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船取寶與貿易|知史百家
安煥然
明朝遣使出國,除詔諭、冊封、弔唁等政治任務,也帶有貿易行為。他們到達一地,通常是先開讀皇帝詔諭,賞賜完畢後,就在該地進行貿易買採,而且明朝特使人員一般也會私自携物出海,順搭交易。
鄭和隨員馬歡在《瀛涯勝覽》之暹羅、錫蘭國、柯枝國、古里國、溜山國、祖法兒國、阿丹國以及天方國等諸條,都記載鄭和寶船或鄭和使團至彼,於當地交易寶石、珍珠和龍涎香等香藥的詳情。
鄭和船隊來到滿剌加,更是在這裡設立了「官廠」,駐軍於此,「立排柵如城垣,設四門更鼓樓,夜則提鈴巡警。內又立重柵如小城,蓋造庫藏倉廒,一應錢糧頓在其內。去各國船隻回到此處取齊,抵整番貨,裝載船內。等候南風正順,於五月中旬開洋回還。」《瀛涯勝覽》所記,說明鄭和下西洋,實是把滿剌加視為停裝貨物及分聚之所,設置貨倉並駐軍於此的忠誠伙伴。很明顯,鄭和下西洋帶有貿易性質。吳晗《16世紀前之中國與南洋》更倡議說,鄭和下西洋之最大使命是「經營國際貿易」。
自古以來,海上絲綢之路是一條非常繁忙的貿易航道。中國經此航道出口的商品,主要是絲綢和外銷瓷品。明朝初年,官窑和織染局特別興盛,彼等所生產的官窑瓷器和絲織品,量多質高,成為鄭和下西洋進行賚賜貿易的極佳貨源。
明代《殊域周咨錄》記說:「自永樂改元,遣使四出,招諭海番,貢獻迭至,奇貨重寶,前代所希,充溢府庫,貧民承令博買,或多致富,而國用亦羡裕矣。」
黃省曾《西洋朝貢典錄》之序,亦言及:「太宗皇帝入纘丕緒,將長馭遠駕,通道於乖蠻革夷,乃大賚西洋貿采琛異……由是明明之珠,鴉鶻之石,沉南龍速之香,麟獅孔翠之奇,梅腦薇露之珍,珊瑚瑤琨之美,皆充舶而歸。」鄭和寶船,實是下西洋「取寶」貿易之商船。
萬明《中國融入世界的步履─明與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較研究》亦指出:「將鄭和下西洋作為明代海外政策成功的標志,是因為它成功地實現了明初對外政策的目標,增強和擴展了中國明朝為中心的朝貢體系,也使朝貢貿易這一官方壟斷的海外貿易發展到鼎盛。明初海外政策得到成功實施,主要體現在鄭和下西洋上。」
鄭和之後,明朝仍有派遣使節出使滿剌加。這在《明實錄》裡多有記錄。1459年(天順三年),給事中陳嘉猷奉命出使滿剌加,冊封蘇丹茫速沙,即因途中船破而延誤行程。他們「令水手打撈,得紵絲等物,俱水濕有跡」,而「乞行廣東布政司收買。應付其紵絲、羅布,宜於內承運庫換給,遣人賚付嘉猷」,方於1461年再往成行。
明朝使節團經常以出使之名,挾帶私貨,轉經滿剌加貿易。1474年(成化十年)給事中陳峻出使占城,適值占城戰亂,陳峻使團不敢進入,竟以「其所賚載私貨及挾帶商人數多,遂假以遭風為由,越境至滿剌加國交易。」
1481年(成化十七年),行人張瑾奉命冊封「占城國王孤齋亞麻勿庵為王,多挾私貨,以圖市利。至廣東,聞齋亞麻勿庵已死」,擔心空手失利而返,於是速至占城,「又經滿剌加國,盡貨其私物以歸。」中國商品在滿剌加轉口市場需求量之大,吸引了明朝特使假借名目到來市易謀利。
同年,林榮、黃乾亨出使滿剌加,奉命冊封馬哈木沙,卻因挾帶「物貨太重」,在越南南部海域遭遇風暴,船沉遇難。隨船者千餘人,只有24人生還。誠如廣州暨南大學馬明達《明朝出使滿剌加的一次海難》所指出的,「從林、黃海難事件也可想見,明朝出使南洋諸國的使船,其實很像是一個龐大的海上商隊。」
朝貢與貿易,下西洋與取寶,往往是一體兩面。「馬中友好」關係的維繫,彼此間的經貿互動,不能忽視。往昔今時,也大致如此。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蘇致亨碩士論文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馬來半島千年古國 | 知史百家
安煥然
從柔佛千年古城的探尋,我們或可把視野拉大,放到整個馬來半島來探視。其實,馬來半島的千年古國還真不少。
東北季風與西南季風的吹送,從南中國海,從印度洋,是輾轉地峽,抑或越過馬六甲海峽,自古以來,馬來半島是貿易季候風交匯之地。
馬來半島是中世紀阿拉伯人眼中的「黃金半島」。從地志到傳聞遊記,從《省道記》、《印度奇異錄》、《中國印度見聞錄》,乃至浪漫傳奇的《一千零一夜》等海員口頭的傳說,都有記載著關於馬來半島的點點滴滴。像卡拉(Kalah)、加古拉(Qaqullah)、彭亨(Panhang)、桑芳(Sanfin)、馬伊特(Mait)等地名,學界考證可能都是位於馬來半島諸地。暨南大學高偉濃在其著作《更變千年如走馬──古代中國人阿拉伯人眼中的黃金半島》指說:「當公元一千年前過時的東方知識還在穆斯林的學術世界中普遍流行之時,印度洋的阿拉伯領航員就在積累越來越多關於印度洋各個海域的實際知識。」
相較於中世紀的阿拉伯文獻,中國文獻確實記載了馬來半島上的千年古國。從《漢書》〈地理志〉到魏晉南北朝、唐宋元之正史和文人集子,條條輯錄。中國文獻上的狼牙修和赤土國,當是地處馬來半島北部的古國。高偉濃指說:「狼牙修堪稱是馬來西亞歷史天穹中的一輪皓月,略去狼牙修,馬來西亞古代史必會黯然失色。」
千年古國話未休。中國歷代文獻裡的棱枷修、狼牙須、楞伽修、郎迦戍、凌牙蘇家、凌牙斯加、龍牙犀角等,都應是「狼牙修」的不同中文譯名。另外,魏晉南北朝文獻還有「盤盤」、「單單」等國之入貢中國,進行佛教聖物朝貢貿易。
在唐代,中國文獻記有一個叫「羯荼」的國家。唐代高僧義淨循海道遠赴天竺(印度)求法時屢經此國。一般考證,羯荼就是今吉打一帶。吉打曾是室里佛逝屬國,11世紀至14世紀吉打的轉口貿易發展達致顛峰。在吉打,考古發現,有5世紀印度笈多式的銅佛像和印度化千年古國的建築遺址,中東、印度的玻璃器皿和串珠(4千500餘粒),以及上萬片的宋代青瓷出土。考古和文獻二重印證,吉打實是馬來半島上歷史悠久的千年古國。鍾錫金和崔貴強等均撰有文章精彩論述此事。
迄今約一千年,宋代趙汝适《諸蕃志》提及三佛齊(室里佛逝)的屬國時,記有「蓬豐」、「登牙儂」、「凌牙斯加」、「吉蘭丹」等國,另還記有「凌牙門」。
元代航海旅行家汪大淵在《島夷志略》亦提及「彭坑」、「丁家盧」、「吉蘭丹」、「龍牙犀角」、「龍牙門」、「單馬錫」。
中國文獻早有記載「吉蘭丹」,至少千年歷史。《諸蕃志》的「凌牙斯加」和《島夷志略》的「龍牙犀角」,應均是狼牙修的譯音。「蓬豐」或「彭坑」即為彭亨。今之登嘉樓(或丁加奴),宋元文獻稱「登牙儂」、「丁家盧」。至於「凌牙門」或「龍牙門」、「單馬錫」,當是指今天的新加坡,或是今屬印尼的廖內群島、林加群島一帶。這些國家和港市,均可追溯上千年,至少也有700、800年的歷史。
馬來半島的千年古國絕非稀罕。馬來半島文化一直以來就是多元開放的。在馬六甲王朝建國之前,經由海上遠洋貿易帶來的中國、阿拉伯和印度文化,都曾為馬來半島提供過豐富的文化養料。對馬來半島印度化千年古城的探索,不但不會對光輝燦爛的馬六甲王朝在東南亞伊斯蘭文明傳播的歷史地位構成威脅,反而將更為豐富我們早期歷史的千年篇章。
(原刊《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2010,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蘇致亨碩士論文 在 台灣賦格 Taiwan Fugu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知道台灣曾經每年平均上映上百部台語電影嗎?
蘇致亨的碩士論文研究在台灣社會的集體記憶中,消失的那段電影史,之後著手改寫其論文,完成了《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
「過去我們所認識的臺灣文化史,無論是文學、電影或戲劇,多數是外省族群的作品,難道本省人不投入創作嗎?」
在當時威權政府的控制下,打壓台語、本土文化的發展,甚至台語、台灣文化被認為是「低俗」。(更不用說前幾年還有藝人貼起「很台」就是很俗的標籤。)
希望藉由這本書,讓大家重新去檢視過去那些不被威權政府所認可、不被菁英所接納的本土文化中,找尋過去台灣歷史上留在裡頭的痕跡。
#一起找回那段被遺忘的歷史
#毋甘願的電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