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昭旭從小就特別喜愛火車,後來也因此選擇投入交通管理科學領域的研究,在成大讀博士時,儘管當時社會普遍覺得鐵道發展已進入瓶頸,蘇老師仍抱持著熱血投入,初心不改:
「我們這些研究鐵道的人,有時候都很討厭自己做得不夠完美,我們一生的努力目標,都是止於至善,卻是永無止境。」
★本文與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合作刊登
「蘇昭旭 博士」的推薦目錄:
- 關於蘇昭旭 博士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蘇昭旭 博士 在 台灣回憶探險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蘇昭旭 博士 在 [新聞] 前世靈魂指引,鐵道狂人蘇昭旭寫書、做- 看板Railway 的評價
- 關於蘇昭旭 博士 在 旅讀OR - 台灣環島鐵路三十周年~蘇昭旭老師開講 的評價
- 關於蘇昭旭 博士 在 蘇昭旭老師「台灣鐵道火車藝術創作脈絡」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蘇昭旭 博士 在 印尼鐵路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 ... 的評價
- 關於蘇昭旭 博士 在 印尼鐵路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 ... 的評價
- 關於蘇昭旭 博士 在 印尼鐵路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 ... 的評價
蘇昭旭 博士 在 台灣回憶探險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別再詹天佑了。
一起來認識自己的阿里山林鐵吧。
相信提起「高山鐵道」,許多人直覺會想到以前課本裡教過,修築中國京張鐵道的「詹天佑」。相較之下,鮮少有人知道臺灣的阿里山鐵道,興建時曾為東亞第一高(2346公尺塔山站),直到今日,祝山站(2451公尺)也依然是亞洲窄軌登山鐵道的最高點,而阿里山鐵道催生者森林學博士「河合鈰太郎」,更是罕為人知。
翻翻家中的老相簿,說不定可以發現長輩穿著制服在神木旁留影的老照片。日本時代要到達神木旁留影,搭森林鐵道幾乎是唯一的途徑,阿里山也是當時修業旅行的熱門景點。
在這個炎熱的夏天,不妨搭著阿里山林鐵上山避暑,在列車搖晃中回想阿公阿嬤當年旅行情境,一起體驗這段臺灣寶貴的文化遺產。
圖為嘉義北門車站。
蘇昭旭老師介紹 阿里山林鐵 及 河合鈰太郎
http://goo.gl/QgYWBe
阿里山森林鐵道時刻表 及 訂票
http://www.railway.gov.tw/Alishan-tw/index.aspx…
--
Facebook粉絲團:http://facebook.com/gjtwn
Google+ : https://gjtaiwan.com/g+
關於聚珍臺灣:http://gjtaiwan.com/info
蘇昭旭 博士 在 旅讀OR - 台灣環島鐵路三十周年~蘇昭旭老師開講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都市偵探、專職建築與城市觀察, 商業週刊建築專欄作家, FM 91.3 「建築新樂園」節目主持人, 實踐大學建築系及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 琅琅悅讀,以閱讀串聯出版、讓創作 ... ... <看更多>
蘇昭旭 博士 在 蘇昭旭老師「台灣鐵道火車藝術創作脈絡」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旅大學航運系 蘇昭旭 助理教授擔任講者,並由本學會秘書長陳曼華 博士 擔任主持,透過精彩的主題演講以及相關議題討論,引發學員們對戰後鐵道發展在美術 ... ... <看更多>
蘇昭旭 博士 在 [新聞] 前世靈魂指引,鐵道狂人蘇昭旭寫書、做- 看板Railway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前世靈魂指引,鐵道狂人蘇昭旭寫書、做擬真模型開博物館,今生懸命力推鐵道文化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35568/
上下游記者 楊語芸
採訪鐵道狂人蘇昭旭並不容易,要克服他很多「這不能寫、那不好說」的禁忌;還得面對
一些超脫現實的認知或想像:「我的畫作因為是傳世絕作,無從保險鑑價,因此博物館都
不敢借去展出」(所以梵谷、莫內、張大千都不如你?)、「你應該沒見過我這種學科學
卻懂得藝術和文學的人吧」(哈哈,遠的有陳之藩,近的有張系國。)、「等一下,你身
後有兩個阿飄,讓我跟他們對話一下」(你好,阿飄,歡迎加入採訪行列!);更別提他
那種惹人生厭的菁英傲氣:「好奇怪喔,你怎麼連這個都不知道」(這不就是記者採訪專
家的原因?)、「你這題需要幾個字的答案,我可以精準講給你聽」(所以報導就是逐字
稿,記者僅是打字機?)
不過瞭解蘇昭旭成長的背景、知曉他人生道途的險阻,不難勾勒他跳脫常情的原因。自我
感覺良好往往是自卑心態的外顯,還好抖掉那些煩人礙眼的迷障,像拂去草庵上的塵芥後
,他用一生執念興築的廟堂便巍巍峨峨地矗立眼前。
今生再續與火車的前世因緣
一張3、5歲拍攝的照片,應是蘇昭旭對火車最久遠的記憶。照片中他與嘉義公園內展示的
蒸氣火車頭對望,旁邊是其他玩得滿身泥巴的孩童。他似帶著前世今生的記憶,對一般遊
樂器材無感,反而撲撲翅膀來到火車頭前,叨絮著未竟的話語。「我記得後來我跟那些玩
耍的孩子們解釋火車引擎的運作原理。」他當然說不出齒輪、汽缸這些專業術語,但是比
手畫腳地剖析引擎結構,好像他有透視的眼睛,可以看穿鋼鐵車身內的運行邏輯。
「這件事我印象很深刻,我不解為什麼年幼時會有那樣的知識,等長大有了閱歷,才知道
那就是『潛意識』在引導。」蘇昭旭說。
前世今生的記憶也重複出現在夢境中。也是3、5歲起,蘇昭旭經常作同樣的夢,夢裡的他
飛啊飛回日治時代,飛到正在興築的阿里山鐵道旁,舖設鐵道的工人對他畢恭畢敬。
這些神秘費解、難辨真偽的情事不斷出現在生命中,不只深深影響蘇昭旭的自我認同,也
讓他有種「捨我其誰」的使命感。採訪期間,他多次以「深藏在靈魂裡」、「是靈魂的指
引」來描述他跟火車、鐵道的關係。他用各種能量再續與火車的前世際遇,要在今生為存
續鐵道文化燃燒自己。
守護自己的興趣 窮孩子靠自己栽培自己
雖是家中獨子,但蘇昭旭個性內向、缺乏主見,再加上前面四個姐姐活得張牙舞爪,蘇昭
旭的童年既不受寵,也頗壓抑。情緒唯一的出口就是騎單車去追火車。「我看著火車遠去
,鐵軌消失在盡頭,希望自己有天能夠搭上火車去遠方。」蘇昭旭說,在沒有話語權的歲
月,看火車是他自由意志的展現。單單站在鐵道旁嗅聞枕木油的味道,都能給他靈魂解放
的感覺。他把看火車的秘密基地,那些農田阡陌、沃野平疇的觀景台取名為「自己的天空
」,還依序排名為第一天空、第二天空……一種「只取一瓢飲」的從容守候,早早為為這
位嘉義子弟的人生,定出堅貞不懈的調性。
七○年代,台灣翻譯出版日人竹島紀元的《火車.鐵路圖鑑》與《蒸氣機關車圖鑑》,這
是中文世界首見的火車專書,所有鐵道迷為之瘋狂。後來百貨公司開始販售火車模型,火
車迷如獲至寶。但蘇昭旭是窮小孩,只能站在百貨櫥窗前流口水,或是看有錢人家的孩子
拿圖鑑炫耀。
不甘這樣的缺席,在沒有影印機、買不起照相機的年代,蘇昭旭想要擁有那些書籍內容,
只能從圖書館借閱,然後一字字抄,一幅幅描。至於模型,則用厚紙板與冰棒棍自己做。
蘇昭旭感性地表示,如果當年家境富裕,他或許就不是今天的他了。「當年不得已的手抄
、手繪、手作,反而蓄積了我巨大的創作能量。」後來出書、繪圖、開模型博物館,蘇昭
旭的各種藝術技能全都起源於當年的權宜,窮人家的自我栽培。
從「為台灣鐵道立傳」到「建立鐵道世界觀 」
靠著大量閱讀,一寸寸的鐵路,一寸寸織進蘇昭旭大腦的地圖裡。青春年少一直困在嘉義
的火車迷、鐵道狂,一旦離開家鄉,立刻邁開步伐,用雙腳見證腦中的地圖。從大一開始
,蘇昭旭便靠工讀積累旅費。大學四年、碩士兩年、當兵服役兩年,他用八年時間,以腳
步為針,身影為線,把自己一針一針織縫、疊合在台灣各地的鐵軌上,聽著火車隆隆轆轆
,辨識每種車體的身世,巨大的收穫伴隨巨大的滿足。
1993年,蘇昭旭第一次出國。他申請「中國生產力中心」的短期出國考察,前往東京,他
說那趟旅程讓他「大開眼界」。之後,他開始把鐵道的眼光幅射到全世界,幾乎年年出國
追逐火車和鐵道,北至挪威、南至紐西蘭,甚至在勘察拉日鐵路(拉薩到日喀則)時登上
珠穆朗瑪峰基地營。他步行、他筆記、他繪圖、他攝影,他登高望遠、形單影隻地親近那
些穿山越嶺、流通供需、負載離合的龐然大物,以及那些從興建到運行不知催生多少故事
的軌道,慶幸自己的人生因為這些閱歷而不至悵然荒蕪。
立論成書 興建博物館 造福更多學子
礙於阮囊羞澀,蘇昭旭踏查鐵道時難免餐風露宿,備嚐艱辛;回到家中,燈下獨影,他又
孜孜不倦立論成書。像是餘生不足,或是「後有追兵」,自1998年出版第一本著作《台灣
鐵道懷舊之旅》後,他以平均每年兩本書的驚人速度,不斷交出嘔心瀝血的作品。時至今
日,他已出版48本鐵道專書,是全球繁體中文鐵道領域專業著作數目最多的專家學者,並
獲多次「好書大家讀」推薦以及兩次金鼎獎的肯定。
驚人大型鐵道模型,擬真展現各國鐵道風情
「書是文字的百科,模型是物件的百科。」蘇昭旭說,除了寫書出版外,他也致力經營交
通博物館。
從紙板與冰棒棍的簡易模型,到當兵時終於買得起第一套德國模型,蘇昭旭一生製作數十
組大型的火車鐵軌模型,包括台灣(扇形車庫、阿里山鐵道)、日本、歐洲、美洲。另外
,他也收集五大洲的火車、高鐵、飛機、船艦等交通工具模型共四千多件。2007年,他在
父親遺贈的老屋內設立「交通科學技術博物館」,免費供民眾參觀。除了讓不能出國的孩
子也能親見世界各地的交通工具,也希望大家透過這些展示,瞭解世界各地的風土民情。
蘇昭旭說:「父親是第一個帶我看火車的人,我一生若有任何功績,都是因為他的栽培。
」即便生活勞碌,但只要有民眾預約,他總是親自介紹博物館的展出品。不收門票、免費
導覽,都是為了把功德迴向給離世的父親,因為沒有他,蘇昭旭的一切理想都不可能實現
。
阿里山鐵道「亞洲第一」擁四項鐵路工法
蘇昭旭出版的48本作品中,有9本(含不同譯文)是阿里山鐵道專論,這多少說明他對這
條鐵路魂縈夢繫的情感。嘉義是他的故鄉,鐵道有他前世今生的記憶,這條始於林業需求
、後為滿足觀光的高山鐵道,有超乎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世界遺產鐵路的特
質,但因為台灣的知識偏見,以為外國的月亮比較圓,以及每逢天災就有以安全為由的呼
聲要求停駛,這條鐵道始終命運多舛。蘇昭旭信誓旦旦:「要延續阿里山森鐵的命運,彰
顯她的價值,盼以良知青史之筆,為她留千秋萬世之地。」
對蘇昭旭而言,除了個人情感之外,阿里山鐵道的地理位置和特殊工法,讓她具有普世價
值。蘇昭旭說,阿里山鐵道有三個「世界第一」:世界海島地區海拔最高的鐵路、世界最
複雜的同心圓螺旋線、世界762mm軌距海拔落差最大的鐵路;以及一個「亞洲第一」:亞
洲海拔最高的窄軌登山鐵路。
至於登錄UNESCO世界遺產鐵路的五大工法:馬蹄灣路線與180°大彎、迴圈形路線與螺旋
形路線、之字形折返路線、特殊設計的登山引擎以及齒軌式登山鐵路,阿里山鐵路就具備
前四項,這個紀錄僅有1999年登錄為世界遺產的印度「大吉嶺喜瑪拉雅鐵路」可以媲美。
鐵道外交,將阿里山鐵道推上世界舞台
因為台灣人媚外,蘇昭旭一直認為登錄UNESCO才能替阿里山鐵道保存一線生機。然而因為
政治現實,短期內不可能登錄成功,於是他轉而尋找締結「姐妹火車」的機會,透過外人
的肯定,彰顯阿里山鐵道的普世價值。
蘇昭旭普查全球登山鐵道,找出與阿里山鐵道有同質性的鐵道工法,並寫成學術報告,讓
各國主事者認識阿里山鐵道。同時,他協助林務局找資源、找管道,把所有前置作業處理
完畢,政府只要走上紅地毯風光簽約,一扇扇鐵道外交之門便應聲開啟。截至目前,阿里
山森鐵已與日、印、瑞、英、斯洛伐克5國共9條鐵路締結姐妹,背後重要的推手,正是外
交特使蘇昭旭。
世道艱辛仍舊初衷莫忘
乍看之下,一排排的著作和獎項、各種顧問頭銜、數不盡的邀約,蘇昭旭人前的風光不容
置疑。然而年過半百還只是兼任助理教授、唸了兩次博士都沒能拿到學位、家人離世、纏
訟、奸佞當道、身體日薄西山、鐵道文化事業後繼無人,他的人間道,道阻且長。蘇昭旭
只能像個不諳人情世理的修士,背著良知的十字架,在他的圍城內敝帚自珍。
還好在鐵道的大愛之前,每一條拓荒在他臉上的皺紋,每一筆墾殖在生命的肅穆落寞,都
只是書寫人世時多餘的撇捺。我們也因為他興築的廟堂巍巍,終能視煩人的迷障於不見。
於是,即便身後站了兩個「阿飄」,我們也能理解,那必定是因為蘇昭旭娓娓的鐵道經太
過迷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41.117.21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Railway/M.1598704285.A.39E.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