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關於"把意念放在指尖"與"力在前端"的探討
本篇屬於專門論文,如需分享請先取得同意,林明輝 豆花藥師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正所謂教學相長,教學其實是一個測試,檢測學習的過程中有沒有遺漏,同時也是一個再整理的過程,把知識或技術用最精簡、最準確且同俗的文字或動作來呈現,讓不了解的人能夠用最也效率最清楚且正確的方式理解與學習,武術中有很多意會的部分應該可以用更精確的文字傳遞下去,以下是豆花最近在教學的過程中的體悟,怎麼解釋:"把意念放在指尖"與"力在前端"的解釋。
把意念放在指尖,首先要先討論的是"意念"二字,所謂的意念到底指的是甚麼?各門各派也有各自解釋的方法,門派中每個人又各自有自己的感覺,解釋或詮釋百百種,而豆花從自己學習武術以及教學的思路整理起來"把意念放在指尖"指的應該是:「要能夠清楚感覺到指尖的張力,尤其是皮的張力」,在紮樁、單招練習、套路行拳的過程中,時時刻刻都要能夠感覺到指尖,不管在任何身形步法手法的情況下都能清楚的感受到末端的張力,為此全身上下其他的張力也是需要感受非常清楚的,否則任何一個地方緊繃的情況下是很難感受到指尖末端的張力,這是最基本且想要入門前的必經訓練,當能夠時時刻刻感受到張力之後才有辦法進入到"意念"轉化的部分,希望把整體張力型態的使用方式,流動、沉穩、狂風暴雨、涓涓細流、深林高山、參天古木...等狀態,而這就進入下個階段的練習"力在前端"。
力在前端中的"力"其實是之前講過的"勁"的概念,建立好整體張力結構的通道,沿著足弓、脛腓骨、股骨、骨盆、薦椎、腰椎、胸椎、肋骨、肩鎖關節、肱骨、尺橈骨、腕骨最後到達指尖,使所有的自身反作用力傳遞到你想傳遞到的地方,基本上是肢體的末端,同時透過"意念"的想法把整體張力結構流動模式產生一定程度上的轉換以不同方式呈現在末端,丹田是第一個轉運點,膻中是第二個轉運站,不同的拳種的用力模式差異基本上建立在不同丹田或膻中的轉換模式。
丹田:兩股骨頭的延伸線,在大約薦椎前交會,是兩腳反作用力力線的交會點。
膻中:兩乳頭的中間點,胸骨內脊柱前。
以豆花所學的系統來說有幾種發力的方式:
1.北拳以丹田為整個運轉的核心,身似陀螺手似鞭
勁由足弓一路到骨盆的力線連貫往上傳遞直達丹田,丹田是行拳的主軸與依據,以丹田快速轉動的用力模式帶動身體,丹田的轉換某種程度上是指薦椎(骨盆)與腰椎的連動方式,使整個脊椎轉動,帶動肋骨、肩胛骨、肱骨到手指末段,所以才有身似陀螺手似鞭的說法。
2.南拳以膻中為整個運轉的核心,力由膻中發
勁由足弓一路到骨盆的力線連貫往上傳遞到丹田與膻中,也是南拳勁道的呈現方式,丹田穩定持續維持由地而起的反作用力,透過膻中快速轉動與意念的轉換呈現不同風格的拳種,虎形成穩、鶴形靈動...等,都是透過胸骨、胸椎的運轉方式改變從丹田傳遞上來的反作用力,直接控制肋骨與肩胛骨的變化,使手部的變化更快更靈活,虎爪、鶴勾手、蛇行手等手形使勁到能夠更符合意念的傳遞,同時可以讓手腳的方向性分開,但又不會讓整體力線的連貫斷開,所以才會說南拳是力由膻中發。
3.楊氏太極拳以丹田為整個運轉核心,一動無有不動
勁由足弓一路到骨盆的力線連貫往上傳遞直達丹田,與北拳的快速轉動不同,要求丹田隨時處在平放的情況之下,以圓胯的運動方式讓丹田隨時處在平穩的狀態,骨盆膝蓋不出尖為原則,骨盆帶動脊椎,隨之轉動肋骨,而手就隨著肋骨,最後讓力流動到手指末梢,形與手指,要求連綿不斷同時維持丹田的穩定,慢而不斷。
所以練習套路並不是單純的記憶動作與操體力,而是真真正正的腦力活,要時時刻刻注意非常多的東西,鍛鍊自身筋膜張力的感知與筋膜連動的操控掌握。現在想想當初設計套路的人也是很厲害,按照套路的要求以及一些拳諺,就算沒有筋膜張力的概念其實也是能夠練到張力的感知與自身的連貫,因為在那樣的動態之下為了達到放鬆的要求以及力道的展現筋膜間的連貫性自然而然會變成那一種模式,現在有了筋膜結構的理解更能體會為什麼要這樣練習。
而當初這樣練習而來對於張力的感知以及身體的連貫協調性也對於現在從事結構治療有這非常深遠的影響,感受的到自己的張力才能比較清楚的摸到對方的張力,知道自己的連貫才能體會別人的不連貫。
本篇屬於專門論文,如需分享請先取得同意,林明輝 豆花藥師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意念與感覺張力
#張力的轉換
2021.8.21 豆花藥傷科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週漏網東西軍角逐的選項是:「裸男追野豬」vs.「精子新發現」。經過24小時的刺激票選之後呢,「精子新發現」獲得64%的票數。一直以來大家都以為精子移動是用蝌蚪的游泳方式,但是根據英國的最新研究,精子其實不是靠尾巴的擺動來前進,它其實是以一種螺旋的方式行進的。 大約在350年前,荷蘭一名科學家發明...
蛇 運動方式 在 范琪斐的美國時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本週漏網東西軍角逐的選項是:「裸男追野豬」vs.「精子新發現」。經過24小時的刺激票選之後呢,「精子新發現」獲得64%的票數。一直以來大家都以為精子移動是用蝌蚪的游泳方式,但是根據英國的最新研究,精子其實不是靠尾巴的擺動來前進,它其實是以一種螺旋的方式行進的。
大約在350年前,荷蘭一名科學家發明出一款在當時非常先進的顯微鏡,成為最早紀錄觀察細菌、血液的科學家。某天他和老婆完事之後呢,就突發奇想,把自己的精液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就看到裡面有成千上萬的精子,發現精子是像蛇或是鰻魚一樣,尾巴左右擺動游泳前進,但這樣的想法最近被推翻了。英國一名科學家花了2年多時間研究,以先進3D顯微鏡和數學技術,外加每秒5.5萬格的高速攝影機,拍下精子的運動影像,發現過去科學家們看到的精子樣貌實際上是一種「光學錯覺」。精子的游泳方式其實更複雜,不像蛇,而比較像「玩得過嗨的水獺」,它的鞭毛(尾部)運動,實際上是以游泳軸為中心,朝同一方向旋轉滾動以取得前進的動能,簡單來說就有點像地球繞太陽公轉時的情況,所以整個運動軌跡看起來就類似DNA的外觀,對研究團隊而言,這就像人類當初發現「地球不是平的」那樣的驚奇。
研究團隊指出,其實有超過一半的不孕症,問題是出在男方,因此精子運動的細微變化可能會影響人的生育能力,掌握人類精子的運動方式,就有助了解它們對自然受孕的影響,也可以識別不健康的精子,因此新發現很可能成為生育治療方法的重要基礎。不想生小孩的話,這項研究或許也可以為男性避孕提供線索。其實去年也有一份研究發現,在小白鼠身上加快或是減慢精子游動速度,確實可以影響鼠寶寶的性別,所以精子怎麼游、游多快,或許真的扮演生育的關鍵角色。
還有研究發現,即使精子再猛也沒用,能不能受孕還得看卵子的臉色,以前教科書上面都說(被跳過的健康教育14、15章),成千上萬的精子,拚死拚活游向卵子,第一個達陣的幸運兒,才能獲得刺穿卵子的機會,成為唯一的贏家,卵子總是扮演被動角色,等待著精子的「解救」,但是這樣的腦補劇情,先前已經被科學家打臉推翻。
精卵的結合並不是靠精子主動奔向、穿透卵子,而是靠卵子表面的「黏著分子」,把想要逃跑的精子緊緊抓牢,一步步讓精子的頭平貼卵子表面,來協助精子以正確的方向進入卵子。而且英國《皇家學會學報》最近更進一步指出,要跟哪個精子結合,決定權其實是在卵子身上,男女性行為之後,女性體內的化學物質會自己篩選精子,挑選的準則是「以大局為重」,會基於「基因多樣化」,並且對方必須要健康,這是為了以後面對疾病或感染時,免疫系統可以發揮較好的作用。簡單來說就像滑Tinder一樣,如果這條精子長太醜,看起來又弱不禁風的話,就算它第一個抵達,卵子還是會把它滑到左邊,按XX,又帥又壯又健康的就會直接super like抓過來結合這樣。所以不孕很有可能是男生精子品質太差好嗎?公公婆婆們不要再以為都是妳媳婦的錯,妳兒子絕對沒問題了!
上述提到的精子運動研究,7月31日已經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雜誌中發表了,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去找來看看喔。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蛇 運動方式 在 酒類專家 王 鵬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葡萄樹急診室-14】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想像被蛇咬了,偏偏沒有看清楚是什麼種類的蛇,這時該怎麼辦?或許可以從齒痕與症狀判斷⋯⋯
葡萄樹的疾病學家,也跟醫生一樣,必須有豐富的知識、敏銳的觀察力與豐富的經驗。可能難以想像,葡萄樹上出現幾釐米大小的蟲子,不同的蟲子攜帶不同的病菌。在替葡萄樹「看診」時,怎麼分辨什麼蟲是什麼蟲,又怎麼從有時極為相似的病徵,判斷葡萄樹從什麼病媒蟲感染了什麼疾病。
除了更細膩的症狀觀察描述與辨別,以及實驗室分析之外,有趣的是,不同的蟲子有不同的運動方式,可以從移動的方式判斷不同種類的病媒蟲。而且單是這項資訊,就足以大致判斷所攜帶的病菌,以及可能導致的葡萄樹疾病,經過比對葡萄樹的症狀,就可以作出判斷,對症下藥。
葡萄樹疾病專家在做的這些事情,好比品酒師從風味判斷葡萄酒生產背景一樣;兩者都透過豐富的知識與縝密的邏輯,一個透過察顏觀色,一個藉由聞香品味,判斷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Crédit photo : IFV
蛇 運動方式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週漏網東西軍角逐的選項是:「裸男追野豬」vs.「精子新發現」。經過24小時的刺激票選之後呢,「精子新發現」獲得64%的票數。一直以來大家都以為精子移動是用蝌蚪的游泳方式,但是根據英國的最新研究,精子其實不是靠尾巴的擺動來前進,它其實是以一種螺旋的方式行進的。
大約在350年前,荷蘭一名科學家發明出一款在當時非常先進的顯微鏡,成為最早紀錄觀察細菌、血液的科學家。某天他和老婆完事之後呢,就突發奇想,把自己的精液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就看到裡面有成千上萬的精子,發現精子是像蛇或是鰻魚一樣,尾巴左右擺動游泳前進,但這樣的想法最近被推翻了。英國一名科學家花了2年多時間研究,以先進3D顯微鏡和數學技術,外加每秒5.5萬格的高速攝影機,拍下精子的運動影像,發現過去科學家們看到的精子樣貌實際上是一種「光學錯覺」。精子的游泳方式其實更複雜,不像蛇,而比較像「玩得過嗨的水獺」,它的鞭毛(尾部)運動,實際上是以游泳軸為中心,朝同一方向旋轉滾動以取得前進的動能,簡單來說就有點像地球繞太陽公轉時的情況,所以整個運動軌跡看起來就類似DNA的外觀,對研究團隊而言,這就像人類當初發現「地球不是平的」那樣的驚奇。
研究團隊指出,其實有超過一半的不孕症,問題是出在男方,因此精子運動的細微變化可能會影響人的生育能力,掌握人類精子的運動方式,就有助了解它們對自然受孕的影響,也可以識別不健康的精子,因此新發現很可能成為生育治療方法的重要基礎。不想生小孩的話,這項研究或許也可以為男性避孕提供線索。其實去年也有一份研究發現,在小白鼠身上加快或是減慢精子游動速度,確實可以影響鼠寶寶的性別,所以精子怎麼游、游多快,或許真的扮演生育的關鍵角色。
還有研究發現,即使精子再猛也沒用,能不能受孕還得看卵子的臉色,以前教科書上面都說(被跳過的健康教育14、15章),成千上萬的精子,拚死拚活游向卵子,第一個達陣的幸運兒,才能獲得刺穿卵子的機會,成為唯一的贏家,卵子總是扮演被動角色,等待著精子的「解救」,但是這樣的腦補劇情,先前已經被科學家打臉推翻。
精卵的結合並不是靠精子主動奔向、穿透卵子,而是靠卵子表面的「黏著分子」,把想要逃跑的精子緊緊抓牢,一步步讓精子的頭平貼卵子表面,來協助精子以正確的方向進入卵子。而且英國《皇家學會學報》最近更進一步指出,要跟哪個精子結合,決定權其實是在卵子身上,男女性行為之後,女性體內的化學物質會自己篩選精子,挑選的準則是「以大局為重」,會基於「基因多樣化」,並且對方必須要健康,這是為了以後面對疾病或感染時,免疫系統可以發揮較好的作用。簡單來說就像滑Tinder一樣,如果這條精子長太醜,看起來又弱不禁風的話,就算它第一個抵達,卵子還是會把它滑到左邊,按XX,又帥又壯又健康的就會直接super like抓過來結合這樣。所以不孕很有可能是男生精子品質太差好嗎?公公婆婆們不要再以為都是妳媳婦的錯,妳兒子絕對沒問題了!
上述提到的精子運動研究,7月31日已經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雜誌中發表了,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去找來看看喔。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