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講座
從高爾的「數位地球」想像到21世紀烏托邦的實踐
凡在上世紀末看過高爾的專書「數位地球」以及聽過他的演說「數位地球—新世紀人類星球的認識」,均無不被那個以網路數位科技為基底所引動之全球時空距離快速變換所震撼。
隨著衛星影像科技之進步,當吾人得以藉用「機具媒介」自太空探索地球不同尺度與精度之人類活動時,是否意謂著我們的隱私權亦將全部被裸現?而同時又期待借此科技進展,得以對地球進行多解析度、多尺度、多時空與多種類之三度空間描述與分析,並為人類可能遇到之自然災害風險精準預測,同時提升人類之生活質量。
才不到四分之一世紀,高爾的「數位地球」倡議早已穿越昔時之「想像」,進展到另一真實的情境。自防災預警風險評估,乃至當前新冠肺炎運用「數位地球」理念所拓展之疫情追蹤,無論其追蹤之授權是否違反個人隱私,此「正」與「反」間之利害關係似難以一刀兩斷評斷之。
依「數位地球」之想像,原是一幅為人類謀福祉之空間革命美景,而其「即時」與「空間定位」正是人類文明進展之創新突破。有了清晰之「空間定位」,亦即掌握了所有資源分配運用與資訊流動之權力,它是另類「資產」,也可以是另類「貨幣」。反推未來世界之「權力」戰爭將不再是有形的人力、兵力、財力之競賽,卻是資訊國力之抗衡。
近年各國也正隨國際情勢快速調整其國家安全之「定位」與「角色」,且傳統武力已被水、空氣、土壤、礦物、糧食、數位資源…所取代。反觀我國,民間IT技術與人才並不輸他國,惟在整體國土安全防禦策略上卻仍未跳脫傳統思維;若未釜底抽薪將「空間資源資訊」之整備視為國家重大建設之投資,則似乎背離了全球戰略主軸。如何培養以資訊科技知識為基底之下一代?如何強化公部門之「資訊防禦力與治理力」?如何讓每一單項資源調查之投入均能回饋到整體國土資源訊息之metadata系統,且得以開放加值供全民使用?
這大哉問正是今日公私部門對數位資源價值認知之Gap。「數位台灣」之建置正反映出系統性「國勢調查」之迫切性。當然它無法一蹴可幾,惟行政高層如唐鳳政務委員若能領軍此政策,整合公部門建置長期性、即時性之資源資料庫,作為實質國力之指標與國土空間發展適宜性之科學量尺。不知小而美、小而精的烏托邦治國之理想,是否有機會在台灣奠基?(作者為文化大學景觀學系系主任)
衛星影像 種類 在 農傳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廢棄物非法棄置農地 環保署將修法提高刑責】
根據環保署稽查統計,農地及魚塭常見遭棄置廢棄物包括爐渣、營建廢棄物、污泥,日前才在彰化抓到非法經營廢棄物處理場業者,收集廢五金、廢電器、電鍍污泥等廢棄物,棄置於農地或倉庫,初估至少2千公噸。環保署認為,不少是因為再利用後的產品無適當去處而堆置所致,因此將推動多元去化管道、強化再利用機構管理,且嚴懲不法。
立法院衛環委員會9日開會,要求環保署、經濟部針對「非法事業廢棄物流竄臺灣農地與魚塭,政府改善及解決方案」進行專案報告。此外,環保署也利用空拍機,建立棄置場址的預警機制,以全臺衛星圖資為基底,透過衛星影像前後期影像判釋,挑出有可能遭棄置的高潛勢區域,再派出無人機空拍,確認場址現況是否有違法大量堆置事業廢棄物的情形。盤點國內主要堆置的廢棄物及產品種類,有混凝土粒料、低強度混泥土、塑膠粒料,以及肥料等。
-
🤜看更多農報導:https://agriharvest.tw/
#事業廢棄物 #廢棄物清理法 #污泥 #營建廢棄物 #爐渣 #農地魚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