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不接受環境,而要改變環境的動物】
1.
從小到大,在各種論述中,『人是萬物之靈』是我們最常看到的話之一。而到底靈在哪裡,也是百家齊鳴,各有不同的角度。
現在,且看這一位是怎麼說的:
『在天地間......動物與環境之適應如同齒輪之相契合。冬眠的刺蝟等到春天再行新陳代謝,而回到生命中。蜂鳥拍擊著空氣,把針樣尖的嘴伸到花蕊中去。......地鼠鑽洞,好像有人把牠設計成機械往復的零件一樣。.....
『但是自然— 生物的演化— 並沒有把人類配合到某一特定的環境中。......他的生存裝備粗陋;然而.....卻給了他一個適合一切環境的裝備。在成千成萬的動物中,爬的、飛的、行走的、游泳的,只有人不為環境所侷限。他的想像力,推理的能力,他情感的敏銳度及堅韌度,使他不接受環境,而要改變環境。而人類世代以來再造環境的一連串發明,是另一種演化— 不是生物的,而是文化的。我把這一系列的光榮文化的頂點稱為「文明的躍昇」。』
這段話出現在布羅諾斯基(Jacob Bronowski, 1908-1974)為《文明的躍昇》寫的第一章開頭處。身兼數學家與科學史家身分的布羅諾斯基所寫的這本書,被譽為「洋溢著魔術般的詩意」,其來有自。
2.
很多事物,都是不受時間所限制,歷久彌新。
1968年,史丹利.庫布利克和亞瑟.克拉克所合作的《2001太空漫遊》,即使在53年之後的今天再看,也要驚嘆。
同樣的,成書於1973年的《文明的躍昇》,在48年後重讀,也是如此。這本書的起源,是遠早在國家地理雜誌頻道、Discovery 頻道,各種其他科學新知頻道出現之前,由BBC製作的十三集電視紀錄片。布羅諾斯基親自撰寫劇本、擔任旁白,在紀錄片播出之後,再整理成書,而為其後不計其數的科普書拉開序幕,也立下里程碑。
今天重讀這本書,仍然被其氣派所震懾。
書有各種吸引人的可能:有的是嚴謹,有的是深厚,有的是有趣,有的是豐富,有的是脈絡清楚,有的是縱橫跳躍,有的是周全,有的是犀利,有的是簡明易懂,有的是令人回味.......
而真正的氣派是:能統攝這一切,並且了無斧鑿㾗跡。
說來像是不可能的事,但有的書就能做到。
《文明的躍昇》正是其一。這是一本上下古今,透過從科學到藝術到社會的多面向角度,解說人類如何開發自己多方面天才的歷史。「我要把他的思想,特別在科學上的思想,連到人類獨稟的天賦的來源上。.......人之成長乃因發覺了自己天賦的完整,他的天才與官能,在此過程中他所創造的,是他了解自然,了解自我的階段中所留下的紀念碑──就是詩人葉慈所說的『不會蒼老的智力紀念碑』。」
而這是一本只有三百來頁,可以在床上像小說般拿起閱讀,一拿起就放不下手的書。
當年建築大師漢寶德讀了之後,會親自執筆翻譯介紹給國人,他在當時的感受可以體會。而漢寶德教授本身的學養,也讓他執筆的這個譯本不只轟傳當時,在今天也熠熠生輝。
3.
這個星期天,3月21日下午3點,我們邀請謝佩霓來談《文明的躍昇》。
之前,和佩霓聊天的時候,聽她說當年在魯汶大學畢業之後,正當在歐洲有很好的事業發展之際,卻在1997年選擇了回臺灣,不由得好奇問她為什麼做這個決定。
謝佩霓說:「為了漢寶德老師。」
那時正是漢寶德忙於臺南藝術大學創校的時期,期許佩霓把歐洲的人文精神帶回來,她也就同意了。
現在由佩霓來談漢寶德教授翻譯的這本名著,精彩可期。
時間|3月21日(日)15:00-16:30
地點| image3非常圖像空間
講者| 謝佩霓 (Peini Beatrice Hsieh) (策展人、藝評人)
報名連結|https://reurl.cc/Q7eLL9
付費活動,講座當天可全額折抵《文明的躍昇》書籍消費。
《文明的躍昇》
博客來 https://bit.ly/3s4UVI8
誠 品 https://bit.ly/3dt6ipg
金石堂 http://bit.ly/3aymYtJ
讀 冊 http://bit.ly/3k0cMxc
大 塊 https://bit.ly/3pzFJRM
萬葉集 譯本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葉郎每日讀報
▼ 1. 新年新氣象:大亨小傳版權到期將引發另一波熱潮
│
今天開始,美國小說家 F. Scott Fitzgerald 1925年的代表作《The Great Gatsby 大亨小傳》的版權將正式進入公共領域,也就是說任何人都將可以合法染指這個重要文化資產。2021年將很有可能變成一個大亨小傳年。反應最快速的是各電子書平台上《大亨小傳》的售價都已經開始暴跌,預計今年會出現各種不需要授權的版本,比如各種語言譯本、圖像小說都將湧入市場。事實上美國作家 Michael Farris Smith 早就寫好一本大亨小傳續集《Nick》,並蓄勢待發地準備在1月5日出版。進入公共領域經常意味著更大的影響力。比如經典好萊塢電影《It’s a Wonderful Life 風雲人物》原本上映時票房奇差,但進入公共領域之後被不想花錢的電視台反覆播放之後,才開始成為聖誕節文化的一部分。
(報導原文:https://bit.ly/3hC62En)
│
│
▼ 2. 新年新氣象:Rest In Peace: FarmVille 2009~2020
│
今天開始,Adobe 已經預告了超過三年的 Flash 停止支援終於要正式生效,並將透過 Windows 系統通知用戶儘速移除該程式。同一時間,運用到 Flash 的著名遊戲《FarmVille》也伴隨著 Flash 一起告別玩家。已經有11年歷史的《FarmVille》改變了遊戲產業的版圖:它不僅吸引大量開發者開始替普羅大眾(而非重度遊戲玩家)設計人人都能玩的遊戲,也將內購道具的免費遊戲商業模式變得真正成熟,促使全球數千萬玩家在這個免費遊戲上花費超過10億美元。如果沒有《FarmVille》,就不會有《Candy Crush 糖果傳奇》、《Angry Birds 憤怒鳥》,更不沒有辦法偷偷攻擊珍妮佛羅培茲的村莊。附帶一提,Lady Gaga 的傳奇專輯《Born This Way》當年甚至是在《FarmVille》上發表。雖然開發該遊戲的 Zynga 和當時的遊戲平台 Facebook Games 都已經因為遊戲版塊變遷而變成完全不同的風景,但今天正式結業的這個家庭農場將永存在大眾文化歷史當中。
(報導原文:https://bit.ly/3pFp5QW、https://tcrn.ch/34WoceP)
│
│
▼ 3. 為什麼你會一直聽到 TikTok 的名字(就算你不想)
│
不管你想不想知道,TikTok 已經成為過去一年最常聽到的字眼。以下是紐約時報盤點2020年吹皺一池春水的 TikTok 到底在哪些面向改變世界:
1) TikTok 已經開始深深影響大家的穿著和購物習慣。品牌因此不得不湧入 TikTok 試圖接近年輕消費者,連不是以年輕族群為消費主力的 LV 和 Prada 都在過去一年開始在 TikTok 平台上出沒。
2) 2018年美國最早擁抱 TikTok 的使用者很許多都是來自服務業的基層從業人員。2020年的疫情中許多第一線的倉庫物流人員、快餐店和咖啡館工作人員透過 TikTok 分享他們受到疫情影響的工作和生活,連第一線的醫護也紛紛透過 TikTok 跟公眾溝通相關防疫知識。
3) Black Lives Matter 運動是 TikTok 成為社會運動者用來組織、溝通、協調工具的開端,並緊接著在2020年美國大選中扮演重要角色。比如6月的經典案例是 Trump 的反對者透過 TikTok 發起串連索取 Trump 造勢活動入場券然後放鴿子的活動。在此同時,TikTok 也沒有躲過其他社群平台的命運:因為幫助各種極端右派陰謀論資訊的散播而受到批評。
4) 受到疫情影響而被迫分離的家長和孩子,以及因停課而無法面對面接觸的老師和學生,紛紛透過 TikTok 保持連繫。同時 TikTok 也開始投入產出教育相關內容。
5) TikTok 同時在疫情中承載了各種深入人心的網路文化現象。越來越多的音樂人進駐平台,使 TikTok 成為 2020年疫情中的最佳配樂。也有吃播直播主利用該平台教大家如何在居家隔離中繼續享用美食。最後則是百老匯專業和業餘工作者透過TikTok 完成了一齣《Ratatouille 料理鼠王》音樂劇的共同創作。
(報導原文:https://nyti.ms/3842iZd)
│
│
▽ 其他今天也可以知道一下的事請見留言
萬葉集 譯本 在 郝明義Rex How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一個可以喘息、修補、獲得慰藉的平行宇宙】
在二十一世紀瘟疫加天災加戰爭陰影下的今天,讀《愛與哀愁的道程》,一本去世於七十年前的日本雕刻家高村光太郎的詩文集,有什麼意義?
1.
這本書由三個部份組成:<回想錄>、<智惠子抄>、<山之四季>。
高村光太郎是雕刻家,也是畫家、詩人,所以有日本現代美術、現代詩開拓者的美譽。而這本書的第一個部份<回想錄>,主要寫的是他的成長之路,如何在父親高村光雲的引領下,進入雕刻藝術的世界。高村光雲是明治維新時代的雕刻大師,曾經為西鄉隆盛等人雕像,在日本天皇御前揭幕。
高村光太郎的回想,不只是把時代背景、生活細節描寫得細緻動人,更精彩的在於透過雕刻的例子,把「職人」的思索和講究,寫得簡潔又深沉。
譬如這一段話:
『父親關於雕刻常常強調「收斂」的概念。以外國用語來說,或許跟「結構 (construction)」有關,但是跟他們所要表達的意思並非同一件事。如果真能做到 「收斂」的話,羅丹所謂「面(plan)」 自然能夠呈現出來。雕刻上與「面」相 當的觀念在日本是沒有的。「面」是歐美藝壇的觀念,但「收斂」如果能夠掌握好,「面」即可表現出來。父親所追求的無他,「收斂」而已。他常說雕刻作品最忌諱贅肉。如果還有贅肉,就是缺乏收斂.......』
又譬如這一段:
『所以不把一件事情漂亮做好,其他什麼事都不能碰。工作完成後,雕刻作坊清理得一塵不染、整整齊齊,像個閃閃發亮的舞台, 靜靜迎接明天的新工作。 』
總之,即使不是雕刻家,讀<回想錄>也會不斷地接受,也湧現對創作之美的感受。至少,會想到自己身為「職人」,如何讓自己一天的工作之後,清理出一個閃閃發亮,靜靜迎接明天新工作的舞台。
2.
<智惠子抄>,是高村光太郎紀念他妻子長沼智惠子的詩集與散文。智惠子是畫家,婚前身體就比較病弱,結婚近二十年時更出現精神分裂症,再過了幾年死於肺結核。而<智惠子抄>,就是高村光太郎見證兩人橫跨三十年的愛情。
一首首詩,都是他對智惠子永不止息的愛戀。
『雀鳥像你一樣黎明即起在窗戶上輕啄
枕邊的大岩桐花像你一樣默默綻放
『晨風像人一樣叫醒我的四肢五骸
你的氣息讓午前五點的臥室一陣清涼
『我推開白色床單張開雙臂
在夏日的晨曦中迎接你的微笑
『你輕聲耳語告訴我今天是什麼日子
你的立姿好像一位權威人士
『我成為你的小孩
你是我年輕的母親
『這裡那裡都是你
你化為萬物充滿我身
『儘管我認為不值得你愛
你的愛卻無視一切將我包容進來 』
這首詩名是「致亡者」。
這種迴盪,讓我想起相仿的感覺是聽John Lennon寫給 Yoko那首歌:
Woman
I know you understand
The little child inside the man
Please remember my life is in your hands
3.
這本書的第三部份<山之四季>,則是高村光太郎晚年隱居山林,獨自生活於岩手縣的山間小屋,自耕自食,寫下他看到的人、動物、植物、土地,是他生活美學、哲學的隨筆。
不像<智惠子抄>裡滿溢著愛情,<山之四季>則是悠然清幽。
明天是中秋節,我們就來看看他怎麼寫中秋節:
『中秋節多半落在十月上旬,滿月出現在恰到好處的方位,正好是人們抬頭仰望天空的角度。從我的小屋看過去,月亮自北上山系的餘脈——早池峰山偏南的低海拔山巒方向升起,一整個晚上掛在南天,緩緩地滑向秋田縣境連綿的群山。因為是纖塵也無的澄澈夜空,月光特別明亮。洗澡的時候,月光也盛滿了浴缸,出門走到原野上,芒花的穗浪泛著銀光。這種時候根本捨不得睡覺,我習慣沐浴在如此月光下,在杳無人跡的田野或山徑中漫步直到夜深。回到小屋後,或是切片西瓜,或是剝水煮栗子,也許吃吃小芋頭。那樣的夜晚我有一兩次還遇到美麗的狐狸。紅葉也到了開始掉落的時候,等月亮由圓轉缺,接下來就是蕈菇類盛產的季節了。』
4.
那麼,讓我們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在二十一世紀瘟疫加天災加戰爭陰影下的今天,讀高村光太郎的《愛與哀愁的道程》,一本去世於七十年前的日本雕刻家詩文集,有什麼意義?
這本書的譯者吳繼文,在譯後記裡做了回答:
『世人常說個性決定命運,但光太郎只是放下揀擇,像個一無所依、未被定義的赤子,堅守求道的初心,無悔地而行,活在真實中— 不是普世的真實,而是看住此時此刻,堪忍背負命運牢籠,在一切不自由與敵意之中,仍堅持「蝗蟲的尊嚴」.........做自己的主宰,因而擁有的一切自由。或許有些孤傲, 而更多的是承擔。他拒絕教書,放棄家業,錯位而出,自我流放於每一條路的盡頭, 和完全信賴他的智惠子成為兩人世界的「同棲同類」,貧無立錐卻有充盈滿溢的理想與愛。........
『然而光太郎也是一個美麗的失敗者。在這個被瘟疫— 疾病學上的瘟疫,或者 (全球化、追求數量、歌頌成功、讚美勝利的)貪婪的、傲慢的瘟疫席捲的時代,他低調、謙卑、邊緣、無目的,僅僅帶著良善、敬畏之心,守護本我的星火,以純真與夢想無意間為世人構築了一個可以喘息、修補、獲得慰藉的平行宇宙。』
高村光太郎的<智惠子抄>,在台灣曾經有過譯本,而我們出版的《愛與哀愁的道程》版本之特別,不只在於把<回想錄>、<智惠子抄>、<山之四季>合集在一起,更在於因為有吳繼文的翻譯。
繼文透過他的譯筆,以及他自己在走的人生之路的體悟,讓《愛與哀愁的道程》有了讓中文讀者方便進入那個平行宇宙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