,從「花兒都到哪裡去了」啟始,寫及少女摘花,送別她們的情郎,這些年輕小夥子上戰場,後來卻長眠墓園裡。也斯〈靜物〉提問的方式及其內裡的情懷,與歌曲有相近之處,大家如果將前者與〈靜物〉的文本對照思索,對它們各自的意象安排、結構方式,以及情緒如何跌宕,將別有一番體會。
※我們曾分享這首詩的朗讀(2018/06/04),此次與「每天」共同發文,並增補賞析,並以攝影照襯托手寫字。
補充本詩歌賞析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墓誌銘(節選) ◎顏忠賢
(之一)加糖或不加糖。紀念碑式的。
--咖啡廳發明了城市的意外
咖啡廳是腐敗的,一種釀得很嚴謹很考究才釀得出來的腐敗。
咖啡廳是偽裝的,像一篇寫得密密麻麻、字跡熱烈卻又壓抑到無法自拔的情書,讓人不忍地老想多看幾眼的那種充滿誠意的偽裝。
咖啡廳是軟弱無力的,只痴痴地等待更多城裡好的或壞的客人的馴服、征服或等待更多的不可能繁殖的原因來襲,等待更多種謠傳的打量,等待意外被其發明,雖然軟弱無力,仍不免沾沾自喜。
咖啡廳是。
壹、咖啡廳是黑的。這種自戀式的不快樂只為了。他們說。等待。發明 另外一個故事。如果。令我們在咖啡廳外的人生會更鋒利些。 EXPRESSO 很。而非厮混。只是。
貳、喝咖啡的。既不浪漫又很。壞得令人想考究。無趣而突兀。我們的沾沾自喜。隨後。至於發現自己不過喜歡遊手好閒。受害。沈緬於LATE 顯然。發明了意外。不快樂又於事無補。
參、咖啡誤植了城市的命運。城市的意外。我們自戀了起來。或是別人。愛來愛去的。老情人。辣妹。加班男。失敗者。市長候選人。一種共謀的仙人跳。關於歷史。不現實卻又交叉出現的角色。自認為逃離了挫敗。上。城市。或是一個封閉的咖啡廳和其他更多的咖啡廳的故事選集。黑的。加糖或不加糖的紀念碑。
肆、整個城自戀了起來。有個謠傳。於事無補依舊。進口無力感。 咖啡廳廣告。我們因為太緊張而必須抹黑。甜不甜無妨。胃壁。左派。東方的。長髮女生。老找不到存在主義更無妨。只是厮混。應該。CAFE AU LATT 受害。紀念碑上刻著。集體潛意識。附庸於。 CHEESE CAKE 沈緬。 咖啡從來不自認為逃離了挫敗。
伍、渴望與熱愛。一天到晚只放巴哈。開時代的倒車。緩慢是道德的。模糊地具有威脅。咖啡廳外頭流傳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國家競爭力探頭探腦。
陸、抒情的。結局是有血有肉。脫胎於悔恨。密封遺骸。台北的化石證物。拼裝也是講究美學的。波麗露一架留聲機。島上。三代相親。我們喝 咖啡。為了結婚。繁衍後代。野人。明星。一點都不酷。深深地驅入孤立 的那個町的悶。絕望。在城的西邊。烤麵包香香的。蟬叫了。
柒、舊情綿綿是時髦的。美的。冷的。約會的。無所不在其實是。另一種更不退流行。找一些真正奧秘的。找女人的素材。東區是緊張的。事件。越來越蔓延。M。2.31。鴉片店繼續到世紀末。繼續緊張。咖啡廳創 造了意外。紀念碑不清楚。
捌、 咖啡廳發明了健康的自戀。有時候等。有時候不等。沾沾自喜。仍 然。這個城在裡打發不浪漫。鐘愛更鋒利的人生以前。黑的。共謀的。 總是冒著「遊手好閒」的危險。歷史沒有寄託。胃壁可能。委婉地。不拒絕。故事選集。加不加肉桂粉比選比選不選誰值得考究一點。一個城被更多的咖啡廳佔領。腐不腐敗都是好的。以後怎麼辦都好。腐敗。偽裝。軟弱無力。繼續繁殖。意外。加糖或不加糖。紀念碑式的。
--
◎作者介紹
顏忠賢,一九六五年生,彰化人。著有長篇小說《三寶西洋鑑》、《寶島大旅社》、《殘念》、《老天使俱樂部》;詩集《世界盡頭》,散文《壞設計達人》、《穿著Vivienne Westwood馬甲的灰姑娘》、《明信片旅行主義》、《時髦讀書機器》、《巴黎與臺北的密談》、《軟城市》、《無深度旅遊指南》、《電影妄想症》;論文集《影像地誌學》、《不在場──顏忠賢空間學論文集》;藝術作品集:《軟建築》、《偷偷混亂:一個不前衛藝術家在紐約的一年》、《鬼畫符》、《雲,及其不明飛行物》、《刺身》、《阿賢》、《J-SHOT:我的耶路撒冷陰影》、《J-WALK:我的耶路撒冷症候群》、《遊――一種建築的說書術,或是五回城市的奧德塞》等。
--
◎小編一尾賞析
近期大家在書店裏看到小説計劃《字母會》總會伴隨著一個名字――顏忠賢,想不到顏忠賢也寫出過詩集吧?建築科系出身的他多以小說、散文、藝術評論最爲人熟知,如果說去年的跨界詩選有什麽遺珠,我想顏忠賢絕對是其中之一。
這首詩選自《世界盡頭》,建築系的他給了這部詩集一個副標――詩建築,因而這本詩集所關乎的是詩與建築之間的關係。或許我們先從「建築的詩」,開始説起,爲什麽小説家寫的結構鬆散的句子可以叫做詩,那我們先把「如果咖啡廳是城市一座座的墳墓」當作這首詩歌想要傳達的意象,而作者所寫的詩歌即爲哀悼城市的墓誌銘,有了這個前提我們再來看看作者在這首散文詩裏做了什麽?
「咖啡廳是腐敗的」。「咖啡廳是偽裝的」、「咖啡廳是軟弱無力的」、「咖啡廳是。」「壹、咖啡廳是黑的。」、「貳、喝咖啡的。」、「參、咖啡誤植了城市的命運。」、「肆、整個城自戀了起來。」、「伍、渴望與熱愛。」、「陸、抒情的。」、「柒、舊情綿綿是時髦的。」、「捌、 咖啡廳發明了健康的自戀。」,不斷地重複「咖啡廳是」並且透過這樣的句子來趨近作者所要傳達的意象,重複句式是現代詩創作時,爲了製造韻律、節奏所使用的手法,這是這首散文詩之所以是詩的原因之一。
其次,我們再仔細往詩的内部細究,如「參、咖啡誤植了城市的命運。」一段由鬆散的文字構成,但「城市的意外。我們自戀了起來。或是別人。愛來愛去的。老情人。辣妹。加班男。失敗者。市長候選人。一種共謀的仙人跳。……」,不像小説或是散文具有清楚的敘事邏輯,反而像是「參、咖啡誤植了城市的命運。」一段的意象補充,文字組合間是作者對於文字實驗,將毫無關聯的文字組合在一起碰撞出詩意,如「市長候選人。一種共謀的仙人跳。」,這是另一個可以判斷是詩的原因。
最後,眼尖的讀者大概可以發現,詩一開始的副標也已經説明詩的主旨:「(之一)加糖或不加糖。紀念碑式的。/--咖啡廳發明了城市的意外」,在詩中也不斷呼應這首詩的主題。整首詩在字句、細節的不斷重複、抽換各類字詞中,作者創造了迥異於散文的叙事結構,看起來像是一座海市蜃樓的詩建築,扭曲、抽象,但極其繁麗。
散文詩的主題到今天也告一個段落了,大家對看起來不太容易讀懂的散文詩有更進一步的了解了嗎?歡迎大家在下面告訴我們你認爲的散文詩是什麽呢?
--
美術設計:林宇軒
圖片來源:unsplash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顏忠賢 #咖啡廳 #墓誌銘 #建築 #字母會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3/blog-post_1.html
補充本詩歌賞析 在 詩歌賞析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补充本 337— 一件美事. 都曾枉费在主耶稣身上。对这些爱主的人,祂是全然可爱,祂是全然可爱,配得我们献上一切。我们浇在主身上的不是枉费,乃是馨香的见证,见证祂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