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個周末還沒有計畫,我幫大家安排好了,去逛HOLA內湖店。
老粉絲應該都知道,本人雖然因為懶散成性,永遠在跟整理/不整理家裡的心態奮鬥,但還是會想追求讓自己心情舒適的生活品質,當一個有閒情逸致的「亂室佳人」。所以很感謝這次 #HOLA內湖店改裝煥新開幕 邀請我去逛逛,逛完已經列好一長串的購買清單。
本來這種居家生活類商場就是很好逛,加上這次幾個鮮明的新主題區域和新設立的HOLA Kitchen,逛起來就是沒完沒了。這次改裝主打幾個重點區域,從寢具、家具、餐具到各種生活小物、外帶輕食都有,可以說很有誠意,本來以為一個小時內可以解決的事情,結果我白天進去,離開已天黑。
其中我覺得最推薦的就是Snow Touch涼感商品專區、全台最大迪士尼聯名商品專區和HOLA Kitchen。首先眼看台灣那黏膩悶熱的夏天似乎不打一聲招呼就要來了,在Snow Touch涼感商品專區可以找到很多具備涼感體驗的好東西,就連以前阿嬤家才會有的冰晶萬用墊都有可愛的花色可以選擇,不喜歡開冷氣的我絕對必須要擁有一個,搭配冷氣使用效果更好。
全台最大迪士尼聯名商品專區就如同字面上就是這麼囂張,品項多到我想所有迪士尼迷只要一靠近就會感受到一種迪士尼聖光。萬年主角米奇米妮、默默也有很多粉絲的奇奇蒂蒂、唐老鴨、怪獸電力公司、玩具總動員系列等等角色的HOLA獨家聯名商品都非常齊全。
最後是新推出的HOLA Kitchen,非常值得壓軸介紹。在這裡可以外帶咖啡和吐司,咖啡一律用燕麥奶替代牛奶,這對努力戒奶的人來說簡直是太貼心了!口感根本一樣棒。吐司我最推薦大家試奶酥口味,他們自己做的奶酥抹醬塗超厚一層,完全不會咬到任何一口是沒有醬的。除此之外,HOLA Kitchen也提供HOLA廚藝教室課程,官網上有詳細的分類料理介紹,照片看起來好美味,採線上報名方式,最近都盡量自己煮的我已準備要找好姊妹們一起去上課。
其他還有很多值得一逛的特點,像國際品牌嚴選專區、餐桌伸展台等等,那天我還嘗試了他們的免費睡眠智能檢測,找到了命中注定要跟我配對的枕頭,舒服到可以微笑入睡,價錢也很實惠。
最近如果想添購一些居家用品的人真的可以去逛逛,改裝檔期也有優惠,4/8~4/11全館單日單筆實付金額滿$2000(現金、刷卡、電子支付皆可)送$200電子折價券(可累折),很值得把握時間去大買!
萬代玩具展台中 在 老爹談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為什麼台灣的大人不喜歡看漫畫?】
《千年一問》是一部很好的紀錄片,但面對現實,它的票房確實是失利了。
台灣人究竟重不重視漫畫?在不在意漫畫?這個問題很複雜,可以說是,也能說不是。
台灣讓人比較印象深刻的漫畫現象,是每年世貿舉辦的漫畫展,每個販售日本漫畫的攤位前大排長龍,銷量非常驚人。但大部分的焦點還是在日本漫畫上,本土的創作很難被注意到。
《千年一問》是台灣第一部以漫畫家生評當主角的紀錄片,鄭問的一生是台灣漫畫產業現象的縮影,影片裡記錄著他不甘心的眼淚、不被認同的才華,以及多次奮力一搏得疲憊。每一次立圖振作的頹敗,都在磨蝕著他的靈魂。
影片裡鄭問總是再反覆的問自己「哪裡不好」,這也是台灣當前漫畫界許多作家在反問自己的問題,我們的作品真的比不過日本漫畫嗎?
『紀錄片在台灣的市場反應』
王建民和林義傑的紀錄片,在台灣有不俗的票房成績,然而以鄭問個人生平拍攝的《千年一問》表現差強人意,全台不到兩百五十萬。究竟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差異?
運動類型的紀錄片,比較能給人勵志的感覺,而且運動選手大部分都會參與大型國際賽事,一個人的成功就會讓整個國家的人民覺得自己被代表了,換句話說就是「台灣之光」。「台灣之光」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人物的知名度能快速擴展。
台灣人或許真的愛看漫畫,但對於這個職業並不是很理解,因為漫畫家這個職業的生活經驗離大家都太遙遠。一來漫畫家這個職業很難常出現在螢光幕前,也不常在報章雜誌這種資訊媒體廣泛的流傳,漫畫家的知名度就被侷限在一個媒體的範圍內
比起籃球員、運動選手,漫畫家這個職業在大眾眼裡更陌生。運動選手因為有許多國際賽事,所以他們的鎂光燈就比較密集。但漫畫家除了圈內人知道的國際展覽活動,我想真得很少有高曝光度的國際活動能引起國人的注意。
早在《千年一問》問世前,鄭問老師的作品就已經在故宮博物院展出,參觀人數有十萬人次,然而票房的反映上似乎沒有跟這些參觀人數有太大的重疊。因為故宮算是台灣國際性的景點,這十萬人之中有多少人只是暫時過境的觀光客我們無從得知,或許有不少人是到了當地才知道鄭問展的存在,這也需要經過詳細的客群數據分析,才知道展覽受眾與電影受眾究竟重疊了多少。
『我們太在意成人對漫畫的看法』
近年來漫畫圈很常呼籲「漫畫不只給小孩看,還能給大人看」的說法,但我覺得漫畫問題的癥結點絕對不是年齡的差異,而是我們社會對於漫畫這個載體是否有感情。
還記得我學生時代的時候,總是在網路上疾呼漫畫本來就不只是給小孩看,但那時候有個網友給我一記當頭棒喝:「就算是給小孩看的又怎樣?一個大人想要重溫小時候的回憶,哪裡有錯?」所以那時我才開始不斷的反思,我們不斷強調「大人看的漫畫」這件事情是否全然正確?
編劇大師Howard Suber曾出過一本書《電影的魔力》,裡面闡述就算是主打兒童向的迪士尼動畫電影,因為有消費能力買票的人還是大人,為了吸引父母願意帶小孩進電影院看,所以還是有吸引成人的元素在,就像當初小時候我爸因為喜歡《風中奇緣》的配樂,才藉口買一捲錄影帶當作我的生日禮物,甚至他自己也跑去收藏了原聲帶。
就算漫畫內容再怎麼充滿社會議題性,如果受眾從小時候就對漫畫這個載體沒有感情,那個既存的門檻就很難讓他們跨越過去,好比像是民歌無法吸引周杰倫之後的世代。
因為以前父母輩認為玩樂是沒意義的事情,所以很少願意讓自己的子女投入到這個行業,再加上過去審查制度的關係,因此台灣這個產業的基礎相當薄弱。然而近年台灣在推廣漫畫的時候刻意主打大人的市場,或許是因為大人的消費能力比較穩定,但是「漫畫不只是小孩看」的共鳴,或許只能在當年被日本漫畫滋養得我們這群人裡能有迴響吧?但我認為從來沒接觸過漫畫的市場眾,很難對於「大人的漫畫」這件事情有感覺。
我並不會責怪為什麼台灣成人不喜歡看漫畫,因為那牽扯到很複雜的文化背景因素。如果大人強迫我們必須接受他們年代的老歌會不舒服,那站在同樣的立場,我也不會去強迫別人接受陌生的漫畫。
『小孩其實是動漫產業很重要的市場』
日本有不少成人漫畫作品,例如以《二十世紀少年》聞名的浦澤直樹、以畫政治漫畫聞名的川口開治等,但他們之所以能有生存的市場空間,是因為這群消費者從小時候到青年就已經習慣了漫畫這種載體的存在。
日本的《數碼寶貝》今年適逢二十周年紀年,當年收看第一部作品的人已經是日本中堅的社會人士,動畫裡的主人翁們也從小學生們長大成社會人士。他們跟隨著主角們一起成長,經歷了社會殘酷的洗禮,螢幕與現實有了同步的共鳴。
美國的《變形金剛》系列出現在80年代,那時候還只是低年齡向的孩之寶的玩具商品,後來西元2007年的時候被改編成高年齡層的電影,裡面還夾雜不少青少年跟成人的玩笑,三部作品為派拉蒙帶來可觀的收益。
另外動畫《鋼彈》一開始的訴求便是以賣玩具而設計的,雖然一開始因為沉重的政治元素而讓收視率不太理想,但之後隨著口碑的傳遞而讓魅力日漸發酵,最後產生龐大的產業鏈。
上述的這些IP都會讓當年的受眾有一起長大的感覺,玩具與動畫一起經歷了社會的更迭,產生各種形式的蛻變。就算數碼寶貝當年瞄準的是十二歲以下的幼童,但二十年之間也會跟隨不同年齡層設計不一樣的產品,變形金剛後來也出現成人消費為主力的電影作品。因此無論或日本動漫電影產業,他們都是從小孩的市場就是開始培養十幾年後的成人產業。
所謂大人看的動漫這個基礎,是必須經過經年累月的歲月去堆積的,並不是用藝術訴求就能輕易達成的。最近的《鬼滅之刃》現象更凸顯了小孩與青少年市場還是有很重要的地位。
針對小孩或青少年設計的動漫作品,並不是以低估他們年齡層的方向去進行製作,而是讓作品產生一種能陪伴他們成長的作用,理解他們面對求學與家人之間的尷尬,理解他們想要獨當一面的渴望。
『動漫是否為藝術,是否為最迫切的事情?』
或許是因為面對商業市場的困境,台灣一些漫畫作品反而會追求藝術性的認同,想要用更高層次的認同來爭取台灣大眾的認識,這也回到了前面一直強調「大人的漫畫」這件事情上。
但就我個人而言,那些讓人回味再三的《七龍珠》、《爆走兄弟》、《絕對無敵雷神王》、《幽遊白書》等作品,一開始日本的編輯絕對不是為了刻意獲取藝術的認同而進行製作。這些占據許多人童年很重要的作品,都是能讓讀者某段歲月引起很大的共鳴,這些漫畫就像是夜市的小吃或是海港邊的熱炒店,那些能讓異鄉工作或求學的人們能在寂寞時馬上懷念的味道,我很難想像哪個人會藉由故宮裡的翠玉白菜或清明上河圖解鄉愁吧?
啟發畢卡索畫風的是非洲土著的雕像,但這些雕像在當地人都是很稀鬆平常的景象,那些留名青史的藝術作品,反而是從他人的日常獲取關鍵的力量所產生的。我很喜歡十八世紀至二十紀初的藝術運動,在工業革命的衝擊下,藉由觀察巴黎日常景象在藝術上找回人性,台灣近年的有些漫畫創作也頗有這樣的感覺,我很讚賞這樣的意圖,在日常細節的堆疊裡反思本土文化與國際性衝擊的關係。
然而我覺得刻意追求藝術性,反而會讓受眾對於漫畫這個載體更有距離感。縮短漫畫跟受眾的陌生,是目前很重要的事情。就如前面所說,小孩其實是動漫眾要的市場,動漫除了能成為小孩認識社會的緩衝外,它更能成為親子溝痛的話題,讓動漫發展的領域更為寬闊。
很多的事物並不是因為它是藝術而變的偉大,而是因為它親近許多人的生命經驗而偉大。
『生不逢時』
《千年一問》是一部很好看的紀錄片,它沒有枯燥的嘮叨,更沒有情感勒索的呼籲,我們只看到一個藝術家在不屬於的他年代裡,短暫的輝煌發熱,然後在寂寞裡消逝。很可惜大眾對於漫畫這個載體還是很陌生,很難對這樣的坎坷產生共鳴。雖然在票房上不盡理想,但卻為台灣留下珍貴的文化痕跡。
《千年一問》票房的失利問題並不出於電影本身,而是整個文化的脈絡,身為喜歡電影與漫畫的我,覺得很痛心與無奈。鄭問孤寂的背影,是許多創作者無聲的眼淚。希望這條孤寂的路不用走得太久。
萬代玩具展台中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世界公民】懶時尚來了!美國推出專屬 AI 穿搭服務
• 2020/09/18
• 世界公民文化中心
苦惱職場穿著突鎚的作者,訂閱了結合 AI 和專家推薦的時尚穿搭服務 Stitch Fix,類似的服務在美國涵蓋各種領域,除了定期配送之外,其中的核心價值更是可以拓展自己品味的舒適圈又不踩雷,找到更多適合自己的可能性。
MBA 畢業踏入職場沒多久後,就很幸運地當上公司小主管,一肩扛起業務經營的重責大任。由於當時年紀尚輕,對於辦公室衣服穿搭、風格還是擺脫不了學生時代的一派隨興。經常早上起床後,頭套一件潮 T、下著寬鬆輕便牛仔褲、踩著一雙帆布鞋就大搖大擺到辦公室。那時的臉龐尚稚氣,加上高於亞洲女性平均的 173 公分,即使與美國大城市相當重視的時尚文化格格不入,年紀、身高的優勢也讓我這身「俗氣」打扮,在外人眼裡反倒頗具個性。
美國辦公室違禁品:學生 T
在職場打滾數年後,我也從當時的青澀女孩轉變成現在的輕熟女。記得幾年前,剛轉換跑道踏入新公司不到數日,主管看我身穿時下大學生最喜愛的服飾品牌 Abercrombie&Fitch 全新T恤進辦公室時,眼睛睜得又圓又大,一臉不可置信地指著我說:「Phoebe, it’s Abercrombie.」當下沒搞清楚狀況的我,還自豪地向主管回應:「Yes! It’s brand new!」後來輾轉從女性同事口中得知,那時的主管其實是想告訴我,還有更適合辦公場合及年紀的服飾品牌與穿著風格。現在回想起這事,還是覺得自己很好笑。
不知道職場該怎麼穿?問 Stitch Fix 就對了
對於市面上琳瑯滿目、數以百計的服飾品牌,我其實一直提不起好奇心去一探究竟,更別提把穿著得體這檔事與日常生活融為一體。為了讓自己更快適應把「著裝禮儀」視作基本常識的美國職場,我趕緊抓住這尷尬卻難得的機會,向這位好心女同事請教如何讓自己的職場穿搭更具時尚感與「都會女子風」。沒想到她推薦的個人造型服務(personal styling service)電商公司—Stitch Fix 讓我徹底脫胎換骨,從此辦公室走道就成為我昂首闊步、大秀時尚的個人伸展台。
Stitch Fix 是美國頗受歡迎的時尚電子商務公司,成立宗旨是提供成年男女、幼童或穿著中大尺碼的民眾,不用出門就輕鬆享有專業服裝設計師的個人化穿搭造型服務。網站採用會員制,首次加入的使用者得先簡述自己體態(身高、體重、三圍、年紀…等)與穿著偏好(包括衣著款式、顏色及預算…等),接著網站會列出數十張「造型範例卡」供你選擇自己喜愛或不喜愛的穿搭風格。
什麼?AI、大數據也能幫你穿衣搭配?
蒐集這些資訊後,網站會結合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與大數據(Big data)分析技術,替每位會員建立自己獨有的「喜好資料庫」,接著在指定的配送週期(每月、隔月或每季),由會員選定合作的服裝造型顧問(wardrobe stylist)挑選五件服裝單品,用限時快遞將「訂閱盒」(subscription box)寄送到指定地址讓會員試穿。喜歡的單品會員可以選擇購買,不滿意的則用隨附的免費回郵信封寄還即可。
大家可千萬別小看這五件由 Stitch Fix 造型顧問挑出來的單品,它們背後可是有強大的數據演算法與資料分析處理技術加持,並在滿足顧客身型、風格偏好或特殊指定樣式的前提下做出推薦的。讓人更加驚艷的地方在於:「隨著配送週期及會員購買次數增加,單品被退回的機率將大幅減少」。最大原因是 Stitch Fix 會將會員購入、退回的單品交叉比較,找出具有高度識別性的條件,再反覆優化會員「喜好資料庫」裡的數據與參數,並根據最新資料重新推薦更貼近該會員喜好的單品,成功提高每位客戶購買的頻率與整體滿意度。
婚禮、跨國會議場合,都難不倒 Stitch Fix
以我自身的例子來說,在加入 Stitch Fix 數個月後,合作的造型顧問就相當精確地掌握哪些顏色可能比較符合我的喜好、哪些圖案或款式應該會踩到我的地雷,或是哪些服飾配件會讓我一見到就理智線瞬間燒斷、毫不猶豫結帳的。我跟造型顧問也保有彈性溝通的機會,她也會因應我的臨時穿著需求,例如:參加親戚婚禮需要的高跟鞋、出席大型國際會議的晚宴服⋯⋯等,來選擇最適合我的穿搭,我也不再苦惱如何在正式社交場合穿著才顯得體。為了跟自己的造型顧問更有默契,我也開始翻閱過去從來不碰的女性時尚雜誌。這轉變讓我不僅是外在美,就連內在審美觀及時尚感也無疑往前大幅躍進。
訂閱盒服務不僅服飾,連配件都一應俱全。
線上 app 更方便,不逛街就能更新衣帽間
除了「訂閱盒」外,Stitch Fix 還提供手機 app,讓會員能瀏覽並線上訂購其他喜愛的服飾單品,並藉此更進一步優化會員「喜好資料庫」的參數設定。尤其是近期美國 COVID-19 疫情嚴峻,我已數月無法隨心所欲地外出踩街購物。Stitch Fix 的手機 app 就適時彌補我這份空虛感,只要有空就隨手點進去查閱還有哪些推薦單品是我喜歡的。有時不小心多滑幾下,幾天後新戰利品就會出現在家門口。
我現在的衣帽間已被 Stitch Fix 大幅「改造」,款式不再像從前那樣單調、缺少變化與新鮮感。不同風格與設計元素的服裝、飾品,逐漸填滿原本空蕩蕩的配件區,以前逛街從不曾考慮的衣服,現在也有幾件掛在衣櫃間。我更在 Stitch Fix 造型顧問影響下,勇於突破自己原本的穿著舒適圈(style comfort zone)。
「訂閱盒」模式能在台灣闖出一片天嗎?
Stitch Fix 絕不是美國唯一提供「訂閱盒」服務的電商,也不只時尚服飾才採用這樣的商業行銷模式。在這裡,幾乎每種消費族群都有電商提供像 Stitch Fix 的「因人而異」訂閱服務。例如:供應寵物玩具與健康零食的 Bark Box;深受愛酒人士喜愛的 Winc 則定期推薦會員紅、白酒;Book of the Month 也會依照會員閱讀習慣來推薦適合的流行暢銷書。就連前陣子風靡台北信義商圈的藍瓶咖啡 (Blue Bottle) ,也都依照會員對咖啡豆烘培深度的喜好差異,提供訂閱服務來搶攻這片廣大市場。
美國是典型的由內需消費來驅動整體經濟向上發展的國家。從這次聯邦政府為了因應 COVID-19 疫情所發放的 $1200 現金紓困支票(stimulus check),到實體或網路商店提供的促銷優惠,無時無刻都在鼓勵、刺激民眾去進行消費,好拉抬美國近期相對疲軟的國內經濟。而「訂閱盒」這獨特的商業經營模式,也只是因應美國本土廣大消費需求,所衍生出來的其中一種商品而已,或許「訂閱盒」模式有一天也能替台灣帶來新商機!
資料來源: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20993-stitch-fix?fbclid=IwAR1OUbWfYDzKBBCnAGZU6fdoPtSazjawxz6JLmfwoMRRaNO4o4n9zxWULrc