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Q九月份主題:新英雄,找了阿中部長拍了一系列令人尖叫的時尚照片
迷因力量借用這些卓越照片,加上陳時中的名言,獻上不一樣的阿中部長
陳時中就是今年的驚嘆號,這一年陳時中的不朽金句,都是因回應敵人的攻擊而生
親中勢力拿著中國人小明攻擊陳時中,陳時中正氣回擊:「不選台灣,自己承擔」
面對柯文哲的抹黑找碴嘲弄,陳時中說:「我們的敵人不是人,我們的敵人是病毒」
陳珮琪又再拿小明謾罵,陳時中:「我身上掛滿了箭靶,也歡迎大家來射」
前陣子普篩幫天下圍攻陳時中,拿各國普篩實例質疑,陳時中冷靜回應:「做得好的人為何要學失敗的人?」
被記者問:你請政風處調查彰化普篩,導致好感度下降有何感想
陳時中:我不是來當明星,做好事比好感度更重要
這不是時勢造英雄,是戰勝了險峻瘟疫時勢,才被發現欽佩的英雄
當然英雄不只阿中部長一位,還有防疫指揮中心,各部會,所有防疫人員,醫療人員,配合政府防疫政策做好個人防疫的你我
人人都是新英雄
陳時中可以成為最亮眼的一位,是因為他把柯已遺忘的這句話做到最好:"心存善意,盡力而為"
從柯文哲到韓國瑜,網紅素人政治的民粹型政治人物,已證明這些只為聲量而活的網紅政客,是最恐怖的當代現象
而陳時中正好在這亂世,向台灣示範了一個專業的,非民粹的,技術的,有良知的,有承擔的,不為了好感也不畏抹黑的政治人物與部會首長,該是怎樣的領導與為官風範
謝謝所有守住台灣,讓台灣在2020安然無事的老前輩,中生代,年輕人
你們是令台灣人感謝欽佩的新英雄!
(圖來自GQ,版權歸於GQ)
【GQ 封面人物】獨家專訪鋼鐵部長陳時中:我是真的很難服輸
https://reurl.cc/WLXy8L
===================================================================
【GQ 封面人物】獨家專訪鋼鐵部長陳時中:我是真的很難服輸
過去近半年間,陳時中顯然是個不會做官樣文章的非典型部長,他堅持科學證據,社會溝通時溫柔、充滿耐心,但是在全民防疫的中央統一上,態度又堅如磐石。特別是國際疫情兇猛多變,防疫措施必須滾動式調整,每一次變動就會帶來更多爭議聲浪,阿中部長多次自嘲:「身上掛滿箭靶,歡迎大家來射!」台灣媒體習慣造神卻又樂於落井下石,自然一直炒作「順時中」「逆時中」話題。群眾看得眼花撩亂不知誰是誰非,陳時中自己卻很清楚,不論是很「順」或很「逆」都不是社會之福,所以這位鐵漢也知道自己的不足,不吝於道歉!雖然現在離疫情結束還太早,但是當前台灣實在做得不差。我們專訪阿中部長了解在全世界的Covid-19大災難時,我們到底做對了什麼?我們的民族性在當中又起了什麼關鍵作用?阿中部長的智慧,是台灣人的福氣,更值得男人學習。
關於台灣這些日子以來的抗疫成就,政府都會歸因於SARS的慘痛教訓而超前部署,而面對國際的連連稱讚,被忽視多年的台灣多少有些好久不見的驕傲。問題是,有多少人習慣這種驕傲?然而疫情始終無法結束,8月起全球又開始淪陷。台灣始終在驕傲與焦慮間搖擺,大家司空見慣的政黨算計照常發生,以至於我們得目睹社會每天上演「看見黑影就開槍」的八點檔戲碼。在這樣的滿城風雨、瞬息劇變的壓力鍋裡,防疫指揮官阿中部長不斷面臨考驗。
回歸這次防疫的基本面,陳時中堅持的政策,與國際做法不同之處在於:入境是否要普篩?最支持普篩的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4/13公衛學院抗COVID-19說明會」就提出:「篩檢是運用公共衛生『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基本原理來預防疾病。」阿中部長則是堅持先居家隔離14天,有症狀再篩檢。後者考量的是節省醫療資源,還有避免篩檢出現偽陰性的衝擊,因為就人性而言,以為自己是陰性當然忍不住趴趴走,造成防疫的鬆懈與缺口。這個比率有多高呢?8月中CNN引用的研究數據顯示,即使當前最精確的PCR篩檢都會因為採樣的時間、採樣方式正確與否,出現2~29%偽陰性的機率。
不論這兩派孰是孰非,民間對其他防疫措施也還有不同意見,現在要斷定都還太早,但是陳時中參與決策又是政策執行者,在風風雨雨中至少立場不曾搖擺。在當前台灣情況還是相對樂觀之際,我們特別專訪阿中部長,了解他一路以來抱著什麼想法與理念,支撐他執行這種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GQ: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間,台灣表現相對較好,部長做為一個防疫指揮官與決策參與者,有什麼心得呢?
陳時中:我覺得在這次防疫過程中,非常需要分層負責與分工,任何層級的領導者基本上就是要有收集資料的能力,然後進行邏輯分析,用專業來判斷與決策。每個人的判斷與決策方式都不同,因此必須靠科學、醫療專業來把關。另一個做決策的重要因素是同理心,不只是要做出決策,還要判斷這樣的決定會對不同類的人產生什麼影響,要站在對方立場思考。我覺得自己算是比較有同理心的。做完決定後,在與社會大眾溝通對話時,適度表達我的專業判斷,以及進行未來相關政策,我相信這是比較順暢的方式。
GQ:我們全球各國家版本在新品牌宣言上,特別強調當前性別平等的國際趨勢。而很多國際上報導都顯示,全球防疫模範國領導人多為女性,部長對這樣的狀況有什麼看法?
陳時中:防疫是一個長期抗戰,很難說女性領導一定比較成功。但我的觀察是女性比男性多一些細心、耐心,女性領導者有了這兩種特質,決策之後態度也很堅毅,願意好好地執行。很多國家產生混亂,就是後者出了問題。觀察其他國家的情況,我發現控制疫情的關鍵是政策不能混亂與搖擺。其實很多方式都能成功,問題是施政者夠不夠堅定。
GQ:我們換個角度來問,很多狀況出乎意外嚴重的國家,領導人大多是非常傳統的硬漢派男人,部長有什麼感想呢?
陳時中:其實也不能那麼刻板地判定,例如我們看到瑞典是根據科學依據決定不封鎖也不隔離,只柔性勸說要保持安全距離。這種方式是基於不認為疫苗會很快研發出來、又有效,因此在希望不傷害經濟的前提下,在長期過程中形成社區免疫、群體免疫。一開始看起來實施不錯,施政也沒有搖擺,但是後來才發現代價比他們想像中嚴重,一開始也低估了死亡率與感染率。相對之下,台灣對疫苗與治療藥物的生產有信心,因為有以前長期經驗做為根據。當我們對治療方式與疫苗有信心,認為一兩年內有成果,決策就不一樣,在等待疫苗上市前,就努力防止社區傳播與降低傷害。
至於巴西,其實各個省區有不同的做法,只是其總統不積極推動防疫,他就是不服天,要跟自然對抗。這樣的經驗讓我更覺得,人類處在自然變異裡面必須要謙卑,學會順勢而為。
GQ:這次防疫,台灣全民很快就順應政府呼籲,習慣戴上口罩生活,但是這種改變,歐美從領導人到民眾似乎都反應不及,部長怎麼看兩者的差異?
陳時中:從生活習慣來看,歐美地區長期認定戴口罩是弱者表現,特別是美國人,很在意強弱者之差。這是歷史因素的影響,他們的祖先是拓荒者,要跟環境抗爭,要展現強者姿態。而在歷史上,歐洲有很長一段時間是海洋國家,同樣要征服海洋,顯示自己很Powerful。相對之下,台灣一直處在外來政權的領導下,我們傾向更謙卑一點,不認為自己可以對抗自然,自然在民族性上比較能順應不利的情況,做出改變以利生存。
GQ:這次台灣超前部署,持續針對疫情預測提出應變之道,但恐懼是人之常情,部長會害怕嗎?
陳時中:我的工作之一其實是要降低社會的恐慌。就像口罩缺貨時大家當然都很害怕,就要努力宣導,告訴人民政府要怎麼處理,對政府有相當的信任感,才會配合政府積極的行為。但是對我而言,每天情勢都在不斷改變,我盡量讓自己戒慎恐懼。恐懼是免不了,就是戒慎。當每天都面對很多不可知時,我沒有太多時間去思考這些不可知的情況,只能集中心力在可以解決問題的行動上。我最大的恐懼就是害怕疫情大爆發,但是從根本去思考,恐懼是來自於擔憂做的準備夠不夠。這點就要多看國外封城或解封後發生的變化,思考他們的問題出在何處,接著問自己會怎樣因應。
GQ:部長有因此做噩夢嗎?
陳時中:我的個性不會花太多時間擔憂目前無法解決問題。我能夠很安心去睡,因為我有方法去面對疫情,這不是說保證一定可以解決,就是把團隊最大智慧化去規劃,把認為最可能解決的因應方案想清楚。
GQ:這段時間有那麼多反對或唱衰的聲音,部長如何面對?
陳時中:有些人會說不要管這種雜音,不要被干擾。但是我會非常認真去聽他們講話,仔細檢視我的政策與他們建議的扞格,以及當中的優劣差異。如果對方跟我講一件事情,我都不聽,也不知道他在講什麼,那麼當我想跟他溝通時,他怎麼會聽得進去?對方跟我講任何事情,我都知道他們講過什麼,也仔細去想過,當對方感受到我仔細想過,也重視他們的意見,雙方就有一個比較好的權衡基礎,也比較能聽得進去我講什麼,而不是互相攻擊,這對我們社會耗損太大了。
GQ:這段時間最難忘的經驗是什麼?
陳時中:有兩件事情,一個是走上寶瓶星號,宣布大家都可以回家,全場的歡呼,讓我覺得自己為大家盡了一些心力。當時努力想讓乘客安全健康地回到台灣,讓大家知道政府跟他們在一起,不要擔憂。還有武漢包機回來,乘客飛機下來的那一刻,我也覺得很震撼。
GQ:傳統上男性為了自己的理想與抱負,常常犧牲了自己的家庭生活,部長怎麼看待自己也做了這樣的抉擇?
陳時中:我犧牲很多跟家人相處的時間,但是我心裡沒有遺憾,因為我太太支持我。夫妻之所以是夫妻,正是她看得到我想要的,也了解了。
GQ:我們很好奇部長怎麼看待當代男人該有的樣子?
陳時中:我想現在男人跟以前最不一樣的地方是對待女性的方式,以及夫妻相處。男性對女性要多一些尊重,打從心裡尊重,不是純粹照顧,而是尊重她是個有想法的個體。我太太是個大提琴家,對我影響很大。國慶晚會時,邀請函上面是寫部長與部長夫人,我太太抱怨難道她沒有名字嗎?所以我就跟相關人士反映。
我從兩個兒子身上看到新一代男人其實有更多不一樣的地方。我的大兒子也是個醫生,很愛老婆又疼小孩,願意花很多時間帶小孩,比我更重視跟小孩子的溝通,雖然我覺得自己以前算做得不錯了。二兒子學設計,他比我更熱情,也更願意替別人著想,我覺得這樣很好。
GQ:最後想問部長從牙醫到成為部長、抗疫指揮官,為什麼人生會有這樣的改變,又有什麼樣的心得呢?
陳時中:其實我一直很想多做一點事,參與公共事務來影響台灣。剛開始不是那麼擅長,要做很多功課,又缺乏溝通經驗,就像當上牙醫公會理事長後,覺得牙醫的健保計算方式,對於國家健保制度的影響很大,因此跳進去面對挑戰、參與改變,後來當了政府官員,在推動解決少子化、長照2.0或是現在的Covid-19,其實都是想做一些改變。
許多人會問我,在推動政策時面對不少政治對抗,會不會很痛苦?老實說,我的挫折感不多,我覺得真正辛苦的,常常是想不出一個完整解決的方案。我擁有行政資源,所以每一件事情都應該對社會有正面的整體影響。我沒辦法保證一開始提出的方案一定可以改善我們的處境,但是透過不斷溝通與理解時,會讓政策的成功機率更高。我是個很願意修正自己決策的人,不會是下了命令就一定要推,比傳統做法多一些彈性,發現自己有錯時,當下立刻調整,反而可以得到更好的成果。
GQ IG
https://www.instagram.com/gqtaiwan/
行為改變技術中正 在 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GQ九月份主題:新英雄,找了阿中部長拍了一系列令人尖叫的時尚照片
迷因力量借用這些卓越照片,加上陳時中的名言,獻上不一樣的阿中部長
陳時中就是今年的驚嘆號,這一年陳時中的不朽金句,都是因回應敵人的攻擊而生
親中勢力拿著中國人小明攻擊陳時中,陳時中正氣回擊:「不選台灣,自己承擔」
面對柯文哲的抹黑找碴嘲弄,陳時中說:「我們的敵人不是人,我們的敵人是病毒」
陳珮琪又再拿小明謾罵,陳時中:「我身上掛滿了箭靶,也歡迎大家來射」
前陣子普篩幫天下圍攻陳時中,拿各國普篩實例質疑,陳時中冷靜回應:「做得好的人為何要學失敗的人?」
被記者問:你請政風處調查彰化普篩,導致好感度下降有何感想
陳時中:我不是來當明星,做好事比好感度更重要
這不是時勢造英雄,是戰勝了險峻瘟疫時勢,才被發現欽佩的英雄
當然英雄不只阿中部長一位,還有防疫指揮中心,各部會,所有防疫人員,醫療人員,配合政府防疫政策做好個人防疫的你我
人人都是新英雄
陳時中可以成為最亮眼的一位,是因為他把柯已遺忘的這句話做到最好:"心存善意,盡力而為"
從柯文哲到韓國瑜,網紅素人政治的民粹型政治人物,已證明這些只為聲量而活的網紅政客,是最恐怖的當代現象
而陳時中正好在這亂世,向台灣示範了一個專業的,非民粹的,技術的,有良知的,有承擔的,不為了好感也不畏抹黑的政治人物與部會首長,該是怎樣的領導與為官風範
謝謝所有守住台灣,讓台灣在2020安然無事的老前輩,中生代,年輕人
你們是令台灣人感謝欽佩的新英雄!
(圖來自GQ,版權歸於GQ)
【GQ 封面人物】獨家專訪鋼鐵部長陳時中:我是真的很難服輸
https://reurl.cc/WLXy8L
===================================================================
【GQ 封面人物】獨家專訪鋼鐵部長陳時中:我是真的很難服輸
過去近半年間,陳時中顯然是個不會做官樣文章的非典型部長,他堅持科學證據,社會溝通時溫柔、充滿耐心,但是在全民防疫的中央統一上,態度又堅如磐石。特別是國際疫情兇猛多變,防疫措施必須滾動式調整,每一次變動就會帶來更多爭議聲浪,阿中部長多次自嘲:「身上掛滿箭靶,歡迎大家來射!」台灣媒體習慣造神卻又樂於落井下石,自然一直炒作「順時中」「逆時中」話題。群眾看得眼花撩亂不知誰是誰非,陳時中自己卻很清楚,不論是很「順」或很「逆」都不是社會之福,所以這位鐵漢也知道自己的不足,不吝於道歉!雖然現在離疫情結束還太早,但是當前台灣實在做得不差。我們專訪阿中部長了解在全世界的Covid-19大災難時,我們到底做對了什麼?我們的民族性在當中又起了什麼關鍵作用?阿中部長的智慧,是台灣人的福氣,更值得男人學習。
關於台灣這些日子以來的抗疫成就,政府都會歸因於SARS的慘痛教訓而超前部署,而面對國際的連連稱讚,被忽視多年的台灣多少有些好久不見的驕傲。問題是,有多少人習慣這種驕傲?然而疫情始終無法結束,8月起全球又開始淪陷。台灣始終在驕傲與焦慮間搖擺,大家司空見慣的政黨算計照常發生,以至於我們得目睹社會每天上演「看見黑影就開槍」的八點檔戲碼。在這樣的滿城風雨、瞬息劇變的壓力鍋裡,防疫指揮官阿中部長不斷面臨考驗。
回歸這次防疫的基本面,陳時中堅持的政策,與國際做法不同之處在於:入境是否要普篩?最支持普篩的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4/13公衛學院抗COVID-19說明會」就提出:「篩檢是運用公共衛生『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基本原理來預防疾病。」阿中部長則是堅持先居家隔離14天,有症狀再篩檢。後者考量的是節省醫療資源,還有避免篩檢出現偽陰性的衝擊,因為就人性而言,以為自己是陰性當然忍不住趴趴走,造成防疫的鬆懈與缺口。這個比率有多高呢?8月中CNN引用的研究數據顯示,即使當前最精確的PCR篩檢都會因為採樣的時間、採樣方式正確與否,出現2~29%偽陰性的機率。
不論這兩派孰是孰非,民間對其他防疫措施也還有不同意見,現在要斷定都還太早,但是陳時中參與決策又是政策執行者,在風風雨雨中至少立場不曾搖擺。在當前台灣情況還是相對樂觀之際,我們特別專訪阿中部長,了解他一路以來抱著什麼想法與理念,支撐他執行這種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GQ: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間,台灣表現相對較好,部長做為一個防疫指揮官與決策參與者,有什麼心得呢?
陳時中:我覺得在這次防疫過程中,非常需要分層負責與分工,任何層級的領導者基本上就是要有收集資料的能力,然後進行邏輯分析,用專業來判斷與決策。每個人的判斷與決策方式都不同,因此必須靠科學、醫療專業來把關。另一個做決策的重要因素是同理心,不只是要做出決策,還要判斷這樣的決定會對不同類的人產生什麼影響,要站在對方立場思考。我覺得自己算是比較有同理心的。做完決定後,在與社會大眾溝通對話時,適度表達我的專業判斷,以及進行未來相關政策,我相信這是比較順暢的方式。
GQ:我們全球各國家版本在新品牌宣言上,特別強調當前性別平等的國際趨勢。而很多國際上報導都顯示,全球防疫模範國領導人多為女性,部長對這樣的狀況有什麼看法?
陳時中:防疫是一個長期抗戰,很難說女性領導一定比較成功。但我的觀察是女性比男性多一些細心、耐心,女性領導者有了這兩種特質,決策之後態度也很堅毅,願意好好地執行。很多國家產生混亂,就是後者出了問題。觀察其他國家的情況,我發現控制疫情的關鍵是政策不能混亂與搖擺。其實很多方式都能成功,問題是施政者夠不夠堅定。
GQ:我們換個角度來問,很多狀況出乎意外嚴重的國家,領導人大多是非常傳統的硬漢派男人,部長有什麼感想呢?
陳時中:其實也不能那麼刻板地判定,例如我們看到瑞典是根據科學依據決定不封鎖也不隔離,只柔性勸說要保持安全距離。這種方式是基於不認為疫苗會很快研發出來、又有效,因此在希望不傷害經濟的前提下,在長期過程中形成社區免疫、群體免疫。一開始看起來實施不錯,施政也沒有搖擺,但是後來才發現代價比他們想像中嚴重,一開始也低估了死亡率與感染率。相對之下,台灣對疫苗與治療藥物的生產有信心,因為有以前長期經驗做為根據。當我們對治療方式與疫苗有信心,認為一兩年內有成果,決策就不一樣,在等待疫苗上市前,就努力防止社區傳播與降低傷害。
至於巴西,其實各個省區有不同的做法,只是其總統不積極推動防疫,他就是不服天,要跟自然對抗。這樣的經驗讓我更覺得,人類處在自然變異裡面必須要謙卑,學會順勢而為。
GQ:這次防疫,台灣全民很快就順應政府呼籲,習慣戴上口罩生活,但是這種改變,歐美從領導人到民眾似乎都反應不及,部長怎麼看兩者的差異?
陳時中:從生活習慣來看,歐美地區長期認定戴口罩是弱者表現,特別是美國人,很在意強弱者之差。這是歷史因素的影響,他們的祖先是拓荒者,要跟環境抗爭,要展現強者姿態。而在歷史上,歐洲有很長一段時間是海洋國家,同樣要征服海洋,顯示自己很Powerful。相對之下,台灣一直處在外來政權的領導下,我們傾向更謙卑一點,不認為自己可以對抗自然,自然在民族性上比較能順應不利的情況,做出改變以利生存。
GQ:這次台灣超前部署,持續針對疫情預測提出應變之道,但恐懼是人之常情,部長會害怕嗎?
陳時中:我的工作之一其實是要降低社會的恐慌。就像口罩缺貨時大家當然都很害怕,就要努力宣導,告訴人民政府要怎麼處理,對政府有相當的信任感,才會配合政府積極的行為。但是對我而言,每天情勢都在不斷改變,我盡量讓自己戒慎恐懼。恐懼是免不了,就是戒慎。當每天都面對很多不可知時,我沒有太多時間去思考這些不可知的情況,只能集中心力在可以解決問題的行動上。我最大的恐懼就是害怕疫情大爆發,但是從根本去思考,恐懼是來自於擔憂做的準備夠不夠。這點就要多看國外封城或解封後發生的變化,思考他們的問題出在何處,接著問自己會怎樣因應。
GQ:部長有因此做噩夢嗎?
陳時中:我的個性不會花太多時間擔憂目前無法解決問題。我能夠很安心去睡,因為我有方法去面對疫情,這不是說保證一定可以解決,就是把團隊最大智慧化去規劃,把認為最可能解決的因應方案想清楚。
GQ:這段時間有那麼多反對或唱衰的聲音,部長如何面對?
陳時中:有些人會說不要管這種雜音,不要被干擾。但是我會非常認真去聽他們講話,仔細檢視我的政策與他們建議的扞格,以及當中的優劣差異。如果對方跟我講一件事情,我都不聽,也不知道他在講什麼,那麼當我想跟他溝通時,他怎麼會聽得進去?對方跟我講任何事情,我都知道他們講過什麼,也仔細去想過,當對方感受到我仔細想過,也重視他們的意見,雙方就有一個比較好的權衡基礎,也比較能聽得進去我講什麼,而不是互相攻擊,這對我們社會耗損太大了。
GQ:這段時間最難忘的經驗是什麼?
陳時中:有兩件事情,一個是走上寶瓶星號,宣布大家都可以回家,全場的歡呼,讓我覺得自己為大家盡了一些心力。當時努力想讓乘客安全健康地回到台灣,讓大家知道政府跟他們在一起,不要擔憂。還有武漢包機回來,乘客飛機下來的那一刻,我也覺得很震撼。
GQ:傳統上男性為了自己的理想與抱負,常常犧牲了自己的家庭生活,部長怎麼看待自己也做了這樣的抉擇?
陳時中:我犧牲很多跟家人相處的時間,但是我心裡沒有遺憾,因為我太太支持我。夫妻之所以是夫妻,正是她看得到我想要的,也了解了。
GQ:我們很好奇部長怎麼看待當代男人該有的樣子?
陳時中:我想現在男人跟以前最不一樣的地方是對待女性的方式,以及夫妻相處。男性對女性要多一些尊重,打從心裡尊重,不是純粹照顧,而是尊重她是個有想法的個體。我太太是個大提琴家,對我影響很大。國慶晚會時,邀請函上面是寫部長與部長夫人,我太太抱怨難道她沒有名字嗎?所以我就跟相關人士反映。
我從兩個兒子身上看到新一代男人其實有更多不一樣的地方。我的大兒子也是個醫生,很愛老婆又疼小孩,願意花很多時間帶小孩,比我更重視跟小孩子的溝通,雖然我覺得自己以前算做得不錯了。二兒子學設計,他比我更熱情,也更願意替別人著想,我覺得這樣很好。
GQ:最後想問部長從牙醫到成為部長、抗疫指揮官,為什麼人生會有這樣的改變,又有什麼樣的心得呢?
陳時中:其實我一直很想多做一點事,參與公共事務來影響台灣。剛開始不是那麼擅長,要做很多功課,又缺乏溝通經驗,就像當上牙醫公會理事長後,覺得牙醫的健保計算方式,對於國家健保制度的影響很大,因此跳進去面對挑戰、參與改變,後來當了政府官員,在推動解決少子化、長照2.0或是現在的Covid-19,其實都是想做一些改變。
許多人會問我,在推動政策時面對不少政治對抗,會不會很痛苦?老實說,我的挫折感不多,我覺得真正辛苦的,常常是想不出一個完整解決的方案。我擁有行政資源,所以每一件事情都應該對社會有正面的整體影響。我沒辦法保證一開始提出的方案一定可以改善我們的處境,但是透過不斷溝通與理解時,會讓政策的成功機率更高。我是個很願意修正自己決策的人,不會是下了命令就一定要推,比傳統做法多一些彈性,發現自己有錯時,當下立刻調整,反而可以得到更好的成果。
GQ IG
https://www.instagram.com/gqtaiwan/
行為改變技術中正 在 宗佑-文字慾的囚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在當時,亞洲戰場的勝利者接收了台灣,但始終沒有好好整理上軌道(這讓台灣產生了很多內外的矛盾,最終被激化),而在大陸地區的蔣中正早已經因為對共黨的戰事不利,而持續了戰爭狀態並在這非常時期鎮壓了所有的民主請願運動。
1947年二月底,蔣中正在大陸地區驅逐了中共在各地的談判代表,關上與其和談的大門;與此同時,台灣也發生了天馬茶房查緝私菸的流血事件,並且在夾雜著從接收到當年以來受到的壓迫與省籍、國別歧視和經濟民生各方面的混亂。
#問題來了:
1947年二月。面對經濟混亂、底下統治漸漸失靈、文武官貪污嚴重、戰場失利、國際與論普遍不支持、與共軍戰線拉的非常長(還遲遲無法有效打擊其主力)、在兩岸都無法安定民心…等惡劣因素下,聽聞一個剛接收兩年的海外大島陷入統治上的混亂,大陸的人民人心厭戰(更討厭貪腐沒效率的政府)、台灣島上人民群情激憤下罷工罷市、包圍公署(專賣局臺北分局)並在裡面毆打職員(至4傷2亡),還破壞了公署。
如果你是蔣中正,人在大陸面對國內兩地此等形勢,你會怎麼處理台灣島上的紛亂與手頭上的事務?
------------------
或許有人(在關注這個事件很多年,看了很多相關文件與後代人士所提出的很多論文後)可以提出許多不同的意見,但我只能提醒一個要注意的思考點:「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侷限」,就像是湯尼史塔克的老爸霍華說自己被那個時代的科技所限制。
是以,在你手邊一堆麻煩解決不了、收到的資訊也不是及時與全面的、而且你長年都在用武力解決事情的當下,我很難相信誰有很平和的方式來同時處理這些問題。(別忘了,從民國成立的1911年開始,整個中國就已經是全面混亂的情況,經過二戰到1947年,已經是生靈塗炭了幾十年)
#如果看到這邊就準備牙起來的人,我只能說:我並沒有說「二二八是應該發生的」;我也沒有說「發動二二八各時期行為的各級領導人是對的」
我談的是 : 換做別人在那個當下是否會有(非後見之明)的舉措?
那個面面俱到、能同時解決各方面問題、矛盾、戰亂,讓後世人永遠沒有話可以非議的經國策略?
#因為那是國家領導人在非常時期所做的非常手段。
同時期的美國正陷入「麥卡錫主義」、歐洲正在東西德分裂、英國忙著處理殖民地獨立、共產黨在驅逐國府軍之後展開肅清(之後是文革),這些時期的領導人做出的許多決定到後來都是被人非議與攻擊的。
對我來說,非議跟攻擊是一種思想覺醒跟反省;但在研討歷史事件時,背景的考量就很重要了。因為後見之明拿來攻擊舊時代,很多時候只是淪為以古非今的白話。
(就如同三國時代,如果諸葛亮能「打電話」給孟達通知,那孟達絕對不會被司馬懿的急行軍給擊敗。)
------------------
是以,我談的角度是將心比心後設身處地地把自己當作那時候的決策者,再來看看如果你是他,你會怎麼辦?你能怎麼辦?
就如同推行算是失敗的教育改革。
你可以用很多角度來證明他是錯的,但是在當時的決策者只能著手於當時所能看到的那些錯誤,然後針對錯誤去調整;有沒有效,就要一陣子後才能知道了。
只是教育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基業,當你知道對錯時,已經犧牲了一一代人了。
另一個假設性例子又像是今天路邊撈起一個溺水昏迷的人,有CPR執照的我上去就開始接力做急救等救護人員來,結果那人最後掛了;我被一狀告上法庭去。
經過幾個月審理後,檢座認為死者死因不是溺水,是因為死者生前剛開完心臟手術的大刀,傷口沒癒合的情況下我上去做了CPR,結果把他心臟壓爆了。
認為我在沒有搞清楚事情全貌時就貿然動作,結果害死者殞命;又因為我CPR執照過期,所以加重其刑對我起訴。
你可以在事後說我沒搞清楚狀況就青紅皂白的雞婆害死人,但我當時的判斷很簡單 : 他溺水了,我曾經學過CPR,然後我想幫忙救人。
我哪知道他心臟有問題? 人家快死了,我還要先想想我的證照有沒有過期,再考慮我要不要加入施救或路過當沒看見?
------------------
所謂的「危機處理」指得是重大事件發生當下,必須快速處理止血的狀態。如果處理的好,能讓危機變轉機;處理不好,不管是企業、個人或國家都會陷入重大危難。
而危機的定義有三 : 對於組織的威脅、突發事件、需要短時間決策的重要事件。
#看到關鍵字了嗎?
威脅、突發、需要短時間決策。
這就表示,很有可能犯錯。
這種事情,其實每天都在各大醫院的急診室跟加護病房發生。
一個病人進來或是突發急症,醫生常常只有幾十秒的時間判斷發症原因,然後決定怎麼救。
要是弄錯了呢?
就是白布蓋著,然後去對家屬說明原委,然後希望不要吃官司。
所以如果看到這邊,還是有人看不懂"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的定義,還是要拿著各種報告、調查、著作來跟我說 : 「這就表示蔣介石可以合法殺人嗎? 這樣就能把二二八事件合理化嗎? 這樣草菅人命對嗎? 不管當時如何,發動二二八就是不對!!!!」
對這樣深明大義的人,我只能說 : 那要不.....你跟我聊七龍珠好了。
畢竟我政治不通、歷史不懂,要聊七龍珠我倒真的是專業人士了。
#要是聯考指考是考七龍珠,那我的水準可以去念哈佛
#不相信我哪一天以特南克斯為例來討論一下環境對人格造成的影響好了
------------------
#歷史是會重演的。
非常時期與非常狀態也不會只到今天為止,以後還是會有許許多多的事件發生,要大家做許許多多的決策;而這些決策往往在當下無法知道是對或錯。(例如將近二十年前的教改)
又或是在當下有效(例如鎮壓),但又會後來隨著時代背景與民心、思想的轉變而引來非議。
別忘了,民心跟與論其實跟流行時尚一樣。
在當年學校師長叫大家要把衣服紮進去褲頭裡,大家照做然後嫌土氣,所以後來大家把不紮衣服視為是一種很帥的象徵;但現在,我去學校裡面,一堆19歲的孩子穿破牛仔褲,然後把T恤紮進去了。
問他們為什麼,他們說現在的網紅都這樣穿,很好看……
好看嗎? 我也不知道。 但是這就是一種人心改變的趨勢。(各種文化也很常出現這種兩邊相反的擺動,這種擺動可以是反動造成的,也可以沒有原因)
今天覺得對的事情,或許之後就會被認為是錯的;而今天覺得是錯的事情,後來會被認為是對的。
所以白居易曾寫詩說到「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禮賢下士時,若使當時身便死,千古忠佞有誰知?」
這首詩便體現了輿論跟人心是會隨著時代改變的真義;人總說要蓋棺才能論定,但事實上,很多事情在蓋棺後還是會轉變的。
------------------
而最後,還是要回到最一開始所講的。
現在的防疫策略每個國家都有每個國家的不同寬鬆執行方式,這些執行方式都有他們的考量;而這些考量,都來自於他們的(知識、權力、野心等不同)背景,而這些考量也都受制於現在的科技與他們所能收集到的資訊。
他們可能在掌握了正確的資訊後,做出正確的決定;也可能在資訊不完全的情況下做出不正確或錯誤的決定。
但到底對或是不對,我們現在無法得知;或許要等到疫情告一段落才能知道。但或許很多很多年之後,後世的人也會依照他們當時的技術與能蒐集到的資料,來稱讚或是抨擊現在領導者們,但那都是後見之明,也不是蓋棺之後的定論。
而我們現在可以去批評其他不同國家的領導人(或我們自家的領導人所做的各方面)的策略是對的或錯的,也同樣受限於我們所能得到的情報、我們的國情、我們的科技,還有媒體(與執政黨、反對黨)帶的風向;所以我們也無法保證我們所知所想的是正確的。
------------------
最後的最後,我要再次引述在《寒戰2》裡面,周潤發的話 : 「就是因為掌權者有權利去定義什麼時候是"非常時期",所以就算是非常時期,你也不可以用非常方法!!」
這話是對的,但依然是後見之明;因為監督跟批評總是比決策容易,畢竟前者可以有的放矢,後者要在茫然中找方向。
更因為所有的當權者,都無法知道自己接下來會遇到什麼突發狀況、收到甚麼樣的資源與當時的那些限制與考量;所以在事發時不一定能知道是否應該馬上視同「非常時期」,也無法得知在非常時期下的「非常方法」是不是能對症下藥的解決當下的問題,並且千秋萬世都能被歌頌讚揚。
他們的邏輯真的很簡單:兩害相權取其輕。
哪個方法看起來有效,又能快速阻止局勢惡化,那就幹吧!
因為很多非常時期不能論對錯,只能論生死。
不然各位以為電視裡面醫生衝出來告訴家屬說:「難產,媽媽跟小孩只能救一個」(一個是過去一直很恩愛,一個是未來的新希望)的時候,他們在掙扎什麼?
啊如果我跟你媽掉進水裡,你會先救......(閉嘴啊!!!)
上篇在此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629886573901187?__tn__=K-R
中篇在此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632468633642981?__tn__=K-R
.
.
.
#寫完了_灑花
#每次寫這種貼文都會被退讚
#醫護人員與決策者都辛苦了
#希望疫情趕快結束_傷亡可以降到最低
#這個髮夾彎彎的夠大
#但各位經過當局三年半的歷練也應該要習慣了
#228又要到了_坐等各種月經文
#開學了
#回到上班上課沒休假的時光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設搶先看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253325874890594
#如何將內文跟連結一起分享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522891261267386
行為改變技術中正 在 選課季問課 - 中正大學板 - Dcard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1) 行為改變技術陳怡群教授,2)人類關係導論許功餘教授,感恩 - 選課,中正大學. ... <看更多>
行為改變技術中正 在 國立中正大學工商心理學研究室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相較於先前的研究,Giurge等人直接比較了權力大小與自利行為和道德判斷的關係。 ... 並在現有技術和基礎設施不足的情況下,創造出能夠改變世界的新產品或服務的人。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