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察三世是一個很奇怪的國王。他的哥哥愛德華四世,四十歲那年死了,臨死把王儲託孤,叫弟弟李察攝政。
英國皇室的二太子,都封為約克公爵。李察本來是皇弟,後來,傳說他把侄子密囚在倫敦塔殺掉,自立為王,就像明成祖朱棣,在朱元璋死後篡位,搶了朱元璋的孫子惠帝的寶座一樣。
李察三世在內戰中被殺。繼位的是另一個以蘭開夏城為基地的國王亨利七世。亨利七世的孫女,就是後來建立早期帝國的伊利沙白一世女王。
就像中國的清朝,皇室也有不同的血脈,一支叫愛新覺羅,另一支是慈禧的葉赫那拉氏。伊利沙白一世,不是約克的那一族,而是蘭開夏的另一支,成王敗寇,李察三世自然成為亨利王朝的敵人,就像曹操篡漢之後,在羅貫中筆下,曹操成了壞蛋。
莎士比亞是伊利沙白一世時的作家,他寫的歷史劇,有幾部都含沙射影,擦伊利沙白女王的鞋,像《亨利四世》和《凱撒大帝》。李察三世是本朝的敵人,莎士比亞寫了一部《李察三世》,把李察寫成個駝背的瘸子,性格陰險,是個大奸人。
後世都以為李察三世是壞蛋,實際上殺侄奪位,從來沒有真正的證據。
英國歷史有許多陰謀,是一齣長篇驚慄劇集,像一條曲折的海岸線。一個港灣,海岸線筆直,像維港一樣,就沒看頭了。但國王和王后的名字太難記,像瑪麗王后,同期就有兩個,占士五六世,亨利四五世,瞎七搭八的叫人頭昏腦脹。像吃鰣魚一樣,這些紛亂的名字是太多的骨刺,耐心把刺都去掉,肉的味道是很鮮美的。
中國歷史幾乎每朝都有高祖、太宗、世宗,皇帝殺戮太過,明初一場文字獄,就了結一萬。英國國王和王后殺人,雖也心狠手辣,瞄得穩準,沒有儒家的道德包袱,只對上帝負責,沒那麼多血腥的奇冤。亨利八世和六個妻子,在兒童版的歷史故事裡,變成趣劇,國民心理比較健康。連內戰也叫做「薔薇戰爭」,雙方以紅白玫瑰為記,浪漫得像百貨店裡彩繪鐵盒子。明明也是一顆顆血淋淋的人頭,打開來卻變成了糖果。歷史教育也要包裝的,殖民地時代把中國歷史科搞得枯燥慘淡,香港下一代不愛吃,填進嘴裡,通通吐出來,今天,就沒有了政治家。
London eye
好人還是壞人(文:亢泰)
英國歷史上有許多英雄人物,也有許多奸詐小人,殘酷暴君。讀過莎士比亞劇本的人都知道理查三世這個瘸腿暴君。在莎翁筆下他是個十足的壞蛋。他篡位做了國王,據傳謀殺了十二歲的愛德華和他的弟弟,在位時還殺了好幾個他認為的政敵。最後,他被亂刀砍死,還剝光了衣服,像豬狗一樣放在馬背上。那還是一四八二年的事,至今已有五百多年。雖然英國一般百姓都認為理查三世是個壞人,但也有人認為並非如此,這些人還成立了所謂「理查三世協會」研究歷史事實,要把傳說一一弄清楚。
理查三世這個瘸腿暴君
到了二○一二年理查三世的遺骨竟然在 Leicester 市的一個停車場地下被挖掘出來。令人詫異的是:重新為他舉行喪葬,煞有介事地列隊送葬,隊伍中還包括該市的主教和格羅斯特公爵,有兩千多人觀看,並放禮炮十二響!送葬隊伍走到 Leicester 市的大教堂,把理查三世的遺體重新安葬。這一套典禮還在全國電視上轉播,在現場的觀眾還把白玫瑰花扔到棺材上。主教在祝禱詞的時候說,他是一個司法改革者,還說他是個虔誠的,恐誠恐慌的信徒等等。
這件事當然引發了軒然大波,許多報紙都認為這葬禮簡直荒唐。有人說,理查三世未經審判殺了很多人,怎麼能說他是個司法改革者呢?可是「理查三世協會」的 Phil Stone 博士卻說,都鐸王朝的宣傳,還有莎士比亞的劇本都沒有公平對待過理查三世。他生活在一個動亂暴力的歷史年代,而他卻是一個有獨創性的國王。是他修繕了保釋制度,並確立了「在未經證明之前就應是無罪」的準則。但衛報的記者則說,即使如此也不必下葬兩次。五百年前他已經下葬了,難道他是個大明星嗎?也有人說這只不過是想替旅遊業做宣傳罷了。
泰晤士報的說法,我認為最合理。這次多姿多彩的葬禮說明英國人對歷史特感興趣,也反映了當代英國人情感至上的特點。只有英國人才會把一個死了四五百年的屍骨從一個停車場地下挖出來,還費時檢查 DNA,完了之後又舉行隆重的葬禮,大家都覺得很好玩兒。對歷史人物有不同的看法這是很自然的,而且人已經死了那麼久,沒有人對此過於認真,但要尊重歷史事實,作認真研究是應該的。
這件事使我想到中國歷史上的一些人物,對他們怎麼看呢?
(全文見 CUP Magazine 160 期五月號「信不信由我」專欄)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