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迷訪談計畫終於要來到第五位朋友了,也非常謝謝喜愛與支持這系列訪談與書寫的讀者,希望大家藉由這些文章,除了一解鄉愁,也能更愛我們的京都。
COLIA's space之人生以旅行為目的。京都。茶道。馬拉松
這次訪談計畫裡,我應該認識最久的就是可樂,因為在部落格還很多人看的時候,我們就認識了,算算應該有10年了,其實當時回京都的次數還沒那麼多,但因為很喜歡,所以我應該在15年前,就在部落格書寫與京都有關的事,後來知道了可樂的部落格-COLIA's space 之人生以旅行為目的,發現了這位同樣對京都充滿喜愛的朋友,而且文筆也很好。
所以就開始在網路上,一直有所交流與聯繫,可樂應該是那種喜愛一樣事物就會一頭栽入的人,所以我記得她一愛上京都,就一直瘋狂的回去,可樂其實是和我年紀差不多的人,記得她說她說自己在40歲時給了自己一個禮物,就是去京都進修和生活,這讓我相當羨慕,曾經這也是我的夢想之一,但後來因為有了家庭與孩子,這些夢想早就煙消雲散了。
也因為在京都進修和生活過一年,再加上原本就已經非常喜愛京都,可能又年紀相仿,常常在她分享的文章與文字裡,流露著一種與其他京都部落客不同的氣質,雖然現在也早就沒有人再看部落格了,可樂後來又進入了茶道的世界,等於開啟了京都另一扇門,切入與深入的角度,與一般的旅人又截然不同了,然後她也喜愛跑馬拉松,會參加日本各地的馬拉松(真是多才多藝,呵)
可樂是我親自訪談的朋友,認識多年的京都迷,終於可以見面了,還是覺得很有緣份,那一次訪談,我還約了另一位訪談的京都迷,一位在京都曾經修習過古畫修復的朋友(之後也會分享她的故事),三人當然肯定相談甚歡,畢竟都是京都控,可以聊的東西太多了,我記得前陣子有寫一篇文章,是關於人生一瞬,那些牽引著我們的光(那篇文章蠻多人看的),提到我們會喜歡某一些事物,喜愛某些地方,都不是偶然而已,而是有一些光在牽引著,不斷加總而帶我們走到了這裡,裡面提到了一個朋友的故事,就是可樂。
有時,我們會想念著人生的某些片段,某些時光,對我們來說,都代表著無法抹去的意義與象徵,其實沒有人能真正了解你過去經歷了甚麼?更不會知道未來,你會往那裏去?只有你自己才真的知道自己經歷過了甚麼,但如果能有真正喜愛的事物,能有眷戀的人事物或城市,你會知道,一切的意義都不同了,因為那道光,終究會在那裏。
或許是認識可樂比較久了,也一直有在看她的文章,知道了她的故事和經歷,對我來說,有些事物會反射到自己走過的路,就像她曾經在部落格寫過的那篇寶泉院的獨自冬雪。
1.請您簡單自我介紹一下,是學甚麼的?做過甚麼事情或工作呢?現在的狀態是?
我唸書的歷程比較歪,大學念的是政治系,但也是因為分數落點落到這,其實沒甚麼念書都在玩社團;後來研究所去了Boston 唸公共關係,回台灣之後也不是直接從事公關相關工作,但進入了行銷領域,也算是相關吧。後來回想,在Boston 生活的那兩年可能是讓我對有歷史的城市特別有感覺的契機。
2.談談你和京都的緣分是何時開始的?第一次京都是甚麼時候呢?
日本對我而言不是陌生的地方,但直到 2011 年,311東日本大地震那年才第一次造訪京都。
原本是一群朋友相約到京都賞櫻,但因為311行程取消了;那段時間好像剛好工作很忙怎樣都想出去走走,於是就選擇了功課已經做了但還沒能成行的京都。那是 2011 年5月,黃金周之後,新綠的梅雨季。
3.總共回去了幾次京都?或是曾經長住京都多久?
單純旅遊大約16次;2016/10-2017/7 在京都住了將近一年
4.不斷回京都的原因是甚麼?或是選擇住在京都(或在京都念書、打工)的原因是甚麼?
原因說起來有點好像也沒甚麼特別,也有點膚淺(笑)。原本自己就對有歷史的城市比較有感覺和興趣,從小到大一直很想去的城市是長安,不知為何唐朝的歷史、背景等等很吸引我,一直沒有機會到西安走走。然後陰錯陽差地先到了京都,雖說京都現在留下來主要發展的區域比較是當年仿洛陽來的,可和長安還是有一定的淵源,這一點淵源就讓我在第一次造訪京都時,有種被雷打到的感覺,莫名地被她迷上,很想一次一次地回來加深對她的認識。
5.談論一個你在京都難忘的經驗?或是你和京都的故事?
挑戰京都馬拉松初馬被關門。
因為愛京都也讓我開啟了馬拉松之路。2013下半年還是菜鳥跑者,只是先把慢跑當作跑身體健康之時,意外發現京都馬拉松這場賽事,就不知天高地厚地把 2015 京都馬拉松(只有全馬 42.195km)作為目標開始練跑。為了完賽我也是有認真練習的,只是賽事當天不知道是鬼遮眼還是怎樣,過了30K之後在鴨川畔跑去排廁所,當下一排隊就放空忘記注意時間,離開廁所繼續往前跑沒多就出現「前方500m 關門點」和倒數時間的標示,只剩將近三分鐘,以我這菜鳥的能力,就算已經用盡吃奶的力氣衝,還是差10秒鐘被關門,殘念挑戰失敗。
不過後來想想,多虧這次被關門我才會發願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來,人生第一場馬拉松一定要在京都完成,然後就這樣一直跑到現在了。
6.在京都,有甚麼樣的人事物,對你來說,深刻或是有意義的呢?或是對你產生了影響?
這題我想了很久該怎麼回答,因為深刻、有意義的人事物太多了,可大可小很難選擇。想了想,來談談學茶道的事吧。
也是因為開始走京都之後,因緣際會讓我進入茶道的世界。日本茶道最主要的流派有三千家:裏千家、表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三千家都是從千利休一脈相承而來,我學習的流派是裏千家。因為老師每年都會安排參加京都總本部的研習課程或相關活動,我們有幸得以進入平常不對外開放的裏千家今日庵參觀及上課,以及參觀大德寺幾座與千家、茶道有相當淵源的塔頭及茶室,都是相當難得的經驗。
因為學習茶道,我們對京都、對日本文化、對和果子、對懷石等等都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也因此認識了一群京都同好的朋友,大家三不五時會互相塞浪然後就刷了機票一起快閃京都去。我們覺得學茶道最大的收穫之一就是在京都亂晃的時候,經過一些從門口看不出來是賣甚麼的店家都敢掀起暖簾開門走進去。(笑)
7.你不斷回京都或住在京都,多年來,對京都的感受是否有改變?
我自己的感覺應該沒有甚麼特別的改變,反倒是越回去越覺得可以探索的地方好多,每一個地方就算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間點去都有不同的感覺,怎麼樣都去不膩。
不過隨著日本茶道的學習、對日本歷史、京都相關歷史的興趣研究、朋友的分享等等,總覺得每次都會多發現一些有趣的點。
8.你最喜愛京都甚麼季節?你最難忘的京都旅行(生活)經驗是?
我喜歡新綠和冬季,硬要選的話,還是新綠吧!
要說最難忘的京都生活經驗,應該還是 long stay 的那年,以一種比觀光客多一點、但又比真正在京都落戶的人少一點、我自己形容像是半居民那樣不深不淺的角色生活在京都的日子。因為時間比觀光客充裕,可以更有生活感,因為不是真的要融入當地生活圈,不會有送往迎來的適應壓力;有點像去年的日劇「在京都小住」的感覺,早上起來換上衣服晨跑就可以往鴨川去、有需要的時候帶上一個空寶特瓶就可以去裝染井水回家沖咖啡、不用趕行程,每天最大的任務就是慢慢地體會生活在京都的感覺,就算只有一個人也不會覺得孤單。
9.你最喜歡或推薦用甚麼方式認識京都?為什麼?
京都不是一座大城市,嚴格來講若只是要繞一圈的話,我自己用雙腳跑過一次,沿著北大路、西大路、九条通、東大路繞一圈也不過21公里;但用雙腳慢慢跑或慢慢散步才是認識京都最有趣的方式,就是這樣原始的方式才能夠慢下來好好品味這個城市,然後會在各個街巷角落裡發現有趣的事物或故事,重點是要睜大雙眼、打開自己心裡的感受器,去體會這座古都的頻率。
這點我自己都還做得不夠好~~哈哈
同樣因為文章過長,所以完整圖文,請大家點選下方網址,可樂的粉絲團和部落格,也在下方,歡迎大家追蹤,前四篇訪完文章也請點下方傳送門。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萬的網紅 Lipstick CHANNEL (masayoshi ASM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かけジュクは白珪尚可磨はくけい なおみがくべし 茶道のの先生が自分に向けて このかけじゅくをかざったそうさ 《大意》珪は、白く清らかな玉のことです。 白珪は瑕がついても磨けばよいが、言葉は言い損なうと取り返しがきかないの意で、転じて「完全無欠の清らかな玉も、さらに磨くべきである」の意。 禅の道にも...
裏千家表千家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京都迷訪談計畫終於要進行到第二篇,是嫁到京都的Esther的故事和她的京都,因為內容太多,所以全文我分上下兩次分享,想一次全部看完整圖文的朋友可以直接點留言網址觀看喔。
2021京都迷訪談計畫(2)-Esther從香港到京都的緣分。裏京都的生活與視角(上)
網路的緣分是很微妙的,Esther是一位香港人,後來因緣分嫁到了日本,住在京都,Esther在美國唸建築,論文和茶室有關(這與她之後在京都生活似乎冥冥中連在了一起),老公是已經不多的京都数奇屋大工さん,Esther現在在京都大學任教,有一個可愛的男孩。
我和Esther是因為我經營的京都粉絲團-癒旅京都而認識的,當時應該是要獨立出版一本京都散步的書而有所聯繫,後來,我和兒子剛好要回京都,那一趟的旅行,在京都碰到前所未有的大雨(2018),住在鈁屋(2020年1月準備停業),兒子每天都問我說,雨那麼大,房子會不會垮下來XD
那年回京都時,原本和Esther有聯繫,說不定可以見面,也可以讓孩子認識玩耍,那時候才知道Esther原來住在高雄的古民家(超過百年),和Esther聯繫時覺得她是個誠懇熱情的人,本來她還問要不要她開車到京都市載我們去她家玩,後來因為天氣不佳,又覺得不太好意思,所以沒有見到面。(雖然其實很想去150年的古民家玩,哈)
不過也因此後來因為臉書,常常知道對方的動態,看到Esther常常帶著自己端莊有氣質的孩子,四處在京都文化體驗與旅行的事情,而且做的事都是平常在台灣的孩子不太可能接觸的文化活動(不虧是京都的孩子,哈),像是茶道、書畫、騎馬等,去的很多店家也都很京都很厲害,很多都是自己還無法踏足的領域,Esther對孩子的教育很重視很投入,深感佩服。
這次的京都迷訪談,我邀請Esther,她也二話不說的答應,而且因為她中文非常好(後來才知道,她在香港長大時,就會讀台灣出版的幼獅文藝,真是太厲害了),所以下面這些訪談文字幾乎都是她自己打的,從Esther的訪談與回答中,收穫很多,也大開眼界,她與孩子的京都生活,感覺都是很裏京都的,如果是外國人不容易接觸的,而且她喜歡谷崎潤一郎、壽岳章子和川端康成的書,我也覺得很有共鳴。
1.請您簡單自我介紹一下,是學甚麼的?做過甚麼事情或工作呢?現在的狀態是?
我是香港人,現於京大教建築,來京都前,我是在美國紐約及三藩市的。畢業論文和茶室有關,也令我找到畢業後的工作,有份設計森美術館。丈夫是数奇屋大工,最近的項目位於山梨県惠林寺,但不是只限於京都或茶室。
香港雖不像台灣般曾被日本統治,,但自七、八十年代始有不少日本百貨公司林立於銅鑼灣,例如大丸, 雖然已經消失了幾十年,,那裏的小巴站仍是稱為「大丸」。以前還有不少日本餐廳, 例如水車屋以及大丸旁的食街, 回想起來就像是先斗町的縮影,木製格子裏透出來的燈光, 讓還年幼的我留下深刻印象。
2.談談您和京都的緣分是何時開始的?何時在京都生活的?
大學生時用JR Pass和妹妹從北海道玩起,只記得京都好熱,,巴士站的方向又難辨別,當時是抹茶雪糕不離手,也穿了自以為是的和服在清水寺一帶逛(其實是媽媽當年在機場買的日式睡衣。) 真是鬧出了不少笑話。有好心的店家送了飾物給我,但當時我不懂日文,別人想提醒我什麼也無從說起,當年住的是東山三条的青年旅舍,雖只是YH,但也有木造的大浴場,早餐的乳酪也令我很驚艶。當年旅行主要是吃拉麵,看旅行書常去京都駅東的本家第一旭。
之後在美國留學,論文與日本茶室有關,在三藩市工作時的美國人同事是京都迷,曾於京都住過,也有本地朋友,其中一位是在三藩市的Asian Art Museum建築茶室時認識的年輕大工(後來的老公),之後我到京都旅行,難得彼此都那麼喜歡日本茶室建築,便結了婚,之後就在大學任教建築,一連串事件要多謝那位喜愛京都的美國同事,結婚時我還是不太懂日文,真是很多難處,也多得各方信任。
3.可以談談您在京都一天的生活(工作)嗎?或是和家人在京都的一天?
普通的一天真是和在任何地方差別不大,要說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京都的時刻,那是每天駕車出入時會經過仁和寺的二王門、龍安寺、金閣寺及大德寺。返家的時候會看見高雄的北山杉林(與電線),家裏也有庭園,不同於香港或三藩市, 四季的變化很明顯,會下雪,也偶有地震,還有不少野生動物。
4.談論一個你在京都難忘的經驗?或是一個你和京都的故事?
結婚時,自己從未見識過日本婚禮,卻又要一邊聽一邊中英翻譯給來賓聽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有地方譯得不好還給有見識的日本長輩恥笑,那一刻還發生了地震,是在吉田神社,原本想偏僻些靜些, 卻也不幸在儀式中有人來參拜及投幣。我是想桜花盛開時結婚, 但老爺奶奶要大吉の日,結果是残桜都好過無。那天對我來說真是一期一會的世紀盛事,幸好天晴,日本的長輩,也有非常不贊成我嫁來京都這個全日本最傳統的地方,她們怕我會像雅子妃般患上抑鬱症,暫時還未有大問題。
最初學懂穿和服時,曾熱心(及膽粗粗)在香港的日本領事館及理工大學借地方交流,之後有次不知是穿了和服還是浴衣走過銅鑼灣的鬧市,引起不少騷動,尤其是外國人指着我說 "Kimono! Kimono!" 還追着影相, 好像在花見小路見到舞妓さん一樣。相反在京都, 我們黃皮膚的穿和服才沒有人理會,裏千家的金髪碧眼或是黑人同學穿和服便會引起注目。
以前,有幸參加過裏千家今日庵的新年茶會,我們外國人與一班美麗的年輕小姐同席,原來是本地名媛的菫會,人人穿着美麗的振袖,雖同席卻又不可交談,雖盛裝卻又只是曇花一現,沒有「個人」,和外國的派對很不同啊!
5.在京都,有甚麼樣的人事物,對您來說,特別深刻或是有意義的呢?
曾參加過的各式茶会及茶事,包括無隣菴、下鴨茶寮、関西Seminar House的紅葉茶会(曼殊院隔鄰)、高雄やまざき旅館的夜咄、建仁寺及北野天滿宮的月釜、梨木神社、大徳寺等等。我們也曾主辦過上賀茂神社的二葉葵展及川床茶会,京都的朋友可說是有不少身懷絕技又有創意,只是現在大家都為人父母或成了親方(師父), 很難像以前般聚在一起只為興趣,以前覺得很例牌又麻煩的義工性質的事,現在是珍貴的回憶。
6.您最喜愛京都甚麼季節?為什麼呢?
最喜愛當然是春秋的桜花與紅葉時節,桜花開一新氣象,我們主要是會經過上賀茂一帶,紅葉方面, 我們會四處去。其實丹波的不知名的寺的紅葉才是驚人的美,在京都, 氣候轉變大,天熱、天冷氣温十分極端,感覺和紐約差不多。香港雖是亞熱帶天氣, 天熱與天冷是比京都低高10度,家裏又是傳統木造的古民家(約150年歴史), 媽媽來探我是覺得和睡在街上也沒有什麼分別,所以,,只能於春秋最好天氣時,才可以邀請媽媽來。
原本想像住在山裏, 孩子自自然然隨處可玩,卻原來又不是,秋天紅葉時期高雄嵐山金閣寺一帶一早便有車龍,,我們住在這裏的反而要想想有那裏可以去。難得少了外地遊客兼休校,我們便到了嵐山的竹林、賀茂川沿岸及広沢池周邊踏單車,若不是這樣極端的鎖國狀態根本不可能。
7.您最喜歡或推薦用甚麼方式認識京都?為什麼?
那要看歲數及和什麼人去,哲學之道一帶是較安全的選擇,可以從白沙村莊開始,河原町至祇園一帶有芸舞妓的地方也受歡迎,另外有不少外國朋友是只有一天半天卻又想認識「真正的京都文化」,我建議鶴屋吉信的菓遊茶屋至大德寺一帶。
8.您最喜愛京都那個區域呢?為什麼?
裏千家、表千家前面的那條小川通,每次去到我都會覺得「這就是我來京都的原因。」有一次我還與學生在裏千家的兜門遇見千宗室大宗匠,他還邀請了我們一衆烏合入內吃茶。可惜的是制度有變, 我也沒再學茶道。甚至老師也已榮休四散。(日本的退休年齡比較起市民的活躍度很低。)
裏千家大宗匠年輕時在夏威夷講學的照片。1951年
當時戰後不久,日本人在美國推廣日本文化是艱難的事。戰時大宗匠曾為戰鬥機機師,有好友為他而亡。他也見盡戰爭的殘酷。戰後他便用一生傳遞「一盌(いちわん)からピースフルネスを」“Peacefulness through a Bowl of Tea”的理念。他是日本的國連親善大使。
此外, 千兩ケ辺一帶。大宮庵是我當年學穿和服的地方,每年9月23日有祭典還有可能見到攝影家水野克比古先生。
9.可以推薦1~2個您最喜歡的京都地點嗎?(寺院、庭園或任何地點都可以)
四君子苑、瑠璃光院。詩仙堂與野仏庵的組合。無鄰菴。陶々舎
何必館、鶴屋吉信、細見美術館、六々堂等。都市中心的小型複合文化商業建築。現代建築中蘊含町屋的中庭設計,以及茶室的季節感。茶室的部分出自名工中村外二(丈夫的師父)。最近看到新聞記載樹木希林生前喜歡來何必館。我個人來說則是更喜歡六々堂的靈活。
京都府北宮津與伊根一帶。令我想起香港的舊地。還可以釣到石班及連子鯛。孩子在香港學過基本的帆船操控, 在宮津與伊根的海上玩得很高興。比常會轉風向的琵琶湖理想。
待續,或點下方連結看全文
裏千家表千家 在 LiebeËv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早安!三月了呀!!
這個月是四季和菓子與抹茶~
我吃過幾次和菓子套餐,抹茶當然沒有多到可以泡澡😆
是碗很大,抹茶一點點,配著小巧的和菓子慢慢一點一點吃
有時在外面的看板上還會寫著是裏千家/表千家哪一種茶道
.
在茶道的世界中,我很喜歡『一期一會』這個詞
三月中的每一天都用著一期一會的心情認真過吧!😊
裏千家表千家 在 Lipstick CHANNEL (masayoshi ASM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かけジュクは白珪尚可磨はくけい なおみがくべし
茶道のの先生が自分に向けて
このかけじゅくをかざったそうさ
《大意》珪は、白く清らかな玉のことです。
白珪は瑕がついても磨けばよいが、言葉は言い損なうと取り返しがきかないの意で、転じて「完全無欠の清らかな玉も、さらに磨くべきである」の意。
禅の道にも茶の湯の道にも完成はない。常に向上を目指して悟後の修業に打ち込むべきであるという戒めの句です
個人的には
茶の湯は完璧を嫌う
道である
その道で出会える
人が嬉しい
裏千家表千家 在 茶道表千家不白流-翠會Omotesenke Fuhakuryu-Midorikai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想體驗現場茶會的朋友們~ 這個月10/21、22,佐藤老師將在#北投文物館 ,與裏千家及表千家的老師們一起舉辦「佳山大茶會」 ,歡迎大家前來參加,與我們一同品菓飲茶✨ ... <看更多>
裏千家表千家 在 茶道是無止盡的學習過程茶話裏千家|日本茶道祝曉梅|完整版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了解大和文化的捷徑 裏千家 日本茶道最大流派茶聖千利修後人所創求減法思考的生活禪點茶,察色武士有規矩跟茶道專家祝曉梅一起好奇茶室的秘密精選段落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