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驗到懷孕了,甚麼時候要去看醫生? 談懷孕早期的超音波>
當驗孕棒呈現兩條線,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我甚麼時候要去掛號看婦產科?
有的人月經很準時,才遲到個一兩天去驗孕就立刻明顯的兩條線;月經沒有那麼準的人,有時候要遲到個一兩週(甚至更久)驗才會明顯的兩條線。
第一胎的媽媽通常在很小的週數就會來診間報到,第二胎以上的媽媽通常因為有了之前的經驗,再加上要顧大寶,除非有大狀況,不然很多都到兩個多月三個月才來做產檢。
那到底要甚麼時候來呢?
其實沒有標準答案(豈不在講廢話😂)
但是若有出血或腹痛的症狀一定要盡早來看!!
#早期超音波的重要性
✔️判斷是否有子宮外孕
相信大家應該有聽過子宮外孕吧?早期超音波最重要的就是要看是否有正常的子宮內懷孕。
因為子宮外孕若破裂,會造成嚴重的腹痛內出血甚至母體休克!
✏️子宮外孕最常見發生在輸卵管,當然也有可能發生在卵巢、子宮角、前胎剖腹產的疤痕,甚至是單獨在腹腔內。早期的超音波配合抽血驗懷孕指數(β-hCG),可以做為鑑別診斷。
✔️判斷有幾個寶寶
單胞胎👶雙胞胎👶👶還是三胞胎👶👶👶?(四胞已經很少見了)早期的超音波可以清楚的判斷。
胚胎可能一次植入好幾顆胚胎,自然懷孕也有可能發展出雙胞胎,因此要詳細詢問孕婦的懷孕史,再來追蹤是否有自然淘汰掉萎縮的胚胎。大致上到三個月左右,胚胎數便成定局。
✏️另外如果是雙胞胎以上,便要判斷是否共用絨毛膜或羊膜腔,因為不同種類的多胞胎在懷孕過程中會遇到的併發症不太相同,危險程度也不一樣。
✔️判斷子宮卵巢結構
若有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症或是卵巢腫瘤,在早期子宮還沒被撐大的時候可以比較清楚的判斷。
✏️看到子宮肌瘤先不用擔心!每三到四個女生就有一個人有肌瘤。通常已經懷孕的不用擔心肌瘤會影響著床位置,比較需要注意的是後期是否會影響到生產方式(例如子宮頸肌瘤會擋住產道而無法自然產)。
✏️卵巢腫瘤此時不一定會先處理,除非看起來非常惡性或是已經有破裂的狀況,否則通常都等到生產後再持續追蹤。
#什麼是校正預產期
假設一個人的月經週期是標準的28天(陰曆的一個月),那麼往前推14天左右是排卵期,但是著床時間有時候也會往後拖個幾天,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人月經雖然很準時,但是超音波看胚胎卻比原本預計的週數還小。這時候不用太擔心,只要胚胎有逐漸長大都是可以接受的~
因此在胚胎一兩公分的時候,我們習慣會跟最後一次月經的時間來做比對,看看胚胎是不是有和原本算的週數差不多大?如果沒有,就會用此時胚胎的大小去校正預產期,主要就是受到受精著床時間有落差所造成的。
#幾週看得到寶寶
✔️快的四週到五週就看得到胚囊➡️胚囊是寶寶的房間,寶寶本人(胚胎)還沒出現。
✔️五週以上有機會看得到胚胎,但有的也要六七週後才比較明顯➡️一開始的胚胎都很小,是以零點幾公分來計算的。
✔️胚胎大概到0.5公分以上或是七週以後,心跳才會比較明顯➡️所以胚胎還很小的時候我都不愛跟爸媽說已經有心跳了,因為那時候真的很不明顯阿...
#大概多久看一次超音波呢
超音波的頻率因人而異。
一般沒有特別症狀的孕婦,初期隔兩到三週看一次都Ok。主要是追蹤胚囊/胚胎是否有長大?心跳是否有出現?
✏️胚胎長大的平均速度大概是隔一週一公分,所以如果隔兩三天看,可能會覺得差異不大反而讓自己陷入太緊張的情緒。
✏️但是如果這中間有出血、腹痛,則建議要提早回診,看是否有先兆性流產、萎縮卵或是子宮外孕等情形。
以上供驗孕棒兩條線的婦女做參考唷~
#連假前趁鵝子昏睡趕快出文
#連假是什麼週五還要上班
#祝大家中秋節快樂
#孕婦們月餅別吃太多嘿
#連假期間若懷孕有狀況可就近診所先就醫
#台大產檢的媽媽們二十週有緊急狀況要去徐州路的急診而不是產房哦
「著床 性出血會持續 多久」的推薦目錄:
著床 性出血會持續 多久 在 傑克拔心理師,與您有約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那一夜,我真的不勇敢--回顧小兒熱痙攣】
圖文好讀版:http://babyjack.pixnet.net/blog/post/33295996
快一年了,四月初醞釀寫這篇文章,似乎潛意識的作祟,經常以忙碌和遺忘拖延完成這篇的進度。
我知道自己為什麼這樣,因為那一夜,我真的嚇到了。
2014/6月初
月初起,妹妹(2Y3M)身體狀況實在不穩定,鼻涕、咳嗽沒停過,反覆的燒燒退退,姊姊也被傳染相同症狀,但沒多久也就自癒,但妹妹總是不見起色。從症狀看來應該是流行性感冒,因此原則上就減少對藥物的依賴,盡量陪伴她抵抗病菌。
但狀況時好時壞,父母的心也跟著起起伏伏,看她病奄奄貌趴在沙發上,全身燙燙的,6/15忍不住上醫院掛耳鼻喉科看診,醫生專業又親切的與我們討論,也同意備藥觀察即可。
6/15 睡前,妹妹又開始發燒,幾天下來沒睡好又不舒服,還是昏昏沉沉睡去。老婆數週難以好眠,這天夜裡我同樣選擇陪伴孩子。
睡到一半,有人碰我的額頭,眼睛睜開看到妹妹匍匐爬到我枕頭邊,時間是23:33,"恩,想跟把拔一起躺喔"把她摟在身邊面對面躺著,房間的冷氣並無法讓她稍稍降溫,黑暗中凝視著小臉,讓我不禁和她頭碰頭;額頭,真的好燙!實在好猶豫要不要給安佳熱!
"唦!"一個短而急促摩擦著床單的聲音,孩子四肢動了一下,打斷我的思緒......孩子眼睛微微張開...嚇!!!為什麼全是眼白?????????即使沒光的深夜,不透光的白眼仍刺得我驚然冒汗,沒容許考慮多久,妹妹開始咬緊牙關、四肢抽搐!!!!
"阿妹!!!阿妹!!!你怎麼了!!!!!!"我慌張的聲音嚇到睡在上層床的老婆,我無法回答她的問題,急著叫"開燈!!!開燈!!!"。燈亮了,老婆搶過全身硬挺挺的阿妹,企圖想要叫醒她,我們都慌了,真的慌了,只能很本能的呼喚,我們像對無能的父母,只是呼喚!
瞥見被吵醒的姊姊揉著眼睛坐起,卻沒心力跟她多說一句話,姊姊也乖乖地坐在旁邊眼巴巴關心妹妹。老婆提醒下,我才趕緊撥電話吵醒爺爺奶奶,請他們帶我們看急診,回到房間,妹妹整個軟趴趴,脈搏跳動不太明顯,我抱起如火爐的妹妹準備出門,老婆安撫姊姊邊準備更衣。
在往醫院路上,妹妹被我們狠狠地吵醒了,朦朦朧朧的意識到可以清楚回答問題,還能幽默一下,才讓全車人舒了一口大氣,老婆摸摸孩子的頭,流下兩行複雜的眼淚;而我,全身發軟,手臂還有點用力過度的酸痛。
在急診間,先塞了肛門退燒,並且上針抽血掛點滴,孩子淒厲哭喊求饒,那對父母真是煎熬,幸好診間醫護都很有經驗,快速又安全的完成一切。
急診醫師詳細瞭解孩子的病情進展和詢問最擔心的癲癇症狀,經過反覆確認一些症狀表現,診斷非常可能是熱痙攣, 是種良性的小兒抽搐,未來盡量將體溫保持38度以下,可降低熱痙攣的情形。
當時,我非常天真回答她:『體溫不要超過38度就好了,這簡單!』
醫師聽到我的回答,停頓咖咖咖打電腦的手,一個意味深長的表情,補了一句:「嗯...37.5時,就要注意了」
回到孩子身邊,妹妹還是驚魂未定,愁眉不展。
只好破例用手機請出巧虎大神,希望她心情好一些。您瞧,一旁的姐姐整個賺到的樣子!
驗血結果並無大礙,清晨四點從醫院返家休息,靜下來後,才慢慢反芻這一整晚發生的一切;我知道,老婆也在偷偷掉淚,我們都不想讓對方多擔心,默默擦掉一滴滴消化不了的驚恐。
一個小時後起床準備上班,起床時發現微燙(37.4),盥洗更衣準備出門前,溫度飆到38.5,耳邊馬上響起紅色警報,直到服下安佳熱後半小時出汗,才暫時放下揣揣的心去上班。怎麼會這樣!!!驚嘆號的結尾大過疑惑,是這批病毒特性,還是孩子身體的特質,怎麼微燙到高燒不到10分鐘的時間?
「現在沒空關心那個!!」,我大喊一聲,中斷一下混亂的思緒,得先沙盤推演一下怎麼預防熱痙攣才是重點:感冒藥水或塞劑的效果要30分鐘才顯現出來,10~15分鐘可能就從37度沿路燒到38、39度,除非能夠在發燒前15分鐘預測出「即將飆溫」,否則溫度開始上升後掐準時間投藥,必定還有15-20分鐘空檔,只能挫勒蛋。
我瞬間領會那位醫師意味深長的表情,想要好好掌握發燒孩子體溫,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不要說預測了,要偵測出準備要發燒,也是個大問題。
當思緒走到「得偵測準備發燒」起到孩子感冒痊癒這段時間,著實讓我深刻體會類似強迫症患者的感受與心情。
為了把握黃金10分鐘,我得監控孩子是否有發燒症狀,當下班在家時,很明顯得,不是看著孩子的臉頰是否潮紅,就是摸摸身體感受額頭溫度,一覺得溫度稍高,就拿起體溫計逼逼一下;白天時,透過line和電話了解孩子身體狀況,若知道又燒了,約六小時的週期,自動啟動電訪line訪程式;夜裡,我的焦慮狀況更加明顯,每10分、20分起身摸摸體溫,若不放心再逼逼一下,似乎非得等到發燒、吃藥退燒後,我才有6小時的放鬆時間安心睡覺。(我反覆修改這段的陳述,決定刪除情緒、感受和想法,只保留但簡化我所做得事,以免狀況不佳的讀者,閱讀後被暗示)
不用多說也知道,我精神緊繃到快崩潰,老婆也被我這種狀態abuse很慘。
直到第五天中午前已經24小時未再飆溫,其他感冒症狀也漸漸減少,這才放心,這趟感冒即將遠離我們的家園。
之後妹妹也還有兩三次發燒的病程,隨著年紀漸增和老婆照顧得宜,未讓熱痙攣再度降臨寶貝女兒身上,我想,侵襲傑克拔的恐懼也應該不藥而癒(?)了吧。
這段時間,夫妻才徹底認識了熱痙攣,網路上相關討論眾多,轉貼一篇小兒神經醫師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
謹慎處理兒童的熱性痙攣
轉貼自《馬偕院訊》(2009/08,302期)
http://www.mmh.org.tw/MackayInfo2/article/B302/442.htm
小兒神經科主任何啟生醫師
熱性痙攣是小兒神經專科門診最常診治的疾病,它的發生是因為幼兒在成長的過程中,腦神經的功能仍不是很穩定,會隨著體溫的急遽升高而引發抽搐的現象。
所謂熱性痙攣是指幼兒在急性體溫升高至某程度而併發之痙攣,但不包括因為中樞神經感染如腦膜炎或是腦炎而引起的抽搐。
根據統計,熱性痙攣的罹患率很高,每一千個五歲以下之兒童有過熱性痙攣一次以上者,約有19至36人,一般約為3%左右。
引起熱性痙攣病童發燒的疾病,最多為上呼吸道感染(含扁桃腺炎),其次為氣管炎、肺炎、中耳炎,其他還有輪狀病毒腸炎、赤痢、尿路感染等。所以小兒科醫師在處理這類病人時,不但要將抽搐停止,也要找出引起病童發燒的原因,並給予適當的治療。
好發年齡層
熱性痙攣之家族性遺傳傾向很大,經詳細詢問,約有一半的病童,其家族中的親戚有相同的病史。好發年齡的分佈主要為6個月至5歲間,最易罹患時期為6個月至36個月之間,最高峰為周歲左右。所幸,絕大多數的小孩在滿五歲以後就不會再發作,所以嚴格說來,熱性痙攣並不算是癲癇,並不需要長期治療。
熱性痙攣時之發作時期80%左右是在發熱24小時以內發生,發生抽搐之情形大多數為全身性的大發作,發作時兩眼往上吊、嘴唇發紫、牙關緊閉,舌頭被咬出血,口吐白沫,有時也會發出類似豬羊的叫聲,四肢一陣一陣地抽動,完全不省人事,持續幾分鐘後,病人似昏睡過去;一段時間後才漸漸醒過來,病人對先前發生的是大都毫無記憶,這是大發作的典型症狀。
類似這樣的情況,發作時間5分以內約佔一半,大部分在15分鐘以內。
熱性痙攣的類型
臨床上將熱性痙攣的發作分單純性以及複雜性熱性痙攣,單純性的熱性痙攣包括以下的三項都要符合:
(1)全身性發作
(2)此次發燒只有一次發作
(3)發作持續的時間小於15分鐘。
反之不符合上述之任何一項者,則稱為複雜性熱性痙攣。複雜性的熱性痙攣將來變成癲癇的機會比單純性的高。
熱性痙攣再發之次數,依學者之統計有三分之二的患童均在三次以下,它的總再發率為30至40%;一般而言,發生了第一次後再發生第二次的機會約為三分之一;而再發生第三次的機會是二分之一;又再發生第四次的機會則字三分之二;發作次數越多,再發的機率就越高。
處理原則
當小孩痙攣發作時,我們給家屬的處置建議是:
將病人側臥,頭部同時側置,頭下墊個軟物,把口內的東西挖出,以免呼吸道阻塞。
1.移走病人周圍堅硬可能傷及病人的物品。
2.不要強行試圖放任何物品於病人口中,如此一來造成傷害的機會遠大於舌頭自行咬傷的機會。除非病人的嘴巴沒有咬住,可以很輕易地張開,這時可以放壓舌板,或不會鬆脫的硬物纏手帕後放置於上下牙齒間,以防咬到舌頭。
3.保持冷靜,留在孩子身邊保護使不受意外傷害。不可移動或強加約束病人,你無法以此讓痙攣停止。
4.觀察及記錄抽搐情形及次數,提供醫師,以作為診斷及調整藥量的參考。
5.發作停止後,讓病人側身靜躺,使口水流出,在病人尚未完全清醒前,勿給予任何飲料或食物。
若有下列情況時應儘速就醫:
1.痙攣發作後無法開始呼吸。
2.一次痙攣發作後馬上接著另一次發作。
3.病人發作時撞傷或導致其他外傷。
4.這是病人第一次痙攣發作。
5.痙攣發作時間超過5至10分鐘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