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是什麼 #從他人眼光發掘自信
#自信的躍進 #不再恐懼退縮焦慮的關鍵
.
我遇見一位非常特別的登山家:艾瑞克德康(Érik Decamp),這位巴黎綜合理工學院的畢業生與同是登山家的妻子凱特琳德提維爾(Catherine Destivelle)一同攀登過許多世界最高聳的山峰,包括喜馬拉雅山脈中的象鼻神山四號峰,以及西藏的希夏邦馬峰等等。
.
德康同時也身兼高山嚮導───這是一份與自信心高度相關的工作,他必須對自己有充分的信心,並知道如何將信心傳遞給自己帶領的人。為了幫助他的隊員們擺脫恐懼,德康有一招看似冒險,但多半非常有效的策略:如果一位隊員在攀登前的準備與訓練中,全程都表現出明顯的不安,他就會在正式攀登時指定這位隊員打頭陣。通常這樣的做法可以讓對方很快脫離焦慮狀態,並因為從嚮導身上得到了自信,立刻認為自己變得強大。
.
德康在訓練的過程中,會給出明確的指示和解釋,讓隊員們重複練習正確的動作,然後指定一位最害怕的隊員走在前面。而這位隊員會將信心轉換為行動,證明自己值得眾人信任。
.
這正是瑪麗亞蒙特梭利所提倡的教育方針中,非常核心的一環。蒙特梭利教育法立基在善意與信心之上,時至今日獲得很大的成功。這位義大利籍的教育學家不斷提醒父母:「絕對不要幫助孩子做一件他們認為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也就是說,要盡可能對孩子們具有信心,表現出來的話,就是放手讓孩子去嘗試。
.
因此,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當自己有時想要「示範一下」時,孩子會顯得不耐煩:我們想快一點把事情做完,於是插手孩子可以獨立完成的事情。而孩子的確有惱怒的理由,因為我們這麼做,是不夠信任他們的表現。
.
父母、教練、老師及所有亞里斯多德定義中的朋友,都該熟悉這兩種培養自信的交互階段:首先,我們必須給予對方自信,然後對其展現信任;接著,讓對方有安全感後,再稍微抽掉一些安全感。我們需要讓這兩種狀態交互作用,才能培養出得以探索世界的膽量。
.
因為他人對自己的態度中,常會混雜了這兩種自信發展的層面,所以我們應該懂得在他人眼光中發掘自信,便會覺得自己更加強大。
.
身為哲學教授,我經常體驗到這個過程。有時我會不經意地在演講中偏離原本的主題,甚至在某個時間點忘記要怎麼回到自己原本的論點上,因此覺得困窘、甚至快要失去信心,但臺下聽眾與學生們充滿興趣與好奇的眼神,總能夠讓我平靜下來。我有時也會突然驚覺,剛剛發給學生的哲學文獻,對我自己而言也相當晦澀難解,但學生提出的問題、對我的信心,總能讓我很快理清思路。
.
艾瑞克德康告訴我,他也有過一模一樣的經驗:登山隊出發探險時,隊員對他的信心會增強他的自信。我們畢竟是依賴人際關係生存的物種,因此這樣的結果一點也不令人驚訝。
.
德康和我都像他的登山隊員一樣,因為感受到肩上承擔著他人的信心,因而找到了自信。
.
自信是他人給予我們的禮物,而我們欣然接受。若有學生問我一個困難的問題,我會反過來告訴他:你其實知道答案。我給予學生信心,而在大部分的狀況下,收到這份信心禮物的學生都能在幾秒鐘內給出一個有趣的答案。
.
我們有時會聽到某人──可能是同事或家人──說他們缺乏自信,讓我們覺得自信似乎是種自我內在的問題。但如果從來沒有人相信他們、給予他們自信,他們理所當然會為焦慮所苦。看到這些能力超群卻缺乏自信的人,有時真是令人驚訝。因為他們忽略了人類是依賴人際關係生存的物種,而不是孤立、獨自累積技能的單元體。
.
《仁慈的力量》(Puissance de la douceur)與《冒險禮讚》 (Éloge du risque)的作者安杜弗勒芒特爾(Anne Dufourmantelle)也是精神分析師。二〇一七年因為救援溺水的孩子,自己反而不幸溺水身亡。她的行為用一種激進的方式證明「缺乏自信這件事不存在」。
.
病人們在諮詢椅上把感受到的痛苦化為語言,而杜弗勒芒特爾在傾聽的過程中,發現病人的焦慮大多來自於對他人缺乏信任,這是童年時缺乏內在安全感導致的災難性結果。這些人在成長過程中,身邊沒有能夠給予他們信心的人,因此即使從悲慘童年倖存下來、長大成人,依然無法對自己抱有信心。當安杜弗勒芒特爾說「缺乏自信這件事不存在」時,她的意思是,缺乏自信事實上就是缺乏對他人的信心。
.
對自己的信心及對他人的信心,實際上是同一件事。
.
這也可以解釋「妄想型人格」(患者對他人極度不信任和懷疑,常將別人的動機視為惡意的。)背後的原理:他們對自己沒有自信、對別人也沒有信心,無法控制自己不去懷疑所有外在事物──周遭環境、媒體訊息。簡單來說,他們深深為「內在的不安全感」所苦, 因此懷疑整個世界。也因為這份無所不在的不信任感,讓他們無法找到適合培養自信心的施力點。
.
下列舉動可以幫助我們得到自信,同時學會相信他人:
🟧踏出自己的舒適圈,
🟧與來自不同背景、能夠啟發我們的人建立關係;
🟧選擇能幫助我們成長、覺醒、反省的朋友與生命導師。
.
我們該追尋對自己有益、能讓我們建立安全感並感到自由的人際關係。
.
記得我們稍早之前提過的兩歲小男孩嗎?他主動靠近來訪的陌生客人──小男孩當然心裡會有些害怕,因為陌生人侵入了他的家中,但即使心有恐懼,他依然勇往直前。他對自己有信心、對這位陌生人有信心、同時也對家中其他親近的人有信心。這份信心並非由基因或生物因素決定,而是在他的成長過程中,藉由各種交織的人際關係,一步步培養起來,最終像是包裹初生嬰兒的布巾一樣,讓孩子充滿了安全感。
.
我們有時會撫摸孩子幼小的軀體,讓他們知道我們在旁邊、會照顧他們、他們不是孤獨的。藉由這些關注的舉動,讓孩子有了信心,這正是他們成長中最需要的東西。孩子大一點之後,藉由讓他獨自進食、讓他大膽地踏出第一步,展現出對孩子的信心。
.
沒有人能在孤立的環境中得到信心,自信最初的來源是愛與友誼。
.
--
.
🏷本文節錄自《自信的躍進:不再恐懼、退縮、焦慮的關鍵》,作者沙爾.貝班(Charles Pépin)是法國哲學家;畢業於巴黎HEC商學院畢業,曾於巴黎政治學院教授哲學,也是法國《心理學雜誌》和《哲學月刊》的專欄作家。中文版由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圓神出版社 發行。
.
閱讀更多:https://tinyurl.com/y2cum6vt
.
這是一個人們不曾如此需要自信,也不曾這麼難以獲得自信的年代!我們在自信的路上,容易跌跌撞撞、進進退退,因為對自信的認識,既不完整也不深入。自信,不是關起門就能練!本書帶你我看見自信的10大真諦,找回探索世界的膽量。
.
自信,看似你我生命中虛無飄渺卻不可或缺之物,但其實它並非單純的內在問題,而是人類存在的核心,無法只以單一觀點看待。自信,並非天生擁有,需要後天養成,更需要與他人合作,並懂得自我傾聽、決斷與行動。就拿學習腳踏車的例子來說,自信的組成有三:
.
自信是對他人有信心
——相信在旁邊扶著車子的他人
.
自信是對自我能力有信心
——應用他人指導,學會重要的生活技巧
.
自信是對生命有信心
——內心的喜悅超越單純的滿足感,得以與生命共鳴
.
了解了自信的真諦,就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自信舞步,讓信心得以大步躍進,讓生命能夠遇難不退、遇風起飛。
.
💻 閱讀 Readmoo讀墨電子書 本書優惠特價中
👉 http://moo.im/a/cmrACE
虛無妄想例子 在 陳詠燊 Sunnyhahah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的初戀被毀了》
//問:我人到中年才第一次拍拖,而她在戀愛上卻很有經驗。這段日子,我覺得她對我很少包容,甚至給我的時間也很少,而讓我最難受的,是她會埋怨我的一些性格,但那些性格根本未開始拍拖前,她早就知道了。既然不接受,為何又要給我希望?終於,我們分手了。究竟女人是否就是難以捉摸,口不對心?
答:觀乎你的一連串問題,重點都是同一個,就是應該如何與女人相處。
男女之間,從來都是哲學級的難題。信我吧,無論你再用幾多時間,幾多經驗,也不可能摸得清女人心。因為大前提是,其實很多女人自己都拿不清自己究竟在想甚麼,幾時輪到你?
不過,很多營運得很好的愛情關係,都不是出於了解的。大部份,都是磨合。
世界上,沒有與你可以完全Perfect Match的人,而你剛失去的那個她,應該就是好例子。愛不愛,與適不適合,是兩回事。兩者兼得,是天上對你的恩賜,不過絕大部份情況之下,你只會得到其中一樣。
所以我們要學習的,就是怎樣在一個大約只命中50個巴仙或以上的對象身上,磨合出一套可以相處的方式。
首先你要明白,男人與女人天生的思維就不同,請不要妄想可以用你的Logic,去解釋女人的想法。
不明?簡單地說,就是男人面對面前的問題,很多時候都會用上很多的對錯與因果關係去思考(即是你上面所題到,明明她開始前就知道你的弱點,但開始後她竟然又會去埋怨之類的情理問題),但同時間,又會感性地去發看似虛無的白日夢,例如甚麼時候創業,幾時又去追理想等等。
女人呢?她們面對眼前人,只有一個大前題,就是我愛不愛你,你愛不愛我,你對我好不好,你值不值得我對你好等等等等毫無準則的衡量點,而同時,又會計算未來嫁個怎樣的人,會否買到樓,生幾多個孩子等理性到不得了的人生方向。
根本男人與女人,都是思覺失調的。
所以,在愛情世界裡找道理,是極愚蠢的事情。
過去的,還只是初戀吧。在未來,好好了解清楚自己想要些甚麼,再想想之前做錯過甚麼,之後再順著緣份,等待一個新的人吧。
樂觀一點去看的話,愛情,其實是一場比《魔戒》三部曲加上《哈比人》三部曲都更要精彩的歷險。
經驗值,就是你成長的見證。
陳詠燊@ Sunnyhahaha
陳詠燊X黃婉曼She.com專欄!如喜歡,請在那邊按一下Like! 謝謝!
全文請到:http://brides.she.com/secret-talk
陳詠燊最新專欄結集《我們要錯過多少個 以為對的人 才知道什麼是對》,現已登陸各大書店。
#男婚女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