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疫情緊張,疫苗卻嚴重欠缺的時刻,除了美日兩國捐贈587萬劑疫苗之外,遠在波羅的海東岸的立陶宛,也捐贈2萬劑疫苗給台灣。禮雖輕,情意濃,因為他們不到3百萬人口。接著,立陶宛宣布要在台北設代表處,而我們的外交部也宣布要在立陶宛設代表處,作為台灣在歐洲的窗口。有趣的是,我們將用Taiwanese(台灣人、台灣的)而非Taiwan為名。
立陶宛現任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ėda)先生於今年6月14日參加波羅的海國家與美國總統拜登的高峰會,他公開表示願意讓美國駐軍立陶宛,以使美軍在中歐地區具備快速反應能力好維持區域穩定,並協防立陶宛。值得注意的是,立陶宛與中國具有正式邦交關係,卻準備投向美國,支持台灣。為什麼?
讓我們先來了解波羅的海三國的歷史背景,以及他們用柔性方法獨立復國的感人故事。
瀕臨波羅的海有三國,立陶宛、愛沙尼亞及拉脫維亞。二次大戰期間,德國曾經占領三國,1939年8月23日,希特勒與史達林簽訂「Molotov-Ribbentrop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的協定,附加「秘密協議書」,暗中將三國列入「德蘇勢力範圍」。1940 年蘇軍入侵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於1941年,立陶宛於1944年先後均被迫加盟蘇維埃共和國長達50年。
這三個小國從醞釀脫離蘇維埃共和國到完成獨立復國,經歷三個階段。先是各自推動公民運動,爭取人權自由,1987 年蘇聯總統戈巴契夫宣稱推動蘇聯改革,激起各國自由化的火花,紛紛成立各種人民團體,三國人民促成了「波海人民陣線」(Baltic Popular Front)的大結盟。1989 年8 月23 日,2百萬以上的男女老少,為紀念被出賣50年,在三國高速公路上手牽手高喊「獨立、自由」,長達6百公里,將三國首都連串成波海大道(Baltic Way)的人民長城,震撼全世界。
第二階段由各國國會通過決議,宣布回復各國主權獨立。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最高議會率先決議:「從1940 年被外來政權所廢除的立陶宛國家主權,已經回復,從今以後,立陶宛又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兩個月後,鄰國拉脫維亞及愛沙尼亞的國會也先後通過決議,宣布回復他們的主權獨立。
立陶宛最高議會所作決議很快被蘇聯最高蘇維埃宣布無效,立陶宛政府又凍結經費,終止蘇聯在立國徵兵,更展開邊界巡邏,又通過身分證法,不斷凸顯立陶宛的國家主權。此外,人民開始從鄰國購入能源、物資和武器,無形中開啟自由經濟模式。
世界各國也紛紛表態。美國總統布希公開支持立陶宛人的民族自決權。捷克總統 V. Havel 表示願提供場所供作雙方談判; 歐洲議會決議要求「兩個不同國家以建設性對話解決爭議。」
由於立陶宛舉國團結,加上國際輿論支持與媒體的關注,初期莫斯科採用恫嚇及顛覆手段,直到12月1日,戈巴契夫才下令動用武力。1991年1月,蘇聯部隊占領立陶宛國防部在各城市所屬的辦公大樓。1月12~13日,KGB傘兵特種部隊抵達首都Vilnius,凌晨攻占無線電台及電視台,開始實施戒嚴宵禁。蘇聯坦克車陸續開往電視塔時,立陶宛民眾傾巢而出,壓扁擋路車輛,衝越人潮,終於攻占電視台,這全部過程透過現場記者的報導傳入全國人民的耳目。民眾衝往最高議會保護國會大廈,唱歌祈禱。清晨4 點,最高議會通過「立陶宛流亡政府法」,授權成立流亡政府統領國政,因應變局。
俄羅斯最高蘇維埃主席葉爾辛與立陶宛和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三國領袖發表共同聲明,互相承認主權,並嚴詞譴責蘇聯用武裝部隊對付民眾和平非暴力。葉爾辛掀起全球的道義支持,即連俄羅斯也展開反抗戈巴契夫的活動。莫斯科人民議會不得不通過決議,要求立即停止武裝活動,迫使蘇軍於48小時內撤退,並展開與波海三 國談判。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議會與歐洲共同體亦紛紛出面制止蘇聯軍事活動,進行和平談判。
在全國團結與全世界關懷支持的熱潮中,立陶宛於2月9日舉行公民投票,投票率84.74%,贊成獨立的高達90.47%,其他兩國也都先後舉行公民投票,獨立復國的訴求均獲得壓倒性支持。2月11日,冰島首先宣布承認立陶宛獨立。葉爾辛在當年8月間猝然發動政變,當時人在裏海度假的戈巴契夫被趕下台。西方國家樂見蘇維埃聯邦共和國崩解,美國帶頭承認波海三國,其他國家也紛紛跟進。
1991年9月16日,聯合國安理會主動通過波海三國為聯合國新會員。隔天聯合國大會開幕日,我發動並率領「台灣加入聯合國宣達團」在聯合國大廈為台灣敲聯合國大門,宣達團全體團員親眼目睹波海3國國旗在藍天白雲間飄揚。但,萬旗飄揚,獨缺台灣!
1994年8月,我主辦「世界婦女高峰會議」,一口氣邀請到72國兩百多位女性領導,其中一位就是立陶宛獨立復國的首位總理Kazimira Prunskiene女士。她在大會致詞時說,「台灣這麼美麗的國家,卻非聯合國會員國。It’s all man-made mistakes。」
在我擔任副總統時,我們保持友誼。我卸任後,2010年參加芬蘭的國際會議頒獎,再轉往立陶宛參訪。Prunskiene 前總理跟她的家人全程接待我兩天,暢遊炫麗奇幻的立陶宛歷史博物館,暢讀立國歷史文物,以及他領導反抗俄國和平獨立成功的故事。
當時的立陶宛,一如其他共產統治過的國家,到處流露殘破陰沈。然而2016年,我帶領「和平中立西遊記」百人團再度參訪,波海三國已煥然一新。立陶宛首都大街上全是世界各國名牌店舖,熙來人潮則是各國觀光客。共產主義使立陶宛蒙塵,資本主義拭亮波海的璀璨。
請國人同胞不要小看3百萬人的立陶宛,要衷心感謝他們捐獻的2萬劑疫苗,竭誠歡迎立台互設代表處!別以為他們羨慕我們的高科技,我們更應該向他們學習「以小搏大,以柔克剛」的智慧和勇氣!
裏海 協議 在 呂秀蓮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台灣疫情緊張,疫苗卻嚴重欠缺的時刻,除了美日兩國捐贈587萬劑疫苗之外,遠在波羅的海東岸的立陶宛,也捐贈2萬劑疫苗給台灣。禮雖輕,情意濃,因為他們不到3百萬人口。接著,立陶宛宣布要在台北設代表處,而我們的外交部也宣布要在立陶宛設代表處,作為台灣在歐洲的窗口。有趣的是,我們將用Taiwanese(台灣人、台灣的)而非Taiwan為名。
立陶宛現任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ėda)先生於今年6月14日參加波羅的海國家與美國總統拜登的高峰會,他公開表示願意讓美國駐軍立陶宛,以使美軍在中歐地區具備快速反應能力好維持區域穩定,並協防立陶宛。值得注意的是,立陶宛與中國具有正式邦交關係,卻準備投向美國,支持台灣。為什麼?
讓我們先來了解波羅的海三國的歷史背景,以及他們用柔性方法獨立復國的感人故事。
瀕臨波羅的海有三國,立陶宛、愛沙尼亞及拉脫維亞。二次大戰期間,德國曾經占領三國,1939年8月23日,希特勒與史達林簽訂「Molotov-Ribbentrop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的協定,附加「秘密協議書」,暗中將三國列入「德蘇勢力範圍」。1940 年蘇軍入侵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於1941年,立陶宛於1944年先後均被迫加盟蘇維埃共和國長達50年。
這三個小國從醞釀脫離蘇維埃共和國到完成獨立復國,經歷三個階段。先是各自推動公民運動,爭取人權自由,1987 年蘇聯總統戈巴契夫宣稱推動蘇聯改革,激起各國自由化的火花,紛紛成立各種人民團體,三國人民促成了「波海人民陣線」(Baltic Popular Front)的大結盟。1989 年8 月23 日,2百萬以上的男女老少,為紀念被出賣50年,在三國高速公路上手牽手高喊「獨立、自由」,長達6百公里,將三國首都連串成波海大道(Baltic Way)的人民長城,震撼全世界。
第二階段由各國國會通過決議,宣布回復各國主權獨立。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最高議會率先決議:「從1940 年被外來政權所廢除的立陶宛國家主權,已經回復,從今以後,立陶宛又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兩個月後,鄰國拉脫維亞及愛沙尼亞的國會也先後通過決議,宣布回復他們的主權獨立。
立陶宛最高議會所作決議很快被蘇聯最高蘇維埃宣布無效,立陶宛政府又凍結經費,終止蘇聯在立國徵兵,更展開邊界巡邏,又通過身分證法,不斷凸顯立陶宛的國家主權。此外,人民開始從鄰國購入能源、物資和武器,無形中開啟自由經濟模式。
世界各國也紛紛表態。美國總統布希公開支持立陶宛人的民族自決權。捷克總統 V. Havel 表示願提供場所供作雙方談判; 歐洲議會決議要求「兩個不同國家以建設性對話解決爭議。」
由於立陶宛舉國團結,加上國際輿論支持與媒體的關注,初期莫斯科採用恫嚇及顛覆手段,直到12月1日,戈巴契夫才下令動用武力。1991年1月,蘇聯部隊占領立陶宛國防部在各城市所屬的辦公大樓。1月12~13日,KGB傘兵特種部隊抵達首都Vilnius,凌晨攻占無線電台及電視台,開始實施戒嚴宵禁。蘇聯坦克車陸續開往電視塔時,立陶宛民眾傾巢而出,壓扁擋路車輛,衝越人潮,終於攻占電視台,這全部過程透過現場記者的報導傳入全國人民的耳目。民眾衝往最高議會保護國會大廈,唱歌祈禱。清晨4 點,最高議會通過「立陶宛流亡政府法」,授權成立流亡政府統領國政,因應變局。
俄羅斯最高蘇維埃主席葉爾辛與立陶宛和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三國領袖發表共同聲明,互相承認主權,並嚴詞譴責蘇聯用武裝部隊對付民眾和平非暴力。葉爾辛掀起全球的道義支持,即連俄羅斯也展開反抗戈巴契夫的活動。莫斯科人民議會不得不通過決議,要求立即停止武裝活動,迫使蘇軍於48小時內撤退,並展開與波海三 國談判。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議會與歐洲共同體亦紛紛出面制止蘇聯軍事活動,進行和平談判。
在全國團結與全世界關懷支持的熱潮中,立陶宛於2月9日舉行公民投票,投票率84.74%,贊成獨立的高達90.47%,其他兩國也都先後舉行公民投票,獨立復國的訴求均獲得壓倒性支持。2月11日,冰島首先宣布承認立陶宛獨立。葉爾辛在當年8月間猝然發動政變,當時人在裏海度假的戈巴契夫被趕下台。西方國家樂見蘇維埃聯邦共和國崩解,美國帶頭承認波海三國,其他國家也紛紛跟進。
1991年9月16日,聯合國安理會主動通過波海三國為聯合國新會員。隔天聯合國大會開幕日,我發動並率領「台灣加入聯合國宣達團」在聯合國大廈為台灣敲聯合國大門,宣達團全體團員親眼目睹波海3國國旗在藍天白雲間飄揚。但,萬旗飄揚,獨缺台灣!
1994年8月,我主辦「世界婦女高峰會議」,一口氣邀請到72國兩百多位女性領導,其中一位就是立陶宛獨立復國的首位總理Kazimira Prunskiene女士。她在大會致詞時說,「台灣這麼美麗的國家,卻非聯合國會員國。It’s all man-made mistakes。」
在我擔任副總統時,我們保持友誼。我卸任後,2010年參加芬蘭的國際會議頒獎,再轉往立陶宛參訪。Prunskiene 前總理跟她的家人全程接待我兩天,暢遊炫麗奇幻的立陶宛歷史博物館,暢讀立國歷史文物,以及他領導反抗俄國和平獨立成功的故事。
當時的立陶宛,一如其他共產統治過的國家,到處流露殘破陰沈。然而2016年,我帶領「和平中立西遊記」百人團再度參訪,波海三國已煥然一新。立陶宛首都大街上全是世界各國名牌店舖,熙來人潮則是各國觀光客。共產主義使立陶宛蒙塵,資本主義拭亮波海的璀璨。
請國人同胞不要小看3百萬人的立陶宛,要衷心感謝他們捐獻的2萬劑疫苗,竭誠歡迎立台互設代表處!別以為他們羨慕我們的高科技,我們更應該向他們學習「以小搏大,以柔克剛」的智慧和勇氣!
裏海 協議 在 巫師地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09學測 #臺灣教育 #地理教育 🇹🇼
引述作者:
彭佳偉、張麗花、梁淳淳/臺中⼀中
轉載分享給老師們、未來的考生,
以及社會大眾瞭解現在的地理在學習什麼
龍騰文化(電子檔連結)
https://www.lungteng.com.tw/QRApp/mocktest/68001N_A/index.html?openExternalBrowser=1
109 學測社會科約有 66%的跨主題、跨冊及跨學科題目設計,顯見出「跨科整合」已然成為主流。在地理科中,學生除了熟記文本內容外,也需要懂得靈活運用,以習得的技能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例如咖啡店的開設選址。此外,圖表識讀必然也是重點所在,此次以「空間感」為一大特色,例如判讀南投縣的地圖比例、樟腦的種植分布區域等,來凸顯地理學中「空間」的重要性。 綜觀而言,此次試題比較中規中矩,時事題目設計的部分雖然少有,但仍須提點學生平時要多關心生活周遭,並且活用知識,如此在面臨「生活化」的考題時,也能迎刃而解!
一、跨科整合題組成為顯學
本次地理科試題共包含 10 個題組具備跨科命題的特徵,其中,以題組第 70~72 題最具代表性。以比利時的語言區分布作為主軸,搭配國家發展的歷史事件與語言區對於今日政黨政治的影響脈絡,3個小題分別為歷史、地理與公民,應為本次試題中跨科整合題組的典範。其以歷史淵源為命題的主軸切入觀察,欲整個題組全對的難度頗高;其中,第 71 題屬於地理科試題,命題方向與多年前國際地理奧林匹亞競賽多媒體測驗(Multi-media Test)中,利用南美洲蓋亞那、蘇利南、法屬圭亞那兩個小國及法國海外屬地殖民歷史淵源的線索,研判今日官方語言的特徵頗為類似,不過該年國際賽試題須具備整合歷史與地理學科知識內涵的能力,才有可能正確作答,而今年此小題的答題關鍵僅需確認方位與相對位置,答對率應較高。
二、地理學中的空間感成為試題的新亮點
本次試題中,運用地理學中的「空間感」作答是一個較出色的亮點。包括:第 40 題讓學生以其日常生活累積的空間感判釋南投縣的地圖比例尺;第 66 題利用經緯度與等高線辨別臺灣早期樟腦產地分布;第 71 題判斷比利時的國土分布與其鄰國相對位置。其中,第 40 題屬於看似簡單的命題主軸,卻不容易正確作答,因為臺灣本島南北狹長、東西狹窄,從富貴角至鵝鑾鼻的距離約 390 公里,最寬之處大致位於濁水溪口到秀姑巒溪口之間(約 140 公里);再者,南投縣為臺灣本島唯一的內陸縣市,東西寬度不及前述 140 公里的 1/2,因此,圖上同樣長度的比例尺應以 20 公里較為適當。第 66 題必須理解當時臺灣樟腦產地位於北部淺山地區的概念,而北部地區的經緯度以及北部地區 3,000 公尺海拔高度以上山峰分布的相對位置,成為解題的關鍵,故難度甚高。此外,第 71 題須以比利時與德國、荷蘭、法國之間的相對位置,研判圖中甲、乙、丙 3 個地區的語言種類,而地圖的北方朝左是需要特別留意的小細節,部分容易粗心的考生可能因此失分,不過,若本試題不給方向標、只以北海的相對位置辨識方向,難度就更高了。
三、地理時事仍為試題中的最佳綠葉
過去曾有許多教師認為,地理時事的入題多半作為前言或搭配長文檢測閱讀理解能力的工具,並非作答的關鍵,故只要對於近幾年的時事新聞有印象即可,不需要太過於深入的研讀。的確,近幾年的大考試題呈現著此種特徵,地理時事的角色,可以今年度試題中題組第 60、61 題為例,以 2018 年裏海水域的鄰近 5 國為確保各國的政治、經濟利益而召開會議並簽署公約為題,問其所謂的「戰略地位」與何者自然資源的爭奪密切相關。此題並不需要了解是哪 5 國圍繞裏海(Caspian Sea)這個全球最大內陸水體,以及 2018 年 8 月 12 日 5 國在哈薩克簽署歷史性的《裏海法律地位公約》之內容,只要能思索裏海周邊豐富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便不太可能出錯。
不過,關於這個時事新聞的例子,如果將題組增加另一小題,並轉向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對於將裏海定義為「海」或是「湖泊」有何差異,則難度將大幅提高,因為若將裏海認定為「海」,則會受到具約束性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之保護,可限制各國如何利用海洋資源,且其範圍不侷限於「沿岸」國家。承前所述,若此新增的小題充分運用公民科課程內涵在這個跨科題組中的命題理念,讓考生探究當時為何會宣告裏海是一個具有「特殊法律地位」的水體,既不是「海」也不是「湖」(答案:周邊的國家皆可以有尋求資源分配的權利與機會),則可明顯提高整個題組的難度,但也可能需要審慎評估各個小題之間的搭配性,以避免缺乏試題鑑別度的疑慮。
本次學測地理科試題的命題,大致上中規中矩,並沒有特別讓人感到意外或突兀的試題,GIS(環域分析)、地圖(比例尺、主題地圖)、地形(冰河地形、河流地形)、氣候(月均溫與月雨量散布圖之判釋)、農牧業(酪農業集約度高)、中南美洲多元文化(大西洋三角貿易)等傳統常考的單元概念,本次亦皆有出現。同時,相較於往年的社會科試題,成卷共計 19 頁以及共計 16 個題組,數量上亦不算特別多。不過,就命題趨勢來看,未來幾年內下列四種命題的特徵仍值得留意:
一、以地理時事中的歷史脈絡解構對於國家內部或國際間的政經局勢影響。
二、將歷史素材融合於地理知識內容的題幹,小題則分別包含了歷史、地理與公民科目。
三、在地化的地理空間概念,例如:臺灣縣市(甚至主要鄉鎮市)與河川流域輪廓等。
四、生活化的地理知識應用,例如:便利商店選址、百貨公司商品圈、村落小地名等。
此外,重大的國際事件或動盪,也可能單獨成為題組的題幹,並針對其中的幾個主要概念進行分科的命題;2019 年 9 月持續至 2020 年 1 月中旬仍未有舒緩跡象的「澳洲大火」之極端自然災害事件,
以及 109 年學測未出現在試題中的下列兩大時事焦點也都極可能在未來兩、三年的學測(或指考)入題,包括:
一、 英國將於 2020 年 1 月 31 日正式脫歐,亦即進入法律層面的研議,讓原本的協議草案正式成為「法律」,其歷史淵源與脫歐前後對於國際關係影響的差異性。
二、 美國總統川普過去三年多以來「美國優先」政策所造成的正、負面影響,以及當前美國退出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之後,CPTPP(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的發展現況與對應由中國主導的 RCE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之間的國際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